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是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必不可少的技术,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描述油藏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为油田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包括地震、测井、岩心、地质建模等多种方法。
首先,地震是现代油藏精细描述中重要的技术之一。
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构造和岩石特性信息,对油气藏分布范围及其性质进行分析,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演、地震旋回分析等。
其中,地震反演技术可以更好地识别油气层界面及其岩性,而地震旋回分析则可以更好地刻画油气层地震响应和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
其次,测井技术也是现代油藏精细描述的一种常用工具。
测井技术通过对钻井后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地质、物理、化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各种测井仪器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如电测井、声波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等。
通过测井数据,可以定量地评估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岩性等参数,为油气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再者,岩心分析是现代油藏精细描述的另一种重要技术。
通过钻井获取的岩心样品的鉴定和测试可以获得岩石力学、物理、化学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岩心分析,可以确定储层岩石类型、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等参数,为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最后,地质建模也是现代油藏精细描述的一种重要方法。
地质建模利用多种信息数据源,如地震、测井、岩心等,将不同来源的地质数据整合成完整的三维地质模型,进一步分析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
通过地质建模可以定量地描述储层的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等,为合理地设计油气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为石油工业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撑,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和精度,对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3 工作流程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4.1 基础地质资料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油藏勘探中的应用1 地质概况垦东34井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
垦东34块位于垦东凸起北部斜坡带上,垦东10北断层下降盘,为受2条小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该断鼻是垦东4~垦东10断鼻构造的一部分,地层倾角3°~5°。
油层发育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构造高部位为气层或油层,构造低部位虽有砂体发育,为干层或水层。
同时,砂体受河流相沉积的影响,横向变化快。
2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主要指精细层位及储层的描述,进行砂体标定与追踪。
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大,地震储层描述技术的应用是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
2.1 储层识别与标定技术储层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是由储层与其上、下围岩的波阻抗差而形成的。
储层标定就是根据钻井资料将地质目标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来,以区别于其它反射轴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储层标定技术有VSP测井、声波合成地震记录和经验速度尺。
2.2 属性提取分析技术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值的存在是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前提,两者相差越大,预测效果越好。
经研究发现本区泥岩呈高速,砂岩呈低速,两者相差很少,而且地层纵向上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砂层厚度与泥岩隔层厚度比较接近,且储层与围岩速度比较接近的地层中,储层预测难度很大。
本区储层和围岩质地较纯,岩性单一,不存在灰质成分,因此,地震剖面上的岩性界面常代表砂岩和围岩的分界面。
“三瞬”属性最常用,其中瞬时振幅和瞬时频率用于岩性解释,瞬时相位用于检测地层的接触关系。
由这三种基本属性可以导出其它许多相关的属性。
近几年来,由于储层描述的需要和全三维数据体解释的发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急剧发展,已成为储层预测、储层特征参数描述、储层动态监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2.3 相干体分析垦东北部地区由于处在孤东潜山与垦东凸起之间,构造应力较为集中,发育了一系列北东方向的雁行式断层,并被东西向断层复杂化。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2020/11/3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目录
n 一、前言 n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n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n 2.规范性引用文件 n 3.术语和定义 n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n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n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n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n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n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 n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是在油田正式开发方案实施后,在开
发基础井网全部完钻的新增资料基础上进行的精细油藏描述。 n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的任务是油藏地质再认识,落实构造
形态、断层、油气水分布状况及砂体连通、油气水界面、储 层参数等,检查开发方案设计的符合率,修改原有的地质模 型,为储量复算、开发调整等提供地质依据。描述成果是建 立开发初期的地质模型。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一、前言
n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 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n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 港油田分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
n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窦松江 李桂林 何鲁平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目录
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排驱压力(MPa)、中值压力(MPa)、最大孔喉半径
(μm)、孔喉半径中值(μm)、吼道直径中值(μm)、相对分选系数、
孔喉体积比、孔隙直径中值(μm)、平均孔喉直径比、低渗与特低渗储层
的启动压力(MPa)等。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n 6. 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https://img.taocdn.com/s3/m/6ab8c04a941ea76e58fa04f6.png)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毕义泉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LN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本要求 必须重视各开发阶段静、动态资料的录取,并按各
井资料等(开发中后期还应包括水淹程度、水洗效率、剩余油饱和度的 测定等资料)。 测井资料:按描述要求,测全各种曲线。在开发中后期,要求有水淹层 测井等系列; 动态资料:油田所有的动态资料,包括产油量、产水量、压力、试井、 产出剖面、注入剖面、井间剩余油监测及裂缝(微裂缝)等动态监测资 料。
目录
开发阶段有关资料录取要求和技术标准述
的需要; 已有的资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是指在油藏现阶段可以获取到的所有静、动态
资料。包括: 地震资料: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满足精细油藏描述的地震资料; 地质资料:所有井的地质、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以及分阶段的密闭取心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976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 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胜利油田油藏描述规范及关键技术介绍-1

建立五个模型 应用四项技术 搞清三个分布 提出两项措施 达到一个提高
地层模型
地质综合分析
构造模型
水淹层
剩余油平面
提
分布
新井精细挖潜
高
储层模型
测井解释
剩余油层间
采
精细油藏
分布
老井综合治理
收
流体模型
数值模拟
剩余油层内
率
油藏模型
油藏工程 综合分析
2、微型构造研究技术
研究方法
高精度三维 地震资料
目前
1~5m
小 高
点
合 井距
理
小
微
鼻
构 构造倾角 状
造
尺 度
经济可采 剩余油
小 断
同一目的层不 鼻 同区域采用不
同微构造尺度
1、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测井解释; 2、残余油饱和度解释 ; 3、原油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4、地层水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 5、原油性质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1、油藏类型:精细研究油水关系, 利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按小层、按 砂体、按断块确定油水界面。
2、储量计算
3、油层评价
正向微型构造:包括小高点、小鼻状、小断鼻。 负向微型构造:包括小低点、小沟槽、小断沟。 斜面微型构造。 根据微构造的顶底形态,总结了顶凸底凸型、顶凸底平型、顶平底凸型、顶 底均为鼻状凸起型、顶凹底平型、顶凹底凹型、顶平底沟槽型等7种主力小层顶 底微构造组合模式,前四种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建立精细构造模型要求:表现出构造幅度≤5m,构造面积<0.1km2,断距 ≤5m,断层长度<100m。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方法

研究目的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油田开发早中期,对于连续性较好、厚度较大的储层、高孔 高渗带、明显的构造和断层等问题,通过地震和地质等常规 的方法,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油田开发的晚期,重点关心的是低孔低渗带、薄储层、隔夹 层、微构造和小断层及岩石物性的非均质性等问题,是我国 大部分油田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该研究又是世界性的攻 关难题。
主要内容
• 精细油藏描述方法
• 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主体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技术对策
地质研究与地质模型的发展方向 • 研究的尺度越来越小; • 基本单元越来越小; • 定量化和预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种发展趋势也是为了满足生产的要求, 新油田的高效开发,特别是老油田的深入 挖潜问题,没有精细的地质研究是非常困 难的。
开发地震,也称储层地震学或油藏地震学。在油气田
开发和开采过程中,对油藏特征进行横向预测,做出完整
描述和进行动态监测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些技术有:地震 目标处理、三维联片处理、迭前深度偏移、高分辨率地震
勘探、地震属性分析与烃类检测、相干体分析、定量地震
相分析、地震综合解释与可视化、地震反演、储层特征重 构与特征反演、AVO分析与反演、3D AVO、井间地震、 四维地震、多波多分量等。开发地震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 即储层静态描述与油藏动态管理。
三维可视化技术预测沉积体分布特征
相对波阻抗
地层 深度 GR 岩性剖面 RT 沉积微相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 分流间湾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 分流间湾 主力气层
三 角 洲 朵 叶 体 展 布
花 港 组 上 段 上 部
绝对波阻抗
三 角 洲 前 缘
典 型 三 角 洲 相 沉 积 模 式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工作流程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4.1 基础地质资料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4.3.3 原油性质数据:地面原油密度、粘度,不同含水时期、不同深度、平面不同部位原油性质变化数据。
4.3.4 油田水性质数据:主要包括矿化度和水型,不同含水时期的水型及水质变化数据。
4.3.5 天然气性质:气的类型(溶解气、气顶气和纯天然气)、气的主要成份、气密度等数据。
4.4 已有成果资料以前开展研究的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表格及数据库等。
4.5 资料核实与修正数据存在常规性错误,或数据之间存在着逻辑错误在所难免,为使研究成果更加准确、可靠,必须对数据进行检查与修正,减少数据的出错率,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据校验:◆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检查;◆同一层的顶底面关系,顶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底面深度;◆上下层之间的顶底面关系,上一层的底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下一层顶面深度;◆有效厚度与砂层厚度的关系,有效厚度应小于或等于砂层厚度;◆小层数据表与小层顶面构造图的一致性;◆小层数据表与小层平面图的一致性;◆孔、渗、饱参数奇异点的控制;◆相邻时间阶段累积产量的关系,下一阶段累积产量应大于或等于上一阶段累积产量;◆累积产量与阶段产量的关系,上一阶段累积产量加上阶段产量应等于该阶段累积产量;◆阶段产量奇异值检查,检查阶段产量过大值;◆封堵层与射孔层的关系,封堵层必须原来已射开;◆射孔同一层顶底深关系,射孔层底深应大于或等于顶深;◆射孔上下层之间的顶底深关系,射孔下一层顶深应大于或等于上一层底深;◆射孔顶底深与小层数据表的一致性,射孔井段的顶底深在小层数据表中有相应的层位;◆射孔日期与生产日期的关系,射孔日期应提前或同步于生产日期;◆对已有成果进行详细的研究,充分地合理利用。
5 主要应用软件地质建模软件:主要应用Petrel、RMS、GoCad等软件。
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主要应用Eclipse、VIP等软件。
油藏工程软件:主要有油藏工程分析软件RESI、剩余油定量分析软件ROQA等。
6项目概况6.1 立项背景及目的意义介绍项目开题情况、研究时间、研究单位;项目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6.2 工区概况6.2.1 地质概况介绍研究工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构造位置、成藏特点;主要含油层系、基本物性特征及流体特性、储量情况;目前完钻井情况、取心井情况、油田所处开发阶段、综合含水及采出程度等。
6.2.2 开发简历及现状6.2.2.1 开发简历按重大调整措施进行开发阶段划分,描述各阶段末及当前的主要开发指标,总结各阶段的开发特点。
6.2.2.2开发现状介绍目前的主要开发指标。
包括油田的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油井总井数及开井数、单井日产液及日产油、累积产油、累积产水、采油速度、注水井总井数及开井数、单井日注水量、累积注水量、年注采比、累积注采比、自然递减及综合递减、平均动液面等。
6.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主要从油藏地质研究、三维地质建模、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方案挖潜措施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等方面列出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7 精细油藏地质研究7.1 地层对比划分7.1.1 对比划分级别地层对比划分的单元可分6个级别(表1)。
表1 地层对比划分分级表依据油藏描述地层研究需要,划分到相应的级别。
7.1.2 地层对比划分方法地层对比划分是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
地层划分的细致程度、对比的可靠程度是油藏描述成败的关键。
对比理论:层序地层学对比模式:沉积相概念模型对比标志:沉积等时、分布稳定、岩性特殊对比资料:以1:200测井曲线,参考1:500标准曲线对比单元:小层、单砂层或韵律段对比程序:全区统层对比7.1.2.1 精细对比模式◆河流相沉积:以标准层控制层位,用沉积旋回和岩相厚度法结合标志层划分砂层组,采用等高程、平面相变、叠加砂体和下切砂体等4种砂体对比模式确定小层或单砂层。
◆三角洲沉积:依据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和产状采用“斜对”的对比方式,同时结合三角洲沉积电性特征比较稳定的特性,以电性曲线的“形态”进行地层对比划分。
7.1.2.2 标准层及标志层选择标准层、标志层特点:岩性特殊,测井曲线标志明显,分布稳定。
按照分布的相对稳定程度,细分为标准层和标志层。
标准层全油田分布稳定,特征明显;标志层次之,只在局部范围内分布稳定,在大范围内,由于相变,曲线特征有所变动。
7.1.2.3 对比程序a)从取芯井出发,进行单井沉积旋回分析和分级。
b)研究标准层、标志层c)建立标准井剖面首选研究区取芯井做为标准井,也可选砂体发育完全的非取芯井做标准井。
d)建立网格骨架剖面以标准井为中心,选取一定数量的井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区块的各个部位。
e)全区统层对比点、线、面相结合,全区铺开、联网闭合,统层对比。
7.1.3 对比划分精度针对老区开展的油藏描述,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砂层组、小层进行对比划分的完善,厚油层对比划分到韵律段。
在有条件的区块,河流相沉积对比划分到点砂坝的侧积体;三角洲沉积地层对比划分到单一河口坝。
7.1.4 对比划分成果:建立地层格架,并在原有对比划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砂层组、小层的对比结果数据表,即分层数据和断点数据;地层对比图。
7.2 构造精细研究7.2.1断层级别划分:根据断层的延伸距离、断距及所起的作用,可分为6个级别,如下表2。
针对中高渗断块油藏,低级序断层是指断层级别中四级及以下的小断层,它控制剩余油富集,是高含水期挖掘剩余油描述的重点。
表2 断层分级表7.2.2 断裂系统组合与划分应用常规地震资料结合地层对比断点数据,在纵剖面和时间切片上研究断层的纵向和平面发育情况,研究断裂系统的组合模式。
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模式包括帚状组合、放射-环状组合、平行式组合、墙角式组合、棋盘格式组合、羽状组合等;在剖面上的组合模式常见的有“Y”字状、马尾状、阶梯状、卷心菜状、牵引状等。
在模式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区块的断层平面组合,确定断层条数、走向、倾向、落差等断层要素,重点研究三级以下断层的组合模式和发育形态。
7.2.3 低级序断层识别与预测7.2.3.1 研究方法:在构造模式、物理模拟和力学成因分析的指导下,研究低级序断层分布规律。
根据低级序断层在平面和剖面的组合形式,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地震相干分析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及动静态资料综合识别技术,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描述、预测低级序断层。
a)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技术:是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目标处理,使目的层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所改善。
偏移成像后断点准确、断层清晰,并保持波的动力学特征。
全三维解释技术是将井孔信息、地震信息在三维空间上准确解释,能保证纵横向上、浅中深层断裂体系组合的合理性,准确的描述与组合低级序断层,减少多解性。
通过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可以定量描述4、5级低级序断层空间展布,对落差8-10m 左右的小断层较常规方法更易描述与组合。
b)地震相干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是通过三维数据体来比较局部地震波形的相似性,相干值较低的点与地质不连续性(如断层和地层、特殊岩性体边界)密切相关。
通过选取最佳相干道数和时窗进行相干分析,研究成果与实际断层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从而指导断裂组合,特别是对于沿层切片相干分析,可揭示断层、岩性体边缘、不整合等地质现象,为低级序断层识别提供了有利证据。
c)井间地震技术:利用井间地震资料可以精细查明井间微小的低级序断层。
在井间层析的基础上,吸收VSP和地面地震反射法的思想以及数字处理方法,建立井间高分辨率地震波成像方法。
井间地震是在一口井内放置震源,激发地震波,在另一口井或几口井中用检波器接收,是井孔地震技术的一种。
d)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低级序断层在常规地震记录上很难识别和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分辨功能和优良的“数学显微镜”特性,我们将时空域中的地震记录转换到小波域,使时空域中未能用肉眼在地震同相轴上直接发现而又实际存在的隐蔽特征,在小波域中变得明显、直接得到充分展示。
同时在小波分频域进行信噪比增强和提高分辨率的处理,使那些在小波域观察到的隐蔽特征,在重构后的时空域中仍能够得到较好的分辨,以期突破常规时间—空间域分辨率的极限,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和分辨能力。
经小波分解分成不同的频带后,有效波的强度往往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地下界面的阻抗。
通过对分频后的记录进行增益控制,使各频带记录的振幅谱叠加结果逼近一个标准子波的振幅谱,达到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补偿地层对地震波高频成分的吸收,恢复地震记录的理想状态,达到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的目的。
e)综合识别技术:低级序断层的识别和描述难度大,不应采用单一技术,往往也无法只靠单一技术,应采用多技术的综合判识和描述,尤其是注意动态资料的应用。
首先采用老油田密井网资料多井对比确定断点,相干数据体分析确定断层分布规律,多尺度边缘检测在平面上识别低级序断层轨迹,进行低级序断层的组合,并且采用构造样式、成因机制分析及动态资料,综合判断低级序断层解释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