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股骨干骨折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儿保骨科护理进修报告儿童股骨骨折的护理策略

CHAPTER 04
急性期护理策略实施
疼痛管理与舒适措施
疼痛评估
定期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面部 表情评分法或数字评分法,准确
评估儿童的疼痛程度。
药物治疗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如非 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以缓解 疼痛。
非药物治疗
应用冷敷、热敷、按摩等非药物方 法,增加儿童舒适度,减轻疼痛。
儿保骨科护理进修报告 儿童股骨骨折的护理策
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儿童股骨骨折概述 •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 急性期护理策略实施 • 康复期护理策略调整及实施 • 出院前总结与随访计划安排
CHAPTER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护理质量
儿童股骨骨折是常见的儿科骨折 之一,良好的护理策略对于患儿 的康复至关重要。
进度监测
通过定期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肌力等指标,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确保康复目标的逐步实现。
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网络构建
心理干预
针对患儿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 练、游戏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帮助患儿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康复信心。
家庭支持网络构建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信息指导,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 照护观念,共同参与患儿的康复过程。
危险因素
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骨密度相对较低,因此更容易发生 骨折。同时,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也增加了发 生外伤性骨折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儿童股骨骨折后,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 、肿胀、淤血、活动受限等症状。部分 患儿还可能出现发热、休克等全身症状 。
VS
诊断方法
牵引后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162例临床观察

作用和 子宫平滑肌松弛作用 , 应用利 多卡 因行 宫颈麻醉后, 至 宫颈扩张 中第一个遇有 阻力 的宫颈扩张器号数 明显大于对照
组 ,人流 综 合 征 反 应 也 明显 地 小 于对 照 组 , 受术 者 手 术前 时间证明了利多卡因用于
4 通 过两 组 对 比体 会 到 用 药 组 , 多卡 因对 子 宫颈 粘 膜 有 利 人 工 流产 术 中进 行 宫颈 麻 醉 的临床 价值 ,值 得推 广 应 用 。
流综合征,发生率为 8 , % ,用药组则为 0 ,中度 人流综合征反
应 ,用 药组 为 2% 8 ,对 照组 为 3% 4 。轻 度 人 流综 合征 反 应 ,用 药 组 为 4 % 对 照 组 为 5% 无 人流 综 合征 反 应 者 用 药组 为 3% 2, 6。 0, 对 照 组 为 2 ,用 药 组 无 一 例 出 现 过敏 或 其 它异 常反应 , 为发 % 表 3 两组 心 率 ( 分 )变 化 比较 次/
的无菌棉签蘸 0 5 l .m 利多卡因药液,插入宫颈管 内约 2分钟, 取 出棉签进行手术 。对照组不做任 何处理 ,术 中用负压低于 0 0m a 术前及手术后 1 .6 P 。 分钟分别测血压及心率, 以观其效果。 表 1 两组扩宫第一个遇到阻力的扩张器号数 比较
() 3 从手术 前后心率变化中可看 出, 用药组 的心率变化范
牵引后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
12 例临床观察 6
范利 国
( 齐化集 团职 工医院骨
中 图分 类 号 :R 8 . 2 6 34 文 献标 识 码 :8
1 13 ) 60 1
文章 编 号 :1 7- 0 5 (0 8 - 15 0 6 2 58 2 0 )30 2 —2
儿童股骨干骨折护理进修报告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个性化护理将成为主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护理将成为儿童
股骨干骨折护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02
智能化护理辅助工具将得到广泛应用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智能化护理辅助工具,提高护
心理评估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评估其焦虑 、恐惧或不安等心理状态,以便提 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社会环境评估
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 学校环境等,以便为其提供更加贴 近生活的护理建议。
护理问题识别
疼痛管理
患儿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 痛,需要制定有效的疼痛管理
策略。
肿胀与淤血处理
骨折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和淤血 ,需要及时处理以减轻患儿不 适。
07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本次进修成果回顾
掌握了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通过进修学习,我对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提高了护理技能水平
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我熟练掌握了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护理技能,包括疼痛管理、伤 口护理、康复训练等。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局部加压包扎
02
对于少量渗血,可采用局部加压包扎的方法止血,同时抬高患
肢,促进静脉回流。
及时报告医生
03
若出血量较大或持续不止,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如使用止血药物、输血等。
神经损伤预防与处理
术中保护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熟悉解剖结构,避免过度牵拉或误伤神经 。
术后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神经 损伤的迹象。
儿童骨折治疗新进展

儿童骨折治疗新进展
杨建平
【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9(8)3
【摘要】@@ 儿童骨折后愈合能力、生长再塑型潜力非常强.年龄小,骨折靠近干骺端,残余的成角畸形与关节运动轴方向一致,塑型能力强.同成人相比,小儿骨折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者只占很小的比例,多见于累及关节面和骺板的损伤.儿童骨折后延迟愈合、不愈合者大多与切开复住手术指征的把握及内固定选择不当有关,为医源性并发症.
【总页数】2页(P1-2)
【作者】杨建平
【作者单位】天津医院小儿骨科,300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胫骨近端骨折治疗新进展 [J], 张庆杰;王永清
2.踝关节骨折治疗新进展 [J], 王虎;温晓东;张堃
3.肩胛骨骨折治疗最新进展 [J], 王鹏飞;张堃;宋哲;李明
4.伴后内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治疗新进展 [J], 董世权;郑启新
5.锁骨骨折治疗的新进展 [J], 王健;张德华;毛峰;廖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吕婧;孙含瑞;范亚楠;温阳阳;李文龙;刘又文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8(015)032
【摘要】儿童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疾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日益增多,且该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髋关节发育.目前儿童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案众多,但是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对儿童股骨颈的解剖特点、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等相关问题进展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和3D打印技术、新型儿童专用同定器械研制应用于该病的可行性,为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吕婧;孙含瑞;范亚楠;温阳阳;李文龙;刘又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研究生培养工作部,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研究生培养工作部,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研究生培养工作部,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研究生培养工作部,河南郑州450046;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综合骨二科,河南洛阳47100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损伤二科,河南洛阳4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
【相关文献】
1.成人股骨颈骨折PauwelsⅢ治疗进展综述 [J], 崔贤在
2.成人股骨颈骨折PauwelsⅢ治疗进展综述 [J], 崔贤在
3.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进展 [J], 张浩
4.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J], 李祖德;崔伟
5.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进展 [J], 杨晓强;薛继钊;郑程;毛金平;吴志鹏;何帮剑;钟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股骨干骨折

临床路径股骨干骨折[3T药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小传子下2-5厘米起至股骨髁上2-4厘米止之间的股骨骨折。
股骨干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患者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但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的增多,成人发病比例有增多的趋势,男多于女。
中医古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对此有详细描述。
现代中医学亦称之为“股骨干骨折”。
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病史:具有明确的外伤史;若因轻微暴力引起骨折,儿童要考虑佝偻病所致;青壮年要充分考虑到骨病的可能。
(二)症状:患肢伤后剧烈疼痛、肿胀严重、下肢功能障碍,有异常活动或肢体短缩。
小儿青枝骨折或裂纹骨折疼痛较轻,站立行走困难。
(三)体征:患肢触摸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
骨折有移位时,患肢出现缩短、成角畸形。
(四)辅助检查:X线摄片时,应包括股骨全长的正、侧位片,以协助诊断并了解骨折移位情况。
二、中医证候分类结合临床,股骨干骨折的骨折愈合分为三期,即骨折早期、骨折中期和骨折后期。
按骨折部位分为上1/3骨折,中1/3骨折和下1/3骨折。
按骨折开放与否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按骨折移位与否分为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
按骨折类型分为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和青枝骨折。
按损伤机制分为暴力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三、鉴别诊断股骨干骨折需要同股骨周围肌肉软组织损伤相鉴别,股骨干上段骨折应同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1、股骨干周围肌肉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肌肉牵拉伤,扭伤,撕裂伤等,损伤肌肉局部肿胀压痛,抗阻力试验阳性,下肢活动稍受限,无纵轴叩击痛,无骨擦音或大腿部的异常活动。
2、股骨粗隆间骨折:本型骨折见于股骨大小转子之间,易于鉴别。
四、常见并发症早期并发症:1、创伤性休克:严重股骨干骨折内出血可达500〜1000毫升甚至更多,创伤后的疼痛刺激,早期即可能发生休克。
处理原则为早期固定减少内出血,扩充血容量和止痛,积极抗休克治疗。
2、挤压综合征:严重挤压伤导致股骨干骨折,需要注意挤压综合征的发生。
小儿股骨干骨折的诊疗原则

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帮 助恢复肌肉功能和关节 活动度。
手术治疗
1 手术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严重骨折、不稳定骨折和合并明显损伤的患者。
2 手术方法
包括骨折复位、内固定物的应用和手术缝合等。
3 术后护理
严格控制活动、伤口护理和药物治疗,确保手术效果。
康复和并发症
1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并发症预防
2
复计划。
注意伤口感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等
并发症的预防。
3
并发症处理
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对康复的影响。
预后和复发
1 预后评估
2 复发风险
根据骨折类型和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康 复情况。
某些情况下,股骨干骨折可能会发生再次 复发的风险。
小儿股骨干骨折的诊疗原 则
了解小儿股骨干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诊断标准、骨 折分类、保守和手术治疗的原则、康复护理等内容。
诊断和骨折分类
1 详细检查
2 分类和分级
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技术来确诊股骨干 骨折。
根据骨折位置、骨折类型和骨折稳定性进 行分类和分级。
保守治疗
1 观察和复位
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多是由外伤和骨质疏松所致。
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前提,借此指导手术治疗。
目前,通常采用保守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多以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等为主。
本文根据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标签: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骨折线在小转子下5 cm 范围内的特殊骨折类型[1]。
股骨转子下骨折与转子间骨折不同,股骨大小转子处有多种肌肉结构附着,当出现骨折状况时,骨折近端由于被肌肉牵拉产生屈曲、畸形、外展。
而骨折远端由于肌肉牵拉发生内收效应,强劲的肌肉拉力使骨折断端产生不稳定性移位。
因此,对于转子下骨折患者,只要具备手术能力,应首选手术治疗[2]。
但对于内固定方式选择尚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转子下骨折的愈合速度缓慢,并发症严重且数量多,包括内髋内翻、固定失效、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等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股骨转子间骨折。
由于股骨转子下骨折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疗方式的复杂和多样性[3]。
针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方式,成为目前医学界主要探究的难题之一。
1 股骨转子下骨折损伤机制首先,患者年龄分布不同、损伤机制不同,骨折患者年龄段跨越大呈现两级分化趋势。
老年患者多由低速损伤所致,年轻患者多因高能创伤导致,例如滑雪、车祸等。
其次,骨折位于皮质骨位置上,接触面小于粗隆间,髋部外展肌群、髂腰肌、股内收肌群都对该部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出现外展、外旋、移位等现象[4]。
第三,股骨转子下区易发生粉碎性骨折。
股骨转子下区域处于髋部生物力学应力最为密集的位置上,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力和股骨头造成的偏心负荷屈曲应力,加重了股骨转子区域内侧皮质所承受的压力。
当髋部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或行走时,髋关节部位承受力就会剧增。
股骨转子下区域应力会使粉碎性骨折患者伤处产生畸形生长或内固定松动情况[5]。
第四,该区域由坚硬皮质骨组成,骨质血液运行不足导致伤处延迟愈合现象,内固定方式临床上成功率较低[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股骨干骨折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案依据儿童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及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现将当今国内及国外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方案做一综述。
Abstract:Femoral shaft fracture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fractures in children.Depending on the patient’s age,fracture location,pattern,mechanism of injury,and associated injuries,several different treatment options exist.We review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treatment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Key words:Femoral shaft fractures;Children;Research progress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约占其同龄骨折的1.6%[1]。好发于2岁儿童,且男女比例为2.6:1[2]。骨折的原因大多与年龄有关,还未学会走路的幼儿约80%的骨折是由于受到虐待而导致 [3]。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坚强的板层骨逐渐取代脆弱的编织骨,大于6岁儿童的股骨干需要更强大的外力才能引起它骨折。当诊断一个儿童股骨干骨折时,了解他受伤原因和受伤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减少住院日,提高疗效[4]。手术治疗可早期下地活动及进行康复治疗。然而牵引及石膏外固定对于5岁以下的股骨干骨折的儿童,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牵引及石膏固定,目前仍发挥重要作用[5]。
1 Pavlik支具用于6个月以内儿童的治疗 对于6个月以内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使用Pavlik支具是不错的选择。这个年龄阶段的骨折大多是继发性产伤或受到虐待引起[6]。骨折存在成角畸形的患儿,Pavlik支具能利用臀部的曲线将其绑紧,并使断端骨折对其。若此年龄阶段患儿的骨折无产伤及被虐待史,则可考虑代谢性骨病。如果Pavlik支具不能使骨折部位充分复位或过度引起肢体短缩畸形,那么可加用人字形石膏固定,牵引或不牵引视情况而定。
2 人字形石膏固定用于6个月~4岁儿童的治疗 6个月~4岁儿童股骨干骨折,作者建议立即或早期人字形石膏固定,分离断端股骨干骨折。短缩畸形大于2cm的骨折,首先牵引待复位后再行人字形石膏固定[7]。人字形石膏固定需常规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固定时保持屈髋屈膝90°,此种固定方式可分节段控制骨折复位,固定后常规照X光线。由于该年龄阶段骨折重塑潜力极强,可允许一定的成角畸形复位(如冠状位15°,矢状位20°,轴位旋转30°)。固定后前2~3w内,每周复查X光线,以便确保骨折无进一步短缩或成角畸形的可能。在开放性骨折或多发伤可能会妨碍人字形石膏的应用,那么急性期可选择牵引或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此外,高能量创伤所致的骨折过早使用人字形石膏固定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短缩畸形,对于合并有多发伤和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尤为严重[8]。 3 5岁到12岁儿童的治疗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 3.1传统的治疗方案是保守治疗,如牵引和石膏固定。有学者认为,早期的髋关节石膏固定对于儿童股骨干骨折来说作用不大[9]。Sink[10]建议5~11岁稳定型股骨干骨折使用弹性髓内钉。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水平及内固定材料的进一步提高,使的患儿早期下地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患儿的骨折类型和诸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可使用以下方案对这年龄段骨折进行治疗,包括弹性髓内钉,外固定装置,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3.2近年来钛制弹性髓内钉越来越盛行應用于儿童股骨干骨折,与其它内固定或外固定器械相比更具有优势。它无需切开伤口,可经皮穿入,手术后可将疤痕降到最小,并且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日。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先对骨折进行复位,将钉子通过两个小切口逆行插入股骨近端,一个在外侧和另一个在内测。已有研究报道几种不同配置形状的钉子。然而,我们更喜欢c型弯曲的钉子,每个钉子弯曲的弧度大约是骨髓腔最狭窄直径的3倍,允许充分的三点式固定和使其稳定。每颗钉子都是通过射入口和预先设置好的逆行通道插入到骨折部位。使骨折复位,旋转钉子,使c型钉顶端紧贴骨皮质。髓内钉穿过骨折部位到达股骨近端松质骨,这样便可达到三点固定并使其稳定。钛制弹性髓内钉是相对弹性材料,变形能力更强,与髓腔接触面积更大,可以控制骨折端微动,刺激创伤组织的生长[11]。术后常规拍X线,待骨折无移位,断端相对稳定后可早期下床不完全负重活动。也有报道术后即可立即下床完全负重进行功能锻炼[12]。
钛制弹性髓内钉已在法国盛行数十年。最初的报道都是积极的,与此同时,在美国投入使用后,许多相关文献相继报道其临床疗效好。第一个大型多中心研究证实了5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使用钛制弹性髓内钉,仅有1例发生内翻畸形愈合[13]。Sagan[14]分析了70例使用弹性钉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6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其中11例出现向前弯曲畸形。近年来有学者报道32例患者使用钛制弹性髓内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大部分轻微的并发症例如软组织发炎等均可避免[15]。在未来的研究中,有许多文献报道使用钛制弹性髓内钉应用于各类型儿童股骨干骨折,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更早,更有利于康复锻炼的进行 [16]。与外固定支架和解剖钢板相比,对骨折旋转移位的控制力较差这是钛制弹性髓内钉缺点。对于肥胖的患儿使用弹性髓内钉,其并发症多。Weiss[17]认为,对于肥胖或超重的患儿使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其并发症是正常体重患儿的2倍以上。断端移动导致骨折不愈合不足为奇,但潜在存在的骨不连接可能与旋转的控制不良有关。作者认为,术前通过评估骨折块的粉碎、螺旋、斜型情况来确认骨折断端是否存在旋转移位的高风险。若有移位,则通过稳定固定3~4w,直到X线显示骨折愈合。
3.3外固定支架为靠近股骨骨骺骨折提供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原理是在骨折上下端钻入与骨干垂直并相互平行的4枚螺纹针,然后连接外固定架。外固定支架创伤性小,不需要切开,术后仅留下很小的疤痕。尤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合并多发伤、颅脑外伤的患者和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只 需要极少的麻醉时间即可完成[18]。术后能够尽早下床负重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取得效果令人满意。然而与此同时,曾经也有报道37%患儿发生钉道感染,1/2患儿不得不使用抗生素治疗。此外,还有3例发生塑型性变和2例再骨折。也有学者报道出现针道感染和膝关节僵硬。并且钉道每天需要保持干净,不易护理,还存在再骨折的高风险性。由于存在许多缺点和高并发症率,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才建议使用外固定架。对于闭合性相对较稳定的股骨干骨折,作者不推荐常规使用外固定架,而更倾向于钛制弹性髓内钉。
3.3在一定情况下使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不错的选择。此手术方案用于股骨远近端骨折的患儿,易达到解剖复位,且术中无需透视X光线,并能早期活动功能锻炼。手术技术含量较低,并且有许多不同大小型号的钢板适应不同大小的股骨。对于多发伤及多发骨折,有尤其是合并神经血管及头颅损伤的患者更是不错的选择。亦有很早期一位学者报道使用压缩钢板治疗5例儿童股骨干骨折,3例并发深部组织感染,并不推崇使用压缩钢板于此类型骨折。与此相反,新近有位学者对60例使用压缩钢板治疗的股骨干骨折的儿童进行分析,愈合率达100%,仅仅10%的患儿并发钢板断裂、原位再骨折及患肢不等长,并得出压缩钢板用于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不错选择的结论。
由于切開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手术切口较大,出血量相对较多,术后易遗留较大的手术疤痕,因此许多学者不太推崇此手术方案。林斌等认为应用骨折复位器联合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及微创治疗的目的,操作过程简单,是治疗复杂股骨干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段。
4 髓内钉技术用于大12岁青少年的治疗 对于大于12岁青少年股骨干骨折,应严格选择使用髓内钉。坚硬的髓内钉可能会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它并发症包括排异反应、髓内钉断裂和感染。其优势在于早期的康复活动,减少了软组织暴露和骨膜剥离。成角畸形愈合和肢体长度不等的发生率很低。因为大多数骨折继发于高能创伤和与复合伤。我们使用近端和远端髓内锁钉,控制旋转和保持轴向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髓内钉的固定效果。股骨头坏死是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由于儿童近端股骨直径较小和传统梨状肌窝钉插入点距离旋股内侧动脉很近,因此儿童股骨干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几率比成年人高。Macneil[19]统计,以梨状窝为进钉点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为2%,选择大转子为进钉点的坏死率为1.4%。因此,作者建议以大转子外侧为进钉点,这样便可避开梨状肌窝和避免损伤到供给股骨头的主要血管。
5结论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常见的,治疗起来相对较棘手,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原因和骨折的类型。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年龄因素占主要地位。传统长期的住院牵引和石膏固定由于诸多原因已逐渐被人们遗弃,取而代之的是早期干预治疗和早期活动功能段。人们一致认为,对于小于5岁的儿童股骨干骨折,应尽早牵引治疗;对于大于12岁的大龄儿童应严格选择合适的髓内钉。 参考文献: [1]Rewers A,Hedegaard H,Lezotte D,et a1.Childhood femur fractures,associated injuries,and sociodemographic risk factor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Pediatrics,2005,115(5):543-552.
[2]Hinton RY,Lincoln A,Crockett MM,et al.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shaft in children:incidence,mechanisms,and sociodemographic risk factors[J].J Bone Joint Surg Am,1999,81:500-509.
[3]Gross RH,Stranger M:Causativ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femoral fracture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1983,3:341-343.
[4]Anastasopoulos J,Petratos D,Konstantoulakis C,et al.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pa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s[J].Injury,2010,41(6):57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