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与精细油藏描述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3 工作流程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4.1 基础地质资料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油藏勘探中的应用1 地质概况垦东34井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
垦东34块位于垦东凸起北部斜坡带上,垦东10北断层下降盘,为受2条小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该断鼻是垦东4~垦东10断鼻构造的一部分,地层倾角3°~5°。
油层发育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构造高部位为气层或油层,构造低部位虽有砂体发育,为干层或水层。
同时,砂体受河流相沉积的影响,横向变化快。
2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主要指精细层位及储层的描述,进行砂体标定与追踪。
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大,地震储层描述技术的应用是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
2.1 储层识别与标定技术储层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是由储层与其上、下围岩的波阻抗差而形成的。
储层标定就是根据钻井资料将地质目标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来,以区别于其它反射轴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储层标定技术有VSP测井、声波合成地震记录和经验速度尺。
2.2 属性提取分析技术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值的存在是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前提,两者相差越大,预测效果越好。
经研究发现本区泥岩呈高速,砂岩呈低速,两者相差很少,而且地层纵向上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砂层厚度与泥岩隔层厚度比较接近,且储层与围岩速度比较接近的地层中,储层预测难度很大。
本区储层和围岩质地较纯,岩性单一,不存在灰质成分,因此,地震剖面上的岩性界面常代表砂岩和围岩的分界面。
“三瞬”属性最常用,其中瞬时振幅和瞬时频率用于岩性解释,瞬时相位用于检测地层的接触关系。
由这三种基本属性可以导出其它许多相关的属性。
近几年来,由于储层描述的需要和全三维数据体解释的发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急剧发展,已成为储层预测、储层特征参数描述、储层动态监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2.3 相干体分析垦东北部地区由于处在孤东潜山与垦东凸起之间,构造应力较为集中,发育了一系列北东方向的雁行式断层,并被东西向断层复杂化。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广北区作为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精细油藏资源。
精细油藏是指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的油气藏。
这些油藏储层类型多样,储量较少,储区分散,常规方法难以有效开发。
对广北区精细油藏的描述、开发及效果分析尤为重要。
一、精细油藏的描述1. 储层特征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多分布于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储层特征复杂多样。
通过地震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储层常常出现断层、裂缝等现象,造成油气分布不均匀,储量较少。
2. 流体性质精细油藏中的原油具有高黏度、高密度、高密度、高硫含量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开采难度增加,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开发。
3. 岩石特征精细油藏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而且储层之间常常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完井技术,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等工作。
二、精细油藏开发的做法1. 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为了更好地描述广北区精细油藏,首先要采用先进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探测等手段,发现并描述出储层结构、性质等信息。
钻井是精细油藏开发的重要环节。
需要采用先进的水平井、定向井等钻井技术,以增加产量,提高采收率。
进一步使用先进的完井技术,包括多点压裂、侧钻井等手段,以增加储层的有效产能。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提高采收率的生产技术,比如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等。
三、效果分析通过以上做法,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产量通过先进的勘探、钻井、完井、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精细油藏的产量,实现更好的生产效益。
2. 提高采收率先进的油藏管理技术,可以实现更为合理的油气开采,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
3. 降低成本通过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优化油田结构通过对精细油藏的开发,可以优化油田结构,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整体开发效率。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石油勘探区域的不断扩大,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油藏精细描述是指通过对油藏的岩石特征、流体运移性、储量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对油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为油藏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探讨。
一、油藏特征精细描述技术油藏特征是评估油藏储量和开发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不同的油藏类型和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精细描述技术。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油藏特征精细描述技术。
1.孔隙度分布分析技术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的大小和分布对于油藏的储量和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孔隙度分布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油藏特征精细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中岩石样品的孔隙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得出某一深度层次的孔隙度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推算出该层次的储油量和产能。
2.孔隙形态描述技术3.构造特征分析技术油藏流动性是指油藏中流体(油、气、水)运移的能力和效率。
油藏流动性精细描述技术主要是为了研究确定油藏的流体运动规律、预测油藏的产能和储量分布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油藏流动性精细描述技术。
1.渗透性测定技术渗透性是指油藏中流体渗透的能力和速度。
渗透性测定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油藏流动性精细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块样的渗透性测定,得出不同深度层次的渗透性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渗透性对油藏流动性和产能的影响。
2.渗流模拟技术渗流模拟技术是一种精细的油藏流动性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内部的渗流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油藏的产能和储量分布。
渗流模拟技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如有限元法、能量平衡法、数值流体力学等。
1.地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油藏储量分布精细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的地质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储量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根据储量分布规律预测油藏的产能等方面。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油藏描述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现状摘要:精细油藏描述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井间储集层分布特征及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等。
根据对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的分析,指出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层原型地质模型研究、定量地质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定量研究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
1精细油藏描述的目标与研究内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
“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
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动下,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精细油藏描述以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地质为主体、多学科一体化研究的优势,综合应用各种静、动态资料,开展储集层和油藏的定量评价,深入研究井间砂体及储集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表征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及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驱油效果和采收率的影响;深入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最终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LN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本要求 必须重视各开发阶段静、动态资料的录取,并按各
井资料等(开发中后期还应包括水淹程度、水洗效率、剩余油饱和度的 测定等资料)。 测井资料:按描述要求,测全各种曲线。在开发中后期,要求有水淹层 测井等系列; 动态资料:油田所有的动态资料,包括产油量、产水量、压力、试井、 产出剖面、注入剖面、井间剩余油监测及裂缝(微裂缝)等动态监测资 料。
目录
开发阶段有关资料录取要求和技术标准述
的需要; 已有的资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是指在油藏现阶段可以获取到的所有静、动态
资料。包括: 地震资料: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满足精细油藏描述的地震资料; 地质资料:所有井的地质、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以及分阶段的密闭取心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976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 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油层物理是研究储层岩石、岩石中的流体(油、气、水)以及流体在岩石中渗流机理的一门学科。
它表述的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的岩石骨架和储存于岩石骨架孔隙中的流体。
钻探一口油井,取心测得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反映的是这口井及井筒周围的油层物性参数,即所谓的“一孔之见”,从平面上看,如果这口井位于湖相水道砂微相中间,它的孔隙度、渗透率偏高,用此计算的储量偏大,因为向水道砂微相两侧的孔、渗参数肯定要小;如位于水道间的薄砂层中,那计算的储量可能偏小,要想真正控制就得还油层以本来面目。
早期资料较少是难以达到的,而随井网的不断完善,获取的动、静态信息的不断增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就能还油层以真面目。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和动、静态资料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和剩余油分布描述,并不断完善储层预测的地质模型,称为精细油藏描述。
可以细分为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时期的精细油藏描述因资料占有程度不同而描述的精度不同。
而目前在开发后期(指综合含水>8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在75%以上)的精细油藏描述由于资料占有量相对较多,所以描述的精度要高,加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才能达到精细描述的程度。
油层物理学科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的过程中,对油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粘度及流度比和油藏润湿性等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目录一、引言 ---------------(1)二、精细油藏描述实例 ----------------(2)1.概况 ---------------(2)2.精细油藏描述对策及思路 ---------------(3)3.精细构造研究 ---------------(4)4.测井多井评价 ---------------(6)5.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10)6.储层非均质性 --------------(14)7.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20)8.三维建模及油藏工程评价 --------------(23)三、结论及认识 --------------(24)四、结束语 --------------(25)油层物理与精细油藏描述――结合板桥油田板北板一油组实例分析一、引言油层物理表述的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的岩石骨架和储存于岩石骨架孔隙中的流体。
首先研究的是储集油气的储层。
储油岩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油气储量和产量,油层物性资料对整个油藏的开发过程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对于认识储层、评价储层、保护和改造储层,对于油田地质勘探、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都有重大意义。
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处于地下的流体的物理性质和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于是油层物理又发展到对流体的测试研究,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研究储油层的物理性质,进而研究储油层的空间展布,在沉积岩储层的研究上,认为储层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的。
随着钻井资料的增加,人们对地下油层的物性认识进一步提高,愈加接近于地下的真实状况;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结果证实,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分布,决定了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变化趋势;油层取心资料的有限性,近年来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得到补充。
物探技术进步,储层约束反演技术为储层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油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油层中存在的渗流屏障的研究及流体性质的研究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变得愈来愈重要,研究得愈来愈细致。
经过较长时间油藏的开发,在采出程度较高的开发后期,有了较多的资料积累。
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人们对重建地质模型的愿望随之产生,这样就提出对油藏的精细描述的问题。
精细油藏描述是对油层物理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它应用了目前一些成熟的多学科的配套技术,但其核心仍然是油层物理基础研究内容,以提高采收率为目的,对油藏的精细认识。
二、精细油藏描述实例1.概况⑴板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板桥油田板北板一油组精细油藏描述是板桥油气田精细油藏描述的一个部份,我们仅以此来探讨精细油藏的描述方法。
本区有沙一、沙二、沙三段三套含油层系,含油气井段2436~4092m,划分为9个油组,板一油组仅是其中的一个。
板北板1油组探明地质储量426×104t,该套油组1982年投入开发,初期依靠油藏天然能量开采,从1985年各断块逐步转入注水开发,到目前经历了近20年的开发历程,到目前总采油井30口,开井25口,日产油105.1t/d,日产气36187m3/d,日产水601m3/d,综合含水85.1%,累积产油152.67×104t,采出程度35.8%,采油速度0.9%,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注水井27口,开井19口,日注水1018m3,累积注水580.91×104m3,月注采比1.27,累积注采比1.12。
⑵存在的主要难题①板1油组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呈现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双重加快的特点。
②油层水淹程度严重,地下油水关系复杂,造成开发过程中注采矛盾比较突出,加大了挖潜难度。
③随着开采过程的加深,剩余油高度分散,原有的地质模型已不能满足目前挖掘剩余资源潜力精度的需要。
2.精细油藏描述对策及思路⑴研究对策①精细构造研究以钻井资料为主,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对储油小层(或砂体)进行微构造研究,建立开发单元的微构造控制。
②应用测井曲线、岩心、试油、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研究储油砂体空间展布及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在储层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测井进行多井评价及“四性关系”研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③通过对流体性质分析,开采变化特征研究,建立油藏流体模型。
④储层非均质性和流动单元及岩石物理相研究,注水后储层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储量复算。
⑤油藏工程研究,包括开发效果评价,数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油藏潜力综合评价。
⑵研究思路①从单井岩性、储集性、含油性到井间砂体连通关系,从静态油层物理性质到动态开发注采关系、开采特点、动态连通关系等,研究的最小单元到单砂体,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分析各个油气层单元,综合研究成果提供一个系统的较全面的静态地质模型,并且在油藏工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模建立动态地质模型。
②编制调整方案3.精细构造研究⑴地层划分与精细对比本次研究在油组、小层、单砂体划分过程中通过岩心观察和岩电关系研究,应用1:200的0.45m、4m电阻率、声波时差、自然电位、自然伽玛5条曲线相互配合,对小层内部沉积单元界限进行了划分,细分出小层内部的沉积单元(单砂体)。
从中选取一些能代表某一小层内砂体发育情况且容易对比的电性特征、典型旋回特征的代表井作为小层对比标准井,建立标准对比剖面,由点到面立体交叉实行全区闭和对比,最终再结合动态资料对划分的单元进行验证和修改。
板1油组主力生产层1-4小层划分了10个单砂体。
其中砂体比较发育、分布比较广泛的是11、12、41、42砂体,为主力砂体,单井砂层最厚达12.8m,最薄1.0m,平均4.7m。
其次为21、22砂体(见表1)。
⑵构造精细解释在建立完整的地震、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层位标定,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确定油组顶界的反射特征,开展精细构造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作站的便利条件,将地震剖面拉伸、放大、极性反转、变换剖面显示方式等手段进行对比解释,并运用瞬时相位剖面、块移动等功能解释小断层。
在编制构造图时,充分利用已知井的钻井资料,以井分层为依据,参考构造趋势成图。
目前已绘制了板1油组4个小层顶界构造图。
经过精细构造解释,新构造图与过去相比,基本格架没有变化,只在局部构造圈闭有变化。
见图1。
精细构造解释得到了几个微构造高点。
图1 板北板一油组含油面积图4.测井多井评价由于钻井取芯井是相对有限的,在用取芯井与测井曲线建立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⑴ 测井资料环境的校正及数据标准化板北地区钻井年代跨度大,测井系列多,既有70年代的国产多线型(声感系列),也有80年代的SJD801系列、83系列,以及90年代3700数控系列。
为了尽可能克服与消除仪器刻度不精确性造成的误差,在对整个区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之前,对测井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⑵ 测井多井评价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四性关系分析主要是对储层进行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关系研究,建立测井信息向地质信息的转化关系。
根据取心井资料,建立测井曲线和油层物性关系,重新编制各类关系图版,建立相关公式。
②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A .泥质含量: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结果得出泥质含量计算公式:Vsh=87.387789×△GR (r=0.9075) 在处理过程中采用将该模型与砂泥岩通用解释模型相结合,取最小值作为泥质含量计算结果。
砂泥岩通用解释模型为:式中: Vsh -泥质含量,GCUR -地层经验系数,选用3.7;X -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Xmin -纯砂岩段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 Xmax -纯泥岩段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
B.有效孔隙度: 通过编制板北地区板1油组岩心孔隙度与声波孔隙度泥质校正后)关系图(相关系数为0.97063),得出孔隙度解释模型如下: 式中:Φ―有效孔隙度; △t ma ―骨架声波时差值;97063.002618.32+Φ=Φmafma sh ma f ma t t t t Vshtt t t ∆-∆∆-∆-∆-∆∆-∆=Φ21-21-2V GCUR X GCUR sh ∆⨯=min max min X -X X -X =∆Xn mw RT Rwb a S Φ⨯⨯⨯=Φ2―声波孔隙度(泥质校正后);△t f ―流体声波时差值; △t ―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值; △t sh ―泥岩声波时差值。
C.含水饱和度由于该地区没有油基泥浆取心数据,所以含水饱和度模型采用阿尔奇公式:式中:Rt ―地层电阻率;Rw ―地层水电阻率; b ―岩性系数; m ―孔隙结构指数; n ―储层饱和度指数;板北地区a=1.2654, b=1,m=1.6294,n=1.6774;地层水电阻率Rw 是综合水分析资料和纯水层视地层水电阻率Rwa 选取的,其地层水矿化度分布在6000—12000ppm 之间,对应的地层水电阻率分布范围是0.16—0.3Ω.M 之间。
D.渗透率: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结果,将渗透率取对数后与声波时差、自然伽玛相对值做二元线性回归得出渗透率解释模型:Ln(K)=0.0425×AC-20.122×△GR-3.933 (r=0.96116) ③ 建立油气水评价标准综合历年该区油井试油生产资料,建立油气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标准,是油气层解释的和有效厚度划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