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法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法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
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
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
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 调节pH值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法之一。
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改善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的新技术 ppt课件

14
纳米载体药物
1、Abraxane ®(nab-paclitaxel白蛋白紫杉醇):
用于治疗乳腺癌、胰腺癌、肺癌,2005年上市
2、脂质体载体药物:
Doxil ®/Mypcet®(liposomal-PEG-doxorubicin,脂质体阿霉素):用于治 疗卡波氏肉瘤、乳腺癌、卵巢癌; DaunoXome ®(liposomal daunorubicin):用于治疗卡波氏肉瘤;
• Position Isomerism 位置异构
26
烷基链长的影响共晶研究(卡马西平)
Structure of API and Cocrystal formers API和共晶形成物的结构
Carbamazepine
卡马西平
Oxalic acid 乙二酸
Malonic acid 丙二酸
Succinic acid 丁二酸
17
药物共晶中常见的氢键类型
18
药物共晶的形成机制
Supermolecular Synthon 超分子自组装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
Hydrogen bond 氢键
Balance
Dynamics 动力学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分子识别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分子间作用力
API HCl salt API-malonic acid cocrystal
99.7% HCl A 99.4% API-malonic A
24
共晶的多晶形
Cocrystals can be polymorphic • e.g. carbamazepine-saccharin: example of synthon polymorphism 共晶可以是多晶形的。 • e.g. 如卡马西平-糖精共晶:共晶多态性。
使药物加快溶解的方法

使药物加快溶解的方法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如下:
1、制成可溶性盐:如难溶性弱酸和弱减性药物,可加入相应酸碱度的化学试剂,制成盐增加其溶解度。
2、引入亲水基团:通过引入亲水基团,来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3、加入助溶剂:加入助溶剂与药物反应生成复合盐或络合物增加溶解度,常用的助溶剂有碘化钾、氯化钠、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4、使用混合溶剂:主要通过形成氢键,来增加介电常数、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有乙醇、山梨醇、甘油与水等。
5、加入增溶剂: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来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
药物溶解度(solubility)是药物的一种物理性质。
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g)”。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
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
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
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
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
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1、增溶机理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
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
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N多技术可以搞定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来看看老外怎么玩

N多技术可以搞定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来看看老外怎么玩摘要研究各种因素,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由于口服给药易于吸收药物,因此口服给药是最优选择的、广泛的给药途径。
药物溶出速度慢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
目前已有微粉化、固体分散体、助溶、共沉淀、使用表面活性剂、超声结晶、减小粒径、微乳、纳米混悬液、低温技术等方法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
本综述讨论了提高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技术及专利(专利部分未翻译)。
介绍口服给药方便、易吸收,是最常见和优先选择的给药途径。
口服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后,在吸收前药物先在胃肠液中溶出。
对于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受溶出度限制,难溶性药物剂型开发时遇到许多困难。
药物的疗效取决于API的溶解度。
溶解度有定性溶解度和定量溶解度。
定量溶解度定义为在特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定性溶解度定义为两种物质相互作用生成的均匀的分子分散体系。
药物从固体剂型中吸收通常有两种方式:·药物在体内溶出生成溶液·溶解的药物通过胃肠道粘膜转运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高低进行分类。
许多难溶性药物分为Ⅱ类和Ⅳ类。
溶出度是口服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因此提高药物溶出度以实现疗效最大化。
在研究增溶技术之前,应该了解溶出过程。
在溶出过程中,API进入溶液,药物溶解度与溶出速度成正比。
根据Noyes-Whitney 方程可知溶解度是确定药物吸收、溶解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通常改变颗粒大小、溶解度、润湿性、络合形式、多晶型等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
药物的水溶性是评估口服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
在不改变分子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的技术来改变亲脂性药物(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曲线。
采用减小粒径、固体分散体、改变晶型、脂质制剂、改变pH、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剂型改变溶出曲线。
通常使用水溶性赋形剂(如碳水化合物、表面活性剂)、超级崩解剂和聚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羟丙甲基纤维素、甘露醇)等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难溶性药物指的是在水或其他溶剂中不易溶解的药物,由于其溶解度低,造成了口服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不高等问题。
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对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技术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制剂增溶技术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有效地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为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深入研究制剂增溶技术以及其在药物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研究意义难溶性药物在药物制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溶解度低限制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寻找有效的制剂增溶技术对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剂增溶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药物在水或其他介质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
研究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经济效益。
通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减少药物的服用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质量。
2. 正文2.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制剂设计和药物疗效上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增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生物利用度低:难溶性药物由于溶解度低,使得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遇到困难,生物利用度低,导致药效不显著。
2. 药效时间不稳定:难溶性药物难以被充分吸收,药效时间不一致,容易出现浓度波动,影响药效的稳定性。
3. 生物利用度不均匀:难溶性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有些部位药物浓度会过高,有些部位则过低,导致药效不理想。
4. 降低患者依从性:由于难溶性药物在制剂上的特殊性,需求频繁的用药搅拌等处理,增加了患者服药负担,降低了患者依从性。
药剂简答题

1、简述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常用方法?答:(1)制成盐类某些不溶或难溶性有机物,若分子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可分别将其制成盐,以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药物,可用碱使器成盐,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有机碱一般可用酸使其成盐。
(2)应用混合溶剂水中加入甘油、乙醇、丙二醇等水溶性有机溶剂,可增大某些难溶性有机药物的溶解度,如氯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采用水中含有25%的乙醇和55%的甘油复合溶剂可制成%的氯霉素溶液。
(3)加入助溶剂一些难溶性药物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够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不降低药物的生物活性,称此现象为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称为助溶剂,助溶机理为: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盐,形成复合物或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复盐,例如难容于水的碘可以用碘化钾作助溶剂,与之形成络合物使碘在水中的浓度达5%。
(4)用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可以作增溶剂,以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增溶机理是具有疏水性中心区的胶束可包裹、插入与镶嵌极性不同的分子或基团,非极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胶束的疏水性中心区而被增溶,极性药物与增溶剂的亲水基具有亲和力被镶嵌于胶束的亲水性外壳而被增溶,同时具有极性基团的药物,分子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的疏水中心区,亲水部分嵌入胶束的亲水外壳内而被增溶。
2、全身作用的肛门栓剂应用是有那些特点?答:(1)药物不受胃肠道PH值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2)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用直肠给药;(3)可减少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并减少药物对肝的毒副作用;(4)对不能口服或不愿吞服的患者及伴有呕吐的患者,腔道给药较为有效,适合儿童使用。
3、叙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环境因素与稳定化措施?答: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线、空气、金属离子、湿度与水分、包装材料等稳定化措施:(1)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药物的降解反应越快,对易水解或易氧化的药物要注意控制温度,尤其是注射液,在保证完全灭菌的前提下,适当减低灭菌的温度或索道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高温,以防止药物过快的水解或氧化;对热敏感的药物如某些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要根据药物性质,合理地设计处方,生产中可采取特殊工艺,如无菌操作、冷冻干燥、低温储存等,以确保制剂质量。
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提高方法

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提高方法
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提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选择合适的溶剂:合适的溶剂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可以尝试不同的溶剂,包括有机溶剂、水性溶剂等,寻找能够更好溶解药物的溶剂。
2. 改变溶剂的性质:可以通过调整溶剂的温度、酸碱度等性质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有些药物可能在高温下溶解度更高,而有些则在酸性或碱性溶剂中溶解度更高。
3. 选择合适的助溶剂:助溶剂是指在溶剂中加入能够提高药物溶解度的辅助物质。
助溶剂可以与药物形成共沸体、络合物等形式,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4. 细化药物颗粒:将药物颗粒细化,增加其比表面积,可以提高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溶解度。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研磨、超声波处理等,或化学方法如结晶、凝胶技术等来实现。
5. 使用固体分散剂:固体分散剂是指将药物以微粒或纳米粒子的形式分散在固体分散剂中。
固体分散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保持药物的物化稳定性。
6. 使用复合技术:如固体分散体、溶解度增强剂、纳米技术等,通过不同的复合技术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提高溶剂的稳定性、增加药物溶解速率等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因素,以确保溶解度的提高不影响其药效和药动学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
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
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
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调节pH值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方法之一。
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
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酸钠。
3使用增溶剂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胶团。
溶液中胶团数量开始显著增加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达到CMC时,依据“相似者相容”原理,即具增溶作用,非极性溶质溶解在烃核中。
这样难溶于水药物不仅在水中的溶解度得到大大提高,而且因为处于非极性区而与水分子的接触减少而避免了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中: ①增溶剂的用量一定要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这时药物的溶解度随增溶剂用理的增加而增大;同系物增溶剂直链(碳链)愈长增溶量越大。
②一定量的电解质的加入可增大增溶量,原因是电解质的加入降低了形成临界胶团浓度,中和了胶团所带电荷,使胶团的有效空间增大,有利于被增溶物进入胶团。
如加过量电解质会产生盐析。
③一般先将增溶剂于难溶性药物混合,最好使之完全溶解,然后再加水稀释,则能很好溶解,否则增溶效果不好。
④使用复合增溶剂可能会使CMC降低,从而更有利于增溶。
调节pH值也会影响增溶剂对可解离药物的增溶效果。
4应用潜溶剂常用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媒与水混合,使非极性药物更好地与溶剂亲和。
理论上,极性参数σ越小的有机溶剂用于极性越小的药物的增溶效果会更好。
因为极性小的溶剂加入,使药物所处的环境极性变小,从而还可减少药物的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而增加稳定性。
调节pH值也会影响潜溶剂对可解离的药物(具有酸(碱)性药物)的增溶效果。
常用的潜溶剂有乙醇、山梨酸、甘油、聚乙二醇300或400等。
选用时应注意溶剂对人体毒性、刺激性、吸收与疗效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潜溶剂不同于增溶剂和助溶剂,它主要是使用混合溶媒,根据不同的溶剂对药物分子的不同结构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原理,能使药物在某一比例时达到最大溶解度。
5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主要由磷脂双分子膜包裹水泡囊性的载体,脂质体是双分子类脂组成的封闭膜性微球,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
脂质体可以将脂溶性药物包裹在泡囊疏水基团的夹层中,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同时,脂质体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分布,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性。
因此,脂质体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Crosasso等[4]采用薄膜分散法,将处方组成确定为PC(磷脂酰胆碱) 2PG(磷脂酰甘油酯) ,其摩尔比为9∶1,制备紫杉醇脂质体,使紫杉酵溶解度达1. 0~1. 5mg·mL- 1。
El2Samaligy等[5]将难溶性脂肪肝治疗用药水飞蓟素制成脂质体给药系统,结果发现,卵磷脂固醇:硬脂酰胺:吐温20为9∶1∶1∶0. 5时,溶解度增加,药物吸收和渗透性达到最好。
Yuan等[6]制备了PEG24000的槲皮素脂质体,抑制实体瘤实验结果显示,槲皮素在血浆中的半衰期( t1/2)长达2h,抑瘤效果显著提高,小鼠40d存活率达到40%,证明脂质体能够提高槲皮素溶解性,有效提高肿瘤组织生物利用度和抗肿瘤治疗效果。
6嵌段共聚物胶束嵌段共聚物是指在单一线性分子中存在2种或2种以上结构不同的链段,可根据需要合成具有特定化学结构、分子量的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球状胶束,其疏水嵌段构成胶束的芯,亲水嵌段构成水合性外壳,胶束直径在纳米级围。
由于胶束具有粒径小、粒度分布窄、载药量高和改变包载药物体分布等特点,因此嵌段共聚物胶束主要用作2类药物载体:一类是毒性大、疗效好的难溶性药物,其可被有效地增溶至胶束中,利用胶束相对粒径较小,通过EPR效应有效地将抗肿瘤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
另一类是在生理环境中不稳定的药物,如基因药物。
萘普生2聚乙二醇2聚谷氨酸苄酯(PEG2PBLG)共聚物纳米胶束粒径在30~245nm围,胶束呈核2壳型结构, PEG2PBLG胶束大大增溶了疏水性药物[7]。
Mathot等[8、9]制备单甲基醚PEG(750) 2聚(环丙烷2己酯)嵌段胶束,结果显示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达到40%,胶束是通过被动扩散及胞吞作用透过消化道膜,其较小的粒径有助于穿透生物膜,达到增加药物溶解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7制成环糊精包合物环糊精(cyclodextrin,简称CD)是一种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环状中空圆筒型结构,径0. 7~0. 8 nm.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客分子(如药物)形成包合物。
常用的β2环糊精,具有由7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环形结构,与药物经适当处理后,可将药物包裹于其环状结构中形成超微囊包合物,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10]。
天然环糊精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都较小,其羟基呈现类似酶的催化作用,影响了药物的稳定性。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需对其进行结构改造。
因此,目前对其改性的研究非常活跃。
改性后的环糊精对药物具有增溶、增稳、降低毒性等作用;部分甲基化β2环糊精无毒,它的增溶作用远大于β2环糊精。
一些药物β2环糊精包合物的含药量较低,包合效率不高,因此在药物β2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过程中,常使用各种不同的添加剂。
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能增强地塞米松与22羟丙基2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水溶性高聚物PVP可增强了巴比妥与β2CD的包合作用[11]。
当β2CD与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混合,有的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
8结语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的难溶性药物越来越多,尤其是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多为难溶性,许多药物的溶解度为lμg·ml- 1以下。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善其溶出度,从而促进药物在人体的吸收,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已成为当代药物制剂开发的研究重点。
随着药学领域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得以解决,通过口腹给药也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1] Ernst Binderup, Fredrik Bjorkling, Pernille Vig Hjarna, et al. EB1627:a solubleprodrugof the potent anticancer cyanoguani2 dine CHS828[J ]. 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Letters,2005, 15(10):2491.[2]Chabot GG, ArmandJP, Terret C, et al. Etoposide bioavailability afteroral administrationof theprodrugetoposidephosphate incanc2 erpatients during a phase I study[J ]. J Clin Oncol, 2003, 14(7):2020 [3]YoshimiA, HashizumeH. Importance of hydrolysis of amino acid moiety in water soluble prodrugs of disodiumcromoglycate for increased oral bioavailability [J ]. J Pharmacobio2Dyn, 2003, 15(7):339[4]CrosassoP, CerutiM, BrusaP, et al. Preparationcharacteri2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abilizedpaclitaxel2containing liposomes[J]. J Control Release, 2000, 63:19[5]El2SamaligyMS, AfifiNN,MahmoudEA. Increasingbioavailabili2tyof silymarinusingabuccal liposomal deliverysystem: preparation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investigation[J ]. Int J Pharm,2006, 308(122):140 [6]YuanZP ,ChenLJ ,FanLY, et al. Liposomal quercetin, efficiently suppresses growth of solid tumors in murine models[J]. ClinCancerRes, 2006, 12(10):3193[7]仕荣,敏. 茶普生/聚乙二醇2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纳米胶束[J]. 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 2003, 24(1):52[8]Mathot F, vanBeijsterveldtL, PreatV, et al. Intestinal uptake and biodistributionof novel polymericmicell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J ]. J ControlRelease, 2006, 111(122): 47[9]Mathot F, des RieuxA, ArienA,et al.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mmePEG750P(CL2co2TMC) polymericmicelles across the intestinal barrier[J]. J ControlRelease, 2007, 124(3):134[10]王小萍,马麦霞,双少敏,等. 薄层色谱法测定大黄类药物与环糊精的包结常数[J].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 2002, 30(1):38[11]吴文娟,任宏,俞红,等. 聚乙烯吡咯烷酮对药物与β2环糊精包合作用的影响[J]. 药学院学报. 2001,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