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技术.doc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技术概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病原体鸭疫里默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不能运动,涂片染色为小杆菌或椭圆形菌,大部分单个存在,少数成双排列或呈长丝状。
常规培养基生长营养要求较为苛刻,但在血琼脂、巧克力琼脂或含有0.05%酵母浸膏的胰酪蛋白肽大豆琼脂上生长良好。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37℃或室温条件下大多数菌株固体培养基上生存不超过3~4d,肉汤培养物贮存4℃则可以存活2~3周,55℃作用12~16h,细菌全部失活。
该菌对多数抗菌药敏感,但对卡那霉素和多粘菌素不敏感,但耐药菌株也越来越多。
流行特点该病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破溃的皮肤伤口等传染,一般以气温低湿度大的季节多发,死亡率较高。
该病主要侵害2~7周龄的雏鸭,尤以2~3周龄最为严重,1周龄以内的幼鸭和成年鸭很少发病。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症状急性者多见于雏鸭,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瘫痪,排黄绿色稀粪。
严重者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和角弓反张状,有的突然死亡。
慢性者精神沉都,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排黄绿色稀粪;2~3天后出现转圈或向后退,无力采食衰竭而死。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药物治疗1、在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采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药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氯霉素现已在禽场被禁用,可用氟本尼考(氟甲砜霉素)拌料,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拌料,连用5天,个别重症者可按2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天,能取得显著疗效。
2、可用先锋15~2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或用庆大霉素8~1万单位肌肉注射,结合大群用药拌料,连续3~5天。
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于佳楠来源:《家禽科学》2020年第05期; ; 鸭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多见于1~8周雏鸭群中的常见细菌性疾病。
合理防治措施的应用,可降低鸭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诊断分析 ;鸭巴氏杆菌病发生后,病鸭的典型症状为咳嗽、脚软、稀便(多呈白色或黄绿色)、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体温升高(43.5℃)、精神状态欠佳、饮水增加、口鼻分泌泡沫状粘液等。
该病一旦发生后,病情进展较快,部分病鸭可于发病后较短时间内死亡。
剖检变化 ;剖检后,可见:①皮下组织、腹部脂肪均分布大量小血点;②肝脏,呈棕黄色,表面可见较多针尖大小的坏死灶(以灰黄色或灰白色为主);③胆囊伴明显肿大,剖开可见内部填充大量黄绿色油状液体;④肺脏充血,肺组织表面可见较多出血点;⑤十二指肠表面粘膜组织充血,局部粘膜组织脱落;肠系膜高度充血,表面可见密集分布的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 ;病鸭肝脏组织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较多呈浅色小杆菌;细菌培养后,以革兰氏染色法处理,镜下可见较多两极浓染、无鞭毛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治疗方法 ;①西医治疗:按照0.1%浓度,向鸭群饲料中混入适量磺胺喹恶啉药物,持续用药3d后,改用未拌药饲料进行饲养,连续饲养3d后,按照第一次药物剂量50%比例,再次向饲料中混入磺胺喹恶啉,连用3d后,发病鸭症状基本控制;如未完全好转,或病鸭症状复发,可按照上述规律持续用药1~2个疗程。
如病鸭完全康复,可终止给药。
此外,还可经多途径用药模式,治疗鸭巴氏杆菌病。
具体方法为:分别向鸭群饮水及饲料中混入0.3g/L剂量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剂、10%浓度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剂(剂量为:阿莫西林:饲料=1:1000),连续用药一周;同时给予病鸭肌肉注射20mg 20%浓度的氟苯尼考注射液,用药频率每日1次,连续用药3d。
按照上述治疗方案连续治疗1周后,视病鸭好转状况决定是否继续给药;②中医治疗:除了西药外,中药治疗也可为鸭巴氏杆菌病的控制提供良好支持。
鸭源鸡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鸭源鸡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作者:杜新府杭柏林刘保国来源:《科学种养》2020年第08期鸭源鸡杆菌病,曾称为禽卡氏杆菌病,是由鸭源鸡杆菌(又称鸭鸡杆菌,曾称为禽卡氏杆菌、鸡卡氏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输卵管炎放线杆菌、鸭巴氏杆菌)引起的蛋鸡的一种慢性、进行性、消耗性的传染性疾病,以腹部膨大、产蛋量下降、输卵管炎、输卵管囊肿、卵巢炎、腹膜炎等为特征。
该病是近年来新发的一种禽类传染病,在国内外的鸡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蛋鸡的生产性能,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诊断技术1. 流行病学诊断鸡、火鸡、鸭、鹅、孔雀、鸽子、雉、鹧鸪、鹦鹉、鹌鹑等均可感染鸭源鸡杆菌。
不同品种的鸡和不同日龄的鸡均可发病,以当年高产母鸡发病最明显,开产后即有发病母鸡。
22~34周龄的母鸡和6周龄左右的肉鸡更易感染鸭源鸡杆菌。
鸡感染鸭源鸡杆菌后可通过上腭裂和泄殖腔排出细菌。
鸭源鸡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泄殖腔上行等水平方式进行传播。
上行性感染是母鸡生殖器官感染的常见途径。
交配或人工授精时鸭源鸡杆菌可通过精液从公鸡传给母鸡。
鸭源鸡杆菌也可通过卵巢感染而发生垂直传播。
鸡群发病率在7%~12%,死亡率在8%以上。
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阴冷潮湿、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下发病率较高。
鸭源鸡杆菌病常与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肺病毒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
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寄生虫感染、应激(特别是冷应激)、激素失调、年龄、免疫受损状态、霉菌毒素等因素可诱发或促进鸭源鸡杆菌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诊断母鸡性成熟前没有明显症状,性成熟后逐渐出现一些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饮欲和食欲废绝,鸡冠苍白,外观消瘦;有的病鸡流鼻涕、发烧;有的病鸡排棕绿色稀粪。
病鸡腹部渐渐肿大、下垂,呆立不动,呈企鹅状行走,碰触腹部时有波动感,有的病鸡呈嗜睡状、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
鸡群开产日龄推迟,产蛋量上升缓慢,产蛋高峰时产蛋量下降20%~70%,劣质蛋、变形蛋增加。
鸭巴氏杆菌病流行、诊断及防治

鸭巴氏杆菌病流行、诊断及防治作者:李学辉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1期李学辉(河南省信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信阳 464000)摘要: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可以危害很多动物的条件性致病菌,其中对禽类动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鸭巴氏杆菌病俗称摇头瘟,是一种发病急、过程短、死亡率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发病后,患病鸭精神萎靡不振,不愿意下水游泳,即使可以下水,也行动缓慢,常落后于鸭群,或单独在一个地方呆立不动,闭目嗜睡。
发病后从患病鸭的口腔和鼻腔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常张嘴呼吸,不断摇头,因此被称为摇头瘟。
该文主要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分析了鸭巴氏杆菌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鸭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3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1.0510 引言鸭巴氏杆菌病是鸭养殖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类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常会出现败血症经过。
该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具有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常会导致鸭出现闪电式大批量死亡。
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常与饲养管理有密切联系。
由于该种致病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鸭的生活环境周围,鸭受到不良养殖环境影响,如饲养密度过大、养殖环境恶劣以及卫生条件较差,导致鸭子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就会为该种致病菌侵袭提供条件。
因此,就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做好鸭群饲养管理工作,控制该种疾病的流行传播。
1 发病经过河南省信阳市某乡镇一个养殖户共养殖3 500只44日龄左右的肉鸭,2017年8月13日,养殖户清晨在向鸭群投喂饲料时,发现鸭群中出现部分精神萎靡不振、腹泻、排出黄绿色粥样稀便的发病鸭,并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死亡病例。
患病鸭在鸭群中不断甩头,行走无力,个别患病鸭还出现跛行症状。
出现该种情况后,养殖户并没有第一时间将病情上报当地动物疾病防控中心,而是在饲料中添加环丙沙星自行治疗,连续治疗4 d,病情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每天有30~40只肉鸭死亡。
禽巴氏杆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 蘑菇种植技术

禽巴氏杆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蘑菇种植技术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败血性传染病。
以发热、腹泻、呼吸困难为特征,最急性病例迅速死亡。
禽霍乱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危害多种家禽、野禽。
其特征表现为急性败血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低毒感染或急性发病之后,可出现慢性的、局部性的疾病。
这是一种目前尚无很好防治方法而又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禽类疾病。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禽巴氏杆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让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助力。
1、病原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呈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大小为长0.25~0.4 μm,宽0.5~2.5 μm,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无运动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兼性厌氧菌。
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用美蓝、瑞氏、姬姆萨氏法染色均可着色,菌体呈明显的两极着色,中间部分着色较浅,很像许多并列的两个球菌,所以又叫两极杆菌[1]。
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在血清、血液、或微量血红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2、流行特点各种家禽及野禽对该病均易感,其中以鸡、鸭的易感性最强,鹅的感受性较差,该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
禽群的饲养管理不良,阴雨潮湿以及禽舍通风不良等因素,都能够促进该病发生和流行[2]。
有新禽转入带菌的禽群,或将带菌禽调入其他健康禽群时,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病禽不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如有的鸡正在产蛋就突然死在产蛋箱中。
病禽表现突然不安,全身痉孪抽搐,倒地挣扎,翅膀扑动几下即死亡,一般较肥胖的产蛋鸡和高产蛋鸡最易发生该型病症。
急性型是该病的常见类型,病程短的约半天,长的3~4天。
病禽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呈瞌睡状,羽毛蓬乱,两翼下垂,离群呆立,不喜走动。
体温达到43℃以上,食欲废绝,渴感增加,呼吸急促,喉咙发出喷水声。
病禽剧烈腹泻,排出灰白色、黄绿色粪便,肛门周围污染严重。
病禽鸡冠、肉髯肿胀发紫,有热痛感,病程约0.5~3天,最终衰竭而死。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称新鸭病、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接触感染性细菌病,主要感染幼鸭、火鸡和鹅很少感染。
其他水禽、鸡和雉鸡偶尔也可感染。
根据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分离鉴定,可以作出诊断。
确诊需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病原。
1病原与传播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无运动力。
可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于微需氧环境下生长。
鸭疫里默氏杆菌几乎没有特征性的表型特性,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确诊需要进行基因型鉴定。
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有多种免疫型(或血清型)。
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因此用菌苗进行全面预防的难度加大。
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认为鸭是通过环境经呼吸道途径被感染的,也可通过受伤的脚蹼而感染。
火鸡可通过伤口或在其他病原体破坏呼吸道上皮时,经呼吸道途径而受到感染。
2症状与病理通常在2~5d潜伏期后出现临床症状。
1~7周龄鸭常易发病,表现为流泪和流涕,轻度咳嗽和打喷嚏,头颈部震颤,运动失调。
在典型病例中,发病雏鸭仰翻卧地,双腿呈划水状。
可见生长发育迟缓。
背后部或肛门周围也可见坏死性皮炎。
最典型的病变是心包和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液。
常见有纤维素性气囊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起纤维素性脑膜炎。
肝脏、脾脏肿大。
可见有肺炎。
死亡率一般为2%~50%。
大部分发病鸭可发生黏液脓性或干酪性输卵管炎。
由于多数种鸭停止产蛋,因此必须予以扑杀。
发病火鸡一般为5~15周龄,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不振、弓背、跛行、歪颈。
最明显的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和心外膜炎。
也可见有纤维素性肝周炎、气囊炎和化脓性滑膜炎。
有时可见骨髓炎、脑膜炎和局灶性肺炎。
死亡率5%~60%,淘汰率3%~13%。
3诊断根据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分离鉴定,可以作出诊断。
其他疾病如大肠埃希菌病和衣原体病,也可产生类似病变。
分离培养时推荐使用巧克力琼脂,也可用血液琼脂,置于烛罐中或5%二氧化碳条件下,37℃培养。
禽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禽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作者:刘俊娜李猛郭华等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09年第09期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出血性败血症、摇头瘟等,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该病传染迅速,危害大,死亡率高,特别是对圈养禽类危害更加严重,往往引起禽类大面积发病,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当外界环境因素发生骤变,禽舍湿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该病,发病多在9月末到11月中旬。
1临床症状1.1最急性型常见于该病的流行初期或新疫区。
病初禽类无明显症状,突然不安、痉挛、抽搐、倒地挣扎、双翅扑地、迅速死亡。
多发生于体肥、高产的新母禽。
1.2急性型此为最常见型,多发于流行的中期。
病禽表现精神萎顿,呼吸困难,行走缓慢,离群独居,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颈闭眼,体温升高至42~43℃。
食欲不振或拒食,口渴,饮欲增加,冠髯变紫,有的可见肿胀。
口和鼻分泌物增加,有时呈泡沫状,常张口呼吸,并不断摇头,企图排出喉头黏液,故有“摇头瘟”之称,此外还伴有剧烈的腹泻,排出绿色、黄绿色清水样稀便,恶臭。
后期病禽往往瘫痪,不能行走。
1.3慢性型常见于无疫区或流行的后期。
病禽持续下痢。
有的病禽冠髯苍白、水肿并变硬,关节肿胀发炎,跛行或不能行走,以致瘫痪。
少数病例有神经症状,病程可能延长几周,死亡率不高。
2剖检变化最急性型见不到明显变化就已死亡;急性型死亡的禽类,倒提病禽会有大量黏液从口腔内流出,触摸嗉囊无食物;皮下常有小血点和胶冻样浸润;肠道鼓气,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呈棕色或黄棕色,质脆,表面散布许多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灶;脾脏肿大,呈大理石样变化;心包发炎变厚,有少量积液;肺脏充血,表面有出血点;慢性型主要为关节炎,关节面粗糙,附着红色肉芽组织,关节囊增厚,内含红色浆液或黄色混浊的黏稠液体;心肌有坏死灶;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气囊、心包、腹膜常见有纤维素性炎症。
3预防措施3.1加强饲养管理该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
禽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鸡 、 、 等 禽 类 的 急 性 、 血 性 传 染 病 。 国 动 物 鸭 鹅 败 我
防 疫 法 将 其 列 为 二 类 动 物 疫 病 。近 年 来 , 巴 氏 杆 禽 菌 病 在 我 市 各 养 鸡 场 、养 鸭 场 曾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发
生 与 流 行 ,笔 者 指 导 养 禽 业 主 通 过 采 取 综 合 防 制 措 施 , 该 病 得 到 迅 速 而 有 效 的 控 制 。现 将 禽 巴 氏 使 杆 菌病 的综 合 防制 措施 总 结如 下 。
Po lr c e c u ty S i n e
簿
中 图分 类 号 :8 83 51 ¥ 5 .5 .
露癜
黄 婵 燕 , 纯 华 黄
晦 鞲
( 东省 普 宁市 畜牧 水 产局 5 5 0 ) 广 13 0
文献 标 识 码 : C
文章 编 号 :6 3 1 8 (0 1 0 一 0 3 0 17 — 0 5 2 1 ) l 0 3 — 3
提 前 做 好 菌 苗 接 种 工 作 。 禽 在 产 蛋 高 峰 时 , 及 蛋 应
时 补 充 或 给 予 足 够 的 维 生 素 和 微 量 元 素 ,可 减 少
本 、 高 成 活 率 、 栏 率 和 经 济 效 益 的 最 有 效 措 施 提 出
之 一 , 同 时 也 可 最 大 限 度 地 减 少 本 病 在 同 一 禽 场
时 、 量 , 供 给 充 足 的 清 洁 饮 水 。更 换 饲 料 要 逐 定 并 渐 进 行 , 能 突 然 改 变 。要 保 持 适 宜 的 饲 养 密 度 并 不
病 , 期较 大 的患 病 家禽 或 已病 愈 , 仍 带 菌 的家 龄 但
禽 随 时 可 将 病 原 微 生 物 传 播 给 龄 期 较 小 的 敏 感 家 禽 。 一 批 肉 禽 适 时 上 市 后 , 清 除 粪 便 , 粪 便 运 应 将 离 饲 养 区 , 对 禽 舍 、 具 、 具 及 饲 养 场 地 等 进 并 笼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猪 链球菌病
本病 是 由多 种 链 球 菌 感 染 所 引 起 的 一 类 疾 病 的 总 称 。 多 发 于 春 、 两 季 , 散 发 性 传 染 , 床 常 见 的有 败 血 症 型 、 秋 呈 临 化 脓 性淋 巴结 炎 型 、 节 炎 型 和 脑 膜 脑 炎 型 。哺 乳 仔 猪 发 病 关
糖 , 酸不产气。 产
此 病 在集 约 化 的 鸭 场 发 生 较 多 , 病 程 长 短 可 分 为 最 急 性 、 按 急 性 和 慢性 三 型 。现 将 20 0 9年 9月 2 3日 , 镇 某 鸭 场 暴 发 我 此 病 的情 况 及 诊 疗 过 程叙 述 如 下 , 以供 参 考 。
3 实验室检 查
3. 显 微 镜 镜 检 : 用 病 鸭 的渗 出 液 、 1 采 肝脏 涂 片 , 瑞 氏 染 经 色或 美 蓝染 色 为 典 型 的 两 极 着 色 、 端 钝 圆 的 短 杆 菌 , 鞭 两 无
毛 , 芽孢 。 无
病 的 鸭群 , 急 注 射 出 血 性 败 血 症 血 清 。未 发 病 鸭 接 种 禽霍 紧
《 海 畜牧 兽 医通 讯 》 2 1 上 0 0年 第 3期
・8 9・
鸭 巴 氏杆 菌 病 的 防治 措 施
陆 文 兴 (江 苏 省 太 仓 市 双 凤 动 物 防 疫 站
鸭 巴 氏杆 菌 病 是 由 多 杀 性 巴 氏 杆 菌 引 起 的 各 品 种 鸭 的 接 触 性 、 性 败血 型传 染 病 , 名 鸭 霍 乱 或 鸭 出 血 性 败 血 症 。 急 又
2 剖 检 变 化
剖 检病 鸭 1 O羽 , 现 有 心 包 积 液 , 肌 外 膜 、 肪 上 有 发 心 脂
5 防 治
要采取预防为 主, 合防 治的措施 。加强饲养 管理 , 综 提 高 动 物 本 身 的 免 疫 力 ; 鸭 、 年 鸭 、 鸭 分 开 饲 养 ; 好 鸭 雏 成 蛋 搞
3. 分 离 培 养 : 菌 取 鸭 肝 脏 、 组 织 , 种 于 麦 康 凯 平 板 2 无 脾 接
化钠( 碱) 液或酚类消毒剂。 烧 溶
大霉素 、 脑 、 环素 、 可磺胺 、 樟 四 林 甲基 嘧 啶 钠 注 射 液 , 配 合 并 维 生 素 B 、 生 素 C进 行 治 疗 均 有 效 果 。 如 果 感 染 比例 大 , 1维
疗 , 果 较 好 。 在 发 病 季 节 , 在 饲 料 中 添加 土霉 素 、 胺 问 效 可 磺 甲 氧嘧 啶 、 哌 酸 等 药 物 来 预 防 。 氟
251 ) 146
培 养 基 和 血 琼 脂 平 板 培 养 基 上 ,7 恒 温 培 养 4 。观 察 发 3℃ 8h 现 细 菌在 麦 康 凯 培 养 基 上 不 生 长 。 琼 脂 上 生 长 良好 , 水 血 为 滴 样 小 菌 落 , 落 不 溶 血 。经 革 兰 氏染 色 为 阴 性 。 菌 3 3 生 化 实 验 : 分 解 葡 萄 糖 、 糖 、 糖 、 露 糖 、 乳 . 能 果 蔗 甘 半
3d内死 亡 4 6羽 , 亡 率 高 达 4 . %。病 鸭 体 温 升 高 , 有 5 死 56 伴 咳嗽 , 喷 嚏 ; 神 委 靡 , 毛 松 乱 , 愿 下 水 , 欲 减 少 ; 打 精 羽 不 食 口 鼻 分泌 物 增 多 , 吸 困 难 , 重 的张 口呼 吸 , 头 或 甩 头 排 出 呼 严 摇
率 和 死 亡率 较 高 , 子 猪 次 之 , 年 猪 很 少 。 架 成 4. I 1 临床 特 征
5 猪 附红 细胞体 病
本 病 是 由 一 种 立 克 次 氏 体 寄 生 在 猪 体 血 浆 内 而 引 起 的
传 染 病 。临 床 上 以 贫 血 、 疸 和 发 热 为 特 征 , 种 动 物 均 可 黄 各 发 生 , 以 猪 发 病 率 最 高 。 主 要 发 生 于 温 暖 季 节 , 季 和 初 但 夏
乱疫苗 , 1月 龄 以 上 肌 注 2ml保 护率 可 达 6 % ~ 7 %。 由 , 0 0 于本 菌 抵 抗 力 不 强 , 以 通 过 药 敏试 验 确 定 使 用 何 种 抗 生 素 可 治疗 本 病 , 防止 抗 生 素 的 滥 用 。 同 时 可 在 饲 料 中 添加 复合 以 维生素等 , 以减 少 产 蛋 下 降 等 应 激 反应 。
面 积呈 紫 色 。 混 合 感 染 猪 瘟 时 , 猪 流浆 液 性 鼻 液 , 身 出 患 全 现 出 血点 或 出 血 斑 , 猪 先 便 秘 后 腹 泻 或 便 秘 腹 泻 交 替 出 病
现。 于 2 常 ~3d死 亡 。
四肢末 梢青 紫色 。后期 以苍 白为 主 , 表出现红 点变大 、 体 变
多 ( 蚊 子 咬 伤 ) 血 红 蛋 白尿 , 颜 色 变 深 , 肤 炎 症 加 强 象 , 尿 皮 血液稀 薄, 凝差或不凝固。 血
4 2 防 制 措 施 .
首 先 注 意 阉 割 和 新 生 仔 猪 断 脐 或 肌 肉 注 射 药 物 时 严 格 消 毒 , 防通 过 伤 口感 染 ; 、 两 季 可 根 据 产 仔 情 况 及 时 进 以 春 秋 行 猪链 球 菌 疫 苗 免 疫接 种 , 种 前 后 1 最 好 不 使 用 抗 菌 药 接 周
泪 , 鼻涕 , 济失 调 , 叫 , 搐 , 圈 , 牙 , 肢 呈 游 泳 状 流 共 尖 抽 转 磨 四
划动 、 昏迷 而 死 。慢 性 呈 关 节 炎 、 节 肿 胀 、 痛 、 行 、 地 关 疼 跛 卧 不 起 、 吸 急 促 。化 脓 性 淋 巴 结 型 , 下 淋 巴结 肿 胀 、 痛 , 呼 颌 热 影 响 呼 吸 , 面 皮 肤 出 现 坏 死 状 , 、 、 下 和 四肢 内 侧 大 表 耳 颈 腹
1 发 病情况
该 鸭场 购 进 3 0日龄 的 雏 鸭 10 0羽 , 0 9月 2 日至 2 0 3日
3 4 动物试 验 : 分 离培 养 菌皮下 注射 小 鼠 l ,. m/ , . 用 O只 02 l只 接种 小 鼠多 在 1 ~2 0 4h内 死 亡 。小 鼠死 亡 后 取 肝 、 涂 片 , 脾 姬 姆 萨染 色 , 检 , 现 同 以上 实 验 结 果 相 同 的 细菌 。 镜 发
点状出血; 肝脏 肿 大 , 面 大 量 散 在 分 布 坏 死 点 和 坏 死 灶 , 表 呈 灰 白色 ; 脏肿 大 , 地 变 脆 , 面 偶 见 灰 白色 坏 死 点 或 坏 死 脾 质 表 灶 ; 壁 水 肿 增 厚 , 黏 膜 出 血 , 内容 物 混 有 血 液 呈 糊 状 , 肠 肠 肠 有 特殊 的臭 味 , 重 的有 环 状 出血 带 。 严
5. 防 制 措 施 2
加 强 圈舍 管 理 , 期 灭 蚊 蝇 、 毒 圈 舍 , 病 猪 可应 用 贝 定 消 对 尼 尔 ( 虫 净 ) 九 一 四 、 霉 素 与 卡 那 霉 素 等按 规 定 剂 量 治 血 、 土
物 。一 旦 发病 应 及 时 用 药 物 治 疗 , 选 用 大 剂 量 青 霉 素与 链 常 霉 素 混合 使 用 , 霉 素 、 霉 素 的 比例 为 3 1或 用 安乃 近 、 青 链 :, 庆
舍 、 具 及 活 动 场 地 的 清 洁 卫 生 ; 照 科 学 的 免 疫 程 序 用 疫 器 按 苗进 行 预 防 免 疫 。 若 发 现 有 病 发 生 , 须 采 取 封 锁 、 离 和 必 隔
严 格 的 消毒 。后 经 过 临 床 检 查 、 检 及 实 验 室 检查 诊 断 为此 剖
秋 。 当猪 体 在 应 激 状 态 闷热 、 挤 等 时更 易 诱 发 本 病 。 近年 拥 来 常 在 猪 流 感 后 继 发 , 呈 增 强 和 扩 散趋 势 。 并
急 性 败 血 症 和脑 膜 炎 型 , 温 升 高 至 4 ~4 ℃ , 留 不 体 O 2 稽 退 , 神 沉郁 , 食 或 不 食 , 秘 , 吸 困 难 , 结 膜 潮 红 , 精 减 便 呼 眼 流
分 泌 物 ; 烈 腹 泻 , 出腥 臭 的 白色 或 铜 绿 色 的稀 粪 , 的病 剧 排 有 鸭 粪 便 中混有 血 液 。
3. 药 敏 试 验 : 青 霉 素 、 霉 素 、 5 对 链 磺胺 类 抗 菌 药 物 敏 感 。
4 诊 断 结 果
根 据 临 床 症 状 、 检 观 察 、 验 室 检 查 结 果 确 定 此 细 菌 剖 实 为多 杀 性 巴 氏杆 菌 。根 据 病 程 长 短 可 判 断 为最 急性 型 过 程 。
5 1 l 特 征 . 】 盘床 猪感 染 后 , 呈 隐 性 , 病 后 表 现 高 热 , 温 在 4 多 发 体 O~
4 .℃ , 欲 不 振 , 神 委 顿 , 嗽 , 喘 , 吸 困难 , 表 皮 15 食 精 咳 气 呼 体 肤 出现 红点 , 视 黏 膜 初 期 苍 白 、 染 , 可 黄 出现 贫 血 症 状 , 背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