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之第一野战军第一野战军,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它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是为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
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兼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
下辖第358旅、独立第l、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
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
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韩练成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
下辖第1兵团(兼新疆军区)、第2兵团(兼甘肃军区)、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第1军和第65军分别兼青海和宁夏军区。
12月下旬,新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陶峙岳任司令员,王震兼政治委员,辖第9军(赵锡光兼军长,张仲瀚任政治委员)及骑兵第7、第8师。
1950年元月,长期坚持新疆革命斗争的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
在此之前,于1949年9月,国民党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周祥初任军长,张希英任参谋长;同月,国民党军第81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马惇靖任军长,甄华任政治委员,12月,起义之国民党军第11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蒋汉诚任军长,黄忠学任政治委员。
上述部队均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
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甲)济南大捷后,刘匪为防我进击徐州及新、海、两淮地区南下华中,刻以黄兵团主力守备新安廿地区;十三兵团之九军守备运河以西徐州、赵墩段铁路,其八军亦正自丰、砀地区东开除州中;七十二军似任徐州城防守备;冯治安部主力控制韩庄、台儿庄及柳泉、贾汪及运河沿线正加修工事中;邱兵团主力亦已东移砀山、丰县、黄口地区集结待机,似随时作机动增援准备;孙(元良)兵团及刘汝明部六十八军、五十五军控制于商汴段,并有继续东开模样。
我陈军长邓政委率部已于二十二日攻占郑州,并将继续转兵东进夺取开封,尔后继续向徐蚌段前进。
(乙)我为继续歼灭中原战场敌之机动兵团有生力量,使山东、华中解放区联成一片,暴露津浦南段,孤立徐州,进一步开展中原战局更有利之形势,决集中华野全力(包括西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及鲁中南主力)首先歼灭据守新安镇为中心之黄伯韬兵团(包括二十五军、六十四军、六十三军、一百军各部),并求歼徐州外围韩庄、台儿庄、贾汪地区之冯治安一部或大部,尔后视情况发展,进击两淮、高、宝及新、海,或再歼由徐东援之邱、李兵团之大部或一部;乘胜扩张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打烂蒋匪之华中防御体系,迫敌完全转入防御。
估计战斗发起时,冯治安部可能收缩韩庄、台儿壬及运河沿线;黄伯韬兵团亦可能缩集新安镇为中心周围地区固守待援,徐州以西之邱兵团可能向徐州集结,会同李兵团向徐州东北出动,以保徐州,但发觉我主力围歼黄兵团时,该两兵团有先后沿陇海路两侧东援,或同时集中东援之可能;同时海州、两淮之敌亦可能以小部出扰策应。
(丙)各部作战任务预定区分如下:(一)集中一、六、九、鲁中南、四、八、十一、及苏北兵团(二、十一、十二、)十个纵队并特种纵队担任围歼以新安镇为中心之黄百韬兵团,约七至八个旅兵力,其任务区分;1.以四、八纵附东兵团炮兵团之野炮营首先围歼运河车站、炮车地区之敌,并扫清+口至猫儿窝段运河两侧及邳县、官湖地区之敌,开辟与控制阻援阵地;尔后该两纵主力即沿运河以东、+口、滩上,邳县、官湖及运河车站、炮车沿线,并以南至猫儿窝、窑湾、纪集之间地区部署阻援,并应以运河线为主要阵地,构筑坚固工事,尽量伸派精干部队挺进至运河以西,协同江淮军区武装,逼近赵墩、土山镇、睢宁地区游击侦察活动,坚决阻击李、邱兵团之东援,保障主力围歼黄兵团之作战安全,该两纵统归四纵陶司令、郭政委指挥,其具体部署由陶郭决定之。
东江纵队发展沿革

东江纵队发展沿革【摘要】东江纵队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
1939年4月至5月间,这些队伍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
1940年9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43年12月2日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抗战胜利后,根据双十协定,东江纵队北撤山东。
【关键词】东江纵队;发展沿革;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东江地区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21日占领广州。
自此,华南抗战全面爆发。
中共依靠当地群众,在东江地区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创建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日战场一支坚强的抗日力量。
学界对东江纵队研究不多,对其发展沿革语焉不详,笔者根据现有资料对东江纵队的发展沿革做一整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的前身是东莞、惠阳、宝安、增城等东江地区中共采取各种形式建立的群众性抗日武装组织。
这些武装组织有东莞常备壮丁队、东莞模范壮丁队、增城民众抗日自卫团仙村大队和雅瑶大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
在严峻的斗争中,上述组织历经整合,发展成为两支重要的抗日武装组织:一是由曾生担任队长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是由王作尧担任队长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1938年4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负责东莞、宝安和增城(部分地区)三县党的工作。
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立即组建一支抗日武装。
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全队共150人,王作尧任队长。
12月中旬,在中共东宝联合县委领导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下设第一、第二大队,黄木芬和蔡子培分任一、二大队大队长。
两队共约200余人。
12月下旬,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和王作尧率领的部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及各区地方武装人员共约200人集中整编。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

JINGHUAXUANDU.淮齊兰彳殳期何,国共双右真实军73对比1948年,一场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会战——淮海战役爆发了。
从这一年的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10日止,这场历经66天的、堪称中国近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以国民党军队的惨败告终。
经此一战,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失,再也无力抵御解放军的攻势。
长久以来,关于国共双方的参战兵力多以国民党军80万败于解放军60万一说最为常见,然而国民党方面却认为自己是以40万兵力"在无后续补给状况下苦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到底有多少部队参战。
解戒军有多少兵力先说解放军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进行淮海战役,特地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对参战部队实施统一指挥,其参战部队则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为主要的部队联合作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参战有3个兵团15个纵队(军)40个师(旅),计36万余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战有7个纵队19个旅,计15万人;华东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参战有7个独立□朱晓明胡博旅、数十个军分区,计9万余人。
在这些部队中,属华东野战军部队实力最为雄厚,多数纵队的兵力在25000人左右,成为淮海战役中承担主要歼敌任务的主力。
据战后统计,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余人,占全部战绩的79%。
第一兵团(又称粟裕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下辖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计6个纵队15个师,是华东野战军所辖各部中战斗力最强的兵团。
华东野战军“六大主力"纵队,有5个隶属该兵团,囊括了粟裕全部嫡系,即所谓“叶王陶”部队(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擅长运动战和打穿插,战果最大。
据战后统计,第一纵队歼敌38830人;第四纵队歼敌最多,达72863人,并生俘杜聿明;第六纵队歼敌30154人。
东江纵队的广九铁路之战

1944.2.25 东江纵队向广九铁路全线出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沿广九铁路全线出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全长147公里的广九铁路,连接广州市越秀区的广州站及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站,作为近代史上历史悠久的一条铁路干线,它见证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沧桑与变革。
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广九铁路沿线也是重要的游击战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多次在这里伏击日军部队。
1938年下旬,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
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到羊台山抗日根据地的白石龙村召开游击队干部会议,总结了部队对敌斗争的经验,成立了以尹林平为书记的中共广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和珠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编为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治委员,部队编成1个主力大队和东莞、惠阳、宝安、港九4个地方大队。
为适应斗争需要,游击总队于1943年底,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下辖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
纵队成立后,大力加强部队建设,广泛开展杀敌竞赛和扩军竞赛,不断向日伪军发动进攻。
1944年2月25日,东江纵队开始沿广九铁路、宝太公路等交通线全面出击,先后全歼广九铁路常平、平湖等站的伪军、伪警大队。
期间,日军遭东江纵队连续打击,伤亡惨重,被迫于1944年6月7日撤回樟木头站。
东江纵队还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粤北挺进,一度解放清远县城。
抗战结束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到山东省解放区,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
留在广东的人员,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骨干。
今天是1月31日,1944年的今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东江游击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问题指示,要求东江游击区的人民政权必须坚持三三制,注意团结党外人士。
北伐军战斗序列

北伐军战斗序列北伐军战斗序列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长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参谋长蒋伯诚;总预备队指挥部:指挥官王柏龄,参谋长叶剑英第二师:师长王伯龄,副师长王俊,参谋长郭俊第二师:师长刘峙,党代表缪斌,参谋长胡树森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代副党代表尤开运,参谋长赵启?第十四师:师长轶裴,参谋长吴文献第二十师:师长铁大钧第二军:军长谭延?,党代表汪兆铭,副军长鲁涤平,副党代表李富春(中共党员)第四师:师长张辉瓒,党代表李六如(中共党员)第五师:师长谭道源,党代表方维夏(中共党员)第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中共党员)教导师:师长陈嘉?,党代表石陶钧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中共党员),参谋长黄实第七师:师长王钧,副师长张近德,参谋长厂式鼎第八师:师长朱世贵,副师长杨?函,参谋长刘发良。
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兼),副师长顾德恒,参谋长李明杨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党代表廖乾吾(中共党员),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参谋长朱绍良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吴奇伟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参谋长李务滋独立团:团长叶挺(中共党员)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参谋长刘敏第十五师:师长李群,副师长林驹,参谋长何家瑞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副师长王若周,参谋长陈柱第六军:军长程潜,副党代表林伯渠(中共党员),参谋长唐蟒第十七师:帅长欧阳驹,党代表陈雁声,参谋长曾则生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党代表李隆建,副师长苏世安第十九师:师长杨源俊,党代表张振武,副师长王邦吉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参谋长胡宗铎全军共编九个旅,旅长分别为:夏威、李明瑞、刘日福、黄旭初、伍廷?、韦云松、胡宗铎、钟祖培、吕焕炎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参谋长张翼鹏第二师:师长何键,参谋长胡达第四师:师长刘兴,参谋长王德先教导师:师长唐生智(兼),副师长周斓,参谋长广汝钧鄂军第一师:师长夏斗寅,参谋长万耀煌。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红军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红军师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是我军的灵魂,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红军时期延续下来的部、分队依然是我军的中坚,截至到1955年仍然有十个红军师是我军的核心骨干。
1、第1军第1师第1师的前身是30年7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31年3月改称红3军,34年9月恢复红2军团番号,36年7月编入红2方面军仍为红2军团。
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39年4月旅机关大部及一部分部队随张宗逊旅长赴冀中组建120师张、张纵队,同年9月与独2旅合并改称第120师358旅(张358旅),42年12月兼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43年6月免兼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调赴陕甘宁,45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晋绥野战军为第358旅,46年11月编入晋绥军区第1纵队仍为第358旅,47年2月随所在纵队调入西北野战兵团仍为第1纵队358旅,同年7月底改称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358旅,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师。
该师是随贺老总转战南北的洪湖红军师,抗战期间伏击日寇于雁门关、转战冀中、晋绥,保卫陕甘宁。
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西华池、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黄龙山麓、西府陇东、澄郃、荔北、西北冬季、春季攻势、陕中、扶眉、陇东追击战等战役战斗。
部队战斗作风勇猛顽强,战斗经验丰富,能攻能守,长于进攻,战斗力超强,是一野头等主力师,是第一野战军的杰出代表。
2、第1军第7师第7师的前身是30年7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31年3月改称红3军,34年9月恢复红2军团番号,36年7月编入红2方面军仍为红2军团。
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39年4月旅机关大部及一部分部队随张宗逊旅长赴冀中开辟新区。
留在晋西北的旅机关之一部及直属队等组建新的358旅(彭358旅),同年9月改称第120师独立第2旅,40年春兼晋西北军区第2军分区,42年9月改称第120师独2旅兼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45年7月免兼第2军分区编入新组建的晋绥野战军为独立第2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所属第55、第57、第59、第61、第63团组成第7纵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姬鹏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杜屏任参谋长,卢胜任政治部主任。12月,参加高邮战役,攻克邵伯、郭村等地,歼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一部。1946年5月,第57、第61团调出。6月,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戴心宽任副司令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31旅(以第55、第59、第63团组成)和第l、第2、第9军分区。7月至12月,先后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防御战、盐城保卫战。
1947年1月下旬,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仍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l旅和第12纵队调来之第87、第89团,及第1、第2、第9军分区,共3.1万余人,在苏中、苏北敌后坚持斗争。4月,参加淮沐及李堡战役,歼国民党军一部。5月,以第87、第89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32旅。8月,参加盐城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盐城、阜宁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11月,纵队免兼苏中军区并改归刚组建的华中指挥部指挥,与兄弟部队一起,克李堡、拼茶等据点。12月下旬,参加盐南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于盐城以南之伍佑歼国民党7000余人。
1948年3月,第11纵队转隶苏北兵团建制。4月,以第2军分区第4团、第9军分区第7团和第l军分区特务团组成第33旅。6月下旬,参加涟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涟水,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突击徐州以东运河车站,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在徐州以南进行追击和堵击,参加会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段焕竞任副军长,梁灵光任参谋长,惠浴宇任政治部主任。第31旅改称第85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86师,张宜友任师长,徐光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第33旅改称第87师,张强生任师长,许家屯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江阴以东登陆后,抢占江阴,解放无锡、苏州,切断京(南京)沪铁路,阻击国民党军东逃。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浏河、月浦、宝山等城镇,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吴淞。7月,进军福建。8月,参加福州战役,连克永泰、福清、长乐,切断国民党军向南逃路。9月至10月,参加漳厦等战役,攻占马巷、集美、澳头,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厦门。10月,一部参加金门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1950年11月18日,第29军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第86师调归军委空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山东、华中野战军番号撤销),初辖12个纵队,计27.5万人(不含第十一、第十二纵队)。
后增至16个纵队。
司令员陈毅(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粟裕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
)、粟裕(代),政治委员陈毅(兼)、粟裕(代),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1948年5月任第一副政治委员),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兼),第三副政治委员宋任穷(兼),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参谋长刘先胜、张元寿、刘瑞龙、张震,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一、纵队第一纵队1947年1月21日,由原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称,辖4个师。
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叶飞(兼),副司令员何克希、张翼翔,副政治委员谭启龙、陈时夫,参谋长张翼翔,政治部主任汤光恢,副参谋长张俊升,政治部副主任汤光恢。
第一师由原第一纵队第一旅改称。
师长廖政国,政治委员曾如清,副师长陈挺,参谋长余江茂,政治部主任陈伟达、张孤梅。
第二师由原第一纵队第二旅改称。
师长刘飞、何克希(兼),政治委员张文碧,副师长程业棠,参谋长张宜爱、彭辉,政治部主任张雍耿。
第三师由原第一纵队第三旅改称。
师长刘亨云、陈挺(代),政治委员杨思一,副师长谢忠良,副政治委员邱相田,参谋长洪隆,政治部主任邱相田(兼)、汪大铭。
独立师由中原转移至华东之原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改称。
1947年12月,拨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师长方升普,政治委员徐子荣,副师长曹玉清,副政治委员郭林祥,参谋长张介民,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兼)。
第二纵队1947年2月由原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与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一部编成,辖3个师。
1948年3月调归苏北兵团建制。
司令员韦国清,政治委员韦国清(兼),副司令员张震,副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邓逸凡,副参谋长吴华夺,政治部副主任徐海珊。
第四师由原第二纵队第四旅改称。
师长朱绍清,政治委员高志荣,参谋长张宜爱,政治部主任胡炜。
第五师由原华中第九纵队第七十三、第七十五、第七十九团编成。
师长姚运良,政治委员秦贤安,副师长周纯麟,参谋长李士怀,政治部主任方中铎。
第六师由原第二纵队第九旅改称。
师长滕海清,政治委员滕海清(兼),副师长徐体山,副政治委员王静敏,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谢锡玉。
第三纵队1947年1月22日由原鲁南军区第十师、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与滨海军区警备旅编成,辖3个师。
司令员何以祥、孙继先,政治委员丁秋生,副司令员覃士冕,参谋长来光祖,政治部主任刘春。
第七师由原鲁南军区第十师改称。
师长贺健,政治委员罗野岗,参谋长李家益,政治部主任孙晓风、陈德先。
1948年2月撤销。
第八师由原山东野战军第八师改称。
师长王吉文,政治委员王六生,副师长马冠三,副政治委员李荆山,参谋长陈士法、毕庆堂,政治部主任李荆山、陈德先。
第九师由原滨海军区警备旅改称。
师长郭廷万、贺健、谢斌,政治委员刘伟、张吉农,副师长朱开智、王明礼,副政治委员王恩甫,参谋长贾耀祥,政治部主任王。
第四纵队1947年2月7日由原华中野战军第一师改称,辖3个师。
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郭化若,副司令员卢胜,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韩念龙,政治部副主任谢云晖。
第十师由原第一师第一旅改称。
师长张震东、卢胜、杜屏,政治委员卢胜、韩念龙、符确坚,副师长俞炳辉、黄胜,参谋长俞炳辉(兼)、胡品三,政治部主任张日清。
第十一师由原第一师第二旅改称。
师长谭知耕,副政治委员王敬群,参谋长康林、曾旦卿,政治部主任王敬群(兼)、陈茂辉。
第十二师由原第一师第三旅改称。
师长彭德清、贺敏学,政治委员伍洪祥,副师长吴肃、余光茂,参谋长黄胜,政治部主任李彬山。
第六纵队1947年1月21日由原华中野战军第六师改称,辖3个师。
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陈时夫(代),副司令员皮定钧,副政治委员陈时夫,参谋长杜屏、皮定钧(兼)、赵俊,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兼)、谢胜坤,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
第十六师由原第六师第十六旅改称。
师长张云龙,政治委员宋文、谢立金,副师长黄玉庭,副政治委员王直、彭冰山,参谋长颜伏、黄光裕,政治部主任彭冰山。
第十七师原山东野战军第七师第二十旅,1946年10月调归第六师称第十七旅,1947年1月改称第十七师。
师长梁金华,政治委员黄先,副师长马长炎、陈仁洪,副政治委员高立忠、陈伟达,参谋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高立忠(兼)、张英。
第十八师由原第六师第十八旅改称。
师长饶守坤、钟国楚,政治委员张闯初,副师长罗桂华,副政治委员张潮夫,参谋长夏云飞、罗桂华(兼)、颜伏,政治部主任张潮夫、彭冲。
第七纵队1947年1月下旬由原山东野战军第七师等部编成,辖3个师。
司令员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詹化雨,副政治委员黄火星,参谋长胡定千、冯文华,政治部主任黄火星、张崇文,副参谋长张元培,政治部副主任张崇文。
第十九师由原第七师第十九旅改称。
师长熊应堂,政治委员肖学林,副师长张秀、王培臣,参谋长王培臣、周亚农,政治部主任阙中一、王荣先。
第二十师由原淮南军区第五旅改称。
师长殷绍礼、朱鹤云(代)、张怀忠,政治委员邓少东,副师长唐元田,副政治委员石裕田,参谋长朱鹤云,政治部主任石裕田(兼)、刘鹤孔。
第二十一师1947年3月由鲁中军区独立第四团、第六团等部编成。
师长谢锐,政治委员何志远,副师长张怀忠,副政治委员余明,参谋长傅绍甫、张怀忠(兼),政治部主任邓清和。
第八纵队1947年3月由鲁中军区部队编成,辖3个师。
司令员王建安(兼)、张仁初,政治委员向明(兼)、王一平,副司令员孙继先,参谋长张仁初、陈宏,政治部主任王一平、李耀文,政治部副主任李耀文。
第二十二师由原鲁中军区第四师改称。
师长孙继先、李迎希、周长胜、高文然,政治委员王文轩、陈美藻、董超,副师长李迎希、高文然,参谋长宋炜,政治部主任鲍奇辰、张健。
第二十三师由原鲁中军区第九师改称。
师长钱钧、陈宏、陈忠梅,政治委员李耀文、董超、曹普南,副师长戴文贤,参谋长陈宏(兼)、李智,政治部主任董超、曹普南、魏伯亭。
第二十四师由原鲁中军区警备旅改称。
师长周长胜,政治委员陈美藻,副师长王建青,参谋长陈忠梅,政治部主任华楠。
1948年1月,师机关及第七十一团改编为豫皖苏军区第五军分区。
第九纵队1947年2月28日由胶东军区部队编成,辖3个师。
司令员许世友(兼)、聂凤智,政治委员林浩(兼),副司令员聂凤智,副政治委员刘浩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仲曦东,副参谋长叶超。
第二十五师由胶东军区第二次组建的第五师改称。
师长聂凤智(兼)、肖镜海,政治委员刘浩天(兼)、谭佑铭,副师长肖镜海、黄径琛,副政治委员谭佑铭,参谋长官峻亭、黄径琛,政治部主任冯尚贤、谭佑铭(兼)。
第二十六师由胶东第二次组建的第六师改称。
师长刘涌、张郅秀,政治委员仲曦东、张少虹,副师长孙同盛,参谋长黄径琛,政治部主任张少虹。
第二十七师由胶东警备第三旅改称。
师长孙端夫,政治委员刘仲华,参谋长刘光远,政治部主任严政。
第十纵队1947年4月3日由渤海军区部队编成,辖2个师。
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景晓村(兼)、刘培善,副政治委员刘培善、肖望东,参谋长赵俊、吴肃,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副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副主任张缉光。
第二十八师由渤海军区第二次组建的第七师改称,师长宋时轮(兼)、王德贵,政治委员王若杰,副师长王德贵、毛会义,参谋长冯鼎三、黄鲁,政治部主任李焕。
第二十九师由渤海军区第十一师改称。
师长肖锋,政治委员李曼村,参谋长朱耀华,政治部主任丁士采。
第十一纵队兼苏中军区。
(略)第十二纵队兼苏北军区。
(略)特种兵纵队1947年3月18日由华东军区骑兵团、榴炮团、野炮团、工兵团和山东部分三级军区炮兵团编成。
司令员陈锐霆,政治委员张藩,副政治委员刘述周,参谋长钟国楚、韩连生,政治部主任刘述周,副参谋长董尧卿,政治部副主任俞新华。
1948年秋兼华野炮兵司令部。
第十三纵队1947年8月17日由胶东军区第三次组建的第五、第六师及第七师编成。
司令员周志坚,政治委员廖海光,副政治委员陈华堂,参谋长黎有章,政治部主任陈华堂(兼)。
第三十七师由第五师改称。
师长高锐,政治委员徐海珊、张英,副师长张宜爱,副政治委员丁钊(代),参谋长于应龙,政治部主任丁钊。
第三十八师由第六师改称。
师长徐体山,政治委员张英勃,参谋长蒋学道,政治部主任汪登。
第三十九师由第七师改称。
师长傅绍甫,政治委员梁辑卿、余明,副师长杨洪才,参谋长徐元彬,政治部主任穆正身。
渤海纵队1948年1月由渤海部队编成,辖2个师。
司令员袁也烈(兼),政治委员周贯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平(兼),副参谋长官宗礼。
第七师(第三次组建)师长曾旭清,政治委员曾旭清(兼),副师长钟贤文。
第十一师(第二次组建)师长傅继泽,副师长饶惠谭,副政治委员秦化龙。
先遣纵队1948年5月组建,辖3个支队。
司令员孙仲德,政治委员谭启龙,副司令员饶守坤,副政治委员李步新,参谋长田贤成,政治部主任宋日昌。
第一支队司令员谢忠良,政治委员杨思一,参谋长洪隆。
第四支队司令员彭德清,副政治委员杨介人,参谋长康林。
第七支队司令员罗维道,政治委员黄光。
鲁中南纵队1948年7月下旬由鲁中南军区前线指挥部和6个基干团编成,辖2个师。
司令员傅秋涛(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兼),副司令员钱钧。
第四十六师由鲁中警备第一、第二、第四团编成。
师长刘国柱,政治委员孔繁彬,副师长方明胜,参谋长韩顾三,政治部主任阎世印。
第四十七师由鲁南警备第十九团、特务团、鲁中警备第五团编成。
师长胡大荣,政治委员彭胜标,副师长翁少元,副政治委员宋献章,参谋长蔺毅,政治部主任龚杰。
二、兵团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南,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及特种兵纵队组成华野外线兵团(亦称西线兵团、西兵团),由陈毅、粟裕指挥,执行外线作战任务;第二、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组成内线兵团(亦称东线兵团、东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执行内线作战任务。
8月底,陈毅、粟裕率外线兵团挺进鲁西南,进军豫皖苏,配合刘邓大军开辟中原战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经半年作战,主要战场已转到国民党统治区。
到1947年底,国民党军被歼187万人,战力急剧下降,地区日益缩小,兵源粮源益趋枯竭,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由于迭次失败,1948年初,蒋介石不得不将其总的战略计划改为尽可能坚守东北,力争华北,“追剿”中原,守备并经营江南和台湾,改取分区防御的作战方针。
针对战局发展和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方针,为进一步发展华东、中原战局,1948年2月,中央军委对华东野战军的任务和部署作了新的调整:以外线兵团之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第一兵团(又称粟裕兵团),准备挺进江南,开辟东南战场,以内线兵团组成第二兵团(又称山东兵团、许谭兵团),继续执行内线作战任务;以外线兵团之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第三兵团(又称陈唐兵团),继续配合中原野战军行动;3月,以内线兵团之第二纵队与苏北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又称苏北兵团、韦吉兵团),担负苏北战场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