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合集下载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指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探讨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工业部门碳排放:中国工业部门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其中,能源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特别是煤炭的使用。

此外,钢铁、水泥等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部门。

1.2 交通运输碳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交通运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汽车尾气排放和航空业的发展,导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因此,控制交通运输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

1.3 农业碳排放:农业是中国的重要经济部门,但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农田灌溉和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农业碳排放的减少对于降低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发达国家碳排放: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进程较早和能源消耗较大。

美国、欧洲国家等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

近年来,这些国家开始采取减排措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减少碳排放。

2.2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2.3 国际减排合作:全球碳排放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机制,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加强技术合作和资金支持,推动全球碳排放的减少。

国际减排合作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

三、碳排放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3.1 空气污染:碳排放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加剧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碳排放问题,包括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等。

1.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这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

为了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清洁能源。

例如,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核能的投入,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例如,通过改进燃烧技术和提高锅炉效率,减少燃煤发电厂的碳排放。

此外,中国还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3. 清洁能源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减少碳排放。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

例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家。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核能和水电等清洁能源。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以美国和欧洲为例进行介绍。

1. 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近年来美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导致碳排放难以控制。

美国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取销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这导致美国碳排放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

2. 欧洲欧洲各国对碳排放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欧洲联盟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限制工业碳排放等。

欧洲各国也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三、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的比较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问题主要源于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碳排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国内外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来源、碳排放趋势、碳排放政策和碳排放减排措施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国内外碳排放总量1.1 国内碳排放总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碳排放总量一直居高不下。

据统计,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总量的约30%。

1.2 国外碳排放总量美国、印度、欧盟等国家也是碳排放大国,碳排放总量较高,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明显。

二、碳排放来源2.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燃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

2.2 交通排放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导致大量碳排放。

2.3 农业排放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农作物腐烂等也会产生碳排放。

三、碳排放趋势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碳排放,通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环保政策等措施,碳排放总量有所下降。

3.2 国外碳排放趋势一些发达国家也在采取减排措施,碳排放趋势呈现下降态势,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3.3 全球碳排放趋势全球碳排放总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努力减少碳排放。

四、碳排放政策4.1 国内碳排放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碳排放政策,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税等,促进碳排放减少和碳排放权交易。

4.2 国外碳排放政策一些国家也实施了碳排放税、碳排放减排目标等政策,推动碳排放减少。

4.3 全球碳排放政策全球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签署了《巴黎协定》,共同致力于减少碳排放,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五、碳排放减排措施5.1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投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监管体系,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和管理,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

5.3 提倡低碳生活倡导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等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个人碳排放,共同保护地球环境。

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及其应对策略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碳排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 气候变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增强,进而引起气候变化,包括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气温升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

2. 生态系统破坏:过量的碳排放对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

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加剧了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威胁。

3. 健康问题:碳排放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空气污染是碳排放的副产物之一,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呼吸系统健康,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发病风险。

二、应对策略1. 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的首要措施是推动能源转型。

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减排的关键。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研发和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技术。

2. 节能降耗:降低能源消耗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碳排放。

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碳汇建设:碳汇是吸纳二氧化碳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和绿地等。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等方式,增加碳汇的面积和质量,实现减碳增汇的目标。

4. 国际合作:应对碳排放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

国际间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国际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加强科技和经验的共享,推动全球减排合作,实现碳排放的全球治理。

5. 公众参与:公众的参与是推动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力量。

政府需要提供相关信息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行动。

同时,企业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普及。

总结起来,碳排放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破坏和健康问题等。

我国碳排放政策解析及建议

我国碳排放政策解析及建议

我国碳排放政策解析及建议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和全球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我国也在积极推进碳减排工作。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出发,探讨我国碳排放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国碳排放政策的现状是比较积极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如《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等,以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减少碳排放。

同时,政府也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然而,我国碳排放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在排放上存在违规行为,而政府的惩罚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威慑。

另一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波动较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加大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其次,优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增加市场流动性,减少价格波动。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总之,我国碳排放政策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 1 -。

浅谈我国碳排放的危害及对策建议

浅谈我国碳排放的危害及对策建议
的 需 求 量 也 急 剧 增 大 , 因 此 碳 排 放 不 断 增 加 , 那 么 研 究 如 何 降 清 洁 能 源 , 改 变传 统 能 源 消 耗 量 大 的弊 端 , 必 须 在 科 技 研 发 上
低碳排放量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
H 二 、 降 低 碳 排 放 的 对 策 和 建 议
《 豫瓣 %黪 ?% % 1 ∞§i自§∞ 经济与法 强赣 %琴《《%| ? C鹞s 鹅 《 镞 4 《 鳞辑謦 ? l 锈 辑 i % 黩 % % 瓣 % | 一¨—● 44 激 o 自 } - 、 、 ∞ O % L ‘
浅 谈 我 国碳 排 放 的 危 害及 对 策建 议
加 大投入力度 。可 以借鉴德 、美等发达 国家的先进经验 ,加大 清 洁 能 源 的开 发投 入 力 度 ,着 力 发 展 核 能 发 电 和 水 力 发 电 , 以
满足人们需要 。 3 加 快 发 展 第 三 产 业 , 促进 对 外 贸 易 、 城 市 不 仅 是 人 们 生 产 和 生 活 高 度 集 中 的 地 方 , 而 且 也 是 能 从 政 策 上 鼓 励 社 会 大 众 积 极 从 事 第 三 产 业 , 一 是 制 定 适 合 源 资源 消耗量大 、环境污 染高度聚集 的区域 ,是碳 的主要 排放 区 , 目前 我 国大 多 数 城 市 都 处 于 工 业 化 进 程 能源 消 耗 量 大 , 环 并促进 第三产业发 展的有力政策 ;二要使现代 制造业与服务业 保 投 入 力 度 不 大 , 因 此 ,建 立 城 市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体 系 ,依 靠 技 有 机 结 合 ,如 大 力 发 展 第 三 方 物 流 , 提 升 物 流 服 务 业 的专 业 化 术 进 步 大 力 节 能减 排 ,加 强 环 境 治 理 , 树 立 低 碳 意 识 , 降低 二 程度 ;三是制定完 善的行业标准和行 为规范 ,以满足社会大众 氧 化碳排 放量 ,走 向绿色和 低碳经济 ,是我 国实 现社会现代化 对服务 的要求 ,培 训服 务行业工 作人 员 的专业 能力,提升服务 发 展 的 必 由之 路 ,意 义 重 大 。 ( 一)调整产业结构

碳排放问题与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碳排放问题与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碳排放问题与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本文将全面探讨碳排放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包括碳排放的原因、影响、减排技术和政策,以促进公众对低碳生活和环保的重视。

一、碳排放的原因和影响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如能源使用、农业和工业生产等)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其中以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多。

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就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从而引发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现象,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

目前,全球能源消耗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巨大。

此外,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交通等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为了应对碳排放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能源效率提升、低碳能源开发、改善交通状况、城市规划和人口控制等,以减少碳排放量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

1.能源效率提升:家庭、企业和政府单位可以通过更换高效节能设备、改善建筑节能和制订能源使用计划等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2.低碳能源开发:丰富多样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量。

3.改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改善道路状况和车辆技术水平,也可以减少交通引起的碳排放量。

同时鼓励节约能源、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

4.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规划住宅和公共建筑,节约土地和资源,并通过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

5.人口控制:通过生育政策、提高妇女教育水平等方式,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和碳排放量。

三、政策层面应对碳排放问题除了以上技术和措施,各国政府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鼓励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

1.碳税:通过加征碳税等方式,引导企业和民众减少碳排放行为,鼓励更多的低碳节能生产和消费方式。

2.政策激励:政府可以通过金融补贴、税收优惠、减免贷款利率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和民众参与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推广新能源:政府可以出资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鼓励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

碳排放行业的管理制度

碳排放行业的管理制度

碳排放行业的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上升,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碳排放行业的管理和控制。

碳排放行业是指利用化石燃料、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和交通、建筑等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

这些排放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引发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

因此,对碳排放行业的管理和控制成为全球环保的重要课题。

二、碳排放行业管理现状1.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迅速随着全球工业和交通领域的迅速发展,碳排放量一直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40亿吨,这给全球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2. 碳排放行业管理制度滞后虽然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碳排放行业的重要性,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

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滞后,这些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碳排放行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强化亟待加强。

三、碳排放行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护大气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控制碳排放行业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降低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

2.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通过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碳排放行业向低碳化方向转变,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促使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推动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四、碳排放行业管理制度建设1. 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有效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碳排放权的买卖来限制碳排放,激励企业减少排放量,促进碳排放行业的向低碳化转型发展。

2. 完善碳排放行业监管加强对碳排放行业的监管工作,制定合理的排放标准,建立健全的监测监控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减少碳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2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12,2010285浅析碳排放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杨波(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全球暖化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碳排放为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挽救自身的必然选择。

本文阐述了碳排放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碳排放管理策略,以期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碳排放管理对策一、引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由于消耗化石燃料而导致大量碳排放,引起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植被破坏、生物锐减,致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生存面临威胁。

环境污染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通过,各方表示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就202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目标和发展中国家减缓排放行动达成协议;2009年12月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

如何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污染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碳排放现状分析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从此,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由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长。

196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仅为9439551千吨碳,到2008年增长到了30377313千吨碳。

总体而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行业分布来看,由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70-2004年间全球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工业(不包含水泥行业)、交通运输部门,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3.09%-72.96%,并且电力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增长也较快,总体来说,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量较大。

从地区分布来看,由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早,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国家,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00-2004年间,工业化国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80%。

其中,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全球累计排放总量的58.98%,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28.03%,是中国的3.5倍,非洲累计排放量最少,仅占2.56%。

但从2008年数据来看,中国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2%,俄罗斯占6%,印度占5%,巴西占1%。

"金砖四国"总计占全球碳排放的34%。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有快速上升之趋势。

三、碳排放原因探析碳排放量的多少是由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

但是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不同。

刘强、庄幸等(2008)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的46种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出口产品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4.4%。

究其根本,也是经济发展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只是国际分工的原因,导致了碳排放的转移。

朱勤、彭希哲等(2009)综合考虑了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达到152.73%,其他各因素贡献率值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出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

朱勤、彭希哲等(2010)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

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明显,且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大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碳排放增加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其次,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率、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等对碳排放影响较小。

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提高,技术水平进步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四、碳排放管理对策分析(一)政府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世界各国推出了碳排放管理对策,英国的"低碳城市"模式与日本的"低碳社会"模式走在前列。

英国的低碳城市规划有以下特点:(1)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单一,即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量降低,并为此提出了量化指标。

(2)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

(3)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

(4)低碳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5)低碳城市建设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

日本提出的"低碳社会"模式,具体来说,有如下特征:(1)低碳社会规划目标的灵活性。

日本低碳社会规划考虑了两种情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低碳社会实现途径中体现了各部门共同参与。

(3)低碳社会规划重点领域的多元化。

(4)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主导性。

法国制定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能源运用等方面入手,制定积极应对策略,如计划在2020年把有机农业所占土地面积比例从现在的1%提高到20%;政府计划对旧车增收保险附加费,对购买节能型新车给予优惠;在2020年前,将空运的碳排放量减少到50%;考虑征收碳税;从2010年起,降低所有新建住房的能源消耗,并对旧房进行改造,最大幅度地降低旧房的耗电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方案,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 能耗比2050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各省、地区也全面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设计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拟题了碳税征收策略,改善出口贸易结构,引导企业生产出口低碳产品,鼓励并支持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引导居民消费模式转变,完善国际碳市场交易机制。

(二)学术界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在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对碳排放管理做了大量研究,龙惟定、白玮(2009)认为主要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不断增大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比例,调整产业结构,抑制"三高"产业发展,制定节能标准,鼓励节能技术引用,倡导节能行为。

段红霞(2010)阐述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分析了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并提出了以下碳排放策略:(1)建立能效标准和排放规章制度。

如建筑节能标准、高效率的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用电器和商业能效标准等等,以促进能效提高达到排放效果。

(2)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排放。

比如征收碳税、制定总体排放限额,授予企业按照规定数量排放的权利。

(3)制定信息相关的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生产者生产节能产品,消费者偏好低排放的产品。

解振华(2010)分析了气候变化问题及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拟题了以下碳排放管理措施:(1)继续深入开展节能排放工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

(2)加快发展低碳技术,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3)发展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

(4)加强林业建设,增强森林碳汇。

(5)加强能力建设,加快促进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李旸(2010)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了下面的碳排放对策:(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2)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排放。

(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

(4)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5)开发碳汇管理,推进生物固碳。

(6)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对于碳排放策略,政界、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发展低碳城市为多数推崇,这只是排放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本,有以下有效策略值得推荐:明确碳排放目标;提高能源效率;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制定节能标准;创新低碳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低碳发展思想宣传,引导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增强森林固碳,生物固碳;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12期NO.12,2010286我国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郝国青(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近几年呈现出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五、结论与建议气候变化已威胁人类生存,节能排放工作推广已势在必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放政策,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中找到平衡点,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一)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合理排放目标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加上人口基数大,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制定排放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要防止环境过度污染,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制定合理排放目标,并把总量目标细化,层层落实。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清洁生产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一些高能耗行业导致了大量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淘汰高能耗产业,可有效减少碳排放。

有以下措施: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例如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电子折本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弃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以及科教文卫行业等等;需要控制发展的产业,比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水泥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三)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煤炭能源比例过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过低,是目前我国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一大挑战,也是我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未来排放压力巨大的重要原因。

我国必须制定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路线图,推进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如清洁煤、核能、水力、太阳能和风能,支持节能排放技术研究与创新,如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排放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等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预期排放目的。

(四)建设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增加自然碳汇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以氧气的发生器和二氧化碳的吸附器,减碳能力强大,一颗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全球森林年固碳1196亿吨,约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46%,森林面积的变化将会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存量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