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第八章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第八章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第八章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一、教学内容说明

本课程模块共设有7个专题:(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2)人类起源之谜;(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4)玛雅文明的消失;(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在上述专题中,第一个专题为有关历史学研究基本知识的简介,后六个专题为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一些重要的未解之谜。七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的主要学习内容。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留下了无数有待后人破解的谜团。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是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了解这些历史谜团及其探索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想象,有利于学生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中外历史中的六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谜团,其中既有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也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发展阶段的探索和发掘;既有中国文明之谜,也有世界文明发展留下的神秘痕迹。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一些中外历史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学习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形成对问题认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历史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历史历史学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2)史料的分类史料的价值史料的运用

(3) 史学研究方法分类运用史学研究方法案例

本专题通过了解历史以及如何探索历史的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学习、历史探索的要素,即真实的历史、人类发现和认识的史料、历史学家探究历史的方法,认识到探索历史的奥秘,也是一个从史料和史学方法入手、揭开历史的真实的过程。

2.人类起源之谜

(1)早期人类遗迹人类起源研究成果人类进化过程的基本线索

(2)揭示人类起源的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的意义

本专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截止到目前,关于人类起源探索所取得的基本成果;二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起源研究中的主要未解之谜。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知道科学家在探讨人类起源之谜中的主要成果,了解科学认识形成的过程,认识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丰富而独特的发掘成果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2)三星堆文化来源之谜三星堆遗址出发掘成果之谜三星堆文化消失之谜揭示三星堆文化谜团的重要意义

本专题内容,涉及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和三星堆文化研究中的难解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提供典型材料,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成果的主要内容,讨论三星堆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充分认识三星堆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 玛雅文明玛雅文明的探索

(2)建筑成就文化和艺术成就科学成就

(3)玛雅文明的来历之谜玛雅文明消失之谜

本专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玛雅文明的发现探索经过,二是玛雅文明所取得的辉

煌成就,三是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了解玛

雅文明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历史学习兴趣,增进其对人类发展科学领域成就进行探

索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国际意识的角度。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夏文化的探索二里头遗址发掘经过主要遗迹和文化遗存

(2)夏文化探索中的疑难问题探索二里头文化的意义

本专题内容,一是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基本情况;二是二里头文化研究中主要待解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家对夏文化起源的不懈追寻和探索经过的了解,初步学习运用考古资料研

究历史的方法,逐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在对历史问题做出结论时,要掌握充分的证据。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迷宫的传说米诺斯宫殿遗址发掘经过克里特文明成就

(2)米诺斯宫殿之谜克里特文明文字解读之谜克里特文明衰落之谜

本专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米诺斯宫殿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和克里特文明的成就;二是克里特文明研究中存在的难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传说、考古、文献三种史料之间相

互印证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贝纳迈塔王国概况“津巴布韦”的来历

(2)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经过大津巴布韦遗址概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

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贝纳迈塔帕王国的概况;二是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主要过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解开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人们的种种谜团,是打开古老非洲文明之门的一把钥匙;增加对非洲古老文明的尊敬,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和国际交流意识。

二、教学指导建议及案例评析

教学是学校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营造这样一

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的探究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历史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

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课程标准》)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

历史问题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认识,并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探究方法的有效性等,是影响学习目标达成的关键性因素,也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和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历史和社会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等,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透过“奥秘”看本质

明确学习内容的个性特征,是提高学习方法的针对性的前提条件。因为不同的知识类型、不

同的学习目标,其对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程序和学习策略也不同。与三个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

块不同,《探索历史的奥秘》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决定了学习方法的类型,

影响着学习流程的预设和生成学习的质量。

1.从知识类型的角度上看具有两重性特征

《探索历史的奥秘》中的知识类型主要有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如“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史料的重要作用”、“人类起源之迷”、“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迷”、“玛雅文明的消失之迷”、“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等都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按照布卢姆的分类,主要有知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六种水平。(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这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同化和顺应过程。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如人民版教材专题一中的“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专题七中的“考古”、“发现和保护文物”、“收集和使用历史信息”等,岳麓版专题一中的“研究的过程”,人教版专题一中的“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等。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具有动态的性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主要表现为灵活使用方法,按照操作步骤,自如地完成任务。如学生能够自如从事简单的“历史研究”就表示他们已经完成了学习目标。这类知识的学习过程,按照皮连生教授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信息的输入与建构,学生通过对研究步骤、原则和注意事项的学习,初步构建“研究历史”的结构,此时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范畴;二是通过规则的变式练习,实现概念和规则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过渡,学生尝试在新情境中“研究历史”,把相关历史研究的步骤、原则和注意事项等转变为研究行为;三是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达到自动化并完全支配人的行为。学生能够根据新任务,遵循研究原则和注意事项,自主从事历史研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1)不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都要经历理解和构建的过程。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的同学,已经学习了必修的三个模块和一到两个选修模块,历史知识的储备比较丰富。这时应充分利用学生既有的知识,通过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从而架起由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桥梁。(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或条件。因为,学生开始学习的历史研究或考古等程序性知识表现为一套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陈述性规则”,它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中介;而学生真正的“研究过程”或“考古过程”等程序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具体的演示过程。(3)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有利于研究原则、步骤等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也有利于其它各类知识的掌握与迁移,问题解决过程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有效途径。

2.从知识内涵的角度上看具有复合性特征

《探索历史的奥秘》的知识内涵,除大量的史实知识外,还有关于史论和史法的知识。所谓史实知识,就是在探索中的中外历史上的6个未解之谜的概况。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经过的基本情况、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中的未解之迷等知识。史实知识的学习程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识记方面的要求。在课程标准“模块学习内容要点”中,要求“知道”、“了解”、“简述”、“列举”等的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这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习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理解方面的要求。在课程标准“模块学习内容要点”中,要求“概述”、“说明”、“认识”等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对相关识记内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和推论。三是运用方面的要求。在课程标准“模块学习内容要点”中,要求“分析”、“探讨”等的内容,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运用,这是学生历史学习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其核心是学生自主、开放的思维。(《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所谓史论知识,就是在史实知识的基础上,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通过分析、比较、归纳

和概括,得出的历史结论。一般表现为文明概况,如通过对三星堆遗址发掘的文物和相关历史文献的分析、比较和概括,得出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文明的一些结论或推论等。不同版本教材,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处理也不同。如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基本没有具体的历史结论,仅提供得出历史结论的史实知识;而人教版教材则比较注重历史结论的概括,专门有“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一课等。一般而言,由史实知识到史论知识,是一个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历史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以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历史结论,更能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法知识实质就是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研究、考古等步骤、原则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如前所述,这类知识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初步从事简单的历史研究和考古。

3.从内容呈现的角度上看具有多样性特征

《探索历史的奥秘》中的内容呈现方式,除文字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如人教版教材在专题五《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中,使用了二十二组插图;岳麓版教材在《三星堆奇观》一课中,使用了二十一组插图和地图;人民版教材在专题五《三星堆的发现与古蜀文明》中,使用了十三组插图和地图等。可见,使用大量图片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是本选修模块的一大特征。这些插图和地图,为学生发展想象力和探究这些未解之谜提供了巨大帮助。

4.从学习目标的角度上看具有程序性特征

在《探索历史的奥秘》的三维学习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本模块拥有大量程序性知识,并且这些研究、考古等操作程序贯穿于模块的学习过程。因此,探索、研究、考古等学习过程与方法所具有的承上启下功能就特别突出。不论是对人类起源之谜等中外六个历史奥秘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培养学生宽广的历史胸怀和历史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必须借助于对这些历史奥秘的探索、研究或考古过程。可见,围绕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学习程序,对本模块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灵活使用现代学习方式

用现代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取代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现代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其中主动性主要表现为我要学;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我能学;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体验性主要强调身体性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问题性主要是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同时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结合不同的知识对学习方式的不同要求,我们认为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的主要学习方式。如案例1中的教学设计就使用了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

案例1:三星堆遗址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专题五〃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三星堆遗址发掘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教材分三个子目叙述了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和主要考古成果。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发现和发掘过程: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位于四川西平原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周围陆续有玉器出土。80年代中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处,发现了一处窖藏,里面存有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2)三星堆遗址概貌:三星堆遗址群,占地约12平方千米,其中心地带呈梯形状,东西长约3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三星堆文化延续了2000年,其鼎盛时期相当于商王朝时期。(3)主要成果:古城一座。三星堆古城的东、西、

南三面,都筑有城墙;古城内已经发掘出了许多房屋遗址和作坊遗址、陶窑遗址和窖藏遗址。出土的器物包括大量玉器、青铜礼器、人形造像、人面塑像、金器和少量陶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造像、青铜面具和玉石造像,这些造像和面具的造型奇特,特别是其中的凸目面具,眼睛呈柱状外突,这在世界各地均未有发现;三星堆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金杖。

学习目标预设

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内容是?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其含义是:知道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和考古挖掘成果,从中认识古蜀文明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文明在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知道三星堆遗址的大体位置及地理特征,说出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致过程和重要的发掘成果,从主要器物的代表中,感受三星堆文明的水平,从而认识三星堆文明在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2)能够在课堂学习结束前,总结本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使用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设计

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具体包括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和考古挖掘取得的成就。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方法主要以探究和体验方法为主。为此,本课选择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体验的学习方法为主要学习方法。其中,考古挖掘的过程,因其时间长,范围广,且教材介绍的内容比较少,不宜采用学生模拟考古的方法,只可以特殊的身份,汇报或展示考古过程即可。对于考古成果,特别是发掘的许多器物,可围绕其用途、来源等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为探索三星堆奥秘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利用问题引导自学,初步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利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本课学习内容。

(1)简述三星堆遗址的地理位置。

(2)根据学习内容,简述下列年代的主要发掘成果。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

(3)根据学习内容,简述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

古城:

器物: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利用体验和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1.以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身份,向新闻界介绍三星堆考古发掘过程和主要成果。

情境创设:

为向世人展示三星堆考古过程和主要成果,三星堆考古队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首先向新闻界介绍三星堆考古大致过程和主要成果。本次活动有一名?发言人?和众多?记者?参加。

活动准备:

(1)假设你是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你将如何完成这次活动?(完成活动的应该包括完成以下内容:汇总考古发掘的材料,如考古过程、考古成果等;准备发言稿,即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准备记者的提问等)

(2)假如你是参加这次活动的记者,听了三星堆考古过程和成果介绍,你将提出哪些问题?(问题一般有对某个阶段的具体考古情况的了解、对考古成果中一些结论的看法等)参加完这次发布会后,你将如何向社会报道这次新闻发布会?

(3)你对新闻发布人和记者的表现是否满意?说出你的理由。

2.观察三星堆考古发掘的主要器物,讨论这些器物反映的历史现象,揭开三星堆考古发掘的迷雾。(一般从器物的含义及用途、器物表达的信息、器物的来源等角度入手)(1)展示三星堆出土的铜兽冠人像(图片或影视片段)。

这一器物的用途是什么?这一器物中蕴涵的信息有哪些?这一器物是怎么来的?从器物的来源能够得出哪些结论?

……

第三环节:利用探究的方式完成课堂小结,巩固目标的达成

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巩固学习目标的达成。

(1)简述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和主要考古成果。

(2)从三星堆的考古成果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你有哪些感想?

(3)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本课使用的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

1.让探究式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探究式学习就是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主题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问题成为推动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问题还是学习生成的载体。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是探究式学习的三个目标。如案例2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历史研究过程的基本结构和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感悟从事历史研究的责任和价值。

案例2:研究的过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专题一〃第三课)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程序性知识,主要介绍历史研究的程序及方法。教材把历史研究的过程分为:?前人说过些什么?、?读史征信?、?‘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解释与问题?。其中起引领作用的是问题,一般问题产生于查阅现有研究成果之前,修订和完善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之后,解决于对史料的解释和从史料中得到的结论。?前人说过些什么?是历史研究的真正起步环节,目的是了解现有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发现新的问题或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初步修订研究问题。收集材料,即?读史征信?,就是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以便进一步完善问题,增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果文献史料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可使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或使用跨学科研究法,借助考古和其他学科,来解决问题。解释是对文献资料中蕴涵的历史信息的提取,一般是根据问题的任务,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归纳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预设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其含义是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步骤;从中感受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说出历史研究的过程结构,以及每一环节的目的和方法,能比较灵活地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感悟从事历史研究的责任和价值。

学习过程设计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首先是识记和理解知识,然后是运用知识,最后是灵活运用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本课的学习方法应主要以探究和体验的学习方法为主。

第一环节:利用下列问题,阅读教材并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本课主要分为几个子目?这些子目间有何联系?根据这些联系,尝试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后,检测自学效果,并根据上述问题答案,形成如下知识结构。

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又必须材料?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如关于中国夏商州断代研究等,就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且综合使用了多种方法等。

第二环节:利用下列各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每一环节的含义、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解决下列各组问题。

1.前人说过些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首先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

(2)怎样才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的前人见解??

(3)如果要揭开?雍正皇帝即位?的真相,我们应怎样知道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

……

第三环节:利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习内容,整体掌握研究程序和方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模拟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练掌握研究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1)要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分为哪几个重要步骤?使用哪些重要方法?

(2)如果我们要揭示?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怎么做?

(3)下列史料是我们收集到的比较可信的文献资料(展示《韩非子》、《史记》等相关史料,此处略),从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根据这些史料和结论,揭示韩非与秦始皇间的关系。

(4)从对?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研究中,你有哪些感受?

(5)说出本课的学习过程,本课使用的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按照问题的作用,探究式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1)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深入理解重点知识,从而实现三维目标;(3)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反思学习过程,从而巩固学习目标的达成。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如案例2中学生通过从教材中获取信息,解决?本课主要分为几个子目?这些子目间有何联系?根据这些联系,尝试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等问题,从而初步构建学习内容的结构。这一环节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环节。因为新授课中,

学生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不是很熟悉,有的还很陌生。只有初步理解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理解这些知识所蕴涵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简洁性、自主性是设计这一环节问题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二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以达成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案例2中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的收集资料环节,设计的?为什么要‘首先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怎样才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的前人见解’???如果要揭开‘雍正皇帝即位’的真相,我们应怎样知道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等问题。就是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中,达成?说出收集材料的目的和方法,能比较灵活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材料收集和研读,从而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等?的学习目标。这一环节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使用什么问题和采取哪种学习方法最有效,是衡量探究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高效性、针对性和丰富性是设计问题和选择学习方法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第三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巩固和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如案例2中设计了?要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分为哪几个重要步骤?使用哪些重要方法???如果我们要揭示‘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怎么做???下列史料是我们收集到的比较可信的文献资料(展示《韩非子》、《史记》等相关史料,此处略),从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根据这些史料和结论,揭示韩非与秦始皇间的关系?、?从对‘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研究中,你有哪些感受???说出本课的学习过程和使用的主要学习方法?等问题,以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这一环节是探究式学习的升华环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里得到升华,同时这一环节也能够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综合性、反思性等是设计这一环节问题应该遵循的原则。

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首先要注意,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其次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思疑和解疑。最后要注意,使用多彩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

2.因地制宜使用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感受、理解、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学习对象的过程和方式,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如案例1中的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中的前半部分,属于体验式学习。一般体验式学习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主要由建构知识结构和营造历史氛围两个层次构成。体验式学习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为学习对象。所以,建构历史知识结构是体验式学习的知识准备,如案例1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通过“简述三星堆遗址的地理位置”、“根据学习内容,简述下列年代的主要发掘成果(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根据学习内容,简述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古城、器物)”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为体验式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正如案例1,知识结构的构建,主要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或观看影视图片的方法,用问题来调控建构过程和效果。体验式学习又是学生以当时、当事人的身份,利用动作或语言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因此,体验者是否处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以特定的身份去思考和行动,是体验成败的重要前提。如案例1中的“情境创设——为向世人展示三星堆考古过程和主要成果,三星堆考古队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首先向新闻界介绍三星堆考古大致过程和主要成果。本次活动有一名‘发言人’和众多‘记者’参加”等。

(2)实施体验。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是移情和换位。情境创设和角色选定后,就进入体验学习的核心阶段。如案例1中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通过“新闻发言人”的介绍和“记者的提问和报道”,来“简述三星堆遗址的大体位置及地理特征,说出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致过程和重

要的发掘成果,从主要器物的代表中,感受三星堆文明的水平,从而认识三星堆文明在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实施体验,首先,扮演角色的同学须“神入”角色,对所扮演角色的社会地位、主要行动和思想变化等要理解到位。其次,体验过程中应最大可能地扩大体验范围,不能使其他学生脱离体验。如案例1中的体验就照顾了全体学生,既有扮演新闻发布会的组织者,也有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众多记者等。

(3)感悟升华。感悟升华阶段一般由小结和解决问题两部分组成。体验结束后,通过教师(或学生)的总结和提问,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认识水平,把历史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人格。如案例1中的“如何报道这次新闻发布会”、“你认为新闻发布人和记者的表现怎样?说出你的理由”等,就是引导学生反思体验过程,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当然,在体验结束后,教师的总结也至关重要。

体验式学习具有过程与方式的统一性、师生与学生的互动性、认知与情感的交融性和历史与现实的情境性等特征。体验式学习方式的使用首先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征,只有反映历史发展的重大变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等学习内容,才能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的价值功能。其次,取决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那些表演能力和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才能真正神入角色。所以,体验式学习的使用应当因地制宜。

3.适时适度使用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任务合理、承担责任、促进性互动、有效沟通、合理分工、及时评估等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其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如案例1中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适时适度,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合作技巧和方式,应该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锻炼,才能真正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对学习任务的要求比较严格,经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才适合合作学习。最后,合作学习应当有一个学习方案。

一般在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中都可使用合作学习。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特征和特殊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使用合作学习。如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解决完成“韩非与秦始皇关系”的研究等。通过合作学习,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等。

4.促进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在《探索历史的奥秘》中,我们倡导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但并是说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探究、体验与合作。如人类起源之谜的学习内容,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效益也许更好。评价学习方式优劣的标准不是学习方式本身,而是学习方式的效益。只有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益的学习方式,才是适用的学习方式。但最好的学习方式一定都是自主学习,都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是学生知道只要努力就能实现,并且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能够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般而言,符合上述特征的学习方式效益都比较好。

(三)科学预设学习过程

“凡是预则立”。在《探索历史的奥秘》这一选修模块中,预设学习过程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揭示学习内容的特征,认识现代学习方式,目的之一就是科学预设学习过程。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如案例1、2都包括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目标的预设、学习过程的设计等基本环节(这些过程一般也适合探究活动课)。

1.正确分析学习内容

分析学习内容,首先要指出知识的类型。如案例2中指出的“本课属于程序性知识,主要介绍历史研究的程序及方法”。但对于普通的陈述性知识则可以省略,如案例1的学习内容分析中就没有指出知识的类型。其次,要分析学习内容的结构。如案例1中的“教材分三个子目叙述了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和主要考古成果。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案例2中的“教材把历史研究的过程分为:‘前人说过些什么’、‘读史征信’、‘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解释与问题’。其中起引领作用的是问题,一般问题产生于查阅现有研究成果之前,修订和完善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之后,解决于对史料的解释和从史料中得到的结论。”再次,要指出每一子目的内容结构。如案例2中“‘前人说过些什么’是历史研究的真正起步环节,目的是了解现有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发现新的问题或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初步修订研究问题。”

2.全面预设学习目标

预设学习目标,首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如案例1学习目标中的第一段即介绍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含义。“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内容是‘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其含义是:知道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和考古挖掘成果,从中认识古蜀文明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文明在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其次,学习目标要融合三个维度的要求。如案例1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知道三星堆遗址的大体位置及地理特征,说出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致过程和重要的发掘成果,从主要器物的代表中,感受三星堆文明的水平,从而认识三星堆文明在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这里既有知识与能力维度——“知道大体位置及地理特征”、“说出大致经过和发掘成果”,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感受古蜀文明”、“认识地位”等。再次,学习目标最好以学生为主体,用简洁和易于检测的语言描述。如案例1中的“知道”、“说出”、“感受”、“认识”,案例2中的“比较灵活地研究”、“感悟”等。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和具体知识特征,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根据“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与本课的具体知识特征——程序性知识为主相结合,案例2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为: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感悟从事历史研究的责任和价值等。

3.科学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前提,是了解历史奥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此,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历史知识,是探索历史奥秘的第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历史研究方法主动探索历史奥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最后,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中,巩固学习目标的达成和检测学习效果。如案例1、2的学习过程都分为上述三个环节。

首先,提高学习目标达成率是过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教学设计中,学习方式的使用、学习环节的构成、问题的设计等都服务于提高学习目标达成率。切不可因赶时髦而乱用学习方式。如案例1中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习环节、每一种学习方式、每一组问题都是为学生实现“知道三星堆遗址的大体位置及地理特征,说出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致过程和重要的发掘成果,从主要器物的代表中,感受三星堆文明的水平,从而认识三星堆文明在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能够在课堂学习结束前,总结本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使用的学习方法”这两个学习目标服务的。

其次,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是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学习。学习情境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知识储备;二是具体情境。如案例1的第一环节实质是创设知识储备这一学习情景;其中探究式学习情境和体验式学习情境是具体的学习情景。

最后,科学设计问题是过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基于探究或体验的问题设计,首先具有目标性。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指向学习目标,服务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如案例2中的每个问题都服务于整个学习目标的达成等。其次具有层次性。问题与问题间呈现出“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性。如案例2中第三环节的问题,第一问属于历史知识范畴,第二、三问属于思维能力范畴,第四问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围等。再次具有集团性。某几个具体问题形成问题链,组成问题组;每组问题也形成问题链,组成整个学习过程。如案例1中的第二环节使用了两组问题,而整个学习过程又有三个环节的问题组构成等。最后,重要的问题组要有情景。如案例1第二环节中的两组问题都有问题情景等。

4.适时调整学习过程

课堂学习是一个认识和领会新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丰富情感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的过程。其中,学习节奏和学习氛围等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习效益,就是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控学生的学习节奏。由于在课堂学习中使用了大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或体验。所以,在课堂开始后的十五到二十五分钟期间,学生必然有一段思维疲劳期。这时,教师应运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小故事等,调节学习气氛,振奋学生的学习精神。如在学生探究三星堆遗址时,教师可以穿插三星堆遗址发掘的花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振学生的学习精神。另外,转换学习方式也能调节学习气氛,调整学生的心情,控制学习节奏。如案例1中通过探究式学习向体验式学习再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四)合理利用生成学习

生成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选择注意信息,并主动地构建输入信息意义的过程。生成学习的前提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与先前的经验相结合。由于《探索历史的奥秘》本身是一个“奥秘”,学习内容又多是考古发掘的成果图片材料,同时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角度也存在差异,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角度也不同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内容与自己经验的不断结合,提出许多新的别出心裁的问题和看法。所以,丰富的生成构成了学生探索奥秘的重要特征之一。

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生成,教师应灵活应对,合理利用。应对和利用的原则至少有:(1)目标性。即把学生的生成最大可能地引向学习目标,使学生的生成服务于并服从于全体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率。(2)激励性。即对学生的生成进行适当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3)灵活性。即灵活应对学生的生成,恰当处理激励与达成目标的关系。(4)评价性。即无论是学生的何种生成,教师都要有明确的态度,切忌面对学生的生成而无动于衷。

五、在反思中与学生共成长

促进师生共成长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教师成长的主要表现是不断提高教学智慧。而教学智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课后的教学反思。一般来说,教师课后反思的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教学设计方面、学习目标的达成方面、应对学生生成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方面等。

反思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取是否有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等。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益是否最大化;学生学习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等。反思应对生成的效果,主要包括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成;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成;应对学习生成的策略是否有效等。反思学习动力的强化,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状态是否高度兴奋;学习兴趣的激发途

径和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强化途径和方法是否得法;学生是否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教育价值;学生从学习中是否获得了成长的养分等。

三、习题示例与点评

(一)选择题

1、你认为,最能够反映玛雅文明全貌的表述是()

A.欧洲文明到来之前,玛雅文明已经过了辉煌期

B.欧洲和美洲文明的结合,重新打造了玛雅文明

C.世界近代化进程受玛雅文明的影响太深

D.玛雅文明的遗迹遍及北美洲大陆各地

评点:

本题的B、C、D选项都不符合玛雅文明的史实和评价,玛雅文明是在欧洲人到达以前就已经在中美洲经历过她的辉煌了,这个文明,至少到现在没有证据说明其与欧洲文明的联系。

2、大量考古学家对二里头文化多次进行考古发掘,你认为这里最不可能出土的文物应当是()

A.玉佩

B.瓦罐

C.铁锄

D.骨针

评点:

这个题目,实际是结合必修模块,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铁制农具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和是否知道二里头文化主要的年代。在那个时代,玉佩、瓦罐、骨针都可能存在,而根据目前的考古和历史学界的共识,铁农具在春秋战国时代才出现。

(二)填充题

左图是“津巴布韦”的国徽。

图案中间为盾徽。盾面上部是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

津巴布韦广阔的水域;下部的图案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

“石头城”,这是非洲古老文明的象征。盾徽上端是五角

星和津巴布韦鸟及基座,寓意同国旗。鸟的基座旁有锄头

等图案,盾形下方的山坡上有玉米、棉花图案,象征该国

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盾徽两侧各有一只津巴布韦羚

羊,底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团结、自由、劳动”。

根据上述文字和国徽,填写下列空格:

1、“津巴布韦”,在当地语言中,就是“”的意思;

2、“大津巴布韦”时代的经济生活,在考古发掘中有不少发现,是由国徽中的图案和国徽中的图案体现出来;

3、从“大津巴布韦”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大致相当于中国_________时代的经济发

展程度。

评点:

津巴布韦在当地的语言中,就是“石头城”的意思;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考古和探索中,人们到现在能够知道的是,当时经济生活主要是农业和冶金业,已经进入铁器时代文化,因此可以填写“锄头”、“玉米”、“棉花”等图案;而这个经济发展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

(三)简答题

探究人类起源有什么意义?在人类起源的探索中,生物学、人类学和考古学各自发挥了哪些作用?

点评:

关于探讨人类起源意义:允许有不同解释,只要言之有理即给分。答案思路一:探究人类起源问题,明白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科学与伪科学的冲突,了解人类认识必然经历的历程,并通过不断的科学发现和多学科的综合探究,不仅认识人类起源,而且了解科学的意义;思路二:探究人类的起源,通过了解人类的自然属性,也了解人类的社会属性,能够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加自然科学的了解,也能够懂得人类进化必然还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关于各学科的作用:生物学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过程,击败神造论;人类学揭示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考古学试图了解人类诞生的摇篮在哪里。这些科学都能够为人类了解自己、了解自然和了解社会作出贡献。

(四)材料评析论证题

背景资料: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时14年,走访了120多个国家、90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之后,提出惊人理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论震惊了世界。

材料一:摘自2004年9月16日搜狐新闻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

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当时西方想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而明代中国统治者大部分时间却在实行?海禁?。郑和航海并非为了通商,其装载大量金银瓷器,换来的只是供皇室享用的奢侈品。每次远航耗资巨大,被指责为?弊政?。

宋正海指出,哥伦布能够发现新大陆,是和他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但是,中国传统的大地观从根本上否定环球航行的可能性。

此外,《郑和航海图》没有目的港的经纬度,无论在开始还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确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线各处的山形、水势等来判别船舶的位置,这样一步步前进。郑和七次远航,基本是沿着中国和西洋的传统航线西行的,故此不可能到达美洲。

材料二:摘自2005年7月13日新华报业网新华网昆明7月12日电(记者陈鹏)

郑和的故乡云南省在近日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英国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提出的郑和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学说表示支持,孟席斯也在研讨会上拿出了新证据……

3个月前刚刚发现的世界航海总图很可能出自郑和之手。这份世界航海总图的绘制远在欧洲人到达新大陆之前,其描述范围海区面积达到2亿多平方海里,所涉及海岸线长达100万英里……

从北到南,由厄瓜多尔到南极半岛的范围,需要庞大舰队才能胜任,当时世界上有此能力者只有中国。因为15世纪中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有能力到达美洲、绘制航海图,而郑和遗留的航海图中就有类似记录。

另一个重要证据来自DNA。许多当时郑和所经之处的美洲居民都有中国人的DNA,并有一些中国人的聚居地。?第一批达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已经发现中国聚居区,因此,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不可能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孟席斯提出这样的断言。

材料评析题:

(1)从上述材料看,不管宋正海还是孟席斯,他们是分别依据什么进行推断的?

(2)二里头、三星堆或者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都是从传说或者假设开始的。你认为,要证实郑和到达美洲这个推断,从目前的证据看,还需要有哪些探索阶段或者探索方法?

简答题:

(3)目前大家公认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有哪些基本史实?

论证题:

(4)即使确实是郑和首先发现了美洲,结合历史条件,你怎样评价宋正海曾经说过的话:“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评点:

本题目考查学生对《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学习情况。

关于材料评析题“宋正海、孟席斯分别依据什么进行推断”,应当是:宋正海主要根据逻辑推断、背景分析;孟席斯主要依据一张世界地图和DNA检测,但是这些属于没有被考证并达成共识的实物史料。

关于材料评析题“要证实郑和到达美洲,还需要有哪些探索阶段或者探索方法”,答案应当包括:从史料求证,需要多学科地、大量地发现文献和实物史料,对史料进行分类、考证,并结合相关环境确认。

关于简答题“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基本史实”,只要答到时间、人物、航行路线,正确无误,就可以给分。

关于论证题“结合历史条件,评价宋正海说的郑和到达西欧也不会改变今日世界历史格局这一观点”,答案评分标准可以是:首先要求学生选择是否同意;如果选择同意,就应当从历史背景上论证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如果选择反对意见,应当说明郑和以后可能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世界工业化和一体化可能带来的变化,并说明观点错误的原因是没有预计到变化。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给分。

(五)方案设计题

暑假中,小宁的父亲将有7天假期,因此决定一家三口从南京去成都旅游,和旅行社谈妥了,去九寨沟、黄龙和都江堰。计划中的返回前,还有一天空余的时间允许自由安排,父母就征询小宁的意见。三星堆在四川广汉,从成都乘汽车只有2小时的路程。小宁很希望去三星堆,因此,她应当怎么办?

让父母知道什么是“三星堆”。怎样才是最简洁、最全面的介绍?

她应当怎样陈述去三星堆的理由?

从史料相互印证的角度看,在去三星堆之前,她应当做什么准备,为什么?

历史老师知道后,希望她返回后提供三张照片,反映三星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为此,她在三星堆遗址考察时,应当特别关注什么呢?

她还想为大家猜测的三星堆产生原因提供一些可能的发现。你能告诉她大家的猜测中哪个最

有价值吗,为什么?

评点:

本题目考查学生对“三星堆”专题的探究学习情况,也涉及必修模块的内容。

关于“怎样才是三星堆最简洁、最全面的介绍”,答案应当有三星堆大致的时间、目前知道的正确的地址、主要的文明成就、主要的未解之谜。文字要简洁,但是不能缺少这些最基本要素。

关于“应当怎样陈述去三星堆的理由”,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三星堆文化学习意义的理解。答案不要求统一,但是必须包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素:1、有利于书本知识与实践和体验结合,2、有利于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有利于了解祖国神奇的文化、人类丰富的文化遗存。

关于“从史料相互印证的角度看,在去三星堆之前,她应当做什么准备,为什么”,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史料基本种类、历史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她”应当了解与三星堆相关的文献资料,因为三星堆属于实物史料、文物,文献与文物的相互印证(二重印证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关于“三张照片要反映三星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她应当特别关注什么”,是运用对于三星堆历史时代大致判断、结合三本必修课程对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的把握,而进行解答的。答案必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特征;答案允许有不同说法,但是必须是正确的;答案必须归结到在三星堆遗址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资料采集。

关于“三星堆产生原因的猜测中哪个最有价值,为什么”,是最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选择教材上的猜测,也允许学生选择社会各种传媒中传播的其他猜测,还也许学生有自己的创见,回答任何一点都允许;但是是否得分,要看考生对“猜测最有价值”的阐释,只要有一点合理成分就应当给一点的分,回答的能够成立的理由越多,得分越多,或者反驳其它理由并说明猜测不成立的理由也应当根据多少计分。确实很好的创意,经过多个评委确认,可以加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一章知识点(附练习)一、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性质和反应有机物无机物溶解性多数不溶于水,个别特殊除外(如乙醇、 乙酸) 部分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耐热性多数不耐热,熔点低,一般在400℃以 下 多数耐热,难熔化,熔点一般较高可燃性多数可燃烧,个别除外(如CCl4)多数不可燃烧 电离性多数是非电解质,个别除外(如有机酸)多数是电解质(如酸、碱、盐、活泼金 属氧化物、水) 化学反应一般比较复杂,多副反应,反应速率较 慢一般比较简单,副反应少,反应速率较 快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合物按照组成元素可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按碳的骨架分类和按官能团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3 有机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2、按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的概念: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官能团和根、基的区别:基是有机物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或原子团,呈电中性,不稳定且不能独立存在,显然官能团属于基的一种;根是电解质电离后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电荷,稳定可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熔化状态。基和根可相互转化,如-OH和OH-。 具体分类情况见表. 脂肪烃

注意: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为酚,羟基与非苯环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为醇! 练习: 1、迄今为止,以下各族元素中生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的是( C ) A.II A 族 B.III A 族 C.IV A 族 D.V A 族 2、下面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A ) A.Cl - B.-COOH C.-OH D.-CO- 3、下列物质中属于酚类的是( D ) A.CH 3CH 2CH 2OH B.CH 3CH(OH)CH 3 C. D.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汇总

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补充知识】发酵 1.概念: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繁殖或积累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2.类型: (1)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2)根据产生的产物可分为: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 一.基础知识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 大量繁殖,反应式为:C 6H 12O 6+6H 2O+6O 2 →6CO 2+12H 2O+能量;无氧时, 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 6H 12O 6→2C 2H 5OH+2CO 2+能量。 酶 酶

2.酵母菌繁殖的最适温度20℃左右,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18~25℃。 3.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也可以在 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 2H 5OH+O 2→CH 3COOH+H 2O 。 3.醋酸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35℃。 4.菌种来源:到生产食醋的工厂或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或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二.实验设计 1.流程图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 果酒 果醋 2.制作实例 (1)实验材料葡萄、榨汁机、纱布、醋酸菌(或醋曲)、发酵瓶(如右图)、气泵、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 (2)实验步骤 酶

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一、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能源保障分布区示意图, 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分布特征是 ①沿海高,内陆低②西部高,东部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④东部高,中西低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 因素是 ①地区能源生产总量 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 ③地区国民生产总量 ④地区国民人口总量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是因为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石油资源丰富③天然气资源丰富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4.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农业退水④家庭炉灶⑤水土流失⑥酸雨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 耗水量表”,回答5~7 题。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世界平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2200 8952 18245 3357 8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5045 514 387 288 1344 5、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6、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7、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8、读下面相关示意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的图例是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单元测试卷(1)(附答案解析)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分)如图所示,同位角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2.(3分)下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B.C.D. 3.(3分)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 A.50°B.60°C.140° D.160° 4.(3分)如图,AB∥DE,∠E=65°,则∠B+∠C=() A.135°B.115°C.36°D.65° 5.(3分)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6.(3分)如图,如果AB∥CD,那么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3=∠7 B.∠2=∠6 C.∠3+∠4+∠5+∠6=180°D.∠4=∠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7.(3分)如图,a∥b,M,N分别在a,b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1+∠2+∠3=°. 8.(3分)如图,直线a∥b,直线c与a,b相交.若∠1=70°,则∠2=度. 9.(3分)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 10.(3分)吸管吸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如图所示,∠1=110°,则∠2=度.(易拉罐的上下底面互相平行)

11.(3分)如图,已知a∥b,∠1=70°,∠2=40°,则∠3=度. 12.(3分)如图所示,请写出能判定CE∥AB的一个条件. 13.(3分)如图,已知AB∥CD,∠α=. 14.(3分)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 三、(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5.(5分)如图,已知AB∥CD,∠A=70°,求∠1的度数.

化学选修五第一章教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

高二生物选修一专题一二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生物选修一专题一二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5x2=70) 1.关于果酒的制作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去烂子粒和枝梗,再用清水冲洗掉污物 B.发酵的温度维持在18~25 ℃最好 C.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打开瓶盖放气,以防止发酵瓶破裂 D.需要不断地充入氧气 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和果醋实验中,一直保持厌氧环境 B.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C.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不需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 D.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的发酵影响不大 3.对制葡萄酒和葡萄醋发酵条件的控制中,错误的是 A.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的空间 B.用清水冲洗葡萄除去污物,应反复多次冲洗 C.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除在适宜的条件下,时间应控制在10~12d D.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葡萄酒的温度高些,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d左右 4.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 C.变酸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的菌落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汁产生酒精 B.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 6.与醋酸发酵有关的微生物是 A.一种细菌和另一种细菌 B.丝状真菌和细菌 C.酵母和细菌 D.酵母和丝状真菌 7.下列对腐乳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 ℃ B.豆腐块分层摆放,逐层加盐,层数加高盐量不变 C.卤汤中的酒量应控制在12%左右 D.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要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8.某同学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发现豆腐腐败变质,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A.用盐腌制时,加盐量太少 B.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没有用沸水消毒 C.制作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较多 D.装瓶后,没有将瓶口密封 9.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毛霉可利用其体内的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糖类知识点

第二节糖类 一、糖的组成和分类 1、糖的组成: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糖类的组成通常用通式Cm(H2O)n表示,因而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2、糖的分类 根据糖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分为: 单糖:不能再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如葡萄糖、果糖 二糖:每摩尔二糖可水解成两摩尔单糖,如蔗糖、麦芽糖 多糖:每摩尔多糖可水解成多摩尔单糖,如淀粉、纤维素 【习题一】 糖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于糖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均有甜味 B.淀粉和纤维素均不是糖类 C.糖类均不可水解 D.糖类都含有C、H和O元素 【分析】A.糖类不一定有甜味; B.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 C.二糖和多糖能水解; D.糖类含有C、H、O三种元素. 【解答】解:A.糖类不一定有甜味如多糖,故A错误; B.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属于糖类,故B错误; C.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能水解,故C错误; D.糖类含有C、H、O三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二、葡萄糖与果糖 1、结构 (1)葡萄糖

分子式:C6H12O6 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 实验式:CH2O 官能团:醛基(—CHO)、羟基(—OH) 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属醛糖。 (2)果糖 分子式:C6H12O6 结构简式:CH2OH(CHOH)3COCH2OH 官能团:酮基(CO)、羟基(—OH) 果糖是一种多羟基酮,属酮糖。 总结: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2、化学性质 (1)葡萄糖与氢气反应 CH2OH(CHOH)4CHO+H2 → CH2OH(CHOH)4CH2OH(己六醇)。 (2)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 CH2OH(CHOH)4CHO+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2Ag↓+H2O+ 3NH3。 (3)葡萄糖与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CH2OH(CHOH)4CHO+2Cu(OH)2 → CH2OH(CHOH)4COOH+Cu2O↓+2H2O 【习题二】 关于葡萄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是果糖的同系物 B.葡萄糖水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C.葡萄糖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D.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 【分析】A.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注意同系物中的“结构相似”是指物质种类相同,若含有官能团,官能团的种类与数目相同; B.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单元测试题

第 五章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1与∠2互余,∠2与∠3互余,∴∠1与∠3互余 B 、∵∠1与∠2是对顶角,且∠2=∠3,∴∠1与∠3是对顶角 C 、∵∠1与∠2互补,∠2与∠3互补,∴∠1=∠3 D 、∵a ⊥b ,a ⊥c ,∴b ⊥c 2、学校、工厂、电视塔在一张图纸上分别用A,B,C 三点表示,工厂在学校的北偏西300的方向,电视塔在学校的南偏东550处,那么此图纸上的∠BAC 等于( ) A 、850 B 、1750 C 、1450 D 、1550 3、如下图,以下有四个结论:①若∠1=∠2,则AB//CD;②若∠1=∠2,则AD//BC ; ③若∠3=∠4,则AB//CD ,④若∠3=∠4,则AD//BC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④ D 、②和③ 4、如下图,AB ⊥EF,CD ⊥EF,AF//BG,BG 平分∠ABE,那么图中与∠1相等的角有( )个 A 、1 B 、2 C 、3 D 、4 5、如图,直线C 和直线a,b 相交,且a//b ,则下列结论:①∠1=∠2,②∠1=∠3,③∠3=∠2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6、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E 的是( ) A 、∠B=∠ACE B 、∠A=∠ECD C 、∠B=∠ACB D 、∠A=∠ACE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二、填空题: 7、一根0.5cm 长的头发用放大镜观察得到它的长是5cm ,那么一个150的角在该放大镜下观察得到的度数应为_____ 8、如右图,AB,CD 相交于点O ,OB 平分∠DOE, 若∠DOE=600,则∠AOC=_____ 9、一个角的余角的3倍比这个角的补角大180 ,则这个角的度数为_____ 10、如右图,已知AB//EF//CD,∠A=720,∠D=180 , 则AE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_____ 11、互余的两个角相等,它们的补角是_____ 12、若a ⊥b ,b//c ,则a_____c 2431A B C D C D E G A F B 1 32 1c b a E D C B A E D C B A F A C E B D O

(完整版)化学选修5第一章测试题.docx

化学选修 5 第一章测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 分) 一、(每小 5 分,每小只有一个符合意,共30 分。) .... 1. 下列四个反方程式中,涉及的有机物最多的是() A. CH + Cl 2光照CHCl + HCl B.CH=CH + Br 2 4322 C.+ 3H 2Ni D 33232 52 . CHCOOH + CHCHOH CH COOCH + H O 2.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 3,3-二甲基丁B. 3- 甲基 -2- 丁 C. 2- 乙基丁D H3C CH 3 名称 1, 4- 二甲苯.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某有机物燃后物只有CO 2 和 H 2 O ,可推出的是有机物属于 B.某有机物燃后物只有CO 2和 H 2 O ,可推出的是有机物属于的含氧衍生物 C.某有机物燃后物只有CO 2 和 H 2 O ,通定有机物、 CO 2和 H 2 O 的量,可确 定有机物是否含有氧 D.甲在同系物中含碳量最高,因而是清能源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 C H 有机物最多存在 4 个 C—C 48 B.和均是芳香,既是芳香又是芳香化合物 OH OH C.和分子成相差一个— CH—,因此是同系物关系 2 D.分子式 C2 H6O的外光上有C-H 和 C-O的振吸收,由此可以初步推有 机物构式 C H-OH 25 5.工上用改汽油成的法来改善汽油的燃性能,例如:加入CH 3 OC(CH 3 ) 3来生 无汽油。CH 3 OC(CH 3 ) 3分子中必存在的原子接形式是( ) A.B.C D. 6. 2002 年化学得者的献之一是明了有机物分子行构分析的法。 其方法是极少量的(10-9g)化合物通的离子化室使品分子大量离子化,少量 分子碎裂成更小的离子。如 C H 离子化后可得到+++??,然后定其荷 CH、 C H、 CH 26262524 比。某有机物品的荷比如下所示(假离子均一个位正荷,信号度与离子的多少有关),有机物可能是() A.甲醇B.甲 C.丙D.乙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五专题六答案

专题五蛋白质技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典例1】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B.电泳只是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不同,从而迁移速度不同来分离蛋白质的 C.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按照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的顺序进行 D.装填色谱柱时要尽量紧密,减小颗粒间隙;避免出现气泡;洗脱液不能断流 【答案】B 【解析】电泳法依据的原理:①在一定pH下,蛋白质分子的某些基团解离后会带上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②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间存在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这使得带电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变式1】如图表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具有________功能。 (2)甲装置中,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A是________ ;乙装置中,C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甲装置用于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乙装置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叫________,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4)用乙装置分离血红蛋白时,待________________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 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答案】(1)运输 (2)磷酸缓冲液洗脱血红蛋白 (3)透析(粗分离) 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凝胶色谱法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 【解析】(1)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其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2)由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可知,甲装置中,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A是磷酸缓冲液,其可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乙装置中,C溶液的作用是洗脱血红蛋白。(3)甲装置用于透析,目的是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用乙装置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叫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分子量大的流动速度快。(4)用乙装置分离血红蛋白时,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 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专题六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典例1】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用于提取玫瑰精油的玫瑰花要在花开的盛期采收,大约是每年的5月上、中旬,原因是在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2)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________(填“是”或“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检测题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检测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4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符合题意的答案代号填在下表中相应题号下的空格内(选对一题得2分,错选、多选或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是: A、地理位置 B、自然环境特征 C、人文特征的不同 D、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不同 2、下列地理区域中,属于行政区域划分的是: A、青海湖 B、都江堰市 C、珠江三角洲 D、成都平原 3、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是: A、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B、秦岭—淮河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4、“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味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除了土壤外,还有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人口 5、平均海拔大致在4000米以上、降水较少、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的区域是: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下列描述,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A、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是全国主要的小麦产区. B、日照时数长,太阳能资源丰富 C、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D、居民擅长骑马、射箭、摔跤 7、我国四大区域中以牧业为主的地区是: A、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

C、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纬 D、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8、灌溉农业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农业类型: A、西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北方地区 9、北方地区位于: A、长江以北 B、阴山以北 C、黄河以北 D、秦岭—淮河以北 10、南方地区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风俗习惯有着明显差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饮食——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 B、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南船北马 C、住房——北方高大宽敞,屋顶陡峭;南方则相反 D、传统体育项目——北方人喜欢溜冰、滑雪,南方人喜欢游泳、赛龙舟 12、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林海雪原 D、常绿阔叶林 1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4、属于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A、驰骋草原,粗放豪爽 B、小桥流水,婉约浪漫 C、大江汹涌,激情火爆 D、黄土深厚,民风纯朴 15、雅丹地貌是由: A、风力作用形成的 B、流水作用形成的 C、冰川作用形成的 D、海浪作用形成的 16、在青藏地区被称为“聚宝盆”的是: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17、影响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草场退化 C、洪涝灾害 D、干旱严重 18、西北地区地面植被,由西向东大体为: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育资料】(超全)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学习专用(最新整理)

教育资源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2CH2CH 3、CH3CH=CH2、HC≡CH等 (1)有机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按照组成元素分类烃(只由碳氢元素组成) 烃的衍生物(碳氢和其他元素组成) 3.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碳碳单键和苯环不是官能团)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 4 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 4 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 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 2、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种类实例 含义应用范围分子式 C 2H 4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可反映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多用于研究分子晶体最简式 (实验式)CH 2①表示物质组成的各元素原子最简整数 比的式子;②由最简式可求最简式量;③分子式是最简式的整数倍 ① 有共同组成的物质② 离子化合物、原子晶体常用 它表示组成电子式 用“”或“×”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 成键情况的式子多用于表示离子型、共价型的 物质结构式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用断线表示多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结构简式CH 2===CH 2省略碳氢单键和碳碳单键,相同原子或 基团合并有机反应常用结构简式表示

键线式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 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都表示 一个碳原子 表示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 球棍模型小球表示原子,短棍表示价键(单键、双 键或三键) 用于表示分子的立体空间结构 (相对位置和连接情况) 比例模型用不同体积的小球表示不同大小的原子用于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大小和形状 书写键线式时注意事项: (1)、一般表示2 个以上碳原子的有机物; (2)、只忽略C-H 键、其余的化学键不能忽略。必须表示出C=C、C≡ C 键和其它官能团。 (3)、除碳氢原子不标注,其余原子必须标注(含羟基、醛基和羧基等官能团中氢原子)。 (4)、计算分子式时不能忘记顶端的碳原子。 共用电子对省略短线 总结: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短线替换双、三键保留 省去碳氢元素符号 键线式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五、六

专题五蛋白质技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1.方法及原理 方法原理 凝胶色谱法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电泳法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的不同 【典例1】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B.电泳只是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不同,从而迁移速度不同来分离蛋白质的 C.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按照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的顺序进行 D.装填色谱柱时要尽量紧密,减小颗粒间隙;避免出现气泡;洗脱液不能断流 【变式1】如图表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它 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具有________功能。 (2)甲装置中,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A是________ ;乙装置 中,C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甲装置用于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乙装置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叫________,是根据 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4)用乙装置分离血红蛋白时,待________________时,用试 管收集流出液,每5 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专题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1)提取玫瑰精油实验①方法:水蒸气蒸馏法。②实验流程 (2)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①方法:一般用压榨法。 ②实验流程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2.胡萝卜素的提取 (1)胡萝卜素的性质: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2)实验设计①方法:萃取法,石油醚最适宜作萃取剂。 ②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3)鉴定方法:纸层析法。 【典例1】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用于提取玫瑰精油的玫瑰花要在花开的盛期采收,大约是每年的5月上、中旬,原因是在此阶段_________。 (2)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蒸馏时收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四章复习与测试.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D.果糖分子结构不含醛基,故其无法发生银镜反应 2.难溶于水而且比水轻的含氧有机物是 ①硝基苯②甲苯③溴苯④植物油⑤蚁酸⑥乙酸乙酯⑦硬脂酸甘油酯 A.①②③ B.④⑥⑦ C.①②④⑤ D.②④⑥⑦ 3.下列有机物在酸性催化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的有机物,且这两种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有机物是 A.蔗糖 B.麦芽糖 C.丙酸丙酯 D.丙酸乙酯 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纤维素和高级脂肪酸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天然油脂一般为多种混甘油酯的混合物,因此无固定的熔沸点 C.皂化反应完成后加入食盐可以使高级脂肪酸钠从混合物中析出,这一过程叫盐析D.区别植物油和直馏汽油的正确方法是将它们分别滴入溴水当中,稍加振荡,观察溴水的颜色是否褪去 5.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分馏、分液 C.分液、分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6.苯甲酸和山梨酸(CH3—CH CH—CH CH—COOH)都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下列物质中只能与其中一种酸发生反应的是 A.金属钾B.溴水C.新制Cu(OH)2悬浊液D.甲醇 7.某种高级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22.25 g,皂化时需3.00 g NaOH,则这种脂肪酸中的碳原子数接近的数值是 A.15 B.16 C.17 D.18 8.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里加入(NH4)2SO4溶液可提纯蛋白质 B.温度越高,酶对某些反应的催化效率越高 C.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吞服“钡餐”会引起中毒

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4和专题5的高考试题

(2007山东)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1)玉米秸杆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多选)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3)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 (4)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技术。 (5)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在产生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2008.江苏生物)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________。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乙组在 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_。 (2)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________。 (3)如果甲、乙和丙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 间的差异并说明理 由。。 (4)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 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

(2009.江苏卷)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B.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解氧 C.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有机磷农药,需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 D.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的作用只是作为反应底物 (2009.江苏卷)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的原理是利用酶溶液对细胞壁成分的降解作用。蜗牛酶液从蜗牛(以植物为食)消化腺中提取;果胶酶、纤维素酶从微生物中提取。为了研究不同酶液的酶解效果,某实验小组取无菌烟草幼叶,切成相同大小的小片,等量放入6支试管中,试剂用量和实验结果列于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注:“+”越多表示绿色越深,“一”表示颜色无显著变化) (1)实验过程中,需要轻摇试管,其目的是,使原生质体从叶小片中游离出来,以便观察悬浮液绿色的深浅。 (2)从绿色的深浅可推测:蜗牛酶液酶解效果最好,原因是蜗牛酶液含有等多种酶。该实验中是空白对照组,其设置意义是。 (3)用网筛过滤原生质体到离心管内,离心后收集沉淀物,并用洗涤。 (4)原生质体是否符合要求还需进行检验,其检验的方法是。 (2009年广东)(1)商品化植酸酶主要来自微生物。在产酶菌株筛选过程中,常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溶于水的植酸钙制成固体平板,植酸钙被植酸酶分解后可在平板上产生,可根据其大小选择目的菌株,所得菌株需要进一步测定植酸酶活性。活性测定可以植酸钠作为底物,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的 表示。 (2)利用上述所得菌株制备植酸酶的流程如下图: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章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五章指令系统测试 1、以下四种类型指令中,执行时间最长的是()(单选) A、RR型指令 B、RS型指令 C、SS型指令 D、程序控制类指令 2、程序控制类指令的功能是()(单选) A、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B、进行主存与CPU之间的数据传送 C、进行CPU和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D、改变程序执行的顺序 3、单地址指令中为了完成两个数的算术运算,除地址码指明的一个操作数外,另一个常需采用的寻址方式是( )(单选) A、立即数寻址 B、寄存器寻址 C、隐含寻址 D、直接寻址 4、下列属于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寻址方式的目的主要是()(单选) A、为了实现软件的兼容和移植 B、缩短指令长度,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灵活性 C、为程序设计者提供更多、更灵活、更强大的指令 D、丰富指令功能并降低指令译码难度 5、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中,操作数存放在()中(单选) A、通用寄存器 B、主存 C、数据缓冲寄存器MDR D、指令寄存器 6、指令采用跳跃寻址方式的主要作用是() (单选) A、访问更大主存空间 B、实现程序的有条件、无条件转移 C、实现程序浮动 D、实现程序调用 7、下列寻址方式中,有利于缩短指令地址码长度的是()(单选) A、寄存器寻址 B、隐含寻址 C、直接寻址

D、间接寻址 8、假设某条指令的一个操作数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假定指令中给出的寄存器编号为8,8号寄存器的内容为1200H,地址1200H中的内容为12FCH,地址12FCH中的内容为3888H,地址3888H中的内容为88F9H.则该操作数的有效地址为( ) (单选) A、1200H B、12FCH C、3888H D、88F9H 9、假设某条指令的一个操作数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假定指令中给出的寄存器编号为8,8号寄存器的内容为1200H,地址1200H中的内容为12FCH,地址12FCH中的内容为3888H,地址3888H中的内容为88F9H.则该操作数为( ) (单选) A、1200H B、12FCH C、3888H D、88F9H 10、某计算机按字节编址,采用大端方式存储信息。其中,某指令的一个操作数的机器数为ABCD 00FFH,该操作数采用基址寻址方式,指令中形式地址(用补码表示)为FF00H,当前基址寄存器的内容为C000 0000H,则该操作数的LSB(即该操作数的最低位FFH)存放的地址是( ) (单选) A、C000 FF00H B、C000 FF03H C、BFFF FF00H D、BFFF FF03H 11、假定指令地址码给出的是操作数所在的寄存器的编号,则该操作数采用的寻址方式是( )(单选) A、直接寻址 B、间接寻址 C、寄存器寻址 D、寄存器间接寻址 12、相对寻址方式中,操作数有效地址通过( )与指令地址字段给出的偏移量相加得到(单选) A、基址寄存器的值 B、变址寄存器的值 C、程序计数器的值 D、段寄存器的值 13、下列关于二地址指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单选) A、运算结果通常存放在其中一个地址码所指向的位置 B、地址码字段一定是操作数 C、地址码字段一定是存放操作数的寄存器编号

(完整版)化学选修5第一章试题

化学选修5第一章测试题 1.下列有机物的系统名称中,正确的是( ) A .2,4,4-三甲基戊烷 B .4-甲基-2-戊烯 C .3-甲基-5-异丙基庚烷 D .1,2,4-三甲基丁烷 2.按系统命名法下列名称不正确的是 A .1一甲基丙烷 B .2一甲基丙烷 C .2,2一二甲基丙烷 D .3一乙基庚烷 3.(CH 3CH 2)2CHCH 3的正确命名是 ( ) A 、3-甲基戊烷 B 、2-甲基戊烷 C 、2-乙基丁烷 D 、3-乙基丁烷 4.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A .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 .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 .3,3,4-三甲基已烷 D .2,3,3-三甲基已烷 5.有机物 的系统名称为 A .2,2,3一三甲基一1-戊炔 B .3,4,4一三甲基一l 一戊炔 C .3,4,4一三甲基戊炔 D .2,2,3一三甲基一4一戊炔 6.(共10分)用系统命法写出下列物质名称: ⑴ CH 3CH 3C 2H 5CH CH CH 3 _________ ⑵ CH 3CH 3 CH CH 3CH 2CH 2 ⑶ 7、书写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共4分) ① 2,6-二甲基-4-乙基辛烷: ② 2-甲基-1-戊烯: 8.下列各组有机化合物中,肯定属于同系物的一组是 ( ) A .C 3H 6与C 5H 10 B . C 4H 6与C 5H 8 C .C 3H 8与C 5H 12 D .C 2H 2与C 6H 6 9、与CH 3CH 2CH=CH 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 B 、 C 、 D 、 10.戊烷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 A .6 B .5 C .4 D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