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如何化解灾难事件采访中的二次伤害

《 代 汉 语 词 典 》 商 务 印 书 馆 2 ( 年 现 ( 0) 5
版) 中对 灾 难 的 解 释 是 : 天 灾 人 祸 所 造 成 “ 的严 重 损 害 和 痛 苦 。” 此 , 难 新 指 的 因 灾 是 有 关 天 灾 人 祸 的采 访 报 道 , 括 各 种 灾 包 难 发生 、 展 、 害以及人类 防灾 、 灾 、 发 危 抗 救 灾 等 题 材 。灾 难 新 闻一 般 可 分 为 两 类 .
巨大 的伤 害 。 救 灾的 过 程 中 , 在 离不 开 媒 体 的 采 访 与报 道 。 一 些媒 体 记 者 在 采 访 中却 对 受 灾人 进 行 第 二 但
次伤 害 。本 文试 图剖 析 一 些 因采访 引起 的二 次伤 害现 象并 提 出化 解 途 径 。
关键词 : 灾难 事件 采 访
XI I E. . , N" AI A D 日 E 2 1 ・ ( 半 月 ) N' V H 0 04下
如何化解灾难事件采访中的二次伤 害
口 姜金 明
摘 要 : 类 在 发 展 的过 程 中 , 免 会 遇 到 天 灾人 祸 , 别 是 一 些 自然 灾难 往 往 难 以 预 测 , 人 难 特 给人 类 带 来
另 外 . 引 用 某 人 的 发 言 、 用 特 殊 当 使 用 语 或 强 调 某 一 词 语 时 可 以使 用 括 号 r , 表 示 惊 讶 和 感 动 时 可 以使 用 感 叹 号 “ ” ! , 表 示 疑 问 和 悬 念 时 可 以使 用 问 号 “ ” 如 ? , 果 疑 问 非 常 强 烈 , 以 把这 两 种 符 号 一 起 可 使 用 “ ? ” ! 。 例 : 家 作 6 弓 !『 作 括 手 在 家 制作 吧 ! “ 手工 柚 子 茶 ”
浅谈如何规避突发新闻中的“二次伤害”

如果记者不顾 职业道德 , 只为 了满足
受众的猎奇心理 , 那么所采写 的突发新 闻 报 道 很 可 能会 给事 件 中的受 害 昔造 成
“ 次 伤 害 ”。 谓 突 发 新 闻 的 “ 次 伤 二 所 二 害 ”.主 要 是 指 在 天 灾 人 祸 的报 道 面 前 、 在 重 大 突 发 性 新 闻和 灾 难 事 故 的 报 道 现
属等 在 受 到 事 故 的伤 害 后 , 因 为记 者 的 又 采 访 , 新 闻报 道 “ 次 伤 害 ”。 种 新 闻 被 二 这
却还要捕捉这种镜头 , 把受 害者 的悲痛无 限放大 , 受害者毫 无尊严地暴露在公众 让
面 前 , 实 际 上 就 是 一 种 “ 盗 式 ”的 野 这 强 蛮采访 。
底线 。 有些记者 可能认 为 , 闻价值 高于 新
一
去年 l 月 , 1 发生 在深圳 的 “ 武 事 杨
件 ” 一 度 在 网上 引发 一 场 深 度 的媒 体 反 省。 网上 的 那 张 照 片 和 一 段视 频 让 很 多 媒
切 ,这种 对 当事 人的伤 害是不可避 免
的 , 为了新闻报道的需要。 是 但笔者认 为 , 在突发事件 中 , 记者在采访方式上必须转 变 , 在尊重 当事人 , 要 不要 违背 当事人 意 愿的情况下进行采访 。 诚然 , 因为突发事件 的特殊性 以及突 然性 ,往往事件 的 当事 人会 出于保护 自
NSOD业务探索 E R WW Ll
浅谈如何 规避 突发新 闻 中的 “ 次伤害 " 二
o夏丽霞
心理学视角下对我国灾难性报道“二次伤害”的思考

一
、
( 一 )灾难 性 新 闻 的 定 义
近年来 , 各种灾 难性 事件 时有发 生。 随着媒介 技术 的进 步, 催生 了一批 又一 批 的新 兴媒 体 , 这些 新 闻媒 介在 灾难 性 的报道 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 与此 同时 , 因为一些 复杂的原 因 给受众 心理造 成 了或轻 或重 的二次伤 害 , 因此需 要理 清相关
新 闻报道 中 , 新 闻从 业人 员通过一系列 对 “ 温州 杀医案”灾难 性新 闻事件 的报道 , 提供 了有 关于 医生 与患者 、 危 险品爆炸等 的相 关信息 , 形成 了受众对 于社会 医患关 系的认识 , 成为受众 认 识 现实 世 界 的基 础 。 此外 , 心理 学 中记忆被定 义为一种信 息加工 , 是存储 和提 取信息的容量 , 心理学家研究了进 出记忆系统的信息流 。主要 分为 陈述性 记忆 和程 序性记 忆 , 而陈述 性记忆 则是 涉及事 实 和某件 事件 的 回忆 , 程序 性记忆 则是有 关于 怎样去做 某件 事 情的记忆 , 而无论是关 于什么类型 的记忆 , 知 识需要在 随后 的 某一时 间能被使 用需要三种 心理过程 的操作 : 编码 、 存储 和提 取 。编码是指信 息的最初加 工 , 从 而导致记忆 中的表征 ; 存储 是指被 编码 材料 随时间 的保持 ; 提取 是指被 存储信 息在 随后 某一 时间 的恢复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由于大众 媒体仿 若地位 赋 予功 能使某 些社会 事件 显性化呈 现在 受众面 前 , 使 得这类 事 件进 入受众 的大脑 被编码 和存储 , 在将 来受 众再 次遇到 这类 事件时 , 先前 的新 闻报道就会被 提取 出来 , 进而影响 受众对于 相 似社会 关 系的认知 。以 “ 温州 杀 医案”为 例 , 以后受 众再 次 遇到 医患关 系事例 时 , 首 先呈现 在他脑 海 中的是前不 久新 闻媒 体关 于 “ 温 州杀 医案” 的报道 , 这样 的报道 就会 占据他 大部分 对于 当今社会 医患关系 的认 知和理解 。如果 新闻媒体 报道得 当 , 那 么受众会有一个相 对恰 当的认 知 , 如果 报道不得 当, 可能会在受众心 中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的认知倾 向性 。 第二, 新 闻呈现 中图片、 视频运 用不 当造成 的伤 害。网络 媒体在 文字报道 的同时 , 也刊发了许多图片报道 。在 此次案件 中, 一 些媒体 为 了吸引受 众的关 注 , 对细节 夸大描 写 , 甚至使 用 “ 王云杰母 亲哭泣 的照片”问接地造成二次伤 害。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作者:李向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摘要】:新闻报道“二次伤害”在新闻报道中显得愈加突出,媒介生存空间恶化,泛娱乐化心态、过度报道等都是其出现的原因;显性与隐性二次伤害共存,危害后果严重,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闻报道“二次伤害” 原因危害措施一、新闻报道“二次伤害”产生的原因新闻报道“二次伤害”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次伤害。
近日网络上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热议。
此事件经过各大媒体报道、发酵之后在网上呈现出“病毒式”扩散的态势,对事件主人公造成严重精神“二次伤害”。
(1)市场化背景下,媒体生存空间愈加恶化媒体恶性竞争是滋养新闻报道“二次伤害”问题的温床。
有些媒体为了赢得一席生存之地,迎合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抢“头条”、“独家”、提高点击率、收视率、阅读量,往往会忽视报道对象的心理感受,“二次伤害”就这样发生了。
《南方都市报》2011年11月8日关于“宝安区社区治安联防队员杨喜利持钢管打砸杨武夫妇店面并强奸杨的妻子”一事的报道,就是“二次伤害”的典型例子。
(2)过度报道、内容“泛娱乐化”等导致的新闻报道失范新闻报道内容追求“娱乐化”效应影响新闻本身的质量,而过度报道则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人们对于奇怪的事情或别人的秘密总有难以抑制的好奇心,这时“潘多拉魔盒”效应就显现了出来。
前段时间,媒体和众网友一起拿“乔任梁之死”开了一次“热闹、声势浩大”的party。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娱乐记者遇到这种事情时,表现出莫名的狂热和兴奋,为了满足一小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过度报道、内容过于轻浮,导致新闻报道失范。
二、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的类型(1)显性“二次伤害”显性“二次伤害”是一种新闻暴力伤害行为,这种行为的“施暴方”是新闻传播者,主要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及报道中因采取不当的方式,使本就受到暴力侵害的受访者再次受到创伤,对其生活、身心直接造成“二次伤害”,是媒体传播失范的暴力行为。
火灾扑救过程中如何避免二次伤害

火灾扑救过程中如何避免二次伤害火灾,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二次伤害。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避免二次伤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指的是在火灾发生后,在扑救过程中或者火灾后的清理、恢复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额外伤害。
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的坍塌、电气设备的漏电、有毒气体的泄漏、消防设备的不当使用等等。
为了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消防人员在到达火灾现场之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了解火灾发生的地点、建筑物的结构和用途、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等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扑救方案至关重要。
同时,确保消防车辆和设备的完好无损,携带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救援工具。
在进入火灾现场时,消防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防火服、头盔、手套、呼吸器具等。
这些装备能够有效地保护消防人员免受高温、火焰、有毒气体等的侵害。
在火灾现场行动时,要保持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
特别是对于可能存在坍塌危险的建筑物,要进行预先评估和监测。
对于电气火灾,切断电源是首要任务。
如果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下盲目扑救,很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
在处理涉及化学品的火灾时,要了解化学品的性质和危险特性,采取正确的灭火方法和防护措施。
避免因灭火剂的选择不当而导致化学反应加剧,产生更多的有毒气体或引发爆炸。
火灾现场的烟雾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等。
消防人员在扑救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呼吸器具,防止吸入有毒烟雾。
同时,要合理安排通风措施,尽快排出烟雾,改善现场的空气质量。
但在进行通风操作时,也要注意避免因空气对流加剧火势。
在使用消防设备时,要确保操作正确、熟练。
例如,使用灭火器时要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使用消防水枪时要注意控制水压和水流方向,避免水流冲击导致建筑物结构受损或人员受伤。
对于大型消防设备,如云梯车、登高平台车等,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操作,防止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引发意外。
浅谈突发事件的二次损伤及其善后问题——从“方大国殴打空姐”事件说起

括: 受 害者 心理 、 社会公 众心 理 、 公众 情 绪、 公共道德文化受损 、 政府公信 力下 降 、
用, 不仅传播 与影响 了既有事 件 , 而 且催
1 5 6 2 o t 3  ̄ 1 0 1
魏 嘲警
学 子 论 文 选 登I N E W S W O R L D
2 0 1 2 年 8月 3 0日,一位 网友在微博
生 了新 的次生事件 , 生成特殊 的 “ 网络 民
意 ”。
国夫妇搭 乘 同一航 班 的非 洲旅 客多班证
实方 大国确实动手 。 9月 2日新华社 广东 分社官方微博 三问越秀 区委宣传部 , 质疑 越秀区委版真相。
上爆料 , 一名空姐在机上遭乘客广州市越
秀区区委常委 、 武装部政委方大 国殴打与 辱骂的事件引起网友围观和讨 论。 而后官
方的调查结果和民间调查有很大出入 , 此
就 8月 2 9 日一 9月 4 日一 周 内 的舆 情概括来说 , 主要 分 为 四个 方 面 :
( 1 )“ 殴打 门” 1 狂批 。 事件 微博 曝
光后 , 引发 网友强烈 反响 , 相关 微博转发 超过 几万次 , 评论数 千条 , 随后 诸多知 名 人士 均参 与 了转 发 , “ 方大 国殴打空姐 ” 事件迅速成为微博上 的热议话题 。 ( 2 ) 越秀区 “ 自我调 查”。 8月 3 1日 晚, 越秀区委宣传部初步调查结果的发布
次损伤”, 这会使得突发 事件 的善后工作更加艰难 。 本文以 “ 方大国殴打 空姐 ”事件 为例 , 通过对整个事件 中主要舆 情和二次损伤 的分 析, 概括 了突发事件 中二次损伤 的一般成 因, 并对如何有效地减少突发 事件 中 ̄ 5 , - -次损伤进行 - 了探讨 。
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别在生者的伤口撒盐灾难过后,媒体的“二次伤害”常常成为其追逐商业利益的产物。
“坏消息才是新闻”,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在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的庇佑之下,天灾人祸当中种种耸人听闻的细节被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受访对象不得不面对镜头一次次地揭开不堪回首的伤疤,而媒体的目的,显然是指向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
媒体的“二次伤害”是指其对作为新闻信源的受访对象所带来的身心上的负面影响。
这些受访对象通常是灾民、幸存者、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丑闻”(负面新闻)的当事人,等等。
尤其是对女性、少年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边缘弱势群体而言,媒体的“二次伤害”所带来的打击是不容低估的,有时候甚至会是致命的。
研究媒体伦理的学者一般都把9·11事件的报道作为媒体“二次伤害”的一个典型。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要电视频道和新闻网站取消了所有的节目和广告,在一周的时间内推出了全天候的报道。
在9·11的报道中还有另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做法,就是“让新闻当事人讲话”,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访谈节目。
9·11事件的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救援者、目击者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角”,这是媒体“二次伤害”产生的主要根源所在。
从本质上说,“二次伤害”是媒体的商业利益和记者的职业伦理之间“博弈”的产物。
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媒体的“二次伤害”是以保障公众知情权为“保护伞”的,其深层考量却是媒体的商业利益。
在9·11事件的报道中,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有位消防员在三天之内先后在十多家媒体上讲述了同样的故事。
在此,这种以公众知情权、“公众利益”为“保护伞”而进行的报道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的相关报道赢得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商业上的丰厚回报,而作为受访对象的消防队员们却无法从痛苦的回忆中解脱,以至于身心俱损。
在如何减轻媒体的“二次伤害”这个问题上,关键是如何保护受访对象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缺乏受访经验的”青年人来说,一篇报道、一次采访往往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如何杜绝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

( 一) “ 二 次伤 害 ”简介 后 , 由于种 种 原 因 的影 响又 再 次 的受 到 了伤 害 ,而 使其 受 到 “ 二
次伤 害 ” 的原 因通 常 都 是 由于 媒体 的不 当报 道 。受 到 了 “ 二次 伤
种 行 为 ,这 样 才 能充 分 的保 证 当事 人 的身 心健 康 ,保障 其合 法 权 从 当事 人 的角 度 出发 来考 虑 问题 ,要提 高 自身 的道 德 水准 ,使报 益不 被侵 害 。
( 二) “ 二次伤 害 ”的主要 表现 “ 二 次 伤 害 ”对 当 事 人 所 造 成 的 不 利 影 响 是 非 常 严 重 的 ,
“ 二 次 伤 害 ”指 的是 受 灾 当 事 人 在 本 身 已经 受 到 了伤 害 体却 弓 1 导 其进 行 回忆 ,这 很可 能会 对 当时人 的心 理造 成 阴影 。
害 ”的 当 事人 ,通 常 会 出现 较难 从 灾难 中走 出来 的 状况 ,这 对 当
事人 身 心恢 复 有着 非 常 消极 的 影 响 ,因此 是 必须 制 止和 杜 绝 的一 人 员而 存在 的,在 对 新 闻进 行报 道 的过 程 中 ,新 闻从 业者 一 定要
值得 关 注 的 问题 , 因此 一 定要 对 “ 二 次 伤 害 ”做 出相 应 的界 定 ,
面:
颗 悲天 悯 人 的心 ,要 摒 弃 以往冷 冰 冰 的报 道状 态 ,充 分尊 重 当
事 人 及 相 关 人 员 的感 受 ,一 切 以 当事 人 的心 理 恢 复 为 准 则 , 这
害 ”, 从而 使其 能 够尽 快 的从 灾 难 的阴 影 中走 出来 ,重 新 建立 自 例 如在 韩 国岁 月 号发 生沉 船 事故 时 ,韩 国电视 台 的记 者在 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作者:李双
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9期
灾难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失事的报道。
灾难
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防止的
自然性伤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一类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凶杀、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
责任事故等①。
由于灾难性报道具有影响力大的特点,所以具有极大的报道价值。
但这类新闻
事件报道不当的话,可能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
1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具体表现
1.1 “ 二次伤害”在新闻采访中的体现
新闻媒体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景,往往会让当事人
尽力回想当时的情景,并复述出来。
这种“揭疤式”采访会对经历了灾难,已经遭受到身心伤
害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轰炸式采访也是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采访方式。
在事件发生后,一些记者不顾采访对
象的心理状态,一拥而上,用密集的问题和轰炸式的采访来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
在马航失联后,不断有乘客家属从四面八方赶往北京丽都饭店等待消息,但航班搜救信息出现了罗生门,
信息不断公布,又不断被辟谣②。
记者在得不到实情的情况下,将麦克风转向遇难者家属,围
绕遇难者对家属进行轰炸式的密集采访。
让本就因焦急等待而疲惫的家属因为轰炸式采访心理
更加沉重压抑。
1.2 “ 二次伤害”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在描写灾难性事件时,个别媒体利用受众追求情感性和刺激性的心理,将“血”“性”等
因素不断放大。
对于当事人或受害者家属来说,这些具有感官冲击力的描写所造成的心理伤害
和刺激是非常大的。
并且,这种刻意营造的悲惨氛围也会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
11 月14 日,在江苏徐州,一名年仅10 岁的少女在写下遗书后,用农药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整个自杀过程还被她用视频记录了下来。
事件发生后,当地媒体就此事立即进行了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视频原件和遗书肆无忌惮的传播,有些甚至完全不打马赛克。
这些报道对死者
家属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
2 造成“二次伤害”现象的原因
2.1 媒体从业者缺失人文情怀
什么是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
有了这种情怀,记者的眼里就不会仅仅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会有“人”,还会有对人的关怀和关注③。
然而有一些媒体从业者为了追求新闻价值忽视了人文情怀,漠视
生命尊严,用冰冷的文字描写受害者的惨状,给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2.2 媒体把关不严
一些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编时,仅从所属媒体的立场出发,任何能够提升关注度的措施一概采用,根本不考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想。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本就具有消极的特点,媒体工作者在采编时就应该更加注意。
如果报道的内容造成了受众的心理伤害和精神刺激,那么,这样做的媒体就没有把好关,没有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
2.3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缺乏监管
除了媒体内部的职责缺失问题以外,外部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新闻“二次伤害”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新闻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及法律约束,因此新闻权利的滥用还不能得到法律上的制裁处理,滥用新闻权利的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
2.4 媒介技术等快速发展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人都是自媒体,日常使用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都是发布信息的平台,这就使得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广泛多样。
信息来源的多样造成信息的真假不确定性。
信源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使舆论环境变得复杂。
无底线的报道和过度的舆论关注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3 “ 二次伤害”现象造成的影响
3.1 受灾者
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所谓“有价值”的新闻,采取各种方式,从受灾者身上得到想要的信息。
在编写报道时,通过使用不恰当的材料,将报道的重点放在突出苦难和悲惨上。
这样做的新闻从业者是冷漠的,他们从俯视受灾者的角度,机械地完成新闻作品。
这种冷漠所制造完成的新闻作品没有人情味。
受灾者,不会有被关爱和安慰的感觉。
3.2 新闻受众
过度煽情和夸张的报道满足了部分受众的需要,但并不是所有受众都希望看到凄惨悲伤的场景和报道。
在这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一些理性的受众会透过这种报道看到媒体人文关怀的缺失,从而会对媒体产生失望。
另外,歪曲新闻事实所造成的新闻失实,也会让受众减少对媒体的信任。
3.3 新闻媒体自身
如果媒体当时报道的事实有误,那么,受众不仅会在当时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媒体在这之后发布的信息也会被受众怀疑,相应地,媒体的业务能力也会受到怀疑。
当受众对媒体产生失望,减少信任后,对媒体的关注也会减少。
长此以往,甚至不会再关注这个媒体,媒体就失去了受众。
失去权威性、失去受众的媒体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4 怎样应对灾难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现象
4.1 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人文思想教育,增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理念
减少“二次伤害”,首先要加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思想教育,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把“二次伤害”降到最低。
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媒体首先应注重对受灾人的关注。
《永不抵达的列车》是《中国青年报》在2011 年7 月27 日对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报道的一篇通讯,通过对几位大学生的描写,来讲述这趟永远也
抵达不了故乡的旅程,悲痛中又饱含感情。
其次是关注受众。
媒体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准确地发布消息,安抚受众紧张担忧的心理,而不是一味地用不实的报道博取关注,让不知情的受众更加紧张担忧④。
尤其是在这个信
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在不知道消息准确性的前提下,盲目转发错误的信息,很容易就会引发谣言和错误的舆论风向。
4.2 加强新闻媒介内部把关
报道灾难性事件的时候,首先要坚持真实客观,不刻意为了吸引受众关注而弄虚作假,夸
大事实。
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编上,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
其次,考虑受灾者的情绪与感受,营造正面向上的意见氛围。
媒体工作者要尊重遇难者,
尊重遇难者家属。
还要注意在细节描写中回避血腥、悲惨的场面,回避有关遇难者及家属不愿
公开的隐私,不将灾难作为“猛料”报道,进行炒作和煽情。
遵循灾难性报道的伦理,传达出
关爱与信心。
4.3 完善新闻法制法规,加强监管
在新闻法制法规还未健全的局面下,国家应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闻媒体滥用权力
伤害报道对象的行为的惩罚力度,直接从制度层面上保护报道对象的利益,减少“二次伤害”。
除了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减少“二次伤害”,受众的监督也是必要的。
在看到新闻媒体滥
用权力时,受众可以通过来电来信或来访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或是直接诉诸法律手段。
总之,要积极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加强对媒体的监督,促进媒体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