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鲁教版)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鲁教版)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鲁教版)

21

D C

B A

D C

B

A

鲁教版初二上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三角形

⒈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边AB 可用边AB 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 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3)△ABC 是三角形ABC 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⒉ 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类: (2)按角分类:

⒊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

2.BD=DC=

12

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

2.∠1=∠2=

1

2

∠BAC.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象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_C

_B _A

D C

B A

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

2.AD ⊥BC 于D.

3.∠ADB=∠ADC=90°.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

③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如图5,6,7,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

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上

.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1)三边关系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是短;

(2)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 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6.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三边长确定,则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这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注意:(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7.三角形全等:

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图5

图6

图7

图8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4.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三角形全等的应用:测距离

第二章轴对称

轴对称现象

1.轴对称图形:(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

(2)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最多可达无数条。

例:①圆的对称轴是它的直径( × ) 直径是线段,而对称轴是直线(应说圆的对称轴是过圆心的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②角的对称轴是它的角平分线( × ) 角平分线是射线而不是直线(应说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③正方形的对角线是正方形的对称轴( × ) 对角线也是线段而不是直线。

2.轴对称: (1)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图形本身可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关系:

①联系:都是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当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时,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②区别: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轴对称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1.三线合一定理: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为“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注意:对于一般的等腰三角形,一定要说清哪边上的中线、高和哪个角的平分线;等边三角形有三组三线合一,任意一边上的中线和高及其所对的角的平分线。

2.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相等。

3.角平分线定理: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垂线段)相等。

4.中垂线定理(1)概念:既垂直又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2)定理:垂直平分线上的任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与端点的连线)相等。

5. 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轴对称图形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1.画点A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A′: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

2、延长AB至A′,使得B A′=AB

3、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

2.画线段AB关于L的对应线段A′B′: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A A′,使CA=C A′

2、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B B′,使DB=DB′

3、连接A′B′,A′B′即是关于直线L的对应线段。

第三章勾股定理

探索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两直角边为边长所作的两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以它的斜边为边长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

注意:电视机有多少英寸,指的是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

勾股数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ABC中, a,b,c为三边长,其中c为最大边,

若a2+b2=c2,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若a2+b2>c2,则?ABC为锐角三角形;

若a2+b2

2.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即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一组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是正整数)。

规律:一组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同一倍数(即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仍能够成直角三角形。

一组勾股数的倍数不一定是勾股数,因为其倍数可能是小数,只有整数倍数才仍是勾股数。常用勾股数:3,4,5(三四五) 9,12,15(3,4,5的三倍) 5,12,13(5.12记一生) 8,15,17(八月十五在一起) 6,8,10(3,4,5的两倍) 7,24,25(企鹅是二百五)勾股数须知:连续的勾股数只有3,4,5;连续的偶数勾股数只有6,8,10。

第四章实数

无理数

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1.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两个条件:①无限②不循环)。

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B)带根号的数是无理数;

(C)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D)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2.无理数: (1)特定意义的数,如∏;

(2)特定结构的数;如2.02002000200002…

(3)带有根号的数,但根号下的数字开不尽方,如

3.分类: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平方根

1.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2.表示方法: 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是-,它们是一对互为相反数,合起来是

3.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被开方数,且a为非负数)。开平方与乘方是互为逆运算。

判断:(1) 2是4的平方根()

(2) -2是4的平方根()

(3)4的平方根是2 ()

(4)4的算术平方根是-2 ()

(5)17的平方根是()

(6)-16的平方根是-4 ()

小结: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负数没有平方根。

立方根

1.定义: 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 那么这个数x叫做a的立方根(三次方根)。

2.性质: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3.开立方: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被开方数)。

4.平方根与立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①0的平方根、立方根都有一个是0;

②平方根、立方根都是开方的结果。

(2)区别:①定义不同;②个数不同;③表示方法不同;④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不同。

方根的估算

1.估算无理数的方法是(1)通过平方运算,采用“夹逼法”,确定真值所在范围;(2)根据问题中误差允许的范围,在真值的范围内取出近似值。

2.“精确到”与“误差小于”意义不同。如精确到1m是四舍五入到个位,答案惟一;误差小于1m,答案在真值左右1m都符合题意,答案不惟一。在本章中误差小于1m就是估算到个位,误差小于10m就是估算到十位。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精品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分式的是() A. B.C.D. 2.下列各式由左到右的变形中,属于分解因式的是() A.a(m+n)=am+an B.a2﹣b2﹣c2=(a﹣b)(a+b)﹣c2 C.10x2﹣5x=5x(2x﹣1)D.x2﹣16+6x=(x+4)(x﹣4)+6x 3.多项式m2﹣m与多项式2m2﹣4m+2的公因式是() A.m﹣1 B.m+1 C.m2﹣1 D.(m﹣1)2 4.当a,b互为相反数时,代数式a2+ab﹣2的值为() A.2 B.0 C.﹣2 D.﹣1 5.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x2﹢1 B.﹣x2+2x﹣1 C.x2﹣2x﹣2 D.x2﹣2x 6.因式分解3y2﹣6y+3,结果正确的是() A.3(y﹣1)2B.3(y2﹣2y+1)C.(3y﹣3)2D. 7.下列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 A.(a,b为常数)B.x=c(c为常数) C.x=5(b为常数)D. 8.计算﹣的结果是() A.B.C.D. 9.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某商场将5kg奶糖,3kg酥心糖和2kg水果糖混合成什锦糖出售.已知奶糖的售价为每千克40元,酥心糖为每千克20元,水果糖为每千克15元,混合后什锦糖的售价应为每千克() A.25元B.28.5元 C.29元D.34.5元 10.截至2010年“费尔兹奖”得主中最年轻的8位数学家获奖时的年龄分别为29,28,29,31,31,31,29,31,则由年龄组成的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28 B.29 C.30 D.31 11.数据21,12,18,16,20,21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1和19 B.21和17 C.20和19 D.20和18 12.若数据10,9,a,12,9的平均数是10,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1 B.1.2 C.0.9 D.1.4 二.填空题 13.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6cm,则四边形ABFD 的周长为. 14.如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EBC可以看作是由△DAC绕点C逆时针旋转°得到的. 15.给出以下4个图形:①平行四边形,②正方形,③等边三角形,④圆.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填写序号) 16.如图,点E,F分别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AD上,AC,EF交于点O,请你添加一个条件(只添一个即可),使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你所添加的条件是. 17.如图所示,DE是△ABC的中位线,若BC=8,则DE= .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2-b2=(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 )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 x2+px+q , 有“ x2+px+q 是完全平方式 ? q 2p 2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 、B 表示两个整式,A ÷B 就可以表示为B A 的形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B A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分式整式 有理式.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 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夹边就是三角形中相邻两角的公共边,夹角就是三角形中有公共端点的两边所成的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和性质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 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1.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点(x, 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点(x, 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总结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鲁教版初三(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题

初三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写在答题栏的对应位置) 1.对于x +2y ,112+a ,6a ,26+x , x y x +其中分式有 A.1个 B. 2个 C.3个 D.4个 2.使分式 1 -x 21x 2+ 有意义的x 的范围是 A. 21 x ≠ B. 21-x ≠ C. 21x = D. 21-x = 3.解分式方程3x 1x 2-x 31=+,去分母后所得的方程是 A 、13(21)3x -+= B 、 13(21)3x x -+= C 、 13(21)9x x -+= D 、1639x x -+= 4.“十一”黄金周,几名同学乘坐一辆客车前去“方特欢乐世界”游玩,客车的租价为180元,出发时,又增加了两名同学,结果每个同学比原来少分摊了3元车费,若设参加游览的学生共有x 人,则所列方程为 A . 18018032x x -=+ B .18018032x x -=+ C .18018032x x -=- D .18018032x x -=- 5.下列各式是分式的是( ) A.213x - B. x y x y -+ C. 312x - D. x y π - 6.无论m 取何值时,分式都有意义的是( ) A. ()21 1m + B. 11m - C. 22m m + D. 24 m m - 7.若分式2 a a b +中,a b n 和都扩大倍,则分式的值是( ) A.扩大n 倍 B.扩大2n 倍 C.扩大2n 倍 D.不变 8.在实数范围内规定a ※11,b x a b =-若※()22,x x x +=则为( ) 初三数学试题第1页(共8页)

初中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包括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和分式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广大八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数学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试题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数学试题(四年制) 一、选择题(本大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你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答题栏内 ) 1.对于x + 2y ,312+a ,13a ,z y x +-,n n k ) 2(-, 其中分式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下列各式中,无论x 取何值,分式都有意义的是 A .121x + B .21x x + C .2 31 x x + D .2221x x +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 2 1 2=a a B .y x a y x a 333+=+ C .4 1 4+=-a c c a D .b a c bc a 22=? 4.在给定下面的五个图案中,位似图形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八年级数学试题(四年制)第1页(共8页)

5.在夏季某天的中午,八年级一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先将2米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测得竹竿的影长为0.6米,同时测得旗杆的影长为5.4米. 那么旗杆的高度是 A . 10.8米 B . 16米 C .18米 D . 18.8米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矩形都是相似形 B .有一个角等于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C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D .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7.若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下列分式的值保持不变的是 A .y x 73 B .225y x C .y x 332 D .2 323y x 8.已知 4a =5b =6 c ,且a -b +c =10,则a +b -c 的值为 A . 7 B . 6 C . 5 D . 3 9.如图,已知DE ∥BC ,EF ∥AB ,则下列比例式中错误的是 A .AC AE AB AD = B . FB EA CF CE = C .B D AD BC DE = D . CB CF AB EF = 10. 在正数范围内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 ☆b = b a 1 1+,根据这个规则x ☆2 3 )1(= +x 的解为 A .=x 1 B .1=x 或32- C .3 2=x D .3 2 = x 或1- 11.“十一”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期间,几名同学包租一辆面包车前去旅游,面包车的租价为180元,出发时又增加了两名同学,结果每个同学比原来少摊了3元钱车费,设参加旅游的同学共x 人,则所列方程为 A .32180 180=+-x x B . 3180 2180=-+x x C .32 180180=--x x D .3180 2180=--x x 12.如图,在△ABC 中,AE =ED =DC ,FE //MD //BC , FD 的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N ,则 BN EF 为 A . 31 B . 41 C . 51 D . 2 1 八年级数学试题(四年制)第2页(共8页) A B C D E F (第9题图) (第12题图) A B C N M D F E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二章勾股定理、平方根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a 2+ b 2= c 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B C a b c 弦股 勾 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 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 弦:斜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下面关系:a 2+b 2=c 2,那么这个 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勾股数:满足a 2+b 2=c 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 ,b ,c 、为勾股数,那么 ka ,kb ,kc 同样也是勾股数组。) *附:常见勾股数:3,4,5; 6,8,10; 9,12,15; 5,12,13 3. 判断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 +b 2 =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经典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 其他方法:(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它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 ); (2)若c 2=a 2+b 2,则△ABC 是以∠C 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 4.注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勾股定理和 平方根 勾股定理 平方根 立方根 实数 近似数、 有效数字 判定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验证 定义、性质 开平方运算 开立方运算 定义、性质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版)

初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 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 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 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②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初二数学上上册知识点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初二数学上上册知识点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鲁教版数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数学试题(四年制) 一、选择题(本大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你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答题栏内 ) 1.对于x + 2y ,312+a ,13a ,z y x +-,n n k )2(-, 其中分式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下列各式中,无论x 取何值,分式都有意义的是 A .121x + B .21x x + C .2 31x x + D .2 221 x x +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 212=a a B .y x a y x a 333+=+ C .414+=-a c c a D .b a c bc a 2 2=? 4.在给定下面的五个图案中,位似图形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八年级数学试题(四年制)第1页(共8页)

5.在夏季某天的中午,八年级一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先将2米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测得竹竿的影长为0.6米,同时测得旗杆的影长为5.4米. 那么旗杆的高度是 A . 10.8米 B . 16米 C .18米 D . 18.8米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矩形都是相似形 B .有一个角等于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C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D .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7.若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下列分式的值保持不变的是 A .y x 73 B .225y x C .y x 332 D .2 323y x 8.已知 4a =5b =6 c ,且a -b +c =10,则a +b -c 的值为 A . 7 B . 6 C . 5 D . 3 9.如图,已知DE ∥BC ,EF ∥AB ,则下列比例式中错误的是 A .AC AE AB AD = B . FB EA CF CE = C .BD AD BC DE = D . CB CF AB EF = 10. 在正数范围内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 ☆b = b a 1 1+,根据这个规则x ☆2 3 )1(= +x 的解为 A .=x 1 B .1=x 或32- C .3 2=x D .3 2 = x 或1- 11.“十一”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期间,几名同学包租一辆面包车前去旅游,面包车的租价为180元,出发时又增加了两名同学,结果每个同学比原来少摊了3元钱车费,设参加旅游的同学共x 人,则所列方程为 A .32180 180=+-x x B . 3180 2180=-+x x C .32 180 180=--x x D . 3180 2180=--x x 12.如图,在△ABC 中,AE =ED =DC ,FE //MD //BC , FD 的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N ,则 BN EF 为 A . 31 B . 41 C . 51 D . 2 1 八年级数学试题(四年制)第2页(共8页) A B C D E F (第9题图) (第12题图) A B C N M D F E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应知应会知识点第一章一次函 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 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第四章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1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练习、答案(八年级上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第十一章三角形第1页至第18页为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轴对称第19页至第24页为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练习题 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第25页为练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3)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8、三角形的面积= 2 1 ×底×高 多边形知识要点梳理 定义: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凸多边形 多边形 分类1: 凹多边形 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分类2: 非正多边形: 1、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 多边形的定理 2、任意凸形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n 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等于1/2·n (n-3)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 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 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 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 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 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 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 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 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 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及其表达式、增减性、图像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形如y=kx+b(k,b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一、、常量、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二、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3)用奇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切实数。(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1)列表法(2)图像法(3)解析式法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 (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图象: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称之为直线y= kx 。 性质:当k>0时,直线y= 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经过二,四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 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 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幕 . 注意公式:a+b=b+a ; a-b=-(b-a); (a-b)2=(b-a)2; (a-b)3=-(b-a)3. 4 ?因式分解的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2-b2= (a+ b ) (a- b ); ⑵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 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 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 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 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 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 6 ?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 )提负号; (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 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 ) 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 x2+px+q , 有“ x2+px+q 是完全平方式二 2 ” . 分式 A 1 ?分式:一般地,用 A 、B 表示两个整式,A - B 就可以表示为B 的形式,如 A 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B 叫做分式. 3. 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 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 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有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整式 分式

五四制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五四制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篇一:鲁教版五四制初二上册数学期末考试_试题3 初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测试题 (包括三角形、轴对称、勾股定理、实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图形中,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半圆B.三角形C.线段D.长方形 2.底边长为10cm,腰长13cm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A.40cm2 B.50cm2 C.60cm2 D.70cm2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ABC中,若∠A+∠B=∠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 B.在△ABC中,若∠A︰∠B︰∠C=3︰4︰5,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C.如果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4︰5,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D.如果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n?1,2n,n?1(n?1)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尺规作图作?AOB的平分线方法如下: 以O为圆心, 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 2 2 D, 再分别以点C、D为圆心, 以大于CD长为半径画弧, 两弧交于点P, 则作射线OP即

为所求. 由作法得△OCP≌△ODP的根据是( ) . A. SASB. ASA 5.下列说法: 4 等于-2;③12 12 C. AAS D. SSS 1 的算术平方4 根是 72 ;④(?π)的算术平方根为π.其中正确的个数有()2 B.2个 C.3个 D.4个 A.1个 6.如图3,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A,B,C,已知SA?64,SB?225,那么正方形C的边长是()A.15 B.16 C.17 D.18 7.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10cm,则正方形的面积是()A.100cm2 B.75cm2 C.50cm2 D.25cm2 8 ?2,则(m?n)等于() A.16 B.8 C.4 D.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