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失范原因浅析

合集下载

“街头失范”:一种特殊的社会失范现象

“街头失范”:一种特殊的社会失范现象

“街头失范”:一种特殊的社会失范现象[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所谓的“道德真空”,造成社会成员的行为失范,其表现有许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文章提出的概念——“街头失范”。

这种特殊的失范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既具有一般社会失范的共同特征和危害,又具有其独自的特点和特殊的危害性。

标签:街头失范;国民道德素质;社会失范一、“街头失范”的涵义及其特征失范也称社会反常态,最早由涂而干引入,指价值观发生冲突,趋于淡漠,甚至消失的社会状态。

他提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破坏,而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出现。

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

失范包括犯罪和越轨两个社会事实,但二者并非一回事。

越轨不一定是犯罪,越轨包括犯罪,犯罪是越轨的极端形式,越轨是失范的普遍形式。

违法也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违法包括犯罪(在本文中将越轨与违法不作具体区分而视为同一概念)。

所谓“街头失范”,并非仅仅是发生在街头的社会失范行为,而是指失范行为发生在众多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它既包括诸如街头等公共场所,也包括相对抽象的某些社会组织和群体领域,如政界、商界等。

这些组织和领域的人能够被圈内外的人觉察和关注。

其中,违法者(越轨者)无视业已存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其它社会成员的注视下知法违法(或道德)地进行某种利己损人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反社会的和自私的“破坏性越轨”。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公开性。

某些违法者准备从事一些越轨行为时,会有意避开周围人的“注视”,而选择四下无人的时间和地点。

而“街头失范”行为并非偷偷摸摸地发生,违法者根本犯不着“东张西望”,而是以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公开地进行,这些人能”看见”或知道他们“面前”所发生的事,违法者也知道其行为已经被注视和知道。

因此,他们巧妙地发生了某种互动关系。

双方对对方可能(或必然地)采取某种反应方式彼此心知肚明,特别是违法者。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当前社会的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当前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背景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

道德失范是指原来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逐渐失去对人们的约束力,而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导致社会行为混乱无序的一种道德状态。

本文所理解的道德失范是在行为层面上的道德失范,指具备社会道德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违背或者故意破坏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是积极的、向善的、进步的,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是道德现状的主流,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只是少数人和一些领域的行为,是道德状况的支流,但是,道德失范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积极的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欠缺、职业道德观念不够、家庭美德失范现象客观存在。

当前市场经济机制有一些不完善,存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情况,同时,多元道德价值取向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产生混乱,法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足的情况也存在。

道德失范是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为了切实有效的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我们既要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制体系,又要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内化作用,从经济、制度、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推进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社会的道德状况。

浅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失范”现象

浅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失范”现象

浅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失范”现象摘要: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忙于奔波在权力的争夺,致使天下大乱、社会“失范”。

各诸侯们忙于混战,逐渐掌握了周王室“礼乐征伐”的权力,从而导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等现象的发生。

孔子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指出社会“失范”的本质在于礼仪的丧失,只有通过通过呼吁“礼之本”、提倡恢复周礼才能建立新的和谐社会制度。

社会“失范”就是社会失去规范的意思,任何时期的社会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来规定人们的生活水准。

准则会针对不同的地域和人群,用来规范人们的行為限度,从而使人们达到“安分守己,乐知天命”的均衡、和谐的生活状态,而春秋时代的天子、诸侯、士大夫及家臣由于奔波于权力的争夺均没有达到这种状态。

东周时期与西周时期稳定的社会状态不同,其社会动荡不安、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大夫执政乃至“陪臣执国命”等原因,从而形成了”失范“的社会状况。

(一)王室衰微:社会“失范”的根源直接导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原因是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打破旧的社会秩序,而尚未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当时王室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均已衰败到无法控制诸侯势力的地步,因此各诸侯们逐渐掌握了周王室“礼乐征伐”的权力,从而导致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周王室虽然仍然作为“共主”的形式存在,但从实质上来说,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无力与各个诸侯相抗衡。

其中西周灭亡的标志是周幽王的去世,当时的京都镐京由于受到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已无法作为都城存在,于是新王宜臼跟随晋文公、秦襄公及郑武公等人迁都至东都洛邑,由此春秋时期拉开了历史序幕。

在政治方面,周王室“礼乐征伐”的特权逐渐减弱,其势力不仅无法控制异性诸侯,甚至同姓诸侯也不再听从其号令,尤其是在鲁国和郑国的行为中充分表现了“王命不行”的现象,例如平王去世,鲁国不去奔丧;郑庄公不仅五年不朝见桓王,其猛士祝聃还在追赶中射中桓王肩膀。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自平王之东,周德日以衰矣。

社会失范的本土化分析

社会失范的本土化分析

社会失范的本土化分析【摘要】:。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结构中文化目标与合法的制度性手段之间的断裂。

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产生了社会失范现象,本文通过默顿的失范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现状以及当前社会失范的特点与危害程度关键词“社会失范”,是对社会的这样一种状态的表述:社会的规范丧失了或者陷于混乱,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呈现出无序化局面。

社会失范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缺乏完整、明确和自治的特征而导致社会的不正常状况或曰社会病态。

一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及其现状为:1.经济失范:假冒伪劣、弄虚作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报销、合同欺诈、、非法集资、收受回扣、强买强卖、票据诈骗、证券市场黑市交易、私下倒卖外汇、无照经营、非法生产、、偷漏税、投机倒把、非法贩烟、挪用资金2.政治失范:行贿受贿、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干部嫖娼等。

3.道德失范:包括捏造传播谣言闲话、哄抢、见死不救、违法、环境污染(如违规倾废、乱倒生活污水)、践踏草坪、偷猎珍禽、违章搭建筑、无票扒乘货车、收购死鸡、虐待父母、撞人不救、诬告、代人摸奖占为己有、作伪证等。

4.知识失范:非法出版、盗版侵权、虚假广告、假新闻、侵犯商业秘密、制造假证件假文凭、技术转让传授制假、考试营私舞弊等。

,5.秩序性失范:包括绑架勒索诈骗敲诈、拐卖妇女儿童、走私、杀人、黑社会团伙、路霸车匪、地痞乡霸、海霸水匪、盗掘古墓文物、地下海关、盗窃、抢劫、强奸、随意殴打、暴力抗法、毒品、偷渡、非法拘禁他人、酗酒等。

6.风气性失范:包括迷信、赌博、、公车私用、公款消费、请客送礼、卖淫嫖娼、私设小金库、超生、公房转租、滥发统计报表、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是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及性质予以了分类,但这种分类依据不是绝对的。

六种失范类型彼此间是互相关联的。

比如除了经济失范以外,其它五种失范类型在一定意义上也都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为了追逐一定经济利益而导致的失范行为。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进入新的世纪,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在按照正确的轨道继续向前推进。

我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特别是将这一问题放置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本文也打算就此谈一些看法,以参加这方面的讨论。

一所谓社会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但却失去了(或者尚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呈现出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

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纪律等强制性规范,也包括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规范;通常所谓“硬约束”和“软约束”,便是就这两个方面而言;而社会失范的发生,也往往是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表现出来。

考察一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可以说在各个阶段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这样那样的有失范现象存在,绝对的秩序、没有任何偏离的约束是不可能的。

但在正常情况下,社会失范只是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致威胁到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而当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期往往就是失范问题的多发期,它会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造成明显的影响和冲击。

之所以会如此,是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

所谓社会转型必然意味着原有社会类型下的既定秩序被打破,随着向新的社会类型的转变而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秩序;而在社会转型正在进行、尚未完成之前,新旧两种社会秩序只能处于交替过渡之中,这时的社会运行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称为序间状态。

正是在这种特殊状态下,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发生缺失或弱化,而社会失范问题也就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看,不难确认它正是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

这一转型过程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而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说,则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新的成果,从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去认识,特别是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这两种基本视角去认识。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矫正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主要是: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决定作用;发挥媒体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标签: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矫正对策随着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是: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高校中确实也有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公共道德失范的行为。

这与社会对大学生寄予良好社会公德的厚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会对大学生自身造成危害,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应对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以此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这一论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国家的形象。

同样,大学生公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外部指针。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公德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领航者。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

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社会失范与社会治理

社会失范与社会治理

社会失范与社会治理近年来,社会失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社会失范,指的是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不符,甚至违背道德、法律的情况发生。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与要义社会治理,指的是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协同合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正、公平、公开的活动。

社会治理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维护公共利益,另一个是满足个人利益。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协调利益关系,提升社会效率,加强社会稳定。

二、社会失范的现象与原因不难看出,社会失范的现象有很多。

其中,最极端的就是违反法律、犯罪行为,包括盗窃、强奸、杀人等。

此外,还是存在一些如假包换、虚假宣传、非法集资、欺诈骗财等违反道德准则和商业规范的行为。

很多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一些人对法律、道德的认知不足,或者是缺乏职业操守和道德感。

三、社会治理应对社会失范的策略针对社会失范这一问题,社会治理需要有一定的策略与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对交通肇事、贪污受贿、暴力犯罪等严重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其次,加强公共道德教育,注重从社会各个角度弘扬正义、廉洁、爱国、友善等正能量。

此外,社会治理还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理模式,尤其是在利益协调方面,注重参与、沟通与协商,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四、社会治理的困难与挑战社会治理要调整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需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政府职能的制约。

部分地区和部门的权力失衡,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度不足,制约了政府的治理效能。

另一个挑战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流行,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困难。

五、结论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普遍性的活动,保障和建设和谐社会责任重大。

社会失范使社会治理更难,也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协作,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为建设美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失范原因浅析普跃东(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社会失范”是迪尔凯姆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范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作了修正和发挥,以此解释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矛盾的凸显迫切要求对社会失范进行分析研究,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失范的分析尤其重要。

本文探讨了社会失范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社会失范是指社会规范(社会标准)的缺失或原有社会规范失去其功能而导致的社会无序和失整状态;社会结构的解组、集体意识的减弱和“社会绑架”是影响社会失范的三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社会失范;社会结构;集体意识;社会绑架一、社会失范的内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重要著作《自杀论》中指出,“所谓社会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但却失去了(或者尚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呈现出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

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纪律等强制性规范,也包括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规范;通常所谓‘硬约束’和‘软约束’,便是就这两个方面而言;而社会失范的发生,也往往是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表现出来。

”1迪尔凯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

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这样,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

”2许多学者对社会失范作了解读,如朱海平:“人们一般将‘失范’理解为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没有规范的状况或越轨行为,这主要是受美国学者的影响。

”3邓伟志:“社会失范是指当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者彼此相互矛盾时,个人和社会所出现的混乱、不知所措状态。

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莫顿作了修正和发挥以此解释社会越轨行为。

他们认为,在理想社会状态下,社会结构为人们实现理想目标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社会合法目标、制度化手段之间是协调的。

而‘失范’则是理想目标和实现手段之间的背离,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约束,出现一种社会规范权威失落,人们会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4由此,笔者认为,社会失范是指社会规范(社会标准)的缺失或原有社会规范失去其功能而导致的社会无序和失整状态。

1 [法]涂尔干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 [法]涂尔干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朱海平.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Z]. /,20094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59二、社会失范与社会越轨社会失范与社会越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合的成分,在许多社会学家那里往往相互混同,尤其是在汉语语境中,社会失范与社会越轨之间的差异更是微乎其微。

所谓越轨,是指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其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

5具体来说,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人们公认或共同遵守的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如违俗、违德、违纪、违法,以及自毁行为和其他异常行为等。

6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迪尔凯姆和默顿的原始分析中:迪尔凯姆强调转型期社会制度、习惯、传统的变化所带来的个体行为的偏差;默顿的分析视野更为宏大,不仅仅局限于社会转型期,即社会失范是默顿中层理论的外延:社会调适、规范和失范和社会控制。

7基于此,笔者将默顿与迪尔凯姆的社会失范理论的分析作如下比较:人物内容迪尔凯姆默顿方法对于“社会事实”的考察和归纳对社会系统进行分层调查结论“失范”(anomie)或无规范(normlessness)是指一种对个人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状态。

失范行为是文化规定了的追求与社会结构化了的实现该追求途径间脱节的征兆;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

越轨行为的形式: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反抗五种。

原因集体意识弱化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之间的张力视角社会宏观结构方面个体越轨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尤指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不仅局限于社会转型期,还包括相对相对稳定的时期三、社会失范归因(一)社会结构复杂化笔者认为,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及调节制度的无力或者匮乏是社会失范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加深。

现代化给社会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将不断深化。

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飞快,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导致的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明确化,社会关系不断复杂化,社会流动不断加剧,资源分配的失调等使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等。

因此,社会各领域的参差不齐使社会结构较前一发展阶段更为复杂。

其次,人口的不断增加也是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一切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

至2012年底,全球人口超越70亿,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重了社会资源分配的负担,现代化一定程度上致使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宗族关系等发生突变或者渐变,二者之间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使社会结构内容更加繁重,难度大5 [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著,张宁、朱欣民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1-126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587 [美]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Z]./p-201345744.html大增加。

再次,社会规范的缺失或者无力使社会失范加剧。

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加剧必然呼唤有效的社会制度和机制的调适,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制定有效的制度和建设性机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性规范与角色规范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又是可以彼此分离的,因此,当角色规范失去权威时,制度性规范可以产生极大的作用,而角色规范亦可以作为制度性规范的补充。

此外,第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在社会结构的调适中发挥其正功能。

如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合适的社会化手段令公民个体或群体把已有合理规范内化为个体(群体)意识等。

(二)集体意识之弱化1.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集群情绪“集体意识”一词最早由德国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提出,他认为,个人心理活动具有共同形式并相继存在,在社会中,表现为多数人意识的结合体。

迪尔凯姆做了发展和完善,认为集体意识同一社会普遍公民共有的信仰和情操的总和。

这种集体意识为社会的凝聚力,它产生于社会成员的同质性,由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组成。

个人意识是从意识的主体角度对社会意识结构的一种划分。

个人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的反映,是个体实践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别性。

集体意识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又不同于个人意识,是个人意识的表现和结果。

它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形成社会团结。

8集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没有严格的区分,在多数情况下可交互使用。

集体意识与集群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定条件下二者也可以相互转化。

集群情绪是伴随集群行为出现的一种群体情绪。

如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情绪等。

集群行为是一种非组织的、超常规的、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

在这种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情绪会导致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失范与混乱。

92.集体意识弱化导致失范集体意识的减弱是社会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相对于个体意识而言。

我国学者朱海平认为,集体意识是与个体意识相对的,集体意识的减弱,个体意识的加强是导致社会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隐匿的集体意识与凸现的个体意识促成了当今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

”10“集体意识的衰落导致失范,极端的失范意味着集体意识的摧毁,集体意识的摧毁也就是社会自身的摧毁,即社会的死亡。

”11笔者认为,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交叉并存,并且个体意识之膨胀甚或有超过集体意识之趋势,但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个体意识取代集体意识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集体意识的减弱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长期不变的前提下,资本(财富)的增加极有可能导致团体意识的减弱,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即“变”与“不变”的交织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变的群体与不变的群体之间因观念、价值等的偏差而产生失范现象。

此外,好人难做的道德困境也是集体意识减弱的重要表现。

有人需要帮助了,你是帮还是不帮?帮了惹上官司怎么办?需要赔偿怎么办?循环往复的、以一传十的集体意识下滑换来的只有无尽的失范。

当道德无法调整一种现象,而且这种问题亟待解决时,人大代表张立勇对此的提议是:法律介入。

但笔者认为,法律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正功能的同时,也会使道德滑坡无尽蔓延。

这无异于用一种伤害替代另一种伤害,换来的可能是第三种伤害,所以,8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89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710朱海平.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Z]./,200911同上网页何不直面第一种伤害——重塑国民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与集体意识有一些区别,但集体主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或者反映集体意识。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雷锋曾经说过:“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1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海里去,他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13足以证明集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2010年雷锋因公殉职50周年,社会上再次欣起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热潮。

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总结出雷锋有五种精神:忠诚信仰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报国精神”;助人为乐热心奉献的“傻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节约精神”。

14但概括起来说,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也在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大师M.J.列维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做了“现代化是社会唯一普遍的出路” 15的预断。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对这一命题的一个较好的应验。

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又说,“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6也就是说,失范总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集体意识在人民心中占据主导,并长期发挥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伴随这一进程的却是集体意识的减弱和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社会的同质性是这个社会的核心标准,共同的集体意识代表了特定社会的共同观念和情感,对人们的行为有控制功能,任何人侵犯它都会受到惩罚。

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主义,集体意识碎裂化,但是不同分工部门之间的功能相互依赖性可以成为集体意识的替代物,形成有机团结,17进而维系社会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