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科学小精灵的话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我们就已经来到了小学科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在我们一起度过的愉快的几年科学学习时光里,我们经历了许多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这几年里,我们已逐渐成为了一个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时刻留心身边的小事情,注意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研究、探索这些问题。在我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我们便拥有了一页页做过的实验和观察记录,如果现在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回忆一下我们做过些什么,对一些事情曾经是怎么看的,和现在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那么,还等什么呢?让我们开始这学期的学习吧!当然,在本学期的更为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但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实验和观察记录,而且要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画、表格、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还要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如果在和同学交流时,发现了自己记录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过来。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和观察时,都要实事求是地做十分认真和细致的记录,让

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小精灵

第一单元放大镜

1.1 放大镜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二、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实验操作: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第一种:将需要进行观察的物体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第二种: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课外活动:自制一个放大镜,并且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树叶、报纸上的文字和各种类型的纸,并将观察到的各种纸的特征记录下来,并与之前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进行比较。

三、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小部分的更多细节;

●和放大镜形状类似的物体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1.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一、探究活动

1、我的观察发现。

2、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信息和我们使用的观察工具有关;

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探究活动

1、放大镜下的昆虫

2、课外活动

课外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一种昆虫,并且进行记录。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着十分丰富的观察内容;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机构和生活习性。

●昆虫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

三、阅读拓展:蚜虫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间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 3 ~ 6节,有原生和次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器。跗节2节,第1节很短。腹部常有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如有翅,则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

蚜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蚜虫刺吸植物汁液,引起植物发育不良,排泄蜜露,引起霉菌滋生,并能传播植物病毒,是最重要的农林害虫类群之一。世界已知4000多种,归为2总科13科。

1.4、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探究活动。

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自然界中许多物体都是晶体结构,晶体具有一致的几何形状;

三、阅读拓展: 晶体有什么性质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其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作周期的排布。性质有:均匀性——内部各部分的宏观性质相同(如密度、化学组成等);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如电导率、热膨胀系数、折射率等)依不同的方向而变化;自范性——能自发的生长出晶面,晶面相交成晶棱,晶棱汇聚成顶点,晶面数F、晶棱数E、顶点数V之间的关系是F+V=E+2;与无定形物不同,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对称性——晶体理想外形和内部结构具有特定的对称性,对X射线产生衍射效应。雪、食盐、石英、胆矾等都是晶体。晶体又可以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1.5、怎样放得更大

一、探究活动。

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然后观察物体,把发现记录下来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科学家设计并使用显微镜来拓宽观察领域、开展对更多问题得研究;三、阅读拓展。

如何让两个放大镜保持平行并在同一轴线上由于常见的放大镜焦距都比较大,要制成显微镜,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很大,学生的手又容易晃动,在调节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放大镜不平行或不在同一轴线上的现象,造成从放大镜中看不到图像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找一把直尺,让两个放大镜都靠着直尺,这样就不容易偏了。也可以找一个较长的纸筒(如装薯片的纸筒)在一边筒壁上开一个宽 1 厘米长 10 厘米的口子,让放大镜的手柄从这个口子伸出纸筒外,沿口子上下移动放大镜,就能保证两个放大镜保持平行并在同一轴线上了。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探究活动

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自制的显微镜开展对身边的生命世界的研究,形成一份“显微镜下的生物体”的研究报告。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要求选择、确定一个有关身边生命世界的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观察研究,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计划—观察—结果—交流”,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尝试象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课文重点启发学生的观察范围、观察内容、观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一、探究活动:“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二、阅读拓展: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

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胡克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有许多小孔,状如蜂窝,他便称之为细胞(细胞的英文名cell,原意是小房间。细胞里还有什么?罗伯特·胡克没有进一步说明,只是十分简单地说其中还有空气或液汁。现在知道,胡克在软木组织中看到的仅仅是死细胞的细胞壁。以后,许多学者在不同的生物体中都重复看到细胞。植物有细胞,动物也有细胞,但这些学者同样没有注意到细胞内含物是些什么东西。1831年,罗伯特·布朗从兰科植物的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1835 年,有人在低等动物根足虫和多孔虫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的内含物——细胞质。这样,细胞基本结构和形态逐渐为人所知。

1.8微小世界和我们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收集表

收集时间:____ ___ 收集人:___ ____

(成果种类:食品医学农业

生物工程微电子其他)

酵母发面的实验记录表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物质及其秘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三、阅读拓展

什么是微生物

顾名思义,微生物是与宏生物(人类、动物、植物)相对而言的微小生物。如细菌、霉菌、病毒等,它们微小得人用肉眼直接观察难见其踪影,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将其放大成百上千倍乃至上万倍才能见其真面目。微生物虽小,却具有适应性强,吸收营养迅速,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要说繁殖之快,有的细菌只要条件适宜,可以 20分钟繁殖一代;要说繁殖之广,在自然界中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上到85000米以内的天空中,下到1000~2000米的土层里和11000米的海底都可以觅到微生物的踪迹;要说数量之多,微生物至少有50多万种,一克土壤中可有100亿个细菌和真菌,每毫升海水中可有870万~1200万个细菌,人或动物一克粪便中细菌数可达1000亿个。微生物不仅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在人类、动物、植物的表面及人类、动物机体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等腔道内也有多种微生物的栖身。如人的肠道内就栖居着上百万亿个细菌。

单元学习回顾

年月日一、学习自评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

2、知道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4、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5、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科学探究

1、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放大镜。……………………………………()

2、会用简易的方法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并且用图进行记录。………………()

4、发现并且提出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对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5、能够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增加对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深入思考,乐于和同伴合作,积极地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2、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技术的改进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3、带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微小世界,具有独立探究的能力。

二、知识快餐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了。

2、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3、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4、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5、微生物对人类并不都是有危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

三、阅读天地。

细胞学说的创立

细胞学说主张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和发育基础。细胞学说的形成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渐臻完备。16世纪末、17世纪初,显微镜问世后,为探索生物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有效手段。17世纪中叶,英国人胡克首先观察到植物细胞。同时代的荷兰人列文虎克、意大利人马尔比基也相继看到植物细胞。然而都没有认识到细胞是植物界独立的、活的结构单位。19世纪初,德国植物学家特雷维拉努斯和莫尔阐明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称细胞内含物为原生质。

到了19世纪30年代初,布朗观察到植物细胞大都有核。普金叶还观察了鸡胚。莫尔和耐格里提出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原生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至此,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概念。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他的“植物发生论”中,提出植物结构的细胞说,他认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植物借以发展的实体;最简单的植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大多数植物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的形成是一个新细胞起源于一个老细胞的核,最初形成老细胞的球体的一个裂片,然后分离出来自成的一个完整的细胞。

1839年德国解剖学教授施旺把施莱登的见解扩大到动物界。他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说。他认为,有机体的基本部分不管怎样不同,总有一个普遍发育的原则,这个原则便是细胞形成。

施莱登和施旺奠定了细胞学说的基础。细胞学说后来经过许多生物学家补充修改,日趋完善。大体内容是: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是相似的,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并能独立存活,生命过

程是有共同性的;生物体通过其细胞的活动,而反映其功能;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的,各种细胞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生物病害是其细胞新陈代谢和代谢失常所致。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我国在 1965 年试制成功了 20 万倍电子显微镜,后来又研制成 80 万倍电子显微镜,它具有分辨率高 ( 可以看清两个小点间的最小距离为 0.144 nm ,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 500 万分之一,已经达到可以分辨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程度 ) 、放大倍率范围宽、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并配有自动照相装置。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目前最常用的是通用式电子显微镜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现在通用式电子显微镜直接放大倍数可达 80 万倍左右,分辨率是 0.2 nm ,用它可以看到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等。除上述两种电子显微镜外,根据不同的成像原理,还有发射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镜式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类型。各式电子显微镜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微电子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 媒体:播放“杠杆”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最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物质 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宇宙”单元,学生将 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 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

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二、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