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及其价值取向_以近代浙江省兰溪县三泉村为个案

合集下载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特色。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传统村落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传统村落的理论内涵传统村落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村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

村落中的民居、庙堂、街巷、庭院等建筑,通过形式美和功能实用的结合,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其次,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村落中的传统节庆、民间习俗、手工艺等,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

再次,传统村落承载了历史记忆和社会变迁。

村落中代表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遗存,记录了村民们的劳作、悲欢、教育经历等,是乡土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1. 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详细的规划和修复方案,并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村落的原汁原味得以保存。

2. 加强传统村落的管理与运营。

传统村落的管理需要专业人才,要注重对村落景观、环境、秩序等方面的维护和管理。

引入合适的商业模式,开展文化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活动,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 强化传统村落的教育和文化建设。

村落中应设立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和展示馆,以便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教育活动,让村民和来访者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并加强对村落传统技艺的传承。

4. 加强传统村落与现代城市的连接。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能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割裂,应通过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村落与城市的联系与互动。

此外,合理规划村民的居住和就业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5. 加强传统村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应加强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编者按今天,光明日报将光明讲坛设在岳麓书院,请胡彬彬教授论述“小村落,大文化”。

过去,传统的文史哲研究框架体系,忽略了对中国村落文化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探讨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胡彬彬教授用三十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系统考察和多维研究,他将以田野考察所历、所见、所研的大量例证,来探究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中华农耕文明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长久远的农耕文明史。

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物证的。

物证在哪里?湖南南部的永州有一个地方,叫作玉蟾岩,当地的土话叫“蛤蟆洞”。

在这个洞里我们发现了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

这是一个让全世界轰动的发现,也是让全世界瞩目和服气的物证。

这足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古国。

第二个和第三个例证是,湖南常德的澧县有两个山,一个叫城头山,一个叫彭头山。

上个世纪,我们分别在这两座山上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古代遗址。

前者不仅有一个非常大的类似于城池或村落的遗址,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稻田遗址;后者更是又有稻谷种子出土。

我想那就是华夏先民非常远古的村落和人类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物证。

何谓村落?《辞海》只给了两个字的注解:“村庄。

”《辞源》给了六个字的注解:“乡人聚居之处。

”这两个注释有点单薄。

“村落”是个中国词,有关“村落”的称谓,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如《三国志·魏书卷十六》:“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村落”一词,在魏晋以降的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联系前面的三个物证,我们可以给“村落”下一个大致的基本的定义,即村落是由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在族群部落的基础模式上,进而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元。

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关联紧密。

“文化”是个舶来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共32张PPT)

10.《无为政治》
·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 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 想的。
·A. 偏重社会冲突—————横暴权力——权力是冲突过程的 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一方通过发号施 令来支配另一方;
·B.偏重社会合作——同意权力——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 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每个人都是有 利的。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则,就会发生共同授予的 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何以维持的基础上,费孝通把权力划分 为四种类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他指出乡土社会是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费孝通在分析乡 土社会秩序维持和结构稳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 察。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
答:雍姬在父亲和丈夫之中选择了父亲,是因为在她看 来 ,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亲近。在以雍姬为中心的差 序格局中,父亲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 的道德、行为都会因为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 的仲缩。
《乡土中国》一共由几篇文章构成?
14篇
1.《乡土本色》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
9.《无讼》
·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 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 多的副作用。在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 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讼” 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
· 而现代社会,变化万千,责任切分,社会角色分配 更为复杂,各种法律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律师是个 体权益的保障。

保护传统村落申论作文

保护传统村落申论作文

保护传统村落申论作文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传统。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可以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也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次,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促进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村落通常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有效地开展乡村旅游,提升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

再次,保护传统村落有助于实现城乡环境的和谐发展与生态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而传统村落通常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传统村落,可以避免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推动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保护传统村落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意味着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权益。

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和乡村人民的融合和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实现城乡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保留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态思想与实践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存在时间之长、影响之深、独特性和终结方式,都为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

传统农业社会既是基于家庭农场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也是基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生态体系,农业生态文明是该社会的核心。

如何在现代化与传统保护之中发掘和继承农业生态文明成果,逐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是建立在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基础之上的。

在这种关系中,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超脱、也不应超脱自然,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态理念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们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和尊重的,他们认为自然是他们生产的重要条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他们的首要责任和义务。

他们通过诸多艺术形式,表达了这种敬畏和尊重的感情,如“祈福长生”的祭祀活动、祈求好天气的文艺节庆、农事活动中的歌颂自然的歌谣等。

这表明传统农业社会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农业社会以自然天然资源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因而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并制定多种保护措施,以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例如,农业生产实行轮作制度,为土地留下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又如,禁绝砍伐,强化对森林、草场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各种节水、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河流、防治荒漠化等措施都在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社会对可持续农业的模式探索和推动,取得了可喜成果。

这种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新时代也应该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三、自然资源的利用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在自然资源利用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因而生产方式为“自然规律+人为干预”相结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合理统一,充分体现了农业生态文明的理念。

农民们遵循本土资源的性质、特点,生产出适宜当地生态和气候的农作物;结合不同气候、地质条件,农民们逐渐发展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林下种植、旱地直播、水稻熟土法、养鱼养蜜蜂等特色生产技术,进而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

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

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也是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体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以及乡村文化的心灵寄托等方面来探讨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乡村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正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它代表了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传承乡村文化能够增强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乡村文化还具有凝聚社会的作用。

乡村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更加注重社区关系、邻里互助和集体生活。

乡村文化作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互信。

乡村传统活动、村民组织的精神共享,以及乡村文化形成的庆典活动都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另外,乡村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乡村旅游成为近年来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

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光、休闲和寻求短暂的疏导压力。

同时,乡村文化的展示也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划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举办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等,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乡村文化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心灵寄托的意义。

随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物质追求的过度,现代人对乡村的向往与渴望日益增加。

乡村文化作为城市人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精神寄托,有助于缓解城市人的压力和疲惫,唤醒人们对于传统乡土的向往和温情。

总之,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凝聚社会、经济价值和心灵寄托等多重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16—13
观点二、从乡村改造走向社区重建
1、社区含义:是“基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 的纽带联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当下乡村社区现状: 一是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维系传统社区认同的纽带联系逐 渐失去作用,市场机制日益成为现代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利益也 已成为维系个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二是传统的村庄共同体逐步趋于瓦解,构成社区认同的传统 要素逐步消失,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机制逐步瓦解,社区凝聚力 及认同感进一步弱化。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步弱化。 三是乡村社区已呈现出生活面向的城市化、人际关系的理性 化、社会关联的“非共同体化”、村庄公共权威的衰弱化
16—8
• • • • •
5、协调作为一种策略 6.目标任务的落实 7.自查 8.迎检 如此,植树造林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作为中 心工作的植树造林算是基本结束。通过上述的 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运动式的治理策略成为 当前乡镇政权治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治理方 式。
16—9
总结
• 在这一治理实践中,其延续了“总体性 社会”时期的准军事化的组织构架,运 用政治化动员的方式使得政治与行政混 合运作,同时配以制度性的资源协调术, 进而使得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过运 动式治理,地方的基层政权表现出了有 效地社会动员能力,并能基本完成上级 政权所确立的任务与目标。
16—12
简县:精简机构与建立责任政府 • -----机构的设置应该主要着眼于提供必要和必须的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县级机构可以减到20个左右即可,行政人口也可随之减 少。简县不仅仅是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构造一个责任政府,防 范苛政,建立良政。 • -----可从县级党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度改革入手。县级党代会设 立常任代表,由党代会直接选举,对全体党员负责。县人大设立 常任委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条件成熟后,县 长也可实行选民直接选举。 ------从长远看,随着条件成熟,可将县变为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 方自治单位。中央可以通过党务、司法、资源分配控制县,县在 有限的范围实行自治,向地方民众负责。

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及当代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及当代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及当代价值研究作者:罗康智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第03期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成果的梳理后发现,目前社会各界已逐步达成的共识在于,传统村落面临消失的危险性日益加剧,对其实施必要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仔细对比各种传承保护政策后,却不难发现,对中国传统村落基本属性的把握有欠精准,对其当代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

传统村落自身具有的基本属性及其当代价值,是其得以稳定延续的关键所在,只有掌握这一关键,对传统村落实施的保护与传承对策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传承与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也才能落地生根。

关键词:传统村落;基本属性;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21X(2017)03-0076-06一、引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民族学研究传统范式的惯性干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固定农耕文明的研究,大多习惯于对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甚至是对极其有限的小社区展开系统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虽然对具体农耕民族建构的村落所做的研究,堪称精准和系统。

但与此同时,却在无意中忽视了对整个农耕文明的共性特征做跨民族、跨区域的文化属性归纳。

从而在对固定农耕文明建构起来的传统村落进行研究时,对其基本属性的把握亦有欠精准。

具体到中国而言,已有研究成果就很少注意到,汉族地区的传统村落与其他属于农耕文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其间存在着何种共性特征,却疏于关注。

比如很多已有的研究,对侗族、壮族、傣族、白族、土家族等民族建构的传统村落的研究,都分别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些传统村落在内在结构上与汉族地区的传统村落存在着何种同质关系,却缺乏深入的探讨。

为了摆脱这种传统研究范式的偏颇,我们显然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准确把握固定农耕文明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为依据去探讨不同民族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

通过对这些基本属性的把握,去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村落在当代的存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4
注 : (1) 本表在统计各年人口时 ,由于家谱中不载女儿的出生时间及婚期 ,因此 ,无法加以统计 ;但由于谱中记载了娶进媳妇的 出生时间 ,因而笔者权且以未进门媳妇数充抵未出嫁女儿数 ,料想出入不至于过大 。(2) 统计时 ,死亡人口仍计入死亡当年的人口 数。
① 参见周祝伟《: 浙江三泉村 700 年变迁模式试探》《, 史学月刊》2003 年第 2 期 。 ② [ 清 ]秦簧 :光绪《兰溪县志》序 。光绪十五年 (1889) 刻本 。 ③ 《东鲁唐氏族谱》卷 16 ,光绪《三泉续修谱序》。民国五年 (1916) 刊本 。
① 这一根据族谱正文所载人口统计所得的人口损失比例表明 ,光绪《三泉续修谱序》所说“尔时 (太平天国战争) ,死地而能 生 ,危地而能存者 ,盖寥寥焉”,及《三泉续修谱跋》所说当时三泉村“死者十之八九 ,存者仅十之二三”的说法言过其实 。
② 《东鲁唐氏族谱》卷 16 《, 三泉续修谱跋》。 ③ 光绪《兰溪县志》卷 8 《, 祥异》。 ④ 光绪《兰溪县志》卷 1 《, 风俗》。
— 65 —
浙江学刊 2005 年第 3 期
从上述图表看 ,三泉村在 1851~1860 年间人口尚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 ,然而 1860 年之后村 落人口开始出现了急剧下降 。从 1860 年至 1864 年的短短五年间 ,人口由 1034 人降至 697 人 ,净减少 337 人 ,下降率达到 33 %左右 ,即减少了 1/ 3 。① 其中以 1861 年 (咸丰十一年) 、1862 年 (同治元年) 两 年损失人口最多 ,1861 年减少人口 90 人 ,而 1862 年则减少得更多 ,达 216 人 ,两年减少的人口约占总 减少人口的 91 %。这五年间高达 33 %的人口究竟是怎么减少的呢 ? 是否如撰于光绪年间的《三泉续 修谱序》所说 ,完全是“洪杨大劫”所致呢 ?
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 及其价值取向
———以近代浙江省兰溪县三泉村为个案
周祝伟
提要 :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问题 ,国内外学者一直抱着浓厚兴趣 ,并从不同的侧 面加以认识 。本文即以浙江省兰溪市三泉村这个有着 700 年历史的宗族村落为个案 ,通过考察 它在清咸丰 、同治年间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所秉持的价值取向 ,结合该村落的发展史和公众组织 组建情况 ,指出是宗族村落共同体化的社会特性 ,使之在清军与太平军的对阵中采取了以家 、村 为中心的地域本位主义价值取向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对乡村社会的传统特性应加以创造 性改造 ,以服务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
表 1 咸 、同之乱时期 (1851~1864) 三泉村各年人口统计表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1851
1060
1856
1046
1861
1015
1852
1041
1857
1050
1862
925
1853
1041
1858
1050
1863
70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54
1038
1859
1040
1864
697
1855
1043
1860
关键词 : 近代 浙江省 乡村社会 传统特性 太平军 作者周祝伟 ,男 ,历史学博士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杭州 310025)
自 20 世纪初以来 ,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问题 ,就一直是国内外抱着各种不同目的 ,试图了解 中国 、认识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起来看 ,大致有三个 :一是从社 会分层理论的角度出发 ,强调村落社区内的贫富分化和对立 ;二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特点提出 了乡村社会和谐说 ;三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建构的乡村共同体说 。这三大成果 的取得 ,应该说都是有相关的个案作为基础的 ,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 ,它们在学界又都受到了来 自建立在其他个案基础之上的 、程度不同的质疑 。这些新个案的发现和挖掘 ,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 前人各自所建立起来的范式的偏颇和片面 ,从而逐步地深化了我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认识 。在 这里 ,笔者不想就此展开阐述 ,而仅仅准备同样从一个微观的个案出发 ,通过解剖分析 ,揭示其特点 , 以期使我们对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 ,及其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某些价值取向 ,能够更加接近全面地认 识。
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 ,该县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到同治元年正月间 ,连日下雪 “, 溪涧冰厚尺余 , 平地雪深六七尺 ,不得行 。时贼盘踞邑境 ,百姓东搬西徙 ,多栖止山谷间 。值此久雪无处觅食 ,饥窘交 迫 ,辗转致死者不堪言状 。”而到了同治二年 (1863) 夏天 ,又发生了大旱 ,当时“饥民食草木 ,饿殍满 途”。③ 三泉村位于兰溪县“常苦旱 ,方夏 ,弥月无雨 ,禾必槁”④的西北部山区 ,想必饿死的人更多 ,如 该县志卷 8《兵燹 ·克复纪略》中就明确指出 ,当时该县“民多饿死 ,而北乡尤甚”。
— 66 —
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及其价值取向
尽管三泉村唐氏族谱《行传》中仅记载了死于或被掳于太平军的情况 ,跋文中也仅说“咸同间发逆 窜兰 ,加之以师旅”,没有片言涉及与太平军作战的清军 ,似乎该村的人口损失与清军毫无关系 。就这 一点而言 ,应该说族谱与官方文献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口径是近似的 。但是 ,它在指出太平军对该村 影响的同时 ,并没有像官方文献那样颂扬赶走太平军的清军 。那么清军在兰溪县的所作所为又是如 何的呢 ? 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吗 ? 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私人撰述中对于清军在兰溪县所 作所为的记载 。据许瑶光 ①《谈浙》一文载 ,实际上清军与当地乡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 。当时清 军中一支由总兵明安率领的部队 “, 军中多美妇人 ,艳妆华服 ,驮以肥马 ,招摇过市 ,民咸惊讶”,而“其 所部仁勇尤为不仁 ,由兰溪过金华以入缙云 ,一路掳掠”。② 对于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从副贡出身的李 应珏所撰《浙中发匪纪略》中得到佐证 。他同样也指出 “, 明安军由兰溪 、金华赴缙 ,恣行掳掠妇女 ,多 乘马过市”。③ 清军的掳掠行径 ,已导致了兰溪县兵民之间的严重对立 ,不仅前面提到的明安军被“土 民击溃”,而且到了乡民见清军就杀的状况 。据《谈浙》记载 ,当时金衢严道道员缪梓曾“派营弁一员携 兵五人 ,持令催油烛 ,道过兰溪 。兰溪民团毁其文 、折其箭 ,悉数杀之”。作为地方官的许瑶光觉得 ,这 种状况的出现 ,与民团因士兵的掳掠而将之击溃相比 ,是“尤骇人闻听者”。④ 这还仅是在太平军进入 兰溪之前发生的事情 ,即咸丰八年之事 。到了咸丰十一年 ,清军提督张玉良所率的部队在兰溪县与民 团更发生了大规模的互斗事件 。这年的四月二十日 ,张玉良所部由严州退至兰溪 “, 兰溪民团愤其平 日之掳掠 ,又以为不救金而回兰 ,詈之且遏之”,遂发生兵民相斗 ,张玉良部败退逃回严州 。到五月三 日 ,张玉良由严州率军杀进兰溪 。重新杀进兰溪县的张玉良 ,带着复仇的心态 “, 纵部曲掳民财 ,团民 杀之 ,遂下令肆杀 ,老弱妇女无一得免者 。既杀其人 ,又纵火焚其屋 ,七十里皆灰烬 。”展开了一场惨绝 人寰的血腥大屠杀 。从表面上看 ,张玉良部清军的掳掠与屠杀 ,似乎是报复心理所致 ,其实并不然 。 据许瑶光说 ,当时军饷奇绌 ,三四月只给一月粮 ,而行营掌支应者因无粮可给 ,往往开船避去 “, 饷无可 闹 ,兵乃肆掠 。有以激之 ,则变羞为怒 ,愈以杀人掳财为得计 。”其中只有参将王浮龙率领的千名奋武 军 ,因王浮龙驭军有法 ,不准扰民 ,军纪尚可 “, 兰溪之团每与兵相仇 ,惟见奋武军之腰牌 、号衣 ,则无不 互相救护”《, 谈浙》的作者藉之以为证明“兰溪民团非好与兵仇”的证据 。⑤ 可见 ,清军在兰溪县的肆杀 与掳掠并非是极个别的现象 ,而是相当普遍的 。三泉村地处兰溪县西北部 ,这一区域又正好是清军张 玉良部由严州进出兰溪县所经之地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 ,对于三泉村除由太平军直接造成的人 口损失 (58 人) 之外 ,其余占损失人数 83 %的死亡人口 ,我们自然很难简单地将它完全归之于饥馑 ,族 谱跋文中所说“加之以师旅”的“师旅”也就不仅单指太平军了 。
要搞清楚这一点 ,实际上并不太难 ,因为《三泉唐氏族谱》于光绪二十年续修时 ,对于太平军在该 村所造成的直接人口损失均有具体记载 。该族谱《行传》,在记载每个族人生卒情况时 ,如果属于非正 常“消亡”的 ,往往都会附注其原因 ,如过继 、出赘 、外迁以及“殉难”、“被掳”等 。考虑到三泉村唐氏续 修族谱距咸同之乱仅相隔了三十年左右时间 ,而村民的丧亲之痛又是刻苦铭心的 ,因此这种文字记录 从记忆的真实性角度讲 ,应当还是比较可靠的 。为此 ,笔者对该族谱中载有“殉难”、“被掳”的村民作 了仔细统计 ,统计结果是“殉难”者 26 人 、“被掳”者 32 人 。也就是说 ,该村由太平军直接造成的人口 损失有 58 人 。这仅约占这一时期减少人口 (337 人) 的 17 %左右 。那么这 17 %以外的 83 %人口损失 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 据光绪《三泉续修谱跋》说 “: ……咸同间发逆窜兰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 (三 泉唐氏) 人丁寥落 ,死者十之八九 ,存者仅十之二三 。”②尽管它对该村的人口损失严重程度有些夸大其 辞 ,但却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信息 ,即该村人口的减少 ,并非完全是因为太平军的“杀戮”所致 ,至少饥 馑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
一 、季世丧乱起 :咸 、同之乱中三泉村的人口变迁及原因分析
三泉村所在的兰溪县 ,地处浙江省严 、衢 、婺三州交界之地 ,其西部 、北部与严州建德县接壤 ,西南 部与衢州龙游县为邻 ,南 、东南 、东北分别与婺州金华 、义乌 、浦江三县交界 。咸丰 、同治年间 ,太平军 曾数度往返于严 、衢 、婺 ,并于咸丰十一年 (1861) 五月初四日控制兰溪 ,至同治二年 (1863) 正月十二日 撤退 ,历时一年半载有余 。据编修于光绪七年 (1881) 的《兰溪县志》说 ,该县“咸同之间历洪杨大劫 ,民 人存者仅十之三 。”②三泉村作为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 ,其在这场运动中的情况 ,官方文献包括县志均 无片言提及 。但该村编修并保存的《东鲁唐氏三泉族谱》,其中撰于光绪二十年 (1894) 的《三泉续修谱 序》说 “: 咸同间加以洪杨大劫 ,兵燹之惨状 ,为 (三泉唐氏) 迁兰以来所罕见 。”③指出三泉村在这场战争 中同样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该谱编修前后相续且时间间隔不长 ,如光绪甲午 (1894) 谱与道光 壬寅 (1842) 谱相距 52 年 ,民国五年 (1916) 谱与光绪谱相距 22 年 ,而光绪谱的编修距太平天国运动影 响该村的时间仅 30 年左右 ,也就是一代左右的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修的家谱 ,它所记录的该 村人口存殁情况应该还是能够做到比较准确的 。兹据该谱《行传》所载族众生卒年资料 ,对咸 、同之乱 期间该村各年份人口情况作一统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