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思茅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精确管理研究

南、 贵州 、 四川。 寄主主要有思茅松(i ks a a Pn ei F  ̄ yv ,
m n i 、 尾 松 (. asnaa 、 山松 ( a di 马 ) Pm so i )黄 n 台湾 松 , P
为 3 3 , 0 m× 0m 平均树高 5 7 松针保存率 9 % ~ m, 0 上代发生轻度思茅松毛虫危害。 l gi es )云南松 ( . noes )华 山松 (. — 以上 , a b n ni 、 n a s Py nn ni 、 u s Pa r
M A i i Za—qn
(oet ueu f usa onyL ’ 3 20 A h i hn) FrsyB ra ohnC ut, u n27 0 , nu, ia r oH a C
Ab t a t T en t rl o u ain l etb eo n rl  ̄k k c i w se tb i e t d sp p lt n d n mis T er s l h w d sr c : h au a p lt f l f p o i a De d o i mu i u h i a s l h dt su yi o u ai y a c . h e u t s o e a s o t o s
思 茅 松 毛虫 ( e doi skk c i 又 名 褚色 松 D n rl iu hi mu )
旬幼 虫越冬 。
l 研 究方 法
毛虫, 鳞翅 目 枯叶蛾科松毛虫属。主要分布在江西 、 福建 、 台湾 、 云南 、 广东 、 广西 、 浙江 、 安徽 、 湖北 、 湖
选择在安徽省霍 山县马家河林场 , 标准地面积
ta s v r g u vv l ae w p t . 3 , n s o u ain t n d x w s 16 2 9 Of l i e e o me tl t g s t emot l ya h t t e a es r ia t a u 16 % a d i p l t e d i e a .5 . l t d v lp na a e , h r i t i a r s o tp o r n a s s at
小议松树主要害虫的防治

小议松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摘要本文对松树松毛虫、纵坑切梢小蠹及松材线虫三种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松树;病虫害;松毛虫;小蠹;松材线虫1松毛虫松毛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
松毛虫有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等多个种类,而且该类虫害经常猖獗成灾,特别在虫灾为害严重时,甚至会把大片松林的针叶吃光,造成很大的损失。
1.1发生规律马尾松毛虫成灾,多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而且一般情况下该虫害一年发生三代,在气温较高的年份甚至会发生四代,严重危害林业生产。
松毛虫的幼虫会躲身于树干裂皮缝、石块下或者地面枯枝落叶层中借以越冬,待天气回暖之后,爬到树上取食针叶,大面积的产生虫害,根据不同时期温度的升高,取食的针叶量愈多,受害也就更加的严重。
松毛虫的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迁飞扩散习性,在其产卵期期间,则会飞到生长茂盛的松林产卵,一次性产卵数量可达300-500粒之多。
刚孵化的幼虫常群集和吐丝下垂,蚕食老松针的边缘,致使针叶枯黄卷曲,这也可以作为调查幼虫数量的标志体现。
1.2防治方法除了要加强虫情测报和调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营造混交林,有疏残林及时补植速生的乡土树种,保留亚乔木和伴生树种,培育生物群落复杂、郁闭度良好的多层林分,适当密植, 加强幼林抚育,切忌过度打枝,保护植被,增植密源植物,丰富天敌资源,对抑制虫害有明显效果。
还有益鸟的保护和招引,以鸟治虫是中国一种传统方法。
因此,林区应当严格禁止枪杀鸟群并有意识的设置人工巢箱,进行招引。
对寄生和捕食性天敌应加以保护。
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以及经人工复制的松毛虫核型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还有使用敌百虫、达净松、辛硫磷、溴氰菊酯、对硫磷等化学农药对越冬的害虫扑灭等手段。
2纵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是我国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取食寄主的干部韧皮组织和梢头的髓部组织,切断树内水分和养分供应,造成树叶枯黄调落,树木枯死。
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

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云南松毛虫是柏木树木害虫中的一种,其危害柏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其幼虫在柏木上产卵并吃食柏木叶片,导致柏木生长受限、产量减少,严重影响柏木的生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1. 孵化期:云南松毛虫成虫在柏木上产卵后,经过孵化期约10-15天,幼虫就会开始在柏木上寻找食物,并且生长迅速。
2. 产卵期:云南松毛虫成虫一般在春季4-5月份开始产卵,这个时候柏木长出嫩叶,是云南松毛虫幼虫的主要食物来源。
3. 危害期:云南松毛虫幼虫主要在春夏季对柏木进行危害,其活动主要以咀嚼柏木叶片为主,导致柏木枝叶凋零。
4. 影响期:云南松毛虫的危害会导致柏木生长受限,叶片减少,甚至柏木直接枯死,进而影响柏木的产量和质量。
二、云南松毛虫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通过引进天敌昆虫、细菌、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达到控制云南松毛虫数量的目的。
2. 化学防治:在云南松毛虫孵化高峰期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洒,阻断云南松毛虫的生长和繁殖。
3.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灯光、粘虫板等进行诱杀和捕捉云南松毛虫,降低其数量。
4. 生态环境调节:合理经营柏木林地,保持林分内植被的多样性,培育天敌类生物,增加其天敌数量,降低云南松毛虫的发生率。
5. 预防措施:在云南松毛虫孵化期用肥皂水喷洒柏木叶片,可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结语云南松毛虫对柏木的危害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危害规律主要表现在其生长发育阶段。
我们在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时候,需要根据其危害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生态环境调节等多种手段进行联合防治,以达到控制云南松毛虫数量、减少其危害的目的,保护柏木生长和发展。
加强对云南松毛虫的研究,提高对其种群动态、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重要手段。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云南松毛虫对柏木的危害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柏木的生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试论森林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林业园艺Lin ye yu a n yi松毛虫又名火毛虫、松蚕,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广泛分布,主要危害松类、柏类树种,爆发后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
因此,地方林业部门需要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森林类型、地形地势等情况,采取有效的森林松毛虫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松毛虫的大规模爆发。
同时,对于部分林区已经出现的虫害问题,也要因地制宜的采取治理措施,避免虫害的扩大化,降低损失。
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措施,也是基层林业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
由于森林分布面积广,内部交通不便,给松毛虫的综合防治增加了一定困难。
基层林业人员一方面要熟知本地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在虫害集中爆发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也要综合采取生物治理、物理治理和化学治理等多种手段,及时消灭和控制虫害情况。
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开展松毛虫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松毛虫的形态特征成虫:油松毛虫,翅展45-63mm。
体色有灰褐色,触角鞭节淡黄色或褐色,节枝褐色。
前翅花纹较清楚,中线内侧和齿状外线外侧具1条浅色纹,颇似双重,中室端白点小可识别;亚外缘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为9个组成,7、8、9三斑斜列,内侧衬有淡棕色斑。
后翅中间隐现深色弧形斑。
雄亚外缘斑列内侧呈浅色斑纹。
蛹:栗褐色或晴红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弯曲,或卷曲,呈近圆形,雌蛹长23-32mm,雄蛹长20-26mm。
茧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卵:椭圆形,长1.7mm,宽1.2mm。
初产时色泽较浅,精孔端淡绿色,另一端为粉红色,孵化前呈紫红色。
幼虫:初孵幼虫头部棕黄色,体背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4-72mm,灰黑色,体侧有长毛。
额区中央有一块状深褐斑,各体节纵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
腹面棕黄色,每节上生有黑褐斑纹,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
二、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虫多于傍晚16-20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尾后即产卵。
卵成堆产于树冠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
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

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云南松毛虫是一种对柏木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它主要以柏木为食,大量食食叶片,导致柏木生长迟缓、叶片凋落,严重时甚至导致柏木死亡。
了解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对于保护柏木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危害季节云南松毛虫主要在夏、秋季节对柏木进行危害,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是云南松毛虫繁殖生长的高峰期,虫口数量增加,对柏木进行危害的食食量也逐渐增加。
二、食性特点云南松毛虫的幼虫主要以柏木的叶片和嫩枝为食,特别是喜欢集中在柏木的顶端嫩枝上进行食食,导致柏木的生长点受到严重破坏,影响柏木的正常生长。
三、危害表现云南松毛虫对柏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凋落、枝叶稀疏、新梢返老、枝干枯黄等现象,可严重影响柏木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针对云南松毛虫对柏木的危害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一、落叶清理云南松毛虫的幼虫喜欢在柏木叶片的背面搭建丝网和茧,进行羽化和产卵繁殖,及时清理柏木周围的落叶、落枝以及其他零星嫩枝对于限制云南松毛虫的繁殖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防措施在云南松毛虫的危害期,我们可适当在柏木周围喷施一些有机磷农药,如乐果、东灵等,进行预防性防治,控制云南松毛虫的数量。
三、封闭和剪除在夏、秋季节对柏木的顶端进行封闭或者剪除,可有效控制云南松毛虫的危害,阻止云南松毛虫的羽化和产卵,减少云南松毛虫的数量。
四、生物防治引入蜻蜓、螳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这些天敌对于云南松毛虫有一定的捕食作用,可有效控制云南松毛虫的数量。
以上就是关于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于解决柏木受到云南松毛虫危害问题有所帮助。
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

云南松毛虫危害柏木的规律及其防治云南松毛虫是森林中的一种害虫,其主要危害对象是柏木。
它的虫体较长,体色为灰色或深棕色,全身布满细小的刺毛。
云南松毛虫的成虫主要在春季孵化,成虫会钻入柏木的树皮下,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会借助咬合松树的树皮来吃食,同时也会伤害柏木的根部和茎部,导致柏木生长缓慢,甚至枯死。
因此,及时发现和防治云南松毛虫成为了保护柏木的必要措施。
针对云南松毛虫的防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对症治疗,加强生物防治针对云南松毛虫的生物防治主要采用天敌昆虫的方式。
这些天敌昆虫包括天牛和瓢虫等,它们可以主动寻找云南松毛虫的卵和幼虫,将其捕食,从而控制其数量。
另外,还可以利用昆虫微生物等生物方法来精确防治云南松毛虫,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物理措施物理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捕捉、清除和砍伐柏木等。
对于柏木上的云南松毛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来防治。
方法是在树干上贴上石灰粉或薄膜等物质,让云南松毛虫粘在上面,从而达到捕杀的目的。
另外,可通过定期清除危害物或病树及时减少云南松毛虫的繁殖,以保证柏木的健康生长。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农药喷洒的方式。
喷洒的农药主要包括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杀虫脲等。
喷洒时间应在云南松毛虫成虫和幼虫活跃期内,全面喷洒树冠和树皮,并注意剂量的合理使用,以保证杀虫效果。
综合来看,云南松毛虫的危害与生物、物理和化学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因此,在防治云南松毛虫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以期取得更加有效的防治效果。
同时,还要注重生态建设,落实好保护森林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森林资源,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我国林业受到许多害虫的威胁,其中松毛虫是我国林业重大害虫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应采取控制策略来防止松毛虫灾害对林业的破坏。
了解松毛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物特点是控制策略的基础。
松毛虫是针叶树种的重要威胁性害虫,主要危害松树、云杉、冷杉等针叶树。
它吃树叶,造成树木叶片的减少,严重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发育和木质素的积累。
松毛虫具有短命、繁殖力强、数量庞大、食量大、食性广、喜欢聚集等特点。
松毛虫在不同发育期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需要根据其不同生活史期制定不同的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多途径防治是控制策略的关键。
综合管理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可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引进天敌、天然病原体、寄生虫等对松毛虫进行控制,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天敌来对松毛虫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手段,根据松毛虫的生活史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杀虫作业,及时采取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来减轻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
应加强林区的环境改良和治理工作,采用物理防治措施,如伐林间伐、间套栽植等手段,来消除松毛虫虫源,减少发生率。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制定科学合理的松毛虫防治方案,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害虫监测和预警是控制策略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松毛虫种群数量和分布的监测,及时掌握松毛虫种群的发展趋势和分布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预警技术是通过气象条件监测,结合生物学特性,预测松毛虫发生的时间和规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在预警时及时开展大规模防治作业,减少损失。
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松毛虫防治工作的关注度。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松毛虫防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参与防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动性。
加强对林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保障松毛虫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针对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制定适宜的控制策略对于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增长至关重要。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松毛虫防治中的作用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松毛虫防治中的作用
松毛虫是指松树的幼虫,对于松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松毛虫的防治过程中,采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松毛虫防治中的作用。
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的松毛虫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农药,而农药的使用会造成大量的农药残留和污染。
而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手段,对环境的侵害较小,能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松毛虫具有繁殖力强和迁飞性强等特点,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彻底杀灭松毛虫。
而无公害防治技术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可以对松毛虫进行集中或点对点的防治,减少了虫种的扩散和繁殖,提高了防治的效果。
无公害防治技术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松毛虫在松树上进行繁殖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而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依靠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提高生物多样性。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松毛虫防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还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在松毛虫防治中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作者:张荣超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3期
张荣超
(普洱市景谷县益智乡林业服务中心,云南
景谷
666400)
摘要:就思茅松毛虫的基本情况、生物学特性进行阐述,提出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技术,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提高林木的生长发育及林分质量,避免重大经济损失情况出现。
关键词: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1
思茅松毛虫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国思茅松毛虫引起的病虫灾害的相关情况,对各地区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思茅松
毛虫主要给幼中林思茅松、马尾松纯林带来的危害最大,每株树苗的虫口密度最多可以高达
600条左右,基本上所有的松木都会有思茅松毛虫,受害面积可达95%,只有国外松的受害程
度比较轻。
一般情况下,思茅松毛虫的成虫中,雌蛾的体长是36mm和50mm之间,翅展为80mm
和113mm之间,呈现棕黄色形态,比雄蛾的颜色要浅一些;雄蛾的体长一般为30~45mm,翅展
是60~75mm,呈现暗褐色形态。
触角一般是双栉状,呈现黑褐色形态,而中肋呈现黄褐色形态;前翅翅基到亚外缘线之间分布有4条黑褐色的波状纹,而亚外缘线是由9个与圆相似的淡黄色
斑构成,在他们中间都有1个黑点;中室有较多的白斑,而雄蛾的中室白斑和翅基之间分布有
1个淡黄色的肾形斑。
2
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思茅松毛虫每年可以繁殖2代,较多是以4个月龄的幼虫形态在
树干裂缝、针丛之间过冬,少部分是以5个月龄的形态过冬。
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幼虫专门
取食松木针叶行为而使林木受到危害,5月中旬时期会结茧化蛹,一般蛹期为19~22天,6月上中旬时期成虫会产卵,第1次繁殖的幼虫会在6月底~7月之间危害松木,在8月上旬时期会结
茧成蛹;第2次生育的幼虫会在9月上旬破害树林,到12月中旬时期过冬。
一般情况下,思茅松毛虫的成虫大多数是在6~8点羽化,在当天或者第2天凌晨时分交尾,并呈现“1”字型,在20个小时和23个小时之间分散后会在松针上产卵,并且,卵会聚集成块,差不多有好几十粒到上百粒卵,卵期一般是7~12天之间,在孵化前会呈现暗黑发亮形态。
思茅松毛虫的产卵量和幼虫活动取食的数量、质量有着直接联系,一般是110~400粒之间。
幼虫的孵化一般是在上午8~11点之间,特别是9~10点,孵化的数量最多,并且,孵化出的幼虫具
有取食卵壳的特性,在幼虫初期进行的活动一般是群体性。
幼虫最开始危害松林时,是取食松
针的叶边缘处,呈现缺刻并弯曲枯黄,具有较强的活跃性,在受到惊吓后会立即吐丝下垂或者
弹跳到地上,而老龄的思茅松毛虫会将头下弯,并将胸部的毒毛竖起展现出抗御的特性。
在幼
虫为6个月龄后,抗御整天取食长度为8.5cm左右的针叶,7个月龄的可以取食长度为15cm的
针叶,并且基本是白天夜间都会取食。
成虫雄虫的寿命一般是2天或者3天、雌虫的寿命是4
天或者5天,成虫在傍晚时分活动最频繁,具有一定趋光性特点,白天基本不出来活动。
在温
度不超过10℃的12月中旬或者上旬,4个月的幼虫会在树皮裂缝、针叶丛之间越冬,在温度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它们会重新取食。
老龄的幼虫一般是在松枝或杂灌上结茧成蛹,基本不
会在针叶丛之间结茧。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思茅松毛虫的蛹重一般是0.015kg和0.027kg之间,蛹期19~22天。
在虫卵期,它的天敌主要包括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金小蜂和平胶小蜂等,具有很强的抑制
作用,其中,寄生率达到了30%;在幼虫时期,它的天敌主要是蚕饰追寄蝇、二色瘦姬蜂、松
毛虫面麻蝇、黑胸姬蜂和伞群追寄蝇等,寄生率15%~20%;蛹期阶段,它的天敌主要包括广
大腿小蜂、花胸姬蜂和松毛虫黑点瘤姬蜂等,寄生率在10%。
并且,它的病菌天敌包括拟青菌
和白僵菌、鸟类天敌主要包括四声杜鹃、黑枕黄鹂和大山雀等。
3
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技术
充分利用成虫具有的趋光性,用灯光引诱思茅松毛虫,结合高压将他们除去;也可将信息
素添加到一起使用,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在减低虫口密度的同时,可以对思茅松毛虫的
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在思茅松毛虫下枝结茧的时候,采用人工方法摘茧,要避免中毒情况出现。
3.2 生物防治技术
在地面喷雾白僵菌,1m2用量是1~5亿孢子;在地面喷粉的话,在早春时候和带菌越冬时
期进行防治,可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用量是每667m2内500g粉,且每g为100亿孢子。
其中,第1代生育越冬时,使用带菌越冬防治方式效果会更好。
3.3 化学防治技术
一般主要使用的化学药剂有50%的马拉硫磷乳剂、杀螟松乳剂,其中,杀螟松乳剂为八百
倍液;90%的晶体敌百虫,用量为800倍液;2.5%的敌百虫粉剂、溴氰菊酯,20%的杀灭菊酯或者氯氰菊酯;在每年的4~6月,使用浓度为20%的杀灭菊酯,在大面积防治中比较适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思茅松毛虫的相关形态和防止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的防治方法,从而提高防治效果,避免林区严重受灾情况出现,对于促进林业健康、稳定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彭琴君,杨常忠,克买义,尹国绍,周平阳. 云南松毛虫在芒市思茅松
林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 林业调查规划,2014(5)
2
张苏芳,张真,王鸿斌,孔祥波,罗基同,杨忠武. 我国几种重要松毛虫基因组大小测定[J]. 林业科学研究,2014(5)
(责任编辑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