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考纲要求]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特点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

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地带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发展方向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

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

的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魇生态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沿海护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中

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2)区域发展

类型 开展原因 代表性工程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开展原因 代表性工程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代表性工程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

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6.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和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

关键装置:传感器

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过程

(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

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能力训练]

读下表,完成1~3题

三个经济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980 1985 1990 1995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985 1990 1995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990 1995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995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东部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52.9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53.8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58.3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6.0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中部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31.1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29.8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27.6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3.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西部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A.经济发展水平B.改革开放的程度

C.经济发展潜力D.地理位置

2.下列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东部>中部>西部

B.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C.东部经济在发展,中西部呈现负增长

D.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扩大

3.既位于西部经济地带,又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省区是A.陕西B.四川C.内蒙古D.甘肃

读我国某地区水热状况图,回答4---6题

4.三地区中,海拔相对较低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乙地和丙地

5.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

6.以上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属于()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

7.读鲁西北地区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鲁西北风力、气温、降水量统计表

项目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6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7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8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9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10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1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2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风力≥6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0.8 1.4 0.6 平均气温

1.4 0.6 平均气温

0.6 平均气温

平均气温

平均气温

(℃) -3.2 -0.7 6.4 13.7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3.2 -0.7 6.4 13.7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0.7 6.4 13.7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6.4 13.7 21.2 26.0 2

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13.7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20.6 14.4 6.3 -0.7 降水量

14.4 6.3 -0.7 降水量

6.3 -0.7 降水量

-0.7 降水量

降水量

降水量

(mm ) 3.3 7.3 9.1 43.2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3.3 7.3 9.1 43.2 33.3 5

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7.3 9.1 43.2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9.1 43.2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43.2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166.8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48.9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26.2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26.0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3.5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材料二: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利用方式 沙区情况或投入 对风沙化的影响 单一农作物 流动或固定沙丘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沙区情况或投入 对风沙化的影响 单一农作物 流动或固定沙丘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对风沙化的影响 单一农作物 流动或固定沙丘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单一农作物 流动或固定沙丘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单一农作物 流动或固定沙丘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流动或固定沙丘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营造片林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一般投入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网格网络混农林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投入林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或减弱土地风沙化过程,直至消失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材料三:我国鲁西北平原大面积的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来自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⑴试气候、土壤及人活动等方面分析鲁西北平原土地风沙化的原因。

⑵在沙利用中,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加速或重新引起土地风沙化?

⑶试从资源利用、土地保护两方面,对在沙区采用“果粮间作”的利用方式加以评价。

8.分析“山西能源基地1986~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看出山西的三大工业部门是、、。

⑵山西省电力投资比重接近了煤炭投资,这有何优点?

⑶山西省发展色金属工业的区位优势是:①,

②。

⑷长期以来山西省一直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却没有能成为经济强省的主要原因是

从图中看出,山西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⑸山西煤炭外运量最大铁路线是

9.读中美两国地形剖面图,回答

⑴在中国和美国地形图上分别注明太平洋的位置。

⑵概括中、美两国地势特征:

⑶中、美两国西部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为:

,所以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最主要的自然原因

是。

⑷中、美两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都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我国为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

态环境,采取的一项重要生物工程措施是:。

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0.读下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特点,完成下表。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青藏高寒区 地形、

地形、

地形、

地势 大部分海拔在米以下,其中东部属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地形以和为主,海拔多在米以下。西部主要地形是和。 多属于地势第级阶梯,海拔多为米,

大部分海拔在米以下,其中东部属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地形以和为主,海拔多在米以下。西部主要地形是和。 多属于地势第级阶梯,海拔多为米,

多属于地势第级阶梯,海拔多为米,

东部主要为高原;西部的新疆境内,则为

和相间分布,盆地的海拔为米,为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 属于地势第级阶梯,平均海拔多在米以上。雪山连绵,

属于地势第级阶梯,平均海拔多在米以上。雪山连绵,

广布。有“

”之称。 气候 夏季受来自的夏季风的影响,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的冬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 由于深居,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由mm下降到mm、mm以下。日照,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 由于

气候 夏季受来自的夏季风的影响,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

的冬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 由于深居,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由mm下降到mm、mm以下。日照,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 由于

气候 夏季受来自的夏季风的影响,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的冬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 由于深居,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由mm下降到mm、mm以下。日照,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 由于

夏季受来自的夏季风的影响,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的冬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 由于深居,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由mm下降到mm、mm以下。日照,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 由于

由于深居,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由mm下降到mm、mm以下。日照,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 由于

由于

,太阳辐射。

“”和“”为本区主要特征。 植被 以为主,、

植被 以为主,、

植被 以为主,、

以为主,、

、为我国的三大林区。 从东向西由、

从东向西由、

、。但

等高大山体,因降水较多,形成了成片的

和。 植被稀疏矮小,以

植被稀疏矮小,以

为主,

有少量的森林。土壤发育。 水文 河流多为河,多流入

水文 河流多为河,多流入

水文 河流多为河,多流入

河流多为河,多流入

洋,补给来源主要为。 多为河,且多为

多为河,且多为

河,补给以

和为主。湖泊多为。主要内流河为,主要外流河为、

。 西北部为区,东南部为区,为许多大江大河的

西北部为区,东南部为区,为许多大江大河的

。湖泊多

。 人类

人类

人类

活动 人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我国最主要。 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和重要的

人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我国最主要。 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和重要的

基地。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灌溉的地方可发展农业和农业。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化现象严重。人口主要集中在

。 人口,对自然环境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以

人口,对自然环境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以

为主,是我国的

牧区,耕作业主要在地区。 11、读图,列表比较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区别。

11、读图,列表比较北方

地区(秦岭——淮

河以北)和南方地

区(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的气候

和农业生产的区

别。

11、读图,列表比较北方

地区(秦岭——淮

河以北)和南方地

区(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区别。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气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气

南方地区 气

候 1月平均气温 全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农

1月平均气温 全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农

全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农

全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农

全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农

全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农

全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农

气候类型 农

气候类型 农

气候类型 农

气候类型 农

气候类型 农

产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陈仓区情况简介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陈仓区位于陕西省西部,西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相邻,东经106°18′24″—107°34′58″,北纬34°7′24″—34°44′38″之间。南依秦岭与太白、凤县毗邻,北靠陇山余脉与陇县、千阳、风翔县接壤,西沿渭水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清水县隔河相望,东与岐山县相连,三面环围宝鸡市全台区、渭滨二区,东西长约119.49公里,南北宽约67.78公里。 2、气候特征 地处秦岭山地、关中平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地貌由山、塬、川组成。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年降水量701毫米。 二、区位交通 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宝成、宝中铁路通往南北,310国道和西宝高速公路(G30)、西宝北、中、南线穿境而过,距咸阳国际机场130公里、省城西安150公里,城内路网呈现“七纵五横”框架,交通便利。 三、资源状况 1、旅游资源 宝鸡市陈仓区位于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西端,南依秦岭,北靠陇山,西沿渭水,东连岐山,川原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西山自然风光

美不胜收,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互为补充,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旅游产业配置日趋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全、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业体系和游客接待框架。全区现有国家3A级景区一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三星级旅游宾馆饭店2家,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 全区共有各类景点及旅游资源26处。国家3A级景区姜子牙钓鱼台集姜太公隐居垂钓、文王访贤,古文化、古遗址、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景观和山峰、溪水、瀑布、奇石等自然山水的自然景观于一体,久负盛名;西镇吴山自古以来被历代皇帝视为镇国靖朝之灵山,是吴姓氏族的发源地。景区奇山怪石、飞瀑流泉随处可见,形成了融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秀、青城之幽的独特景致,享有“二华同高,五峰挺秀”之美称;与钓鱼台一河之隔的潘溪宫因道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在这修道长达六年之久而有“中国西部第一道场”的美誉,是著名的“宝鸡八景”之一;西山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著称。大水川草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森林茂密,草场广阔,风景如画;灵宝峡状如巨壁逼空,势如柱天,气吞日月,雄伟壮观;安坪自然风光四季如画,农特产品品种繁多,名贵药材遍地丛生,野生植物屡见不鲜;九龙山地势险峻,山清水秀,九峰汇集,相依相抱,状如莲花盛开,又似九龙腾空,山水林木崖峰窟洞各有天地,无一雷同,美不胜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陈仓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的重大决策。以姜子牙钓鱼台旅游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部分二

区域地理之中国区域地理之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发展问题 1、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 2、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三大伴生矿: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甘肃金昌的镍铜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陕西宝鸡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物理试题 说明:1.本试题分Ι、Ⅱ两卷,第Ⅰ卷的答案要涂到答题卡上,第Ⅰ卷不交;注意:第Ⅰ卷 分A.B 卷型 2. 全卷共四个大题 21小题,满分110 分,100分钟完卷 第Ι卷(共5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第一个准确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的科学家是( ) 2.下列关于曲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B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C 、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没有加速度 D 、曲线运动一定是匀加速运动 3.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每秒钟的速度增量是( ) A.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大小不等,方向不同 C.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D.大小不等,方向相同 4.—个物体以恒定角速度ω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 B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C .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 D .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小 5.大小相等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于原来静止﹑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A 、B 两个物体上,使A 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了位移L ,使B 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相同的位移,则拉力F 对A ﹑B 做的功W 1和W 2相比较( ) A . W 1>W 2 B. W 1

陕西省宝鸡市矿产资源分布概况

陕西省宝鸡市矿产资源分布概况 宝鸡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市域面积18143平方千米。 宝鸡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26处,探明储量的85处;发现各类矿产26种,探明储量的18种;主要矿种探明储量的有:金5.242吨、铜8.6万吨、铅锌250万吨,另外还有大量的硫、磷、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煤、石墨等非金属矿种,其中:铅、锌、金是宝鸡的优势矿种,已探明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今后探明储量可能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铅锌5.3亿元,金37.4 亿元。 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质变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23种,产地255处,以有色金属矿占优势。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铂、汞、黄铁等金属矿产212种,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粘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43种。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联游北马坊也有分布。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断裂与秦岭山前断裂之间的狭长地带,眉县汤峪是陕西省内著名的温泉疗养地。 金:2007年全市生产矿石约181.80万吨,生产黄金约2095.59千克,可以满足我市市场需求。5个主要金矿企业设采能力接近150万吨/年,按目前金矿设采能力和保有储量可开采12年,由于多年的强化开采和近年来勘查找矿力度不足,使我市金矿后备资源初显紧缺苗头,为稳定黄金生产,急需开展大、中型矿床的深部探矿,扩大资源储量,并补充新的金矿开发基地。我国对黄金矿产资源及矿产品在今后30年内都会出现需求量大,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局面。我市在规划期间,必须加大勘查投入,促进黄金产业发展壮大,保持其支柱产业地位。 铅锌:2007年生产矿石约130.55万吨,铅锌金属产量约10.0485万吨。5个主要骨干铅锌矿山企业设采能力75万吨/年,以目前保有储量可开采15年以上,从现有全市总体生产能力和今后发展趋势看,尚可满足规划期的需要。但相对一些矿山,资源储备不足,仍须加大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力度。宝鸡市境内的风太地区,铅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在规划期可通过加大有色金属矿产的勘查找矿力度,解决规划期和2020年以后我市对铅锌矿产资源、矿产品的需求。保持和壮大其作为我市矿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地位。 铜、铁:铜、铁矿资源主要以小型贫矿为主,利用难度较大,富铜矿、富铁矿资源仍将长期短缺。除加快我市境内富铜、富铁找矿勘查步伐外,我市对铜、铁矿及矿产品的需求将主要依靠市场外购解决。 锑:有小型锑矿床1处,资源量仅为732吨,需合理规划,限量开采。 汞、银、镉、镓:均属铅锌矿的伴生矿产,特别是镉、镓属稀散元素矿产,资源十分宝贵,在铅锌冶炼过程中对其伴生矿产必须予以回收。 此外,铝土矿、钛矿、优质锰矿、铬矿仍是我市紧缺矿产,需长期依赖省内外调配或进口。 水泥用灰岩:市内水泥用灰岩资源十分丰富,探明资源量比较大,目前全市水泥用灰岩矿山设采能力约1000万吨/年(含目前开始筹建矿山水泥企业),以目前保有储量可开采100年以上,按现有生产能力和今后发展趋势看,完全可满足规划期的需要。但目前陇县、千阳、凤翔等县区水泥用灰岩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资源闲置。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水泥等建材市场需求量将会逐年增大,把水泥产业作为我市支柱性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高二区域地理试题(中国部分)

抚顺市十二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中国地理综合)组题人:姜囯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70分) 1.下列叙述不是我国地形地势特点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地形复杂多样 C.山地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 D.山区面积广大 2.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一致的是() ①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②年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4.我国不少山脉走向不仅控制了主要河流的走向,还是这些河流的分水岭,如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是()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某学校利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进行夏令营活动,他们分别考察了下图中A、B、C、D四地,根据图中信息(图中黑粗线为铁路线)。回答5~6题。 5.同学们考察A城和B城后发现两城主要工业部门不同,A、B两城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是() A.棉纺织工业、毛纺织工业 B.毛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 C.钢铁工业、毛纺织工业 D.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6.同学们到达C山脉时发现该山脉两侧景观明显不同,造成C山脉两侧景观不同的主要要素是() A.热量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7.关于下图中四个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A.四个省区由北而南的排序是①②③④ B.四处省区中没有一个濒临海洋 C.四个省区彼此之间互不相邻 D.图中①省位于四川省北边 8.黄河、长江干流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有() A.青海、西藏和青藏高原 B.四川、甘肃和四川盆地 C.青海、四川和青藏高原 D.青海、甘肃和黄土高原 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 东北 5.56℅8.76℅16.97℅ ①46.44℅19.55℅14.44℅ ②33.72℅38.64℅25.1℅ ③ 6.14℅26.02℅31.9℅ ④8.14℅7.03℅11.9℅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 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10.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地区中,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1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1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是由于() ①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②离海远近的不同③大气环流的影响④山脉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左下图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 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控制 B.锋面活动 C.反气旋过境 D.热带气旋影响 15.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说明:1.本试题分I、II两卷,请将答案按照A、B卷的要求涂到答题卡上;2.全卷共两大题4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共64分) 一、单选题:(1-36每题1.5分,37-41每题2分,共64分)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B.检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反应物是否完全水解 C.较弱光照条件下,因与光反应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减小 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药剂后会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 2.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该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 A.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如图甲表示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降低时,乙图中的e点不变,d点右移 B.H2O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左移 C.最适温度下,pH=c时,乙图中e点的值为0 D.最适温度下,pH=a时,乙图中e点下移,d点左移 4.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宝鸡概况

宝鸡概况 宝鸡,西部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6.25万,其中市区常驻人口91.5万,流动人口8万。 宝鸡地形复杂,山原雄峻,宝鸡境内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石头河等,以秦岭为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是宝鸡市境内最大河流。滔滔渭河从市中心穿流而过,成为宝鸡一大景观。 宝鸡现有机械、电子、电力、钢铁、化肥、化工、炼焦、食品、建材、纺织、造纸等工业为我省新兴的工业城市。宝成、陇海、宝中三条铁路在此交汇,是通往祖国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 宝鸡位于陕西省八百里平川的西端,也位于黄河支流渭河平原的西端,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西北地区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城市,为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东距西

安179公里,与咸阳、汉中、甘肃、天水、平凉等地、市接壤。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是中国西北著名的工业重镇、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宝鸡辖十县两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368万,其中市区人口61万。宝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 宝鸡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塞,处于四个对称省会城市西安、兰州、成都、银川的中心位置,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宝鸡交通四通八达,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新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枢纽城市。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区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闻名于世的法门寺在盛唐时期已成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完整word版)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2014·安徽)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正确。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错误。 (2014·安徽)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B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陕西省宝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陕西省宝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C—12 N—14 O—16 Al—27 Na—23 Cl—35.5 K—39 Ca—40 Cr—52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热的的纯碱溶液清除灶具上的油污 B.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C.用明矾[KAl(SO4)2·12H2O]作净水剂,除去水中悬浮的杂质 D.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 2.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所列出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8.16mL稀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 C.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2.3 D.用25mL碱式滴定管进行中和滴定时,用去某浓度的碱溶液21.70mL 3.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测0.1mol/L氨水的pH为11:NH3·H2O NH4++OH— B.将Na块放入水中,产生气体:2Na+2H2O=2NaOH+H2↑ C.用CuCl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发光:CuCl2 Cu2++2Cl— D.Al片溶于NaOH溶液中,产生气体:2Al+2OH—+2H2O=2AlO2—+3H2↑ 4.在加入铝粉能产生氢气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 Ba2+、Cl—、NO3—

B. Fe2+、 K+、NO3—、Cl— C.Na+、NH4+、AlO2—、SO42— D.NH4+、ClO—、SO42—、Na+ 5.在常温下,下列各组溶液的c(H+)一定等于1×10-7mol/L的是(溶液混合时忽略体积的变化)() A.将pH=5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 B.0.10mol/L H2SO4与0.10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2和pH=12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1的H2SO4与0.05mol/L 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 6.25℃时,在饱和氯水中存在平衡:Cl 2+H2O H++Cl-+HCl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7 向水中加入稀氨水,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B.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平衡向右移,溶液的pH变小 C.向其中加入NaOH使pH=7,所得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如下:c(Na+)>c(Cl-)>c(ClO-)=c(HClO) D.若氯水久置pH会逐渐增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时,0.1mol·L-1的硫化氢溶液比等浓度的硫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弱 B.稀醋酸中加入少量醋酸钠能增大醋酸的电离程度 C.AlCl3溶液和NaAlO2溶液分别加热、蒸发、结晶、灼烧所得固体的成分相同 D.0.1mol·L-1AgCl和0.1molAgI混合后加入1L水中,所得溶液中c(Cl-)=c(I-) 8.已知下面三个数据:7.2×10-4、4.6×10-4、4.9×10-10分别是下列有关的三种酸的电离常数,若已知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命题方向1 中国地理分界线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 )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人口地理分界线 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答案 B 解析图中500万人次/年以下省区主要有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据图可看出其与人口地理分界线最为接近;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它们均与图中的界线不符。 (2)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B.信息闭塞 C.地表崎岖D.经济落后 答案 D 解析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经济较为发达;R省是贵州省,经济较为落后。智能出行也需要经济收入支撑。 命题方向2 中国的区域差异

传统民居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民居呈现诸多不同。下图为我国行政区划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 A.内蒙古、秦、藏、滇B.秦、内蒙古、滇、藏 C.滇、内蒙古、秦、藏D.秦、内蒙古、藏、滇 答案 A 解析图中①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②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③是西藏自治区,简称藏;④是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与①②③④四省区对应的传统民居分别为( ) A.“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B.“地下的家”“竹木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C.“石头的家”“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 D.“游动的家”“地下的家”“石头的家”“竹木的家” 答案 D 解析图中①(内蒙古)以牧业为主,住蒙古包,便于迁徙,为“游动的家”;②(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形成特色民居窑洞,是“地下的家”;③(西藏)地处山区,利用当地原料建成传统民居石头屋(碉房),形成“石头的家”;④(云南)气候湿热,建成高架的竹木楼通风,形成“竹木的家”。同步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宝鸡市人民政府领导分工

宝鸡市人民政府领导分工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研究决定,市政府领导分工调整如下: 戴征社同志领导市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发展研究中心(市政府研究室)。 上官吉庆同志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分管市政府办公室(应急办、接待办、口岸办、关工委、仲裁委、政务信息办、宝鸡展览馆、市行政服务中心、驻外办)、市发改委(物价局、粮食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监察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信访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市国税局、市地税局、高新区管委会、蔡家坡管委会、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外事办、市政府新闻办;协助戴征社同志分管财政工作。联系市法院、市检察院、驻宝部队、武警部队和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 徐强同志负责民政、科技、环境保护等工作。分管市民政局(双拥办、兵役)、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民族宗教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宝鸡海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侨办(侨联)、市老龄办、市残联。联系市保密局、市科协和铁路部门工作。 刘桂芳同志负责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分管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爱卫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体育局、市档案局、市地志办、妇儿工委、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联系团市委、市妇联、市文联、市社科联。 张敬原同志负责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分管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管办)、市国土资源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民防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园林环卫局、市河道委、陈仓物流园区建设管委会、法门寺文化景区管委会、石鼓山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投资(集团)公司、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王拴虎同志负责农业农村工作。分管市农业局(扶贫开发办公室)、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供销社、市地震局、西山建委、市气象局、市烟草专卖局。 袁军晓同志负责经济贸易和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分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盐务局、宝鸡供电局、省地电公司宝鸡分公司、市邮政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省无委办宝鸡市监测站。联系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台办。 丁琳同志负责金融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分管市金融办、市文物旅游局、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委会、市招商局(经联办)、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长安银行、农发行、省农村信用社宝鸡办事处及其他金融机构、各保险公司。 雷建平同志协助上官吉庆同志负责信访和维稳工作。 王琳同志负责高新区管委会工作。 卓宇同志协助分管市长负责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灾后重建及交通项目的争取与衔接工作。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陕西省宝鸡中学下册万有引力与宇宙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易错题培优(难) 1.2009年5月,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小于经过B的速度 B.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动能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动能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人造地球卫星的变轨问题以及圆周运动各量随半径的变化关 系. 2 2 v Mm m G r r =,得 GM v r =,在人造卫星自然运行的轨道上,线速度随着距地心 的距离减小而增大,所以远地点的线速度比近地点的线速度小,v A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2018全国卷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学科~网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2018全国卷I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9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