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民俗音乐

合集下载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摘要: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动作,老师再定夺,分组安排动作:拍手拍肩拍腿跺脚) E.加入打击乐器(分碰铃组铃鼓组双响筒组),指导学生为第一乐段伴奏,教学流程:《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

它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喜悦的心情。

由于歌曲多处运用了X X X 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富有生活情趣。

歌曲为三段体,大调式。

第一乐段以弱起小节开始,四个乐句的节奏相同,并且每个乐句结束是都运用了X X X的节奏。

第二乐段运用了连续切分的节奏,把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第三乐段重复第一乐段。

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担到城里卖瓜的过程。

有介绍瓜的品质和吆喝声,富有情趣,特别是衬词“恰恰恰”的运用是这首歌曲最富有情趣的亮点,同时也表现了卖瓜人喜悦的心情。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正确的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节及切分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钢琴木瓜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亲爱的同学们,昨晚你们睡得好么?生:很好,很香师:真羡慕你们,老师昨晚收到了一封来自印尼的邀请函,激动得一晚上没合眼,你们想知道这封邀请函到底是什么内容么?那先来闯两道关吧!第一道关:唱反调(老师唱12345 学生唱54321 并且要求学生坐端正保持安静以此来静堂避免后面使用打击乐器时无法控制凌乱的场面而立下的一个临时小约定)第二道关:(播放课件,展示节奏,简解弱起小节指导学生念读熟后加扭胯)师:原来是一个叫蒂拉的印尼小女孩邀请咱们班所有同学去参加印尼最盛大的节日——“印尼水果节”,大家开心吗?师:那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蒂拉的故乡——美丽的印尼去看看....二.走进印尼,初步了解印尼的风土人情师:瞧!这就是神奇的国度——印度尼西亚......(出示课件,简介印尼地理位置,火山,巴厘岛,建筑风格,服饰。

)师:蒂拉还给我们空运一个神秘的礼物过来,猜猜是什么呢?生:木瓜三.学习歌曲师:(拿着木瓜)它的味道好不好?价格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在我的歌声中去找一找答案,并且请你猜猜我在音乐中干什么?(师表演唱)生:……..师:听说呀,这首歌在印尼水果节上特别火爆,人人会唱,咱们不是要去参加水果节么?那就入乡随俗,学学这首歌吧!有没有信心?一起来念念歌名~ 生:木瓜恰恰恰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听听印尼都有哪些热带水果(出示课件) A.指导学生用节奏把歌词念出来(提示与闯关的的节奏一模一样) B.跟琴学唱,老师唱谱,学生唱词 C.师生合作轮流唱“恰恰恰” (轻巧,有弹性) D.分组加动作,合作表演(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动作,老师再定夺,分组安排动作:拍手拍肩拍腿跺脚) E.加入打击乐器(分碰铃组铃鼓组双响筒组),指导学生为第一乐段伴奏师:印尼的水果可真丰富,要怎样才能吸引顾客,卖个好价钱呢? A.师边弹边唱叫卖水果B.学生学唱,注意切分(提示节奏与第一乐段不同,演唱时要注意切分重音,简单讲解切分节奏(手指图示法),引导学生用切分节奏说出教室里的事物“有桌子有椅子有电脑。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作者:赵文雪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摘要】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中心的合奏音乐,管弦乐器处于辅助地位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的分布地区广泛,并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又有相互借鉴的共同之处。

本文主要以甘美兰的分布地区、形成种类、特点及其之间的区别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分布地区;种类;特点;区别中图分类号:J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51-01一、甘美兰的地区分布、种类及特点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它的传统音乐文化非常的丰富,并且存在着各种音乐形式。

甘美兰就是其中一种音乐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巴厘岛甘美兰和爪哇岛甘美兰。

(一)中爪哇甘美兰。

甘美兰是由中爪哇岛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度尼西亚民间古典乐器的合奏形式。

由于中爪哇是印度尼西亚自古以来的王家居住地,所以中爪哇甘美兰又称宫廷甘美兰。

它主要用于皇室宫廷礼仪和上流社会的歌舞之中。

中爪哇甘美兰在节奏上较为缓慢,加上人声的低吟浅唱更是具有歌唱性,给人一种神秘感和空灵感。

从体裁形式方面来看,中爪哇甘美兰主要以皮影戏为主。

中爪哇甘美兰有着秩序分明的节奏層,并且在音乐中混用斯连德罗和佩德罗两种音阶形式,为合奏增添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形成了一种丰富谐和的乐队支体。

(二)西爪哇甘美兰。

由于居住在西爪哇地区的大多数都是巽他人,所以西爪哇的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以万隆附近的巽他为中心。

西爪哇地区有专门以斯连德罗音阶和佩罗格音阶而构成的甘美兰乐队。

其中,斯连德罗这种调式的甘美兰乐队主要用于木偶戏瓦扬的伴奏中。

而西爪哇还有属于佩罗格音乐系统的甘美兰:德贡甘美兰和伦腾甘美兰。

它们所用的乐器基本相同,但风格技巧不同。

德贡甘美兰主要用在宫廷中,音色较柔和。

伦腾甘美兰主要用于农村,声音响亮,较为粗犷。

在乐队编制方面,西爪哇甘美兰的乐队简单朴素,强调其旋律性。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

《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 总第317期51音乐研究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赵文雪(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一、甘美兰的地区分布、种类及特点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它的传统音乐文化非常的丰富,并且存在着各种音乐形式。

甘美兰就是其中一种音乐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巴厘岛甘美兰和爪哇岛甘美兰。

(一)中爪哇甘美兰。

甘美兰是由中爪哇岛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度尼西亚民间古典乐器的合奏形式。

由于中爪哇是印度尼西亚自古以来的王家居住地,所以中爪哇甘美兰又称宫廷甘美兰。

它主要用于皇室宫廷礼仪和上流社会的歌舞之中。

中爪哇甘美兰在节奏上较为缓慢,加上人声的低吟浅唱更是具有歌唱性,给人一种神秘感和空灵感。

从体裁形式方面来看,中爪哇甘美兰主要以皮影戏为主。

中爪哇甘美兰有着秩序分明的节奏层,并且在音乐中混用斯连德罗和佩德罗两种音阶形式,为合奏增添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形成了一种丰富谐和的乐队支体。

(二)西爪哇甘美兰。

由于居住在西爪哇地区的大多数都是巽他人,所以西爪哇的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以万隆附近的巽他为中心。

西爪哇地区有专门以斯连德罗音阶和佩罗格音阶而构成的甘美兰乐队。

其中,斯连德罗这种调式的甘美兰乐队主要用于木偶戏瓦扬的伴奏中。

而西爪哇还有属于佩罗格音乐系统的甘美兰:德贡甘美兰和伦腾甘美兰。

它们所用的乐器基本相同,但风格技巧不同。

德贡甘美兰主要用在宫廷中,音色较柔和。

伦腾甘美兰主要用于农村,声音响亮,较为粗犷。

在乐队编制方面,西爪哇甘美兰的乐队简单朴素,强调其旋律性。

(三)东爪哇甘美兰。

虽然西部的高雅甘美兰在很大程度上受中爪哇典型甘美兰音乐的影响,但它与中爪哇甘美兰的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如:西部的高雅甘美兰比中爪哇甘美兰活泼,并且在节奏、速度和力度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对比和变化。

而东部的甘美兰主要指具有民间风格的甘美兰,民间甘美兰可进一步分为唢呐甘美兰、瑞优甘美兰、甘庄甘美兰以及安格龙甘美兰。

亚洲的传统民谣欣赏印度的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

亚洲的传统民谣欣赏印度的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

亚洲的传统民谣欣赏印度的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亚洲的传统民谣欣赏: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在亚洲的广袤土地上,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谣音乐。

这些音乐不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欣赏并介绍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江南曲调等传统民谣。

一、印度的传统民谣音乐印度作为一个民族多元的国家,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民谣音乐。

其中,印度的民间曲调十分多样化,展现了该国丰富的音乐历史和文化。

印度的传统音乐以北印度和南印度的区别为主要分类。

北印度的传统民谣音乐以北印度古典音乐为基础,融入了民间流行曲调。

这种曲调通常由声乐、民间乐器如萨塔拉(一种弦乐器)和达芬(一种打击乐器)等构成,曲风激昂热情,颇具感染力。

南印度的传统民谣音乐则注重旋律的流畅和婉转,曲调起伏自如。

它常常以卡纳达语、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为演唱语言,以萨罗多等独立乐器和雷伊鼓等打击乐器为伴奏,给人以宁静舒缓的感觉。

二、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民谣音乐作为拥有多元文化的岛国,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民谣音乐受到了众多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巴厘音乐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传统音乐之一。

巴厘音乐通常由金属罗(记音碟)和小锣等民族乐器构成。

音乐旋律多变,节奏精准,给人一种神秘而宏伟的感觉。

此外,爪哇音乐也是印度尼西亚传统民谣音乐中的重要一支。

爪哇音乐以吉大师二世时代的宫廷音乐为基础,通过锣鼓、弦乐和管乐器等多种乐器的合奏,创造出宏大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声音。

三、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历史的国家,传统音乐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江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以江南民谣和江南小调最为著名。

江南民谣以其温婉、细腻的曲调而闻名。

江南小调则更加婉转柔情,常以琵琶、二胡等弹拨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表达出江南水乡的柔情与风情。

此外,中国西南地区的苗寨、侗寨等少数民族民谣音乐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这些音乐往往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歌词质朴生动,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星星索赏析

星星索赏析

《星星索》的赏析
《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经典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以下是关于《星星索》的赏析:
1. 文化背景:《星星索》是一首划船时随着船桨起落节奏而发出的歌曲,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哀伤。

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其旋律委婉、抒情、感情深厚、真挚,表达了一个出海打鱼的年青人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

2. 音乐风格:《星星索》采用了印度尼西亚传统的甘美兰音乐元素,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节奏,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氛围。

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变化丰富,使得整首歌曲既动感又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歌词内涵:《星星索》的歌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印度尼西亚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4. 艺术价值:总的来说,《星星索》是一首充满魅力和感染力的歌曲,它不仅展现了印度尼西亚音乐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24版《恰利利、恰利》教案

2024版《恰利利、恰利》教案

沟通交流技巧在团队协作中应用
1 2
有效沟通 传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技巧,如清晰表达、倾听和 理解他人观点,以促进团队内部的顺畅沟通。
冲突解决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通过协商、 妥协等方式达成共识,维护团队和谐。
3
反馈机制 建立定期反馈机制,鼓励团队成员互相评价、提 出建议,以便及时调整团队协作策略。
舞蹈表现力培养与提升方法
观察与模仿
观看优秀的舞蹈表演, 学习其中的动作和表情, 通过模仿提高自己的舞
蹈表现力。
练习与反思
反复练习舞蹈动作,不 断反思自己的表演,找 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情感投入
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情感 和故事,将自己的情感 融入到舞蹈中,使表演
更具感染力。
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表演者合作交流, 共同探讨舞蹈表演的技 巧和方法,互相学习、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文化 探讨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以及恰 利利、恰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分析恰利利、恰利作为印度尼西亚文化代表,在跨文化交 流中的影响力和融合情况。例如,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等。
当代音乐创新与发展 讨论当代音乐创作中如何借鉴和运用恰利利、恰利的元素 和技巧,以及这种传统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创新和发展趋 势。
互相促进。
05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
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策略分享
分组策略
01
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
具有互补性。
任务分配
02
明确小组任务目标,将任务拆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分配给每个
小组成员,确保人人有责。

印度尼西亚 甘美兰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印度尼西亚 甘美兰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印度尼西亚甘美兰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1. 背景介绍甘美兰音乐是印度尼西亚传统乐器之一,也是印尼国家管弦乐团的重要乐器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3世纪的爪哇。

甘美兰音乐是一种弹拨类乐器,其使用的琴弦有四根或六根不等,通常使用覆面手指弹奏。

甘美兰音乐有着铿锵有力的音色,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它在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印尼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 教学目标•了解甘美兰音乐在印度尼西亚文化中的重要性;•学习甘美兰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学习赏析甘美兰音乐在印度尼西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印度尼西亚文化的兴趣。

3. 音乐鉴赏教案3.1 介绍印度尼西亚文化在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印度尼西亚的文化。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由于其地理位置,其文化融合了印度、中东、中国等国家的元素。

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中有许多有趣的元素,例如手工艺、舞蹈、食物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甘美兰音乐也是印度尼西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介绍甘美兰音乐甘美兰音乐是印尼传统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它使用的是甘美兰琴。

甘美兰琴是一种弹拨类乐器,拥有四根或六根琴弦。

甘美兰琴使用的是覆面手指弹奏的方法,产生的音色有力而铿锵。

甘美兰音乐在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常被用于祭典和文化活动中。

3.3 学习演奏甘美兰音乐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演奏甘美兰音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甘美兰琴的构造,它有四根或六根琴弦。

甘美兰琴有音柱、琴弦和琴面这三个部分。

我们需要使用覆面手指的方法来演奏甘美兰琴。

学习演奏甘美兰琴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多次练习。

我们应该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一次就做到完美,而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又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学习甘美兰音乐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我们一定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取得进步。

3.4 赏析甘美兰音乐甘美兰音乐在印度尼西亚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经常被用于祭典和文化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甘美兰音乐的音色铿锵有力,在听觉层面上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印尼民族音乐珍品——甘美兰音乐

印尼民族音乐珍品——甘美兰音乐

印尼民族音乐珍品——甘美兰音乐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东盟博览》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一谈到印尼音乐,人们往往会想到《宝贝》、《星星索》、《梭罗河》、《莎里楠蒂》等歌曲,它们以优美的旋律、徐缓的节奏和独特的风味,将人们带进了梦幻般美丽的南洋风光中。

但是印尼音乐中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并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却是甘美兰。

甘美兰是印尼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乐队,它所演奏的音乐也称为甘美兰。

甘美兰乐队及其音乐大约在15世纪时形成,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它深深植根于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仅爪哇岛上就有二万个甘美兰乐队。

【总页数】1页(P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34.2
【相关文献】
1.当代乐坛“椰岛之歌”--从民族音乐学视域看甘美兰音乐 [J], 胡歆钰
2.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即兴性特色研究——以印度拉格、印尼甘美兰和伊朗达斯特加赫为例 [J], 田果
3.乐音妙舞皆传神——佳美兰舞蹈工作坊与印尼佳美兰音乐专场演出纪实 [J], 周末
4.印尼韵味"甘美兰"r——浅析印度尼西亚传统民族音乐"甘美兰" [J], 时佳
5.甘美兰的音乐体验与文化表达
——跨文化视野中的印尼甘美兰学习体会 [J], 陈伟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尼西亚的民俗音乐
————————————————————————————————作者:————————————————————————————————日期:
印度尼西亚的民俗音乐-音乐论文
印度尼西亚的民俗音乐
文/谢佳音
错落有致的甘美兰音乐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印度尼西亚,然而,甘美兰并不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骄傲,在成千个岛屿上的印度尼西亚人民沉醉在各式各样的音乐、舞蹈活动当中,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单以乐器为例,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尼亚斯岛上的木琴类乐器的始祖——多里多里;加里曼丹岛上的2弦琉特——金拜、竖琴琉特——恩克拉顿;罗提岛和迪莫尔岛上的由棕榈叶编制的六角形乐器——萨散冬等,都是印度尼西亚独特的民族乐器。

安格隆可以说是西爪哇乐队里除甘美兰乐器外最著名的乐器了,它是由竹子制成的摇奏类乐器。

通常情况下,由两根竹筒一上一下横置,做成一个起固定作用的支架,然后在竹筒上挖一些方形的孔,垂直插入几根上端被挖成舌状、下端呈凹形的粗细不一、长度不等的竹子,通过手摇,竹筒和竹子之间相互碰撞,发出“ 咯隆、咯隆” 的声响,连续摇奏时,更会发出华丽悦耳、宛如流动的泉水般的声音。

由于竹子的粗细、长短各不相同,所以音高也不尽相同,竹长发音低,竹短发音则高。

印度尼西亚的安格隆历史悠久,大概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安格隆形制比较简单,仅由几根普通的竹子做成,随着艺人们的不断改进,如今的安格隆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印尼独立后,雅加达的音乐家们不断进行着乐器的改造,全套30多个安格隆,已经可以演奏具有12个半音齐全的平均律制,音域可达三个八度。

新型的安格隆乐队不但能演奏单线条的音乐,还能演奏出丰富的和声及自由的调性转换。

大型的安格隆则需要十几、二十个人来演奏,更大的安格隆乐队甚至多达二三百人。

如今的安格隆已经走出了印度尼西亚,传入了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地,甚至走进了美国、中国的各大歌舞团、音乐学院,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美妙的安格隆音乐。

除了各式各样的乐器,读者朋友们对印度尼西亚音乐还有什么样的印象呢?乍一听这问题,可能会让人有些发蒙,可是仔细想一想,好像还有像《星星索》《梭罗河》这样好听的歌曲。

不错,它们就是印度尼西亚的克隆钟歌曲。

“克隆钟”一词,单从字面上看,似乎又是一种乐器。

其实不然,这是我们非常熟悉而且广泛流传的印度尼西亚大众歌曲,但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流行音乐,而是综合了印度尼西亚本土传统音乐与16世纪传来的葡萄牙音乐的东西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克隆钟本是马来语的拟声词,形容金属碰撞或是脚铃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响,后来被用作一种五弦小吉他的名称,再后来,就用来指代由曼陀林、长笛、小提琴、吉他、拔弦大提琴、三角铁和手鼓等乐器组成的乐队。

当时,克隆钟乐队的音乐家们喜欢自弹自唱一种叫做的“法多”的葡萄牙悲歌,这种歌曲曲调古老而且哀怨,人们演唱它表达自己怀念故乡的悲伤情绪,如今的克隆钟就是指这类歌曲。

在流传过程中,印度尼西亚艺人们把葡萄牙法多与印度尼西亚的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甚至是流行音乐元素等综合在了一起,以印尼的传统的四句为一段、句首句尾均押韵的班顿诗体为歌词,用马来语演唱,用拨弦大提琴来模仿甘美兰乐队的锣鼓声。

艺人们唱出了《梭罗河》《星星索》《椰岛之歌》《哎呀妈妈》这样优美动听、久唱不衰的旋律。

这些歌曲也成为了印度尼西亚音乐的代表,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另外,印度尼西亚还有一种特别精彩的合唱——克恰克。

这种合唱起源于一种巫术的驱魔仪式:在前印度时期,有一种古老的祭典舞蹈叫做“仙女舞”,两名少女在舞蹈中成昏迷状态与神灵沟通以驱魔降福。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传入巴厘岛后,便与原有的仙女舞相结合,发展成为协助罗摩王子进攻魔王的猴子大军出发前的舞蹈和合唱。

在舞蹈里,男女伴唱中的男声部分就发展成为现在的颇具气势的克恰克合唱。

一群男子,大约一二百人,赤裸着上身,围坐成里里外外的几个圆圈,在圆圈的中心点燃一堆篝火。

男子们高举双手,摇晃着身躯,每一圈的人用同一种节奏型唱出“恰克”一词的音节,各圈的节奏各不相同,另有一圈人则用统一的节奏唱出“碰、碰”的声音,如此一来,不同的恰克节奏在不同的声部插入、再重合、再与一个统一的碰碰节奏相组合,就形成了一种连续不断的、类似于蛙叫的声响,充满了震撼力和感染力。

1932年的一部德国电影《魔鬼之岛》展现了克恰克的场景,一时之间使这种印度尼西亚合唱名声大振。

如今,克恰克已经成为巴厘岛重要的旅游节目。

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小泉文夫还将“克恰克”引入日本,在东京每年都有日本人演出的“克恰克”。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澈的海、瑰丽的景,上天给予了印度尼西亚美丽的自然风光,金色的锣、乌亮的铁、湛黄的竹,让人们造成了独特的印度尼西亚乐器,响彻村头寨尾的甘美兰、震天动地的克恰克、优美动听的克隆钟,成就了如今的印度尼西亚音乐,是不是觉得老天给予了印尼太多的优待呢?那就收拾行囊,动起来吧,走进印尼,享受假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