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 音乐
印度尼西亚钢琴曲特点

印度尼西亚钢琴曲特点
1. 融合多元文化: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音乐风格深受马来、阿拉伯、印度、中国等多元文化的影响。
因此,印度尼西亚的钢琴曲往往融合了这些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2. 节奏感强烈:印度尼西亚的音乐节奏感强烈,这在他们的钢琴曲中也得到了体现。
许多印尼钢琴曲都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让人听起来充满活力。
3. 旋律优美:印度尼西亚的钢琴曲旋律优美,既有东方的柔美,又有西方的激情。
这种旋律的美,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4. 情感丰富:印度尼西亚的钢琴曲情感丰富,既有悲伤的情感,也有欢快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丰富性,让人在听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5. 结构复杂:印度尼西亚的钢琴曲结构复杂,既有简单的旋律,也有复杂的和声。
这种结构的复杂性,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印度尼西亚的钢琴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是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
东南亚音乐

越南的乐器
独弦琴是越南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它只使用一根弦,琴弦的一端固定在琴体 的末端,另一端系在与琴体连接的竹柄或 木柄上。演奏时,演奏者通过摇动竹柄改 变琴弦的张度,从而改变音高。
竹排琴
马来西亚的舞蹈剧《罗摩衍那》
马来西亚的传统戏剧有两种:一种是舞蹈 剧,一种是皮影戏。每种形式都有若干剧种。 传统剧目多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但每 个剧种风格各异,如表演《罗摩衍那》中的同 一个故事,有的用甘美兰乐队伴奏,有的用唢 呐和鼓伴奏。
除了锣以外,甘美兰乐队所用的乐器还有木琴、形 状像木琴但有铁板或铜板制成的金属排琴,与二胡相近 的弦乐器列巴布,竖笛以及打击乐器鼓。
复音层叠的甘美兰乐队
甘美兰是一种由多种器乐合奏,并加入齐唱声部 构成的多声部音乐,复杂交错的织体中,可以划 分出四个层次:
•核心旋律层——由金属排琴击奏 •装饰变化的旋律层——由木琴、排锣等旋律性打击乐器演奏 •对比旋律层——由竖笛、列巴布(类似于二胡的乐器)、齐唱 承担,围绕核心旋律即兴唱奏 •节奏层——由吊锣、(单个)釜锣、鼓等乐器击奏
泰国的假面剧“康”---------《罗摩王子的冒险
》
“康”是集诗歌、舞蹈、戏剧、音乐于一体的综 合性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中国的戏曲。 “康”在宫廷礼仪、婚丧嫁娶和宗教仪式中演出,故 事取材于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舞蹈是“康” 的重要组成部分,动作源自印度古代舞蹈,泰国人以 自己的审美方式加以改造,并赋予每个动作特定的含 义。和中国的戏曲一样,“康”的音乐部分包括唱腔 和器乐两部分,伴奏是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合奏。 传统的“康”剧表演时,除了女性角色和丑角之外, 其余演员都要戴面具。如今,只有鬼和猿这样的角色 戴面具。除丑角外,上场人物都不说台词,以舞蹈动 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印尼情歌星星索 教学设计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印尼情歌《星星索》概述:本单元是第五单元第一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中的一个作品,印度尼西亚的歌曲《星星索》。
教学目标分析: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印度尼西亚音乐产生兴趣,拓宽文化视野,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聆听、学唱《星星索》,对比欣赏《宝贝》《梭罗河》等具有印尼特色的作品,体验印尼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欣赏、讨论、比较、实践等方法进行赏析。
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印度尼西亚音乐风格,了解什么是克隆宗唱法。
(2)学会判断克隆宗唱法中节奏前紧后松的特点,以及唱法。
(3)演唱《星星索》了解称词及旋律的特点。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视听结合欣赏——自主合作探究——总结提高(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导入:1、展示四件东西(帽子、太阳镜、等)猜猜本课课题2、导言今天,我们即将启航,开始一趟浪漫歌曲之旅,前往什么地方呢?我来为大家揭晓。
(播放课件:印度尼西亚风情图片,背景音乐《椰岛之歌》)3、开启之旅之前,我来考考我们这些聪明的游客,能不能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印度尼西亚音乐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印度尼西亚是个100多民族的国家有千岛之国的美称,音乐形态多种多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佳美兰音乐,是他们的国宝,不同类型的歌曲表现特定的内容,爱情、思乡,大多节奏缓慢)4、点明本课学习重点师:知识从来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到底什么原因让印度尼新亚的音乐有这样的特点呢?在我们的旅程中同学们自然会明白。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验印尼歌曲风格特点,引出课题。
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环节:一、印度尼西亚音乐简介欣赏《星星索》(1)想象画面,完整聆听(2)找找各种有特色的唱法小结:师生交流,回答问题(1)(2)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体现;给予学生的学习成果正面的肯定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印尼歌曲风格的理解。
东南亚音乐文化

东南亚音乐文化东南亚音乐文化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文化。
这里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和风格。
马来西亚的音乐文化以马来音乐为主,马来音乐融合了古典乐器和民俗乐器,如笛子,鼓和小号。
还有古典马来的音乐风格Keroncong,这种音乐使用木吉他和口琴,听起来非常地轻松快乐。
马来西亚还有其他少数族裔的音乐,如华人音乐,印度音乐和Bhangra音乐。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具影响力和独特的音乐文化之一。
印度尼西亚音乐主要是指爪哇、巴厘和苏门答腊等岛屿的音乐。
印度尼西亚音乐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丰富的打击乐器。
音乐家们使用很多的鼓,如加图雅,邦哇和吉朋,来创造旋律和多彩的音乐。
印度尼西亚还有独特的民乐器,如笛子,琵琶和吉他,这些乐器让音乐变得更加婉转与悠扬。
泰国的音乐文化同样是多样化的。
泰国音乐主要是指康戈音乐和蓝褐音乐,这两者都是来自泰国北部。
康戈音乐是一种由铜制加特琴演奏的音乐,听起来响亮且清新。
蓝褐音乐则是一种风格浓烈的民族音乐,这种音乐使用木吉他和鼓来制造节奏,并且唱法非常特别。
越南的音乐文化以独特的古典音乐风格著称。
越南音乐中最独特的特征就是其笛子音乐,这种音乐使用了双行笛,制造出了细腻柔美的音色。
越南也有古典诗歌音乐,这种音乐风格使用了琵琶和口琴等乐器。
越南还有一种大地音乐,这种音乐使用了鼓和钹来制造强劲的节奏,让人沉醉于音乐的魅力之中。
总的来说,东南亚音乐文化是非常多样化和丰富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和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展现了东南亚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岁月的启示和未来的憧憬。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作者:赵文雪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摘要】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中心的合奏音乐,管弦乐器处于辅助地位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的分布地区广泛,并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又有相互借鉴的共同之处。
本文主要以甘美兰的分布地区、形成种类、特点及其之间的区别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分布地区;种类;特点;区别中图分类号:J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51-01一、甘美兰的地区分布、种类及特点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它的传统音乐文化非常的丰富,并且存在着各种音乐形式。
甘美兰就是其中一种音乐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巴厘岛甘美兰和爪哇岛甘美兰。
(一)中爪哇甘美兰。
甘美兰是由中爪哇岛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度尼西亚民间古典乐器的合奏形式。
由于中爪哇是印度尼西亚自古以来的王家居住地,所以中爪哇甘美兰又称宫廷甘美兰。
它主要用于皇室宫廷礼仪和上流社会的歌舞之中。
中爪哇甘美兰在节奏上较为缓慢,加上人声的低吟浅唱更是具有歌唱性,给人一种神秘感和空灵感。
从体裁形式方面来看,中爪哇甘美兰主要以皮影戏为主。
中爪哇甘美兰有着秩序分明的节奏層,并且在音乐中混用斯连德罗和佩德罗两种音阶形式,为合奏增添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形成了一种丰富谐和的乐队支体。
(二)西爪哇甘美兰。
由于居住在西爪哇地区的大多数都是巽他人,所以西爪哇的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以万隆附近的巽他为中心。
西爪哇地区有专门以斯连德罗音阶和佩罗格音阶而构成的甘美兰乐队。
其中,斯连德罗这种调式的甘美兰乐队主要用于木偶戏瓦扬的伴奏中。
而西爪哇还有属于佩罗格音乐系统的甘美兰:德贡甘美兰和伦腾甘美兰。
它们所用的乐器基本相同,但风格技巧不同。
德贡甘美兰主要用在宫廷中,音色较柔和。
伦腾甘美兰主要用于农村,声音响亮,较为粗犷。
在乐队编制方面,西爪哇甘美兰的乐队简单朴素,强调其旋律性。
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

《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 总第317期51音乐研究浅析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甘美兰赵文雪(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一、甘美兰的地区分布、种类及特点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它的传统音乐文化非常的丰富,并且存在着各种音乐形式。
甘美兰就是其中一种音乐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巴厘岛甘美兰和爪哇岛甘美兰。
(一)中爪哇甘美兰。
甘美兰是由中爪哇岛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度尼西亚民间古典乐器的合奏形式。
由于中爪哇是印度尼西亚自古以来的王家居住地,所以中爪哇甘美兰又称宫廷甘美兰。
它主要用于皇室宫廷礼仪和上流社会的歌舞之中。
中爪哇甘美兰在节奏上较为缓慢,加上人声的低吟浅唱更是具有歌唱性,给人一种神秘感和空灵感。
从体裁形式方面来看,中爪哇甘美兰主要以皮影戏为主。
中爪哇甘美兰有着秩序分明的节奏层,并且在音乐中混用斯连德罗和佩德罗两种音阶形式,为合奏增添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形成了一种丰富谐和的乐队支体。
(二)西爪哇甘美兰。
由于居住在西爪哇地区的大多数都是巽他人,所以西爪哇的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以万隆附近的巽他为中心。
西爪哇地区有专门以斯连德罗音阶和佩罗格音阶而构成的甘美兰乐队。
其中,斯连德罗这种调式的甘美兰乐队主要用于木偶戏瓦扬的伴奏中。
而西爪哇还有属于佩罗格音乐系统的甘美兰:德贡甘美兰和伦腾甘美兰。
它们所用的乐器基本相同,但风格技巧不同。
德贡甘美兰主要用在宫廷中,音色较柔和。
伦腾甘美兰主要用于农村,声音响亮,较为粗犷。
在乐队编制方面,西爪哇甘美兰的乐队简单朴素,强调其旋律性。
(三)东爪哇甘美兰。
虽然西部的高雅甘美兰在很大程度上受中爪哇典型甘美兰音乐的影响,但它与中爪哇甘美兰的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如:西部的高雅甘美兰比中爪哇甘美兰活泼,并且在节奏、速度和力度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对比和变化。
而东部的甘美兰主要指具有民间风格的甘美兰,民间甘美兰可进一步分为唢呐甘美兰、瑞优甘美兰、甘庄甘美兰以及安格龙甘美兰。
印度尼西亚音乐

甘美兰的乐器
鼓类:
音阶与调式
• 甘美兰使用音律不同的两种音阶,一种是叫斯连德罗的5声音 阶,另一种是叫培罗格的7声音阶. 中爪哇的斯连德罗包括三种帕台特.所谓帕台特首先是调式的 意思,但它除了规定调式主音之外还表示旋律型,音域,终止式 等意思,它们各自还有特定的表意内容和演奏时辰.培罗格也有 三种帕台特 甘美兰音乐的地方特色 甘美兰如果按地方特色分,大致分为四种代表类型 西爪哇 中爪哇 东爪哇 巴厘 其中中部和西部音乐风格比较接近,西部的巽他一带却具有独 特的风格。体裁形式方面,中爪哇和巴厘岛以皮影戏为主,巽 他则是木偶戏、称作皖科哩。从乐队编制看,巽他甘美兰音乐 的乐队比较朴素,这与竖笛、声乐技巧的充分发挥有关,它强 调了旋律性因素 。在织体构成方面,巽他所用的是旋律主导 型,也就是以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旋律为主导,其余都服从 于它;中爪哇则是主旋律和其他乐器的演奏构成复杂、精致的 多层结构,形成丰富多彩、谐和协调的乐队织体。
关于甘美兰的起源,在印尼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古时候天神降临爪哇岛,他铸造了一个铜锣, 以向众神发号施令.不久诸神反映说,一个锣所发 出的信号太简单了.于是又铸造了第二个锣,过了一阵事务 增多,两个锣也不够用了.这样天神又铸造了第三个锣,这样 由三个锣分别发出的音响便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信息 内容.后来天神率众神离开爪哇,当他们再次回到 这块土地时,发现这里已住满了人类.于是他们便 敲锣奏乐,与人同乐.
甘美兰音乐的功能
• 在印尼,甘美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乡村居民都普遍喜爱的 一种艺术,它的创作与表演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 一起.印尼群岛地处热带,物产丰饶,人民谋生不难.他们有充 裕的时间去玩甘美兰以作为娱乐.许多村庄从成人到孩子每 人都会演奏几种甘美兰乐器,他们可以随时参与到这种音乐 的表演之中,每到夜晚,尤其是在节日喜庆时全村人便聚集在 一起通宵达旦地奏乐取乐,这时甘美兰的演奏便不仅是一种 音乐活动,它已成为整个村庄男女老少的社交方式 在印尼甘美兰还是与皮影戏和舞蹈共生发展的,它是这两种 姐妹艺术演出时不可缺少的伴奏.
亚洲的传统民谣欣赏印度的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

亚洲的传统民谣欣赏印度的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亚洲的传统民谣欣赏: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在亚洲的广袤土地上,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谣音乐。
这些音乐不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欣赏并介绍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江南曲调等传统民谣。
一、印度的传统民谣音乐印度作为一个民族多元的国家,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民谣音乐。
其中,印度的民间曲调十分多样化,展现了该国丰富的音乐历史和文化。
印度的传统音乐以北印度和南印度的区别为主要分类。
北印度的传统民谣音乐以北印度古典音乐为基础,融入了民间流行曲调。
这种曲调通常由声乐、民间乐器如萨塔拉(一种弦乐器)和达芬(一种打击乐器)等构成,曲风激昂热情,颇具感染力。
南印度的传统民谣音乐则注重旋律的流畅和婉转,曲调起伏自如。
它常常以卡纳达语、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为演唱语言,以萨罗多等独立乐器和雷伊鼓等打击乐器为伴奏,给人以宁静舒缓的感觉。
二、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民谣音乐作为拥有多元文化的岛国,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民谣音乐受到了众多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巴厘音乐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传统音乐之一。
巴厘音乐通常由金属罗(记音碟)和小锣等民族乐器构成。
音乐旋律多变,节奏精准,给人一种神秘而宏伟的感觉。
此外,爪哇音乐也是印度尼西亚传统民谣音乐中的重要一支。
爪哇音乐以吉大师二世时代的宫廷音乐为基础,通过锣鼓、弦乐和管乐器等多种乐器的合奏,创造出宏大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声音。
三、中国的江南曲调等传统音乐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历史的国家,传统音乐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江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以江南民谣和江南小调最为著名。
江南民谣以其温婉、细腻的曲调而闻名。
江南小调则更加婉转柔情,常以琵琶、二胡等弹拨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表达出江南水乡的柔情与风情。
此外,中国西南地区的苗寨、侗寨等少数民族民谣音乐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这些音乐往往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歌词质朴生动,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尼西亚音乐介绍
印尼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尼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在政治经济。
音乐文化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密切的交流。
在成为荷兰殖民地后,荷兰的音乐文化渗透进来,融人印尼文化之中。
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岛屿的国家,种种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乐文化演变成今天这种多样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乐,人们会很快想到(梭罗河)、《哎哟,妈妈》、《照镜子》、《星星索》等充满热带民族风情、优美动听的歌曲。
印尼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尼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在政治经济、音乐文化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密切的交流。
在成为荷兰殖民地后,荷兰的音乐文化渗透进来,融入印尼文化之中。
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岛屿的国家,种种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乐文化演变成今天这种多样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乐,人们会很快想到《梭罗河》、《哎哟,妈妈》、《照镜子》、《星星索》等充满热带民族风情、优美动听的歌曲。
然而,这只是印尼音乐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体现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特征的、在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的音乐种类是甘美兰音乐,它是由中爪哇岛发起来并流行于全爪哇岛和巴厘岛的一种音乐。
甘美兰Gamelan-爪哇语主要是指以打击乐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又泛指一切合奏音乐和演奏这些音乐的乐队。
甘美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的佛教庙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兰乐队所使用的一些乐器。
到了13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时代,大型的甘美兰乐队的乐器已基本备齐,并分为室内、室外两种乐器组合的形式。
到了16世纪以后的马打兰王朝时代,二者又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甘美兰乐队,它的音乐则用于戏剧、舞蹈、影戏的伴奏,同时也用于各种宗教仪式。
在爪哇和巴厘岛上甘美兰乐队颇多,特别是民间群众自发的甘美兰乐队随处可见,如今它不仅成为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乐的一个窗口。
甘美兰乐队中最早的乐器是锣,其数目由单个逐渐发展为多个,现在乐队的乐器有以下四类,第一类:锣属乐器,包括大吊锣、中吊锣、小吊锣、大釜锣、排锣。
第二类:排琴属乐器,包括木琴、共鸣筒、金属排琴。
第三类:管弦乐器,包括列巴布(甘美兰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切连朋(拨弦乐器)、竖笛(吹管乐器)。
第四类:鼓类乐器,甘美兰乐队中使用的是双面长鼓,大乐队中通常为大小两个鼓,小鼓的声音重于大鼓,而大鼓为雄性,担任主奏,小鼓为雌性,担任助奏。
在上述13种乐器中,第一类中的前五种为节奏性乐器,在合奏中用来划分句逗,第一类的第六种乐器和第二、三类中的全部乐器均为旋律性乐器。
以上乐器是大型甘美兰乐队所必需的乐器,此外,还有一些大乐队和民间乐队偶尔还加入一些助奏乐器,如各种碰铃、铙钹、竹木或金属的拍子板等,然而,这些助奏乐器的存在与否,均对合奏声部的构成无大的
影响。
在一些乡间的小乐队,其编制较随意,但锣与金属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音乐中,有一个女声或男声齐唱声部,他们的歌唱柔美、轻盈,与各种乐器的声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甘美兰音乐是一种支声体的多声音乐,凡听过甘美兰音乐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甘美兰音乐既复杂又简单。
复杂是因为它有多层的音响、多条独立的旋律线和各种交错有序的节奏,它区别于西方音乐中的主调和声音乐和复调音乐,也不同于东方国家的齐唱、齐奏中派生出来的支声音乐。
简单是因为一首长大的乐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不断循环往复,好似有始无终。
甘美兰音乐使用两种不同的音阶,每种音阶有三种“帕台特”(帕台特含有调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义),见下表:
不同的帕台特表现不同的特定内容,并同时间有联系(即演奏时间有约束)。
如:帕台特“涅姆”的乐曲多表现幸福的情感,并在晚上9——12时演奏。
在这点上它与印度“拉格”的时间学说有相似之处。
关于甘美兰音乐中这两种音阶,近百年来有不少西方学者曾研究过,但结果不尽一致。
甘美兰音乐的曲式结构都具循环性,每一音乐段落可以不断反复,大吊锣声音的出现标志着前一个循环反复段落终止与下一个的开始,乐队鼓手似乎有指挥的作用,如果没有他转换乐段的暗示,乐段将无休止地一直循环下去,这一特征与印尼宗教的“轮回”观念有关系。
此外,甘美兰音乐采用2的倍数式节拍,每首甘美兰乐曲都有一段序奏,把乐曲的中心内容显示出来,并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序奏的长短无规定,可长可短。
通常爪哇岛的甘美兰的序奏短小,巴厘岛的甘美兰较为长大。
甘美兰音乐在印尼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是宫廷贵族和民间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种音乐,特别是在民间,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与戏剧、舞蹈混生发展的一种艺术,适用于各种典礼、仪式,以展示其威严与权力,并对宗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甘美兰音乐流行于印尼全岛,由于甘美兰音乐起源于中爪哇岛,因此前面我们所讲述的均为以中爪哇岛为主的甘美兰音乐,其他地区的甘美兰音乐在结构、音阶等方面与中爪哇岛甘美兰大体相同,但在乐队编制、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独特的色彩。
在甘美兰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岛和巴厘岛。
然而两岛的甘美兰音乐亦存在着差异。
巴厘岛的音乐奔放、热情,有时可以说是近乎于粗野。
它的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速度、力度对比十分强烈,音乐的快、慢、强、弱转换突然,时而如急风暴雨,时而又雨过天晴,音乐进行极富戏剧性。
它的甘美兰乐队中的金属的或竹制的打击乐器占支配地位,有的乐队甚至没有管弦乐器,如果有,其音响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
乐队的许多乐器都成对使用,相同的两件乐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异,合奏时,音响颤抖起伏、音色更富于变化。
这种乐队演奏出来的音乐音量很大,听起来颇有华丽辉煌之感。
它的甘美兰音乐在创作上多采用声部
镶嵌重合的手法来构成旋律,多用培罗格音阶。
通常节奏较快,风格粗犷活泼,它的戏剧题材多来自民间故事,它的音乐,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爪哇岛的音乐则显示得斯文典雅,近乎于单调平淡。
爪哇岛的甘美兰乐队也以敲击乐器为主,但管弦乐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岛的大些,管弦乐演奏的对位层部在合奏层中作用极为突出,有些乐曲还以管弦乐器独奏为引子,故此,整个音乐听起来有柔美细腻之感。
由于它源于宫廷,宗教色彩较浓厚,因此,它的创作风格典雅、纤细,音阶多采用斯连罗音阶,节奏也比较缓慢,它的戏剧多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为题材,深受人民的喜爱。
造成爪哇岛和巴厘岛音乐差异的原因是与其社会、经济、文化及宗教等诸多因素有关的。
爪哇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兰乐队是在苏丹王宫廷中培育起来的,虽已流传到民间数百年了,但其本质上还带有宫廷音乐的特点,其形式也比较完整规范。
而巴厘岛在印尼独立时还是一个村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村社居民无一例外地参与各种民俗节日与宗教活动,因此甘美兰音乐的演奏必然带上了村社群体文化的特征,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间艺术的风格。
爪哇人民笃信伊斯兰教,教规虽未阻止其艺术的发展.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风格。
而巴厘岛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艺术,这也许是促进其奔放活泼风格自由发展的原因。
爪哇岛和巴厘岛的甘美兰音乐不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正逐渐被世界人民所认识。
从19世纪初起,一些西方音乐学者便开始研究甘美兰音乐,在欧洲和日本,甘美兰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印尼的一些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参加各国举办的“东方艺术节”,表演甘美兰音乐,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响和独具特色的乐器,甘美兰音乐——这一独树一帜的印尼音乐,不仅在印尼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人民了解印尼的传统音乐文化打开了一扇透明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