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林业有害昆虫种类初步调查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33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33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发表日期: 2006-10-17 0:00:00 作者:admin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33种林业有害生物名单一、昆虫及螨类 156种1 家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2 沙枣木虱 Trioza magnisetosa Log.3 刺槐蚜 Aphis robiniae Macchiati4 板栗大蚜 Lachnus tropicalis (Van der Goot)5 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lae(Fitch)6 落叶松球蚜 Adelges laricis laricis Vall.7 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Maskell8 中华松梢蚧 Sonsaucoccus sinensis (Chen)9 竹巢粉蚧 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10 白蜡绵粉蚧 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11 皱绒蚧 Eriococcus rugosus Wang12 紫薇绒蚧 Erioc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ana13 栗红蚧 Kermes nawae Kuwana14 日本龟蜡蚧 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15 红蜡蚧 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I6 朝鲜球坚蚧 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I7 瘤大球坚蚧 Eulecanium gigantea (Shinji)18 槐花球蚧 Eulecanium kuwanai (Kanda)19 思茅壶蚧 Cerococcus schimae (Borchsenius)20 栗链蚧 Asterolecanium castaneae Russell21 檫树白轮蚧 Aulacaspis sassafris Chen22 松针蚧 Fiorinia jaonica Kuwana23 柳蛎盾蚧 Lepidosaphes salicina Borchsenius24 沙枣密蛎蚧 Mytilaspis conchiformis (Gmelin)25 橄揽片盾蚧 Parlatoria olea (Colvee)26 香樟袋盾蚧 Phenacaspis camphora Chen27 柽柳原盾蚧 Prodiaspis tamaricicola Young28 蛇眼臀网盾蚧 Pseudaonidia duplex (Cockerell)29 桑白蚧 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oni-TozzettI) 3O 杨圆蚧 Quadraspidiotus gigas Thiem et Gerneck)31 梨圆蚧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32 杨齿盾蚧 Quadraspidiotus slavonicus (Green)33 柽柳晋盾蚧 Shansiaspis ovalis Chen34 中国晋盾蚧 Shansiaspis sinensis Tang35 卫矛蜕盾蚧 Unaspis euonymi (Comstock)36 西安矢尖蚧 Unaspis xianensis Liu et Wang37 花曲柳窄吉丁 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38 花椒窄吉丁 Agrilus zanthoxylumi Hou39 杨锦纹截尾吉丁 Poecilomota variolosa(Paykull)40 杨十斑吉丁 Melanophila picta Pallas41 日本双棘长蠢 Sinoxylon japonicus Lesne42 双斑锦天牛 Acalolepta sublusca (Thomson)43 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 (Foerster)44 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45 黑星天牛 Anoplophora leechi (Gahan)46 皱绿柄天牛Aphrodisium gibbicolle (White)47 栎旋木柄天牛 Aphrodisium sauteri Matsushita48 桑天牛 Apriona germari (Hope)49 红缘天牛 Asias halodendri (Pallas)50 橙斑白条天牛 Batocera davidis Deyrolle51 云斑天牛 Batocera horsfieldi (Hope)52 杉棕天牛 Callidium villosulum Fairmaire53 斑胸蜡天牛 Ceresium sinicum ornaticolle Pic.54 花椒虎天牛 Clytus validus Fairmaire55 麻点豹天牛 Coscinesthes salicis Gressitt56 栗山天牛 Massicus raddei (Blessig)57 四点象天牛 Mesosa myops (Dalman)58 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59 云杉小墨天牛 Monochamus sutor L60 云杉大墨天牛 Monochamus urussovi(Fischer)61 松巨瘤天牛 Morimospasma paradoxum Ganglbauer62 暗腹樟筒天牛 Oberea fusciventris Fairmaire63 舟山筒天牛 Oberea inclusa Pascoe64 灰翅筒天牛 Oberea oculata (L.)65 眼斑齿茎天牛 Paraleprodera diophthalma (Pascoe)66 圆斑紫天牛 Purpuricenus sideriger Fairmaire67 锈斑楔天牛 Saperda balsamifera Motschulsky68 青杨天牛 Saperda populnea(L.)69 粗鞘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70 光胸断眼天牛 Tetropium castaneum (L.)71 家茸天牛 Trichoferus campestris (Faldermann)72 青杨虎天牛 Xylotrechus rusticus L.73 合欢双条天牛 Xystrocera globosa(Olivier)74 紫穗槐豆象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Motschulsky75 柠条豆象 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76 椰心叶甲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77 山杨卷叶象 Byctiscus omissus V oss78 油茶象 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79 栗实象 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80 榛实象 Curculio dieckmanni (Faust)81 沙棘象 Curculio hippophes Zhang82 麻栎象 Curculio robustus Roelofs83 剪枝栎实象 Cyllorhynchites ursulus (Roelofs)84 长足大竹象 Cyrtotrachelus bugueti Guer85 大竹象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86 大粒横沟象 Dyscerus cribripennis Matsumura et Kono87 核桃横沟象 Dyscerus juglans Chao88 疱瘤横沟象 Dyscerus pustulatus (Kono)89 臭椿沟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Harold)90 沟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chinenis (Olivier)91 松树皮象 Hylobius abietis haroldi Faust92 萧氏松茎象 Hylobitelus xiaoi Zhang93 杨黄星象 Lepyrus japonicus Roelofs94 多瘤雪片象 Niphades verrucosus (V oss)95 一字竹象 Otidognathus davidis Fabricuius96 松黄星象 Pissodes nitidus Roel.97 粗颗点木蠹象 Pissodes punctatus Longer & Zhang98 云南木蠹象 Pissodes yunnanensis Longer & Zhang99 榆跳象 Rhynchaenus alini Linnaeus100 蒙古象 Xylinophorus mongolicus Faust101 樱桃虎象 Rhynchites auratus Scop.102 冷杉梢小蠹 Cryphalus sinoabietis Tsai et Li103 松大小蠹 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104 云杉大小蠹 Dendroctonus micans Kugelann105 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106 六齿小蠹 Ips acuminatus Gyllenhal107 光臀八齿小蠹 Ips nitidus Eggers108 十二齿小蠹 Ips sexdentatus Borner109 落叶松八齿小蠹 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 110 云杉八齿小蠹 Ips typographus L111 柏肤小蠹 Phloeosinus aubei Perris112 杉肤小蠹 Phloeosinus sinensis Schedl113 中穴星坑小蠹 Pityogenes chalcographus L.114 云杉四眼小蠹 Polygraphus polygraphus L.115 横坑切梢小蠹 Tomicus minor Hartig116 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 piniperda L.117 花椒波瘿蚊 Asphondylia zanthoxyli Bu & Zheng 118 云南松脂瘿蚊 Cecidomyia yunnanensis Wu et Zhou 119 枣叶瘿蚊 Dasyneura datifolia Jiang120 水竹突胸瘿蚊 Planetella conesta Jiang121 柳瘿蚊 Rhabdophaga salicis Schrank122 竹笋绒茎蝇 Chyliza bambusae Yang et Wang123 落叶松球果花蝇 Lasiomma laricicola (Karl)124 一点突额杆蝇 Tetradacus citri (Chen)125 沙棘绕实蝇 Rhagoletis batava obscuriosa Kol.126 桔大实蝇 Tetradacus citri (Chen)127 蔗扁蛾 Opogona sacchari(Bojer)128 白杨透翅峨 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ttenberg129 落叶松鞠峨 Coleophora laricella(Huebner)130 芳香木蠹峨东方亚种 Cossus cossus orientalis Gaede 131 沙棘木蠹蛾 Holcocerus arenicola (Staudinger)132 小木蠹峨 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133 榆木蠹蛾 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134 咖啡木蠹蛾 Zeuzera coffeae Nietner135 木麻黄豹蠹蛾 Zeuzera multistrigata Moore136 异色卷蛾 Choristoneura diversana (Huebner)137 松点卷出蛾 Lozotaenia coniferana Issiki138 银杏超小卷蛾 Pammene ginkgoicola Liu139 云杉超小卷蛾 Pammene ochsenheimeriana (Zeller)140 球果小卷娥 Pseudotomoides strobilellus (Linnaeus)141 云南松梢小卷峨 Rhyacionia insulariana Liu142 松梢斑螟 Dioryctria mongolicella Wang et Sung143 云杉梢斑螟 Dioryctria reniculelloides Mutuura & Munroe 144 臭椿皮蛾 Eligma narcissus (Cramer)145 云杉树蜂 Sirex piceus Xiao & Wu146 中华树蜂 Sirex sinicus Maa147 栗瘿蜂 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148 云杉球果长尾小蜂 Torymus caudatus Boheman149 竹广肩小蜂 Aiolomorphus rhopaloides Walker150 柠条广肩小蜂 Bruchophagus neocaraganae (Liao)151 槐树种子小蜂 Bruchophagus onois (Mayr)152 剌槐种子广肩小蜂 Bruchophagus philorobiniae Liao153 落叶松种子小蜂 Eurytoma laricis Yano154 黄连木种子小蜂 Eurytoma plotnikovi Nikolkaya155 水杉小爪螨 Oligonychus metasequoiae Kuang156 针叶小爪螨 Oligonychus ununguis (Jacobi)二、病原做生物 53 种157 松苗叶枯病 Cercospora pini-densiflorae Hari. et Nambu 158 红松流脂溃疡病 Tympanis confusa Nyi.159 马尾松赤枯病 Pestalotia funerea Desm.160 马尾松赤落叶病 Hypoderma desmazierii Duby161 二针松疱锈病 Cronartium flaccidum (Alb. et Schw.)Wint. 162 松瘤锈病 Cronartium quercuum (Berk.) Miyabe163 落叶松芽枯病 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164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 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Ito et al. 165 落叶松癌肿病 Lachnellula willkommii (Hartig)Dennis166 云杉稠李球果锈病 Thekopsora areo-lata (Fr.)Magn.167 云杉鹿蹄草球果锈病 Chrysomyxa pirorlata (Fr.)Magn.168 云杉锈病 Chrysomyxa deformans (Diet.)Jacz.169 红皮云杉叶锈病 Chrysomyxa rhodoendri De Bary170 青海云杉叶锈病 Chrysomyxa qilianensis Wang, Wu et Li171 云杉毡枯病 Rosellinia herpotrichioides Hepting & Davidson172 云杉苗枯病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 Duby.173 油杉枝瘤病 Libertella wangii Ren et Zhou174 油杉枝锈病 Peridermium kunmingense Ren175 铅笔柏枯梢病 Phomopsis juniperovora Hahn176 柳杉赤枯病 Cercospora sequoiae Ell.et Ev.177 杨树黑斑病 Marssonina spp.178 杨树叶枯病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179 杨树炭症病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180 杨树灰斑病 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 M.Miura181 杨树黑星病 Venturia spp.182 欧洲山杨黑斑病 Septogloeum rhopaloideum Dean.& Bisby183 榆树黑斑病 Stegophora oharana (Nishikado et Matsumoto) Petrak 184 榆溃疡病 Ascochyta ulmi (West.) Kleber185 国槐腐烂病 Fusarium tricinatum (Cord.) Sacc.186 竹黑粉病 Ustilago shiraiana Henn187 竹丛枝病 Balansia take (Miyake) Hara188 竹杆锈病 Puccinia corticioides Berk.et Syn.189 剌槐干腐病 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190 合欢锈病 Ravenelia japonica Diet. & Syd.191 梭梭白粉病 Leveillula saxaouli (SoroK.) Golov.192 梭梭瘤锈病 Uromyce ssydowii Lin & Guo193 油桐芽枯病 Botrytis cinera Pers.194 油桐黑斑病 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 (Miyake) Ou 195 油桐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196 油橄榄疮痂病 Gloeosporium olivarum Alm.197 核桃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um Penz.198 枣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199 木菠萝软腐病 Rhizopus artocarpi Racib.200 木菠萝果腐病 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 et Curt. 201 枸杞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202 西蒙德木枯萎病 Fusarium spp.203 棕榈腐烂病 Paecilomyces varioti Bainier204 罗汉松叶枯病 Pestalotia podocarpi Laughton205 肉挂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206 杜仲种腐病 Ashbya gossypii (Ashby et Now.) Guill 207 八角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208 板栗溃疡病 Pseudovalsella modonia (Tul.) Kobayashi 209 合欢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三、有害植物24种210 藜 Chenopoium album L.211 灰绿藜 Chenopoium glaucum L.212 菊叶香藜 Chenopoium foetium Chrad213 巴天酸模 Rumex patientia L.214 宽叶独行菜 Lepidium latifolium L.215 黄香草木樨 Melilotus officinalis (Linn.)Desr. 216 白香草木樨 Melilotus alba Medic ex Desr. 217 窄叶野豌豆 Vicia angustifolia L.218 冬葵 Malva verticillata L.219 密花香薷 Elsholtzia densa Benth.220 野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g221 车前草 Plantago depressa Willd222 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223 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224 碱茅 Puccinellia distans (L.)Parl.225 赖草 Leymus secalinus (Georgi)Tzvel.226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L.)Beauv.227 油杉寄生 Arceuthobium chinense Lecomte 228 无根藤 Cassytha filiformis L.229 松寄生植物 Taxillus spp.230 桑寄生植物 Loranthus spp.231 槲寄生植物 Viscum spp.232 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H.B.K.233 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西双版纳害虫种类及其防治

西双版纳害虫种类及其防治西双版纳植物园害虫的种类较多,但危害较重的主要有红棕象甲、黄野螟、红火蚁等,结合这些害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成效,将防治措施做如下介绍。
(1)红棕象甲:该虫是一种高危的外来检疫性害虫。
以幼虫蛀食茎干内部及生长点取食柔软组织,造成隧道,导致受害组织坏死腐烂,并产生臭味,严重时造成茎干中空,遇风很容易折断,受害初期表现为树冠周围叶片黄,后扩展至中部叶片枯黄。
主要危害国王椰子、海枣、酒瓶棕等,3-10月是害虫危害的高峰期。
防治要点:1)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带虫苗木引进园内;2)信息素诱集,人工捕杀成虫;3)化学防治,发生初期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2.5%水乳剂、敌杀死(溴氰菊酯有效成分25g/L)交替淋灌,每周1次,直到消灭害虫。
对受害严重的植株立即销毁。
(2)褐纹甘蔗象:该虫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于广东佛山[7],后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危害。
成虫产卵于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的茎干或叶鞘内或叶脉间,幼虫孵化后蛀食茎干危害。
受害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叶片逐渐枯黄,严重时死亡。
园内主要危害海枣,因发现及时且采取的防治措施有效,该虫得到很好的控制。
防控措施:1)加强虫情监测,目前园内采用性信息素诱捕,一旦发现该虫,立即扑灭;2)加强检疫,对周边苗圃普及该虫的识别及防控技术;3)化学防治,对危害较轻植株采用根施或茎干注射灭多威(有效成分24%)可溶液剂、乙酰甲胺磷95%可溶粒剂等内吸杀虫剂,对受害严重植株药物处理后,直接销毁。
(3)水椰八角铁甲:该虫属外来检疫性害虫,国内于2001年首次在海南发现该虫危害[8]。
成虫和幼虫危害叶片,主要在嫩稍、幼茎和未展开的幼叶间取食薄壁组织,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或灰色条斑,伴有卷曲、皱缩卷曲现象。
主要危害园内的丝葵、墨西哥箬棕、椰子、刺葵、金山葵,3-8月危害最重。
防控措施:1)加强检疫,严防外来引种植物带入;2)化学防治,采用敌杀死(溴氰菊酯有效成分25g/L)、农地乐(毒死蜱475g/L,氯氰菊酯47.5g/L)等药剂,在危害期每隔10d用药1次,连续3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该虫危害得到较好控制,无扩散蔓延。
有害生物调查方法(云南)

仅 依 据 黑 色 条 斑 判 定 ( 未 考 虑 凋 萎 等 症 状 )
3
3-5
5
7,9
根黑腐病
以株为单位分级调查。 0级:无病,植株生长正常。
1级:植株生长基本正常或稍有矮化,少 数根坏死呈黑色,中下部叶片褪绿(或变
色)。 3级:病株株高比健株矮1/4~1/3,或半
数根坏死呈黑色,1/2~2/3叶片萎蔫,
生育期(苗期、团棵期、旺长期、采收期等) 记载种类、发生程度、发病条件等。
系统调查
每省区选择植烟面积大、生态条件有代表性的县 市( )个,每个县市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2~3
个,对当地的主要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可结合测 报点调查)
标本制作及照片
对当地发现的病害制作实物标本,并对各发病部 位及不同发病时期的症状拍摄高清晰度数码照片, 数码相机像素不低于500万像素,照片命名格式为: XX省XX县XX病害,统一保存为JPEG格式。
叶尖部分变黄,但不干尖。 3级:病株比健株矮1/4~1/3,
或叶片轻度干尖、干边。
5级:病株比健株矮1/3~1/2, 或大部分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 黄斑。
7级:病株比健株矮1/2以上,全 部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
9级:植株严重矮化,全株叶片 基本干枯。
根结线虫病
采收结束后拔根调查 0级:根部正常。 1级:1/4以下根上有少量根结。 3级:1/4~1/3根上有少量根结。 5级:1/3~1/2根上有根结。 7级:1/2以上根上有根结,少量
3、调查内容和方法 随机采集、定点采集、人工饲养(虫态、寄生)
害虫、天敌
虫口密度、虫态、寄生率、受害率
品种、土质类型、生育期、前茬作物、气候因素、环境条 件、GPS信息等内容。
西双版纳勐腊自然保护区蝶类调查

1. 2. 10 灵奇尖粉蝶 A . lyncida ( Cramer) 分布 :瑞丽 、勐腊 、景洪 、保山 、龙陵 、金平 。
1. 2. 11 兰西尖粉蝶 A . lalassis Grose - Smith 分布 :勐腊 、瑞丽 。
1. 2. 12 3 红翅尖粉蝶 A . nero ( Fabricius) 分布 :勐腊 、马关 、景洪 、麻栗坡 。
【关键词】 勐腊自然保护区 ;蝴蝶 ;调查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9748 (2000) 03 - 0088 - 05
A Survey of the Butterflies in Xishuangbanna ’s Mengla Nature Reserve
杨自忠 毛本勇 西双版纳勐腊自然保护区蝶类调查
江。 1. 1. 14 达摩凤蝶 P. demoleus Linnaeus
分布 :宾川 、大理 、漾濞 、弥渡 、瑞丽 、勐腊 、景洪 。 1. 1. 15 柑橘凤蝶 P. xuthus Linnaeus
分布 :云南各地 。 1. 1. 16 金凤蝶 P. machaon Linnaeus
1. 种类组成 1. 1 凤蝶科 Papilionidae 根据采集所获蝴蝶标本 ,经整理鉴定 ,西双版 纳勐腊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计有 10 科 75 属 118 种 , 结合以往该区资料纪录的 21 种 (李传隆 ,1995) (文 中带 3 者) ,共计有 11 科 89 属 139 种 。其中种类和 数量最多的为蛱蝶科 ,计有 34 属 51 种 ;凤蝶科 10 属 25 种次之 ; 其它依次为粉蝶科 9 属 17 种 、灰蝶 科 14 属 14 种 、斑蝶科 4 属 9 种 、眼蝶科 5 属 8 种 、 弄蝶科 5 属 5 种 、环蝶科 4 属 5 种 、蚬蝶科 2 属 3
森林虫害调研报告

森林虫害调研报告森林虫害调研报告一、引言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森林虫害一直是森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虫害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一项森林虫害调研。
二、调查方法1. 选择调查地点:本次调查选择了三个地区的森林作为调查地点,分别是A地区、B地区和C地区。
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森林虫害的种类、密度、分布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
3. 数据收集: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和样本采集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1. 森林虫害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在三个地区的森林中,主要的虫害种类包括毛虫、蛀虫和蚂蚁等。
其中,毛虫是最为普遍且危害最大的虫害种类。
2. 森林虫害密度:在调查的一定面积范围内,森林虫害的密度有所差异。
其中,A地区的虫害密度最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B地区的虫害密度处于中等水平,稳定在较低水平;C地区的虫害密度相对较低。
3. 森林虫害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森林虫害的分布范围与森林类型和环境条件有关。
在A地区,森林虫害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中;在B地区,虫害主要分布在针叶林中;在C地区,虫害主要分布在阔叶林中。
4. 森林虫害危害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森林虫害对森林的危害程度较大。
虫害造成了森林植物叶片脱落、叶色变黄、生长受限等现象,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5. 可能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森林虫害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森林管理措施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气候变化导致虫害生命周期和繁殖力发生变化;不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可能导致虫害的蔓延;过度的采伐和火灾等人类活动也可能增加虫害的发生。
四、对策建议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森林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虫害的存在和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生物防治等生态控制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减少森林虫害的发生。
3. 合理管理森林:加强森林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昆虫种类调查报告范文

昆虫种类调查报告范文Model report of insect species investigation汇报人:JinTai College昆虫种类调查报告范文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千佛山位于济南偏东处,海拔约285米,占地166公顷。
属于暖热带半温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
山上植被茂密,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低矮灌木,种类丰富。
二、调查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千佛山上的昆虫种类及分布情况,了解千佛山的昆虫生长环境。
三、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
路线一:进入千佛山南门,调查水塘旁边的昆虫种类。
路线二:沿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调查。
路线三:大佛头周围。
2.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昆虫论坛网站,台湾嘎嘎昆虫网、六足王国等。
3.查阅相关书籍。
《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昆虫图鉴》《常见野外昆虫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蝴蝶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蜘蛛识别手册》《彩图实用昆虫百科》《昆虫博物馆》等。
四、千佛山昆虫种类每年的春季到秋季,对千佛山周围进行2-3次的实地调查。
经过最近两三年的调查,发现的昆虫种类有:环山路、大佛头:蝽象(金绿宽盾蝽、条蜂缘蝽象、猎蝽象)、蝶类(凤蝶、灰蝶、蛱蝶、眼蝶、粉蝶)、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背瓢虫)、步甲(绿步甲、双齿蝼步甲、黑布甲)。
水边:蜻蜓(大团扇春蜓、灰蜻蜓、红蜻蜓、黄蜻蜓),色蟌,水黾、蝎蝽等。
(一)蝽象金绿宽盾蝽形态:长13.5-15.5毫米,宽9-10毫米。
宽椭圆形。
触角蓝黑,足及身体下方黄色,体背是有金属光泽的金绿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有艳丽的条状斑纹。
生活史:金绿宽盾蝽1年1代,以5龄若虫在侧柏附近的落叶和石块下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陆续从越冬处爬出,取食侧柏嫩叶。
(优选)常见林业害虫调查与识别.

一、昆虫(害虫)与树木的关系
害虫危害的主要表现(为害类型) 食叶类害虫:如槐尺蠖、杨毒蛾等。
一、昆虫(害虫)与树木的关系
害虫危害的主要表现(为害类型) 食叶类害虫(刺吸汁叶):如蚜虫、叶蝉等。
一、昆虫(害虫)与树木的关系
害虫危害的主要表现(为害类型) 枝干类害虫:如青杨天牛、松梢螟、核桃
吉虫等。
标本制作鉴定工具:显微 镜、解剖镜等、展翅板毒瓶、架盘
一、昆虫(害虫)与树木的关系
害虫危害的主要表现(为害类型) 枝干类害虫:如天牛、透翅蛾等。
一、昆虫(害虫)与树木的关系
害虫危害的主要表现(为害类型)
种实害虫:如枣食心虫、
枣粘虫、举肢蛾等。
一、昆虫(害虫)与树木的关系
害虫危害的主要表现(为害类型) 根部害虫(取食根茎):如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一、昆虫(害虫)与树木的关系
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昆虫发育
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体躯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为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有3对口器附肢和1对触角,常还有复眼
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
在人类栽培的植物中,没有一种不受昆虫为害。有的害 虫取食树木的嫩芽、树叶、花冠,有的刺吸树木汁液、有的 取食根茎、有的钻蛀树木枝干和果实,使树木缺叶、失叶, 根系遭到破坏,树干被蛀食,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造成材质 下降、经济林减产,严重时造成树木枯死。目前,全国昆虫 种类约8万种,林业昆虫种类约8000余种,山西省昆虫种类 3793种。其中林业昆虫种类为432种(80年代第一次普查鉴 定出的),涉及9目85科。
3.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方法
0.3%印楝素乳油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

0.3%印楝素乳油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林松1 陈锐2(1 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666200 2勐海县植保植检站 666200)[摘 要]印楝素[1]被公认为开发最为成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源农药[2],是最适用于作物整体管理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一项植保措施。
为了探索该药剂在茶树上对茶小绿叶蝉[3]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0.3%印棟素乳油250倍液和4%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为供试药剂并单独施用进行了初步试验,实验结果表明:0.3%印棟素乳油药剂比4%阿维菌素乳油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更理想,且药后7天左右防治效果最好,此时防效在50%以上,减退率在60%,作用持效时间相对较长,可维持在14d以上,且对茶树生长安全、对天敌亦无影响。
[关键词] 印棟素 防治 茶小绿叶蝉印楝素是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且没有抗药性的植物源杀虫剂,对几乎所有植物害虫及室内臭虫、跳蚤、苍蝇、蚊子等都具有驱杀效果,而对人畜和周围环境无任何污染,对昆虫具有拒食、忌避和影响生长发育等多种作用,并有良好的内吸传导特性,不影响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敌。
为了探索印楝素在茶树上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应用云南中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云南新联化工厂联合生产的0.3%印楝素乳油[4]进行了初步试验,为应用该药剂在茶树上防控茶小绿叶蝉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和方法1.1供试作物供试作物为云南省农科院选育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
1.2防治对象茶小绿叶蝉1.3供试药剂0.3%印棟素乳油(云南中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提供),4%阿维菌素乳油(河南金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等量清水对照(CK)喷雾处理。
1.4试验处理A.0.3%印棟素乳油 250倍液B.4%阿维菌素乳油 1500倍液C.清水对照(CK)共计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67平方米,处理间设保护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勐海县林业有害昆虫种类初步调查杨鸿培;赵建伟;陶永祥;王兰新;谢翔;邓建军;王巧燕【摘要】By using interviewing and field checking methods,this study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forest injurious insects in Menghai County from June 2015 to August 2016.294841.5 hm2 of typical forest areas which accounted for 80% of the total forest area in Menghai County were investigated and a total of 1539 specimen were collected through net-catching and light trap over 120 sites in the study.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48 species were cached,which belonged to 67 families and 8 orders,including the key forest injurious insects and resource insects.Therefore,this paper also listed the directory,damage objectives,and damage level of 236 species of injurious insects.%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对勐海县林业有害昆虫采用访问及野外踏查的调查方法,调查代表性有林地面积294 841.5 hm2,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80%.在120个采集点用网捕和灯诱法共采集昆虫标本1 539份.根据鉴定,它们隶属于6目63科236种,其中包括了部分重要的林木害虫、资源昆虫.文章中列出了这236种林业有害昆虫名录及其危害对象、危害程度.【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6(041)006【总页数】8页(P87-94)【关键词】林业有害昆虫;网捕法;灯诱法;种类;危害程度;有害昆虫名录;勐海县【作者】杨鸿培;赵建伟;陶永祥;王兰新;谢翔;邓建军;王巧燕【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院,云南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院,云南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院,云南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院,云南景洪666100;勐海县林业局,云南勐海666200;勐海县林业局,云南勐海6662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院,云南景洪6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302勐海县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
主要经济以粮、茶、糖和经济林为主。
森林覆盖率为60.33%,其中,有林地覆盖率55.63%。
目前对林业有害昆虫的种类及发生尚不清楚,本底资料较少。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林造发〔2014〕36号)、《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方案的通知》,于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全县开展了林业有害昆虫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林业有害昆虫的基本情况。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
土地总面积 536 642 hm2,其中:林业用地 368 595.3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69%;勐海县地处热带北缘,长期处于热带季风的控制之下,由于未受冰川南移的影响,第三纪以前的古、稀、珍贵的热带植物得以保存、繁衍和发展,植物种类繁多,类型复杂多样。
在分布上,由于复杂的地形地势,土壤和气候的多样性镶嵌交错现象较为普遍。
森林植被的各种类型表现出热带植被向亚热带植被之间的过渡性。
森林植被分布的垂直带性显著,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发生改变,导致森林植被明显不同。
然而,在不同的水平带中,森林垂直地带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海拔 1 000 m(1 300 m)以下为热带季雨林、山地雨林,如林中的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等植物;海拔 1 000(1 300)~1 800 m为暖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如思茅松林、小果栲林等;海拔 1 800 m以上多为石灰岩地区的稀树草坡和灌丛。
森林资源在地域上总体分布较均匀。
2.1 问卷调查对勐海县辖区内的国家级口岸、边境沿线,林地、苗圃、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花圃、珍贵用材林等,就某种有害生物,有目的地对当地群众、技术人员、业主、有关专家等进行访问咨询,了解当地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发生等情况。
每个乡镇发放问卷10份,共计110份。
2.2 野外调查野外踏查技术上主要采用GP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用GPS收集踏查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有害生物发生地、发生面积进行分析汇总。
踏查线路以乡镇为主。
利用公路、河流、林间道路、林班线等,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路线。
每条踏查线路由主线和支线组成。
2.3 标本采集根据昆虫的不同生境和不同种类,采用不同的方法。
1)灯诱采集。
适用于趋光性强的昆虫或对引诱剂或颜色敏感的害虫调查。
通常使用变频灯和白炽灯进行诱捕。
2)网捕采集。
对白天活动的昆虫种类,用捕虫网追捕昆虫。
3)寻集法:人工或借助工具。
如用网(布网)轻拍杂草或植被,对隐藏的昆虫进行采集。
2.4 内业处理根据不同海拔、生境及植被情况设若干个点。
在室内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分类制作,鉴定,查阅相关文献。
部分标本由分类专家鉴定。
野外调查范围涉及6镇5乡,共设置971条调查线路,23 717 踏查点,踏查面积448 661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83.6%(表1)。
本次调查代表性有林地 294 841.5 hm2,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80%,120个采集点,采集昆虫标本 1 539 份,采用系统分类学方法分类,初步定名的害虫共249种,属于昆虫纲6目63科236种,同时记录昆虫分布地点、面积和危害程度(表2)。
4.1 有害昆虫特点由于勐海县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
在分布上,由于复杂的地形地势,土壤和气候的多样性镶嵌交错现象较为普遍。
森林植被的各种类型表现出热带植被向亚热带植被之间的过渡性。
森林植被分布的垂直带性显著,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发生改变,导致森林植被明显不同,从而使得林业有害昆虫种类繁多。
以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昆虫的危害较多。
刺吸式口器害虫常见种类有蚧壳虫、蚜虫、蝽类、叶螨、蓟马、难虱、叶蝉类等;咀嚼式口器害虫常见的有鳞翅目幼虫(夜蛾类、卷叶蛾等)、直翅目(蝗虫等)、鞘翅目(金龟子等)以及膜翅目幼虫等,专寄生种类较多,为害程度不一。
4.2 有害昆虫组成此次调查中鳞翅目害虫种类较多,占所采害虫比例的39.05%,鞘翅目次之,占15.7%,其中半翅目占6.35%,直翅目占4.66%,竹节虫目占1.27%,最少的是广翅目和同翅目,仅占0.42%(表3)。
4.3 有害昆虫发生特点及原因4.3.1 发生特点根据此次调查,发生危害程度偏重的有11种,如刚竹毒蛾、思茅松毛虫、桉蝙蛾、毛簇天牛、松梢斑螟、黄野螟、两色绿刺蛾、黑绒鳃金龟等。
食叶与蛀干害虫较多,危害较大。
4.3.2 发生原因1)林分总体质量不高,抵抗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能力低。
近年来,随着勐海县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在取得重大建设成果的同时,人工林固有的弱点开始显露出来。
如以桉树、思茅松、杉木、竹林为主的经济林,人工纯林比重较大,造林品种单一,森林资源的总体质量不高,林分抵抗灾害能力低下。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及适时适地的造林措施不到位,为林业昆虫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理位置特殊,经贸物流日趋频繁,有害生物入侵增加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和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和澜沧县相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 km。
地理条件复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境内交通发达,对外贸易便利,物流与日俱增,林产品运输数量急剧上升,有害生物被有意无意地带到各地。
由于有害生物检疫和除害技术水平不高,加之检疫监管不力,导致了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蔓延。
通过此项初步调查,掌握了部分有害昆虫的种类、为害程度和分布等情况,为勐海县有害昆虫综合治理,以及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面积大和调查时间短,难免有疏漏,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致谢:文章得到西双版纳保护区科研所张忠员、余东莉、罗琼英、甘忠莉,勐腊县林业局吴顺福、彭勇,勐海县林业局领导,森防站、天保站以及林业站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相关文献】[1] 云南省林业厅.云南森林昆虫[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蛾类图鉴(第Ⅰ.Ⅱ.Ⅲ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3] 张巍巍,李元胜.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4] 陈明勇,李正玲,王爱梅,等.西双版纳碟类多样性[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5] 杨兰英.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1):47-49,53.[6] 陈明勇,牛华.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