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广州市第十二中学扶元泳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本专题课程标准编写者的意图,讲的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实质上想讲的就是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它是建立在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必修二的古道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之上的。在本专题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的基础上去掌握和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课程标准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标要求一: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况,明白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就是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目标要求二:结合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主张,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初步发展情况。

二、重点问题分析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使奴隶制失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促使动荡社会局面形成,为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的形成提供土壤;政治上,分封制的崩溃,为文化繁荣提供足够政治空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为持不同观点的士阶层提供足够的政治舞台,也推动了士阶层的兴起;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的转移,推动了学术的兴旺,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土壤;孔子个人思想的总结和提升,是儒家思想产生的直接因素。

三、教学建议

1.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建议要将其放在春秋战国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学习,明确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儒家思想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经济上的井田制瓦解等历史史实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2. 由于人教版教材对百家争鸣中的除儒家以外的各家的思想表述非常简单,但这些派别的思想又对后期儒家的思想演变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建议学校生源基础较好的学校或者是选修班的学生,适当补上法家、道家和墨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四、历史启示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精神。

五、典型例题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士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请回答:

(1)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

(2)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未受重视?

(3)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主张,你认为可以参考哪些文献?

(4)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由此还提出“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等。孔

子思想未能受到重用的原因在于,其主张并不能满足社会变革年代新兴的地主阶级建立强权、

扩张统一的统治者的要求。

(3)可以参考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也可参考有孔子整理的书籍《礼》、《易》、《书》、《乐》、《诗经》、《春秋》。

(4)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与乱杀;伦理道德上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等;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以及积极进取的为人处

世精神等,都体现了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

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课程标准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目标要求一: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一是统治者统治政策的调整及对人才的重视;二是董仲舒适时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目标要求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目标要求三:汉武帝尊儒的基本史实,以及对以儒学为主的汉代教育的影响。

二、重点问题分析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重要内容?

基本内容包括: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三、教学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