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

合集下载

形容关羽的形象

形容关羽的形象

形容关羽的形象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蜀汉时期的名将,也是
民间英雄形象的典范之一。

他的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
人们称为“义薄云天”的代表。

下面就来分步骤阐述关羽形象的特点。

一、形象特点
关羽是一个相貌非常英俊,威武有力的人物。

他的脸型方正,眉
目疏朗,鼻梁高耸,嘴角微翘,给人以端正有力的感觉。

他的身材魁梧,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给人以强壮坚毅之感。

他是一个极为英俊、魁梧、威武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极强的印象。

二、衣着特点
关羽的衣着一直是史书上记述最多的,以青蒙巾,黑面皮甲为实,悬白虎头短戟、长刀、步五虎盔的表现最多。

这样的打扮形象明显是
为了展现出一种将领的风范。

三、性格特点
关羽的性格特点是义气重、忠诚、信义、勤奋、公正,他对待朋
友们都十分忠诚,对待敌人则表现出一种坚决的态度。

他嫉贪官污吏,忧民疾苦,以维护公正而广受人民爱戴。

在中国历史上,他被人们尊
为人们公认的忠诚正义的代表,也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四、死后形象
关羽死后,他的形象更加伟岸,被大家神化。

他很快就成为了一
个史诗般的英雄人物,不仅被视为“丈夫之大者,气分为之奋发”,
而且还被作为一个道德典型和宗教符号,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

他的形象被塑造成为神话一般的存在,人们会在各种方式下纪念和怀
念这位中国的民间英雄。

总之,关羽是一个曾经屹立于世界上的伟岸而英俊的形象,同时
也是成为了中华儿女心目中的一个时代英雄。

他的形象给大家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人物小传-关羽

人物小传-关羽

人物小传-关羽关羽(约公元160年-220年),字云长,是中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和武将,也是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今天的中国河北省,是河北人氏,身高约六尺六寸(约1.98米),面目俊秀,骨骼峻硬,相貌堂堂。

关羽的战斗力和武艺早在年少时期便已显露出众。

他年轻时以身长力大著称,曾就读于一个名为太史慈的著名武术学院,学习武艺。

他以英勇善战和忠诚正直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信任。

关羽最知名的战役是在蜀汉刘备追随他的过程中。

关羽与刘备和张飞三兄弟一起,经历了一系列战役和战略决策,共同建立了蜀汉政权。

关羽战胜了多个敌人,包括北方的曹魏军队和南方的孙权军队。

在与曹魏军队的战斗中,他经历了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以千人抵万的英勇表现,战胜了曹魏的大军,使得刘备得以顺利撤退。

然而,关羽并非只是一个勇猛的战士,他也是一个颇有智慧和情义的人。

他与刘备、张飞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被尊称为“义之矛”,象征兄义之重。

他宽厚仁义,待人友善,深受部下和民众的敬爱。

在他占领荆州期间,他负责修复道路、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

然而,关羽的英勇事迹最终在将军曹操的眼中成为了威胁。

曹操对关羽心生戒备,派遣于禁伪装投降,并设计背叛关羽。

关羽最终落入曹操的伏兵之中,被俘后被曹操所杀。

关羽壮烈牺牲后,曹操深感畏惧和后悔,对关羽的武勇和忠诚表示敬佩,悼念他的英勇事迹。

关羽的精神和形象被后世各界广泛传颂,他被尊称为“武圣关公”。

他的形象被铸成青铜像,被供奉于关帝庙,成为人们祈求勇气和保护的象征。

他的勇猛和忠诚为人们树立了榜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英雄人物之一。

关羽的故事告诉我们:勇猛和正直是伟大将领的基本品质,忠诚和义气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他的形象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爱国主义和正义的象征之一。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无敌、忠诚正直的英雄人物。

关羽身材高大,面目俊美威严,垂纶而立,值得倾慕。

他面向敌人威风凛凛,背向敌人显得如山巍峨。

他的长髯垂至胸前,骑一匹红色的绝世好马,手持青龙偃月刀,霸气十足,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关羽极其讲究义气和忠诚,对刘备有着无限的忠诚。

他护佑刘备、为国家效力,一生都秉持着忠诚呼风唤雨。

他为了保护刘备,参加了数十场战争,屡立战功,被誉为“义薄云天”。

关羽无论敌我,无论善恶,对待他人都是真诚待之,从不做出背叛或欺骗的行为,甚至对俘虏也非常宽大。

他的人品和谦虚使得他受到无数人的崇敬和尊重。

关羽的胆识和智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在数次的战役中,他能够灵活运用兵法,绝处逢生。

他在长板坡、赤壁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以其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给对手带来巨大威胁。

总而言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形象是一个忠诚勇猛,仁义正直的英雄形象,他的形象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心中最崇高的价值观和品质。

关羽的简介

关羽的简介
• 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南下统一中国 • 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02 樊城之战的过程
• 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水淹七军,斩杀庞德 • 但因孙权违约,未能及时支援,导致关羽兵败
03 樊城之战的影响
• 关羽的职业生涯走向衰败,最后被东吴俘虏并处决 • 刘备失去荆州,势力范围受到严重削弱
关羽被俘与处决的过程
•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故乡 • 东汉末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家庭背景
• 父亲:关毅,字道远,河东郡解县县令 • 母亲:胡氏,民间传说中的贤妇 • 兄弟姐妹:关羽有一兄一姐,但史书无详细记载
关羽的童年生活
• 学习文武之道,精通武艺和文学 •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忠诚、正义、勇敢的品质
关羽的少年时期与成长经历
关羽作为民间信仰的象征及其影响
民间信仰的象征
• 关羽成为民间信仰的象征,受到后世的敬仰和赞颂 • 关羽的形象被供奉在关羽庙中,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 成部分
影响
• 关羽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使得关羽的形象得到了更广 泛的传播和认可 • 关羽的忠诚与勇敢品质,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核心价值 观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少年时期
• 在家乡习武学文,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 以武艺和品德著称,受到乡里人的尊敬
成长经历
• 成年后,因战乱而离乡,流浪至幽州 • 在幽州结识刘备、张飞,结为兄弟 • 刘关张三人共同立下“桃园三结义”的誓言,誓要共同 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世界
关羽结识刘备与张飞的故事
结识刘备
• 刘备在故乡结识关羽,两人志同道 合 • 刘关张三人共同立下“桃园三结义” 的誓言,誓要共同创造一个和平安定 的世界

关羽的典型事例

关羽的典型事例

关羽的典型事例
关羽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被后人尊为"武圣",他的事迹和英勇精神广为传颂。

以下是一些关羽的典型事例:
义结兄弟:
关羽、刘备、张飞被誉为"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

他们在桃园结为兄弟,共同决心推翻腐败的东汉政权,开始了漫长的征战生涯。

千里走单骑:
关羽曾在曹操的围困下,单骑千里救出被围困的刘备,表现出他的勇气和忠诚。

这一壮举被誉为"千里走单骑",成为传世佳话。

长坂坡之战:
在长坂坡之战中,关羽率领蜀汉军队与曹操的军队作战。

尽管兵力悬殊,但关羽凭借其出色的武艺和智慧,成功突围,并且将曹操的大军打得节节败退。

五关斩六将:
关羽曾经在白帝城时,被襄阳城的刘封所救,并得到了刘备的支援。

在此之后,他将卫青、程咨等六名将领斩于五关,稳定了襄阳的局势。

卧龙出山:
关羽的军事智谋也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关羽一度误信权谋家杨仪,结果落
入曹操的囚笼。

幸亏诸葛亮的机智和卧龙庞统的帮助,最终使关羽重获自由。

这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关羽的英勇、忠诚和智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军事英雄之一。

他的事迹也在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广泛传颂和表现。

关羽经典故事20个

关羽经典故事20个

关羽的经典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温酒斩华雄:在三国时期,袁绍的部将华雄在汜水关口大败孙坚,随后乘胜追击,连杀联军数员大将。

这时,关羽主动请缨出战,然而他的酒还未喝完,就已经提刀拍马斩杀了华雄。

2. 斩颜良:白马之围时,颜良连斩曹操数员大将。

在得知关羽是袁绍的旧友后,颜良热情迎接。

关羽趁其不备,将颜良一刀斩于马下。

3. 秉烛达旦:曹操为了笼络关羽,赐给他珍贵物品,但关羽从不乱吃喝。

给关羽大宅,他只住外间。

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让美女去服侍嫂子。

4. 千里走单骑: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关羽为了寻刘备,从曹营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关羽的勇猛、忠诚和义气,使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关羽的典故

关羽的典故

关羽的典故公元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

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

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

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

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

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

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

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

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

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

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典故解说:关羽一生忠义无双,所以被中国人称作关公,遣为武圣,文武庙中与孔子福成宫,可知他在人们心中遗留下了多么轻松的形象。

关羽深表曹操恩德,但为了义兄刘备,在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投资回报曹操后,极力谋回去。

此时曹操可能将杀死他,刘备寄寓袁绍帐下,袁绍也可能将杀死他,但关羽义无反顾,就是中国人心目中谈义气的经典。

关羽的名言

关羽的名言

1.关羽曰:“某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2.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
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关羽
3.关羽,气吞山河,志在千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忠义之楷模。

4.关羽横刀立马,喝道:“敢伤吾主公者,虽远必诛!”
5.关羽拍马挺枪,喝道:“汝等鼠辈,岂敢与某相抗!”
6.关羽,忠义之魂,勇猛之师,历尽千帆,其精神不败。

7.天下英雄,唯有关某!
8.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9.忠诚至死,永不动摇。

10.一身转战三千里,一骑横当百万师。

11.关羽闻之,皱眉道:“云长虽英勇,其才不足与刘备同谋。


12.关羽身经百战,无一败绩,刘备赞关羽'一身是胆,威震华夏。

'
13.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白马颜良死,延津
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

14.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壮
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

15.功成自合归玄德,解印封金离许都,不羡金银光照室,惟思恩义走长途,人
言俊杰千年少,我道将军万古无,不是追兵无铁骑,曹公尤重去时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羽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被后人认为是忠义的化身,一次“桃园结义”,
让他流芳千古;不仅如此,今天的他还被人称为“武圣”。在历代兴建的历史人
物的祠庙中,除了孔子庙之外,最多的恐怕就是他的祠庙了。他就是关羽。
今天我将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去了解这个后人心中的“圣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三国志》中记载的“河东解县”,
就是今天的“山西临猗西南”。关羽一生追随刘备,出生入死,战功卓著。蜀汉
“五虎将”,关羽位列第一。
读了《关羽传》,我将陈寿笔下的关羽用三个字概括:忠义、勇猛、骄
纵。
首先是关于的忠义,《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初,曹公壮羽为
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
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
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
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
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这段话说的是建安五年(200),刘备被曹操
击败,关羽因保护刘备的妻子而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颇为亲近,
许以高官厚禄。但关羽不为所动,官渡之战前,关羽力斩袁绍大将颜良,
解白马之围,之后回归刘备。从《三国志》对关羽的话的描写,我们可
以看出:尽管面对曹操的拉拢,关羽依然把刘备对他的恩情看得很重,
把他们三兄弟的誓言看得很重,因此他很果断的拒绝了曹操。但是对于
曹操的不杀之恩与亲近之情,他并非是无动于衷,因此他只说了一句“吾
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对于关羽的忠义,连曹操都不得
不赞叹:“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因此在关羽离开的时候,当手
下的人要追的时候,曹操只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对于关羽的勇猛,《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
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
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另
外还有“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
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
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第一段描写的是关羽解白
马城之围的时候,力斩袁绍大将颜良的场景。而第二段写的是建安二十
四年(219),关羽率军攻打驻扎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大将于禁前去救
援。而当时是天降大雨,水淹了于禁所率的七军,于禁投降。对于这两
场战役,陈寿都给予了关羽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第一次,从陈寿的描写
就能看出。为了突出关羽的勇猛,陈寿刻意突出了当时的场景:“策马
刺良于万军之中”,使我们不禁联想到“关羽骑着骏马,在万军之中,杀
掉敌方大将,如同探囊取物一般。怎一个勇猛了得!”之后又说“绍诸将
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将关羽抬高到了一个无敌的、力挽狂澜的高
度。在第二段之中陈寿没有像第一段一样写当时关羽有何等的勇猛,但
是他给出的评价甚至比第一段更高,说关羽“威震华夏”。但是,对于第
二次陈寿对关羽的称赞,现在的大多数的人并不认可。因为,当时的水
淹七军绝大部分要归功于当时的天降大雨。我也正是这样认为,陈寿把
这个也归功于关羽明显掺杂了个人对关羽的喜爱,并不客观。
尽管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很高,但是在《关羽传》中,他也有正面
描写关羽的骄纵。《关羽传》有这样的记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
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
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
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还有“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
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
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
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在这两段描写中,陈寿都从正面描写了
关羽的缺点。第一段中从关羽的问,以及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而做出
的回答,以及关羽的“大悦,以示宾客”,我们都不难看出关羽为人有几
分的骄纵。而对于关羽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的便是第二段。赤壁之战后,
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确立,但当时孙、刘集团的实力依然较弱,所以只
能继续联盟。孙权欲与关羽结为儿女亲家,这件事本来有利于加强吴蜀
的联盟,但是关羽非但不答应,还辱骂使者,惹得孙权大怒。之后又与
糜芳、士仁交恶,使得自己内部出现裂痕,被东吴钻了空子,收买了两
人。关羽最终由于自己的骄纵,使自己“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辉煌胜
利,掉到了“败走麦臣”的失败的深渊.
在后世,关羽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且主要集中在关羽的“忠义”上
面。后世人们都把他当成忠义的化身,历代统治者也对他推崇备至,并
多次赐以封号:“忠惠公” “义勇武安王”—宋徽宗
“壮繆义勇王”—宋高宗
“壮繆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宪宗
“关圣大帝”—明神宗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顺治
“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乾隆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道光
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的封号中都离不开“忠、义”这两个字。其实大家
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着之所以对关羽一封再
封,将关羽的地位捧得如此之高,并不一定是看重关羽这个人,而是
为了确立关羽身上的“忠、义”的道德品质的绝对地位,以此让大家去
效仿关羽,以加强自己的统治。但是,这一点毕竟也说明了他们对关
羽的“忠、义”的认同。所以他们才选择了关羽,而不是其他人。
目前, 有些学者认为:“ 荆州丧失刘备和关羽都有责任。而关于
作为刘备在荆州地区的最高政治代表,关羽本应为刘备分忧解难,首
先是团结民众,然后想方设法维持孙刘联盟。但这两条关羽都没有做
到,所以关羽绝对不是刘备的忠臣。”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
正确。诚然,关羽的骄纵不仅使他从辉煌的胜利跌落到了失败的深渊,
还葬送了诸葛亮的兴复汉室的伟大计划。不过这并不能说关羽不是刘
备的忠臣。这种说法明显将关羽之前对兴复汉室做的一切抛在了旁
边。
总结:尽管关羽在最后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他不屈而死,依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而他身上的“忠、义”
一直都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被后人敬仰和效仿。
参考书目:
《三国志》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三国志》名篇解读 田志勇 华中出版社
《三国志》选评 庄辉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