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介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共患癫痫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共患癫痫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共患癫痫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患儿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1]。

脑瘫患儿常共患多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除认知发育落后外,癫痫同样是脑瘫患儿常见共患病之一,其在脑瘫患儿中的发生率为35%~62%,平均为43%[2]。

脑瘫共患癫痫患儿中超过一半是在1岁以内首次发病,92%以上发生在4岁前[2,3,4,5,6]。

脑瘫患儿中的癫痫患病率高达一般儿童的5倍[7],新生儿惊厥、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脑损伤性灰白质病变及脑结构畸形为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主要高危因素[8,9]。

脑瘫共患癫痫的发生率还与脑瘫类型相关,其中以痉挛型脑瘫共患癫痫者占大多数,且发病年龄大多更小[10,11,12]。

癫痫发作将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危害患儿认知和运动发育,直接影响康复疗效及预后,同时对患儿家庭尤其母亲生活质量带来显著负面影响[3,6,13,14,15]。

因而,能否尽早对其癫痫发作实现持续控制将直接影响患儿的远期预后。

然而,正是由于脑瘫共患癫痫的高患病率及相互关联性,致使更多患儿面临跨专业就医,容易导致脑瘫患儿的癫痫诊治被延误或处置不规范。

鉴于尽早控制脑瘫共患癫痫的重要性及临床诊治的复杂性,应将所有疑似或确认共患癫痫的患儿及时推荐到具有小儿癫痫专长的专业医师处会诊。

迄今国内外缺乏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基于临床实践的迫切需要,在重点参考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Epilepsy,ILAE)颁布的癫痫发作类型及癫痫最新分类、2015年ILAE发表的婴儿癫痫诊治专家建议和全球实况调研意见分析等国际共识基础上[16,17,18,19,20],结合中国实情,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与神经学组相关专家,共同商议并制定本共识。

此共识原则上同样适用于尚不能确诊为脑瘫却已有癫痫发作的婴儿期脑损伤运动障碍的临床诊治。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一)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由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损害或损伤引起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蓄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二)脑瘫的病因1、出生前: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母孕期受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或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致胎儿期脑形成异常、脑损伤。

2、出生时:分娩过程不顺利,有早产、产时窒息、脐带绕颈、外伤史等均可致脑损伤。

3、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病、头部外伤、心跳停止;新生儿期呼吸障碍、惊厥;高胆红素血症(核黄胆)、新生儿低血糖症;脑血管病。

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

(三)常见脑性瘫痪的典型临床症状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

主要为椎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与被动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性: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本性常为婴幼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数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仰卧位时四肢呈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的应用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的应用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临床医疗中,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的先进技术,近年来在临床麻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对于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而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在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中的应用,对于手术的安全性和患儿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一种由于脑损伤、异常发育或脑部疾病在胎儿期、生产过程中或生后早期导致的不完全瘫痪性疾病,其特点是运动和姿势障碍,常伴有智力障碍、感知障碍、情感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等综合征。

对于脑性瘫痪患儿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常常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和矫正。

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是一种对患儿脑网络进行手术矫正的治疗方法,手术需要精准的操作和细致的护理。

而在手术中,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的应用,可以帮助麻醉医生监测患儿的麻醉深度,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BIS)是美国麻醉学家监测麻醉深度的新方法,它是通过监测患者脑电图(EEG)和对应的信号处理技术,实时计算出一个数值,来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

该数值范围从0到100,0代表没有脑电活动,100代表清醒状态,通常情况下,全麻深度应维持在40-60之间。

在全身麻醉下,麻醉医生可以通过监测BIS值来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在合适的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或者过浅所带来的风险。

在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中,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性瘫痪患儿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敏感性与一般患儿有较大差异。

通过监测BIS值,麻醉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避免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麻醉风险。

ICF框架下脑性瘫痪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ICF框架下脑性瘫痪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ICF框架下脑性瘫痪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许博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22(36)3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姿势和运动障碍”,目前分类以运动障碍为导向,着重体现姿势异常及运动障碍的特点及程度。

除运动障碍外,CP往往伴随包括认知、语言、交流和感知觉障碍等广泛的“非运动相关”功能障碍。

认知障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类,其严重程度直接与患儿生存质量相关。

既往研究中,认知功能仅限于智商或特定的神经心理亚功能评估,未将其纳入ICF框架;且研究重点集中在大脑实质或相关的神经心理缺陷上,主要“在生物结构、功能”水平上定义认知功能障碍,缺乏ICF概念所强调的“行为、参与”的基本层面。

就现有文献资料对CP患儿共患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在“结构、功能、参与”等3个层面做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33-136)
【作者】许博
【作者单位】天津市民政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康复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9
【相关文献】
1.基于ICF-CY的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评定及水疗方案
2.脑性瘫痪儿童功能特点分析与个别化康复策略设计——基于ICF-CY理论与方法
3.功能导向的脑性瘫痪儿童个别化体育活动与运动康复研究——基于ICF-CY的分析
4.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三部分第三章ICF-CY框架下的儿童脑性瘫痪评定第一节身体功能与结构评定
5.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四部分第三章 ICF-CY框架下的儿童脑性瘫痪评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一概述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早期发育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非进行性、永久性存在的脑损害),形成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常伴有听力障碍、吞咽困难、流涎、言语不利以及智力落后等症状。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用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是将颈前路交感神经切断。

可以提高中枢反应阈值,调节脑干功能作用;改善大脑组织的供血;改善大脑缺氧,降低唾液的分泌。

二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1.麻醉方式颈丛阻滞或局麻加强化,年龄小的儿童可用全麻。

2.术前准备术前查脑血流图,作为手术前后疗效对比的依据,一般术后脑血流量均比术前增加。

三适应证脑瘫性上肢肌力不协调,手部功能障碍。

手部屈伸肌力失调和手部痉挛性瘫痪等;雷诺病或手部缺血性疾病;脑供血不全性疾病。

四禁忌证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

五手术步骤①从甲状软骨水平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向内下方切口。

②切开皮肤,颈阔肌行钳夹切断后,显露胸锁乳突肌前缘,沿其前缘向深部解剖,将肩胛舌骨肌牵向下方或切断,即有搏动的颈总动脉鞘,游离颈总动脉。

③将颈总动脉用血管钳挑起,用橡皮条穿过其后方,轻轻提起颈总动脉,将其外膜上之纤维鞘分离,呈环状切除。

④留置引流条,按层次缝合。

六术后并发症颈总动脉损伤。

七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早期加强手部功能锻炼。

术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呼吸,以防血肿压迫。

如有呼吸障碍,则应及时检查创口,如有血肿压迫应及时处理。

48小时后拔除局部引流条。

八注意事项术中注意剥离颈总动脉鞘时要轻柔。

剥离时勿过深,以防刺破血管。

剥离下的交感神经网,应呈环形绕颈总动脉,将剥离的交感神经网切除2cm,以防再生连接。

九术后饮食多饮水,新鲜水果蔬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含钙质食物。

儿童脑性瘫痪并发外翻足诊断论文

儿童脑性瘫痪并发外翻足诊断论文

初探儿童脑性瘫痪以及并发外翻足的诊断【摘要】儿童脑性瘫痪性外翻足通过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相结合确诊,以及尽早进行选择治疗,对儿童脑性瘫痪性外翻患儿的全面康复,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家庭和睦、社会发展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脑性瘫痪外翻足诊断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0-02儿童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菲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

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脑瘫患病率为1.8%o~4.9%o活婴,多集中在2%o~3%之间。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脑瘫患儿存在地区差别。

我国在1997年至1999年曾对江苏、河北、黑龙江、四川、甘肃及广西等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在1~7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2%o~2.7%o,是继脊髓灰质炎基本被控制后致我国儿童肢体残疾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研究脑瘫的防治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概述如下:1 儿童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① l周岁以内出现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②肌张力异常;③静止或运动时姿势异常。

同时具备①和②或③,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脑瘫。

1.1 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观察其是否具有脑瘫的下列临床表现(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后6~9个月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①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做弱.哺乳吞咽困难,易吐,体重增加缓慢;②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小;③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④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⑤痉挛发作;⑥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手握拳、斜视等。

1.2 辅助检查①头颅ct可见脑质减少,脑室扩大,脑萎缩及脑发育畸形等异常,甚至大舾的发质、皮质下、基底节、中脑和小脑亦可见异常;②脑超声波检查,脑瘫患儿的脑部b超显示越明显,病情越严重。

CP临床知识

CP临床知识
共济失调型:大部分为先天性小脑发育不 全。
肌张力低下型: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 胝体发育不全。
混合型:表现多种多样,脑室周围白质软 化+基底节区神经元数量减少,脑干、海 马、基底节区神经髓鞘脱失。
18
脑瘫综合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 姿势异常: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 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
8
婴儿安全岛
广州市“婴儿安全岛”试点自今年1 月28日启动以来,截至3月16日早上共接 收弃婴262名。经初步检查,接收的弃婴 全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占前3位的是 脑性瘫痪(110例)占42%、唐氏综合征(先 天愚型,39例)、先天性心脏病(32例)。 目前,弃婴存活率是91%,实现了设置 “婴儿安全岛”关于“保障弃婴生命权” 和“儿童生命至上”的初衷。
新生儿痉挛; 脑血管栓塞;新生儿颅内出血;硬膜下 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外伤。 新生儿感染(肺炎、脐炎、皮肤感染中 耳炎等);
上述高危因素导致脑损伤或发育障碍,都可 以导致脑瘫。
14
脑瘫类型
1.按临床分型 (1)痉挛型 (2)强直型 (3)不随意运动型 (4)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 (6)混合型
手足徐动、对刺激反应敏感、 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进食困难。 体征:腱反射正常、锥体外系征。
21
强直型临床表现
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呈 持续性、被动运动时屈曲或伸展均对抗。
体征:腱反射正常、肌张力呈铅管状 或齿轮状增高。
22
肌张力低下型临床表现
肌张力低下、被动运动时可稍、仰卧位 呈蛙状体位、W体上肢、对折坐位,
15
2.按瘫痪部位分型
(1)单肢瘫 (2)双瘫 (3)三肢瘫 (4)偏瘫 (5)四肢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震颤、眼球追随运动缺陷等。可能因未成熟的视觉系统对不良事件较为敏感,PVL使视放射白质
纤维缺失、皮层输入/输出纤维受损,从而导致视交叉后视路内神经元间、皮质与皮层下中枢之间信
息传递障碍所致。
• 神经生化的改变

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自由基和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促进脑组织坏死。白介素和肿
瘤坏死因子可通过胎盘屏障和胎儿血-脑脊液屏障,进而损伤发育中的脑,引起脑室内出血和PVL。
低氧、缺血或低血糖引起的细胞ATP减少,可使细胞死亡,与以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病理生理改变
• 产伤所致脑损伤

产伤可为颅外产伤、颅骨产伤和颅内产伤。颅内产伤主要为硬脑膜撕裂、
硬膜下血肿、脑缺血性梗塞等。与脑瘫关系密切的是后两种。
• 胆红素脑病

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
• 先天性感染

先天性感染目前已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畸因素,不仅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
畸形,病变本身也可造成CP。1987年Nachmias首先把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
引起畸形的病原体概括为TORCH,T为弓形虫(Toxoplasma)、R为风疹病
毒(Rubella virus)C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为单纯疱疹病毒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 概述
• 定义:
• 1988: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发育时期 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 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 2004年: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各种原 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 姿势异常。
• 2006年: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 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 姿势异常。
国际最新定义及对定义的讨论
• 国际上最新定义:2007年Rosenhaum P在新书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 》: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 非进行性损伤所致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异常、活动 受限的一组综合症。
• 讨论:如何表述脑发育早期的损伤和发育缺陷时 间界限上,即应界定为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内。由 于种族、及个体差异,很难严格而统一地界定脑 发育早期的界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脑瘫的发生 应该界定在婴儿期内。

是脑损伤的主要神经病理改变,是存活患儿出现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机制为未
成熟儿脑室旁白质供血动脉发育不完善,终动脉侧枝循环尚未建立,由缺血缺氧所致。现已证实早
产儿PVL与脑瘫发生有紧密联系,典型表现为痉挛型双瘫或四肢瘫,也与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受损
有关。视觉损伤可能与PVL有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觉感知障碍、视觉发育延迟、视力异常、眼
发病率和病因
• 发为利病2亚%率、0.: 英各世 国国界 其报范 他道围地不内区一约和,为北19爱15.95尔-%1兰90-94脑2%年瘫0,瑞发平典病均、率澳进大行 比道较CP,患平者均76在.41万.5人%0,-2其.5中%0婴之幼间儿。02.80万04人年,美学国龄报 前儿童1200-1500人。美国围生协作项目对4.5万 名小儿其母妊娠期直到出生后7岁进行前瞻性系统 随CP访患,儿表20明0C0名P患。病韩率国为1949%70年活统婴计.英C国P发每病年率发为生 2.7%0,但高危新生儿CP发病率为47.1%0.
神经核,导致脑瘫。病变特点是基底节、海马、丘脑下部、齿状核等被染成
亮黄色或深黄色。上述部位可有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变
化。
• 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缺氧缺血是构成围生期胎儿或婴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基本病变主要
有:脑水肿、脑组织坏死、缺氧性颅内出血等。近年来缺血缺氧所致细胞生
化改变导致细胞受损或凋亡已被关注。
• 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对脑瘫的影响 很重要,双胞胎同时患脑瘫、家族中已经有脑瘫患儿再发 生脑瘫的几率偏高。有报道单纯共济失调脑瘫与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有关,部分痉挛型双瘫、偏瘫CP患儿具有遗传 倾向。
病因
• 围生期因素 • 患脑瘫的危险性随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
标准体重的程度而增加,低体重患儿或巨 大儿患有脑瘫的几率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 早产是目前发现患有脑瘫的最重要因素 之一 • 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 瘫有关。

先天畸形主要有神经管闭合不全而形成无脑畸形,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中脑水管畸形等;脑
泡演化发育障碍导致全前脑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神经元移行及脑回形成障碍导致神经元
异常,平脑回或无脑回,巨脑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等;联合障碍或中线结构异常可有胼胝体缺如 或发育不全,透明隔缺损或发育不全。
•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Herpes simplex virus)、O为其他(Other)病原体。
脑性瘫痪的分型
• 1988年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订的我国脑 瘫分型标准,按临床表现分为8型:
• 痉挛型(spastic) • 手足徐动型(athetoid) • 强直型(rigid) • 共济失调型(ataxia) • 震颤型(tremor) • 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 • 混合型(mixed type) • 不可分类型(unclassi呼吸窘迫综合症、吸入
性肺炎、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
出血、脑积水、胆红素脑病及脑部感染、
低血糖症、脑外伤等都被认为是脑瘫的危
险因素。
病理生理改变
• 主要累及三大系: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
•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先天畸形

脑发育不全常见于额叶、颞叶、脑室周围、胼胝体、脑白质等
• 我等国7省C调P发查病,率1-约6岁为C1P.8患%病0-4率%为0.11.99927%-109. 98对江苏
发病率和病因
• 出生前因素 • 母体因素: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
娠期感染、先兆流产、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 糖尿病、胎儿期的循环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亲营养障 碍、重度贫血等。近年来,由于感染/炎症与CP关系的研 究取得很大进展,临床和流行病学都证实脑室周围白质软 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脑瘫的一个重 要危险因素,而感染是导致PVL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