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总)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简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油矿开采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残余在地质结构中油质较难开采,且需要综合多学科对于残余油质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关的描述以作为开采阶段中的关键数据。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的核心目的为对剩余油的分布数据进行搜集研究,进而达到油质开采的高精细化水平的目的,同时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主要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要有的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类型,最后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油藏技术主要用于油田的开采。
由于油田都存在于地层结构中,因而需要采用一定的勘测技术对地层中油田分布的位置进行预测,油藏描述技术中包含的学科知识较多,其中包括地质学、地震学等相关的知识,而且也需要相关的计算模块对油气储量规模以及油气储层分布状态做出准确的预测。
精细油藏技术主要是针对油田开发后期而言,其目的挖掘已开发油田的潜力,实现油田勘探作业的精细化。
<b> 1 国内精细油藏技术的研究现状</b>油田在开发一定时期后就会进入高含水期,此时油质较差,且需要专门的技术对油质进行凝聚,而且此时地层结构中油藏分布较为分散,局部却也相对富集,在地质结构中已经较难发现比较大片的剩余油分布,导致油田的采收率得不到明显的提升。
而造成油田采收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够对储集层的均质性做到较为准确的预测,因而需要引入精细化油藏描述技术,从而准确的预测出油质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规律,以及储集层的性质。
1.1 地震技术的应用在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集层的分布状态以及流体性质会发生显影的变化,从而储层体积密度以及地震速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地震反射波的相关特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因而在油田开发阶段,主要定期对不同位置的油质分布结构进行对比的三维地震观测,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地震观测数据,能能够初步的对地层中油气分布进行预测。
如今,地震与广泛的用于地层精细构造研究方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https://img.taocdn.com/s3/m/6ab8c04a941ea76e58fa04f6.png)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毕义泉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精细油藏描述关键技术及在开发中的应用探讨

技术与检测Һ㊀精细油藏描述关键技术及在开发中的应用探讨贾琨锋摘㊀要:分析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措施,结合油田开发的生产实际,优化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措施,对关键技术进行优选,重视精细油藏描述的程序,为获得最佳的地质模型,创造有利的条件㊂油田经过长期的开发后,实施精细油藏的描述,重新认识油藏,为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创造有利的条件㊂对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结合现代化的油藏管理实际,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准度,使其更好地为油藏开发提供依据㊂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定量分析;高效开发油藏;预测模型一㊁油藏描述概述精细油藏描述是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将定性的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的方式,准确地揭示地质体的本来面目,建立精细的油藏地质模型,为高效开发油藏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㊂对油藏的描述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如单一河道的油藏描述关键的技术是河道边界的准确识别㊂在确定成因砂体的类型和精细解剖单砂体的空间配置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单一河道的识别标志㊂废弃河道的沉积物类型,河道砂体的中断情况,河道砂体顶面层位的差异分析,河道规模的差异性,同一个河道的砂体厚度不同,显示的沉积状态也不同㊂河道砂体的规律性变化的,不应该出现突变的特征㊂在平面上具有曲流的现象,具有突出的油藏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识别标志的分析,为油藏描述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㊂确认河流的边界,建立河道砂体的变化图示,获得河道砂体的变化规律㊂二㊁精细油藏描述关键技术措施(一)多学科一体化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措施应用地震开发技术预测识别滚动的目标,寻找大的发现,为勘探开发大的油气藏提供基础㊂提高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效率,保持资料的精准度,提高获取资料的分辨率,为油藏精细地质类型的确定,提供高清晰度的资料㊂应用叠前处理技术措施,提高资料的品质,为油藏的精细描述提供可靠的信息㊂比较叠前和叠后的地震勘探资料,利用叠前资料具有突出的优越性㊂实施深入的地质调查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㊂利用三维的可视化技术措施,有利于地质体的精细刻画,确定含油砂体的宽度和厚度,选择有利的方位布井,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㊂(二)储集层的层系分析和构成研究技术措施油藏的描述重点是解剖油砂体的内部构造,研究油层内部的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依靠井网资料显示的沉积特征和界面的不同,结合层次分析的方法,预测描述内部的构筑物㊂确定单砂体的沉积模式,依据测井曲线上的特点显示出来㊂在复合砂体内部识别单一河道,在单一的河道内部识别点垻,然后解剖点垻的内部构造,获得油藏精细描述的结论㊂对储层的流体的物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为油藏的精细描述提供最直接的信息资料,促进储集层的层系划分的进步,保持合理的储集层的小层划分,为合理注水开发提供最佳的帮助㊂(三)地层细分对比技术措施的应用为了更好地进行地层的细分对比,建立地层的对比框架,设计油田开发的地层的对比项目,为合理划分地层提供基础㊂坚持细分开发单元的基本原则,归纳更多的技术措施,为合理划分油层提供依据㊂以现代的河湖沉积理论为基础,将单砂层沉积巡回明显,易于划分的油层进行精细的油层划分,重新部署注采井网,为合理注水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持㊂细分生产单元,与目前的采油工艺的现状和油田生产的经济性结合起来㊂地层细分对比的方法比较多,主要包括岩石学的方法㊁古生物学的方法㊁地震物理方法等,为合理划分生产层系提供最佳的保障措施㊂(四)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技术的应用储层流动性能的研究,应用沉积学的方式,对地层的沉类型进行分析,细分沉积微相,为细分油层提供依据㊂建立岩石相与沉积单元和储油物性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开采剩余油提供基础㊂也可以应用流动带分析法㊁油层孔隙的几何现状分析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法,对已经开发的油藏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水驱的开发效率㊂挖潜剩余油的存在形式,研究和应用高效的开采工艺技术措施,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㊂(五)建立储层预测模型的技术措施通过对油藏精细的地质研究,建立科学的油藏的地质模型,为促进油藏的健康发展,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持㊂设计概念模型㊁开发模型及分析模型,为油田的继续开发提供最直接的设计措施㊂通过地质模型的建立,预测油藏的开发状态,并经过室内试验的研究,提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措施,为保证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㊂储层井间生产运行参数的模拟,提高模型的应用效果㊂分析其中的不确定因素,采取最佳的规避措施,为实际的油藏开发提供模型㊂储层的地质资料库和原始的储层的地质模型必须匹配,预测储层的三维特征,选择和应用最佳的开采技术措施,提高储层的动用程度,为保证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地质基础㊂(六)裂缝的识别和预测的技术措施对油层的天然裂缝进行识别,对岩石及裂缝的露头观测与描述,明确油藏渗透能力,对油层中存在的天然裂缝的状态进行分析,是否满足油藏开发的需要㊂油流在天然裂缝中的流动阻力是否大,如何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降低油流在油层中的渗流阻力,是油层高效开发的基础㊂三㊁结语通过对精细油藏描述关键技术措施的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挖潜剩余油分布的规律,为提高油层的动用程度,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资料㊂不断改善油田生产开发方案,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标㊂建立完善的地质模型,为合理开采油流,提供直接的信息㊂优化油田地质信息的采集方式,发挥油田生产的优势,降低油田生产好的成本㊂使油藏的精细描述技术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提高油田的生产能力,提供可靠的技术标准,促使油藏增产,实施高效开发的作用状态㊂参考文献:[1]邓亚梅,葛雪.简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石化,2016(z1).[2]毛贵源.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化工贸易,2017(7).作者简介:贾琨锋,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辛一管理区采油1站㊂941。
油藏描述

两项措施:新井精细挖潜 、老井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 田开发效果)
一个提高:对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经济评价。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 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经济评 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 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 清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提出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 做好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三、储层地质模型
(1)储层地质模型及分级 (2)沉积相的分尺度描述 (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分尺度描述 (4)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 (5)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四、流体模型
•描述内容 •描述方法 五、油藏地质模型及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评价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亮点、暗点、平点、.AVO油气检测层、.间速度差DIVA分析、道 积分技术在烃检测中的应用、FUZZY综合判别在油气预测中应用
(四) 、 4D地震技术
(五) 、裂缝地震检测技术
第二讲: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格架模型 1、地层划分对比的分级 油藏描述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油藏地层格架描述。通过这项 工作,建立油藏的各级地层格架,明确油藏描述的各级尺度。 在正确的尺度下,描述油藏的各部分,最终建立正确的油藏 地质模型。 根据划分对比的规模可以分为: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油田 地层划分对比及油藏地层划分对比。 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是在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 “组”的规模对比;油田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含油气洼陷 内的对比,一般是“段”的规模对比;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则 是在一个具体的油藏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砂层组或小层” 规模的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高层次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高级别的划分对比控制低级别的地层划分对比。由此可 见,要想做好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小层划分对比),就要做 好盆地级及油田级的地层划分对比。
精细油藏描述成原油上产“撒手锏”

精细油藏描述成原油上产“撒手锏”作者:顾永强刘根芝来源:《石油知识》 2013年第4期顾永强刘根芝中石化胜利油田孤东油田经过20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主力油田普遍进入特高含水、原油产量递减阶段。
因此,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突破口,精细油藏描述,精细油藏管理,克服过去有油就行,鞭打快式开采的做法,优化产量结构,努力做到减产有序,稳产有方,增产有效。
自2010年以来,针对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挖潜难度大的特点,孤东采油厂开展了以建立精细三维模型为基础、以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重点、以改善挖潜措施效果为目的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
开展精细油藏描述是孤东油田实现稳产的必由之路孤东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发后,总体表现为“四高、两失衡”。
“四高”:综合含水高达93.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83%,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达19%;年自然递减率高达15%。
“两失衡”:一是储采失衡,“十一五”期间新增可采储量1450万吨,而同期产油量1650万吨,入不敷出现象突出;二是注采失衡,出砂、大孔道窜槽、停产及报废井多,动态井网不完善。
面对异常严峻的开发形势,孤东采油厂对自身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后认识到,老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是对油藏地下潜力认识不清,致使治理措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陷入了“措施井难有效、递减难以控制”的困境,同时也看到油田采收率较同类型油田的平均水平还低近6个百分点,有较大的提高采收率空间。
空间就是潜力。
怎样才能提高采收率,不断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并把剩余可采储量变成产量?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控制已开发油田的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开发效益?如何才能减缓老油田的递减速度,保持老油田的稳产?在分析影响油田可持续发展众多的因素中,采油厂审时度势,决定抓住关系到发展的根本问题——搞清剩余油的分布,即把精细油藏描述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实施。
探索形成适合孤东油田特点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系列精细油藏描述是以“四高”开发单元为对象,以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以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重点;以确定挖潜措施、提高采收率为最终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精细油藏描述,分井区完善井网,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

精细油藏描述,分井区完善井网,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科学论坛羁精细油藏描述,分井区完善井网,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刘亚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山东东营257000)【摘要】王14断块属于高渗透稀油常压断层一岩性油藏.1988年投入开发,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区块逐渐暴露出油井井况问题突出,老井产量递减快,井网不完善等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2010年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零散井,老井侧钻等手段,分区完善井网,提高储量的控制及动用程度,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同时深化单元目标化管理,对区块开发状况及时跟踪分析.2010年王14断块储量控制程度提高20%,增加可采储量12万吨.【关键词】油藏描述侧钻井网储量1,基本概况王14断块构造上位于王家岗断裂带和丁家屋子断裂带的结合部,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卜9,含油面积1.1km2,地质储量114x104t,采收率64.9%,可采储量74.1×104t.王l4断块可分为两个小断块,构造简单,北部王14—18断块为一北掉断层和一条南掉断层共同组成的地垒块,南部王104断块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南掉断层切割遮挡形成的断鼻构造.南部王104断块天然能量充足,有强边水;北部王14-18断块为半封闭断块,具有一定的天然能量.王14 断块油藏属于高渗透稀油常压断层一岩性油藏.该断块分为三个开发阶段:(1)滚动完善,全面开发阶段(1988—1992.12):阶段累产油19.4069×104t,阶段采出程度17.02%,阶段含水上升率1.76,地层压力21.55MPa,压降1.05MPa.(2)调整完善,持续稳产阶段(1993.1—1998.12):阶段累产油29.4855×104t,阶段采出程度25.86%,阶段含水上升率2.59,压力20.3MPa,压降2.3MPa.(3)产量递减阶段(96.12一目前):阶段累产油22.1X104t,阶段采出程度l9.4%,阶段含水上升率1.0,目前地层压力为19.5MPa,压降3.IMPa.截止到2009年l2月,王14断块油井开井16口,区块日产液水平1334t/d,日产油水平32t/d,单井日油2.Ot/d,综合含水97.6%,平均动液面210米,累油71.1507×104t,累水850.8421×104m3,采油速度1.02%,采出程度62.41%,自然递减24.19%.2,断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报废停产井多,井况差,储量失控严重王14断块投产后历经2O多年的滚动开发历程,目前因高含水与井况等原因,油井大量报废停产,造成井网不完善,储量失控严重,失控储量40万吨.特别是王14—18断块北部井区2003年整体报废,造成井网瘫痪,失控储量2O万吨.统计王14断块油井35口,停产井18口,占总井数的51.43%,其中报废井15口.王14断块由于开发时间长,作业频繁,油套腐蚀及损坏严重,导致该地区井况差,统计该地区有井况问题的井共10口,其中报废井4口,损失地质储量15万吨.目前开油井17口,带病生产的井6口,占开井数的35.3%.如王14一斜49井2003年卡漏扶停时发现1978.14米处套变,漏失段1538.93—1607.64米;2215.72米以下有落物不详,后交大修不成功.目前该井带病生产,损失地质储量1.5万吨.2.2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高,水淹严重王14断块目前采出程度高达62.62%,自投入开发以来受条带窄,边水较强等因素影响,平面上水淹比较严重.断块含水上升规律曲线为凸型,投产初期含水为42.6%,开发过程中无无水采油期,且含水上升较快.断块目前开井17口,综合含水高达97.1%.其中,含水大于95%的井有14口,占噪声源模块:用Simulink提供的Sources模块库产生特征参数符合上述分布函数的伪随机脉冲序列和高斯白噪声,a在[0.2]随机取值.脉冲宽度的确定仅依赖前一个脉冲间隔(马尔可夫)过程.利用V ar—ible TransportDelay模块,对前一个脉冲间隔进行延迟.产生的伪大气噪声通过M—LINK接口输入到S-ystemView已调信号中.I』F模块:由于频率越高,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衰减越快,闪电产生的电磁脉冲经过远距离到达接收机后,主要能量就集中在VLF频段.为获得对接收机有影响的甚低频噪声成份,在脉冲合成器之后,采用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成份,此系统采用SystemView模拟库来实现.控制系统模块:比例控制器用来控制噪声能量和高斯噪声能量的比值,它根据接收机带宽和最靠近接收机的噪声源与接收机的距离来计算.此子系统采用NonlinearControlDesignBlockset实现.调制,解调模块:用SystemView通信函数库产生FSK调制信号,解调信号.误码率计算模块:由SystemView仿真软件测试功能计算误码率计算并产生BER曲线.发送端的信息码元经过延迟后,与解码器输出的码元进行比较计算,两者差异值大于门限值时判为错误,BER计数器累计加1.图2系统仿真模型图4,仿真结果分析采用蒙特卡罗法用上述模型建立了大气噪声环境中的超长波接收机性能仿真.研究不同的干扰脉冲能量百分数异和T时间内脉冲的平均到达个数Ⅳ下FSK接收机的抗干扰性能.Ⅳ取o18时日分别取10o..”9oq.:Ⅳ取o.4,16,3时,曰取3在仿真过程中,通过SystonView仿真环境将噪声增益控制与系统循环次数进行全局变量关联, 信噪比在5,20dB内逐渐增大,每次减少的步长由循环次数控制.由此可以得到图3的误码率特性曲线.此外,通过修改模型中的不同模块, 可以研究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误码性能.图3不同,Ⅳ时的误码率5,结论本文用图形化建模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大气噪声环境下超长波FSK接收机的性能,不仅解决了用经典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综合计算和观测统计局限性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系统模块的参数进行设定,还可以对接收机在某种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效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因而对超长波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噪声抑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美IA.0沃特.甚低频无线电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3.[2]WarberCR,FieldEC.ALongwaveTE/TMpredictionmode][R],PacifiCSierraResearchCrop,American,2001,143.『3]CCIR.WordDiStributionandCharacteristiCS0f AtmospheriCRadi0Noise[R].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0llS anion,Geneva,Swizerland,report322—3,1986.[4]樊昌信,詹道庸.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5]hnupK,Gogoi.PerformanceofaCoherentBPSKReceiver inanImplusiveNoiseEnironmentlJj..IEEETrans.OnComm.System.1999,15(1):471—475.■229科学论坛一胜利海区垦东34C高密集丛式井组钻井技术刘传清(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公司山东东营257000)【j膏要】胜利海洋钻井公司在过去施工丛式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选钻井液体系和性能,工程措施上进一步优化钻井参数,在上部井段采用预定向绕障技术,下部水平段采用划槽定向分离技术成功完成了这组高难度丛式井,为海上密集型丛式井内施工水平井和水平分支井积累了宝贵的现场施工经验.【关键词】高密集大位移轨迹控制丛式井一,密垦东34C力求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钻更多的井,通过增大井斜和井底水平位移以控制更大的采油面积,使海上钻井施工难度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井距由过去的2.0m×2.0m缩短至1.524m×1.829m,实际两井”间壁墙”厚度不足1.0m,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层松软,要求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滤失造壁性,以防止井”间壁墙’垮塌造成两井或多井相串,影响固井质量,同时可能为后期电测仪器进入邻井发生水泥环阻卡留下隐患.2,造斜点提高,最浅的只有90m,用444.5mm大钻头在表层内实施定向造斜一改由过去先下完339.7mm表层套管,在400~600m之后再用244.5mm钻出100m才定向造斜的惯例,并且在表层内完成450~600 的造斜任务,要求钻井液在大井眼,大斜度,松软地层有良好的润滑,防塌和携带岩屑效果.3,井斜在450以上的井6口,水平位移1000m以上(最大1585.72m)的井4口,所以对钻井液的携岩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垂深一般在1360m 左右,钻具与井壁的接触面积大,要求钻井液的润滑防卡能力要强..4,钻井液用液体润滑剂要求使用荧光级别低,无污染的环保型水基润滑剂,并且要求其润滑效果好,因此可供选择的润滑剂范围小.5,垦东34C是胜利油田在垦东地区布置的一组开发井,共由7口定向井,1口水平井和2口水平分支井组成,井网密集,为多元井型组合,要求各种施工工具先进,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全面,各方配合到位,措施严格. 二,高密集井的钻进及防碰旌工技术1,直井段施工措施(1)直井段包括隔水管和表层的直井段部分,由于井眼密度高,且地层非常松软,容易发生井眼垮塌,井眼扩大率过大,使井眼产生偏移.确保直井段垂直钻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直井段钻进期间,采用塔式钻具,低钻压,低排量,高粘度钻井液吊打钻进2,表层定向采用陀螺定向和有线随钻结合的方式(1)在表层定向井段,由于井眼间距较小,磁干扰比较严重,井眼防碰采取先对邻井防碰井段进行陀螺测量,然后进行防碰扫描计算,经合理分析后制定出本井的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陀螺定向侧钻出一段距离,避开磁干扰后,在采用有线随钻定向的钻进方式,从而实现防碰的目的.在浅地层定向施工中,由于井眼尺寸比较大,泵压低,钻具振动比较剧烈,严重影响着MWD信号的传输;同时,由于D仪器的静态测量特性,钻具在井内长时间静止并开泵测量会冲蚀井壁,造成井壁坍塌,形成大肚子井眼,从而导致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有线随钻代替MIyD,较好的解决了MWD信号传输不好或传输慢带来的影响,保证了表层定向施工的顺利,轨迹控制良好.3,二开直井段,定向井段及稳斜井段措施(1)根据待钻井设计和相临已完成井井身轨迹数据做出防碰扫描图;(2)二开采用预定向技术提前避开邻井.通过预定向施工,保证与相邻井最近点超过安全距离,然后由定向工程师根据现场施工进度随时做出随钻防碰扫描图,防止打碰邻井.(3)二开井段是快速钻进井段,该井段的施工的重点是保证MWD信号传输正常,井身轨迹平滑,避免起下钻和井眼的狗腿度过大.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该井组在二开钻进期间,表层套管鞋采用PDC可钻式,避免了钻穿套管鞋后起钻换钻头的过程,井眼轨迹控制上,采用导向钻井技术,其特点是采用高效PI)C钻头+单弯马达+欠尺寸扶正器;其优点是钻头使用寿命长,因为该地层为泥岩地层,不存在砾石等PDC不适应地层,一个钻头可以完成全井的施工任务,为了减少键槽产生的几率,确保动力钻具和WD设备正常运转,减少起下钻次数,尽量不搞短起下作业,不在中途换钻头,保证正常钻进时间,因为它是在顶驱和马达的复合作用下钻进,转速是普通总井的82.4%.王14断块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a■aat口D4Da’a3,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的主要做法为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提高断块储量控制程度及采收率,我们开展了一下工作:3.1精细油藏研究,加强油水井动态分析工作,对储层,构造,油气运移规律等进行重新认识,寻找剩余油分布规律;3.2通过零散井,老井侧钻等手段,分区完善井网,提高储量的控制及动用程度,改善区块开发效果;通过对王14-18报废井区精细油藏描述及进一步落实构造储层变化, 在该断块的高部位及局部微构造高点,发现剩余油潜力区.下步通过在该地区部署侧钻井等方式恢复该地区井网,充分挖潜剩余油,提高该地区储量控制程度.已部署侧钻井王14一侧19,王14一侧16,王14一侧20B,滚动井王l4一斜60.其中王l4一侧19井钻遇油层5层2I.7米,油水同层3层8.2米,电测显示较好;初期日液40.8t/d,日油15t/d,含水63%;目前黔230日液34.5t/d,日油8.9t/d,含水74%.对高含水的井,挖掘层问剩余油及动用较差非主力层潜力,利用侧钻挖潜高部位剩余油.3.3深化单元目标化管理,加强与工艺所,采油矿,采油队的结合力度,建立五级动态分析预警体系,对区块开发状况及时跟踪分析.在加大监测基础上,挖掘层间剩余油的潜力;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充足的特点进行产液结构调整(对此类强边水,高能量窄条带油藏高含水期提液手段主要依靠电泵和大排量螺杆泵实现,配套手段上主要围绕降低吨液耗电);利用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氮气压水锥等工艺进行深度挖潜. 2010年王14断块通过做以上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王14—18 井区打侧钻井3口,滚动井1口,初增油42吨/天,累增油3651吨;王14一侧斜46井区汇报通过侧钻井1口;王14断块储量控制程度提高20%,增加可采储量12万吨.与2009年l2月份相比,断块日油水平由48吨/天提高到59吨/天,增加了11吨/天.4,认识与体会4.1积极开展油藏精细研究和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是复杂断块油藏上产的重要手段.4.2通过零散井,老井侧钻等手段,分区完善井网,能有效提高老区储量控制程度.4.3通过对王14断块的治理,实现了该断块的经济高效开发,为进一步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施依据.参考文献[1J王伟刚,聂峰锦,宋庆海,孙柏东,汤勇.胜佗油田佗142断块自然递减控制方法探讨与实践.石油天然气(江汉石油学院),2008,30(2).[2]姜莉莉,王志.大庆萨葡油层特高含水期水淹特征及潜力分析.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2006(5).■。
低渗透油藏中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应用

低渗透油藏中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应用由于油田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同时因为生产动态资料的加进而进行精细地质的研发以及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同时可以逐渐的制定出更加准确的地质模型以及准确计量剩余油分布,该过程就称之为精细油藏描述。
通过合理的运用该技术到油田开发中,可以充分的了解油田的具体分布情况,针对具体情况来实施开发,从而可以全面提升开采效率,加速石油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主要从当前我国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分析。
标签:低渗;透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1.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低渗透油气藏由于储层的物性较差,油藏的压力较低,自然能量不足使得该类型的油气田没有自然产能,加之低渗透油田的油藏隐蔽性较强,勘探开发的难度很大,因而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性表现为以下几点:(1)单井产量较低。
由于低渗透油层的压力较低,不能给油气田开发提供自然产能,因此油井的自然产能极低,需要采用压裂改造的方式,获得油井内的原油。
因此通常的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应用效果不明显,需要借助外界的能量输入才能获取工业流油。
(2)地层压力低。
自然能量不足大多数的低渗透油田的地层压力系数低于1,自然能量不足,通常采用溶解气驱油,但是气体很容易散于地层孔隙间,压力很快下降,油层的产能效果下降非常明显,一次采油率很低,约占总含量的10%左右。
(3)液体渗流在地层间的压力梯度较大。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流油在低渗透储层的孔隙中流动时,存在着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
当流油的驱动压力大于启动压力时,流油才能在孔隙间流动,其渗流的规律呈现出非达西渗流特性,大大提高了开发难度。
(4)储层压力敏感性好。
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压力敏感特性,储层的渗透性能随着压力的下降而下降,并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
储层的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就越强,渗透率下降的就越快,开发难度就越大。
(5)油层储层内吸水能力强。
低渗透油田的油藏储层内的粘性矿物中,水敏矿物少,杂质含量较低,在注水开发过层中,注水井启动压力低,油藏的吸水能力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1 一、概况 (一)油田简介 尚店油田地处山东省滨州市的尚店、杜店和里则镇地区,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海拔9~12m。区域构造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西部为林樊家突起,南邻里则镇洼陷,东南部以鞍状与平方王油田相邻,东北部以断层和滨南油田三区相隔(附图1-1)。 尚店油田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近东西向、西高东低的鼻状构造。全区被46条断层切割成多个小断块。由于该油田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又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属于油藏埋深较浅(1000~1500m),以中渗透为主的复杂断块油田。 该油田自1965年开始勘探,1966年10月第1口探井(滨24井)在沙河街组获得工业油流,自下而上共发现馆陶组、东营组、沙一下亚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上亚段、沙四中亚段等7套含油层系。本次精细油藏描述工区为尚南老区、滨79块及滨255块,工区内含油面积23.4km2,石油地质储量5264×104t。 到目前为止,工区内共完钻各类井450口,其中取心井18口(全部为水基泥浆普通取心),进尺1746.59m,心长1535.59m,油砂长277.88m,收获率87.9%,化验分析8项累计5594块次。 尚店油田自1969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已有30多年开发历史。在工区内已完钻各类井450口中,目前,除去工程报废井,油井281口,水井113口。截止2001年12月,尚店油田(工区)已累计采油841.7×104t,累计产水2651.5×104m3,采出程度16.4%,目前综合含水率85.1%。 (二)立项意义 当前,尚店油田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 由于资料的增加,需要对该油田地质重新认识 目前,尚店油田新增一百多口井的钻井资料、完成了三维地震,因此,有必要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构造精细解释、沉积相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对已经建立的地质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油田开发提供坚实的地质基础。 (2) 剩余油分布零散,开发现状面临“一高、两低” 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2 尚店油田经过30多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于1969年投入开发的沙三段、沙四上亚段优质储量已处于特高含水期。而于1986年投入开发的馆陶组~东营组含油层系因油稠、出砂,处于中高含水、低采收率、低采油速度阶段。因此,有必要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寻找剩余油富积区,采取合适的开发措施,降低含水上升率,提高整体开发效果。 (3)开发难度日趋增大,开采成本不断攀升 自1996年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以来,油田年产油量迅速下降,由1995年年产油52.1×104t降至2001年年产油23.7×104t,阶段内年产油量下降了54.5%,油田稳产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为实施有效的开发措施,实现油田的经济高效开发,需要进行精细油藏描述下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实施有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措施,对今后油田稳产和高效开发意义重大。 (三)研究思路 围绕确定剩余油分布、提高采收率这一目的,其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以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在地质条件约束下以开发地震、开发测井及油藏数值模拟等为关键技术,以多学科一体化为途径,综合确定剩余油分布,提出最佳挖潜措施,提高采收率(图1-1)。
图1-1 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流程图 构微储沉储流测储动地构储
流
油
静态资料动态资料动静态数据库
造精细解释及型构造研究层逐级细分对比积微相划分层非均质性研究体性质及变化规律
井多井解释量复算
态模型
层模型造模型
层模型
体模型
藏综合模型
油藏数值模拟综合确定剩余油分布挖潜措施生产验证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3 (四)完成工作量 1、精细油藏描述 (1) 系统地描述岩心6口井,累计心长557.21m。搜集整理18口取心井5563块岩 心样品的分析数据,重新采样30块,扫描电镜分析11块。 (2) 对工区Ng-Es4中等7套含油层系共450口井进行了地层对比,主力层细分至 时间单元,绘制地层对比图7张。 (3) 建立了大层数据表、油砂体数据表及油砂体缺失表,记录个数达20864条,容 量达5.21MB。编制了数据处理程序共12个。 (4) 构造精细解释,绘制构造图16张,覆盖每个砂层组。 (5) 对工区内450口井进行补心高、海拔及井斜校正,绘制顶面微构造图32张。 (6) 结合岩心、岩屑录井图,对18口取心井、41口岩屑录井进行了单井相分析, 绘制单井相分析图6张、沉积相剖面图4张、沉积微相图40张。 (7) 分层位、岩性建立了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式9个、有效厚度标准7个。 (8) 对工区336口井进行了曲线标准化,逐井、逐点测井解释,层数达10170个。 绘制有效厚度等值图32张、砂层厚度等值图28张、孔隙度等值图41张、渗透率等值图41张、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值图14张、含油饱和度等值图10张、泥质含量等值图27张。 (9) 绘制夹层密度等值图2张、夹层频数等值图2张、隔层厚度等值图9张、原油 密度等值图11张、原油粘度等值图11张。 (10)搞清了7套含油层系的油水关系,绘制小层平面图67张、油藏剖面图8张。 (11)绘制各种表格65张,编绘报告插图99张。 2、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建立了开发综合数据库、油井单井库、水井单井库、射孔库、小层数据库、 储量数据库、油井劈产库、水井劈产库,总记录375242个,容量134165KB。 (2) 统计开发指标及绘制图表:统计14个开发单元6个区块开发现状、400多个 油砂体的储量动用状况、108个小层108张多指标开发状况、分单元注水效果,用水驱曲线法对108个小层6个区块可采储量测算,14个开发单元合理井网测算,绘制油田单元分布图1张(大图)、油田及分区块综合开发曲线图7张、泵效动液面分级统计表14张、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4 分布图10张、分单元多指标评价图4张、108个小层108张开发状况多指标统计表、主力小层含水率等值图16张、措施部署图表47张(大图)。 (3) 编写辅助程序18个,包括建库辅助程序、查找辅助程序、分级统计程序、平面图作图程序、合理井网密度测算程序、相渗标准化程序、水驱曲线程序、油水井劈产劈注程序等。 (4) 建立尚一区东四、五砂层组、滨79、滨255共3个区块静态网格模型,共30 层、60个油水系统、64000个节点。 (5) 建立上述三个区块动态模型,共190口井、32年历史、873时间步。 (6) 绘制7种剩余油指标定量描述图120张。 (7) 定量统计8项指标、102个井区剩余潜力井区、剩余油饱和度分级指标。 (8) 对15个计算方案进行模拟优化及指标预测。 本项目编写分报告5本、总报告1本、附图2册,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汇报材料。 二、精细油藏描述 (一)地层细分及对比研究 1、存在问题 本次精细油藏描述是在过去地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原则上,砂层组以上的地层划分界限沿用前人划分的结果,本次只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统层对比。针对过去地层划分存在的矛盾,进行了新的认识。 (1)认为“沙二段、沙三段地层界限不太可靠,与介形虫分析相比,多数有矛盾”。 (2)虽然过去也开展过统层对比,但对于新井主要考虑邻井,没有进行全区统层闭合。 (3)对复合韵律层地层划分至小层,没有进行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因而不能对储层、沉积相等进行更细致地研究。 (4)存在漏解释油砂体。 2、地层细分对比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针对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建立相应的地层对比模式(包括河流相、湖成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浅湖等),保证地层对比的准确性。 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5 (2)通过岩心观察,曲线标志识别,找出地层对比标志,保证对比精度。共识别标准层5层(Nm底、Ed底、Es1下上部、Es2底及Es4上),标志层7层。 (3)重新论证了沙二段、沙三段地层界限与古生物的关系,认为沙二段、沙三段地层界限与古生物分析是相吻合的。 (4)建立了7条骨架剖面。首先对剖面上的井进行对比,然后建立次一级剖面,直至每口井闭合(附图2-1~2-3,滨79、255附图5~8)。 通过以上的工作,从馆陶组至沙四中亚段,共划分了7套含油层系、17个砂层组、60个小层,其中5个厚的复合韵律主力小层细分至时间单元(表2-1),编制了新的地层分层数据表、油砂体数据表。 与过去地层对比结果相比,地层变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尚5-21井往东,东五底下降5-7m,约185口井下调;②个别井变动较大,如尚3-21、6-15、6-13、7-7等井。 与过去油砂体数据表相比,变动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新解释油砂体;②砂体层位变动;③层位细分。油砂体数据表变动率43.3%,其中新解释油砂体占7.3%,砂体层位变动16.7%,层位细分占74%。 表2-1 尚店油田地层划分情况表
界统砂层组小层时间单元12121212123121234123456123412312345系
中新统
渐新统
新生界第三系
下第三系
上第三系
345
4
组、段馆陶组(Ng)
东营组(Ed)
12345
23
界统砂层组小层时间单元上12345+6789101112二1112上1231231234123渐新统上新生界第三系下第三系系
下沙河街组(Es)
三
四中
2
42
21
3
组、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