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东亚的传播途径与方式
儒家思想在东亚社会的传承与演变

儒家思想在东亚社会的传承与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核心价值观强调仁爱、孝道、忠诚以及社会和谐,深受东亚社会的接受与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也经历了各种演变和调整,既有对传统价值的延续,也有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变化。
儒家思想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孔子。
孔子把儒家思想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并强调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随着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的问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教育和社会组织的基石,对于东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尽管在政治体制更替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也经历过曲折和挑战,但其核心价值观仍然被广泛接受。
儒家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也通过古代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尽管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东亚的其他国家,如朝鲜、日本等。
在朝鲜,儒家思想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礼仪观念在朝鲜社会中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尊重祖先等行为准则被广泛遵守。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承与演变也相当复杂。
在古代,日本皇室以及贵族与士人阶层广泛使用儒家思想来规范自身行为。
然而,在近代化进程中,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日本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突和重塑。
不过,儒家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日本的文化中,对于家庭关系、尊重他人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
一方面,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需要与现代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当代东亚社会,儒家思想正经历着一场文化复兴。
许多人开始重新学习和研究儒家经典,以寻求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东亚文化圈中的儒家思想传承

东亚文化圈中的儒家思想传承东亚文化圈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著称。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潮,对于塑造这一地区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道德伦理,对于塑造东亚文化圈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的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和改变。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以孔子为代表,追求道德修养和个人的道德完善。
尽管最早的儒家思想主要流行于古代中国,但随着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儒家思想也逐渐传入了周边的东亚国家,如韩国和日本。
这些国家在接纳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和变化。
在东亚各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呈现出多样的形式。
尽管在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但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却不尽相同。
例如,在韩国,虽然受到了中国儒家的影响,但韩国的儒家思想独具韩国特色,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导入的哲学思想,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渐传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逐渐减弱。
尽管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传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念却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
这些价值观念在东亚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教育制度和道德规范中。
许多东亚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强调了道德伦理的培养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这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相一致。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改变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人开始质疑儒家思想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东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塑造亚洲社会的价值观

东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塑造亚洲社会的价值观东亚儒家思想是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亚洲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在亚洲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传承的方式以及创新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儒家思想源于孔子,强调人伦道德、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对亚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提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的伦理关系,强调孝道、忠诚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公正、正义和道德操守,以及仁爱和和谐的关系。
这些价值观念构建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儒家思想的传承方式儒家思想的传承主要通过教育体系、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
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被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儒家经典以及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通过教育的方式,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继承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为其将来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
此外,文化传承也是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等方式,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对亚洲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家庭教育作为儒家思想传承的基础,通过家庭的教育方式,将儒家的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
第三部分:儒家思想的创新实践儒家思想的创新实践体现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亚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儒家思想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以应对这些变化。
例如,孔子强调的“仁爱”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进一步扩展为关爱他人和社会公益的行为。
此外,儒家思想提倡的“修养”和“自律”也可以与当代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强调内涵培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这些创新实践使得儒家思想能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结:东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亚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
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
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
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
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
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的影响与传播

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的影响与传播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这篇文章将探索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的影响与传播。
首先,我们将讨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随后,我们将探究儒家思想在东亚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最后,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传播到其他地区,并影响其他文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传统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儒家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孔子强调了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们应该以互相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人。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礼”,表达了社会成员之间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核心理念对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亚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可以在许多方面看到。
首先,教育系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教育强调道德和人类关系的培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被教导要尊重师长,遵守道德规范,并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其次,儒家的家庭观念在东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位,儿女应该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并继承家族传统。
此外,在政治领域,儒家思想强调了君主的良好统治和善政。
长期以来,东亚的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儒家思想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儒家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东亚社会,它在历史上也传播到许多其他地区,并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
儒家思想最早通过朝鲜半岛和日本传入这两个地区。
韩国和日本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价值观在当地社会中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近代,儒家思想还传播到了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尤其是中国的华人社区保留了儒家传统,并将其传播到许多国家,包括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这些地方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当地文化融合。
总结起来,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传统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如亲情、孝道、社会和谐等。
儒家思想在东亚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体现在教育、家庭观念和政治领域。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途径与方式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儒学在东亚的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字、律令、教育等方面。
儒学产生于春秋时代孔子创建的伦理道德学说,战国时代经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儒学“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由于儒学重视传统伦常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所以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尊崇。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但是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一些儒学家往往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儒家学说来,从而形成各种儒学流派。
如在汉代,有以董仲舒和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捍卫儒家正统的“道统”说;到了宋明时代,出现了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并且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清代又出现了汉学和宋学之争,以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儒家思想才逐渐丧失了传统的支配地位。
儒家学说产生之后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
作为儒学载体的汉字在三国时代以前就已传入了朝鲜半岛。
古代韩民族只有语言但无文字,所以汉字的传入,在韩民族文化史中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这种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凭借汉字记录下了三国珍贵的历史,另一方面是依据汉字中承载着的儒学思想创造了韩文。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

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随着中国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人开始对东亚文化和哲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东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哲学思想、传承发展等方面介绍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
一、历史渊源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其始祖为孔子。
孔子所建立的儒家学派以“仁爱之道”、“礼制之治”、“中庸之道”、“笃行致远”为主要思想内容,与道家、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在内的一系列经典著作,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在哲学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的内在精神可以与宇宙之中的精神相通,有着无法衡量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儒家还把个人的命运归结为道德上的取得和失去,对于诸如生死、疾病等客观存在的问题相对漠视。
此外,儒家思想更是强调“仁爱之道”,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以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为重,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行动。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力。
三、传承发展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还广泛传播到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
在韩国,儒家传统与佛教文化一并成为了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重视儒教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性,韩国政府将韩国儒教大学改名为成均馆大学,成均馆学院建立了一个儒学研究中心,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日本,儒家思想受到了日本文化格局的深刻影响,在日本建国之初,大量中国学者被招入日本,将儒家思想的精髓植入日本的文化血脉中。
受此影响,日本形成了一种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责任综合在一起的道德观念,使得日本的社会生活更注重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总之,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离不开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的努力和探索。
这种思想体系充满人文关怀、尊重人格和推崇传统文化的特点,正是东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例

中外互鉴 |儒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例□陈颢赵文姬/文儒家思想哺育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研究探索儒家文化传播,有助于打造中华文化的名片,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中华文化悠久绵长,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诸多璀璨的明珠。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国民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发展基础。
在这些流光溢彩的明珠中,儒家文化熠熠闪光。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政治、历史进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儒家文化更是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有着相应的发展。
据考证,儒学的传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些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将儒家文化推崇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今天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探索儒家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传播的历程和影响1.1日本《日本书纪》是最早记载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情况的书籍,这部日本最早的正史中说:应神天皇16年(大约是公元285年),百济的博士王仁赴日,做了太子老师,学习中国文化。
据记载,王仁带去了十卷《论语》在日本传授。
到了日本飞鸟时代的推古天皇时期,从公元593年开始,圣德太子被任命为摄政,吸收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众多思想,推行改革。
圣德太子制定了名为“冠位十二阶”的冠位制度,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位高低。
以才能而非门第来选拔任用人才,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宪法十七条”,提出“和为贵”“崇君”等思想,强调了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
在“宪法十七条”中广泛地引用了儒学典故,从那时起到现在,儒家文化便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到了大化革新时期,日本通过派遣遣唐使开始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学制,并开始推行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此时期提出的各类改革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也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很多地方开始建造孔庙,论语也被尊为圣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字、律令、教育等方面。
儒学产生于春秋时代孔子创建的伦理道德学说,战国时代经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儒学“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由于儒学重视传统伦常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所以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尊崇。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但是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一些儒学家往往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儒家学说来,从而形成各种儒学流派。
如在汉代,有以董仲舒和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捍卫儒家正统的“道统”说;到了宋明时代,出现了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并且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清代又出现了汉学和宋学之争,以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儒家思想才逐渐丧失了传统的支配地位。
儒家学说产生之后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
作为儒学载体的汉字在三国时代以前就已传入了朝鲜半岛。
古代韩民族只有语言但无文字,所以汉字的传入,在韩民族文化史中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这种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凭借汉字记录下了三国珍贵的历史,另一方面是依据汉字中承载着的儒学思想创造了韩文。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
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
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
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
西元前一○八年,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置了“汉四郡”,这对传播儒家典籍和儒学思想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高句丽建国后历经四百多年,于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372)建立了儒学教育机构——“太学”,成为三国儒学教育的嚆矢。
这可见《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六》小兽林王二年条“立太学,教育子弟”的记录。
“太学”的教育内容和制度皆模仿中国,以教授儒家经典的经学、史学、文学为主,以培养精通儒学的人才为宗旨。
另外,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即《诗经》、《书经》、《周易》、《礼记》、《春秋》等五经,产生了专门攻一经的学者。
在高句丽的大学中也已有“博士”制度。
在“太学”的受教育者基本上是贵族子弟,他们经过儒学的教养,成为国家政治的执行者、经济的管理者、国防的卫护者。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东汉末年,越南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
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
”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
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
13—14世纪之交,越
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
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
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
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
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
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
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
继体天皇时期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
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
“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
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
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
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
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
701年,
日本开始祀孔。
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
藤原基经当摄政时,“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
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
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三国时代的“律令”制经百济传入日本。
日本在六四五年发生了政治改革运动,史称“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是古代日本社会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大化革新”的三大纲领一是主张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作为天皇的公地和公民:二是主张成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将全国土地划为国、郡、里等行政区域;三是规定全国统一的税制,制定了《班田受授法》。
“大化革新”后的七○一年,日本制订了《大宝律令》,并付诸实施。
七一八年,对《大宝律令》进行部分修改后颁布了《养老律令》。
这是以中国大唐律令为蓝本制订的。
《养老律令》的实施意味着“大化革新”要建立法制完备的天皇制国家理想的实现。
统一新罗时代和古代日本“律令”制的实行,标志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