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油藏描述规范及关键技术介绍-1

合集下载

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石油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探明和开采油藏则是石油产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

油藏是指地球深部的岩石层中存储的含有可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等烃类化合物的岩石储层。

如何快速、准确地描述油藏是当前石油勘探和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一、油藏描述技术1. 测井技术测井是指在油井中通过测量物理量(如电阻率、自然伽马辐射等)来获取有关油藏岩石组成、相互关系及储层性质等信息的技术。

测井在勘探和开发油藏过程中广泛应用,可以获得比钻头直接观察更丰富和更可靠的信息。

2.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和反射反演来研究地下构造和岩性等信息的技术。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勘探和开发油藏,可以提供大量的地下信息,其解释结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3. 岩心取样分析技术岩心取样分析技术是指通过取出井眼中钻头钻过的岩心,并在实验室进行测定分析,发现沉积物层中矿物成分、结构信息和有机质含量等的技术。

岩心分析数据是描述油藏岩性、含量、剥取等重要信息源之一。

二、油藏描述技术的应用研究1. 油藏预测油藏预测是油藏描述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勘探、岩心取样分析等技术,可以对油藏进行3D 建模,实现快速准确地预测油藏分布、储量、类型等信息。

该预测研究对油田开发的整体规划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2. 油藏开发油藏开发是油藏描述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油藏的描述和模拟,可以制定出特定的开采方案,包括必要的钻井和提取设备、生产计划和风险评估,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取油藏中的石油资源。

3. 油藏管理和评估油藏管理和评估是在油藏开发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简单和复杂油藏管理活动的细节解决方案。

通过对油藏的描述、模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测量和评估,可以确定油藏的生产状况、优化开采方法、重点井筛选和优化缓采注入等工作,降低生产管理风险。

结语油藏描述技术在石油勘探和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做法与应用效果分析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做法与应用效果分析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做法与应用效果分析作者:张艳梅来源:《教育科学博览》2014年第03期摘要: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覆盖地质储量约占总储量的80%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而精细油藏描述就是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

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与做法,阐述了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发展方向1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与做法1.1 开展储层构型研究夹层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层内夹层对油层的分割作用和对注水的遮挡作用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在小层或单砂体精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层次分析、模式拟合为研究思路,首先结合野外露头、现代沉积以及井网资料建立不同层次(如复合河道砂体、单一河道砂体、单一点坝砂体、点坝砂体内部增生体等层次)的构型模式,然后应用岩心、高分辨率测井、测井精细解释、水平井、动态监测等资料,对开发井网条件下的井间构型进行拟合和预测,建立储层构型约束下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储层构型研究能加深层内夹层及层内非均质性的描述,并可用于油藏数值模拟,为表征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奠定基础。

1.2 低级序断层描述低级序断层延伸短、断距小,基本不控制油气的聚集,但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状况,是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控制剩余油的主要因素。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新技术为提高低级序断层描述精度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构造模式、物理模拟和力学成因分析的指导下,认识到大断层应力转换带可直接产生低级序断层(四级以下小断层),改变了以前断层逐级派生的观点。

以岩石物理及地震正演模拟为支撑,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高分辨率成像的基础上,钻井和地震资料联合储层反演提供了储层三维空间精细地球物理属性模型,提高了低级序断层的描述精度,精度达到断层落差5~10m、延伸长度小于100m。

1.3 剩余油分布定量预测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以及注采方式对储层中流体渗流产生的分割作用控制。

8.油藏描述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油藏精细描述简要

油藏精细描述简要

油藏精细描述简要
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石油工程油藏描述的资料

石油工程油藏描述的资料
岩石定名要概括岩石的基本特征。岩石一般按以下顺序 进行定名:颜色+含油、气、水产状及特殊含有物+岩性 例如:棕褐色含油含泥砾细粒砂岩。
(2)沉积相标志: 如沉积结构(粒度、颗粒成分及排列等) 沉积构造(波纹、印痕、层理构造等)、生物特征等。
§2 钻井地质资料
(3)储油物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洞缝的发育情况及分 布特征等。对于裂缝性储集层的裂缝发育分布情况应做 详细的记录描述。
H——取心进尺,m

L h 100% H
L总
hi 100% Hi
L一般小于1
表明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⑹岩心编号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放入盒中
(5 取心次数)7(8 本7(1筒此的块岩的心块总号块)数)
§2 钻井地质资料
§2 钻井地质资料
㈢岩心观察描述 (1)岩石学特征:
(4)含油气水情况 含油饱满程度: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 油迹→荧光
㈣岩心录井图的编绘
§2 钻井地质资料
为了研究对比,应及时将岩心录井所取得的资料数据,用规定的 符号绘制成岩心录井草图 (比例1:100),以指导下步工作。在 测井曲线出来以后,还要依据测井曲线并综合各种资料对所取得 的岩心进行准确的“归位”。
内容:地层、自然电位、取心位置、化石构造及含有 物、颜色、岩性描述、电阻率曲线、气测曲线、槽面油气水 显示、电测解释等
㈣ 应用
1. 建立地层剖面,作地层对比; 2. 为电测解释及钻井工程提供地质依据; 3. 了解地下地层岩性、油气显示1 地质录井资料
岩心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较完整地取 上来,并收集记录来自岩心的地质信息。
在岩心准确归位以后,还应综合各种资料编绘岩心综合录井 图。

胜利油田油藏描述规范及关键技术介绍-1

胜利油田油藏描述规范及关键技术介绍-1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建立五个模型 应用四项技术 搞清三个分布 提出两项措施 达到一个提高
地层模型
地质综合分析
构造模型
水淹层
剩余油平面

分布
新井精细挖潜

储层模型
测井解释
剩余油层间

精细油藏
分布
老井综合治理

流体模型
数值模拟
剩余油层内

油藏模型
油藏工程 综合分析
2、微型构造研究技术
研究方法
高精度三维 地震资料
目前
1~5m
小 高

合 井距




构 构造倾角 状

尺 度
经济可采 剩余油
小 断
同一目的层不 鼻 同区域采用不
同微构造尺度
1、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测井解释; 2、残余油饱和度解释 ; 3、原油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4、地层水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 5、原油性质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1、油藏类型:精细研究油水关系, 利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按小层、按 砂体、按断块确定油水界面。
2、储量计算
3、油层评价
正向微型构造:包括小高点、小鼻状、小断鼻。 负向微型构造:包括小低点、小沟槽、小断沟。 斜面微型构造。 根据微构造的顶底形态,总结了顶凸底凸型、顶凸底平型、顶平底凸型、顶 底均为鼻状凸起型、顶凹底平型、顶凹底凹型、顶平底沟槽型等7种主力小层顶 底微构造组合模式,前四种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建立精细构造模型要求:表现出构造幅度≤5m,构造面积<0.1km2,断距 ≤5m,断层长度<100m。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综合利用地质,物探,测井及生产测试,油田生产动态等多方面信息,以油藏开发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渗流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技术,以计算机为手段,对油气藏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定量化,可视化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同的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在一定的有效隔层。

夹层:砂体间厚度稳定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非渗透性岩层。

岩石物理相:具有一定岩石物理特征的储层成因单元,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

地震相:由特定的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而为成藏期构造应力场:是指油气藏在形成期活动和演化的构造应力场。

测井数据标准化:消除仪器刻度误差,人为操作误差,校正误差等各种误差,尽可能使全油田测井数据统一在同一刻度下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及表征内容:分类:1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2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车程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的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3预测模型: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要求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1储层结构模型:指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

2流动单元模型: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各单元的界线与断层位置,岩性,岩相带及成岩胶结带的分布相对应,属离散型模型。

3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的表征,属连续性模型。

油藏工程技术

油藏工程技术

油藏工程技术标题:油藏工程技术引言概述:油藏工程技术是石油工程中的重要领域,涉及到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方面。

通过油藏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油藏描述1.1 油藏类型:油藏可以分为常规油藏和非常规油藏,常规油藏主要包括裂缝型油藏、孔隙型油藏和混合型油藏,非常规油藏包括页岩油、油砂和重油等。

1.2 油藏特征:油藏的特征包括岩石孔隙结构、岩石渗透性、流体性质和地层压力等,这些特征对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1.3 油藏评价:通过地质勘探和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油藏进行评价,确定油藏的规模、储量和产能等参数。

二、油藏开发2.1 井网布局:根据油藏的特征和地质条件,设计合理的井网布局是油藏开发的关键,包括主井、辅助井和注水井等。

2.2 采收率提高:通过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采收率提高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

2.3 油藏压裂:油藏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通过在井眼周围注入高压液体,使岩石裂缝扩张,增加油气流通能力。

三、油藏生产3.1 人工举升:人工举升是油藏生产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泵浦将地下的原油提升到地面,然后输送至油罐进行储存。

3.2 气体注气:气体注气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气体,提高油藏的压力,促进原油的产出。

3.3 油藏管理:油藏管理包括生产压力管理、水驱管理、油藏改造等方面,旨在保持油藏的稳定产能。

四、油藏改造4.1 水驱改造:水驱改造是一种常用的油藏改造技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水,提高油藏的压力,促进原油的产出。

4.2 酸化处理:酸化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油藏改造技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酸液,溶解岩石中的碳酸盐,增加油藏的渗透性。

4.3 水平井应用:水平井是一种有效的油藏改造技术,通过在地下水平方向钻探井眼,增加油藏的产能和采收率。

五、油藏监测5.1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一种常用的油藏监测技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获取地下岩石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量计算:(1)有效厚度划分 --建立有效厚度 划分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有效厚度起划厚度 0.4m,起扣厚度0.2m。 (2)含油面积确定 -精细确定油水界面、有效厚度零线。(3)储量 计算单元划分 要求纵向上到小层,平面上到砂 体。
建立五个模型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坨142块三角洲沉积储层顺物源方向韵律段划分
142-5
142-6
142-3
142-27
142-87
142-70
142-28
坨142块三角洲沉积储层垂直物源方向韵律段划分 142-80
RL
142-19
RL
Sp
RN
CondSpC源自ndSpRNCond
2610
2610
2610
2620
2620
2620
2630
自然电位
微电极
331 332 333
两种划分韵律段方法:明显夹层分隔划分韵律段;无明显夹层,但从粒度的 韵律性反映出来的渗透率的韵律性(渗透率分段)划分韵律段。
1、精细地层对比划分技术
河流相井间韵律段对比划分:以4种对比模式为指导
河流相 韵律段精细划分
①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模式
②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模式
两项措施就是新井精细挖潜、老井综合治理;一个评价就是开发效果预测及 经济评价;一个提高就是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提出两项措施、做好一个评价、达到一个提高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油藏 整装 构造 油藏
断块 油藏
低渗透 油藏
关键技术
●井间储层参数预测技术 :不仅要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 模型,而且要建立精细的三维预测模型。这就需要应用 井间储层参数预测技术对井点以外的资料空白区进行井 间预测,研究各种储层参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 律,建立各种参数的四维数据体。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整装构造油田面积大、层数 多、开发历史长,井多,如何缩小网格步长以体现模拟 的精细程度、如何用真正的三维模拟来反映层内剩余油 分布。
2630
2630
2640
2640
2640
2650
2650
2660
2660
2、微型构造研究技术
微型构造是指在圈闭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由于其幅度和范围 都很小,微构造研究以较密井网资料为基础,要求采用大比例尺1:5000,小间 距2~5m等高线放大做图,以显示微构造形态,并划分出不同微型构造类型。微 型构造可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1、对比理论 要以层序地层学为对比理论,强调等时对比。 2、对比模式 在地层对比之前,要初步确定沉积相类型。以沉积相概念模型做宏观控制,确定相应的对比方法。 如重力流沉积,砂体发育、横向连续,但时厚时薄,采取了垂向加积对比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平对”方法进行 了对比;河流相沉积,同期河道顶面为一等时面,该等时面距标志层应有基本相等的高程,因此采取了等高程对 比法。 3、对比标志 标志层就是标志明显、分布稳定、同一时间沉积的特殊岩性层段。没有标志层的对比是十分危险 的。选择标志层的原则是:同时性:指标志层的沉积时间是同时的; 稳定性:指标志层的分布稳定而广泛; 特 殊性:指标志层的岩性、电性特殊易辨认; 综合性:一是指纵向上要用一组岩性共生组合,二是指横向上要用 一组测井曲线组合来确定。增加标志层的稳定性,避免一尖一凹的片面性。 4、对比单元 层序地层学将层序分为(1)盆地充填序列、(2)构造层序、(3)层序、(4)体系域、(5) 准层序组(通常的砂层组)、(6)准层序(小层):小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时间单元(或单砂体); (7)成 因相(沉积微相的成因单元);(8)岩性相(据岩性变化再细分的次级单元)。 其地层对比单元都要求精细划分到相对于准层序的时间单元或单砂体。
●构造演化模拟技术 :运用张性盆地演化模拟软件模拟 了断裂发育史,合理进行断裂组合和断块划分。 ●断层精细解释技术 :断层精细解释技术强调地震资料 与测井资料相结合,断层线位置要用断面图与分层构造 线交会确定。 ●断层封堵性评价技术 :认识断层封堵性,对认识剩 余油分布、合理调整注采井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构造模型研究 :在构造模型研究中,应加强断裂组 合、断块划分的研究,对断层的封堵性作出较准确的 评价。
●层间非均质研究:认识层间物性非均质性、流体非 均质性是解决层间矛盾的基础。
●层间干扰分析:对于井段长、油层多的断块油藏, 层间干扰是开采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注采对应状况分析:对于面积小、断层复杂、注采 对应率相对较低的断块油藏,井网控制程度研究也非 常重要。
剩余油随时间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各含水期的 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还可利用纵向切片来分析 剩余油的层间和层内变化特征。
(1)步长选择,强调精细合理 (2)储量拟合,强调孔饱压实 (3)历史拟合,强调沉积相带 (4)参数调整,强调误差约束
(1)动态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2)测井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3)取芯检查井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4)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方法 (5)油藏工程方法
任务
模型
基本内容
开发状况 1、开发阶段划分
分析
2、开发现状分析
1、地质综合分析技术
剩余油 分布研

剩余油分 布研究
2、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
3、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 术
4、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技 术
重点突出的内容
按含水划分开发阶段
主要开发指标,对储量动用状况、层系井网状况、 能量状况等概括性的总结和分析
在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等精细 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研究剩余油的 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
分布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 研究工作流程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任务 基础模型
主要 模型
综合 模型
模型 地层模型 构造模型 储层模型 流体模型
油藏模型
基 本内容
重点突出的内容
对比理论;对比模式;对比标志;对比单元;对比资料;对比程序
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发育史、断裂 组合、断块划分、断层封闭性、构 造特征、砂层组顶面构造
③河道下切对比模式
④横向相变对比模式
1、精细地层对比划分技术
三角洲 韵律段精细划分
三角洲前缘相井点韵律段划分:河口坝复合体包含若干个单一河口坝,其间发 育相对稳定的泥(钙)质夹层,单一河口坝可作为一个韵律层;或者河口坝内部 发育不稳定的泥(钙)质夹层分隔韵律段。
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相储层韵律段划分

应用四项技术、搞清三个分析(剩余油的层间分布、平面分布、层内分布);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任务
剩余油 分布研

模型
提高采收 率的控潜 措施和方

开发效果 预测及经
济评价
基本内容
重点突出的内容
1、新井精细挖潜
在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可增加油井;在注水 能力不够的井区可打注水井;对产量较高的 报废井,可打更新井。针对具体情况可打直
①精细对比模式
三角洲沉积:依据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和产状采用“斜对”的对比方式,同时结合三 角洲电性特征比较稳定的特性,结合电性曲线的“形态”进行地层对比划分。
三角洲前缘砂体对比模式图
1、精细地层对比划分技术
河流相厚油层井点韵律段划分:层内夹层和韵律性
河流相 韵律段精细划分
根据层内夹层划分韵律段
根据渗透率的分段性划分韵律段
井、斜井和水平井。
2、老井综合治理
(1)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2)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 (3)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 (4)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
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 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多方案预测和经济评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 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建立五个模型 应用四项技术 搞清三个分布 提出两项措施 达到一个提高
地层模型
地质综合分析
构造模型
水淹层
剩余油平面

分布
新井精细挖潜

储层模型
测井解释
剩余油层间

精细油藏
分布
老井综合治理

流体模型
数值模拟
剩余油层内

油藏模型
油藏工程 综合分析
2、微型构造研究技术
研究方法
高精度三维 地震资料
目前
1~5m
小 高

合 井距




构 构造倾角 状

尺 度
经济可采 剩余油
小 断
同一目的层不 鼻 同区域采用不
同微构造尺度
1、精细地层对比划分技术
①精细对比模式
河流相沉积——以标志层控制层位,用沉积旋回和岩相厚度法结合标志层划分砂层组,采用
等高程、相变、叠加砂体和下切砂体等4种砂体对比模式确定小层或单砂层。
等高程对比模式
27-
27-
266
274
相变对比模式
27-266
27-
274
叠加砂体对比模式
下切砂体对比模式
1、精细地层对比划分技术
1、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测井解释; 2、残余油饱和度解释 ; 3、原油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4、地层水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 5、原油性质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1、油藏类型:精细研究油水关系, 利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按小层、按 砂体、按断块确定油水界面。
2、储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