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学校”称谓知多少

“学校”称谓知多少

“学校”称谓知多少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

今天,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统称之为“学校”,但古代却不然,《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由此观之,在古代,学校由于其组织者和设立者的不同,其称谓也是不同的。

先说塾。

塾是古代家庭或家族内设立的学校,因归其本家或本族所有,所以又被称为“私塾”或“私学”,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的“家有塾”。

在古代,“塾”本为大门内两侧的房屋,因常于此讲武课读,所以家庭学校也便被称为“塾”。

周荣《芋老人传》上有句话说:“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

”说的就是老师在私塾为学生授课的事。

再说庠和序。

庠和序都是古代的地方学校,也称乡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庠生,就是指在科举制度中,府、周、县学的生员的别称。

虽同为地方学校,在殷周之时其称谓却是不同的,殷代称之为“庠”,而周则称之为“序”,故《汉书·儒林传》云:“殷曰庠,周曰序。

”后来则“庠”“序”并称。

《孟子·梁惠王上》记述孟子在向齐宣王宣扬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意思是说认真地办好地方各级学校教育,用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用在道路上背扛头顶东西了,说明了办好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礼记·学记》上所说的“党有庠、术有序”中的“党”和“术”即“地方”。

党是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五百家为一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村,后来泛指乡里,于是便常常“乡党”连称,“乡党”即同于今天的“乡村”。

术即道、府、县之意,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只是各自所辖范围不同而已。

最后说学。

学即学校,在古代,一般指国家在京城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称太学,即国子监,也就是《礼记·学记》所说的“国有学”。

《后汉书·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学校的别名

学校的别名

学校的别名璧池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水池。

借指太学和皇帝的选士之所。

唐罗隐《暇日感怀因寄同院吴蜕拾遗》:“璧池清秩访燕台,曾捧瀛洲札翰来。

”《新唐书·归崇敬传》:“古天子学曰辟雍。

以制言之,壅水环缭如璧然;以谊言之,以礼乐明和天子云尔。

在《礼》为泽宫,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学省。

”明何景明《观石鼓歌》:“璧池日月动华衮,奎阁星斗罗贞珉。

”璧海犹璧池。

太学的美称。

宋陈傅良《送宋国博参议江东》:“忆昔翠华临璧海,儒先一日争声价。

”璧泉璧池,璧雍,太学。

北周庾信《象戏赋》:“模羽林之华盖,写明堂之璧泉。

”倪璠注:“《汉书·平帝纪》曰:'安汉公奏立明堂、璧廱。

’应劭曰:'明堂,布政之宫,上圆下方。

璧廱者,象璧圜,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璧水1.指太学。

南朝何逊《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石渠启珪璋之盛。

”宋吴自牧《梦粱录·学校》:“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比也。

”元柯丹邱《荆钗记·启媒》:“昔年璧水壮遨游,学冠同流。

”2.泛指读书讲学之处。

宋陈亮《谢留丞相启》:“如亮者才不逮于中人,学未臻于上达。

十年璧水,一几明窗。

”璧雍即辟雍。

古代天子所设立的太学。

汉王充《论衡·骨相》:“韩太傅为诸生时,借相工五十钱,与之俱入璧雍之中,相璧雍弟子谁当贵者。

”《三辅黄图·辟廱》:“周文王璧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

亦曰璧廱。

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之流行也。

”璧沼即璧池。

学校。

唐吕令闻《云中古城赋》:“开儒士于璧沼,贮美人于玉房。

”唐韦抗《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广庭临璧沼,多士侍金闺。

”成均1.古之大学。

《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

古代学官、教师、学生、学校的称呼

古代学官、教师、学生、学校的称呼

一、古代学官和教师的名称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名称有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二、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

廪生有廪米,增生无,故增生地位次于廪生,附生又次之,【例生】例生或饷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

【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古代教育机构名称大全

古代教育机构名称大全

古代教育机构名称大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历经了战国、汉代、唐宋、明清等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中,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教育机构的名称大全,并分析其特定之处与代表性。

一、初等教育1.私塾:已有一定财力的士人,可以在家中网罗一些新生代学子,指导他们基础文化或者必需的功课,私塾在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童子学堂:属于国家创设的教育机构,专门用于培养士人的儿童。

通常发放黄门军车,读书人们不敢拒绝。

3.庠:庠是一种少见的古代教育机构,与士子们的贯穿式教育有关。

在庠的孔方兄弟们的研习中,遗留彰着工匠研习手艺的儿子们。

二、中等教育1.县学:属于政府创设的学校,旨在培养以及选拔有资格的读书人,为他们的晋升分压底子。

2.阁署:许多县学发展成了阁署,通常由一位教育专员(府学监)领导着,与县学不同的是,阁署的重点在于培养较高层次的学生。

3.书院: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时间上下课限制的少,许多士人们选择在外面花天酒地的同时,建设了学校,供他们学习群体知识,逐步成为许多学问匠者的住所所在,后来成为艺术、科学、人道主义的代表性发源地。

三、高等教育1.国子监:作为唯一的官方教育机构,配备了最高水平的教育,供贵族或者皇子等肉体服役的儿童学习,实行一定的选拔机制,是中国古代学术高峰。

2.三坊七巷:作为民间教育机构,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文化程度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的特点。

3.家塾:主要是用于高层次的学术研究,通常由读书人或者文人于自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等一流的文化名人,特别是在宋代以后,经济文化发展迅猛,家塾也相应地发展迅猛,许多文化拥有者也爱任用前辈文化做为导师,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古代,教育机构不但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同时还是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这些教育机构都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和代表性,它们在推动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进步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古代官方的教育机构

中国古代官方的教育机构

中国古代官方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机构是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二、古代官方教育机构:
1、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2、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3、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4、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5、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6、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书院、精舍、私塾、司徒、学官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书院、精舍、私塾、司徒、学官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书院、精舍、私塾、司徒、学官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精舍:又称精庐,系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也就是集生徒讲学之所。

宋代以后,有的非官办书院也称精舍。

此外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私塾:古代民间教读书的地方,未死血的一种。

一般都是富有的人家在自己家里设立书馆,教授自己的子女或同宗族的孩子学习。

学习的课本是《童蒙训》[1]。

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

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汉哀帝时成为“三公”之一。

东汉起改称“司徒”,历代因之,明代废。

学官:又称教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也是官学教师的统称。

周代设有专职教育官师氏(或尊称师),掌教武艺。

有大师、小师的级别。

教师的职责是教授音乐、射箭、道德、礼仪等,这是早期的专职教师。

2016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学官

2016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学官
2016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学官
古代学校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
【庠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古代学官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唐宋至明清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

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他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四)秦汉时期的学校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和地方的郡国学;1、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

汉代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

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

设置太学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

鸿都门学始创于东汉灵帝元年(178年),学校设于皇宫鸿都门内,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

东汉安帝时,由于主政的邓太后注重宫廷教育,又办起了专门的宫邸学校。

2、地方郡国学汉代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要形式,最初由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文翁兴办。

文翁送地方官去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蜀郡或为官或教学,同时他还在成都设立官学,“受业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官职。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战乱的时期,这时学校废置无常,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

如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南朝时开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如宋的“四馆”和总明馆;以及北朝的地方官学相当发达。

1、西晋的国子学国子学的设立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的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官学,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

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

2、南朝宋的“四馆”和“总明馆”南朝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继承汉、晋的同时,也建立了适应这一时段的新的学校形式,最具特色的就是南朝宋的学馆。

学馆是以学者的学术专长为特色的一种新型学校教育形式,由国家主办,朝廷任命主持者。

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师先后开办的大学“四馆”,即雷次宗立的儒学馆,何尚之立的玄学馆,何承天立的史学馆以及谢元立的文学馆,儒、玄、史、文这四馆都按照各自的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

后来宋明帝设立总明馆,置祭酒,分社儒、道、文、史四科,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六)隋唐时期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是在中央设置的国子寺;唐朝在中央设立了“六学”“二馆”,而地方设有府、州、县学。

1、隋朝的国子寺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内设祭酒一名,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薄和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

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

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

2、唐朝“六学”“二馆”和府、州、县学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属于是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

六学中前三学是属于大学性质的,后三学是属于专科性质的。

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属于旁系的,弘文馆归属于门下省,崇文馆归属于东宫直辖。

地方办理的学校,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

所有的府州县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吏掌管。

地方官办理的各学校其性质属于中小学,毕业可以应“乡贡”,也可升入中央四门学。

儒家经典是各学校的基本教材。

总之,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使选才和有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而科举是学校生员必经之路,成为支配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

(七)宋元时期的学校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教育事业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提高,重视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官学教育进一步完善,除中央各类官学外,地方官学更为普遍。

同时私学勃兴,书院制度兴盛,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1、宋代“三次兴学”过程中的官学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唐制,官学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各项制度都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北宋通过三次兴学,改革科举,振兴学校。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兴学改革太学,令州县立学,还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王安石的熙宁兴学,创立太学“三舍法”,整顿地方学校,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一些专门学校;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以学校为今日先务”扩大了太学规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创办了更多的专门学校,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2、书院的兴盛书院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

他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高于一般私学,积聚大量图书,学生自学读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在于宋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其学规成为以后各代书院学规的楷模。

(八)明清时期的学校明代吸取前朝统治经验,把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更向前推进一步,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各项政策均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明初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曾一度规定学校毕业可以直接授官,后又有监生历事之举。

中央官学主要是国子监,不过明代国子监教育对象扩大,甚至用钱可以买到国子监生的资格和身份,即所谓的“例监”或“捐监”。

地方官学主要仍然是府州县学,又在防卫区设立卫学,乡村设立社学,还在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司儒学。

而这时期书院及其不发达,明末官方甚至“禁毁书院”。

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明代旧制。

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以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

此外还有书院。

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但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腐败,官学也名存实亡,私学也空疏腐化,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古代学校逐渐终止。

直到1905年,清政府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这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对教师的称谓也不同。

自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的称谓。

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