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诸子百家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诸子百家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诸子百家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术流派的总称。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各侯国出于争霸和生存的需要 ,极力网罗人才 ,寻找富国强兵的良方。于是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极其活跃 ,产生了许多学术流派 , 形成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诸子百家学术观点纷呈 ,其中许多观点是符合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引用诸子百家的名句 ,不但能增强说服力和趣味性 ,而且能增强学生对古代哲学思想的了解。现归类如下 :

一、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唯物主义认为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创造 ,不能消灭 ;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即人必须遵守规律 ,不可违背规律 ,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就是唯心主义。

1." 仁人不过乎物 , 孝子不过乎亲。 "

[ 注释 ] 《孔子家语》中《卷一·大婚解第四》。仁人不能逾越事物的自然规律 ,孝子不能逾越血缘亲情的秩序。

评 :顺道是道家老庄学派的观点 , 在这里孔子也极为推崇。任何人在规律面前不能逞强 , 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 圣人也不例外。

2." 万物本乎天 , 人本乎祖。 "

[ 注释 ] 《孔子家语》中《卷七·郊问第二十九》。世间万物都依靠上天而生 , 而世人又从祖先那里繁衍发展而来。

3."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架亡。 "

[ 注释 ]《荀子》中《天论篇》。自然界有它的运行规则 , 不因为尧的治世而存在 , 也不因为架纣的乱世而灭亡。

评 :" 天 " 在荀子的哲学里 ,不带任何神秘性 , 而是指按一定规律运行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与人类社会的运行没有对应关系 ,所以不论社会处于尧的盛世 , 还是处于架纣暴虐的乱世 ,自然界依然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行。

4."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

[ 注释 ] 《荀子》中《天论篇》。冬之奇寒、地之辽远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它们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而君子特立独行于社会中坚持自己的理想 ,也不因为小人的聒噪而放弃自我。

5." 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 "

[ 注释 ]《荀子》中《礼论篇》。天地和合而产生万物 , 阴阳和合而产生变化。

6."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 , 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 ,虽小必大 ; 天之所违 , 虽成必败。 "

[ 注释 ]《管子》中《形势篇》。这里的 " 天 " 其实是指自然规律。人们的所作所为适应自然规律 ,就能成功 ,违背自然规律 , 最后往往导致失败。

评: 管仲要求人们做事合乎自然规律 , 反映了他对规律的深刻认识。在我国古代 , 道家最重视自然规律 , 老子说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万事万物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生存、发展。管仲接受了老子关于自然的观点 ,认为人的行为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合 ,顺规律做事则会成功 ,逆规律做事则会失败。

7." 故春道生 ,万物荣 ; 夏道长 , 万物成 ; 秋道敛 ,万物盈 : 冬道藏 ,万物寻。 "

[ 注释 ] 《六韬》中《守国》。春天的规律是滋生 ,万物都欣欣向荣 ; 夏天的规律是成长 ,万物都繁荣昌盛 ; 秋天的规律是收获 , 万物都饱满成熟 ; 冬天的规律是收藏 , 万物都潜藏不动。

评 : 世界万物看似杂乱无章 , 其实是有规律的 ,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 ,各有自己的规律。我们绝不可逆规律行事 , 那样 ,吃亏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 ,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说 , 联系既有事物内部的联系 , 也有事物之间 ( 外部 ) 的联系。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 , 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 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 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 而这些周围的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这样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系之中 , 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的特征。否认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要把握好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 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

[ 注释 ] 《孔子家语》中《卷一·相鲁第一》。举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装力量作为其后盾 ; 而进行军事活动 , 也一定要在宣传、思想、策略方面作准备。

评: 孔子强调文武并用的思想方法 , 治国必须文武兼备。

2." 明镜所以察形 , 往古者所以知今。 "

[ 注释 ]《孔子家语》中《卷三·观周第十一》。明亮的镜子可以用来观察形貌 , 过去之事可以用来了解现在。

评 : 历史是一面镜子。列宁曾经说过 :"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 以古鉴今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做出决策的依据 ,可使我们少走弯路。

3." 不知其子视其友 , 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

[ 注释 ]《荀子》中《性恶篇》。不了解他的儿子 , 看看他儿子结交的朋友就可以了 ; 不了解他的君主 , 则看看君主身边的辅佐之臣就可以了。

4.。“唇竭而齿寒”

[ 注释 ]: 《庄子》中《月去箧》。这就是 " 唇亡齿寒 " 成语的出处。后世用以比喻两件事物之间有密切的连带关系 .正如唇与齿的关系 , 唇亡了 ,也就不能保护齿。

5.“鱼欲异群 , 鱼舍水跃岸即死 ; 虎欲异群 , 虎舍山入市即擒。圣人不异众人,特物不能拘耳。”

[ 注释 ]:《关尹子》中《三极》。鱼不能离开水 , 虎不能离开山 . 同样圣人也绝不能脱离众人而孤立存在。

6." 节俭用昌 .淫佚则亡。 "

[ 注释 ] 《墨子》中《辞过》。日夜辛劳忧愁 , 国家就可以昌盛 ,辛劳之人当然懂得节俭 ; 享乐淫佚 , 不懂什么叫辛劳 , 纵欲过度 .便是自取灭亡。

评 : 孟子曾经说过 :"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 可见 ,墨家和儒家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一致看法的。

7." 雪节而天地和 , 风雨节而五谷熟 , 衣服节而肌肤和。

[ 注释 ]《墨子》中《辞过》。夫妇关系调和天下就能和悦 , 风调雨顺就能五谷丰登 , 衣服合宜就能使肌肤舒适。

评: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最基层单位 , 如果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能和睦的话 ,那么整个大的社会组织---国家 , 就会稳定和平。就像五谷丰登靠的是风调雨顺 , 肌肤舒适必然要有合宜舒服的衣服一样。

三、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 ,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 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 , 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1" 青 ,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冰 , 水为之 , 而寒于水。 "

[ 注释 ]《荀子》中《劝学篇》。

评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已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佳句 ,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民强。这大概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2." 明者因时而变 , 知者随世而制。 "

[ 注释 ]《盐铁论》中《忧边》。聪明的人随着时间、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策略 , 有智慧的人按照当时的情况来制定策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 , 死守祖宗之法 ,是不会成就事业的。

3." 后生可畏 , 安知来者之不如今。 "

[ 注释 ] 《新序》中《杂事篇》。 " 后生可畏 " 昭示着人类的不断进步 , 赞叹新生的一代胜过父辈和祖辈。

4." 世易时移 , 变法易矣。 "

[ 注释 ]《吕氏春秋》中《察今》。法应因时因世而变。

评 :变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法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 不能一成不变。

四、量变与质变

唯物辩证法认为 , 事物的变化 , 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 不积睦步 ,无以至千里 ; 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

[ 注释 ]《荀子》中《劝学篇》。积半步足以成就千里之途 , 小小的溪流汇聚而成江海。

2." 反本修迩, 君子之道也。 "

[ 注释 ] 《孔子家语》中《卷四·六本第十五》。返回到事物的根本 , 从近处做起 , 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本途径。

评: 儒家强调为人处世由小到大 , 由近及远 , 反对好高莺远 , 不切实际 , 其中的深味值得体会 L 我们当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 最后以所有的踏实来建构我们无悔的生命。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 不从基层做起的狂妄之行是最要不得的 , 最后将使你一事无成。

3." 中人之情也 , 有余则侈 , 不足则俭 , 无禁则淫,无度则逸 , 纵欲则败。 "

[ 注释 ] 《孔子家语》中《卷四·六本第十五》。一般人的情况是这样的 : 财物有余 , 就会浪费 ; 财物不足 , 就会节俭 ; 没有限制 , 就会淫乱 ; 没有节制 , 就会放纵 ; 从心所随 , 就会失败。

评 : 为人处世当把握一个 " 度 " 。这是孔子 " 中庸思想的核心之处。 " 过犹不及 ", 凡事不要过分。

4." 鸟穷则啄 , 兽穷则攫 , 人穷则诈 , 马穷则佚。 "

[ 注释 ] 《孔子家语》中《卷五·颜回第十八》。鸟在走投无路时会用嘴乱啄东西 , 野兽逼急了会用爪子乱抓 , 人若是陷入困境就会变得狡猾奸诈 , 马跑得精疲力竭就会散失。

评: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能超过某一个 " 度 ", 否则物极必反 ,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时 , 好事可能变为坏事。

5." 太山不辞壤石 , 江海不逆小流 , 所以成大也。 "

[ 注释 ]《说苑》中《尊贤篇》。高山不抛弃尘壤石块 , 江河不拒绝细小流水 , 所以才使变得广大。

评 :大事业都是建立在小事的基础上的口

6." 勿轻小事 , 小隙沉舟 ; 匆轻小物 , 小虫毒身 ; 勿轻小人 , 小人贼国。能周小事然后能成大事 , 能积小物然后能成大物 , 能善小人然后能契大人。 "

[ 注释 ]《关尹子》中《九药》。一条小的缝隙可毁掉一只大船 , 一只小的飞虫可毒害整个人的生命 ,一个小人可毁掉整个国家。一个善于做小事的人 ,日后定能成大事 ,善于积累小物最终会成就大物 , 善于与小人周旋的人也定能成圣贤之人。

评 :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能忽视 " 小恶 ", 即不能让这种 " 小恶 " 有生存下来的土壤和气候 , 应防范它们。同时 , 我们不应当轻视小事、小物 , 因为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任何大的事业都是建立在一点一滴的基础之上的。

7." 涓涓不塞 , 将为江河 ; 荧荧不救 , 炎炎奈何 ; 两叶不去 , 将用斧柯。 "

[ 注释 ]《六韬》中《守土》。细小的水流不堵塞 , 就将扩展为江河 ; 微弱的火星不扑灭 , 将会酿成熊熊大火 ; 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撤除 , 将来必须用斧头去砍。

评: 海水不择细流 , 乃成其大 ; 泰山不让寸土 , 乃就其高。这说的是一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道理 , 告诫人们不要忽视小事、小现象 , 而要重视它。星星之火 , 还可燎原呢。

五、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 ,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对立 "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 又叫 " 斗争性 " 。 " 统一 "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 , 又叫 " 同一性 " 。它有两种情形 :(1)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 ,-tr 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十体中。矛盾双方依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善于全面分析矛盾 , 坚持两分法 , 一分为二看问题 , 防止片面性。

1." 凡人之患 , 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 , 则不虑其可恶也者 ; 见其可利也 ,则不顾其可害也者 ,是以动则心陷 , 为则必辱 , 是偏伤之患也。 "

[ 注释 ] 《荀子》中《不苟篇》。大凡人的祸患 , 都是由于片面造成的。当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 , 不会想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会出现 ; 当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 , 考虑不到对自己有害的事情也会存在。由此而行事必然会陷于困窘和屈辱的地步 , 这都是由于自己考虑问题片面造成的。

评: 荀子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的 , 他告诫人们考虑问题应当全面。当你身处逆境时 , 要看到美好前景的出现 ; 当你身处顺境时 , 也要看到其走向衰败的可能。正如老子所言的 " 祸兮 , 福之所倚 ; 福兮 , 祸之所伏 " 一样。在日常生活中 , 正是由于人们思考问题的片面与浅薄 , 人们往往容易钻牛角尖 , 同时也易于在灾难面前束手无策口

2." 凡人之患 , 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

[ 注释 ] 《荀子》中《解蔽篇》。大凡人的弊端 , 在于被局部的东西所蒙蔽而不通于全面的根本道理。

评 : 国于片面性 , 人就不可能全面地看问题 , 以至于造成决策上的失误。所以应全面把握问题 , 否则容易心胸狭窄 , 爱钻牛角尖 , 元补于事 , 反而坏了大方向。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意在用形象的寓言暗示人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全局 o

3." 事多似倒而 ji 顶 , 多似顺而倒。 "

[ 注释 ]《吕氏春秋》中《似顺》

评 :万事万物 , 有利就有弊 , 有弊就有利。老子说 : " 善者 , 不善者之师 ; 不善者 , 善者之资。 " 善与不善是共存而统一的 , 聪明人能从顺中看到逆 , 从逆中看到顺 ; 从尺中看出短 , 从寸中看出长。如奢华一方面显出富贵与大度 , 一方面预示衰亡与堕落一样。

4."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

[ 注释 ] 《孙子兵法》中《作战》。不透彻了解用兵的危害 , 就不能透彻了解用兵的利益。

评 :做任何事情均有其利弊 , 只有清楚地了解事情的弊端 , 才能在实际操作中避免其弊端 , 达到趋利避害

的目的。

5." 智者之虑 , 必杂于利害。 "

[ 注释 ] 《孙子兵法》中《九变》。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 , 必须兼顾利害两个方面。

评 :这是孙武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要求将帅必须做到全面地看问题 , 在有利的形势下看到不利的方面 , 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方面 , 这样才能趋利避害 , 防患未然。

6." 大巧若拙 , 大辩若讷。 "

[ 注释 ] 《老子·第四十五章》。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一样 , 最杰出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评 :任何事物到极点之后 , 必然向其对立面转化。真正的大巧 , 是朴拙 , 在外表上表露的是 " 拙 "; 真正的善辩 , 表达仿佛很笨拙。

7." 祸兮 , 福之所倚 ; 福兮 , 祸之所伏。 "

[ 注释 ] 《老子·第五十八章》。灾祸之中 , 已有幸福蕴藏 ; 幸福之中 , 已有灾祸存在。

评: 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化。要善于从福中看到祸 , 从祸中看到福。当陷人困境时 , 没有必要沮丧 ; 当取得成功时 , 也绝不能骄傲自大 , 沾沾自喜。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说来 , 是一件好事 , 他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成熟 ; 而养尊处优 , 一帆风顺 , 往往导致一个人意志薄弱。

8." 轻诺必寡信 , 多易必多难。 "

[ 注释 ] 《老子·第六十三章》。轻易许下了诺言 ,必然缺少信誉。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 , 反倒遭遇到许多困难。

评: 事些对任何事情 , 甚至是不易办到、不能办到的事轻罢手诺的人 , 必然会由于他的轻率而降低在人们心中盯建官 .久而久之 , 人们便对他失去信任。那些把任何事雪雪寻都部么容易 , 因而没有也不会清醒地估算困难程度的人,一旦真正的困难摆在眼前 , 就会手足无措 , 困难真成了困难 , 这种人不懂得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9." 国有贤良之士众 .克国家之治厚 ; 贤良之士寡 ,家之治薄。 "

[ 注释 ]: 《墨子》中《尚贤上》。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多 ,治理国家的力量就雄厚 ; 贤良之士少 , 治理国家的力量就薄弱。

评 : 我国古代社会重视个人道德品格的修养 , 推崇贤良方正之士 , 认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 , 是社会的希望。这与我们今天重视人才的机制是一脉相承的。

10." 乱生于治 , 怯生于勇 , 弱生于强。 "

[ 注释 ] 《孙子兵法》中《兵势》。要知道严整可以转化为混乱 , 勇敢可以转化为怯懦 , 坚强可以转化为虚弱。

评 :孙武揭示了 " 乱 " 与 " 治 "" 怯 " 与 " 勇川‘弱 " 与 " 强 " 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善于指挥的将帅能够使军队纪律严明 ,奋勇杀敌 ,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不善于指挥的将帅 ,则会令治者乱 , 勇者怯 , 强者弱。

六、矛盾的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为 :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 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 ,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 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1."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 ; 鹤胫虽长 , 断之则悲。 !'

[ 注释 ] 《庄子》中《骈拇》。野鸡的小腿虽然很短 , 但如若续接上一段之后就会造成痛苦 ; 野鹤的腿虽然很长 , 但如若砍断之后便会产生悲哀。

评 :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 ,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强求一律。野鸡有自己的短腿 , 可以适于生存 ; 野鹤有自己的长腿 ,也是为了适应生存。如若人为地给万物规定标准的话 ,就会造成违反本性的苦痛与悲哀。正如蛇本无足 ,画者没事儿找事儿 , 给蛇添了足 , 不仅无补于事 , 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2." 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 ,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 , 敌则能战之 , 少则能逃之 , 不若则能避之。 "

[ 注释 ] 《孙子兵法》中《谋攻》。用兵的方法是 , 十倍于敌就合围它 , 五倍于敌就进攻它 , ←倍于敌就设法

分散敌人而各个击破 , 敌我兵力相当就要能抗击它 , 兵力比敌人少就要摆脱它 , 条件不如敌人就避免交战。

评 : 孙武主张在优势情况下与敌作战 , 反对在劣势情况下与敌硬拼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并且他还强调要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术。

3." 水因地而制流 , 兵因敌而制胜。 "

[ 注释 ]《孙子兵法》中《虚实》。水因地形的高低制约其奔流的方向 , 用兵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其制胜的方法。

评 : 孙武这一思想 , 对于如何正确地选择作战目标、作战方向和指导军队的作战行动 , 具有重要价值。

七、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 ,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 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 ,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 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 " 想 "; 第二 ,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 " 做 "; 第三 , 人类在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 即通常所说的 " 决心、意志、干劲 " 等。

1." 此事非难 , 唯欲行之云耳。 "

[ 注释 ]《孔子家语》中《卷三·辨政第十四》。这些事不难 , 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

评 : 世上无难事 , 只怕有心人。再困难的事 , 只要一心一意地去做 , 最后的结局定会令人满意。尤其青年人 , 一定要有 " 初生牛棋不怕虎 " 的闯劲儿和冒险精神 , 因为当今社会不会欣赏坐等机遇的人。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去 , 不要等待 , 也不用犹豫。

2." 锲而舍之 , 朽木不折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 注释 ] 《荀子》中《劝学篇》。如果停止雕刻的话 , 连朽木都不能使它折断。如果坚持不停地雕刻 , 那么再硬的金石也可雕出花纹。

评 :中国人崇尚顽强的毅力 ,像老黄牛一样 , 对待自己的事业是兢兢业业 , 并坚信最后的成功定会到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无冥冥之志者 , 无昭昭之明 , 无惛惛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 "

[ 注释 ] 《荀子》中《劝学篇》。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 ,在学业上就没有显著的成绩 ; 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 , 在事业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评 : 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刻苦的付出基础上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整天耽于幻想的人 , 终归一事无成。我们当置身于艰难的奋斗之中 , 才会有收获的喜悦。

4." 道虽迩 , 不行不至 ; 事虽小 , 不为不成。 "

[ 注释 ]《荀子》中《修身篇》。路途虽然并不遥远 , 但如果不走的话也不会到达目的地 ; 事情虽然很小 ,很容易做成 ,但如果不去做的话也不会成功。

评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若无心而为 ,再简单的事恐怕也不会成功。

八、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 ,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 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为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1." 不观高崖 , 何以知颠坠之患 ; 不临深泉 , 何以知没溺之患 ; 不观巨海 , 何以知风波之患。 "

[ 注释 ]《孔子家语》中《卷五·困誓第二十二》。不观看高高的悬崖 ,怎么能知道从崖顶坠落的灾祸 ? 不靠近深渊 ,怎么能知道溺水的祸患 ? 不观望巨大的海洋 ,怎会能明白险浪巨波的灾祸 ?

评 :孔子注重亲身经历与体验 , 即实践。只有你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某事 , 你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觉。人们都说山崖高入云霄 ,都说碧水深渊一望无际 ,但百闻不如一见 ,只有你以自己的身心全面投入一回 , 你才会领略其中的奥秘。

2." 不登高山 , 不知天之高也 ;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

[ 注释 ]《荀子》中《劝学篇》。

评 :亲身体验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这句话道出了体验的重要性。没吃过苦的人 ,不知甜的畅快 ; 没经历过人生磨练的人 ,不知人生的酸甜苦辣。天真的孩童 ,只懂得饿了需吃饭 ,困了需睡觉 ,而饱经沧桑的老人却对人生多了几分沉重的咀嚼与回味。

3. 不闻不若闻之 , 闻之不若见之 , 见之不若知之 , 知之不若行之。

[ 注释 ] 《荀子》中《效儒篇》。

评: 闻、见、知、行是葡子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而" 行 " 即实践是其最高境界。这与 " 学以致用 " 的理论相符合。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最终归宿是在实践中使用它 , 并利用它而创造价值。苟子告诉人们学习有不同的境界 , 闻、见、知层层递进 , 但最高境界是行。

4." 耳闻之 , 不如目见之 ; 目见之 , 不如足践之 ; 足践之 , 不如手辨之。 "

[ 注释 ] 《说苑》中《政理篇》。耳朵听到的 , 不如眼睛看到的 , 眼睛看到的 ,不如自己经历过的 , 经历过的 , 不如自己亲手做过的。

评 : 凡事亲身经历过、亲自尝试过 , 才能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体会才会深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联系的多样性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不完全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唯物辩证法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所以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必背知识点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必背知识点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知识点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易混易错点: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关键词】关系到、影响、和谐、协调、引起、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 知识点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易混易错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知识点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知识点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内容】(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易混易错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关键词:东、中、西部与全国、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环节、全局大局局部、地方保护主义】 知识点5.系统优化的方法(标题本自是一个方法论) 【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中国与台湾、结构调整、系统和要素 【原理内容】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着眼整体,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关键词】结构调整、系统工程、资产重组、优化组合。 (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联系的有关知识,常综合起来考查)经典例题 1(2015年课标卷Ⅰ23)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 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专题复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区别与联系

专题复习——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 一、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1.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

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 及方法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高二政治:唯物论与辩证法

高二政治:唯物论与辩证法 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 观实在叫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有。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 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有的实际事 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 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准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准确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反对主观主义; 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 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理解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 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理解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有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 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能够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 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 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 在这个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 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 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 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分别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二、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阐述。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根本规律,亦称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

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唯心主义的方式体统的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一、对立统一规律 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矛盾部分的精髓。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归纳

第二部分: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8 、创新3 + 分歧)(共22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以及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54 第七课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汇编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

第一章题库唯物论与辩证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D ) A.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B.原子论唯物主义,气本体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列宁的唯物主义,毛泽东的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C )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4.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B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