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药物溶出度的办法
改进处方和工艺提高中药制剂溶出度

改进处方和工艺提高中药制剂溶出度改进处方和工艺提高中药制剂溶出度杨明教育部新型制剂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新辅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以及中、西药制剂理论的发展,带动了中药固体制剂的革新。
溶出度检测,作为一种控制固体制剂的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成为制药工业必设的一个质量控制项目。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有哪些改善中药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的方法?溶出度检测是评价制剂处方、生产工艺、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指标。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多以药材粉末或提取物为原料,其制剂剂型、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与药物的溶出度直接相关。
通过选择适宜的辅料及制备工艺来改善药物的崩解、释放及溶出,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影响因素:剂型、处方和工艺。
剂型与药物的溶出度有密切关系。
研究人员分别以黄芩苷、小檗碱、绿原酸及总蒽醌为指标测定牛黄解毒丸和牛黄解毒片的溶出度。
结果显示,蜜丸的溶出速率比糖衣片慢2/3以上。
显然,将牛黄解毒丸改制成牛黄解毒片,有利于药物的释放。
但并非所有丸剂都较片剂的溶出度小。
如银翘解毒丸和黄连上清丸由蜜丸改制成糖衣片后,释放速度减缓了2/3。
而毛冬青干浸膏胶囊两分钟的释放量相当于糖衣片30分钟的释放量,50分钟时胶囊剂的释放量为糖衣片的5倍多。
苏冰滴丸T50较冠心苏合丸快1倍,临床疗效明显,各项生物参数均优于冠心苏合丸。
因此,体外溶出度测定可用于选择理想的剂型。
治疗急症时,应选用溶出度大的剂型,使药物迅速显效;治疗慢性病时,可选用溶出度小的剂型,让药物缓慢奏效;治疗癌症时,应选用定位释放的靶向制剂,以减小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制剂处方包括药物和附加剂两部分,固体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释放与溶解与药物的性质(溶解度、晶型、粒径等)有关,而附加剂的种类、用量对制剂的崩解起主要作用。
以中药青兰、葛根、芦丁各自的黄酮提取物分别与不同的辅料制片,结果表明,不同的附加剂对不同的黄酮类药物的溶出有显著性影响。
以青兰片用氢氧化铝,葛根片用碳酸钠,芦丁片用氧化铝为好。
药剂学在药物制剂溶解度提高中的应用

药剂学在药物制剂溶解度提高中的应用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开发、制备、评价和使用的学科,其中提高药物溶解度是药剂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因此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剂学在药物制剂溶解度提高中的应用。
一、药物固体分散剂型的应用药物固体分散剂型是将药物微粒以分散形式存在于制剂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其中,最常见的固体分散剂型是颗粒和胶囊剂。
颗粒剂将药物微粒通过干燥、微粉碎等工艺制备而成,使药物微粒更易于溶解。
胶囊剂则将药物微粒填充进胶囊中,保持药物微粒的分散状态,在消化道中迅速释放,提高溶解度。
二、药物结晶性改性的应用药物结晶性改性是通过改变药物的晶型、颗粒形态和表面性质等手段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其中,包括晶型转变、共结晶、胶束结晶等等。
晶型转变是指通过改变药物晶型,使其由难溶晶型转变为易溶晶型,从而提高溶解度。
共结晶则是将药物与其他物质进行结晶,形成一种新的晶型,提高溶解度。
胶束结晶是通过药物和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结构,促进药物的溶解。
三、固体分散系统的应用固体分散系统是将药物微粒以非晶态存在于载体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其中,最常见的载体有聚乙烯醇(PV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
固体分散系统通过药物微粒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抑制药物微粒的聚集,保持药物微粒的分散状态,从而提高溶解度。
四、微粒制备技术的应用微粒制备技术是制备药物微粒的一种方法,通过微粉碎、喷雾干燥、超声波法等手段,将药物制备成微粒形式,提高溶解度。
其中,喷雾干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将药物溶液或悬浮液加入高速旋转的喷雾器中,使其顺着热气流喷雾干燥,形成药物微粒。
超声波法则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将药物悬浮液中的药物聚集成微粒。
五、复配技术的应用复配技术是将两个或多个药物复配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提高其中药物的溶解度。
其中,常见的复配技术有共混物制备法和固体分散复合物制备法。
片剂生产中溶出度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片剂生产中溶出度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控制参数因素:
(1) 固体分散度: 浓度应保持在合理的下限,避免介质浓缩后带来的其他不良影响。
(2) 悬浮剂的稳定性: 一定要使用质量检测合格的悬浮剂,并且悬浮剂应合理配制以满足混合需要,达到最佳均匀性和最好稳定性。
(3) 药物粒度: 增大药物粒度可以降低溶出度,而小粒度则会降低悬浮效果。
(4) pH值: 由于药物的pH值和植物提取物是有关联的,所以理想的碱度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悬浮悬液中药物溶出度。
2、物理控制措施:
(1) 振动技术: 通过振动力学原理,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均质化搅拌,有效控制药物的溶解度。
(2) 波浪技术: 使用能够产生持续的波浪效果的装置,可以有效地阻止药物准备中的结晶,从而提高药物溶解度。
(3) 热处理技术: 通过控制加热方式,从而阻止药物的结晶,同时能提高溶出度。
(4) 靶指技术: 通过对于药物粒子进行靶指操作,从而提高溶解度,还可以改变药物性质和形状,从而加强药物的可控性和可释放性。
3、化学控制措施:
(1) 添加溶质: 通过添加特定的溶剂,如乙醇、甲醇、二氧化碳、乙酸等,从而改变药物溶液中药物离子的交换情况,进而改善溶出度。
(2) 改变溶液pH值: 对溶液中药物离子水解度的影响会根据溶液pH值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溶液pH值来改善悬浮液溶出度。
(3) 添加缓释剂: 通过添加缓释剂来改变药物溶液中药物离子的交换情况,从而改善悬浮液溶出度。
(4) 改变药物沉淀状态: 可以添加抗沉淀剂或者溶剂来防止药物沉淀,从而提高溶出度。
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1.应用Noyes-Whitney方程分析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溶出度的方法。
答: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K是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介质的表面积;CS 是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解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 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 形成饱和层, 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 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1. 增加固体的表面积2.提高温度3. 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4. 增加扩散系数5.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1)稀释剂和吸收剂。
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
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的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
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
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3)崩解剂。
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的辅料。
(4)润滑剂。
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
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的黏附性。
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之间的摩擦3.缓、控释制剂(一天给药2次)体外释放度试验至少取几个时间点?为什么?答:至少测三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
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h,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h,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
说明释药基本完全。
4.根据stoke’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η 2)g / 9ρ 1- ρ答:Stocks定律:V = 2 r2( 是分散介质的粘度η 2为介质的密度;ρ 1为粒子的密度;ρr为粒子的半径,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就越差。
浅谈高药物溶出度的方法48页PPT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固体制剂溶出的因素
配方———辅料的选择 1 配方 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 性质稳定,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 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 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 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 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 性质是影响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 性质是影响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制剂的性 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 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十分重 视辅料的选择。 视辅料的选择。
1.1.3运用适宜的助流剂
微粉硅胶:即无定形SiO2 ,早期作为吸附剂, 吸水、吸油性能好。是带负电荷的触变胶,很 轻,每1 g其表面积为300 - 350m2 ,体积大。 对带正电荷的药物,在药物表面形成负电膜, 流动性佳,是亲水性很强的难溶性物质,通过 毛细管作用来辅助崩解。
硬脂酸镁:为白色细腻轻松粉末,比重大, 有良好的附着性,与颗粒混合后均匀而不易 分离,为最常用的润滑剂。本品润滑性强, 抗粘附性强,助流行差,常与其他润滑剂配 合使用。其为疏水物用量过多能影响片剂的 崩解时间或产生裂片,应用这种疏水性润滑 剂时可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 生产中,主要体现其优良的崩解性 能。羧甲淀粉钠是片剂生产中常用的崩解剂, 它的吸水膨胀倍数达到12,而“立崩”的吸 水膨胀倍数可达到25,片剂中加入本品可迅 速吸水溶胀,大大缩短的崩解时限,促进了 药物溶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品具 有较强的亲水性能,尤其适用于疏水性药物 的崩解剂。
聚山梨酯80
例:如0. 1 %聚山梨酯80 的加入可促进非那 西丁的溶出,浓度在0~0. 1 %的范围以内,聚 山梨酯80 的浓度愈高,溶出愈快。
十二烷基硫酸钠
又名月桂醇硫酸钠(SDS,SLS ) 醋酸泼尼松是一种肾上腺激素类药物,系疏 水性药物。一般采取提高片重的办法,解决 含量偏低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会导致生产收 率偏低,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 剂主料按100%投料 ,成品收率达到99±2%
甲基纤维素颗可在粒之外包上了一层亲水性的甲基 纤维素的“膜”使药物与水性介质的接触角有利于 药物的溶出 。 例:如己巴比妥有较强的疏水性,其接触角为88°, 在水中溶解度小。将50g 的己巴比妥结晶与3 %的甲 基纤维素溶液3ml 混合均匀,在50 ℃以下干燥,过筛 而制得颗粒,装入胶囊后,其溶出速率大大加快。经 测定,此时在己巴比妥颗粒之外包上了一层亲水性的 甲基纤维素的“膜”,使得己巴比妥与水性介质的接 触角由原来的88°降低到55°或52°,有利于己巴比 妥的溶出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作为粘合剂可降低 药物的接触角,使药物易于润湿,故能有效地 改变片剂的二次崩解,从而显著提高溶出度。 一些采用淀粉浆作粘合剂进行湿法制粒的,则 溶出度明显不理想。 例:国内生产的复方磺胺甲噁唑片(Co. SMZ) 原用淀粉浆制粒,改用HPMC后,溶出速率从20 分的40% - 50%上升至80% ,而国外某些厂家 的同类产品也仅为67%左右。
硫酸钙:可压性、光洁性好,与其他辅料间结 合紧密,尤其是处方中有中药提取物时,采用 硫酸钙作填充剂时,不仅使颗粒成型性改观, 也利于中药片的崩解 。
处方中应避免使用糊精,糊精在水中的水解不 均匀,不稳定,影响溶出,对某些药物有吸附作 用,尤其对于某些小剂量药物,糊精的吸附作 用会严重干扰主药的含量测定。从溶出度角 度,处方中凡用糊精,工艺用摇摆式颗粒机的, 其溶出度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1. 1 选用优良的辅料
辅料的选择主要是指在处方中选用适宜的亲水性辅料,增加 药物的溶出。 疏水性药物表面与水性介质间的接触角大( > 90°) ,毛细 管作用力反向,不易使水性介质渗入药物内部,从而使药物难 以发生崩解溶出。若在疏水性药物中适当加入亲水性辅料, 则有利于改善整个药物的亲水性,从而使水性介质易渗入药 物内部后发生崩解溶出。 近年来,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如具有毛细管作用要 求的辅料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能增加溶出的药用辅料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有较强的亲水性、膨 胀性,吸湿性,同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孔隙 率,可压性强,易成形,压制片外观整洁美观, 硬度大而又崩解迅速,溶出速率高,是优良的 崩解剂和黏合剂。
乳糖:可压性、流动性都很好,制得的片剂光洁美观, 释药速度快,对药物含量测定影响很小,对溶出度有 好处。国外90%以上片剂都采用乳糖作填充剂。 例:又如Allen 等人用一种高度脂溶性的药物(代号 RO - 03 - 4661) 作实验,本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很 小,将其60 目细粉以及微晶化者分别装入胶囊作溶 出试验,证明其微晶化者的溶出性并不比普通粉末者 快多少,但加入乳糖却可显著地促进该药物的溶出。 其原理是亲水性辅料乳糖的加入,驱散了该药物粒子 表面的电荷,改善了药物的润湿性,增加了药物的溶 出。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P)
流动性好,不溶于水,但引湿性极强。堆密度 小,比表面积较大,在片剂中分散均匀,加上强 烈的毛细管作用,水能迅速进入片剂中,促使 网络结构膨胀而产生崩解,崩解效果好。 例:在麝香保心分散片的制备中,采用PVPP为 崩解剂(2 /3内加, 1 /3外加) ,既保证了分 散片的崩解,也有利于崩解后颗粒的进一步分 散提高溶出。
十二烷基硫酸钠虽然是一个良好的固体制剂用辅料, 对于疏水性药物提高生产收率,溶出度,以及保持 片剂储存期内溶出度和崩解度稳定性有明显效果, 还可以与乙醇,HPMC、淀粉配合使用作润滑剂,效 果甚佳,但并非在所有药物制剂中有效,技术人员 曾经在氯霉素片中使用时发现,十二烷基硫酸钠不 能对该品溶出度有明显改善,但是具体原因未明, 还需进一步探讨;将其直接用于药物母粉的配制中, 加大用量,但效果不及将其溶于润滑剂中。另外, 由于十二烷基硫酸钠具有起泡作用,内服药物选用 时还宜控制使用量,避免用量过大使患者服用药物 后出现胀气、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1.1.2采用亲水性粘合剂
在疏水性药物粒子的表面用亲水性辅料 包上一层亲水性的“膜”,改变疏水性药 物的表面性质,就可达到改善药物的溶出 性。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作粘合剂制成的 颗粒,表面具亲水性,压片后水分易湿润而渗 入片剂内部,崩解快,有利于药物的溶出。 例:利用PVP制成槲皮素固体分散体,使槲皮 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7 - 110倍
1.1.1亲水性辅料
预胶化淀粉:它是淀粉经水解的产物,保持了 淀粉的形状,改善了其可压性、流动性,不改 变其崩解性,制成的片剂硬度、崩解性都较好, 释药速度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 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 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 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 剂和崩解剂
药物的颗粒度对于药物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颗粒 度对药物的溶出性能起决定作用。颗粒的粒度、均 匀度、流动性影响了片剂的硬度、重量差异和含量 均匀度 。颗粒的粒度愈小,压出片的硬度愈大,而均 匀度、流动性好的颗粒,才能保证重量差异小,药物 含量分布均匀,颗粒的第二次崩解好,从而改善药物 的溶出性能。 采用一步制粒法、湿法混合制粒则可将混合、制软 材、分粒与滚圆制粒一次完成,制得的颗粒大小均匀、 外观园整,流动性好,干燥后可得近似球形的细小颗 粒,这种颗粒制得的片剂往往片面光洁细腻,药物溶 出比较均匀,。 采用摇摆式制粒机的工艺由于滚轴往复搓、拌软材, 挤压出颗粒,尤其是两侧的长条,制成的颗粒硬度较 大,崩解度、释放度、二次崩解均成问题。
例:超微粉技术应用于六味地黄丸和愈风宁 心片的制备工艺中,由于植物药细粉的比面积 及细胞破壁率大大提高,加快药物的溶出, 与 普通粉碎技术工艺比较, 六味地黄丸和愈风 宁心片的溶出度提高了80%。 采用低温冷凝喷雾成液工艺制备丹那唑超微 粉, 由于药物表面积增大, 与传统方法缓慢 冷却聚集粉比较, 药物溶出更快。
1.1.5选用优质崩解剂 1.1.5
崩解的作用机理有认为是膨胀作用,有认为是 毛细管作用,也有认为是湿润热作用,取得共 识的是膨胀和毛细管作用相结合。不论是水 溶性还是难溶性药物,其体外溶出与片剂的崩 解性能有直接关系,崩解快,有助于制剂中药 物的溶出。
羧甲淀粉钠(CMS2Na)
具有快速吸水膨胀的特点,膨胀率为200% 300% , 具有良好的崩解性和可压性,能大大 加快片子的崩解,很大程度地提高溶出度。由 于CMS2Na内加时不能产生很好的崩解性,而其 在空气中又易吸潮,会降低其膨胀率,因而使 用前于80℃烘干。
2.2混合
改变混合的工艺 药物与辅料的混合方法。 药物在辅料中分散面积大则溶出速度快,同样 的药物辅料,混合方法的不同则会可能得到不 同的溶出速度 。 例:如将利血平采用递加稀释法和将地高辛 和氢化可的松与20 倍量的乳糖混合后球磨机 研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制粒
湿法制粒前将辅料加入到原料中制粒(内加 法) ,制粒后将辅料加入到干颗粒中混合(外 加法) ,以及将部分辅料加入到原料中制粒部 分辅料加入到干颗粒中混合(内外加法) 。 例:几种淀粉加入方法对磺胺嘧啶片的崩解 溶出的影响,证明崩解溶出性能:外加法> 内 加法> 内外加法。
2. 1 粉碎
原辅料进行微粉化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粒度,增加 表面积, 加快药物溶出, 提高药物溶出度〔混合后 主药含量更为均匀,制得的片剂更为细腻均匀。片剂 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也大为加快,同等重量的药物, 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溶解越快,细粉比粗粉的绝对 生物利用度能提高20%。 还可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后粉碎,实现微粉化,降低药 物的表面自由能,减少药物细粒聚集等增加药物的溶 出 。
当原料本身无粘性或粘性不足时, 加入粘合 剂才能制成软材并制成硬度适宜的颗粒。如 果粘度过大, 制成的药片过硬, 不利于药物 从固体制剂中溶出。通过调整粘合剂的种类 和数量,可提高固体制剂中药物的溶出度。 例:在维生素B2 片的制备工艺研究中, 通过 改进处方, 以低浓度淀粉浆代替白糊精作为 粘合剂制粒, 结果, 片剂的溶出度比原来提 高了18 个百分点。有人将粘合剂16% 的淀粉 浆改为10% 的淀粉浆, 使头孢氨苄片的溶出 度由原来的53.16% 提高到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