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析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析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析汇总

高考地理

命题方向——解释地理现象、开发资源、防治灾害

考查能力——获取信息、应用知识、阐述事物、探讨问题应对策略——夯实基础、活化思维、科学表达

地理=地图+原理

一、地图:

图名+三要素:

比例尺——确定实地范围

方向(指向标)——确定方向

图例(经纬线、等值线)——明确地理事物

二、原理:

《必修一》运动

地球运动

地壳、岩石圈物质运动

大气运动

水运动

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一起运动

《必修二》区位: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的区位: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

自然:地气水土生资

社会经济:政劳市交科基资

《必修三》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工业(资源、能源开发)、第三产业

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人口、城市化、交通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应用:

因素、条件类——用区位回答

影响、意义、问题、措施、理由类——用可持续发展回答原因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征类——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及变化

自然地理

一、地气水土生资

(一)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五带)

海陆位置(陆地的东南西北中,沿海,距海距离)

交通位置

【典例】

描述索马里的地理位置:

(1)赤道穿过南部,主要位于北半球低纬度的热带;

(2)位于非洲东部,东临印度洋,北临亚丁湾;

(3)地处印度洋和红海的海上通道上。

(二)地形

地形类型、分布(以——地形为主,东南西北中分别有哪些地形)

地势高低、起伏(地势哪高哪低,起伏大或小)

山脉走向、海岸线曲折、岛屿的分布

【典例】

描述湖南的地形特征:

(1)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形,东部、南部和西部为山地,程马蹄状分布,中部和北部为平原。

(2)地势起伏较大,西部、南部和东部较高,中部、北部低。

(三)地质构造

1、断层(岩层不连续)

(1)地垒成山,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盆地,如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2、背斜——储油、天然气

岩层向上拱,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

(1)背斜成山:岩层向上拱,海拔升高成为山岭

(2)背斜成谷:岩层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3、向斜——储水、煤铁矿

岩层向下弯曲,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

(1)向斜成谷:岩层向下弯曲,海拔低,成为谷地

(2)向斜成山:岩层向下弯曲挤压,岩层坚硬,不易侵蚀,高于被侵蚀的背斜,形成山岭。

4、背斜、向斜——褶曲——褶皱

5、某地多火山、地震、断层的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四)地貌

1、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侵蚀等作用形成。如:云贵高原的溶洞、石林。

2、丹霞地貌:红色砂岩和砾岩受内外力作用形成。如: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

3、雅丹地貌:风蚀作用形成。如:西北内陆地区。

4、海蚀地貌: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悬崖、石柱。如:沿海地区。

5、河流侵蚀地貌:河流流经的峡谷,如:长江三峡。

6、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平原、三角洲。

7、风力侵蚀、堆积地貌。

冲积扇——河流流至处山口,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土和沙石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

三角洲——河流流至入海口附近,地形平坦、流速减慢,加上海水涨潮的顶托作用,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三角洲。

(五)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二、地气水土生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太阳短波辐射:少量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大部分穿透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阴雨、雾霾天气被云层、灰尘阻挡,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

大地暖大气

——二氧化碳、水蒸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暖大地

——夜晚,二氧化碳、水蒸气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因此,水汽多的地区(如沿海比内陆)和时间(冬季阴天比晴天),温差小。

太阳能

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夏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天,大气削弱少,夏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多雾天,大气削弱强,太阳辐射少)

(二)热力环流(为什么会刮风?)

冷,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形成高压;热,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形成低压;近地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形成风。

如:海陆风、山谷风(拉萨、巴山夜雨)、城市风。

温差大,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摩擦力小;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大。

(三)降水(为什么会下雨?)

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如: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

(四)天气

1、天气特点的描述:阴雨晴、冷热、风

2、天气的成因——天气系统:

(1)冷锋

冷气团势力强,移向暖气团,暖气团被迫往上抬升,形成大风、降温、阴雨甚至雨雪天气。如:冬半年的寒潮、秋雨

(2)暖锋

暖气团势力强,移向冷气团,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

如:春季的阴雨。

(3)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使锋面来回摆动,形成连绵阴雨天气。

如:江淮地区6月的梅雨,冬季受地形阻挡形成的贵阳阴雨天气。

(4)低压(气旋)

中心气压低,四周空气(北逆南顺)流向中心,中心空气上升,形成阴雨天气。

如:夏秋季节的台风——热带气旋

(5)高压(反气旋)

中心气压高,空气下沉,由中心流向四周,形成晴朗天气。

如: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秋高气爽、冬季的冷晴天

(6)锋面气旋

低压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

——降水均出现在冷气团一侧!

如:锋面气旋控制湖南与江西中部,气旋西侧的湖南受冷锋影响,出现为大风降温阴雨天气,气旋东侧的江西受暖锋影响,为连续性阴雨天气;锋面气旋向西移动,湖南则由受冷锋影响转变为受暖锋影响,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转变成连续性阴雨天气。

雾霾天气

——冬半年晴天,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夜晚气温低,水汽凝结漂浮空中,形成雾。——城市排放空气污染物多、易出现逆温现象、风速小,不利污染物扩散,形成霾。

(五)气候

1、气候特点描述(总量的大小,时间的变化):

气温高低气温特点降水数量降水特点

>20℃高温温差大小>100mm 多雨降水季节变化0℃~20℃温和

<0℃寒冷<50mm 少雨

2、气候类型的判读(1月7月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气温气温特点温度带降水分配特点气候类型

>20℃全年高温热带

全年多雨

全年少雨

分干湿/旱雨两季

0℃~30℃夏季高温,

冬季温和亚热带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0℃~20℃终年温和温带全年多雨

-30℃~30℃夏季高温,

冬季寒冷温带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全年少雨

3、影响气候的因素:

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级地区降水少

海陆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附近:

陆地东侧降水多、陆地西侧降水少

地势地形陆地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或闭合,一般为受地形影响所致:

海拔高气温低,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水汽受高大山地阻挡,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大气环流地形阻挡冷空气,气温较高;

空气下沉有增温作用,气温较高。

山谷开口直接朝向冷空气来源方向,冷

空气聚集,气温低。迎风坡、空气上升(低压、锋面活动),海风降水多;

背风坡、盆地/谷地地形、空气下沉(高压)降水少

洋流沿海地区,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人为城市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雨岛效应

经纬线:气压带和风带、洋流、气候类型、定位、方向、距离、时间

三、地气水土生资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河流的补给(以我国为例):

(1)南方地区:雨水、湖泊水、地下水

(2)黄土高原、华北地区:雨水、地下水

(3)东北地区:雨水(夏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地下水 (4)西北地区、青藏高原: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山地降水

2、我国西北、中亚地区的内陆湖逐渐变小: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人类过度使用河流水、破坏植被,导致流入湖泊的水减少。 3、城市内涝:城市地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速度加快; 加之降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导致排水不畅。 (二)河流水文特征: 水:水位季节变化

大,(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季节为汛期,季风气候区夏季为汛期;

我国南方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多汛期较长,雨季短、降水量少汛期较短。 小。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季节变化小。 流:流量—降水多,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流量大;冰雪融雪补给的河流一般流量较小。 流:流速—坡度大、流速快,坡度小、流速慢。

沙: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处、含沙量大。 冰:结冰期—水温低于0℃,有结冰期,气温越低、结冰期越长。

北半球,有结冰期、自南向北流,有凌汛现象(如黄河、东北、内蒙古)。 (三)河流水系特征:

长度,支流数量,流域面积,流向,落差。 (四)河流的开发:

1、水能资源:流量大、流速快

2、航运价值:流量大、流速慢,水位季节变化较小、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 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

人口、城市多,经济较发达,运输量大。

3、水库/水电站的作用:防洪(调蓄洪水)、发电、灌溉、航运、旅游、养殖等

4、水库/水电站对河流地理环境的影响(地气水土生):

——对上游:部分陆地(村庄、农田)被淹没;气候变湿润;水位上升、水量增大,泥沙在库区沉积;土壤湿度增大,变肥沃;水生生物增多。

——对下游:泥沙来量减少,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海水侵蚀加重,海岸线倒退;加剧下游气候的干旱程度;削峰补枯,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加剧干旱地区的土壤荒漠化现象,入海口附近的土壤盐碱化加重;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特别是鱼类资源减少。 (五)洋流

1、性质和分布规律(八比零)

2、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航海——顺风、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可节省时间和燃料;但海雾、冰山阻碍航行。

渔场——北海、北海道、纽芬兰:寒暖流交汇处、沿海大陆架、河流入海口附近多大渔场; 秘鲁渔场:离岸风形成的上升补偿流形成大渔场 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当地的净化速度

大气水

雪 高山冰雪

地面积雪

地表水

河流水

地下水 湖泊水

海洋水

3、海洋污染\海难事故:赤潮(人类集中的中低纬近海的海水富营养化)、石油污染

四、地气水土生资

(一)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1、黑土/黑钙土——东北地区。

肥沃:纬度较高、气温低,落叶多,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养成不断在土壤中积累。

2、沙质土——西北地区

3、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质疏松、直立性好。

4、红壤——南方地区

较贫瘠:纬度较低,气温高、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速度快,不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经人类改造,形成水稻土(肥沃)。

5、紫色土——四川盆地

6、高原冻土——青藏地区

(二)影响

一般而言,山区的河谷地带、山前冲积扇(山麓地带、盆地边缘)、平原地区、三角洲地区土壤都比较肥沃,便于排灌,利于农业生产。

(三)土壤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水土流失——湿润地区破坏植被——保护植被

2、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破坏植被、过度用水——保护植被、合理用水

3、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蒸发大的地区)——科学排灌(如滴灌)

五、地气水土生资

(一)植物

1、空间分布

(1)自然分布(见差异性)

(2)农作物分布

水热条件好——种植水稻、

气候较温暖湿润——种植小麦

气候较干旱——种草、发展畜牧业

2、时间变化:

纬度低、气温高(热量足)、发育早、生长快、开花结果早、落叶晚;

纬度高、气温低(热量少)、发育晚、生长慢、开花结果晚、落叶早。

如:水稻,南方地区一年可两熟(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总产量高。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春夏之交种,夏秋之交收),生长期长,有机质含量高。(二)动物

1、牲畜:水热多——猪、牛,水少——牧羊,高寒——牦牛。

2、鱼类:沿海、河湖多。

六、地气水土生——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整体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原因:地形坡度较大,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

对策: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实施法律、依法保护植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采取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原因:地形坡度较小,气候干旱、多大风,降水稀少,多沙质沉积物,植被破坏严重

对策: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实施法律、依法保护植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合理放牧、用水、退耕还林还草、多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沙障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华北地区和灌溉农业区的土壤盐碱化

原因:蒸发量大,人类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

对策:科学排灌、引淡淋盐、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改良土壤。

(二)差异性

1、水平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

2、山地垂直方向:

(1)不同山地、看纬度和山体海拔:纬度低海拔高,自然带数量多。

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地区生长海拔高。

(2)同一山地:

①山体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多。

②迎风坡与背风坡(注意风带、季风)

——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更茂盛,雪线更低

如:阴山南侧、大兴安岭东侧,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更茂盛

如: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在北坡受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出现森林。

如:喜马拉雅山,大高加索山,南坡均为迎风坡、降雪多,山上积雪多,雪线低于北坡。——阴坡和阳坡(北半球——山南水北为阳)

阳坡(南坡)光热好,植被生长的最高海拔一般高于阴坡(北坡)

七、地气水土生资

(一)能源资源:

1、石油(世界最主要能源)、天然气

世界:最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国。

中国:东北、西北、华北较多,南方地区少。

——西气东输

意义:(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

——对东部: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对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薪柴的使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煤炭(中国最主要能源)

中国山西、陕西、内蒙古,辽中南工业区

北美五大湖地区、俄罗斯、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交通、市场):

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交通运输方便,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市场需求大。

3、水能(见河流的开发)

4、太阳能

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夏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天,大气削弱少,夏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多雾天,大气削弱强,太阳辐射少)

5、风能

台湾海峡地区(沿海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海平面摩擦力小,风大;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明显,加大风力;夏秋多台风,风力强劲)

西北山脉山口(距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地形较平坦、摩擦力小;山口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江苏沿海开发风电的原因(某地常规资源的供不应求、某地和某资源的优势):

——江苏人口多、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煤、石油等常规能源较短缺;江苏风能资源丰富、科技较发达,具备大规模开发风电的能力;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大气质量的改善。

(注意:风力发电一般选择滩涂、山丘等地势空旷、风大的地区)

6、核能(清洁能源、原料用料少、发电量效率高、地区适应性强,但科技要求非常高!)(二)矿产资源

1、铁矿

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北美五大湖地区

2、其他

(三)水资源

地区分布:南丰北缺、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开源节流

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水窖

——南水北调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陆地储水条件不好(如:面积狭小、河流短少),需水量大(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减少。

(四)土地资源

1、耕地

北方地区——旱地,南方地区——水田,丘陵地区——梯田

2、林地

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天然林),东南丘陵(人工林)

3、草地

内蒙古、新疆天山、青藏高原、山地丘陵地区

4、湿地

——(东北地区沼泽)

成因——降水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少,地下有冻土、阻碍下渗,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作用——调蓄洪水、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

5、建设用地

城市化发展快,建设用地增长快,导致其他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减少。

人文地理

人口

一、人口分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1、区位分析:

地理位置:位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自然:地气水土生资

社会经济:资源、经济、交通、科技、政策、对外开放程度

【典例】

——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匀,

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特别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

(2)原因:

地理位置:东部地区距海近,

自然: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粮食充足、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东部地区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二、人口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

——由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速度,绝非数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新增人口数量

(所以,一定要根据增长率和基数两因素判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低低低(中国、发达国家)

2、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方向:由落后迁往经济发达的地区

——中国特色:民工潮(过年前、后,双向流动)

人口迁移的原因:

——两地距离较近,迁入地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

人口迁出地的利弊:

利:

①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弊:人才流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照顾,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人口迁入地的利弊:

(1)农村或边疆:

①开发了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②开发不当会造成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2)城市:

①提供了劳动力,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②迁入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利于缓解城市老龄化现象

③但给环境带来压力,如:交通、住房、就业、治安、生态环境等。

三、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

新增人口导致资源短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就压压力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问题(标准:65岁以上人口超过占总人口的7%)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

老年人缺乏赡养、心灵孤独等问题。

——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接纳移民、鼓励生育(发达国家适用)等

城市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商业区:

一般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处,地租最高

2、住宅区:

一般位于商业区周边,

高级住宅区位于郊区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

②郊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改善。

③郊区环境更优美。

3、工业区:

第一原则:交通便利(特别是港口码头、火车站,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第二原则:基础设施完善(如工业集聚地)

第三原则:环境保护:

(1)一般与商业区、住宅区保持适当距离,用防护带(绿化带、河流)隔离污染

(2)高新技术工业布局在交通高度便利处(高速公路、机场);

(3)自来水厂、食品加工工程布局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处;

(4)水污染型工厂(如石化、印染):远离水源地,如河流下游或海边,

(5)大气污染型工厂(如石化、钢铁):

盛行风下风向;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最小风频上风向。

二、城市等级的区位因素

1、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2、自然因素——地气水土生

3、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经济、交通、科技、政策、旅游

【典例】

上海市发展的条件:

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长江入海口。

地形平坦、气候暖湿、水源充足。

水陆空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周围农业发达、科技先进、政策支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三、城市化

1、概念: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乡村用地——>城市用地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中国城市人口比重——50%,,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处于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拉美地区(如巴西、墨西哥)>70%

3、表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数目增多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4、影响:

(1)地理环境:

a地形:耕地减少、地形变更平坦

b气候:

①热岛

——原因:人为排放废热多,植被少,建筑和设施吸热快升温快、空气污染物的保温作用强。——对策: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增加绿化面积。

②雨岛效应(城市热、对流加强,灰尘多,空气上升易凝结,降水增多)

③雾霾(城市排放空气污染物多、易出现逆温现象、风速小,不利污染物扩散)

c水循环: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加大;

若降水量大、地势低洼,加上排水设施堵塞不畅,易出现城市内涝

d水文: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流量不稳定,水质变差(出现富营养化)

e土质变差

f生物多样性减少

(2)社会经济:

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污染,

②促进城市服务设施增加,城市地位上升,

③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

5、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

6、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温馨提示】

以上主要为不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一、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自然、3社会经济)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自然:

光——光照: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热——热量: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

纬度较高、海拔较高,作物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温差:海拔高、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水——降水:降水多

水源: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经过、地下水,有灌溉水源

土——土壤:

地——地形:地处河谷地带、冲积扇、平原、三角洲地区,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灌。

地处低山丘陵,利于排水。

3、社会经济:

劳——劳动力: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

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市——市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交——交通:靠近港口码头、有河流、铁路或公路经过,交通运输方便

科——科技: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灌溉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政——政策:国家给予经济补贴、政策大力支持

【典例】

——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优势:

①南方:光热水充足且配合好,土地类型多样,物种丰富。

②华北:平原广大,耕地多。

③东北: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④西北: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⑤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⑥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或不利条件):

①南方:洪涝多,耕地少。

②华北:旱涝、盐碱、风沙。

③东北:热量不足。

④西北:干旱(或水源缺乏)。

⑤青藏高原:低温(热量不足)。

⑥四川盆地:光照少。

⑦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典例】

——评价湖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有利:

1、地理位置:地处亚热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2、自然条件

①地处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利于水稻生长

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灌。

3、社会经济条件

①人口稠密、劳力充足,精耕细作,水稻单产高

②当地主食,市场需求量大

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不利:

1、自然: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2、社会经济: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科技水平低。

——天山山麓、河西走廊种植瓜果、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1、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

2、夏季高温,而且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3、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4、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灌

(注意: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限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水,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也是——水)

——温带发达国家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如西欧、美国、新西兰):

①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多雨,适和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发达。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①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劳动力充足、精耕细作、单产高,

自身消费量大,商品率低,

降水不稳定,水利工程量大

②商品谷物农业——美国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面向国外市场

④乳畜业——西欧、北美五大湖地区

——面向本国发达城市市场

⑤混合农业的优势(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产品多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⑥热带种植园农业——东南亚、巴西等热带地区国家

⑦地中海园艺业——地中海气候区(纬度30~40陆地西部)

⑧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我国西北、中亚地区

⑨河谷农业——青藏高原

⑩立体农业——丘陵山地盆地地区(山地林业、畜牧业,平地种植业,水域渔业)

三、农业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

1、经济方面:

——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农业的“新、特、优”产品还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2、社会方面:

——人均农产品产量较低,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

3、生态环境方面:

——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农业生态破坏严重,抗灾能力弱。

如水资源、耕地、森林、草场减少;水土流失(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灌溉所致),农药化肥导致各类污染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合理发展农业、第二、三产业)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3、控制人口增长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如干旱地区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退耕还湿地、草、林),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达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作用。

工业

一、目的:获取利润=产出(销售)—投入成本

销售——产品数量(规模)、质量、品牌

成本——资源(土地、水源)、劳动力、市场(信息)、

科技(协作)、交通、政策、基础设施

二、区位因素:

1、地理位置(目的突出交通便利、靠近原料产地、市场)

2、自然(资源:土地、水源、矿产)

3、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市场(信息)、交通、科技、政策、基础设施

【温馨提示】不同工业,投入成本不同,因此出现些__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

三、工业布局:

(一)社会经济角度

1、工资成本高——靠近劳动力廉价众多的地区——劳动力导向型,如:服装、玩具

2、科技成本高——靠近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区——科技导向型,如:

3、原料不适合运输,产品运输成本低——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导向型,如:制糖

4、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靠近市场——市场导向型,如:家具

5、需要大量电力——靠近水电站、火电厂——动力导向型,如:金属冶炼

【温馨提示】

区位因素不断变化,所以,现代工业布局一般考虑以下三原则:

第一原则:交通便利(特别是港口码头、火车站,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第二原则:基础设施完善(如工业集聚地)

第三原则:环境保护

1、一般与商业区、住宅区保持适当距离,用防护带(绿化带、河流)隔离污染

2、高新技术工业布局在交通高度便利处(高速公路、机场);

3、自来水厂、食品加工工程布局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处;

4、水污染型工厂(如石化、印染):远离水源地,如河流下游或海边,

5、大气污染型工厂(如石化、钢铁):

盛行风下风向;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最小风频上风向。

四、工业地域

(一)工业集聚

1、意义:

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2、工业区(工业地域)

①传统工业区:

(1)分布:

英国中部、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日本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中国辽中南

(2)部门:煤炭、钢铁、机械、石化、纺织等

(3)问题(经济、社会、生态):

a产业结构单一,科技投入较少,缺乏创新和有效管理,产品竞争力减弱;

b交通压力大;

c环境污染严重。

(4)对策(目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a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其经济结构多元化。)

b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C完善交通运输网,发展科技,加强规划和管理。

d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美化环境。

(二)工业分散

目的: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依托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生产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市场。

表现:跨国公司的出现、产业转移。

【典例】

Q:台湾将部分电子产业转移至福建沿海的原因

A:台湾方面:省内市场较小,资源较少,生产成本逐渐升高。

福建方面:距离台湾最近,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资源较丰富,劳动力众多、中国大陆市场广阔、海陆空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政策大力支持、基础设施较完善。

影响:

对台湾(转出地):促进产业升级,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失业率可能会上升。

对福建(转入地):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旅游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价值

1、类型:自然、人文

2、价值: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3、申遗(世界自然、文化、自然和文化双重)的意义:

——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景区的保护

4、旅游景观的欣赏:了解景观特点、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

精选观赏点位、把握观赏时机

5、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地理位置,

旅游资源价值(资源的价值,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交通通达度,

市场广阔,

环境承载力和地区接待能力

6、影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

交通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快慢。②运量大小。③运费高低。

④投入多少,成本高低。⑤灵活性强差。⑥连续性好差。

二、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自然因素:

平原:采用高架桥、少占耕地、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确保城市交通的畅通。

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地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根据暴雨、大风、冻土、积雪的深度设计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

2、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线路直,并经过居民点、车站码头),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3、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4、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典例】

——港口的选址条件:

①水域条件(航行、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泥沙淤积少)、河宽、流缓;

海港——沿海、水深(等深线密集)、易靠岸(暗礁、珊瑚礁少)、避风的海湾。

②陆域(筑港)条件: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便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③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条件(影响客货的集散);

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客货流量,进而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的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利于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④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口和对外开放港口有利于港口的发展

——评价某河流的航运价值

①自然条件:

水系(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

水文(水位变化较小、流速平缓、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冬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

②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城市、经济、客货流状况

——航空港的选址要求: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天气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三、意义:

(一)贫困地区:

(1)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城市化进程。

(3)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二)对发达地区

(1)便于引进资源,扩大经济腹地,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城市升级。

四、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工业的布局,受交通因素影响特别大。

最完整的高中地理知识点经典整理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 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 ②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 主体 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 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 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 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 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 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危害: ①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 ②静水;静风; ③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高中地理必背的知识

高中地理必背的知识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 3.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4. 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及原因。 5. 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6. 太阳外部大气层有里至外的分布。 7.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周期。 8.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9. 经线的基本特征和经度的变化规律及几条特殊的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10.纬线的基本特征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几条特殊的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1.经纬网的应用(方向、距离、最短航线)。 12.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北极星的高度。 13.卫星发射场选择的条件。 14.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15.黄赤交角的大小及示意图。 16.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及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17.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图。 18.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19.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特点。(2)晨昏线的判断。 (3)晨昏线的画法(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的三种图形)。 20.地方时差: (1)地方时的变化规律、计算公式、经度排列图。 (2)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区时的变化规律、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计算、时区的排列图。 (3)北京时间、国际时间(标准时、世界时)和几个重要地方所在的时区。 (4)日期变更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及两则的日期分布。 (5)地球上新旧一天的分布。 2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及原因。 22.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3.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2)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因素、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状况——影响因素、变化规律。 (4)二至日时极昼、极夜的分布地区及几个特殊地区的昼长。 2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及图形、季节变化规律及图形。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25.光照图的判断——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光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直射点的判断、时间的计算。 26.四季的划分和五带的分布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27.地震波的特点及两个不连续面。 28.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软流层的位置。 29.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全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归纳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 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途中时间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高中地理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梳理 一、教材构成 分为三个模块,本书,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必修一和选修二、五为自然地理,必修二和选修六为人文地理,必修三和区域地理为区域地理 二、期中期末教学进度在高中一年级时期,上学年期中考试一般考察到必修一第三单元结束,期末考察到必修一完结。下学年期中考试考察到第三单元第二节,期末考察到必修二完结高中二年级期上学年中考试考察到非洲,期末考察到中国的山脉。下学年其中考察到区域地理完结,下半学期考察到必修三完结。 高三进入全面复习 三、考纲要求及重难点内容据进5 年高考试题走向来看,地理高考方向有以下特点: 1.回归教材,夯实双基。我们通过研究考纲和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所有的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教 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而且许多高考试题的答案就是教材语言。 2.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 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3.加强区域定位,注重热点渗透与薄弱点补缺。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运用经纬度、海陆 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同时,适当渗透社会热点,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航天基地、沪宁杭和环渤海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东地区、美国金融危机等热点和焦点地区。 四、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1.宇宙2 .天体:?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2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 年)。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 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 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 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 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 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2021年】高中地理知识点全面汇总 9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面汇总 一、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1、天体: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天体系统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宇宙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 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 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空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高中地理知识点复杂繁琐,为了使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更急便捷,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1) 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成本最低。(2) 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 分布的位置: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区位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2、农业文明时期:对抗环境(生产力水平很大提高)。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环境。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模式图三、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

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要求)。 3、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RS(遥感)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物体辐射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想学好高中地理,可以多看看书本,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一 章一节的重点好,从而使得自己可以从容把握地理的整体性和框架性。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二、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对气候 ___: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 ___: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 ___: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