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演进

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演进

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演进一、中国民族歌剧简介(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基本内涵歌剧是以戏剧、音乐为主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多艺术领域的融合使歌剧成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民族歌剧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养分来充实和丰富自身,并不断学习西方优秀的歌剧艺术,立足中华民族特色,坚持艺术属于人民、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理论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立足点中国民族歌剧不断将现实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立足现实生活,真实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歌剧的表现形式展示丰富的中华文化。

当今时代,中国歌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中国民族歌剧艺术要想在社会的发展中长久存在并保持生命活力,就要立足于人民生活,从生活中选材,与时代接轨,与先进技术结合,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作品。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选材特征中国民族歌剧在选材上普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的创作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使中国民族歌剧在历史素材的选取上有很大空间,如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

在音乐选材方面,人们普遍会针对性选取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保留了民族风格,又不失独特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间音乐在人物性格形象的刻画中能起到突出的作用,例如歌剧《刘胡兰》《党的女儿》等,这类歌剧都针对性地从展现人物独特魅力出发,广泛采用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加以改编,呈现出歌剧中新的表现形式。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特征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国民族歌剧要在发展中对演员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歌剧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与其他表演艺术相结合,融入当代审美元素。

同时,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友好融合性也使民族歌剧可以大胆创新,借鉴西方优秀歌剧的演出形式。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民族歌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艺术的融合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民族歌剧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在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方面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赞扬。

本文将回顾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创作特点与艺术成就,并对未来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我国的民族歌剧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

当时国内革命战争结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式展开,音乐工作者开始以新民歌为原型,采用歌剧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首先是闻一多的歌剧《红楼梦》,随即又有舒树林的《白毛女》、刘雪庵的《海瑞罢官》等作品相继问世。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而且在中国音乐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和更广泛的发展。

各地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开始研究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利用本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演唱形式,结合歌剧剧本进行创作。

这种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歌剧称为民族歌剧,是中国歌剧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由于它的特殊性质和意义,民族歌剧要求作曲家和编剧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开拓的艺术能力。

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者们都在主题选择、剧本创作、音乐表现和演唱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吸取借鉴,不断拓展其艺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民族歌剧的创作特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性:民族歌剧从主题到形式、从音乐到语言,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注重反映民族思想、情感和文化传统。

它既要表达民族悲欢离合和人生哲学,也要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2. 可读性:民族歌剧是大众文化艺术,它要求作品内容要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吸引力,既要思想性深厚,又要情感激发人们的共鸣并引起情感共鸣。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一、音乐剧进入中国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接触到音乐剧,其中大部分是上海和香港的外国演出团体所演出的。

这些音乐剧是以英语或其他外语演出的,主要源自于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这些演出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逐渐引发了对歌剧的兴趣。

二、早期的中国歌剧创作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和戏剧家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作品。

同盟会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歌剧作品,它在中国爱国主义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鼓舞作用。

此外,谢庆赞的歌剧《牡丹亭》也被认为是中国歌剧的重要创作之一三、中国歌剧的成立和培养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院成立,并开始组织演出和培养演员。

中国歌剧院的成立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始积极引进和翻译西方经典歌剧的剧本,如《茶花女》、《卡门》等。

这些引进的经典歌剧成为了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参考。

四、从模仿到创新二战后的中国歌剧发展起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作曲家开始从对西方经典歌剧的模仿转向自己的创作。

他们开始借鉴中国的古典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将其融入到歌剧作品中,使中国歌剧具有了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

五、开放与歌剧市场的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了开放政策,歌剧市场也得到了开放。

许多国际知名歌剧团体开始来华演出,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演出水平和经典歌剧作品。

同时,中国歌剧创作和演出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六、中国歌剧的现状与未来目前,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的歌剧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中国作曲家和歌剧演员也在国际歌剧界崭露头角。

中国歌剧行业的专业化和艺术水平的提升也为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元素,并更加注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同时,中国歌剧也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世界观众呈现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

《中国歌剧史》

《中国歌剧史》

《中国歌剧史》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歌剧的起源和发展
2.中国歌剧的黄金时期
3.中国歌剧的现代变革
4.中国歌剧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中国歌剧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歌剧是一种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艺术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当时西方歌剧传入中国,激发了中国音乐家的创作热情。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尝试模仿西方歌剧,到逐渐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

【中国歌剧的黄金时期】
中国歌剧的黄金时期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这一时期的中国歌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中国歌剧的现代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歌剧开始尝试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包括现代音乐、舞台艺术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夜宴》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歌剧的未来展望】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国歌剧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应该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融入歌剧创作中;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际歌剧的发展动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音乐剧的一种,它是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结合体,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自20世纪初引进中国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接触到歌剧这种艺术形式。

1910年,中国首次演出了西方歌剧《茶花女》,这标志着中国歌剧的诞生。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差异较大,中国歌剧在初期的发展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1935年,上海歌剧院演出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这部歌剧以描写农民斗争为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此后,中国民族歌剧开始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相继出现了《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经典作品。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歌剧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掘,出现了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歌剧作品,如《牡丹亭》、《长恨歌》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歌剧开始注重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映,出现了一批以现实主义为主题的歌剧作品,如《海瑞罢官》、《雷雨》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歌剧开始注重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出现了一批以多元文化为主题的歌剧作品,如《梁祝》、《白蛇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西方歌剧引进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国民族歌剧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不断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发展及其特点-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发展及其特点-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发展及其特点-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歌剧是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在歌剧中,不同角色通过华美的声乐演唱,深刻揭示内心世界的感情波澜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队组成的宏大交响网络,使得器乐与声乐相互辉映,非常完整地展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西方歌剧自16世纪末期崛起后长盛不衰,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歌剧作曲家及其着名作品.中国对于歌剧的探索是伴随着西方音乐的传播而开始的,与20世纪初期的近代音乐发展大体同步.1945年4月,五幕歌剧《白毛女》的首演在延安剧场精彩亮相,从此,我国的民族歌剧创作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登上了世界歌剧的历史舞台.1 近代民族歌剧的萌芽形态创作的民族性元素学堂乐歌在20世纪初期兴起后,曾经朝着两个方向继续深化:一是沈心工和李叔同很快从学堂乐歌的填词创作转向词曲兼容的自主创作,并经赵元任等作曲家的努力而使民族歌曲创作渐成气候.二是黎锦晖(1891~1967年)的儿童歌舞剧创作使学堂乐歌得到形象化的发挥,且在音乐格调和审美趣味等方面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有着简单故事情节、也有角色演唱和歌舞表演,总共12部作品在音乐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类作品的主要唱段选择通俗易唱的中外流行歌调加以改编和填词而成.例如《,麻雀与小孩》和《葡萄仙子》等;另一类作品的主要唱段根据剧本内容创作而成,并在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刻画、音乐的朗诵性和戏剧性诸多方面有所追求.例如《,小小画家》和《最后的胜利》等.黎锦晖的这些儿童歌舞剧作品,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剧作品,但是可以视为近代民族歌剧的萌芽形态.黎锦晖之后,俄籍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在我国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创作了歌剧《观音》,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产生过影响;陈田鹤、钱仁康、黄源洛等作曲家先后沿袭西方歌剧体制创作了《桃花源》《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虽然在音乐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还有欠缺,却体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2 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浓厚的创作当近代音乐创作主流从国统区移到解放区以后,延安的音乐界和戏剧界积极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发出的号召,纷纷投入工农群众的火热生活,创作了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音乐戏剧作品.我国的歌剧艺术,是从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作曲的五幕歌剧《白毛女》的问世,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歌剧事业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43年,安波作曲的《兄妹开荒》、马可编曲的《夫妻识字》、刘炽编曲的《减租会》等小型秧歌剧问世,显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把戏剧、音乐、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的创作,为产生成熟的民族歌剧提供了基础.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白毛女》于两年以后脱颖而出,开辟了民族歌剧的新天地,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白毛女》是鲁迅艺术学院的集体创作,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作曲为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品的剧情取材于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的真实民间故事,通过贫农女儿喜儿的人生遭遇的变化,充分展开中国农村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冲突,突出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代主题.作品的音乐以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采用河北民歌、陕北道情、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秦腔等多种音调,变化处理成各种主题,同时借鉴西方歌剧手法进行戏剧性展开,成功塑造了喜儿、杨白劳以及反面人物黄世仁的音乐形象.另外,作品吸收了西方歌剧的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创造民族韵味的咏叹调方面也做了有益尝试,从而留下《十里风雪》《北风吹》《老人不眨眼》《太阳出来了》等富有感染力的优美唱段.因为《白毛女》的典范作用,解放区的音乐家和戏剧家不断推出新的民族歌剧《,刘胡兰》和《赤叶河》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3 从不同方面探索民族歌剧的民族音乐风格和手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歌剧的创作取得了新的成果,在现代音乐发展中占有十分显着的地位.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的《小二黑结婚》走的是一种路子,试图通过融入戏曲音乐来解决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和戏剧矛盾展开等问题.梁寒光作曲的《王贵与李香香》和罗宗贤作曲的《草原之歌》走的是另一种路子,试图倚重西方歌剧的经验,尽可能通过朗诵调和咏叹调使音乐得以自始至终的贯串和发展,努力克服当时有人批评的话剧加唱的缺点.其后,诸如《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等作品,从不同方面探索民族歌剧的音乐风格和手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我国作曲家在继承本民族音乐、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和汲取西洋歌剧的有益经验,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歌剧作品.例如《,刘胡兰》《草原之夜》《嘎达梅林》《傲蕾一兰》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歌剧创作亦呈现新的气象,一批颇有影响的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技法的运用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更为开阔的视野和锐意创新的气魄.例如《,伤逝》《屈原》(施光南作曲)《深宫海》《从前有座山》《巫山神女》(刘振球作曲)《原野》(金湘作曲)《马可波罗》(谭盾作曲)《狂人日记》(郭文景作曲)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逝》《芳草心》《苍原》等作品在音乐上又有新的突破,把民族歌剧创作带向新的境界.参考文献:[1]高晓旭. 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8.[2]黄美丽. 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D]. 西南师范大学,2005.[3]吕海霞. 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 陕西师范大学,2006.[4]欧璐莎. 论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自我品质的确立[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中国歌剧的定义

中国歌剧的定义

中国歌剧的定义中国歌剧,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本土上诞生的音乐戏剧。

它融合了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中国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要准确地给中国歌剧下定义,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以音乐为主体,通过歌唱和表演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传达情感。

在中国,由于传统戏曲的影响和民族音乐的深厚基础,中国歌剧在形成过程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分。

具体来说,中国歌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形式中国歌剧的音乐形式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

在声乐方面,中国歌剧采用了中国传统唱腔与现代歌唱技巧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同时,在器乐方面,中国歌剧广泛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等,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歌剧的音乐性提供了丰富层次。

二、剧情内容中国歌剧的剧情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学、民间故事等。

通过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解读和演绎,中国歌剧传递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同时,在剧情的创作上,中国歌剧注重现实主义题材的挖掘,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心声,使观众产生共鸣。

三、表演艺术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融合了戏曲、舞蹈、话剧等多种元素。

演员在表演中不仅注重歌唱技巧的展现,还强调身段、动作、表情等表演细节的刻画。

这种表演形式既有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戏剧的真实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歌剧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音乐戏剧形式。

它以中国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为基础,结合现代音乐和戏剧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歌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

在今天,中国歌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无论是经典的歌剧作品还是新创作的歌剧作品,都在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中国歌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西方歌剧到融合中西文化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歌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出现了西方歌剧的演出。

这些歌剧演出吸引了一大批中国观众,并给中国的音乐艺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模仿西方歌剧,并创作了一些模仿西方歌剧风格的作品,如《牙龙》、《贝加尔湖女神》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当时艺术界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作品没有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随着中国文化的兴盛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歌剧开始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风格。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形式与西方歌剧的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

而且在现代中国,许多新的歌剧作品也开始涌现出来,如《茉莉花》、《白毛女》等,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和舞台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歌剧的特点1. 融合中西文化。

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语言,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音乐、戏曲表演方式等。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歌剧在音乐、舞台表现、剧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兼具东西方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歌剧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形式,还有现代歌剧、民族歌剧、轻歌剧等多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歌剧作品在音乐、舞台表现方式、剧情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歌剧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中国歌剧
------------------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

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

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

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

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

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

《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

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

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

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

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