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药物溶出度的方法
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的方法

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的方法
药物溶出速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有助于加
快药物的吸收和发挥作用。
以下是几种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1. 物理改进: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来提高其溶出速度。
例如,药物粉末的
粒径可以通过粉碎和细磨来减小,从而增大其表面积,加快药物与溶液的接触,促进药物的溶解。
此外,采用溶出速度快的药物制剂如溶液、乳剂、胶囊等形式,也能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2. 化学改进:在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化学修饰,改变其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例如,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酸碱性质,调整药物的溶解度。
此外,药物分子的结构改变还可通过磺化、酯化等方法来提高其溶出速度。
3. 添加助溶剂:将助溶剂添加到药物制剂中,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通
常采用的助溶剂包括有机酸(如柠檬酸、酒石酸)、表面活性剂(如聚乙烯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这些助溶剂能够与药物分子形成复合物或使药物分子更易溶解,促进药物的溶出。
4. 制备纳米粒子:纳米技术可用于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
制备药物的纳米粒子,可以使药物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短的扩散路径,提高药物与溶液之间的接触,从而加快溶解速度。
总之,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物理改进、
化学改进、添加助溶剂和制备纳米粒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进而增强其治疗效果。
增加药物溶出度的方法(一)

增加药物溶出度的方法(一)增加药物溶出度的方法药物溶出度是药剂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因此,增加药物溶出度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下面就介绍一些增加药物溶出度的方法。
方法一:物理改变物理改变是指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形态,使药物更易溶出。
具体方法如下:•磨碎法:将药物粉末化,使其表面积增大,从而加速药物的溶出。
•热处理法:通过加热,使药物分子内部运动加剧,从而促进药物分子间的溶解。
•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使药物分子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溶解速度更快。
方法二:溶出助剂溶出助剂是指通过添加一些特定的微小分子或大分子,促进药物的溶解。
具体方法如下:•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可以破坏药物表面张力,使药物更易溶出。
•胶体:如羧甲基纤维素等,可增加药物分散度和表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
•pH调节剂:如乳酸钠等,可以改变溶液的酸碱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溶解。
方法三:晶型调节晶型调节是指通过改变药物的晶型,调整药物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使药物更易溶解。
具体方法如下:•溶剂蒸发法:通过调整药物的溶剂,使药物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性。
•晶型转变法:通过改变药物的热力学条件,如压力、温度、溶剂等,使药物从一种晶型转变为另一种,从而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综上所述,增加药物溶出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改良。
希望本文内容能为药剂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法四: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通过将药物制成纳米级别的小颗粒,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具体方法如下:•剪切法:将药物系统性地剪切成纳米尺寸,达到增加药物表面积的目的。
•溶剂沉淀法:将药物加入溶剂中,然后将溶液快速挥发,形成纳米粒子。
•聚合法:将药物与一定的聚合物材料混合,经过一系列反应制备纳米粒子。
方法五:磁性材料磁性材料是指通过将药物与磁性材料结合,利用磁性材料的磁场作用,改善药物的分散性和溶解性。
简述增加固体制剂溶出速度的有效措施。

简述增加固体制剂溶出速度的有效措施。
增加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是药物制剂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和疗效的快速体现起到关键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
一、改变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在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工艺条件来增加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
例如,在固体制剂中引入一些辅料,如溶剂、助剂等,来改变粒子的形貌和结构,增大比表面积,从而提高溶出速度。
二、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剂力量在固体制剂的制备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剂力量对于提高溶出速度至关重要。
一方面,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增加溶剂力量,促进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快溶出速度;另一方面,溶剂的选择也要考虑到药物的稳定性,避免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
三、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处理物理处理是提高固体制剂溶出速度的另一种有效措施。
物理方法包括研磨、粉碎、超声波处理等,可以使固体制剂的颗粒更加细小,增大比表面积,提高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四、采用表面活性剂增强溶解度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溶剂-溶质之间的界面性质,增加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
在固体制剂中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改善溶质的溶解性,促进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快溶出速度。
总结起来,要想提高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可以通过改变制剂工艺、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剂力量、采用物理处理方法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措施来实现。
这些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为药物的疗效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在实践中还需要密切关注制剂的稳定性和成本效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药物制剂中的溶出度评价方法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溶出度评价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药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药物制剂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是药物制剂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围绕药物制剂中的溶出度评价方法展开讨论,探讨其研究现状、评价方法和应用前景。
一、药物溶出度评价的重要性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在溶解介质中溶解的速度和程度,是衡量药物溶解性和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
药物溶出度的良好性能对于药物的疗效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1. 体外溶出法体外溶出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之一。
它通过模拟人体内药物在肠道中的溶出过程,从而评价药物的溶出性能。
常见的体外溶出法包括漏斗法、流通系统法和磁限制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在药物制剂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2. 生物利用度评价法生物利用度评价法是评价药物溶出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通过测定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溶出情况。
常见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法包括口服生物等效性试验和体外体内相关性研究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是评价药物溶出度的重要手段。
三、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将会越来越精确和先进。
一方面,新的评价方法不断涌现,如动力学溶出度评价方法、高通量溶出度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在评价药物溶出度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另一方面,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制剂的溶出性能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因此,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
四、结论药物制剂中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评估药物的溶解性和释放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体外溶出法和生物利用度评价法是主要的评价方法,并且在药物制剂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药物溶出度评价方法将会更加精确和先进,为药物研究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
药物制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研究

药物制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研究药物制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是制药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溶解度指的是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而溶出度则是指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
这两个参数对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制剂开发及药物评价中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方法和其在药物开发中的意义。
一、溶解度的研究方法药物制剂的溶解度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进行准确测定。
常用的方法包括:1. 固体过饱和法:将药物固体与溶剂充分混合,并维持一段时间后,通过过滤等方法将未溶解的固体分离出来,然后测定溶解液中的药物浓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较低的药物。
2. 体积法:将药物加入溶剂中,并充分搅拌使其溶解。
然后测定所需的溶剂体积。
溶解度可通过药物溶解质量与溶剂体积之比计算得出。
3. 比色法:将药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然后利用比色法测定溶液中的药物浓度。
这种方法对于颜色较深的药物非常适用。
4. 温度法:在一定温度下,将药物加入溶剂中,溶解后测定溶液中的药物浓度。
通过改变温度,可以研究药物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二、溶出度的研究方法药物制剂的溶出度研究主要是通过体外溶出实验来进行。
常用的方法包括:1. 流速法:将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等)放入溶出仪器中,通过设定一定的流速,模拟胃肠道中的流动情况。
然后收集溶出液,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体制剂的溶出度研究。
2. 曲线拟合法:通过拟合药物溶出曲线,可以得到溶出速度相关的参数。
通过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曲线,可以评价其释放行为的差异。
3. 菲克定律:利用菲克定律,可以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溶出过程。
通过计算溶出速度常数和溶出度等参数,可以评估药物制剂释放的特性。
三、溶解度与溶出度的意义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对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有着重要作用。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吸收:药物必须在胃肠道中溶解才能被有效吸收。
溶解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情况,进而指导药物的给药途径设计及制剂优化。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
溶出度是指溶质在特定条件下从固体药品中释放出来的速度和
程度,是评价固体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有
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离体溶出法、离体释放法
和原位溶出法。
首先,离体溶出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入模拟消化液中,通过模
拟人体的胃肠道环境,测定溶出度。
这种方法模拟了固体制剂在人
体内的释放过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情况。
离体溶出法适用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其次,离体释放法是通过将固体制剂放入离体器官中,模拟人
体的离体器官环境,测定药物的释放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真实
地模拟出固体制剂在人体内的释放过程,对于一些特殊的固体制剂,如缓释剂、控释剂等,离体释放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其释放特性,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最后,原位溶出法是指将固体制剂直接放入动物的胃肠道中,
通过测定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来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
这种方
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出固体制剂在活体内的释放过程,对于一些特殊的固体制剂,如胶囊剂、缓释剂等,原位溶出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其在体内的释放情况,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意义。
综上所述,离体溶出法、离体释放法和原位溶出法是目前常用的三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它们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具体的固体制剂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溶出度的测定。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制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浅谈提高药物溶出度的方法

1.1.2采用亲水性粘合剂
在疏水性药物粒子的表面用亲水性辅料
包上一层亲水性的“膜”,改变疏水性药 物的表面性质,就可达到改善药物的溶出 性。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作粘合剂制成的 颗粒,表面具亲水性,压片后水分易湿润而渗 入片剂内部,崩解快,有利于药物的溶出。 例:利用PVP制成槲皮素固体分散体,使槲皮 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7 - 110倍
硫酸钙:可压性、光洁性好,与其他辅料间结 合紧密,尤其是处方中有中药提取物时,采用 硫酸钙作填充剂时,不仅使颗粒成型性改观, 也利于中药片的崩解 。
处方中应避免使用糊精,糊精在水中的水解不 均匀,不稳定,影响溶出,对某些药物有吸附作 用,尤其对于某些小剂量药物,糊精的吸附作 用会严重干扰主药的含量测定。从溶出度角 度,处方中凡用糊精,工艺用摇摆式颗粒机的, 其溶出度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辅料的选择主要是指在处方中选用适宜的亲水性辅料,增加 药物的溶出。 疏水性药物表面与水性介质间的接触角大( > 90°) ,毛细 管作用力反向,不易使水性介质渗入药物内部,从而使药物难 以发生崩解溶出。若在疏水性药物中适当加入亲水性辅料, 则有利于改善整个药物的亲水性,从而使水性介质易渗入药 物内部后发生崩解溶出。 近年来,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如具有毛细管作用要 求的辅料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能增加溶出的药用辅料
2. 1
粉碎
原辅料进行微粉化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粒度,增加 表面积, 加快药物溶出, 提高药物溶出度〔混合后 主药含量更为均匀,制得的片剂更为细腻均匀。片剂 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也大为加快,同等重量的药物, 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溶解越快,细粉比粗粉的绝对 生物利用度能提高20%。 还可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后粉碎,实现微粉化,降低药 物的表面自由能,减少药物细粒聚集等增加药物的溶 出 。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定的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是评价固体制剂溶出性能的重要指标。
正确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对于评价药物的释放性能和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
一、离体溶出度测定法。
离体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药物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置于一定的溶出介质中,通过适当的条件,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体内情况,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二、流体床溶出度测定法。
流体床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流体床中,通过流体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模拟体内环境,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三、旋转桨溶出度测定法。
旋转桨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旋转桨中,通过旋转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模拟体内环境,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四、桶式溶出度测定法。
桶式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溶出桶中,通过溶出桶中的溶出介质,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体内情况,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五、振荡溶出度测定法。
振荡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振荡器中,通过振荡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模拟体内环境,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六、真空溶出度测定法。
真空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真空条件下,通过真空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体内情况,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总之,正确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对于评价药物的释放性能和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溶出度测定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作为粘合剂可降低 药物的接触角,使药物易于润湿,故能有效地 改变片剂的二次崩解,从而显著提高溶出度。 一些采用淀粉浆作粘合剂进行湿法制粒的,则 溶出度明显不理想。
? 例:国内生产的复方磺胺甲噁唑片(Co. SMZ) 原用淀粉浆制粒,改用HPMC后,溶出速率从20 分的40% - 50%上升至80% ,而国外某些厂家 的同类产品也仅为67%左右。
影响固体制剂溶出的因素
1 配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
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 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 性质是影响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制剂的性 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十分重 视辅料的选择。
1. 1 选用优良的辅料
? 辅料的选择主要是指在处方中选用适宜的亲水性辅料,增加 药物的溶出。
? 当原料本身无粘性或粘性不足时, 加入粘合 剂才能制成软材并制成硬度适宜的颗粒。如 果粘度过大, 制成的药片过硬, 不利于药物 从固体制剂中溶出。通过调整粘合剂的种类 和数量,可提高固体制剂中药物的溶出度。
? 例:在维生素B2 片的制备工艺研究中, 通过 改进处方, 以低浓度淀粉浆代替白糊精作为 粘合剂制粒, 结果, 片剂的溶出度比原来提 高了18 个百分点。有人将粘合剂16% 的淀粉 浆改为10% 的淀粉浆, 使头孢氨苄片的溶出 度由原来的53.16% 提高到93.198%。
优秀精品课件文 档资料
浅谈提高药物溶 出度的方法
概念
? 什么是溶出度?
?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 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摘自中国药 典2005年版附录ⅹC)
? 国内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和 生物利用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固体制剂药物的有效 成分必须通过崩解及溶出的过程释放 ,其释放性能对 所含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有较大的影响。《中国 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从 85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 90 年版为44 个( 4 个胶囊) , 95 年版127个,至 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 为183个,上升幅度之快 ,也进一步说明了对制剂进行 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 ,提高生物利用度的 积极意义。
? 例:又如Allen 等人用一种高度脂溶性的药物 (代号 RO - 03 - 4661) 作实验,本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很 小,将其60 目细粉以及微晶化者分别装入胶囊作溶 出试验 ,证明其微晶化者的溶出性并不比普通粉末者 快多少 ,但加入乳糖却可显著地促进该药物的溶出。 其原理是亲水性辅料乳糖的加入 ,驱散了该药物粒子 表面的电荷 ,改善了药物的润湿性 ,增加了药物的溶 出。
? 硫酸钙:可压性、光洁性好,与其他辅料间结 合紧密,尤其是处方中有中药提取物时,采用 硫酸钙作填充剂时,不仅使颗粒成型性改观, 也利于中药片的崩解 。
? 处方中应避免使用糊精,糊精在水中的水解不 均匀,不稳定,影响溶出,对某些药物有吸附作 用,尤其对于某些小剂量药物,糊精的吸附作 用会严重干扰主药的含量测定。从溶出度角 度,处方中凡用糊精,工艺用摇摆式颗粒机的, 其溶出度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1.1.2采用亲水性粘合剂
? 在疏水性药物粒子的表面用亲水性辅料 包上一层亲水性的“膜”,改变疏水性药 物的表面性质,就可达到改善药物的溶出 性。
?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作粘合剂制成的 颗粒,表面具亲水性,压片后水分易湿润而渗 入片剂内部,崩解快,有利于药物的溶出。
? 例:利用PVP制成槲皮素固体分散体,使槲皮 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7 - 110倍
?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能增加溶出的药用辅料
1.1.1亲水性辅料
? 预胶化淀粉:它是淀粉经水解的产物,保持了 淀粉的形状,改善了其可压性、流动性,不改 变其崩解性,制成的片剂硬度、崩解性都较好, 释药速度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 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 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 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 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 剂和崩解剂
?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有较强的亲水性、膨 胀性,吸湿性,同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孔隙 率,可压性强,易成形,压制片外观整洁美观, 硬度大而又崩解迅速,溶出速率高,是优良的 崩解剂和黏合剂。
? 乳糖:可压性、流动性都很好 ,制得的片剂光洁美观 , 释药速度快 ,对药物含量测定影响很小 ,对溶出度有 好处。国外 90%以上片剂都采用乳糖作填充剂。
? 甲基纤维素颗可在粒之外包上了一层亲水性的甲基 纤维素的“膜”使药物与水性介质的接触角有利பைடு நூலகம் 药物的溶出 。
? 例:如己巴比妥有较强的疏水性 ,其接触角为 88°, 在水中溶解度小。将 50g 的己巴比妥结晶与 3 %的甲 基纤维素溶液 3ml 混合均匀,在50 ℃以下干燥 ,过筛 而制得颗粒 ,装入胶囊后 ,其溶出速率大大加快。经 测定,此时在己巴比妥颗粒之外包上了一层亲水性的 甲基纤维素的“膜” ,使得己巴比妥与水性介质的接 触角由原来的 88°降低到55°或52°,有利于己巴比 妥的溶出 。
1.1.3运用适宜的助流剂
? 微粉硅胶:即无定形SiO2 ,早期作为吸附剂, 吸水、吸油性能好。是带负电荷的触变胶,很 轻,每1 g其表面积为300 - 350m2 ,体积大。 对带正电荷的药物,在药物表面形成负电膜, 流动性佳,是亲水性很强的难溶性物质,通过 毛细管作用来辅助崩解。
? 硬脂酸镁:为白色细腻轻松粉末,比重大, 有良好的附着性,与颗粒混合后均匀而不易 分离,为最常用的润滑剂。本品润滑性强, 抗粘附性强,助流行差,常与其他润滑剂配 合使用。其为疏水物用量过多能影响片剂的 崩解时间或产生裂片,应用这种疏水性润滑 剂时可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 钠克服之。
? 疏水性药物表面与水性介质间的接触角大( > 90°) ,毛细 管作用力反向,不易使水性介质渗入药物内部,从而使药物难 以发生崩解溶出。若在疏水性药物中适当加入亲水性辅料, 则有利于改善整个药物的亲水性,从而使水性介质易渗入药 物内部后发生崩解溶出。
? 近年来,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如具有毛细管作用要 求的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