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分析报告范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分析报告范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全球化的发展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二、跨国公司的优势跨国公司由于其全球化网络和强大的资源实力,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战略来获取市场份额和扩大利润。
其拥有的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也成为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三、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选择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战略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地理位置和市场规模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其次,政府政策和法律环境对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人力资源、配套设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四、投资战略的区域选择根据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跨国公司需要选择合适的投资区域。
一些亚洲和拉美地区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了跨国公司投资的热门地区。
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激烈,跨国公司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差异化战略。
五、投资方式的选择跨国公司可以选择直接投资或者通过合资、收购等方式进入目标市场。
直接投资可以更好地控制市场份额和管理风险,但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而通过合资或收购的方式可以更快地进入市场和获取市场份额,但可能面临文化差异和管理问题。
六、风险管理全球化的投资战略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管理风险,包括多元化投资、建立本地化团队和灵活调整战略等。
此外,合规和社会责任也是跨国公司需要重视的问题。
七、创新与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投资战略需要跨国公司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创新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而适应能力可以使其快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法规。
八、企业文化与管理企业文化和管理对于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至关重要。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重要性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重要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公司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各国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的出现为全球经济提供了许多重要机遇。
这些公司通过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活动,为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他们的投资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间接促进了更广泛的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跨国公司还带来了技术和创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进步。
例如,像苹果、特斯拉等技术巨头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遍布全球,其技术和创新成果不仅满足了全球市场的需求,还促进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
其次,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重要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国际贸易的推动和促进上。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网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了国际贸易的规模。
他们的远程经营模式不仅摆脱了地理限制,还使得经济规模效益最大化。
此外,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其全球网络和市场影响力,借助于尖端技术和高品质产品,迅速打入新兴市场,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然而,跨国公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他们需要应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和法律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市场准入和商业运作的困难,增加了公司运营的风险。
其次,跨国公司还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压力。
全球化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接受和承担起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和社会公益等责任。
这要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跨国公司需要制定合适的全球战略。
首先,他们需要积极拥抱数字化和科技创新。
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市场信息的获取和流动,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跨国公司应致力于培养和吸引全球化的人才。
全球化的经营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技巧和国际视野的人员。
通过培训和招聘全球化的人才,公司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市场的需求。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MNCs)扮演着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的重要角色。
这些公司的跨境经营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利与弊。
首先,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这些外资不仅能够填补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外国直接投资还促进了技术的转移和创新的发展。
多国企业的进入能够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和产业的升级。
其次,跨国公司能够促进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迫使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跨国公司的引进也带来了市场竞争加剧,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这种竞争有利于激发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然而,跨国公司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它们可能会对国内市场造成不正当竞争。
由于规模经济和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往往能够以低价格或高质量进入市场,对本土企业形成威胁。
这可能导致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此外,跨国公司的运作方式和利润转移也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降低税负和成本,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外包、转移定价、利润移轨等方式将利润转移到税收优惠的地区,导致所在国税收减少。
这对于国家财政收入造成了困难,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分配和资源流失。
在应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时,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加强监管建设,确保跨国公司的合规运营。
其次,鼓励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有效的税收合作机制,防止利润转移和避税行为。
此外,政府还应制定有利于吸引外资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或其他激励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促进技术和创新的引入和转移。
总之,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既有利益也存在挑战。
通过合理引导和管理,国家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跨国公司带来的发展机遇,并规避潜在的风险。
分析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分析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通过直接投资、跨国贸易、技术转移等方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析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利与弊。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项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它们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贫困问题。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通常带来了新技术、新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促进了国家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提升。
这些技术和管理实践的转移,对当地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跨国公司还可以提供外汇收入、增加国家的出口额,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
然而,跨国公司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跨国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它们可能会违反环境法规,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跨国公司的存在可能会加剧国内经济不平衡。
由于跨国公司的资本和资源优势,它们可能会依赖国内市场,削弱当地企业竞争力,使国家经济高度依赖外资。
跨国公司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利益,制约国家政府的自主权和发展战略。
为了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国家和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国家可以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和规范,确保它们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创新、研发和技术转移方面与当地企业合作,促进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
政府还可以通过减税、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并引导跨国公司开展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举措。
总体而言,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们为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国家和政府应加强监管和规范,推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以实现共赢局面。
跨国公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它们不仅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参与者,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跨国公司对当地经济带来了大量的直接投资。
由于其规模和实力,跨国公司能够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工厂和办事处。
这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带来了更多的税收收入。
当地政府通过吸引并鼓励跨国公司的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跨国公司还会在供应链上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当地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当地经济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跨国公司通常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能够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当地。
这不仅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还促进了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当地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机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此外,跨国公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市场和竞争方面。
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和资源优势,跨国公司往往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和销售产品。
这使得它们可以在当地市场上提供价格更加优惠的产品,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会引发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提升。
这种竞争和创新的氛围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跨国公司还对当地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跨国公司的投资和运营,当地社会的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都会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过程中,当地政府需要平衡各种利益,确保投资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最大化,同时降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跨国公司还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当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们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市场竞争的激发以及社会和环境的变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概要

一、跨国公司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2. 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快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二、跨国公司对母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大大增加母国资本积累2. 有利于母国进行产业转移3. 为母国获取廉价和重要的自然资源三、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促进东道国资本的形成2. 提高了东道国的科研能力,加速高新技术的发展3. 对东道国的就业形成拉动4. 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扩大东道国对外贸易美国的 Ford 、 Exxon 、 IBM 、 Mobil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第一大卡车生产厂家,也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厂家。
福特在世界各地 30多个国家拥有制造、装配或销售企业。
福特卡车与轿车的销售网遍及 6大洲、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销商超过 15800家。
福特在全球的人力及生产设施网络共有员工 36.4万人, 在世界各地从事生产、试验、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
美国埃克森公司 (Exxon Corporation1999年,美孚石油和艾克森石油合并为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 ,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
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
它是世界上第一家销售额突破 1000亿美元的公司。
1993年以 978亿美元的销售额在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中名列第三。
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的简称。
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 1911年创立于美国 , 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 30多万人,业务遍及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创立时的主要业务为商用打字机 , 及后转为文字处理机 ,然后到计算机和有关服务, 2011年 IBM 在中韩两国行贿被罚 1000万美元。
贿赂问题IBM 在 1998年至 2003年向韩国政府官员行贿, 在 2004年至 2009年向中国政府官员行贿。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是指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利与弊,并探讨对未来的启示。
1. 提供就业机会跨国公司的设立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不仅直接雇佣当地员工,还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增长。
通过培训和技术转移,跨国公司还提高了当地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2. 创造税收和财富跨国公司的进入为当地政府带来了额外的税收收入。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跨国公司还通过购买土地、建设工厂和办公楼等方式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刺激了经济增长。
3. 推动技术创新与转移跨国公司通常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进入新兴市场时会将这些技术和经验带入当地,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同时,跨国公司还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促进了技术转移,使得当地能够更快地掌握先进技术并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4. 加速全球价值链整合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供应链和销售网络等方式,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整合。
他们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从而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系。
这种一体化的生产模式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得全球经济更加互联互通。
5. 推动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跨国公司是驱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过投资、贸易等方式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资源和市场的有效配置。
跨国公司相对于传统企业具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渗透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并推动贸易自由化尤为明显。
6. 迎接挑战与责任随着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他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责任。
首先是文化冲突和管理难题,如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间的矛盾和沟通问题;其次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采取环保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是社会责任感问题,跨国公司应该积极回报社会,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文献综述(国外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企业进入和开拓别国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跨国直接投资,企业能够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节省产品运输成本、绕过贸易壁垒等,增强在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跨国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目前,国外学者关于跨国直接投资(FD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研究比较多,相关的研究从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对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就研究方法而言,这些研究中较多地采用了计量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有一些学者采用了比较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 本文试图对“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迄今为止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综述。对于诸多学者的各方面研究,本文以其研究的最终结论(观点)入手进行逻辑上的分类,从“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消极作用”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同时具有正负两面作用且其正负作用难以权衡” “跨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尚不明确(或跨国直接投资作用的发挥对其他因素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四个互斥的集合加上“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建设”共五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 一.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企业在东道国投资之后,随着其采购、生产、运输和销售等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跨国直接投资不仅在总体上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有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将跨国企业拥有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溢出到东道国的企业,同时还有在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本文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以及其他方面这三个二级标题对持这一观点的文献进行分类。 (一)、跨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不少学者利用包括计量分析在内的各种研究方法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普遍认为跨国直接投资可 2
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的贡献。 Chenetal (1995), Harrold(1995), Lardy(1995), Pomfret(1997),Pan(1998)等人对中国的研究; Sengupta 和Espana(1994)对韩国的研究; Yue(1999)对东南亚的研究; Dowling(1997)对亚洲高经济绩效地区的研究和Greenaway(1998)对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研究都得出了跨国直接投资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 Whalley&Xin(2006)和Yao(2006)运用两阶段增长核算分解方法,分别验证了跨国直接投资流入对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作用。 Blomstrom 、Kokko(1998) 和Acs et al(2006)认为跨国直接投资通过提供就业、资本流入以及对本土企业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 Blomstrom(1986)、Rivera-Batiz & Rivera-Batiz(1991)、Aitken & Harrison(1992)、Haddad & Harrison(1993)、 Nevin & Siotis(1996)、Blomstrom & Kokko (1998)研究后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与经济转型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Dunning(1993)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从外国市场向国内转移资源,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 Shujie Yao采用28省面板数据, Pedroni (1999)运用单位根检验,Arellano and Bond’s (1998)采用动态数据估计方法构造了三个关于产出、出口和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方程,验证了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表现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显著而积极的贡献。 Shujie Yao(2001)运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技术即GMM方法证明出口推动、跨国直接投资与平稳的外汇市场是对外开放的三个重要因素,为产出高速持续增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Shujie Yao和Kailei Wei(2007)通过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了跨国直接投资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和跨国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有利于推动一国生产力的发展两个方面的结论。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及其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 跨国直接投资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跨国企业能够将自身拥有的这些优势溢出到东道国的企业,促进当地企业的生产率的提高。 3
Romer(1986)、Sala-I-Martin(1996)研究发现跨国直接投资带来明显的的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 Hymei(1960)、Findley (1978)、Borenzstein(1995)认为跨国直接投资不仅扩大了资本的积累量和贸易量的增长,并且通过技术转移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Romer(1993)认为穷国和富国之间存在思想鸿沟。他认为外商投资会减少对较穷国家的技术转移和商业知识。根据这个观点,跨国直接投资会提高所有公司的生产率,而不只是接收外国资本。因此,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可能对整个经济有实质性的溢出效应。 Magnus Blomstrom、Denise Konan、Robert E. Lipsey(2000) 认为跨国直接投资会通过增加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多的技术,从而显著地提高生产率。 Blomstrom(1986)的研究发现墨西哥的外资比重较大的部门有更快的生产率增长。 Smarzynska(2002) 验证了立陶宛1996-2000年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横向关联与纵向关联。他试图找出企业产量与同行业及下游行业外企介入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存在横向溢出效应,但下游行业外企与企业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Aitken and Harrison(1999)运用委内瑞拉1976-1989年的面板数据测试了外企进入对全要素产量增长的影响,得出国内企业在拥有大量外资份额的行业有较高的产量。他们还得出,跨国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主要作用于与跨国公司相关的国内企业。 通过运用英联邦制造业在1973-1992的数据,Haskel等人发现,本土企业总要素产值与外国分公司在公司所在行业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中外国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就会使本土企业总要素产值提高0.5个百分点。但是,与普遍观念相反的是,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溢出效应最主要对落后本土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较落后、非技术密集型)有利,而不是在市场中占主导的企业。 Kui-yin Cheung和Ping Lin(2002) 认为跨国直接投资通过逆序工程、技术工人转移、示范效应,和供求关系等溢出渠道影响东道国的创新活动。跨国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最明显的是在次要的创新 (尤其是外设计专利) 上。相对于沿海和 4
中心城市而言,西部城市的跨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更强,因为西部的跨国直接投资在空间上更加集中。跨国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可能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中国各省还是溢出效应占主要地位。 M. Blomstrom、H. Persson(1983) 研究发现墨西哥一个产业中国内的私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该产业中的外国子公司的出现是相关的,外国企业对东道国的企业有溢出效应。 Simeon Djankov、Bernard Hoekman(2000)通过捷克和斯洛伐克在1992-1996年间公司层次的数据研究表明外资对投资接受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积极影响。 Andrea Fosfuri,Massimo Motta,Tooma Ronde(1998)通过建立跨国公司的雇员流动带来技术的溢出效应的模型,说明了当地企业可以通过雇佣跨国公司的经理而获得技术溢出效应。 Garrick Blalock(2001) 运用印度尼西亚1988-1996年制造业的数据集,测试了跨国直接投资对当地企业生产力提高的影响,发现供应商可以从跨国企业那里得到技术的溢出。这个结果表明垂直供应链是跨国直接投资技术转让的一个渠道。 Brian Aitken, Gordon H. Hansonb’d, Ann E. Harrison (1997) 应用墨西哥制造业的截面数据,找到了跨国公司行为溢出效应的证据,但对于一般的出口行为,却没有发现溢出效应的证据。 (三)、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其他影响 除了促进经济增长和溢出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外,跨国直接投资对于区域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Yih-chyi Chuang和Pi-fum HSU(2004)研究表明,总体上看,由于先进国家的开放贸易向国内企业提供了学习和获得新技术的渠道,跨国直接投资增加了国内企业的产值。所以中国的经验为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战略。 Martin和 Ottaviano (2001) 建立了一个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的模型,所以交易(包括交通成本)可能会导致更高增长与产业集聚。 Porter (1990) 认为“产业集聚”是理解经济增长与思考发展政策的重要理念。集聚的产生以“马歇尔外部性”(表示企业能得益于区域内相关与相同产业其它 5
企业的生产与创新活动)为前提。 在OECD 国家,Choi (2004) 认为双边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下降。 Magnus Blomström和Ari Kokko(1997)认为跨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促进东道国的生产率和出口的增长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Liu et al. (2002) 通过研究证明,在经济增长、出口、进口与跨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他们认为,在对外开放政策下,经济发展、出口与跨国直接投资相互促进。Shan (2002)运用向量自回归法和中国季度数据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D Karthik(2005) 研究发现跨国直接投资对印度的出口表现没有显著地影响而对印度的国内投资有双向的影响;在印度,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跨国直接投资挤出了国内的投资在巴基斯坦;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土耳其,跨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孟加拉,韩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跨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有积极的影响。 Walter Elberfeld, Georg GÄotzy 和 Frank StÄahlerz证明了内资的和跨国的公司可以共生;仅有内资或仅有跨国的公司可以具有活力;垂直跨国直接投资将会显著地降低价格,而只有在自由市场准入的情况下总福利将会明显的上升。 二.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