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由来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客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工艺,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如 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班等。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如引入现代设计理 念、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02
03
04
强化客家文化保护
在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同 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防 止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破坏。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 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 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加强市场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市场 推广,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
THANKS感谢观看客家文保护的措施与策略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客家文 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传承人制度
选拔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确 保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
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03
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客家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 客家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年 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
自豪感。
传统技艺失传
客家传统技艺如民间艺术、手工技 艺等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 且人数稀少。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客家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 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机制。
客家人的由来 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客家人的由来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导语: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生活常识分享。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
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
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
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
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
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由来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

《客家由来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摘要:所以客家堂联的潜台词就是,客家各姓各家族都来自中原,是中原的世家大族,出身高贵,根子很正,反映出客家人以源出中原为荣,是崇尚中原正统观念的产物,如屈大均论及粤俗好歌,所举例子多为客家山歌,指出:“其短调蹋歌者,不用弦索,往往引物连类,委曲譬喻,多如《子夜》、《竹枝》,”从客家山歌大量使用双关语的情况来看,又很像《乐府诗集》中的《子夜曲》、《华山畿》、《读曲歌》客家人的由来提起客家人,有的人会想到神奇的土楼,有的人会想到众多的客家名人,有的人则会想到客家人遍布五湖四海,人数达好几千万,难免感到有些神秘。
说客家人神秘,其实并不神秘。
从外表上看,客家人与我们身边的各种人—福州人、闽南人、莆田人以及外省人,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而客家人内部,长相差别很大的也很多。
比如我与我的一位老乡兼同事,我高大,他矮小;我须发正常,他卷发还有络腮胡子。
这些现象,从血统和种族来解释,就讲不通,既不能解释客家人与别的族群的同,也不能解释客家人内部的异。
从族源上看,高大而须发正常,矮小而卷发多须,显然有着不同的种族来源,但这些都无碍于我们同属于客家,同属于汉族。
翻开汉族五千多年的形成发展史,融汇不同种族、不同来源的事例数不胜数。
黄帝和炎帝,本来就是不同种族,后来融合起来形成了华夏族,奠定了后来汉族的基础。
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元稹等人,论血统,都出身于少数民族,但他们受汉文化熏陶很深,汉化很彻底,都成了汉族的文化名人。
因此说,界定客家,虽然不能排除血缘的因素,但识别客家的根本标准在于文化,而不在于种族和血统。
客家方言、客家风俗、客家人的社会心理、客家人的自我认同,这些通常用来判别客家人的基本元素,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在历史上,许多人本不是客家人,但迁入客家聚居区,学会了客家方言,按客家风俗行事,子子孙孙完全认同客家,从而成为客家人,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相反地,一些客家人离开客家聚居区,住到闽南人或别的族群聚居区,久而久之成为闽南人或别的族群的人,其事例也很多。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闽西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传承发展三个方面,介绍闽西客家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闽西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是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
在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多次南迁,最终在闽西地区安定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南迁历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闽西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文化特色闽西客家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客家人的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的服饰以宽大舒适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客家人的建筑则以土楼为代表,具有坚固、美观、实用的特点。
其次,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注重家庭观念和家族观念,注重礼仪和传统道德。
客家人喜欢通过唱歌、跳舞、戏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客家人的文化传统还包括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三、传承发展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客家文化的资金投入。
其次,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客家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最后,客家人自身也应该积极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学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群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下面,我将从客家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番介绍。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客家文化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和自然灾害,部分汉族人南迁至岭南地区,与当地的越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族群。
他们历经迁徙,辗转流离,最终在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点1. 语言独特:客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客家话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资料。
2. 饮食文化丰富:客家菜以咸、香、辣、酸、甜、鲜为主,讲究色、香、味、形。
其中,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等菜肴闻名遐迩。
3. 民间艺术多样:客家民间艺术有山歌、木偶戏、采茶戏、竹编、剪纸、刺绣等。
其中,客家山歌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灵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4. 建筑风格独特:客家建筑以围屋、土楼为主,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围屋和土楼既能抵御外敌,又能抵御自然灾害,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团结精神。
5. 传统节日丰富: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客家过大年”。
过大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祀、团圆饭、舞狮、舞龙等活动,欢度佳节。
三、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教育传承:客家文化在客家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承。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都注重客家文化的教育,使客家文化得以延续。
2. 文化产业:近年来,客家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客家文化旅游、客家美食、客家手工艺品等产业不断壮大,为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学术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客家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使客家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化,是华人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关于客家文化知识的一些资料:
1.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较早的移民之一,主要起源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客家人的祖先曾先后历经中原、淮河、江南等地区的移居和迁徙,最后逐渐定居于南方丘陵和山区。
2. 客家语言
客家人的语言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话是一种声调语言,用笔记音符进行书写。
3.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较为特殊,崇尚工作、勤俭节约,注重家族文化和家族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和婚姻,尤其是男女平等、严守婚姻忠诚等。
4.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人兴建的土楼是客家建筑的一大特色。
土楼是客家人的居住和防御建筑,通常是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的建筑,高四至五层,底部直径可达十米以上,内部多层楼梯环绕,居住密度高,非常适合节约用地,同时能够抵御外敌入侵。
5.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传统也十分丰富,如“三月三”、婚礼仪式、踩青、拉花篮等传统节日和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客家人的重大节日,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6.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酸而闻名。
客家人喜欢食用盐腌制的肉类和腌菜等食品,牛肉、羊肉、猪肉等都是客家饮食中的主要食材。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建筑特色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由来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口谢重光客家人的由来提起客家人,有的人会想到神奇的土楼,有的人会想到众多的客名人,有的人则会想到客家人遍布五湖四海,人数达好几千万,难免感到有些神秘。
说客家人神秘,其实并不神秘。
从外表上看,客家人与我们身边的各种人——福州人、闽南人、莆田人以及外省人,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而客家人内部,长相差别很大的也很多。
比如我与我的一位老乡兼同事,我高大,他矮小;我须发正常,他卷发还有络腮胡子。
这些现象,从血统和种族来解释,就讲不通,既不能解释客家人与别的族群的同,也不能解释客家人内部的异。
从族源上看,高大而须发正常,矮小而卷发多须,显然有着不同的种族来源,但这些都无碍于我们同属于客家,同属于汉族。
翻开汉族五千多年的形成发展史,融汇不同种族、不同来源的事例数不胜数。
黄帝和炎帝,本来就是不同种族,后来融合起来形成了华夏族,奠定了后来汉族的基础。
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元稹等人,论血统,都出身于少数民族,但他们受汉文化熏陶很深,汉化很彻底,都成了汉族的文化名人。
因此说,界定客家,虽然不能排除血缘的因素,但识别客家的根本标准在于文化,而不在于种族和血统。
客家方言、客家风俗、客家人的社会心理、客家人的自我认同。
这些通常用来判别客家人的基本元素,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在历史上,许多人本不是客家人,但迁入客家聚居区,学会了客家方言,按客家风俗行事,子子孙孙完全认同客家,从而成为客家人,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相反地,一些客家人离开客家聚居区,住到闽南人或别的族群聚居区,久而久之成为闽南人或别的族群的人,其事例也很多。
风俗和社会心理,各族群间虽有差别,相似点也很多,不容易把握,而方言却很容易区分,所以客家人很重视方言,祖训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互相认同,也用方言,无论天涯海角,乡音相通,一见如故。
客家由来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另一个互相认同的标志是宁化石壁。
不少客家族谱记载,自己的祖上曾经在宁化石壁住过,或在南迁时曾经过宁化石壁,再分迂到各地,于是就有了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的说法。
十多年前,在宁化石壁建立了“客家祖地”大牌坊,还建起了客家总祠堂,祠堂里陈列着一百多个姓氏的族谱,竖立着一百多面各姓氏的旗帜。
但客家人来自宁化石壁的说法,其实只是一个文化符号,犹如华北的汉人大都说其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福佬人大都说其祖先是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来,广府人大都说其祖先是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来一样,宁化石壁、洪洞大槐树、光州固始县、南雄珠玑巷,分别是这些民系的文化符号。
换句话说,它们分别是上述各民系互相认同的文化标志。
事实上,客家的形成不可能出于一时一地,而是在赣闽粤交界的广袤山区,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步酝酿形成、发展壮大的。
这个赣闽粤交界区域包括赣南、闽西、粤东北,有几十个纯客家县市,境域毗连,人称客家大本营。
其中又可分为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四个小区,它们在客家形成发展史上,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
赣南是北方汉人南迁进入赣闽粤交界区域的第一站,客家的某些文化特征,在此逐渐酝酿成型,俗称客家摇篮。
闽西是客家形成时期的核心区域。
这里地处武夷山东南侧,交通阻隔,环境闭塞,武夷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中原和江准的战火,也阻隔了中原文化的强劲辐射,还为南迁难民提供了远离战乱、安居创业的社会心理保障。
因此,唐宋以来一批批自中原和江淮南迁的人民,自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之后,就在当地扎根,生息繁衍,无复北向,与当地土著和进入此区的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山区,共同创造一种融汇南北、融汇蛮汉的新文化。
伴随着汀江流域的开发,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大部分特征在此正式形成,客家人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特殊语言和文化习俗,首次见于记载。
南宋时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写道:闽有八郡,汀临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二“风俗形胜”引陈一新《跋赡学田碑》)这是说,当时福建有八个二级行政区,其中汀州临近五岭,居民的风俗和方言与福建其他七郡不同,却与中原地区类似。
可见这时汀州确已形成一个独特的人群,这个人群就是客家民系的滥觞。
就此而言,汀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祖地,汀江是客家母亲河。
粤东是明清以后客家发展的重心,其首府梅州有客都的美称。
而粤北是客家向外扩展的第一个重镇。
深圳则是客家从山区走向海洋的桥头堡,也是客家滨海文化的窗口。
总之,客家的中心区是动态发展的,以上各小区在客家形成发展史的不同阶段,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其地位在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各不相同。
把赣南、闽西、粤东北的开发史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客家人的形成发展史。
客家人就是这样来的,它的组成包括了南迁汉人,也包括了百越土著和其他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共同开发过程中互相同化,最终形成了客家。
在了解这一历史进程之前,客家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揭开了这层面纱,它就不神秘了。
客家文化的中原情结与草根本色(一)客家人的中原情结客家虽有多种族源,但多种族源整合后,都自以为是中原移民后裔,有很浓厚的中原情结。
何以见得?看看客家人的祠堂和族谱就可以看出来。
祠堂和族谱是各家族展示本族渊源的窗口,祠堂里的堂号、堂联是显示家族身份的标签。
“堂号”就是祠堂名号,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
各姓祠堂一般都以本姓郡望为堂号。
郡望是某一姓氏的发祥地,以郡为单位,表示历史上此一姓氏在这一个郡扎下了根,出了名人,取得了很高的荣誉,有了雄厚的社会资本。
相同的姓氏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系统,各自的扎根地、发祥地本来是各不相同的,但客家各姓的堂号,却大都是相同的,例如:李姓——陇西堂王姓——太原堂、琅邪堂陈姓——颍川堂宝树堂黄姓——江夏堂汾阳堂谢姓——东山堂郭姓——太原堂张姓——清河堂郑姓——荣阳堂赵姓——天水堂刘姓——彭城堂上述各姓郡望,分别表示他们的家族出自中原的陇西(今甘肃一带)、太原(今山西)、琅邪(今山东)、颍川(今河南许昌)、陈郡(今河南开封一带)、江夏(今湖北武昌)、清河(今河北)、荣阳(今郑州荣阳)、天水(今甘肃)、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广义的中原范围。
所以客家堂联的潜台词就是,客家各姓各家族都来自中原,是中原的世家大族,出身高贵,根子很正,反映出客家人以源出中原为荣,是崇尚中原正统观念的产物。
少数堂号用的不是本族的郡望,而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祖先的典故,如谢姓的东山堂、郭姓的汾阳堂,分别用了谢安东山再起和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的典故,不但间接地道出了谢家郡望为陈郡,郭家郡望为太原,还很自豪地夸耀了本族的显赫祖先。
堂联亦称祠联,是写在祠堂大门上、楹柱上的对联。
其内容多为反映祖先功业及表达绍继祖风、光耀门闾的愿望。
例如:王姓: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
说的是王姓为两晋第一大姓,先后出了王祥、王浑、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名人;而在宋代,宰相王佑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三株槐树,表示保持正直、特立于世的意思。
谢姓:乌衣称旧巷,玉树发新枝;东山称旧望,宝树发新枝。
前一联说的是晋代谢家为第一流高门,与王家并称王谢,都住在京城建康乌衣巷内。
而指挥淝水之战的主将谢玄,是谢安的侄儿,小时候接受谢安的庭训,有一次谢安问诸子侄:“为什么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弟出类拔萃?”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晋书·谢玄传》)很得谢安的欣赏,后来果然建立了不朽功业。
后一联,第一句用的是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第二句与前一联第二句相同,“宝树”即“玉树”,唐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句,已用宝树代指玉树。
诸如此类,都是要攀龙附凤,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名门望族挂钩。
王谢之外,如李姓攀附李唐皇室、李广、李白,陈姓攀附东汉陈实、南朝陈霸先、初唐文豪陈子昂,刘姓攀附刘邦、刘禹锡等。
这样的攀附有几分真实,令人怀疑,但却实实在在表明客家人既重中原正统、又非常重视门第的高贵,其思想是历史上门第观念的遗存。
中原正统论就是认为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统,是高雅的、博大精深的,而周边各族的文化都是非正统的、粗鄙的、低下的。
这样的观念,与古人重视夷夏之辨的思想有关。
夏是华夏,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住区的中华主体民族;夷是四夷,是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
夷与夏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夏可以变夷,夷也可以变夏,自古儒家知识分子就强调“用夏变夷”,害怕“用夷变夏”,所以要重夷夏之辨,严夷夏之防。
客家人以中原后裔自居,也就是以华夏正统自居,害怕被人说成是边鄙蛮夷。
门第观念是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社会的产物,唐宋以来,士族阶层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门第观念仍长期起作用。
中原正统观念和门第观念,都是中原情结的重要内容,此外如崇礼重教等,也是中原情结的一种表现。
(二)客家文化的草根本色以上说的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是客家文化中属于观念层面的内容。
而在日常行事中,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婚丧、节庆等人生基本活动中,客家文化表现出的则是另一番面貌,那就是它的草根本色。
1.传统饮食客家饮食深深打上了山野的烙印,取材多出产于山林,重山珍,轻海味;重内容,轻形式;重原味,轻混浊,具有素、野、粗、杂的特点。
素:由于过去生活艰苦,菜肴中很少荤肉,连油都很少。
野:经常食用野菜、野果、野味。
粗:在饮食结构中,番薯、芋头、苞粟等粗粮占有较大比重。
杂:喜吃动物的内脏。
其中有些内容明显是继承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传统,如棱米,又称大禾、畲禾,由畲族首创,后来为客家人接受,成为所种粮食中重要的作物品种。
又如绿荷包饭,这原是南方蛮獠的习俗,有柳宗元之诗为证: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
(柳宗元:《柳州峒氓》,见《全唐诗》卷三五二)而客家人上山干活、打柴火,也用荷叶包饭,其渊源来自南方少数民族,是很显然的。
汀州八干中的老鼠干,源于南方少数民族吃生老鼠的习惯,只不过是在技术上加以改进,选用干净田鼠,精工烹制罢了。
2.传统服饰旧时的客家服饰,也具备山野本色和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两大特点。
在山野本色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喜欢穿蓝衫,土布缝制,用自制的靛青染色,大多是青色、蓝色、黑色,质朴、简单、实用。
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方面,高髻和凉笠就是典型的事例。
高髻从百越族的椎髻转化而来,就是把头发高高束在顶上。
凉笠是一种竹编的凉帽,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折而下垂。
既可周遮头面,而长夏操作,亦可以迎风障日。
高髻配上凉笠,与畲族妇女的打扮相似。
王增能说:过去客家妇女的辫发很多是盘成高髻的,状如独木舟,谓之“船子髻”,系以红绳,插以银簪,髻上可套凉笠,髻端外露前翘,笠沿周围垂下长约五寸的五彩布条,微风吹来,彩条飘拂,确是别有一番风韵。
(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载《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0辑)这种装束,与中原汉族服饰大异其趣。
所以宋代士大夫在潮州看到这种服饰,称之为“敝衣青盖”,认为是“弊俗未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