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

合集下载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和运输的进行,后期油田能源减少现象逐渐发生,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粗暴地打水压压裂、堵水、酸化等技术,提高油井的产量,降低综合含水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油田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展开论述。

标签: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潜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石油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石油市场。

国内许多油田有单井日产量减少、水分增加、原油单井产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仍有水库内50%以上的可恢复储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开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点。

1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对韩·达·马里先生(1995年)和刘·凯·泰先生(2000年)水库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总结了总剩余油在水库内分布的情况。

油田堵水期间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留在水库里[2-3]:砂体边缘区域:水库砂体都是不规则的大砂体,如有边缘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区域形成的油区。

浸水残留区域:由于水池的异质性,水库“用舌头”泛滥,形成残留区域,或有不这样的区域,这种区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

井网缺失区:水库砂体井网分布控制有限,因断层而难以控制井网的部分形成了停滞区。

因为注射采矿系统的不完全或井之间的分流线部分也形成了停滞区域。

结构死角带:储层结构由断层和微结构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叠层储层的上部砂体形成停滞区。

其他停滞地区:由于杨云律油层的上层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层仍有原油。

层内及层间低渗透分离子宁的存在导致注入水未传播区。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带或孤岛形式分布,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断层角区、大断层区、岩性变化区等。

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层,低渗透层物理特性不好,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为连续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两类。

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论述

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论述

2016年9月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论述孔令江(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摘要:随着我国油田开采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多数的油田油藏都已经进入特高含水的阶段,对于油田储量的动用情况逐渐增多,水淹情况也变得十分复杂。

这也造成了对于油田中剩余油分布的预测难度比较高,对我国油田的开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非均质厚油藏的性质以及我国实际的油田开采情况,文本旨在通过对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探讨与论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剩余油的预测工作,为我国的油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论述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生产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社会生产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石油行业面临的要求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我国大多数的石油储存都是由河道,边滩,漫滩等地理环境沉积而成,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因此容易在开采的过程中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层间干扰,注采不平衡等。

再加上现阶段油田面临的高含水期等问题,如何针对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情况,进行高效合理地石油资源开采是原油开采工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以及进行科学地探讨。

1非均质厚油藏地质特点在对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非均质厚油藏的地质特点进行简要的了解。

在下文中,我们将简要阐述非均质厚油藏的地质特点。

1.1层间非均质性非均质厚油藏的地质形成具有层间非均质性,即油藏含有区域内的砂体层间差异。

各种不同地理状况沉积而成的砂体在地质剖面上呈现规律性的交互出现。

非均质油田中,还存在着对流体运动具有阻隔作用的不渗透岩层,我们一般称为隔层。

隔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对油田进行开发层系的划分,进而可以针对不同层系进行不同的开采工艺选择。

1.2平面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指的是在一个原油储集层中砂体不一样的几何形态,渗透率,孔隙的平面变化,连续性等特性所产生变化的非均质性。

非均质油藏的定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断块为例的开题报告

非均质油藏的定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断块为例的开题报告

非均质油藏的定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断块为例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油田开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对非均质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研究。

非均质油藏具有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非均匀渗透率、油水界面移动和油藏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油藏开发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断块为例,探讨在非均质油藏中,如何定量地描述油藏的各种特性,并探索剩余油挖潜的可能性。

研究内容
1.油藏物性描述。

采用地震资料反演技术和测井数据处理技术,定量描述文25断块的油藏物性,如密度、渗透率等参数。

2.油藏相态分析。

通过物性描述,建立起油藏的相态模型,分析油藏中油、水、气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

3.剩余油挖潜研究。

基于物性和相态分析,研究文25断块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及其挖潜潜力,探索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为非均质油藏的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并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
剩余油分 布更加 隐蔽 , 具 有普遍 性 、 多 样性和复 杂的特点 , 寻 找剩余油 富集 区难
上加难 , 加强油 藏工程 、 开 发地 质与数 值模拟研 究 , 用 剩余油定量 描述技 术精确 “ 定 位” 剩余 油富集 区 , 充分运 用油藏 数值模 拟技 术的集 成优化 优势 , 建立 精确 的油藏 模型 , 攻 关形成 非均质 水驱 油藏 的剩余油 富集 区定量描 述技 术 , 实现任 意井点 井层 、 任 意 网格 、 任 意闭合 区域 的全方 位、 多指标 剩余油 定量描 述 , 剩余 油富集 区描 述实现 了定量 化 、 动态 化 、 一 体化 。 以精 细剩 余油分布 研究 伟基础 , 按照不 同开 发单元 的开 发特征 采取相 应的 技术对策 , 较 好 的改善 了开发效 果 。 1剩余 油分 布影 响 因素
水 的快速推 进 , 导致 油井的快 速水 淹。 由于长期 的强注 强采使 得 目前油水 井 中
层 间干扰 、 窜槽 等现象 日益 严重 。 注聚 区外层 系抽样 检 测结果 表 明 , 外层系 有
3 7 . 9 %的油井见 到聚合物 显示 ; 同位素 监测结果表 明 , 外层系有4 2 . 9 % 的井 见到 同位 素显示 , 同时层 内渗流速 度高者 已达8 2 . 5 m/ h , 是注水开 发初期 的7 4 . 3 倍,
垂向非均质性, 控制着油气水的运动方向, 从而导致剩余油沿一定的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 对剩余油 分布的 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 为4 个方面 : 砂体 的外部几何 形态 ;
砂体 的延伸 方 向和展 布规律 , 砂 体 内部构 造 ; 不 同微相 带影 响井 的生产情 况 。 1 . 2 微构 造和 断层构 造对剩 余油分 布控制 作用

非均质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挖潜技术对策

非均质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挖潜技术对策

摘 要 : 于 非均质 小 断块 油 田 , 发 中后期 的调 整挖 潜 是提 高采收率 的 重要 途径 , 对 开 针对 马厂 、 集 徐
油 田平 面、 向剩余 油 的分布 特 点 , 过设 计定 向井挖 掘局 部 剩余 油潜 力 , 得 较好 的 开发 效 果 , 同类 纵 通 取 为 非均 质 复杂 断块 油藏 的剩余 油研 究及 开 发提供 了经验 。 关键 词 : 非均质 ; 小断块 ; 向井 ; 定 剩余 油 ; 整挖 潜 调 1 概 况
3 ) 采 出程 度 2 一 2 的有 6个 小层 ( 2 、 4 2, 0 5 中 13、
油藏 横 剖面 、 剖面 , 落 实的断 块 进行 圈 闭成 藏 条 纵 对 件分析 , 在此 基 础 上 , 过 进 一 步 深 化 构造 认 识 , 通 在 重 新落 实构 造 格局 的基 础 上 , 署 高效 调 整井 , 掘 部 挖 局 部剩 余油 潜 力 。
41 在构造 复 杂 带 , 掘局 部 剩余 油 潜 力 . 挖
主 要是 利 用 三 维 地 震 资 料进 行 精 细 追 踪 解 释 , 落实 构造 格 局 , 同时对 现 有井 的地 层 进行 精 细对 比 , 卡 准 断层 、 分 砂 层 组 以 及小 层 , 实断 点断 距 , 划 落 切
东块 局部 等 构造 高部 位 , 注采 不完 善小 断块 。 且 3 调 整 井部 署 原则 3 1 利 用油 藏 剖 面 和地 震 剖 面 进 一 步 地落 实断 层 . 的 位置 , 准 断 层 , 别 是 在 断 块高 部 位 部 井 , 尽 卡 特 要 量 贴近 断层 , 般控 制 在离 断层 2 m。 层 上升盘 井 一 0 断
于 1. 00米 , 整 井剩 余 可 采储 量 大 于 10 0t侧 调 . ×1‘;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濮城油田文51断块开发分析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濮城油田文51断块开发分析
力 流 动 单 元 沙 二 下 2、 4、 为 主 要 吸 水 层 , 3、 5 表
现为 单层 突进 , 注永 井 和 采油 井 之 间 形成 地 下 在
水 遵” 导致 全井 流压 升 高 , 剧 了层 同 矛 盾 , , 加 其 它 层 因 干 扰 而 吸 永 少 或 不 吸 永 。根 据 1 9 — 1 9 9 6 99
宏 观 剩 余 油 分布 受 各 种 因素 的综 台 影 响 , 试
验 认 为 决 定 石 油 采 收 率 的 基 本 地 质 因素 是 储 层 的 非 均 质 性 , 括 沉 积非 均 质 性 、 造非 均质 性 、 包 构 成 岩 非 均 质 性 和 流 体 非 均 质 性 , 中 沉 积 非 均 质 性 其 是 最 基 本 的 影 响 因 素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控 制 了 成 它 岩 非 均 质 性 和 流 体 非 均 质 性 。 台 而 言 , 观 剩 余 综 宏 油 分 布 主 要 受 况 积 非 均 质 性 和 构 造 非 均 质 性 的 影
著 , 用开 发地 质学 方 法 , 确 的进 行宏 观剩余 油 应 准 分 布 规律 的描 述 和 预测 , 为改 善 油 田开 发效 果 成
的 主要 课题 。 1 影 响 剩 余 油 分 布 的 因 素 分 析
水差 异大 , 注入水 单层 突进 严 重 , 致对 应油 井含 导
水上 升快 , 分 油井 过早进 入 高含水 期 。 部 1 12 平 面 非 均 质 性 的 影 响 .
响。 文 5 从 1断块油 藏开 发 历程及 小 层水 淹状 况分
析 , 响 剩余 油分布 的主要 因 素有 ; 影
1 1 储 层 宏 观 非 均 质 性 .
1 1 1 层 问 非 均 质 性 强 ..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

本文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挖潜方法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一、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直接指导生产,这已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使用;进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驱动方式油层内饱和度分布的机理研究。

(4)动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来研究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直接而方便的方法。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作者:赵利萍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08期[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措施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257-01前言陆相沉积油田近90%采用注水开采方式,其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流体非均质、断层、开发因素(注采关系、井网部署)等诸多因素有关,高含水期的剩余油研究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掘技术,提升油田的开发潜力。

1 剩余油分布规律1.1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地质和开发两大因素的控制。

地质因素主要指沉积微相,储层微观特征、宏观非均质性,油层微型构造,油藏构造,流体性质等。

开发因素主要指注采系统。

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

1.1.1地质因素。

(1)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的分布。

沉积微相决定储集砂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因此也决定着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水的运动方向,从而导致剩余油沿一定的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砂体内部构造;不同微相带影响井的生产情况。

(2)油层微构造和断层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不同的微型构造模式其剩余油富集程度和油井生产情况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
[摘要]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多次单元整体调整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
要矛盾。

本文通过分析描述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挖潜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9-0070-01
前言
非均质油藏经过长期水驱和多次注采调整之后,油层压力变化发生变化,地应力随之改变,引起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储层物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始的油藏参数已不能反映目前的油层性质,同时通过油藏描述和日常动态分析中发现,剩余油变化更加复杂,分布更加隐蔽,具有零散性、多样性和分段性的特点,寻找剩余油富集区难上加难。

为此,加强油藏工程、开发地质与数值模拟研究,用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精确“定位”剩余油富集区,充分运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集成优化优势,建立精确的油藏模型,攻关形成非均质水驱油藏的剩余油富集区定量描述技术,实现任意井点井层、任意网格、任意闭合区域的全方位、多指标剩余油定量描述,剩余油富集区描述实现了定量化、动态化、一体化。

以精细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按照不同开发单元的开发特征采取相应的技
术对策和措施挖潜,较好的改善了开发效果。

1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1.1 注采井网不完善
近几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15%~45%。

在动态注采不完善的部位,水淹程度相对较弱,剩余油富集,而在动态注采完善的部位,水淹程度高,剩余油较少,零散分布。

因此开发后期动态注采对应关系完善与否对油层水淹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是很大的。

不管采用何种井网,都有其优势与弊端,都会有由于井网的原因形成的剩余油存在。

例如,行列注采井网,其井网之间的分流线由于油井压力漏斗的关系,形成死油区,油水井排以外的区域注入水波及程度较弱,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动态上压力场不均衡是造成平面、层间和层内矛盾的根源所在,压力场均衡的井组开发效果明显好于不均衡的井组。

1.2 开采方式和井下技术状况
开发工程因素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一个系统而关键的因素,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当,就会对最终采收率产生巨大的影响。

地层压力和含水上升率关系曲线表明,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对于单井而言,过高的生产压差会导致边水、底水的快速推进,导致油井的快速水淹。

例如砂岩油藏开发后期,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使得油水井中层间干扰、窜槽等现象日益严重。

通过外层系同位素检测结果表明,外层系见到同位素显示,同时层内渗流速度高者已达82.5m/h,是注水开发初期的74.3倍,加上由于套管腐蚀,井下作业过程中的
封隔器卡丢封见效率低或有效期短,以及层间压力的存在,出现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的现象或有潜力的油层不能发挥作用,造成储量的损失。

1.3 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

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

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平面水淹严重,但波及程度有差异;层间水淹差异明显,主力层强于与非主力层;层内水淹,不同韵律段呈现不同特点;厚油层受层内夹层控制,剩余油纵向差异更为明显。

1.4 孔道以及累积注入倍数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由于油藏平面上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注采井网的不完善等因素,势必造成注入水在平面上的舌进和在纵向上的高渗透突进现象,出现部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而部分油井见水效果差的开发状况。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透条带,是注水开发油田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影响开发效果。

大孔道厚度只有注水厚度的1%~8%,而吸水量却占全井90%以上。

研究发现,渗透率越高、非均质程度越高、原油越稠、胶结强度越弱、孔隙度越大、注采压差越大,越容易形成大孔道。

注入倍数对波及系数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平面上,当注入倍数较高时,水驱前缘可以越过井组范围,甚至越过井距一倍以上;二是在纵向上,当注入倍数较高时,能改善纵向波及程度,但是也会造成窜层、窜槽及大孔道现象加剧,挖潜
难度加大。

1.5 防砂工艺
陆相沉积油砂体分布多而零散,泥质含量高,生产过程中油层出砂严重,如果没有与储层特点相适应的防砂工艺,重复的井下作业对油层造成的损害会越来越严重,就会造成大量停产停注井及低效井点,形成局部的零散的剩余油富集区,由于后期高强度的注水开发,这些局部的剩余油富集区有可能被驱到其它部位,给以后的挖潜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2 不同类型单元开发对策和挖潜措施
开发上,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油藏剩余油潜力分布状况和开采特征,实施分单元分砂体调整。

“高速”油砂体,治理重点是完善流动单元注采关系,通过新井、扶停、补孔、堵调等手段挖掘低渗区和低渗段潜力,提高多向对应率。

“中速”油砂体,合理增加注水井点,通过层系间报废、停产、低效井进行井网综合利用或重组。

“低速”油砂体,建立简单注采对应关系或单井注水吞吐等措施来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动用程度。

非均质油藏在加密调整、完善注采井网、提液、扶停产井等方面都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细分注水是水驱开发中减缓层间、层内注入矛盾的主要手段。

工艺上,(1)根据油藏状况,有针对性实施各种配套工艺手段达到油藏需求。

工艺上主要配套采用分采分注实现进一步减缓层间干扰;采用深部调驱提高波及程度;采用同井采注实现特高含水井经济提液并且一井两用,补充能量。

中高渗层层系内分注,注水压力低,层
间压差小,采用补偿式分层注水管柱,中低渗层层内分注,注水压力高,层间压差小,采用锚定是分层注水管柱,层间差异小,实施水嘴控制;层间差异大,实施分层酸化或增压注水,预防产生新欠注层。

(2)针对部分地层堵塞、储层物性差及层间吸水状况不均等问题,及时实施水井增注,做到酸化增注和增压增注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地层吸水能力和层间储量动用程度。

(3)对低渗透单元自然产能较低,一般达不到工业油流标准,必须进行压裂改造才能进行有效开发。

如果区块在投产或投注之前不压裂,注水井由于渗透率低使得能量传播慢,造成局部地层压力过高而注不进水,而生产井由于得不到能量补充,造成井点周围地层压力过低而产不出油。

因此开发井在投产或投注之前必须压裂。

3 认识
开发后期非均质油藏剩余油的形成主要与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构造、储层及开发工程等因素有较大关系。

剩余油的挖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才能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窦之林,曾流芳等.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
[2] 孙梦如,连经社主编.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