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子 音位 音位变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子,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区别

音子(phone),音位(phoneme)和音位变体(allophones)都是语言系统中的单位,本文将简单介绍音子,音位和音位变体的概念,并通过举例指出它们区别。

音子是从音质的角度对语音进行切分所得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的概念局限在音质内部的范畴。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子指的是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子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英语共有48个音子,其中元音20个,辅音28个,记录英语音子的符号叫做音标。音位是一种语言中可以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辩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根据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子叫做音位变体,它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音子和音位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划分角度的不同。音子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子。也就是说它首先把语音的社会属性剥离出来,把材料仅仅看成是一串串单纯的声音,而且不考虑音高、音强和吟唱的区别,只要音质(音质包括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腔三部分不同),就判为一个音子。而音位是对已切分出来的一种语言中的音子重新归纳的结果。即由交际功能出发,从一种语言的形形色色的数目繁多的音子中找出数量有限的音位。归纳音位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音位整理,从而让语言的语音系统得以显现。理论上说,音子和音子的拼合可以有无限多个结果,语言学家将一种语言里的所有音子从音节中分出来后,首先把每一个音子同其他音子进行拼合,再对这些拼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看哪些音和哪些音不能拼合,哪些音可以组合替换而不产生意义的区别,而哪些音是区分意义的,从而得出一套音位系统以及组合规则。举个例子,[ai]和[æ],在英语里是两个不同的音位,byte [bait]和bat [bæt]是两个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词,而这两个词在发音上只有[ai]和[æ]的区别,所以可以认定这不是同一个音位。但是在汉语里,可以把他俩看成同一个音位,同样的“我爱你”三个字,北京人说起来是[wo aini],山东人说起来则更像[wo æ ni],可是意思没有差别,因此在汉语里这只是两个不同的音素,却是同一个音位。

第二个区别是划分范围不同。音子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比如“谈” 字,撇开它的声调,从音质角度可以切分出[ t ˊ] 、 [ a ] 和 [ n ] 三个音子,它们同任何一门语言中的[ t ˊ ] 、[ a ] 和[ n ] 都是一样的音子。然而,作为音子时,相同的汉英中的[ t ˊ ] 具有不同的音位功能,普通话中的/t ˊ /独立成为一个音位,不能出现在音节末尾;而英语中的/t ˊ /和 /t /共同组成一个音位,可以出现在音节的任何位置。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点是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类别与具体的关系。比如[ a ] 、[ ê] 、 [ A] 、[ ε ] 四个音出现的语音环境互补,而且语音相似,以至于把该[ a ] 出现的环境换成[ A],也不带来意义的转变,其余两个以此类推。于是,为了简化音位系统,我们把它们四个看成一个音位[ a ]。例如英语中的,leap /li:p/ 与feel /fi:l/ 中的两个不同的/l/,就是音位/l/的两个不同变体。第二点区别是音位是一个总的名称,而一个具体的音位,总是要通过不同的变体体现出来。比如一

个音位有四个变体,这个音位在不同场合总是表现为其中某一个具体的音位。音位本身是抽象的。

总的来说,音位和音子、音位和音位变体都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和音子的差别关键看改变了之后能否改变意义,能改变意义的就是音位的变化,而不能改变意义的发音差别都是不同的音子而已。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音子如果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子就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它们就是音位变体。

参考文献:

胡壮麟. (2006). 语言学教程(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贾宝书. (2007). 对"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再认识. 百色学院学报,20(4),89-92.

武晓丽,& 曾小鹏. (2010). 音素与音位关系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4), 450-4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