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合集下载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提高采收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井与多分支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
通过钻水平井,使井眼在储层中 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增加储层 的暴露面积,提高采收率。
多分支井技术
在主井眼中钻出多个分支井眼, 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分支井眼被 引到主井眼中,从而提高采收率 。
05
储层非均质性的未来研究方 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
电法勘探
利用电场和电流的分布规律,可以了 解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进一步揭示 储层的非均质性。
实验分析方法
01
02
03
岩心流动实验
通过测量岩心在不同压力 下的流体流动特性,可以 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非均 质性。
岩石力学实验
通过测试岩石的力学性质 ,可以了解储层的应力分 布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 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测井技术
发展高精度测井技术,获取井筒周围储层的详细 信息,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测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分 析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数值模拟
建立复杂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 运移、聚集和开发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古生物分析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
测井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 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从而分析储 层的非均质性。
通过在钻孔中测量各种物理参数,可 以了解井筒周围地层的岩性、物性和 含油性,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开发效果不均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油藏中不同部位 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 分区域开发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 较差的情况。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3 Istt o G o g ,hn iP outnPaa S egi i etD n yn Sa d n 50 0 C i ; .ntue el yS  ̄di l rdco lt ,hn t Ol k ,og i h n og2 7 0 , n i f o O i f i g, h a
— —
以冀 东 高 尚堡 和 胜 利永 安镇 油 藏 为例
尹 鲁国 。邹 翔 , 志军 , 永 , 杨志鹏 4
(. 1 中国石油大学 提 高采 收率研究 中心 , 北京 124 ; 2 中国石油 大港 油 田 钻 井三公司 , 029 . 天津 3 0 8 02 0; 3 中国石化 胜利油 田 胜 采地 质研究所 , . 山东 东 营 2 70 ; 5 0 0 4 中国石油 冀东 油 田分公司 , 匕唐 山 0 3 0 ) . 河j 60 4 摘要 : 储层非均质性 主要包括层 间非均 质性、 内非均质性 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 冀东和胜 利等油藏 开发研 究表 明 , 层 层间
o e o e y f co n r c v r a t r:t k a s a g u d n a z n o lr s r or a eG o h n p a n Yo g n he i e e v is
i i o g a d s e g iol ed s e a p e n J d n n h n l i l sa x m ls f i
YnZ i n ,uG oo g ,o i g , a gZ ie g i hj L u yn Z uX a Y n hp n u n
( . hn nvrt eo u B in 02 9 C i ; 2 T i 1 C iaU i syo t l m, eig12 4 , hn e i fP r e j a . hr d腑 C m a yo D g n i e T n n3 0 8 , i ; o p n aa gO ̄ W,i j 0 2 0 C n f i f ai ha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 图 1。 见 )
收 稿 日期 :07 0 — 5 20 — 3 0 。 作者简介 : 许建红 , ,9 8 男 1 7 年生 , 中国石油 大学 ( 北京 ) 石
油 天 然 气 工 程 学 院 在读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油 藏 工 程 方 面 的研
2 储 层微 观 非 均 质 的表 征
(. 国石 油 大 学 石 油 工 程 教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 24 2新疆 油 田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疆 克 拉 玛依 8 4 0 1中 北 0 29; . 新 3 00 3 新 疆 石 油 管 理 局 井 下 作 业 公 司 , 疆 克 拉 玛 依 84 0 . 新 3 00)
对 流 体 在孑 隙介 质 中的流 动起 控 制作 用 , 喉 道 L 与 形 状 和大小 关 系密切 的是 砂岩 的接触 类 型和胶 结 类 型 。根 据 孑 喉形 状 , 道 分 为点 状 、 颈状 、 L 喉 缩 片 状 、 束状 4种 。 管
23 孔 隙 结构参 数 .
孑 隙结 构是 指储 层岩 石所 具有 的孑 隙几何 形 L L 态、 大小 、 布及 其相 互关 系 。分析 的参数 主要 有 分
摘 要
油藏 储集层 的 非均质 性是 制 约油 田开发 效果 的重要 因素 , 油田 开发过 程 中 出现 的
层 间干扰 、 单层 突进 、 注采 不 平衡 等 矛盾都 是 由 于储 层 的非 均质 性 引起 的 。分析 了储 层微 观 和
宏观 非均质 的特 征 , 对储层 的孔 隙和喉 道 类型及 其 结 构参数 进 行 了调查 和研 究 , 宏观 上 对储层
面孑 率 、L L 孑 隙分 选 系数 、 均孑 喉 比、 均孑 隙 半 平 L 平 L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复合韵律:正、反韵律的不同组合。
2. 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
主要描述层内最高渗透率段处于底部、
顶部或中部。一般情况下与上述粒度韵律相 一致,分别相应于正、反或复合韵律。
3.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对流体流动可起到不
渗透隔层作用或极低渗透的高阻层作用,因而对驱
油过程影响极大,也是直接影响一个单砂层垂直和
水平渗透率比值的重要因素,有时也可能直接遮挡
注入剂段塞使驱油效果变差。 (1)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2)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 (3)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
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一般按岩性划分。主要指泥质,细粉 砂质岩类,还包括石油运移过程中产生的沥青或重质油充填条带 等。 找出各类夹层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并建立典型剖面。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Kv / Kh
二、层间非均质性
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系的总体描述,重点突 出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 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等,是决定 开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1. 沉积旋回性 2. 分层系数 3. 砂岩密度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渗透率极大值( Kmax )与其平均值( K )的比 值。即
K max SK K
是评价层内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范
围为S K ≥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
注入剂波及体积大,驱油效果好。数值越大,说明
渗透率在垂向上变化大,注入剂易由高渗透率段窜
进,注入剂波及体积小,水驱油效果差。
4.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指宽度为 10um以下的裂缝。在显微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发布时间:2021-06-22T09:53:34.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作者:李博文[导读] 摘要: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采用洛伦兹曲线的逆解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

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天津市 300280摘要: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采用洛伦兹曲线的逆解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

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了非均质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规律。

结果表明:在均质油整体结构中,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2,含水剖面和渗透率剖面相同时,划分标准更为准确,正韵律油藏和反韵律油藏均采用高渗透层注水,正韵律油藏的含水剖面明显高于反韵律油藏。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规律性;正韵律储层;反韵律储层前言:非均质储层主要是指渗透率的差异。

通过对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和两端渗透率范围的综合比较,最常用的是存在于渗透率中间的变异系数。

我国东部油田以陆相沉积砂岩油藏为主。

西部油田开发时,主要利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一、非均质油藏渗透率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重点研究渗透率变化系数的参数变化。

对于该参数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单层渗透率是否在平均值内,包括平均值的偏差。

储层非均质性比系数值和渗透率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密切相关。

渗透率变化系数总数量越大,储层非均质性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储层渗透率变化系数。

该计算方法采用洛伦兹计算法,可用于储层的全过程测量。

同时,反序洛伦兹曲线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不同非均质性程度的储层渗透率。

二、非均质油藏注水规律(一)正韵律储层根据具体参数,可以观察井筒内水流的动态方向。

对于非均质性不同的正韵律油藏,当采收率为10%时,整个井眼周围的水流性能可以清楚地理解;当渗透率变化系数小于0.2时,井眼各层含水上升率相差不大。

对于某些高渗透层,如果出现均匀性差的含水率,则水的上升速度相对较快。

对于渗透率变化系数不明显的油藏,注水方法大多是在注水前后均匀分配水,然后向前注水。

5.储层非均质性

5.储层非均质性

4、砂体渗透率的平面变化
断层封闭性影响
影响大范围内的流体渗流:
• 大规模渗流屏障 • 大规模渗流通道
4、砂体渗透率的平面变化
(2)井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程度表征参数 ①井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Ki:第i个井点的砂体渗透率
Vk 1 n ( Ki K )2 n i 1 K
K:所有井点的平均渗透率 n
1、粒度韵律
(3)复合韵律
正、反韵律组合 复合正韵律:正韵律叠置
复合反韵律:反韵律叠置
复合反正韵律:上下细、中间粗 复合正反韵律:上下粗、中间细
(4)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在垂向上变化无韵律
三、层内非均质性
2、渗透率韵律及最高渗透层所处位置
• 渗透率大小在纵向上的变化所构成的韵律性 • 渗透率韵律模式: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 律、均质韵律
①砂体各向长度(米) ②钻遇率: 砂体连续性分级: 钻遇砂体井数占总井数的百分率

• •
一级:砂体延伸>2000米,连续性极好;
二级:砂体延伸1200~2000米,连续性好 三级:砂体延伸600~1200米,连续性中等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米,连续性差
五级:砂体延伸<300米,连续性极差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体,侧向连续性较差,密井网开发,井距大多在300米以下。
地层单元:小层、单层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1. 引言1.1 引言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状油层或者油藏呈不规则形态、非均质性较强的情况。

这种油藏一般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匀、流动性差等特点,给油田开发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复杂断块油藏,需要采用精细开发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增油技术,实现油藏高效开采。

精细开发技术是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结合地质、工程和物理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综合的开发方法进行油藏开采。

水驱开发技术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注入水或者其他驱替剂来推动油藏中的原油向井口移动,提高采收率。

CO2驱开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中,通过注入CO2气体来增加油藏中的驱替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

除了水驱和CO2驱技术外,还有许多其他增油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中,如聚合物驱、油藏压裂、地面改造等方法。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开采效率,实现地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精细开发技术及其应用,以及水驱、CO2驱等不同的开发方法。

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为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复杂断块油藏特点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每个断块之间的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类油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非均质性强:由于不同断块之间的地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油藏整体非均质性较强。

这种非均质性会对油藏的开发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精细的开发技术进行处理。

2. 油气分布不均匀:在复杂断块油藏中,油气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油气富集,而其他区域则比较稀疏。

这就需要开发技术精细化,以确保对每个区域的开发均衡和高效。

3. 产能差异大:不同断块之间的产能存在差异,有些断块可能具有较高的产能,而其他断块则相对较低。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优化生产方式,以充分挖掘高产能断块的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摘要】安塞油田m区块的非均质性具有从均质到非均质的渐变性,为了提高油藏水驱效果,从油田开发的角度,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性储层下的递减率、开发技术政策,得出了不同非均质下油田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提高水驱效果。

【关键词】非均质性油田开发
1 概述
m油田位于西倾的伊陕斜坡中部,油藏埋藏浅,渗透率低,水饱高,单井产能低,是典型的“三低”油藏。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非均质性,控制着不同的注采关系,在油藏开发中亦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以达到最佳开发效果。

2 非均质性研究
2.1 剖面非均质性
该油藏是一个处于一个西倾单斜背景之上鼻隆构造,平均埋深930m,从西到东,油藏埋深变浅,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逐渐减小,渗透率逐渐增大,非均质性逐渐减弱(表1)。

2.2 平面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采用聚类分法,对该区内的井以kh值、砂地比、孔隙度和油井初期含水为聚类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平面非均
质性分布图,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在沿着分流河道方向(北东-南西向)形成一系列不同类的区域。

3 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平面非均质性在油田开发中,主要影响流体渗流方向,从开发的角度上讲,影响着注入水推进方向,对油井来说,则是油井的见效方向,见效后产量的变化等情况。

3.1 对见效方向的影响
统计该区油井见效情况,发现见效油井方向与油井所处的位置有关,见效井主要分布于油藏中部。

其中,不同区域反映出不同的特征。

东部区域见效油井呈点状分布在注水井的周围,表明注入水推进时是均匀向各方向推进的;中部区域油井见效主要有两个方向,分别是东西方向与北东南西方向,这两个方向一个是砂体走向,一个是储层的层理走向,表明水驱方向受沉积环境控制;西部区域油井见效方向性更为明显,主要是北东南西向,表明水驱状况受沉积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更加严重,水驱效果也相对较差。

3.2 对见效后产量的影响
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对该油田东、中、西部的含水与平均单井累积产油量的关系、递减情况进行分析。

该油田含水上升规律表出现均为凸型水驱特征规律,每个区域分为见效井与未见效井进行分析,三个区域出现明显的差异。

东部见效油井最终累积采油量(含水为98%时)为未见效油井的10倍。

从递减率上看,见效井的未见效井产量均随时间呈指数变化,未见效油井的月递减率是见效油井的7.4倍;而中部见效油井的含水与平均单井累积产油关系主要表现为凸型,初期含水上升速度较快,之后逐渐减小。

见效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整体比不见效油井含水
上升速度慢,从含水与累积产油关系曲线看,见效油井平均单井累积产油量可达1.2×104t,未见效油井平均单井累积产油只有0.8×104t,表明油井见效后,受注入水影响,平均单井可增产0.4×104t;从递减率曲线上看,未见效井递减率是见效井递减率的4.2倍;西部见效油井的含水与累积产油关系主要表现为凸型,初期含水上升速度较快,之后逐渐减小。

从含水与累积产油关系曲线来看,见效油井平均单井累积产油量为0.55×104t,未见效油井平均单井累积产油只有0.12×104t,从递减率来看,在正常情况下,未见效井的递减率是见效井递减率的2.7倍。

从该油田的东部→中部→西部油井见效后产量变化及含水变化
来看,随着埋深的增加,储层非均质性变强,见效方向逐渐变得单一,见效井的递减与未见效井的递减差别也逐渐变小,可采储量差别也逐渐变小,表明从东到西,水驱状况逐渐变差。

3.3 对开发技术政策的影响
油藏水驱状况的好坏,最后决定了油田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开发政策,比如,如果剖面非均质性较低,那么,相应的射开程度降低,也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水驱方向均匀,采用的注采比也会增大,以提高采油速度;不同水驱方向,采用不同生产压差,控制适当的注采压差,以减少残余油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3.1?非均质性与射开程度的关系
为了弄清不同区域的射开程度,我们可以统计射程度与动用程度的关系,结论如下:
东部射开程度与动用程度关系不明显(图2),中部、西部(图3图4)吸水厚度与射开程度成正比,但中部关系没有西部关系密切(相关系数低)。

表明,油藏从东到西,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射开程度与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关系逐渐变得密切。

?3.3.2?非质性与注采比的关系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了防止注入水突进,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增加残余油,应采用合适的注采比。

根据物质平衡法可得:
(式中,dp/dt为压力变化速度,ipr为注采比,ql为产液量,qs为水侵量,c1为综合压缩系数),可知,压力变化速度与ipq是成正比关系的。

我们可以做出不同区域内测压井的压力变化速度与对应水井所在的井组的注采比进行统计,可得到,不同区域内注采平衡时的注采比的数值。

从图上可知(图5图6图7),从东到西,该油田注采平衡时的注采比是逐渐减小的(dp/dt=0时,注采比分别为1.18,1.14,1.09)。

表明,随着非均性增强,水驱方向变得单一、水驱波及体积逐渐减小,从而,造成开发过程中,注采比也需减小。

3.3.3?非均质性与生产压差的关系
在相同的压力下,过大的生产压差是引起注入水突进的另外一个重在因素,洗油效率大大降低,而降低采收率。

根据达西公说,公式左边为比采液指数,右边是一个等价于一个与地层渗透率、流体粘度、渗流半径有关的数,因此,可认为,相近的比采液指数具有相近的渗流状态,统计相近的比采液指数的井的生产压差与采油强
度,可得到合理的生产压差。

分别统计东部,中部及西部相近的比采液指数的井的生产压差与采液强度的关系,可得到:该区东部油井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接近、污染程度接近,日产液与生产压差成正比,而日产油与生产压差的关系上看,生产压差在3.0-4.5mpa时,油井产量最高,低于3.0mpa 时,油井产液量过低,使油井产量过低;高于4.5mpa时,油井含水上升过快引起油量下降;中部按比采液指数分类后分别讨论生产压差情况,当油井含水低于60%时,中部合理的生产压差在
5.0-
6.0mpa之间,当油井含水高于60%时,应放大压差生产;西部不与底水接触井的合理的生产压差在5.0-6.0mpa之间,对西部与底水直接接触油井合理的生产压差为2.0mpa左右。

4 结论
(1)非均质性与油藏埋深有关,随着油藏埋深的增加,非均质性增强;
(2)非均质性通过影响注入水推进方向影响波及体积,从而进一步影响开发效果。

(3)一般来说,非均质性越强,油田开发过程中,所能采用射开程度越高,注采比越低,生产压差越低。

参考文献
[1] 王志权.内蒙古石油化工.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2009年第8期,215-216
[2] 董桂玉,何幼斌,徐徽.石油天然气学报.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的几种表征方法,2005年8月第27卷,第4期,590-59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