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5781554.html,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作者:王志丽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0期

摘要:歌剧作为以音乐为核心要素的整体性雅俗共赏艺术,源自于音乐而来,随着音乐

的发展,逐渐演变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在西方,莫扎特在歌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人们留下了丰富多彩并且独具魅力的歌剧作品,他的作品给世界歌剧的演变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这里就浅析以莫扎特的歌剧为中心,来探索一下他的歌剧创作以及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歌剧创作;歌剧艺术特点

一、歌剧概述

我们知道,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融合了声乐和器乐的特点、将剧本与表演融会贯通、并且诗歌文本、舞蹈及舞台美术特点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歌剧首先起源于欧洲16世纪,开始是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体裁形式。西方18—19世纪时期,歌剧音乐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在演变和发展,增加了不少元素,比如幕间曲、咏叹调及其他抒情性的独唱、合唱及重唱等。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类似于普通的朗诵;咏叹调,独唱的乐段。比较短小的唱段有时也称为咏叹调。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伴奏。舞台上的表演者的音调由他们所装扮的角色而决定。具体为分:男歌手由高至低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中低音以及男低音。女歌手由高至低分为:女高音、女中音以及女低音。女高音也可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等几种不同类别。

歌剧中应该还涵盖了其他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比如说戏剧在歌剧中占有大多数的比例。此外,绘画艺术用来衬托舞台背景,因此绘画也是不容忽视的。歌剧中也需要舞者来展现舞台上的动作和剧情,所以说舞蹈也不能缺少。因此,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的瓦格纳称歌剧之为“音乐大合作”。

二、莫扎特的歌剧创作

歌剧是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的重要领域。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从11岁起就开始创作歌剧,一生创作了二十二部经典作品,然而莫扎特早期作品(1781年以前),大都受到了那不勒斯乐派的作品影响,目前已经不怎么上演了。目前上演

的主要歌剧经典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后官诱逃》《女人心》《狄托的仁慈》等,其中以前三部最具代表性。莫扎特还有许多宗教性的声乐作品及合唱,可谓独唱的珍品,他还作有30多首艺术歌曲。如《紫罗兰》《渴望春天》《路易丝烧毁负心人的信》《致予希望》《自由之歌》《腰带》《老抠》《保守秘密》《离别之歌》《梦境》《小磨坊女》《春之歌》等。其宗教性的独唱曲《哈利路亚》则是每个女高音必唱之珍唱。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摘要: 威尔第是着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举世公认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将人们内心的激情戏剧化,给人一种悲欢交织中的美感。本文以威尔第的歌剧为切入点,通过威尔第的阶级立场论述威尔第的思想及创作,并探讨其对意大利以及对整个世界歌剧史的影响。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特点 一、前言 歌剧是一种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威尔第一生创作了三十部歌剧作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二、威尔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威尔第,l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小镇隆科莱,他从小热爱音乐,参加教堂的合唱团,随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并在乡村当管风琴手,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从18年的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生涯长达54年之久,在他的音乐中,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并且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乐的戏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主要歌剧代表有《弄臣》、《游吟诗人》等,在晚期意大利歌剧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威尔第歌剧的创作时期及其风格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创作历程犹如他坎坷不平的生命成长历程,他的作品在年代和创作思想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四十年代是威尔第歌剧的早期创作, 19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他歌剧的成熟时期,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19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其晚期的歌剧的创作时期,下面从三个时期来论述威尔第歌剧特点。 1、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创作 19世纪四十年代是意大利人民努力推翻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时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威尔第从小就有反侵略,反分裂的民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摘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但同时他也在在意大利声乐歌剧领域获得了成功。他的主要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在这些作品中,除咏叹调外,重唱成为表现戏剧紧张矛盾场景的重要手段。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艺术特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继承了巴洛克时期和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更以其独有的风格形成了早期浪漫主义曲风。在器乐音乐领域里,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他的交响乐大多宏伟豪迈、乐观向上:《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 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纵观莫扎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气息,但他的艺术创作却是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这一点也表现在了他创作的歌剧里。 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 歌剧是莫扎特最痴迷的领域,他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正歌剧《伊多美纽斯》、《迪多的仁慈》,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达·蓬特撰写剧本的三部歌剧中:《女人心》是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构思,融合了正歌剧的严肃戏剧矛盾主题,音乐充分显示出莫扎特以音乐塑造戏剧角色的卓著才能。除咏叹调外,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唐璜》则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主要角色唐璜未被写成一个无道德的罪犯,而是处理为无视权威和传统道德的死不悔改的反叛者。莫扎特和达·蓬特对唐璜这位文学中人物的戏剧处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音乐家。《魔笛》是一部德语对白的德国歌唱剧,它把意大利与德国、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不同因素,甚至众赞歌都集于一身,成为第一部伟大的德国歌剧。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一)莫扎特歌剧以咏叹调方式塑造人物 18世纪初期,咏叹调在意大利有激情咏叹调,有滑音的咏叹调,深沉冗长的旋律和流畅的表达;有朗诵式的咏叹调,有英勇壮丽的咏叹调,还有模仿式的咏叹调。但忌讳的是两种同类的咏叹调不得连续出现。歌剧中的咏叹调就像是戏

歌剧艺术发展及作品欣赏试题

歌剧艺术发展及作品欣赏试题

1.歌剧:是结合了戏剧与音乐,并加入舞台艺术元素,集三者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戏剧化妆、服饰、表演的,以角色演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作为推动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2.正歌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意大利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为正歌剧。即古典式的意大利歌剧,是一种严肃的歌剧,题材崇高,大抵取材于希腊及罗马故事,内容悲壮,多为悲剧。正歌剧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是欧洲最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亨德尔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人物。到了莫扎特时代已走向没落。 3.喜歌剧:与正歌剧相比,喜歌剧的题材就平民化多了,剧中采用轻松、滑稽的主题,多是一般平民的日常生活情节。喜歌剧泛指19世纪包括对白的法国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事态风俗题材。 4.轻歌剧:比喜歌剧更加大众化,虽与喜歌剧相似,但比喜歌剧短而通俗,结构简单,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旋律流畅动听,配器色调鲜明,且以说白为多,更具娱乐性。 5.宣叙调:歌剧是没有对白的,对话是以半念半唱的形式来表现,宣叙调也称朗诵调,是歌剧演唱音调的一种形态、类型。宣叙调在歌剧中强调朗读式、说话似的自然音调变化,在对白、对话的演唱中用以表现人物关系和剧情进展,不带明显的主题素材,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篇幅短小。常用于咏叹调前面的简短叙述并作为两端咏叹调之间的转换过渡性段落。 6.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歌唱形式,是歌剧音乐中的精华。是一种既讲究旋律线条的优美动听,又注重发挥声乐表演技巧的抒情调。每当情节发展到一个高潮﹑主人公内心汹涌澎湃不吐不快时,作曲家便为主角们安排一首动人的咏叹调。由某一角色集中抒发内心情感,发出声声感叹,倾诉人物的喜怒哀乐,此时剧情暂且停止推进。 7.重唱:重唱是当故事里有两个或三个以上角色进行对话时便以重唱的方式来呈现,在此需顾及角色性格的不同,旋律得依角色个性来编写,每一个角色在一个声部很难有完整的音乐样貌。重唱这一形势同时精简了篇幅,压缩了人物各自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为戏剧的进行提供了速度。重唱既有丰满的音响和缜密的织体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重唱所处的部位都在一场之末作为总结,作为高潮的铺垫。 8. 序曲:用以向观众宣告演出即将开始通常序曲的风格能够影响整部歌剧的气氛,能够画龙点睛般提示全局的精华。 9.合唱:歌剧中的合唱多起陪衬或营造气势的作用,大多是配合大场面而出现的旁布偶雄壮的乐章。

歌剧合唱的艺术特点分析论文

歌剧合唱的艺术特点分析论文 歌剧合唱的艺术特点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歌剧同合唱这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对于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由多个声部构成的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最高级的形式,它拥有极丰富的表现力 及人声最广阔的音域。歌剧艺术同合唱艺术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本文结合歌剧合唱 的发展脉络及合唱的类型,总结并分析了歌剧合唱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歌剧歌剧合唱艺术特点 在西方合唱艺术的发展上,除教会音乐外,17世纪后兴起的歌剧艺术,对于合唱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合唱是歌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反映群体的思想、感情,有 极强的戏剧效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合唱以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力度变化大、音响层 次多、表现力强而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世界最著名的经典歌剧合唱,曲目丰富,跨 度很长,从莫扎特到比才,从柴科夫斯基到穆索尔斯基,再从瓦格纳到威尔第,众多优秀 的大师谱写了一曲曲深沉优美的歌剧合唱作品。 一、歌剧合唱的发展 一古代希腊悲剧中的合唱 古希腊人在日常的敬神仪式中广泛使用音乐,如合唱形式的太阳神颂歌、酒神颂歌等。公元前6世纪,在酒神节上演唱的酒神颂歌开始增加了戏剧表演的成分,出现了一种融戏剧、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古希腊悲剧。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了 解到合唱当时已经成为了古代希腊悲剧的重要组成元素,从古希腊历史遗存的音乐有关的 残篇中就有相传是欧里庇得斯的希腊悲剧《俄瑞斯忒斯》中的合唱片段。在古希腊悲剧蓬 勃发展时期,剧中的合唱队也一度由富裕公民竞相出钱资助。 二巴洛克早期歌剧中的合唱 在古希腊古罗马之后的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是教会音乐的核心,9世纪之后又 在丰富仪式圣咏的过程中产生了复调音乐形式的奥尔加农、记叙咏等,这类复调的合唱音 乐形式一直持续到14世纪。在合唱和戏剧结合的类型下,各种描绘教会文化、故事内容 的宗教戏剧纷纷产生,宣扬传道、讲道等内容,配合人物丰富的表演,使得该种形式极为 盛行。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世俗内容为主的田园剧、幕间剧等艺术形式成为戏剧的主导, 音乐并不是主要因素,合唱的内容往往较为简单。其后的巴洛克时代,人们将歌剧称为用 音乐表演的戏剧。 三古典主义早期歌剧中的合唱 18世纪中下叶被称为歌剧的黑暗时代,意大利正歌剧开始走下坡路并日趋僵化,演员表演常常脱离戏剧本身炫耀卖弄歌唱的高超技巧,合唱与重唱的内容逐步减少。德国作曲

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中国歌剧 ------------------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5781554.html,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作者:李韬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4期 摘要:作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唐璜》这部歌剧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本文结合其剧情和创作背景,对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唐璜》莫扎特歌剧特点 莫扎特是西方公认的音乐天才,他的一生作品颇丰,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并且歌剧类型多种多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遗产。他用歌剧来诠释人生的意义,而他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歌剧,就包括了《唐璜》。这个歌剧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生动明快的角色运用,在情感表达上也是细腻和妥帖。尤其剧中《我心爱的宝贝》这个男高音咏叹调,更是被称为是男高音歌者的“试金石”。因此,本文以《《唐璜》为例,对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了探究。 一、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要对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进行演唱,就要对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解,同时熟悉作曲家的艺术实践、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首先要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思想性 莫扎特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音乐才华,被称为音乐神童。他在九岁那年,就举行了钢琴独奏音音乐会。他生活在十八世纪的维也纳,这里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中心。他的成功,标志着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形成,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舒曼曾指出:莫扎特即是音乐,他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这是对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最高度的概括。而莫扎特的突出贡献和音乐特征,还可通过他的歌剧艺术进行诠释。18世纪后期, 战乱迭起,而奥地利在德国和法国的迷蒙下,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广泛接受其价值观,年轻的莫扎特不但积累着人生丰富的阅历和创作经验,他还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后来,莫扎特毅然决然地离开供养他的大主教,而成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关于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他的诸多歌剧中,都对这种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进行了鲜明的体现。他的格局取材符合时代潮流,又新颖别致,都是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即有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歌颂,也有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揭露,更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直接体现。尽管当时的歌剧主要是服务于宫廷贵族,但他却能把歌剧创作密切联系普通平民的生活,开辟了一代歌剧的新风。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精选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和艺术歌曲精选片段 歌剧《魔笛》第二幕 夜后的咏叹调——《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夜后: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Tod und Verzweiflung 死亡与绝望 Tod und Verzweiflung flammet um mich her! 死亡与绝望如烈焰般在我四周燃起! Fühlt nicht durch dich 如果你不能通过你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那么你就将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Versto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放逐流离 verla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抛弃 Zertrümmert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verstossen, verlassen, o zertrümmert 被放逐流离,被抛弃,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alle Ba-------------nde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点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点 论文关键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在西方音乐中,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天才,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他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涉猎各个音乐领域,其中,其创作的重要领域是歌剧。莫扎特曾公开表示最喜欢歌剧。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 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莫扎特保留了原著的批判精神,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注重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了歌剧很深的抒情性。他使每个角色的音乐都符合人物的特征,并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莫扎特在该剧中成功地运用了”重唱”这种形式来展开情节及制造戏剧性冲突的高潮。通过该剧的创作,表现出莫扎特在运用歌剧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比之前的很多作曲家有了提高,同时音乐刻画在其歌剧创作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突出了角色之间戏剧冲突。 一、歌剧序曲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 音A大调。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由此可见,音乐情绪的转化与剧情整体情况的吻合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创作的特征之一。 二、歌剧音乐语言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抒情,使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戏剧发挥了自身擅长叙事的功能,让费加罗独白了一大段,把要对付伯爵等人的心理和应对的方法明确地描述出来。在歌剧里,莫扎特运用歌谣曲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尤其是加上恰当的音乐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他所特有的机智、勇敢、乐观和诙谐的基本性格。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我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以及他的抒情小曲《你们可知道》,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这个盲目追求爱情的少年内心的激动和忧郁之情,此曲也成为了抒情女中音的必唱曲目之一。在第二幕伯爵夫人演唱了著名的抒情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深情地刻画了这位被遗弃的贵夫人的内心伤痛,音乐擅长抒情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个歌剧里对伯爵、苏姗娜以及次要的角色巴尔托洛、玛采列娜以及园丁安东尼奥等人也有着肖像式的音乐刻画。 三、歌剧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艺术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声乐表现形式之一。这部歌剧的咏叹调与重唱相比,抒情性比较突出,主要描绘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有一些咏叹调表现激烈的人物内心冲突。1.费加罗的咏叹调:《你再不要跳舞,我的小伯爵》,描写了费加罗从苏姗娜口中得知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莫扎特印象 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什么谜语会比莫扎特的谜语更大,也更有意味。莫扎特一生的作品洋洋大观,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人们在惊叹于其所留有的作品两百多年来给予人类的震撼之余,无一例外的想探究其短短的35年生命历程中,不为人知的“戏剧”人生,无一不想在其生活过往的每一处角落挖掘到其音乐每一小节的出处。无一不想在其生命过往的人群中找到其歌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雏形。但是人们无不怅然若失在维也纳叫做Duomo街5号的那个户主曾叫做莫扎特的居所前…… 很多乐评家再也找不到凌驾于各种“阿谀”概念之上的人间词汇了,宁愿把他放入神界,顶礼膜拜。这位“天使”来到人间,手持着女人巧手编制的绿柳花篮,一路笑着从人们的身边穿过,采拾着人间属于人性,属于生命的美丽花朵,用音符将其逐一串起,再点缀在那个叫做“人类”的冠冕上。“人类”疑惑――那是来自“天庭”的礼物吗?“天使”回答――那是经由我手,来自人间的礼物!是的,他的歌剧题材的世俗特征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那激昂的、灌满生命力

的管弦乐序曲刚刚响起,通体烙上了“莫扎特”的印章,无论你在何处,都会立刻辨识其身份,认识的越是久了,越是对其真实“身份”不再怀疑。 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西洋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带给人类的,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对歌剧艺术特点的把握是歌唱者正确再现作品灵魂的必备条件。所以要了解一个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应该从了解其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入手。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社会性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他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与世俗性中。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带有其生活的时代的特性的不同层面,在莫扎特35年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歌剧领域中不断地求索、前进。1781年莫扎特毅然离开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怀着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希望和信心独自来到维也纳。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法国、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意识开始取代出身限定。开始被社会逐渐广泛的接受。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而平民敢于向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 摘要 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音乐发展史中,莫扎特都是一个天才级的音乐神童,在他幼年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其非凡的音乐天赋,这为其以后的音乐道路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涵盖了非常广阔的领域,歌剧在他的创作中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众多的歌剧作品中,《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过程中,莫扎特对原有的批判精神做了大量的保留。在创作手法上,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比较注重表面夸张的手法,但是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莫扎特对这一方面进行了修改与删减。在新的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抒情性的手法。抒情性的音乐更加符合歌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重唱”的运用,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一大重要特色,运用“重唱”的形式,将歌剧情节一一展开,让戏剧性的冲突达到高潮。 关键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创作手法

目录 绪论 (3) 一、《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 (3) 二、《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分析 (5) (一)序曲的音乐分析 (4) (二)歌剧内容中音乐的整体运用 (4) (三)《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音乐特征 (5) 1.把音乐创作与人物情感相结合 (5) 2.用重唱的手法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用音乐来营造戏剧氛围 (5) 3.序曲和戏剧的情感主题进行结合 (6) 三、浅谈选段《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6) (一)选段内容赏析 (6) (二)《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的艺术特征 (7) (三)《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的唱法分析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绪论 在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中,《费加罗的婚礼》是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晚期歌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之一。在这部歌剧的装作过程中,在音乐语言和人物刻画方面都使用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手法,音乐语言更加通俗与个性,人物刻画更加符合现实,与现实人物表现的惟妙惟肖。重唱成为这部歌剧中最大的特色。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是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苏珊娜是伯爵夫人的女仆,两个小人物之间演绎了一段纯洁的爱情。歌剧通过对爱情故事的描写,深刻抨击了封建制度下存在的社会问题。 莫扎特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传统歌剧中幽默诙谐的元素,更加注重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组合、布局,在喜剧人物的冲突中,重唱成为重头戏,它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创作过程中,莫扎特对歌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赋予了很深刻的思想,让人物情感在自然中寻求突破。 一、《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之作,《费加罗的婚礼》就是其后期作品的代表之一。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公开上映,上映一开始,就在观众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轰动。这部作品几乎代表了莫扎特在歌剧艺术中的巅峰成就。它真实地反映了欧洲社会当时的生活现状,对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进行了极度的嘲讽,对当时动荡的政局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在这部歌剧作品的创作中,莫扎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歌剧中大量地运用了重唱的艺术创作手法,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进行了完美得展现。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开展,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引起了很多人们的共鸣,这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很大程度的提现,人们在思想上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洗礼。其中,启蒙精神对博马舍的影响颇深,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他创作了剧本《费加罗的婚礼》,对中下层的小人物进行讴歌,对陈旧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批判。这与莫扎特的思想具有了统一,因此,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原作品中的批判精神,用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其对贵族生活的深恶痛绝,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 二、《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分析

《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

《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T·S·Eliot)的儿童长诗《老负鼠的实用老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cats),亲自改编成脚本而创作的音乐剧。1983 年,该剧在音乐剧的最高奖—第37 届托尼奖的评奖中获得了七项托尼大奖(Antoinette PerryAward),且与《悲惨世界》、《歌剧院魅影》和《西贡小姐》并称为英国四大经典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 1.音乐元素 在音乐剧作品中,音乐起着展现角色特点、推动剧情、突出戏剧的特点与个性魅力的作用约瑟夫·克尔曼认为:“在音乐戏剧中,关键并不是脚本(虽然这是一部歌剧赖以诞生的温床),而是脚本被音乐所重新诠释后的结果——最终的决定因素是音乐??音乐能在最严肃的意义规定戏剧形式??从这个意义说,‘作曲家也是戏剧家’??尽管诗歌的适应性很强,意义明确,但即使最富激情的念自也只能在受限的感情层面上发挥效用,而音乐却可以自然而然超越这个层面。音乐能够极其直接、单纯地呈现感情状态和感情层次。”韦伯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他在和声的基础上,运用了很多不协和音程与和弦,很多音乐在结束时并没有结束在调式主音上,而是直接进人另一调式乐段。这些大胆的尝试,使这些音乐听上去新颖,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猫》全剧近三个小时,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大部分乐段是为了塑造剧中各种性格不一的猫的形象,如领袖猫、魅力猫、犯罪猫,韦伯为它们创作了专属的音乐,当其中的某段音乐响起,便预示着这段音乐所代表的角色即将上场了。在这些乐曲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由魅力猫——格瑞泽贝拉演唱的《回忆》(Memory)。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咏叹调,音域不是很宽,从大字组的G到小字二组的降e,整首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但是想要将它唱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伊莲·佩吉(Elaine Paige)是剧中魅力猫的表演者,她深情又高亢的歌声将一只落魄老猫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如今无家可归的落魄与无奈,以及她渴望能被大家接纳而回归家族,获得新生的惆怅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曲比音乐剧还成功,2O年来被许多音乐家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演绎.约150多位音乐家录制了近6OO次。 2.舞蹈元素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育作为表现手段,动作必须经过提炼、加工以及美化。音乐剧中的舞蹈不是单独的一个艺术品,而是为了刻画角色的性格、表现戏剧冲突、叙述故事情节、外化角色心灵、抒发情感而服务的。“现代舞之母”邓肯指出:“舞蹈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类灵魂中最崇高也是最内在的各种情感,舞蹈必须为人生带来和谐之感,它既是炙热的又是欢腾的。”l,舞蹈设计师吉莲安·莱尼(Gillian Lynne)为编排此剧的舞蹈,用一段时问观 察猫的生活习性,发现了猫的神秘性感、冷漠高傲等特点,创造了不一样的“猫”的舞蹈。其中集合了以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和踢踏舞等舞蹈设计和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的舞蹈编排。这些舞蹈对演员的舞技要求很高,因其动作幅度较大,演员需要有很好的柔韧性与表现性。在“杰里科舞会的邀请”这一段中,白猫维多利亚在皎洁的月光下,随着柔和的音乐起舞。她的双臂向上展开、旁腿的高度控制后,又缓缓地落下,双臂随之轻柔地下压。这组娴熟而收放准确的动作,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只真正美丽、优雅的自猫;魔术猫有一连续的高难度大跳,表现丁那神秘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可见,舞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表现力,可以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冲击,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引起与观众问的共鸣。 3.舞美元素 音乐剧中除了音乐和舞蹈元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舞美元素。精致的舞美设计也是《猫》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音乐剧开始后,映人大家跟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地上随处可见废报纸、旧轮胎、废弃的家具、碎石堆等等。背景是用灯光打出的深邃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和一轮明月悬挂在云彩后。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是不会引起人类的注意的,而对于要举行派对的猫们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这里所有的道具做得都比正常的要大得多,这正是约翰纳·皮埃的用意所在,通过这些环境,让观众觉得熟悉但又陌生,将视角切换到猫的角度。约翰·纳皮 埃在《猫》剧中不仅是布景师同时又担任了服装设计师的职位。他为剧中每一只猫都“量身定做”了符合他们个性的衣服,如魅力猫穿着脏兮兮的灰毛皮外套与里面的黑色晚礼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观众可以看到她光鲜照人的从前和现在令人同情的境遇;摇滚猫是个性与时尚的代表,他身着黑色连体衣,脖上戴着金色的长毛领和带刺的项圈,腰上还系

莫扎特的歌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莫扎特的歌剧及演唱风格 一、西方音乐的发展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古希腊音乐?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三、?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的论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著称。?二、古罗马音乐?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崇拜古罗马战神、军神——玛尔斯(Mars)的仪式中,?12名贵族组成的塞利(Salii)祭司团跳武士的舞蹈并歌唱。在小亚细亚传入的母神(Cybele)、女神(Isis)的崇拜仪式中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古罗马骨制的蒂比管(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Cornu)。?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西方音乐发展简史--中世纪篇?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的“民族流动”最终导致公元4、5世纪的入侵。公元378年西哥特人憎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迫,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几经战乱后,公元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废除,标志欧州封建社会的开始。?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的时候,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自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很快战胜了其他竞争的宗教,于380——392年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信仰。灭亡了西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皈依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分散而弱小的时候,基督教却由于教皇统治的兴起权力日益集中强大,然而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瓦格纳导赏①丨歌剧创作历程概述

瓦格纳导赏①丨歌剧创作历程概述 中文字幕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瓦格纳歌剧创作历程概述追求独创性艺术人格的瓦格纳以他卓越的乐剧成为浪漫主义高潮和衰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师。本文将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按创作顺序进行介绍,以对其歌剧的创作历程做出简要概述。纪念瓦格纳主题:1、从《漂泊的荷兰人》学习瓦格纳作曲技法;2、关于瓦格纳的“乐剧”及“主导动机”; 3、杨燕迪丨瓦格纳的叔本华; 4、瓦格纳对音乐做了哪些大胆改革丨带你了解瓦格纳乐剧的特点; 5、瓦格纳的艺术道路丨纪念理查·瓦格纳逝世一百周年; 6、瓦格纳导论丨其人其事在德意志最高声望的艺术节——拜罗伊特艺术节上盛演着理查德·瓦格纳这位天才艺术家毕生的歌剧理想。瓦格纳深刻而复杂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曲折迂回的歌剧创作道路,从初期的继承德国浪漫歌剧传统到以古希腊艺术形态为导向的“乐剧”革新,再到最终的回归于宗教向往,这位德国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翻云覆雨的19世纪以超然激进的革命思想精神谱写出恢弘磅礴、独树一帜的艺术历程。他的革新引起了艺术与哲学界的轩然大波,更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瓦格纳共创作有十部歌剧,终其一生的奋斗是为了乐剧艺术理想的实现。切利比达克指挥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一、沿承传统瓦格纳1833年初,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仙女》,完成于1834年。这部歌剧依照德国浪漫歌剧风格写作而成且在当时并无影响,瓦格纳去世后该剧才得以上演。1836年由瓦格纳在马格德堡指挥首演的《恋禁》是他第一部上演的歌剧,内容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一报还一报》,并明显带有意大利贝里尼式的优美旋律。这两部歌剧作为瓦格纳初试牛刀的作品与他后期歌剧理念的革新相比显得并无深远意义,但这同时为引领瓦格纳日后走上“整体艺术”的道路做了最初的伏笔:正是有了依照主流的平庸才产生了打破传统的信念。这时候瓦格纳也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于1836年秋天与女高音演员明娜·普兰纳结婚。接下来作曲家在德累斯顿宫廷上演的两部剧作为他赢来了最初的成功,这就是《黎恩济》与《漂泊的荷兰人》。1839年,他与妻子前往法国巴黎。对艰辛生活的痛楚、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恨、对霸占舞台的法国大歌剧的不满,这些都使瓦格纳对当下社会局势与艺术现状产生了抵触。于是,革命与艺术革新的种子在作曲家的思想中散播开来。《黎恩济——最后的护民官》是英国作家布维尔的作品,由瓦格纳本人撰写剧本,剧情以中世纪罗马为背景,是讲述一位人民英雄兴衰的大型悲剧歌剧。从题材到风格依照法国大歌剧的模式:14世纪的历史性题材,五幕的庞大结构,群众性及舞蹈的豪华场面,段落清晰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或乐队的传统结构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精编版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 特点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 内容摘要:本文就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及其在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艺术特点 《白毛女》的曲作者曾说:“我们要创造一种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新歌剧。”很显然,他们要做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因为他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白毛女》所反映的是新旧两个时代的生活,主人公是农民群众,剧本长人物多,情节也较为复杂,这在中国旧剧中是不多见的。因此,要想创作出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民族新歌剧”,在音乐上就必须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只是袭用传统旧形式,或是无条件地接受外来歌剧艺术都无法满足《白毛女》内容的需要。而在这两者的理解和处理上,当时的看法并不统一。在一些“正统派”的音乐家眼中,似乎只有西洋音乐,才是真正艺术;而谈到歌剧,则非要奉瓦格纳(德国作曲家)、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为经典不可。这实际上是全盘欧化的道路。而与此同时,也有人企图走改造旧剧的道路。传统戏曲在音乐形式方面已发展得较为完整,艺术水准也较高。但这种形式是与其旧内容密不可分的,若脱离了原来的旧内容用以反映新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白毛女》的曲作者们意识到,要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歌剧,就必须深入生活,了解并体验群众的思想情感,熟悉他们的音乐语言,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形式的一切优点,借鉴前人和国外的成功经验。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新歌剧”。 一、《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 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当时延安的观众,引起了轰动,而且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1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代表作,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 1、歌剧《白毛女》丰富的内涵 歌剧《白毛女》通过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即地主与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具体反映了在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不同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向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因此,可以说歌剧的内容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现实,又给被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此外,歌剧剧本也富于浪漫主义地保留了原来民间传说有关“白毛仙姑”这种传奇式的情节,并使之提高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哲理高度。这个故事表现了现实的积极意义及人民自己的战斗的浪漫主义色彩。 《白毛女》在后来的演出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改,注重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终于创造出了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化的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