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水环境--湖泊解析
高考地理湖泊与水库

高考地理湖泊与水库湖泊与水库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和调节系统。
它们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考地理中涉及的湖泊与水库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定义、特征、功能等方面。
一、湖泊的定义与特征湖泊是由各种自然因素形成的受限水域,通常被称为“内陆水体”。
湖泊的形成与地壳构造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湖泊众多,包括内陆湖泊和淡水湖泊两大类。
1. 内陆湖泊: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及内蒙古地区。
如青海湖、巴尔喀什湖等。
内陆湖泊通常是由地壳抬升、河流截割、地表积水等因素造成的。
这些湖泊在储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地区农田灌溉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水源。
2. 淡水湖泊:淡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沿海地区,以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
淡水湖泊是由河流冲刷、堰塞湖形成的。
如太湖、洞庭湖等。
淡水湖泊不仅具有储水功能,还对于当地农业、渔业以及交通运输起到重要支持作用。
二、湖泊的功能与价值湖泊作为自然水域,具有多种功能与价值。
首先,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地。
它们通过抑制河流径流、集中降雨,起到蓄水的作用,保证地表和地下水的供水需求。
其次,湖泊在调节气候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湖泊面积广阔,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在冬季释放,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温暖的气候。
此外,湖泊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
湖泊是大自然中的生物圈,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栖息地。
它们是各种鱼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的栖息地,维持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湖泊还可以净化水质,通过过滤和沉淀作用去除污染物质,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资源。
三、水库的定义与特征水库是人工修建的蓄水系统,主要用于灌溉、发电等方面。
它们通常以拦河筑坝的形式建设,用于储存河流的径流和降雨。
水库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特别是我国的三江源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
1. 水库的建设目的:水库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城市供水、发电和防洪等。
自然地理学4.3 湖泊、地下水、冰川

(三)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
1.总矿化度 总矿化度 是指水中例子、 水的总矿化度 :是指水中例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 通常是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单位g/L. 量、通常是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单位 根据总矿化度的大小,天然水可以分为五类: 根据总矿化度的大小,天然水可以分为五类: 2.硬度 硬度 总硬度:水中钙、镁粒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总硬度:水中钙、镁粒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暂时硬度: 暂时硬度: 永久硬度: 永久硬度:
三 小结
陆地水,包括大陆冰盖和冰川在内, 陆地水,包括大陆冰盖和冰川在内,只占全球 水量的3%左右, 水量的 %左右,而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淡水 湖和河流水量,只占0.1%。陆地水资源的丰缺, %。陆地水资源的丰缺 湖和河流水量,只占 %。陆地水资源的丰缺, 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大计。 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大计。
岩。
三、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一)地下水的动态 (二)地下水的运动
四、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一)上层滞水 (二)潜水 (三)承压水
(一)上层滞水
•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 力水。上层滞水的分布范围不广,补给区与分布 区基本上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 水,主要耗损方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 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 节变化强烈。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一)容水性 (二)持水性 (三)给水性 (四)透水性 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 分为三类: 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根据透水性将岩石 分为三类: 包括砂石、 裂隙和岩溶发育的岩石。 1)透水岩石,包括砂石、沙、裂隙和岩溶发育的岩石。 ) 2)半透水岩石,包括粘土质沙、黄土、泥炭等。 包括粘土质沙、黄土、泥炭等。 3)不透水岩石,包括块状结晶岩、粘土和裂隙很不发育的沉积 包括块状结晶岩、
湖泊沉积环境特点

湖泊沉积环境特点和沉积作用摘要:湖泊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常是湖泊生成发展的最主要控制因素。
关键词:湖泊沉积;沉积作用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也是沉积物堆积的重要场所。
现代陆地上发育着许多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湖泊,是我们研究古代湖相沉积的最好借鉴。
在地质历史记录中,中、新生代有不少湖相沉积的分布,中新生代湖泊是中国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场所。
现代湖泊约占大陆面积的1.8%。
它们拦截了由河流搬运而来的大量沉积物。
湖泊的规模相差悬殊,最大可达数十万平方公里,小则不到一平方公里,古代大型湖泊超过25万km2者少见。
湖泊的形状也是多样的,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状等等。
大型湖泊的环境特点与海洋既有某些相似之处,亦有明显的区别。
湖泊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常是湖泊生成发展的最主要控制因素。
一、环境特点和湖泊分类1、环境特点(1)湖泊的水动力特征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
但湖泊缺乏潮汐作用,这是与海洋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风力的直接作用下,湖泊的水面可形成较强的波浪,称湖浪。
它所引起的水体波动的振幅随水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到达湖浪1/2波长的水深时,水体质点运动几乎等于零,故通常把相当于湖浪1/2波长的水深界面称为“波浪基准面”,简称“波基面”或“浪基面”,也称“浪底”。
浪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湖浪的干扰,成为静水环境。
一般说来,湖泊面积比海洋小,波浪的规模也小于海洋,浪基面的深度也就小得多,常常不超过20m。
风成波浪是湖泊动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浪基面深浅主要受控于波强和风的吹程。
在大面积浅湖中,波浪运动会影响整个湖底。
湖浪作为一种侵蚀和搬运的动力在滨湖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
当湖浪的推进方向与湖岸斜交时,可形成沿岸流。
湖浪和沿岸流的冲刷和搬运作用可形成各种侵蚀地形和沉积砂体,如浪蚀湖岸以及湖滩、砂坝、砂嘴、堤岛等等。
湖泊四周紧邻陆地,常有众多的河流注入,不仅有大量碎屑物质倾入湖盆,而且河道在湖底可以继续沿伸,从而改变着砂体的分布状况,因此对有些湖泊来说河流的影响往往超过湖浪和岸流的作用。
水文学-第六节 湖水的运动与调蓄

第六节 湖水的运动与调蓄 一、湖泊概述 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湖泊是地表的一种交替周期较长的、流动缓慢的滞流水体,加之它深受其四周陆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因而,与河流和海洋相比,湖泊的动力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过程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在地表水循环过程中,有的湖泊是河流的源泉,起着水量贮存与补给的作用;有的湖泊(与海洋沟通的外流湖)是河流的中继站,起着调蓄河川径流的作用;还有的湖泊(与海洋隔绝的内陆湖)是河流终点的汇集地,构成了局部的水循环。
陆地表面湖泊总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8%左右,其水量约为地表河流溪沟所蓄水量的180倍,是陆地表面仅次于冰川的第二大水体。世界上湖泊最集中的地区为古冰川覆盖过的地区,如芬兰、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我国也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300余个,总面积为71787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左右。我国湖泊的分布以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最为密集。
(一)湖泊的类型 研究目的不同,划分湖泊类型的方法和依据也不同,主要分类方法有按湖盆成因、按湖水补给与径流的关系;按湖水盐度分类等等。
1.按湖盆的成因分类 湖盆是湖泊形成的基础,湖盆的成因不同、湖泊的形态、湖底的原始地形也各异,而湖泊的形态特征往往对湖水的运动、理化性质、水生生物生长以及湖泊的演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按湖盐成因分类,得到广泛的应用。天然湖盆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盆主要有构造湖盆、火口湖盆和阻塞湖盆等;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盆主要有河成、风成、冰成、海成以及溶蚀等不同类型的湖盆。
1)构造湖 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等)所产生的凹陷形成。其特点是:湖岸平直、狭长、陡峻,深度大。例如,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洱海等。 2)火口湖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成为积水的湖盆,其特点是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如白头山上的天池。
河流和湖泊概况

河流和湖泊概况引言河流和湖泊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水体形态,它们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况,包括其定义、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的概况定义河流是由降雨、融雪或地下水形成的,由源头向下流动的水体。
河流通常与附近的山脉、丘陵和平原相互作用,形成了地质景观。
形成过程河流的形成过程通常包括降水、集水、集水区和排水。
当降水超过土壤的容量时,水开始集结,形成小溪。
随着更多的水流进入小溪,它逐渐扩大形成河流。
在其流动的过程中,河流会不断地侵蚀和沉积,形成各种地貌和河床。
特征河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水流:河流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水流。
水流的速度、水量和水质在不同的河流中有所差异。
•河道:河流在地形上切割出的凹陷区域称为河道。
河道的形状和宽度因河流的流速和侵蚀力而异。
•支流和河口:河流往往由多条支流组成,并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形成河口。
•洪水:河流的水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当降雨超过河流的承载能力时,可能会发生洪水。
生态影响河流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许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并在水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外,河流也可以用于水电发电、农业灌溉和供水等功能。
湖泊的概况定义湖泊是由降水、融雪、地下水或河流水形成的静止水体。
湖泊被围绕着陆地,通常具有自己的湖底和湖岸,以及与其他水体的连接点。
形成过程湖泊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火山活动、地壳运动和冰川作用。
在火山活动中,火山口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形成火山湖。
地壳运动引起的断层在地表形成坝,阻塞了河流,形成断层湖。
冰川的侵蚀作用导致山谷被填充形成冰川湖。
特征湖泊的特征因其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湖泊特征:•水体:湖泊是静止的水体,与河流相比,湖泊的水质和水温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地形:湖泊周围的地形通常呈现出凹陷的形状,形成了湖底和湖岸。
•湖区:湖泊的行政区划通常以湖泊为界划分。
《第3单元 水环境》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中图中华地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3单元水环境》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不属于外流河补给类型的是()A. 雨水补给B. 冰雪融水补给C. 湖泊补给D. 地下水补给2、下列关于水资源的描述,错误的是()A. 水资源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B.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较少C.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D. 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是怎样的?A. 时间上分配均匀,空间上分布集中B. 时间上分配不均,空间上分布分散C. 时间上分配集中,空间上分布均匀D. 时间上分配均匀,空间上分布分散4、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A. 大规模跨流域调水B. 建设更多的水库C. 限制农业用水D.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5、水循环中的蒸发过程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A. 仅限于海洋和湖泊B. 主要在陆地上C. 海洋、湖泊以及陆地植被和土壤D. 主要在冰川和永久积雪地区6、下列哪一项不是内流河的特点?A. 最终不流入海洋B.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 多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D. 河水最终汇入大海7、黄河流经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依次是()。
A.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B.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D. 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8、以下关于我国水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高B.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低C.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D. 我国水资源分布均匀,没有地区性差异9、水循环中的蒸发环节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A. 仅限于海洋和湖泊等大型水体B. 主要发生在陆地表面,包括土壤和植被C. 海洋、湖泊、河流以及陆地表面,包括土壤和植被D. 仅限于热带雨林地区 10、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活动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A. 建设大坝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动B. 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C. 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D. 自然降雨量的年度变化11、下列关于河流水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 河流的水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与地下水关系不大B. 河流的水量季节变化小,径流量稳定C. 河流的水量主要受地下水位的影响,与大气降水关系不大D. 河流的水量主要受季节变化影响,夏季水量大,冬季水量小12、下列关于湖泊水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 湖泊水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大气污染、工业废水等B. 湖泊水质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如降水量、蒸发量等C. 湖泊水质受湖泊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D. 湖泊水质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3、关于水循环的下列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不包括大气层。
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

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湖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水域环境,它既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承担着重要的物质代谢和环境保护功能。
湖泊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有怎样的效应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湖泊提供水资源湖泊是地表水中的一种,因其蓄水能力大、水量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灌溉、养殖等方面。
充足的湖泊水资源,不仅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且可以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湖泊受到各种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的威胁,已经成为了当前生态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湖泊维持生物多样性湖泊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藻类、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丰富的生物群落,构成了湖泊独特的生态景观。
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分布、数量分布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影响,深刻影响着湖泊的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甚至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密切关联。
三、湖泊保持水环境质量湖泊对水环境的净化功能非常重要。
对于最初的水质处理来说,湖泊可以将暴雨卷括下的多余水分和水中悬浮物和杂质通过沉积到底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污染物的输入。
另外,湖泊还可以吸收并控制一些污染物质,如有机物、营养化合物等,达到稳定、持久的去污作用。
因此,湖泊的水环境质量保护是生态环境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四、湖泊影响周边气候湖泊能影响周边气候环境。
湖泊的水面积较大,表面蒸发能力相对较高,这意味着温度较低的时候湖泊会释放热量,而在温度较高时则会吸收热量,对周围环境的温度有所调节。
湖泊还可提供空气调节功能,亦即在夏季增加了空气湿度,对改善当地的干燥状况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与效应非常广泛,既有着整体的生态资源保护与调节作用,又反过来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
因此,在保护和维护湖泊生态环境上,我们必须增强生态意识和保护意识,切实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健康。
湖泊热力分层

1 / 2
湖泊热力分层
湖泊热力分层是指湖泊水体在温度上的分层现象,通常由于水
体温度和密度的变化造成。湖泊热力分层对湖泊水体的垂直结构和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了解湖泊热力分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湖泊生态系统的运行和演变。
湖泊热力分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表层水体(上层水体):
-表层水体位于湖泊水体的表面,受到大气的直接影响。表层水
体的温度通常较高,受到日光的加热作用,而且与大气交换密切,
具有较高的氧气含量。
2.混合层(中层水体):
-混合层位于表层水体和深层水体之间,通常是湖泊中温度和密
度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混合层的温度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而变化,通
常在春季和秋季较为明显。
3.热力分层层(深层水体):
-热力分层层位于混合层以下,是湖泊中温度和密度相对稳定的
区域。在热力分层层中,水体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形成
温度梯度。
湖泊热力分层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会影响湖泊水体的温度分布,通常在春季
和秋季会出现湖泊的热力分层现象。
-地理位置:湖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湖泊水体的温
度分层,如纬度、海拔高度等。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会影响湖泊水体的受热情况,如阳光照射、
大气温度等。
2 / 2
-湖泊形状和深度:湖泊的形状和深度对水体的热力分层也有影
响,如湖泊的深度越大,热力分层越明显。
湖泊热力分层对湖泊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水质分布和生物分布
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湖泊环境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