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第7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

合集下载

一家系4代9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特征与基因检测分析

一家系4代9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特征与基因检测分析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l a d i a g n o s i s o f s p i n o e e r e b e l l a r a t a x i a( S C A) b y c l i n i c l a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i s i n o n e p a r e n t a g e, 4 g e n e r a t i o n s . Me t h o d s F i r s t l y ,f a mi l y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nd a p e d i g r e e a n a l y s i s w e r e p e r f o r me d,a nd t h e f a mi l y c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c s we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o b s e r v i n g t h e a g e o f o n s e t , ma i n c o mp l a i n s , s y mp t o m d u r a t i o n nd a a g e o f d e a t h . T h e n , t h e h e r e d i t a r y s u b t y p e wa s e s t bl a i s h e d t h r o u g h s c a n n i n g t h e d u p l i c a t e n u mb e r o f t r i n u c l e o t i d e i n p a t h o g e n i c C AG o f S C A1, S C A2, S C A3, S CA 6, S CA 7, S C A1 2 a n d DR P L A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的临床研究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的临床研究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的临床研究韩燕;郑惠民;丁素菊;蒋建明;余龙;黄兴华;马丽杰【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3(007)007【摘要】目的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7型( SCA7)是 SCA系列中首个确定累及视网膜的疾病,该研究探讨中国 SCA7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一个表现为视力下降、辩色力异常和共济失调的 SCA7家系 23例成员( 8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家系调查、体格检查及头颅 MR、眼底照相、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流图等有关的辅助检查,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 SCA7临床特点.结果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患者视力损害先于共济失调,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 , 为蓝-黄色盲或蓝色盲,无夜盲,无智能减退.结论中国 SCA7患者临床表型存在多样性.【总页数】2页(P1114-1115)【作者】韩燕;郑惠民;丁素菊;蒋建明;余龙;黄兴华;马丽杰【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上海市,20043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上海市,20043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上海市,20043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上海市,20043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所,上海市,200433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所,上海市,200433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所,上海市,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相关文献】1.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研究进展 [J], 张依生;宋峰亮;王飞;张荣波;杨小康;徐忠乐;佘新平;陆小欢2.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7例 [J], 余叶菁;孙占用;贾艳丽;王建华3.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2家系临床特征分析 [J], 范红珍;姚文涛;王建华;王贺波4.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M RI 检查的应用及进展 [J], 朱杨帆;陈涛;杨丹;张林明;梁丽拼5.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一家系报告 [J], 赵婷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族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一家系报告

白族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一家系报告
缺 血 再 灌 注 1 6、4及 4 , T含 量 与 缺 血 前 及 c组 比较 , 、 2 8h E 差 异 有 显 著 意 义 ( <0 0 ) ( ) 氢 麦 角 毒 碱 治 疗 后 , 丘 P .1 。 3 二 下
本 实验 结 果显 示 , 鼠注 射 二 氢 麦 角 毒 碱 后 , 侧 大脑 大 双 半球 E T含 量 均 显 著 低 于 缺 血 再 灌 注 鼠 。 推 测 二 氢 麦 角 毒 碱 可 改 善 脑 血 流 量 、 供 氧 状 态 , 射 性 阻 断 了 应 激 反 应 导 致 脑 反
显 著 高 于 缺 血 前 及 假 手 术 组 ( <0.1 , 峰 值 出 现 于 缺 血 P 0 )其
再灌 注 2 。下 丘 脑 与 海 马 E 4h T含 量 均 高 于 顶 叶 皮 质 ( < P
00) () 缺 血 再 灌 注 组 鼠脑 非 缺 血 侧 海 马 、 叶 皮 质 , .5 。 2 脑 顶
维普资讯
中华 神 经 科 杂 志 20 0 2年 8月 第 3 5卷 第 4期 C i JN uo, uut 0 2 hn erlA g s 20 ,
堑, .

2 3 ・ 5
缺 血损 伤及 远 隔机 能 障碍 发 病机 制 的研 究提 供 理论 依据 。 材 料 和 方 法 : 年 Wia 大 鼠 9 成 sr t 0只 , 雄 不 限 , 3组 : 雌 分 () 缺 血再 灌 注 组 ( 1脑 A组 ) 3 :0只 , 分 为 缺 血 前 、 血 1h 再 缺 、
使 脑 缺 血 中 心 区 和 半 暗 带 血 管 强 烈 而 持 久 性 收 缩 ,局 部 血
组( B组 ) 术 前 3 n 静 脉 注 射 I L 19 g m 体 表 面 积 , : 0mi, C .6 m / 。

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

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

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杨丽1,马子珊1,马伯年1,罗嘉嘉1,张维1,杨智峰1,任紫晗1,兰甜甜1,陈桂生2,3摘要:本研究对1例因SETX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SCAR1)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表型分析及基因检测。

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基因学分析,发现该患者9号染色体上的SETX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5812C>T (p.Q1938X)和c.501_508del,这些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14外显子和第6外显子,且此前尚未在文献中报道。

本研究首次发现这两个突变可引起SCAR1,为进一步理解SETX基因在SCAR1中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可能为未来类似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常染色体隐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共济失调伴眼动失用2型;AOA2;SETX;复合杂合突变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识码:AClinical and genetic features of autosomal recessive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A case report YANG Li,MA Zishan,MA Bonian,et al.(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 750004,China)Abstract: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linical phenotype and genetic testing results of a patient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 (SCAR1) caused by SETX gene mutations. Through medical history collection,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neural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SETX gene on chromosome 9, i.e.,c.5812C>T (p.Q1938X) and c.501_508del, and these mutation sites were located in exon 14 and exon 6, respectively, and had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study discover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se two mutations can cause SCAR1,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the SETX gene in SCAR1 and a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imilar cas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Autosomal recessive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Ataxia with oculomotor apraxia type 2;AOA2;SETX;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au⁃tosomal recessive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SCAR1),又称共济失调伴眼动失用2型(ataxia with oculomotor apraxia type 2,AOA2),是一种以早发型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甲胎蛋白水平升高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治疗研究新进展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治疗研究新进展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治疗研究新进展
张妞妞;刘新通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24(16)5
【摘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SCAs)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退行性疾病。

常以步行不稳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精细动作的减退及言语障碍等。

根据基因突变的类型,目前已经发现48种亚型。

SCAs主要依靠基因诊断确诊并明确亚型,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SCA2和SCA3患病率较高,其突变类型是三核苷酸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在共济失调蛋白-2(ataxin-2,ATXN2)和共济失调蛋白-3(ataxin-3,ATXN3)基因的编码区域内异常扩增。

【总页数】1页(P89-89)
【作者】张妞妞;刘新通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研究新进展
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多系统萎缩小脑型临床分析
3.激活泛素-蛋白酶体系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细胞模
型中共济失调蛋白-7的作用研究4.脊髓电刺激术治疗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7型患者三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7型患者三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

408、580C40s、72℃l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1.2.3PCR产物检测及异常CAG重复次数测定1.5%的琼脂糖(上海生工生物科技公司)凝胶电泳检测产物,回收纯化PCR产物。

TA克隆、酶切后行电泳检测,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采用直接测序验证,测序博尚公司完成。

根据测序结果直接读取CAG重复数目。

1.3SCA患者的临床资料1.3.1家系1:4代30位成员中6人发病,女3例,男3例。

发病年龄11~56(26.2±1.6)岁。

先证者(Ⅲ12),男,25岁,3年前出现双眼视力模糊,逐渐发展到视力下降,2年前出现走路不稳,言语不清。

体检:慢眼动,视野粗测无缺损,黄蓝色盲,双眼视力均为0.1。

爆破性语言,四肢肌力V级,四肢腱反射(3+)。

双手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确,步基宽,走直线不能,Romberg征阳性。

颅脑MRI示:小脑、脑桥萎缩。

肌肉活检结果示:神经源性损害。

眼底镜示:视网膜退行性改变,脉络膜血管硬化,黄斑呈金箔样反光,没有发现典型的骨样细胞色素沉着,黄斑变性。

眼电图示:双侧视神经略传导阻滞。

其父(Ⅱ7)51岁,5年前发病,与先证者相比症状较轻。

Ⅲ14病情较重,13岁死于并发症。

1.3.2家系2:3代13位成员中5人发病,女2例,男3例,发病年龄13~54(31.6±2.4)岁。

先证者(Ⅱ5)女,40岁,因“走路不稳2年”来就诊。

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走路不稳,随后出现言语不清。

查体:眼球活动自如,无眼球震颤,视力视野粗测正常。

言语不清,呈吟诗样。

双下肢腱反射(3+),肌力正常,四肢肌肉无明显萎缩,无肢体震颤。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准确,步基宽,不能走直线,Romberg征阳性。

颅脑MRI示小脑轻度萎缩。

较其父(I1)发病年龄早,症状及病情较其父重。

1.3.3家系3:4代31位成员中8人发病,女5例,男3例,发病年龄26—58(45.8±3.2)岁。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王俊岭;严新翔;潘乾;夏昆;唐北沙;宋兴旺;张申;廖书胜;徐倩;彭兰;李晓辉;江泓;沈璐【期刊名称】《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08(15)3【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ATXN7基因突变,探讨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SCA7)患者临床特征.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方法对521例临床诊断为SCA的患者(337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184例散发患者)及258名健康对照人群进行ATXN7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突变分析,并对有ATXN7基因异常的7个家系进行临床总结.结果 337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中发现7个ATXN7基因CAG三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增突变(2.08%),其异常重复次数范围为38~71次;184例散发患者未发现CAG三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增突变.258名健康对照者中共发现13种等位基因,CAG重复次数范围为5~17次,平均10.23次,以10次CAG三核苷酸重复最常见.7个SCA7家系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眼底病变,同时可合并其他多种少见临床症状,在父系遗传时存在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结论 SCA7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罕见,临床表现复杂,进行ATXN7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总页数】5页(P174-178)【作者】王俊岭;严新翔;潘乾;夏昆;唐北沙;宋兴旺;张申;廖书胜;徐倩;彭兰;李晓辉;江泓;沈璐【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0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相关文献】1.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2家系临床特征分析 [J], 范红珍;姚文涛;王建华;王贺波2.河南地区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J], 李学;王泽帅;马建军3.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6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J], 许波;唐北沙;张玉虎;江泓;郭纪锋;刘小民;汤建光;沈璐4.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遗传学诊断及临床特征 [J], 李清华;唐北沙;江泓;沈璐5.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一家系的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J], 江泓;唐北沙;李清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因分析

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因分析

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因分析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是一类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肌肉力量和协调性逐渐减退。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临床表现却十分严重,有些甚至会导致患者的失能和死亡。

对于这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基因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本情况。

这类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重力感、肌肉萎缩、共济失调等,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例如,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主要影响小脑的疾病,其特点是协调性障碍、共济失调、颤动等。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影响脊髓神经元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萎缩。

在基因方面,这些疾病都是由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例如,SCA1型是由CAG重复扩增引起的,这会导致神经元的毒性蛋白质积累,最终引起神经元死亡。

SMA则是由SMN1基因的缺失或变异所致,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神经元的健康。

SMN缺陷会导致神经元逐渐退化和死亡,最终导致肌肉萎缩。

在对这类疾病进行基因分析时,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方法。

例如,PCR扩增、序列分析、基因芯片、全外显子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患者的遗传突变和缺陷,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为其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和方案。

除了基因分析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技术工具来研究这类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小鼠模型和细胞系,研究这些基因突变对于神经元和肌肉功能的影响,探究相关途径的生物学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目前,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还十分有限,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疾病的研究和分析,探寻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对于这些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关心,助力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是一类十分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基因分析和研究是其治疗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REDITAS (Beijing) 2007年6月, 29(6): 688―692 ISSN 0253-9772 研究报告收稿日期: 2006−09−14; 修回日期: 2006−11−12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编号: 2005C33011)和浙江省卫生厅项目(编号: 2005A044)[Suppor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No.2005C33011) and Health Bureau Zhejiang Province (No.2005A044)]作者简介: 殷鑫浈(1979−), 女, 浙江诸暨人, 硕士, 住院医生, 研究方向: 神经遗传性疾病。

E-mail: xinzhen_yin@ 通讯作者: 张宝荣(1963−), 男, 浙江仙居人, 博士, 教授,研究方向: 神经遗传性疾病。

E-mail: brzhang@DOI: 10.1360/yc-007-0688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第7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殷鑫浈1, 张宝荣1, 吴鼎文2, 田均1, 张灏1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杭州 310009;2. 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78摘要: 对一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家系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 并对患者行视力、眼底血管造影、眼底拍照、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以及头颅MRI 等辅助检查;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及DRPLA 基因的CAG 重复序列, 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直接测序进行突变分析。

结果2名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小脑和脑干萎缩; 并存在SCA7基因的突变, 而未发现SCA1、SCA2、SCA3、SCA6、SCA17及DRPLA 基因突变。

说明该家系为SCA7突变家系, SCA7基因中CAG 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的异常扩增是其致病原因。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第7型; 视网膜变性; 基因突变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gene mutation analysis in a pedigree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7YIN Xin-Zhen 1, ZHANG Bao-Rong 1, WU Ding-Wen 2, TIAN Jun 1, ZHANG Hao 11.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Hangzhou 310009, China ;2. National Lab of Medical Genetics of China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ChinaAbstract : We investigat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gene mutation in a pedigree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 A seriesof clinical tests was performed including visual examination, retinal angiography,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electroretinogram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Genomic DNA of the family members and normal controls was used for amplification of the (CAG)n repeats of SCA1, SCA2, SCA3, SCA6, SCA7, SCA17 and DRPLA genes by PCR. The number of (CAG)n was determined by 8% denaturing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direct sequenc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2 patients were ataxia, visual failure, retinal degeneration, cerebellar and pontine atrophy. A mutation in SCA7 gene was detected, while no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SCA1, SCA2, SCA3, SCA6, SCA17 or DRPLA gene. Therefore, this is a pedigree of SCA7. Analysis of the CAG trinucleotide repeat expansion at the SCA7 locu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SCA7.Keywords: spinocerebellar ataxia-7; retinal degeneration; gene mutation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

临床症状复杂, 交错重叠, 即使在同一家系中也可表现为高度异质性, 分型及鉴别诊断困难。

目前已有部分SCA 亚型的致病基因已被定位及克隆, 并已证实基因编码区内的第6期殷鑫浈等: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第7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 689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展为致病原因。

现就一临床考虑为SCA7家系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进行研究分析。

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一个来自浙江的SCA7家系(图1)。

按知情同意原则对家系中5名成员采集血样, 其中已发病2人。

所有家系成员都经过神经内科临床检查, 排除其他内外科疾病。

取外周血8 mL, 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全基因组DNA。

1.2 临床分析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及体格检查, 对已发病患者行眼科视力、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眼底拍照、视网膜电图及头颅MRI等辅助检查。

1.3 PCR扩增利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3设计了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及DRPLA (Denta- torubral and palliodoluysian atrophy, DRPLA)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引物(表1), 由上海博亚公司合成。

SCA7基因扩增采用20 µL聚合酶链反应(PCR)体系,含30 ng模板gDNA, 引物各50 ng, 200 µmol/L 4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 2 U Taq聚合酶, 2×GC bufferⅠ10 µL。

反应条件: 94℃预变性 4 min; 95℃ 45 s, 55℃ 50 s, 72℃ 90 s, 30个循环; 72℃延伸5 min; 4℃保存, 各取2 µL扩增产物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扩增效果。

表1 突变分析引物Table 1 Primers for mutation analysis基因Gene 引物序列Sequence of primersSCA1 5′-AACTggAAATgTggACgTA-3′5′-CAACATgggCAgTCTgAg-3′SCA2 5′-gggCCCCTCACCATgTCg-3′5′-CgggCTTgCggACATTgg-3′SCA3 5′-CCAgTgACTACTTTgATTCg-3′5′-CTTACCTAgATCACTCCCAA-3′SCA6 5′-CACgTgTCCTATTCCCCTgTgATCC-3′5′-TgggTACCTCCgAgggCCgCTggTg-3′SCA7 5′-TgTTACATTgTAggAgCggAA-3′5′-CACgACTgTCCCAgCATCACTT-3′SCA17 5′-ATgCCTTATggCACTggACTg-3′5′-CTgCTgggACgTTgACTgCTg-3′DRPLA 5′-TCAgAgACCCCAgggAgggAgACAT-3′5′-TAgCCAACAgCAATgCCCATCCAg-3′1.4 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测序分析扩增的PCR产物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含50%尿素的8%丙烯酰胺30 mL, 10% APS 300 µL)进行电泳检测, 排除多态及构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估计片段的大小。

正常情况下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及DRPLA基因的PCR扩增片段的大小均在100~320 bp之间(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ac/index.php), 对电泳有异常的区带进行回收, 进行测序分析。

图1 SCA7家系图(箭头所指为先证者)Fig. 1 The pedigree diagram of the families with SCA7( Arrow points to the proband)690 HEREDITAS(Beijing) 2007第29卷2 结果2.1 临床结果先证者Ⅲ1, 男性, 现36岁, 因“行走不稳18年, 视力下降8年, 失明3年”就诊于本科室。

18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跑步及下蹲起立时容易摔倒, 8年前逐渐发展至行走困难, 并出现言语含糊, 饮水呛咳, 进行性视力下降, 起始在阳光下不能视物, 在暗光线下较清楚, 后发展至不能看电视, 仅见人体轮廓。

3年前在扶持下亦无法行走, 双目完全失明, 光感消失。

但无大小便异常及记忆力下降。

查体: 神清, 爆破性语言, 双眼光感消失, 双瞳直径 3 mm, 光反射消失; 散瞳后眼底检查双侧视乳头苍白, 弥漫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眼球上视及会聚障碍, 快速扫视眼动障碍, 眼震未见; 余颅神经未见异常。

肢体深浅感觉正常, 四肢肌力正常, 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踝阵挛(+), 双侧Hoffmann征(+), 巴氏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