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古代对学堂的称呼

古代对学堂的称呼1. 哎呀,说起古代的学堂,那可有意思啦!咱们古人可讲究了,光是叫学堂的名字就有好多种,每个都有它特别的意思呢!2. 最常见的要数"书院"啦!这个名字听着就文气十足。
想想那些学子们在书院里读书的样子,手捧竹简,吟诗作对,那场景美得跟画一样!3. "学舍"这个称呼也很有意思,简单朴实,就是学习的房子嘛。
古人起名字有时候也挺接地气的,一听就明白是干啥的。
4. "私塾"可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启蒙之地。
这地方一般都是在先生家里开设的,规模不大,但胜在教得细致。
就像现在的小班补习,老师能照顾到每个学生。
5. "庠序"这名字听着挺高大上的吧?这可是周朝就有的学校名称啦!在县里叫"庠",在乡里叫"序",这称呼可是有讲究的呢!6. "太学"就更了不得啦,这可是国家最高学府!就相当于现在的最好的大学,能进太学读书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学子。
7. "国子监"也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专门培养官员子弟的地方。
这就好比是古代版的贵族学校,不过要求可严格啦,不是有钱就能进的。
8. 还有个有趣的叫法叫"学宫",听着就特别威严。
古人觉得读书是件特别神圣的事情,所以用"宫"字来形容学习的地方,显得格外庄重。
9. "经馆"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主要是教授儒家经典的地方。
就像是专门研究古代典籍的研究所,整天都是些学问大家在那儿讨论。
10. "义学"是免费的学堂,专门给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用的。
这个制度可真是造福了不少寒门学子,让他们也有机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11. "社学"是设在乡村的学堂,让住在乡下的孩子们也能读书识字。
这种学堂就像现在的乡村小学,为农村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12. 说到最后,还有个"讲舍",就是专门用来讲学的地方。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得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得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得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得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得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二)夏商周时期得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
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得场所、3、西周得国学与乡学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得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得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得局面、这种“学在官府”得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得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得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
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得,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得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得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得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得,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得司徒负责总得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得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上课用)古文化常识三教育科举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 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 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 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 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 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 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 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 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 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 体事务。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 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 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 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 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 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 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 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 士。
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 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 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 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 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 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 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 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 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 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校的别称和雅称

学校的别称和雅称
学校的别称和雅称有:
1、庠序。
在殷商时代,人们上学的地方叫“庠”,《孟子·见梁惠王》中记载:“谨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气”。
到了周代,就叫做序。
所以到了后来,故人依旧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
2、左学。
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
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
3、辟雍。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4、成均。
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
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
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5、太学。
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与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时代或设立太学,或设立国子监,名称不一,制度有变,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学府,生员被称为“太学生”或者“国子生”。
6、国子监。
汉魏时代设立的太学,西晋改为“国子学”,隋朝的时候改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就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的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7、书院。
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
一般都是私人建立,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有四大书院。
明代的时候,我们所熟知的有东林书院,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东林党人士。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书院、精舍、私塾、司徒、学官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书院、精舍、私塾、司徒、学官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精舍:又称精庐,系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也就是集生徒讲学之所。
宋代以后,有的非官办书院也称精舍。
此外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私塾:古代民间教读书的地方,未死血的一种。
一般都是富有的人家在自己家里设立书馆,教授自己的子女或同宗族的孩子学习。
学习的课本是《童蒙训》[1]。
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
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汉哀帝时成为“三公”之一。
东汉起改称“司徒”,历代因之,明代废。
学官:又称教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也是官学教师的统称。
周代设有专职教育官师氏(或尊称师),掌教武艺。
有大师、小师的级别。
教师的职责是教授音乐、射箭、道德、礼仪等,这是早期的专职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
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他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四)秦汉时期的学校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和地方的郡国学;1、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
汉代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
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
设置太学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
鸿都门学始创于东汉灵帝元年(178年),学校设于皇宫鸿都门内,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
东汉安帝时,由于主政的邓太后注重宫廷教育,又办起了专门的宫邸学校。
2、地方郡国学汉代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要形式,最初由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文翁兴办。
文翁送地方官去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蜀郡或为官或教学,同时他还在成都设立官学,“受业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官职。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战乱的时期,这时学校废置无常,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
如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南朝时开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如宋的“四馆”和总明馆;以及北朝的地方官学相当发达。
1、西晋的国子学国子学的设立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的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官学,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
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
2、南朝宋的“四馆”和“总明馆”南朝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继承汉、晋的同时,也建立了适应这一时段的新的学校形式,最具特色的就是南朝宋的学馆。
学馆是以学者的学术专长为特色的一种新型学校教育形式,由国家主办,朝廷任命主持者。
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师先后开办的大学“四馆”,即雷次宗立的儒学馆,何尚之立的玄学馆,何承天立的史学馆以及谢元立的文学馆,儒、玄、史、文这四馆都按照各自的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
后来宋明帝设立总明馆,置祭酒,分社儒、道、文、史四科,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六)隋唐时期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是在中央设置的国子寺;唐朝在中央设立了“六学”“二馆”,而地方设有府、州、县学。
1、隋朝的国子寺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内设祭酒一名,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薄和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
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
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
2、唐朝“六学”“二馆”和府、州、县学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属于是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
六学中前三学是属于大学性质的,后三学是属于专科性质的。
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属于旁系的,弘文馆归属于门下省,崇文馆归属于东宫直辖。
地方办理的学校,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
所有的府州县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吏掌管。
地方官办理的各学校其性质属于中小学,毕业可以应“乡贡”,也可升入中央四门学。
儒家经典是各学校的基本教材。
总之,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使选才和有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而科举是学校生员必经之路,成为支配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
(七)宋元时期的学校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教育事业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提高,重视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官学教育进一步完善,除中央各类官学外,地方官学更为普遍。
同时私学勃兴,书院制度兴盛,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1、宋代“三次兴学”过程中的官学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唐制,官学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各项制度都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北宋通过三次兴学,改革科举,振兴学校。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兴学改革太学,令州县立学,还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王安石的熙宁兴学,创立太学“三舍法”,整顿地方学校,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一些专门学校;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以学校为今日先务”扩大了太学规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创办了更多的专门学校,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2、书院的兴盛书院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
他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高于一般私学,积聚大量图书,学生自学读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在于宋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其学规成为以后各代书院学规的楷模。
(八)明清时期的学校明代吸取前朝统治经验,把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更向前推进一步,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各项政策均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明初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曾一度规定学校毕业可以直接授官,后又有监生历事之举。
中央官学主要是国子监,不过明代国子监教育对象扩大,甚至用钱可以买到国子监生的资格和身份,即所谓的“例监”或“捐监”。
地方官学主要仍然是府州县学,又在防卫区设立卫学,乡村设立社学,还在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司儒学。
而这时期书院及其不发达,明末官方甚至“禁毁书院”。
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明代旧制。
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以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
此外还有书院。
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但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腐败,官学也名存实亡,私学也空疏腐化,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古代学校逐渐终止。
直到1905年,清政府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这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对教师的称谓也不同。
自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的称谓。
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