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培养的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激素浓度和灭菌消毒时间对植物组织培养状况影响的探究一.植物祖师培养综述1.1概念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狭义组织培养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1.2 研究历史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新兴无性繁殖技术。
1.3技术原理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
1.4培养特点1.4.1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组培采用的植物材料完全是在人为提供的培养基和小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生长,摆脱了大自然中四季、昼夜的变化以及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影响,且条件均一,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便于稳定地进行周年培养生产。
1.4.2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组培是由于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根据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而提供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生长较快。
另外,植株也比较小,往往20-30天为一个周期。
植物组织培养管理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管理论文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现代技术,它为植物繁殖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由于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精密的操作和复杂的培养环境,因此,对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管理不仅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更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管理对于保证培养品质和提高培养产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是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1. 保证培养质量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成分和植物材料的来源、处理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培养结果。
因此,对于培养环境的控制和维护非常重要。
包括消毒、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调节,这些都是对培养质量的保障。
2. 提高培养产量植物组织培养超过单个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长和再生,目的是获得大量生产植株。
因此,对于培养条件的调控、管理以及后续的营养和生长阶段的管理,都至关重要。
3. 减少质量差异植物体细胞都是由相同的DNA贡献。
但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成分的变化和环境变化容易对植物细胞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培养品质差异的出现,包括营养、生长速度、形态等。
因此,对于培养条件、营养供应、组织均匀性等方面进行管理,减少培养品质差异非常必要。
二、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方式植物组织培养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1. 管理培养环境关于培养环境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灯光条件都非常重要。
对于培养室、培养器具等设备一定要保持清洁,并且防止因人员操作不当造成外界细菌侵入。
2. 管理培养营养对于营养的供应,最好是根据培养需要,在营养物浓度和种类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优化,以达到最佳外界环境与获得良好的成长和营养条件的肥料。
3. 管理培养过程关于培养过程管理,包括时间,以及培养物种类、数量、容器管理,以及后期的一些细节管理方面,保证培养物的生长平稳和高效率。
另外,定期更换营养液、检查培养物表面、观察生长情况等措施也是为了试验的成功实验,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植物组织培养 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摘要】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我分別从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步骤、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来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培养、试管苗、培养基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一、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1、非试管微组织快繁非试管微组织快繁技术是将外植体(一般要求带一叶一芽)放置在室内外普通沙子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植物腋芽自然倍增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一般植物7~15天可以生长出根系。
此技术投资低,操作环节少。
2、试管组织培养试管组织培养是将外植体(即离体组织、器官或细胞)放置在试管等器皿中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
二、植物组织培养步骤1、培养材料的采集要根据培养目的适当选取材料,选择原则:易于诱导、带菌少。
要选取植物组织内部无菌的材料。
这一方面要从健壮的植株上取材料,不要取有伤口的或有病虫的材料。
另一方面要在晴天,最好是中午或下午取材料,决不要在雨天、阴天或露水未干时取材料。
因为健壮的植株和晴天光合呼吸旺盛的组织,有自身消毒作用,这种组织一般是无菌的。
培养材料的消毒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
这些污染源一旦带人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
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到培养基上。
(一)试剂:乙醇、吲哚乙酸( IAA)或 2 ,4 – D (生长素类似物)、氯化汞(升汞)或次氯酸钠、6- 苄基氨基腺嘌呤( 6-BA )MS 培养基、0.1 mol/L NaOH与 0.1 mol/L HCl(二)配制培养基( 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MS 培养基(蔗糖含量为 10 g/L , 2,4 – D 含量为 2 mg/L ,琼脂 10 g/L )。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希望对大家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时有所帮助。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一篇: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该文从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组培成本较高等方面分析了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植物无糖组培技术,以期提升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问题;对策;自细胞全能性理论于1902年被提出以来,人们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加,对细胞全能性理论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长期以来,对于植物组织培养主要是从外植体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同时也对完善培养基和提高增殖率方面加强了研究。
我国在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的方面较早,最初在组培技术方面的利用是对欧洲赤松进行胚胎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开始利用小型化的培养材料和试管苗,为在小空间培育出大量植物幼苗提供了条件。
组织培养最显著的特点是快,以1个茎尖或少量的叶片为基数,可以在组织培养下增殖10000~100000株/年。
目前,相较于花卉、草本植物,移植存活率更低、生长周期更长的林木植物在组培研究中受到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组培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相关研究解决这些难题。
1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褐化褐化又被称为酚污染,出现这一情况不仅会影响培养组织的再分化,也会影响外植体脱分化,对林木植物的组织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褐化包括酶促褐化和非酶促褐化2个方面,通常酶促褐化是常见的病变。
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组织细胞中,多酚类物质不会与多酚氧化酶接触,所以不存在褐化的问题。
菊花组织培养论文

菊花组织培养论文引言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菊花具有丰富的花色和形态的变异性,广泛用作观赏植物。
然而,菊花的繁殖方式繁琐且时间较长,限制了大规模繁衍菊花。
组织培养技术的引入为菊花的快速繁殖和改良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论文旨在研究菊花的组织培养方法,以及组织培养对菊花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菊花离体组织:从菊花茎、根和叶中分离获得。
•培养基:含有适当激素和营养元素的MS培养基。
2. 组织培养方法1.材料消毒:将菊花组织浸泡在含有0.1%次氯酸钠的消毒液中,连续搅拌10分钟。
2.组织分离:使用无菌工具将经消毒的菊花茎、根和叶切割成小块。
3.转接至培养基:将切割好的菊花组织转移到含有M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4.培养条件:在光照强度为2500 lux、温度为25℃的无菌培养室中培养。
3. 观察和测量指标•菊花组织是否存活:观察培养基中组织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菊花组织生长指标:测量组织的增长速度和鲜重。
结果1. 组织存活情况经过观察,菊花茎和叶的存活率高,颜色鲜绿,软硬适中;而菊花根的存活率较低,颜色较暗,质地较硬。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我们选择茎和叶作为菊花组织培养的优选材料。
2. 菊花组织生长情况菊花组织在MS培养基中呈现良好的生长趋势。
初始培养后的菊花茎和叶组织在第4周开始发芽,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到第8周达到最大鲜重。
然后,鲜重稳定,在第12周后稍有下降。
菊花根组织的生长速度较慢,到第8周才开始发芽,但鲜重相对稳定,在第12周后也有轻微下降。
讨论通过本研究,我们成功地建立了菊花的组织培养方法,为菊花的快速繁殖提供了解决方案。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菊花茎和叶组织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较好,适合用于大规模繁衍菊花。
而菊花根组织的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用于菊花的组织培养。
这些结果对于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论文

论文题目: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培养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组织培养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一种高效、可行的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然后提出了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的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对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应用研究。
一、引言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培养在人工营养基质上,以实现其生长、分化和再生的一种技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在植物繁殖、医学器官移植、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高效性对培养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微型繁殖、脱毒、基因转化等。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动物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培养、胚胎培养等。
动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研究、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微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微生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应用于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
通过微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生物菌株的筛选、改良和大规模生产。
三、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关键技术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添加剂培养基和添加剂是组织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营养来源。
要根据不同物种和组织类型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添加剂,以保证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2. 优化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培养质量。
3. 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是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要研究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机制,以实现组织培养的目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第一篇论文植物组织培养班级:生物技术112组别:第六组姓名:蔡静波摘要:近些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玉米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及面临的一些问题,综述了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和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关键词:组织培养;原理;玉米1 植物组织培养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植物组织培养首先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而且可以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其次,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再次,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最后,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再生作用。
1902 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 Haberlanclt 根据细胞学理论,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
织培养选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 、MS 、SH 、White 、N6等,由于不同种类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有的培养基要作一些改良,有的要选择专用培养基,但是一般采用较多的是MS 。
组织培养采用固体培养基的比较多,但固体培养基只有在植物的周围的营养物和激素被吸收,而大多数的物质还残留在培养基里,如果这些培养基还能被利用,对工厂化生产的减少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杜勤仁等在无外源激素条件下,研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用液体培养基直接诱导花芽率更高,分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更早。
这也说明了液体培养基对外植体的生长更有利,只是固体培养基在操作上更方便,被较广泛应用。
胚性愈伤组织比非胚性愈伤组织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胚胎发生能力和相对较高的同工酶活性,而形成胚状体再分化出植株比形成愈伤组织再形成植株要更容易。
植物组培论文(Y)

兰花的组织培养xx生物科学 xxx 指导教师 xx学号 xxxxxxxxxx摘要:组织培养是先进的无性繁殖方法。
取用植物器官或组织的一小部分,脱离母体而加以培养,经过诱导和分化,使它再生成独立的新植株。
也称为外植体培养。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兰花植物快速繁殖早在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巴兰特(Haberlandt)预言:“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每个细胞都像胚胎细胞那样,可以经过体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
”在这个假说指引下,法国科学家戈第勒(Gautheret)和诺贝库特(Nobecourt)用小块的胡萝卜根,于1938年成功地在试管中用培养基培养出愈伤组织。
1939年,美国科学家怀特(White)用烟草茎段形成层进行组织培养和继代培养,也获得成功。
他们的工作为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美国斯库格(Skooog)等又从愈伤组织中分化出幼苗来,培养出了真正的试管植物。
从此之后,组织培养的技术,不断创新改进,在实验上和应用上都获得日新月异的进展。
兰花的茎尖组织培养,最早是法国人葛雷尔(Morel)在1960年获得成功的。
他利用茎尖培养的目的是想除去兰属植物上的病毒,他得到了无病毒的幼苗。
他发现兰属茎尖培养,可逐渐增大而形成类原球茎体,与兰花胚胎正常发育相似,经过分割,重复培养可以大量增殖。
按照理论计算,l个外植体在1年之内可产生400万株苗之多。
从此,组织培养技术被应用于兰花的繁殖,多年来形成了兰花的工厂化、商品化的生产。
目前,兰花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即根、茎、叶、芽、花序、幼胚等都可以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组织培养要有必要的设备和比较高的技术措施。
首先要有培养室、无菌接种室及各种培养用具、用品等。
在培养时要先配制培养基,剥取外植体,然后消毒、接种、转移,最后试管苗移植等,都需要比较复杂和细致的技术。
现将组织培养的方法简介如下。
1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用各种不同成分和剂量的元素,加上各种维生素、激素等制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已渗透到与之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学科,同时与其他技术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目前,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农业、食品工业、能源、环保以及医药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极大的生产应用潜力。
作为其重要手段与途径的植物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多方面发挥其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称植物克隆,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即植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携带着一套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并发育成一个与母体同样的植株。
[8]组织培养的简史:自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预言离体的植物细胞具有发育上的全能性,到1934年美国White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首次建立了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再到1958年,美国植物学家斯图尔德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发展很快。
特别是70年代以后,植物组织培养已渗透到与之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学科,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同时与其他技术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种质保存、挽救珍稀植物、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新物种、生物制药、人工种子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一、在植物快速繁殖与脱毒方面的应用1.离体快速繁殖快速繁殖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多。
也最有成效。
Morel提出的离体无性繁殖兰花方法,很快被兰花生产者所采用,迅速建立起“兰花工业”。
以后,国内外植物快繁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花卉、林木、果树、蔬菜都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大规模离体快繁,试管苗已在国际市场形成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离体快速繁殖可用于新育成、新引进、短期内急需大量生产的良种的快速繁殖,生产用苗量大、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种的快速繁殖,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易丧失其优良特性的植物的快速繁殖,少量脱毒良种苗的快速繁殖和无病毒苗的大量繁殖,特殊育种材料和制种材料的快速繁殖,基因工程植株、自然和人工诱导有用突变体(芽变)、离体保存种质的快速繁殖,新发现的、稀有的、珍贵的或濒危的植物的快速繁殖.[5]2.脱毒培养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病有500多种,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扦插、分株等)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可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由于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低,甚至无病毒,因此可利用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获得无毒苗,再用无毒苗进行大量繁殖来脱除病毒,恢复品种特性,快速增殖,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4]目前,通过组织培养实现商业化的脱毒试管苗,在果树、蔬菜、花卉领域已十分普遍,如马铃薯、甘薯、大蒜、香蕉、柑橘、苹果、葡萄、百合、草莓、矮牵牛、康乃馨、月季、菊花、牡丹花、叶芋、山茶、甘蔗等已在中国广泛应用,经脱毒处理的作物产量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6]二、在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交流方面的应用一直以来,种质资源大多是以种子的形式保存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种子的生活力下降,并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尤其是杂交种在有性繁殖中会产生性状分离,导致遗传的不稳定。
另外,还有些植物没有种子,只能在植物园内长期栽培保存,耗费大量的土地和劳力。
如果采用组培的方式,将种质资源的外植体放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离体培养,并置于低温(1-90C)或超低温(一1960C)条件下,由于培养物缓慢生长甚至无生长,则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近年来,人们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维护遗传多样性和持续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对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加大了研究力度,已由室外的种子和田间保存转向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的少量器官、组织和细胞等,离体培养再生成完整植株,建立室内的“试管植物园”以保护这些濒危植物,再结合技术进行大量繁殖,为人类所用。
[4]三、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1.胚胎培养在植物远缘杂交中,由于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原因,常使杂种胚早期败育,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因而得不到杂种植物。
用胚培养技术可以将早期的杂种胚从母体上分离下来进行组织培养,使杂种胚顺利生长,从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远缘杂种。
胚培养已在植物50多个科属中获得成功。
2.花药或花粉培养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对其进行染色体加倍后便可得到基因纯合的二倍体植株。
单倍体育种方法不仅可以快速获得纯系,而且还能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
花药培养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获得成功的物种数目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很多种重要的栽培物种。
[2]3.突变体培养自然界中有芽变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芽变可能消失。
发现芽变后,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对芽变进行分离和同定。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可以将突变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从而丰富植物的遗传变异,选育出新的品种和类型。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植物的体细胞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可以采用愈伤组织诱变、花粉培养诱变等方法来进行植物育种等。
这种方法已经筛选出了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植物突变体,有的已经在生产上应用。
4.单倍体育种自1964年印度首次在诱导毛叶曼陀罗单倍体株成功以来,单倍体育种成为一条新的育种途径。
采用花药培养、小孢-7:培养或未传粉-7:房培养均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2年5月,用单倍体作介导已育成的新品种和杂交种达34科88属256种。
其中小麦、玉米、杨树、橡胶、辣椒等28种植物的花粉植株在我国首先获得成功。
小孢子培养在花药培养基础上发展并具更大的潜力,已在油菜、大麦、玉米和小麦上获得成功。
5.植物基因工程植物组培是转基因技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转基因受体的提供,还是转化细胞的筛选和再生,都需要有组织培养技术作支撑。
利用基因技术可克服作物育种的盲目性,基因工程已成为改良植物抗病、抗虫、抗草、抗逆、品质等特性的新的重要手段。
现在,转基因抗虫棉花、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抗虫油菜等一批植物新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这几十年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1、污染现象及对策。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如果环境、培养基或外植体灭菌不彻底、操作过程不规范等,微生物则会在培养基中滋生,并使培养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吴林森在对月季快繁出现的污染物分析,发现主要是由肠杆菌属、棒杆菌、地霉菌、曲霉属、毛霉属、根霉属等细菌和真菌引起感染。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降低污染率的关键,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期采用外植体并进行消毒,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杀菌剂。
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广谱性杀菌剂,实行开放式组织培养,简化了组织培养环节,并将污染率控制在10%以下,能有效的解决杂菌感染的问题。
[7]2、褐变现象及对策。
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切口产生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成褐色的醌类物质,这就是褐变现象。
目前已在许多植物组织培养中发现有褐变现象,尤以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严重。
褐变现象主要发生在外植体,外植体的部位不同,取材时期不同,褐变程度亦不同,如油棕用幼嫩器官或组织,胚等作外植体进行培养,褐变较轻,而用高度分化的叶片作外植体,接种后很容易褐变。
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进行预处理之后,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培养,并在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碳可以防止细胞褐变的发生和发展;在外植体接种后1-2天既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使细胞在褐化之前及时转移可以大大减轻或避免褐化。
虽然对组织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的发生、机理及控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尚未能找到普遍适用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成为提高组织培养繁殖率和增加培养过程稳定性的主要障碍。
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仍需继续深入,以其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使控制措施从治标走向治本,从而使植物组织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望将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或实际应用上,植物组织各方面的创造和培育,突变体的选择和利用,原生质体杂交,基因转移,代谢物质生产以及建立真正的植物基因库或有价值的基因型的基因文库等研究将会更加广泛深入,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将对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培养的新技术展望:100多年以来,植物组织培养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组织培养技术不断完善,走出实验室,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作为一种实验手段,在生物科学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传统组培苗成长于小而密闭的容器中。
处于高湿、少气、弱光的环境条件下,容易产生组培苗污染、生长弱、差异大,驯化苗成活率低等问题,使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应用受到了限制。
为了充分发挥这项高新技术在现代植物生产和农林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技术改进上作出了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索。
[3] 参考文献:[1]潘瑞炽.《植物组织培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阎金玲,杨春梅.《花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西南农业学报, 2004, 17: 351-353.[3]刘涤,胡之壁. 《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生物工程学报, 1997, 17(2): 60-62.[4]许智宏. 《植物生物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7-40.[5]孔秀英,周荣华,董玉琛. 《尾状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普通小麦的杂交及外源染色质检测》.植物学报,1999, 41(11): 1164-1168.[6]邓秀新,章文才. 《柑桔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研究》.自然科学进展, 1995, 5(1): 35-41.[7]吴林森. 《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问题的研究及其控制措施》.江苏林业科技, 2005, 32(1): 130-134.[8]崔刚,单文修,秦旭.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研究初探》.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5(4):52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