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预警机的相控阵雷达系统
王小谟:我爱空军的“眼睛”

67PERSPECTIVE解读 透视王小谟:我爱空军的“眼睛”他是首位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军工装备专家,因为有他,我国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
”如果说雷达是国防的眼睛,预警机就是空军的眼睛。
它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各个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
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是首位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军工装备专家,他表示,“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让我们的预警机成为国家的‘争气机’。
现在的科学研究条件、科研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我们更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拥有预警机曾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
19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
而就在那个艰难时刻,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在此后的数年里,在位于贵州山沟沟里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研究雷达的王小谟,规划和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
为了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
作为该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小谟创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把研制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他说:“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坚持参与所有环节。
有一些本来是合作方承担的任务,我们也主动要求做,对方认为占了便宜,还很高兴。
_65年_世界预警机划代与评述_曹晨

分钟 , 基本 实现
“发现 即摧毁 ”, 就 对方而言 , “被发现即死亡 ”。此 阶段的预警机 不再是单一 的作战平 台 , 已成为战场信息化作战体 系核 心 第 三代预 警机 的技术特征 是系统 化 、 一体 化 、多元 化和 小 型化 。 系统化是指预警机 实现 “网络 中心战 ”的核心枢纽作用 , 它将快速地融合整个网络内多个天基 、空基 和陆基的各种侦察 雷达数据 , 并在机 上对机载传感器和机 外传 感器 所获取的 目标 数据进 行 自动化处理 , 形成动态 的 、 三维的作战空 间态势 图 , 使 整个网络的所有平 台都可 以得到一幅 “共 用相关的作战图像 ”, 为战场指战员及时产生 目标指示信息 , 并有效地控制 目标 , 以 较 目前更快的速度 发出对 目标实施打击的命令 。预警机在高数
海军舰载
海军岸基 、
·尸
空军
· 州
据传 输系统 中也扮演 战术中枢骨干网络的角色
据链 是静态的 、预先规划的网络 , 不能实时重新配置 , 时分多址
6 忍· 兵 '备
目前 号数
导致数据传输 率较低 , 难 以满足 高速机 动平 台的实时应用要 求 , 需要建立基于 的网络通信体制 , 满足各成 员间的互操作 需求 。 美军正推 出的 竹 新型网络是第三代的开始 多元化首先是扩展预警机的功能 , 实现 多传感器 综合 , 是 提升预警机探测性能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加 强无源探测 、 定位 、 识别 能力 , 并做好雷达 、敌我识别器 、光 电探测和地面探测 系统 的情 报综合 。 同时尽量提高雷达对小 目标 的探测 能力 、 精确跟
普勒 雷达 , 没有 电子侦察系统 ,但有 电子 自卫系统 。其雷达性能 与 一 的有多处相似 , 但 总体 来说 , 性能 不及 一 系列 此
澳大利亚“楔尾”预警飞机

王编辑:我对这篇文章较为满意,也请一位专业设计飞机人员看过,不知是否符合你们杂志要求,如果发表你们有权改动,如果需要我改动请提出意见。
高智澳大利亚“楔尾”预警飞机高智/文澳大利亚四面环海,偏居世界一隅,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加之它是西方成员,周边安全形势不是十分迫切。
即使在冷战时期,它所保留的军事力量也很有限,它似乎缺乏政治热情。
苏联解体后,只剩下它的盟友美国才有能力对其构成威胁,就在这个时候霍华德政府参与世界事务的热情突然高涨起来,一方面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购买美国及欧洲的现代化武器,2001年8月10日赢得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订单(13亿澳元,折合6.7亿美元);另一方面鼓励和扶持本国企业研制武器,或参与联合研制武器项目,从90年代开始,自主研制了“科林斯”级潜艇和“安扎克”级护卫舰,它还参与了美国F-35战斗机项目。
澳大利亚的技术力量还很有限,核心技术依赖欧洲和美国,因此,它希望参与武器项目工作来获得研制的经验和技术。
2000年12月初,澳大利亚政府向世界公布了《防务2000,我们的国防力量》国防白皮书,这个白皮书一方面明确了其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军事战略,另一方面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武器装备计划。
这是澳大利亚朝向政治大国迈进的一个重要步骤。
“楔尾”(Wedgetail)早期预警与控制(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飞机是澳大利亚未来防务采购计划中的一个项目,是其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楔尾”是澳大利亚本地的一种鹰,澳大利亚希望这只“鹰”能够担负起空中预警任务。
澳大利亚政府不仅想通过购买来提高本国早期预警能力,还想通过项目的参与来赢得一部分利润,美国的预警机系统在世界处在绝对领先的地位,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获利不仅丰厚而且持久。
研制历史早在1994年,澳大利亚就提出购买外国预警机来提高本国早期预警的能力,这个采购项目就是“空军-5077”早期预警与控制飞机计划。
王小谟 中国要有自己的预警机

王小谟中国要有自己的预警机作者:刘莉来源:《创新科技》2013年第02期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我国自主研制的两款预警机空警2000、空警200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上空作为领航机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机首次亮相。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比美国正在使用的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观礼台上,71岁的王小谟激动地扯着旁边人的袖子,指着天空直喊:“看,这是我们搞的。
”话没说完,两行热泪已顺着脸颊默默流下。
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位一辈子投身中国雷达事业,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老军工,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因为所从事的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军工科研,王小谟的名字对普通人而言显得特别陌生。
但在国内外雷达、预警机研究领域,这却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一直领航着中国的雷达、预警机研制团队,不断努力让中国的预警机水平在世界领航。
在看不见飞机的山沟里研究雷达1964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始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1969年,32岁的王小谟和大批同事从南京被调往贵州都匀的深山中,成立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他们的首项任务是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
“当时我们都憋了一股劲,一定要做好。
”深山中一群年轻人设计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随后全身心投入研制。
这一干就是13年。
“晚上下班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对我们搞研究来说也是个好事,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工作吧,也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反正都一样,工作效率很高。
”了解国际前沿信息只能靠“晚半年一年才能看到的外国杂志”。
这个大学里的京剧团团长、摩托队队员如今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向了雷达。
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军至今记得1988年毕业到38所参加工作的情况。
陆军从上海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再倒汽车、再步行终于看到38所厂区时,他真的很难想象所长王小谟是怎么带着一两千人在这样“连飞机的都看不见的山沟沟里研究出找飞机的雷达的。
中国预警机之父——金山籍科学家王小谟

灯机, 对列线电波好感顿生 。 1 9 5 6 年 高中毕业前夕 ,
在 参 观 一 个科 技 展 览 馆 时 ,王 小 谟 认 识 了雷 达 , 他 驻 足 凝视 半 响 , 谁 曾想 , 这 一看 , 使 他 与 雷达 结 下 了
不 解 之缘 。
部雷达在 国外一家军方用户演 习中, J Y 一 9雷达的电
预 警机 精 神 的标 志性人 物 。 在 王 小谟 5 O多年 的科 技
王 小谟 朴 实 的话 语 ,说 出了 国防科 研人 几 十年 的坚
持、 勇气 和 决心 。
潜 心雷 达 敢 于 担 当
我 国老 一 辈 的雷达 专 家 曾预 言 ,一 辈子 能干 出
一
生涯 中 ,他还 领 衔研 制 出我 国第一 部 使用 计算 机 技
Hale Waihona Puke 国制 造 的低 空雷 达 即 以国 际价 格 出 口多 个 国 家 , 同 时 也在 国 内陆续装 备 ,构 建 了我 国全 空 域覆 盖 的地
面 防空 网 。随 后 , 王 小谟 带领 团 队 , 打 造 了 中国人 自 己的预 警机 , 做 出了 3型雷 达 , 并且 把 雷 ‘ 搬” 上 了
主动请缨 再创辉 煌
照理 说 , 在 雷达 方 面获 得 巨大 成功 的王小 谟 , 完
全可 以说是 功 成名 就 了 ,但 王 小谟 对 国 内还 没有 自
里 外 一 根 火 柴划 出的 火 焰 。 它 定位 的精 确度 不 亚 于 射 击 比赛 中 每 发子 弹 正 中靶 心 的 程度 。 ”
飞机 … …
采 用 相 控 阵 雷达 的预 警 机 , 比美 国 的 E 一 3 G整整 领
先一 代 。 ”
F-35综合航电系统详解:比F-22更加先进

F-35综合航电系统详解:比F-22更加先进通常认为美国F-15和F-16是典型的高低搭配的第三代战斗机,而F-22和F-35则分别是它们的后继机,因此从辈分上讲F-22和F-35当属第四代战斗机。
但从开发时间和进入服役时间看,F-35要远远晚于F-22。
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F-22最近才刚刚进入初始作战状态(IOC),而F-35要到2010年以后才能进入现役。
由于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周期远远短于飞机本身,这就注定了在F-35战斗机上的电子系统要比F-22更先进和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F-35联合攻击战斗机(JSF)是一种多用途、并能服务于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多兵种作战飞机。
他最具特点的进步是开发和采用了高度综合化的航空电子系统,因而,使战斗机具有全新的作战模式。
为了满足21世纪作战需要,战斗机所最需要性能特征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大量采集飞机内部和飞机外部的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融合处理,形成对战场环境的正确感知,以及实现对飞机和武器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研制F-35的目标是取代F-16、A-10、F/A-18A/B/C/D、F-14和AV-8B,以及英国的GR-7和"海鹞"等现役战斗机。
美国空军计划采购1763架、海军和海军陆战队680架、英国皇家空军90架和皇家海军60架。
F-35共分三种型别:常规起降型(CTOL)、短距离起飞/垂直降落型(STOVL)和舰载型。
这三种型别的航空电子设备的90%以上是通用的。
虽然JSF飞机是由多国开发,但是高水平的探测传感器和电子信息的综合处理则由美国掌控。
在任务系统软件控制下的有源相控阵(AESA)将能执行电子战(EW)功能,同时,还将执行部分通信、导航和识别(CNI)的功能。
JSF的红外传感器将采用通用设计的红外探测和冷却组件。
所有关键电子系统,其中包括综合核心处理机(ICP)大量采用通用模块和商用货架产品(COTS)。
在ICP和每个传感器、CNI系统和各显示器之间的通信采用速度为2Gigabit/s的光纤总线。
国外十大预警机盘点

国外十大预警机盘点美国E-2“鹰眼”预警机。
1. 美国E-2“鹰眼”E-2是目前世界上扩散范畴最广、生产数量最多的预警机,由格鲁曼公司研制,1956年开始设计,服役后即参加了越战。
E-2已进展了多种型号,E-2C是目前的主力队员,也是美国海军唯独的现役预警机,最新型号E-2D“先进鹰眼”于2007年首飞。
这些改型外形没有多大变化,要紧是雷达的升级和电子设备的改进。
一架E-2C能同时跟踪2000 多个目标,幷操纵40多个空中截击任务。
E-2参加过多次实战,曾在贝卡谷地上空由以色列制造了现代空战的奇迹。
它尽管是一种舰载预普机,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它引进搬到陆地上使用,为美国挣了大把的银子,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凑了那个喧闹。
但即使它探测范畴再广,以台湾海峡有限的空域,真正打起来,可能也是自身难保啊。
美国E-3“望楼”预警机。
2. 美国E-3“望楼”尝到E-2的好处后,美国决心进展机身空间更大的预警机,以安装更多的设备来大幅提升预警机的性能,因此以波音707客机为基础开发的E-3现身了。
E-3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装备美国空军,是一种大型远程预警机,可有效监视空中及海上目标,幷具备远程目标攻击指挥能力。
它采纳AN/APY-1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天线安装在机背上6转/分的圆盘式天线罩内。
该机最大的特点是能与斗争机的火控系统交联,斗争机能够不使用自身雷达,而由E-3直截了当指挥攻击目标。
E-3也有几个型号。
E-3A是美国空军的首批生产型。
E-3B是A型的改进型,提升了目标处理能力和搜索舰艇的能力。
C型与B型相同,但改装了与欧洲通用的通信系统。
D型和F型分不装备英国和法国。
俄罗斯A-50“中坚”预警机。
3. 俄罗斯A-50“中坚”俄罗斯/苏联预警机的进展要滞后于美国,其A-50与E-3类似,也是一种大型预警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服役,以替换图-126预警机。
它以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平台,安装了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等设备在内的“熊蜂”大功率电子系统。
E2D“先进鹰眼”预警机

E-2D“先进鹰眼”预警机2006年2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电子系统部的导航系统分部选中Barco 公司提供先进多用途控制显示器装置(MCDU)。
除该装置外,Barco公司还为美国海军E-2D "先进鹰眼"飞机驾驶舱和后部操作员站开发集成模块化开放系统的平台(MOSART),这两项设备将一同交付。
MCDU是E-2 "先进鹰眼"综合导航、控制与显示系统(INCDS)项目的组成部分,该项目将为该机任务系统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全玻璃数字式驾驶舱。
2007年4月,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DSCA)告知国会法国将可能通过外军销售(FMS)方式购买一架已经使用的E-2C飞机及其相关设备和服务。
合同总价值将达到2.6亿美元。
法国需要增加一架E-2C以提高其航母和岸基行动的空中预警监视能力和指挥、控制、通信能力。
法国政府因此要求购买一架装备有"鹰眼"2000机载预警(AEW)设备E-2C预警机和三台T-56-A-427备用发动机、零件和维护部件以及相关支持服务。
该项目的主承包商将是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和罗罗公司。
2007年5月,由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为美国海军制造的首架E-2D"先进鹰眼"飞机已首次公开亮相。
该机是2001年授予诺·格公司的近20亿美元演示与发展合同包含的2架试验飞机中的第一架。
美海军计划总共采购75架"先进鹰眼"飞机。
虽然E-2D"先进鹰眼"外观与E-2C类似,但其许多系统和能力却经过了全部重新设计。
该机的核心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并制造的新雷达APY-9,从而使该机比E-2C能在更远距离识别更小和更多的目标。
由L-3通信Randtron 天线系统公司研制的新旋转天线罩内增加了电子扫描阵列,其具有持续的360°扫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
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9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y.2010
基础及前沿研究
引言
机载预警雷达利用预警机平台的飞行
高度克服地球曲率对视距的限制,消除雷
达盲区,扩大低空和超低空探测距离,发
现更远的敌机和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
多的预警时间,因而成为现代高技术信息
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战略装备[1]。但是随着
现代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反辐射导弹、隐
身目标、超低空突防、综合电子干扰以及
多方向、多批次、大密度饱和攻击等作战
武器和作战方式对预警机构成了极大的威
胁,因此,世界各军事强国在加强、完善
预警机方面都不遗余力,其中将相控阵技
术应用于机载预警雷达系统已成为预警机
改进和研发的重要内容。
1.相控阵雷达简介
相控阵[2],就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按一
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天线阵列,各单元之
间的辐射能量和相位可控。与传统的机
械扫描方式天线不同,相控阵天线通过
计算机控制各辐射单元的相位,改变天
线孔径上的相位分布从而实现波束在空间
扫描,即电子扫描,简称电扫。在一维
上排列若干辐射单元即为线阵,只能实
现方位或仰角上的一维电扫;在两维上
排列若干辐射单元称为平面阵,可以实
现方位和仰角上的二维电扫。这两种阵
列形式为了避免宽角扫描造成波束增益恶
化,其电扫描角一般控制在阵列法线两
侧各60°范围内,因此,必须由多块阵
列组合(通常3~4个)或采用机/电扫
描的方式(即机械装置带动单个相控阵天
线旋转)才能实现全空域360°的扫描。此
外,辐射单元也可以排列在曲线或曲面
上,这种天线称为共形阵天线[3],共形阵
天线可以克服直线阵和平面阵扫描角小的
缺点,能以一部天线实现全空域电扫,因
此,被认为是未来雷达天线普遍采用的形
式。由此看来,相控阵雷达是因其天线为
采用相控阵天线而得名。
相控阵在雷达中的实现形式有无源和
有源两种。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无源相
控阵由雷达发射机统一馈电,波束扫描
由位于辐射单元后的移相器控制;有源
相控阵不采用发射机统一馈电,而是每
个天线单元拥有独立的辐射/接收(T/
R)功能,多个收发单元形成一个收发
组件,波束的扫描由T/R组件控制。相
比于无源相控阵而言,有源相控阵在功
率管理上更具灵活性,且由于采用了集
成电路,其损耗更小,可靠性更高。
2.相控阵雷达的特点
2.1易于实现多功能,对付多目标
传统机械扫描天线的扫描速度一般为
6r/min,即每秒36°
[4]
,而相控阵雷达
利用电子扫描几乎无惯性的特点,与计算
机配合,可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分时或同
时实现多功能,完成对不同方向、不同高
度的多批目标的搜索、探测和跟踪。这样,
一部雷达能起到多部专用雷达的作用,
揭秘预警机的相控阵雷达系统
孔挺 谢彦宏 张源原 海军飞行学院教研部 125001
摘 要
本文从预警机面临的现代战场环境出发,
对相控阵雷达作了简要介绍,总结和分析
了相控雷达的特点,列举了国外几种典型
机载相控阵预警雷达应用实例,对未来机
载预警雷达发展方向作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
机载预警雷达;预警机;相控阵;特
点;应用;评述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0.09.019
-59-
而且还远比它们能够同时对付的目标多。因此,特别适用于多目标、多方向、多层次空袭的现代战场环境。2.2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相控阵雷达可以利用分布在天线孔径上的多个辐射单元综合成非常高的功率,并能合理地管理能量和控制天线主瓣增益,根据不同方向上的需要分配不同的发射能量,易于实现自适应旁瓣抑制和自适应抗各种干扰。这样不仅可以增大雷达探测距离,有利于发现远离目标和小雷达截面积(RCS)目标(如隐形飞机、巡航导弹等),还可降低雷达信号的被截获概率,提高抗反辐射导弹的能力。2.3数据率高、反应时间短由于相控阵雷达的波束扫描快速灵活,缩短了对目标信号检测、录取、信息传递等所需的时间,具有较高的数据率,而且雷达与数字计算机交联工作,能大大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缩短目标搜索、跟踪和发控准备时间,便于快速、准确地实施雷达程序和数据处理。因而可提高跟踪空中高速机动目标的能力。2.4易于实现共形阵天线有源相控阵天线阵列易于以共形阵形式与载机的复杂表面相符。这样不仅可以减小天线对载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还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载机表面,获得更大的天线面积,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和精度,并有效降低载机的RCS,减小载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2.5可靠性高相控阵天线的阵列组较多,且并联使用,即使有少量组件失效,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此外,采用故障率极低的固态器件、用分布式发射机代替集中发射机、用全电扫替代机械扫描等措施均可进一步提高相控阵雷达的可靠性。3.相控阵雷达在预警机上的典型应用迄今为止,将相控阵雷达实用于预警机的只有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瑞典、中国等国,其中以美国的E-3A预警机、以色列的“费尔康”预警机、瑞典的萨伯-340预警机最具代表性[5]。3.1 E-3A预警机——AN/APY-1/2雷达美国的E-3A预警机于1977年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载机为B707-320B,预警雷达采用西屋公司生产的AN /APY-1雷达,工作在S波段。雷达天线采用背负圆盘式安装在机背顶部的盘状天线罩内。天线由24个辐射单元及对应的移相器垂直排列构成一维无源相控阵。空域扫描采用机/电扫描方式,即方位采用机械扫描覆盖360°,工作转速为6r/min,俯仰上由相控阵天线对±30°以内的空域进行电扫描,是一维相控阵三坐标雷达。该雷达对5m2目标探测距离达370 km,目标处理能力(航迹)为600,数据率为6rpm。3.2 费尔康预警机——EL/M-2075雷达以色列研制的“费尔康”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共形阵天线技术的预警机,1995年服役,载机为B707-300C,预警雷达采用以色列Elta公司研制的EL/M-2075雷达,工作在L波段。采用6个天线阵面覆盖360°方位,共有1472个T/R组件,分布在机头、机身两侧和机尾,分别负责覆盖不同的方位。该雷达在方位、俯仰上均采用电扫,是二维相控阵三坐标雷达。该雷达天线能够在瞬间改变波束指向,跟踪启动时间为2s~4s(机械扫描雷达需要20s~40s),可同时跟踪100个目标,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可达370km,对直升机的探测距离可达180km。3.3萨伯-340预警机——Erieye雷达瑞典的萨伯-340预警机1997年服役。采用Erisson公司开发的Erieye(爱立眼)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在S波段。雷达天线采用背鳍(也称作平衡木)安装方式,将2个背对背配置的天线安置在机身上方的长条形雷达天线罩内。天线共有192个固态T/R组件,可覆盖机身两侧各120°的方位范围,所以在飞机前后各有60°的雷达盲区;仰角上不扫描,由波束覆盖10°空域,是一维相控阵二坐标雷达。该雷达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可达300 km,对巡航导弹可达100 km。4.结语相控阵雷达具有机械扫描雷达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将其应用于预警机,可使其在时间能量管理、扫描跟踪速度、多目标处理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可靠性等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提高了预警机适应现代战场环境的能力。随着技术参考文献[1] 罗守贵,金林.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趋势分析[J] .现代雷达. 2008,(12): 1-5[2] 张光义,赵玉洁.相控阵雷达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 叶杰,刘志慧.机载预警雷达共形阵应用技术分析[J].现代雷达.2009,(7):8-11[4] 王小谟,张光义.雷达与探测[M].第2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5]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机载预警雷达达文集[C].南京: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2003.作者简介孔挺 (1976 - ),男,学士,海军飞行学院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载雷达。进步的推动和实际需求的牵引,由无源
相控阵向全固态有源相控阵转变,由平
面阵天线向共形阵天线转变,进一步提
高机载预警雷达的下视能力、电子对抗
能力、探测隐形目标的能力和生存能
力,将是未来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方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