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综述

合集下载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中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有限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许多患者的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综述和实证分析,全面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实际数据,分析他们的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提高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医疗资源分配提供决策支持。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负担。

对于这类患者而言,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对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已有的研究中,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药物使用以及足部护理等方面。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老年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往往存在不足。

糖尿病综述论文(两篇)

糖尿病综述论文(两篇)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它被认为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引起的高血糖症。

本文将在上一篇论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糖尿病,具体包括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发症及其治疗、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和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正文内容:一、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1.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1.2环境和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1.3糖尿病的分类和病程二、预防和控制措施2.1健康饮食和合理营养摄入2.2适量运动和体重控制2.3控制血糖和监测血糖水平2.4应用药物治疗糖尿病2.5心理辅导和支持三、并发症及其治疗3.1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2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的处理3.4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防治3.5肾脏和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防治四、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4.1生活质量的降低4.2心理健康问题4.3婚姻和家庭的影响4.4与工作和社交的关系4.5产生的经济负担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5.1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的改进5.2胰岛素治疗的进展5.3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5.4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的研究5.5具有潜在治疗潜力的新药的开发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分类复杂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及时的治疗和预防可减轻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对患者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家庭和社交关系等。

虽然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但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如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胰岛素治疗的进展以及新药的研发等。

通过深入研究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及其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以及研究进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以亿计的患者。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
魏彤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7(021)001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

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是吸烟、高甘油三酯、高血压、LDL-C≥3.6 mmol/L、HDL-C≤0.91 mmol/L。

结论在早期干预中,要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患者的吸烟进行控制,加强饮食指导,控制血糖和血压,同时对血酯水平进行控制。

【总页数】3页(P23-24,25)
【作者】魏彤
【作者单位】抚顺石化总医院,辽宁抚顺 133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J], 王冬兰
2.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舒适护理 [J], 周霞琼
3.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J], 李玲娜;谢旭萍;吴素梅;林晓玲;洪秋云
4.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 [J], 严艳
5.2型糖尿病患者引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 [J], 胡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英文回复: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places a heavy burden on global health, and diabetes as amon chronic disease affects the health of millions of people。

Diabetes canbe divided into type 1 and type 2, of which type 2 is mostmon。

Type 2 diabetes is a metabolic disease whos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insufficiency,leading to increased blood sugar level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we should have a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This will help to guide us in develop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address this global health challenge。

全球慢性病疾病的流行给全球健康造成了严重负担,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健康状况。

糖尿病可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对于2型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我们应当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

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

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1 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

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

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

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

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 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

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

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型 糖 尿 病 的危 险 因素
谭 海 红
摘要 综述 了 2型糖 尿 病 的 危 险 因素 , 主要 包括 以 下方 面 : 传 因素 , 胖 , 力活 动 不足 , 食 因素 , 及 生 育 史 , 遗 肥 体 膳 妊娠 生命 早 期 营养 状
况, 社会经济状 况, 吸烟与饮酒 , 高血压等 :认为 2型糖 尿病 的发 生是遗传 因素和 生活方 式与行 为因素共 同作 用的结果 , 遗传 因素决
与 行 为因 素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本 文将 导 致 2 糖尿 病 的诸 多危 险 型 因素综 述 如下 。 1 遗传 因素
白胆 固醇( D — ) H L c降低和危险因素聚集f 个人具有 2个及 2个以 1
上 危 险 因 素 ) 现 患 率 均 随着 体 质 指 数 (M ) 腰 同 的增 大 而 上 的 BI 或 升 。 点 以上 的人群 归 因危 险 度百 分 比显 示 , B I 制 到 2 切 将 M控 4以 下 , 防止 人群 中 4 %~ 0 可 5 5%的 危 险 因素 聚 集 ; 腰 围控 制 到 相 应 将 切 点 以下 , 防 止 约 4 %~ 8 可 7 5 %的 危 险 因素 聚 集 [ 5 ] 他一 些 研 究 。其 还 发 现 , 与 臀 围 比值 ( R 比体 质 指数 可 能 对 2型糖 尿 病 的 预 腰 WH ) 测 更 有 价值 , 其在 亚 洲人 中。肥 胖 能导 致 胰 岛素抵 抗 , 尤 而胰 岛素 抵 抗 是 2 糖 尿病 发 病 的 重要 机 理 , 制体 重 , 型 控 防止 超 重 和肥 胖 , 则 可 防止 或 减轻 胰 岛 素抵抗 , 而 避 免发 生 D 等 严重 的并 发 症 , 已
究和纵向研究都表明, 体质指数与发生 2型糖尿病的危 险性呈正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

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

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

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

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

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20 0 7年 , 该数字已经迅速增长 到 24 . 6亿人 , 预计 到 2 2 0 5年 , 全 糖 耐量异 常 (G 标 化 患病 率 最 高为 四川 ( . 1 和 山 东 IT) 82 %)
病发病率已达 1 % , 2 比女性和 总人 口的发病率 均高 出约 2 %。
人 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 我 国糖尿病 患病 率呈 明显上
7 0一年 龄 段 , 长 迅 猛 。 且增 12 死 亡 率 . 糖 尿 病 的死 亡 率 存 在 明显 的地 区 差 异 和 人 群 差
异 , 0— 0 / 0万不等 。近 3 从 20 1 0年来资料显示
, 糖尿病死
亡率为发达国家 高于发展 中国家 , 城市高 于农 村 , 发达 国家 多 在 2/ 0万 一 0 1 01 5 /0万之 问 , 发展中国家大多低于 1/0万 , 01 城
大城 市( .8 高于 中小城市 (. 7 , 4 5 %) 3 3 %) 富裕县镇 ( . 9 32 %) 高于贫 困县农村 ( . 3 。有人做过 比较 , 2 8 %) 发病率 较高 的 北京 、 辽宁和最低 的贵州、 新疆之间相差达 1 0倍。城市发病 率 高于农村 1 4 。I T标化患病率虽然大 城市 (. 8 高于 ~ 倍 G 57 %) 中小城市 (. 9 ) 但经济迅速 发展 的富裕县镇 和农村 IT患 42 % , G
[ 文献标识码】 A
D i1.9 9ji n 17 7 9 .0 00 .7 o:0 36 /.s . 62— 13 2 1.4 0 8 s 标化 患病率最 高为 北京 ( .6 ) 四川 ( .7 , 45% 和 4 3 %) 最低 为 浙
统计 ,0世 纪 9 2 0年代 全球 糖尿 病患 者约 为 1亿 人 , 而 , 然 到 球将有 38亿人受到糖尿病 的困扰 。 目前 , 国已成 为仅 次于 . 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
评阅老师: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综述
【内容摘要】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而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生的外部原因;糖尿病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已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防止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目的,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心理行为干预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5亿(我国约有3 000万),预计21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3亿人[1]。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是胰岛素依赖型,2型是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 ,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3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目前该病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因此,探讨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糖尿病的人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1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
1.1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首先是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刘劫等[2]以湖南长沙市4所医院中同期诊治的2型糖尿病和非2型糖尿病200对为样本,对其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组合中,糖尿病家族史排在第1位,因此遗传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而综合分析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并从基因水平阐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该病病因学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人们推论可能存在两种遗传易感模式:①主效基因作用模式,即一两个主效基因对疾病易感性起主要作用,且基因在群体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其余的次要基因风险贡献率很小;②微效基因作用模式,即来自多个位点的大多数风险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发生频率都很低,他们之间有相互作用,通过数量性状的剂量——效应关系,达到疾病发生的临界域值,共同决定了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

对于这两种模式,前者尚未有肯定的证据,而后者在大部分患者中已经得到了证明[3]。

近年来,应用这些遗传学分析方法发现了一些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关联的染色体区域和基因,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初步确定的基因有:①与糖代谢关联的易感基因,如胰岛素受体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1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2基因等;②与脂代谢关联的易感基因,比如胰岛素抵抗因子、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B3肾上腺素体基因等;③与其他路径关联的易感基因,如肿瘤坏死因子α、线粒体基因等。

1.2 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还跟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紧密关联。

张毓洪等[4]运用频数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银川市社区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5例对照,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冠心病、高血脂症、不良生活习惯(如喜食甜食) 、腹型肥胖、吸烟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与此结果类似,针对重庆地区3 717例人群进行的一份调查表明,该地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而缺乏体育锻炼、膳食中高能量、高脂肪摄入是当地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5]。

综合2型糖尿病的发生原因,不难发现是由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仅有遗传因素或仅有行为因素引起者只占少数。

95%是由遗传、生活方式、行为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或相互作用所致。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而多种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生的外部原因。

22型糖尿病干预现状
在西方国家中,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治疗已成为一种非常大的负担。

1997年,美国由糖尿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为980亿美元。

占美国人口4.4%的糖尿病患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占全美国健康保健费用的14%,每个糖尿病患者年均医疗费用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6倍。

在我国,1996年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消耗的直接费用(包括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治疗费用、住院费用)近42亿美元,间接费用(由于生产能力的丧失所造成的花费,由于疾病致残和早亡给社会造成的损失)还要远远高出这个数字。

因此,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杨文英教授认为,防止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6]。

一份针对北京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方法及并发症的调查表明,多数的糖尿病患者能定期监测血糖,但监测时间间隔不理想;在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方面,应该更加关注郊区、文化程度低和早期的患者;北京市的糖尿病患者中,有11.7 %没有接受药物治疗,发现病程长、有并发症、年龄大的患者按医嘱服药率高,可见有必要加强早期糖尿病的干预[7]。

张斌等[8]通过比较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城市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的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发现患者的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已接近或部分超过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及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水平等因素与上述疾病的发生均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3 2型糖尿病干预策略
研究者认为,加强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提倡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控制体重和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是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手段;而在糖尿病控制过程中,必须联合运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延缓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也正是因为2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因此,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健康教育
加强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之一。

王湘郴等[9]对42名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教育前后病人血糖水平及生活方式等的变
化情况,结果表明,教育后病人更多地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并更重视运动治疗,主动参与运动,无论是运动时间还是运动次数都有显著的提升,病人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等生理指标均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病人血糖水平。

3.2 心理干预
为探讨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黄志英等[10]将87 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与家庭治疗、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等。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并进行空腹血糖( FBG)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体重指数(BMI)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的测评;分别计算两组的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 个月内与糖尿病有关的再住院率。

结果表明,研究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显著,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保持血糖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成本和再住院率。

3.3社会动员
糖尿病隐匿性强、合并症多、危害性大,致残、致死率高,但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全社会动员起来在不同层次上干预,可以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其并发症也会大大下降。

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合并症这个问题上,仅靠医生的力量是不行的,卫生行政部门要投入力量,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投入资金和技术,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方针,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潘柏中.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 2003,83(3):169 171.
[2]刘劫,林修寿,谭红专, 等. 环境、遗传因素对二型糖尿病的作用200:对二型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00, 7 (1): 9 11.
[3]鲍曼夕,邹大进.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易感基因[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16): 140 143.
[4]张毓洪,陈启众,贺宝福,等. 银川市社区二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2006, 28(2): 95 97.
[5]唐晓君,张素华,李革, 等. 重庆地区社区人群二型糖尿病现况调查[J].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12): 10 12.
[6]陈德生. 防止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目的——访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杨文英教授
[J]. 长寿,2006, 1: 4 5.
[7]尹香君,焦淑芳,谢瑾, 等. 北京地区二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方法及并发症的现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11): 1068 1069.
[8]张斌,向红丁,毛微波, 等.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城市住院二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 24(5): 452 456.
[9]王湘郴,何莉,范紫香,等. 健康教育对二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6, 5: 12 14.
[10]黄志英,陶建青. 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对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06, 21(7): 7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