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对甲胎蛋白检测功效的比较
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方法学评价

维普资讯
检 验 医 学 与 临床 2 0 0 8年 3月 第 5卷 第 5期
L bMe l Mac 0 8 Vo 5 Noj a dCi n, rh20 , l ,
化 学 发 光 法检 测 血 清 甲胎 蛋 白的 方 法 学 评 价
费德 红 , 文 , 永乾 ( 川省 泸 州市 第二 人 民医院 6 6 0 ) 彭 颜 四 4 1 0
r s c ie y T her c v r a e wa 6 一 4 . T h i a e e son e ua i t e n xp c e a u s a e s e pe tv l . e o e y r t s 9 10 e lne r r gr s i q ton be w e e e t d v l e nd m a —
CI L A测 定 A P的灵 敏度 为 F
1 3n / . g mL, 、 、 浓 度 的 批 内 C 低 中 高 V分 别 为 4 2 、. 、. ; 间 C 分 别 为 4 8 、. 、 . 。回 收 率 为 . 2 3 1 6 批 V . 3 2 2 5 9 ~1 4 , 论 值 与 实 测 值 的 回 归 方程 为 y一 0 1 27 . 9 X, 关 系 数 r 0. 00 P O 0 1 。 R C 曲线 6 O 理 . 4 +0 992 相 一 . 9 ( < .0 ) 9 O 显 示 c 测 定 的敏 感 性 和特 异性 均 在 9 以 上 , 线 下 面 积 为 0 9 2 显 著 高 于 E IA 法 ( < O O ) IA I O 曲 .9 , LS P . 1 。结 论 C I 是 目前 测 定 AF LA P较 好 的方 法 , 用 于 临 床 对 AF 适 P进 行 检 测 , 对 原 发 性 肝 癌 进 行 明确 诊 断 。 可
PIVKA-Ⅱ与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性能的验证及荟萃分析

PIVKA II与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性能的验证及荟萃分析杨唯唯1,刘 铭2,游小芳1,韩厅蓄1,张 晨1,王国洪1,张 燕3,王 ?2,徐国宾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1.检验科,2.肝胆胰外一科,3.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0.10.011收稿日期:2020 07 10;修回日期:2020 08 14基金项目:北京市医管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编号:ZYLX201701)作者简介:杨唯唯(1990—),女,本科,检验技师。
主要从事生化检验与免疫检验。
通讯作者:徐国宾。
Tel:010 88196859;E mail:bjzlxgb@163.com摘要:目的 比较异常凝血酶原(prothrombininducedbyvitaminKabsenceorantagonist Ⅱ,PIVKA II)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并验证PIVKA II和AFP化学发光检测法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性能。
方法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偏差分析和阴阳性的符合率来评估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观察健康人、肝炎和肝硬变以及肝癌组PIVKA II和AFP的水平,采用界值移动法评价PIVKA II和AFP诊断肝癌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与荟萃分析得到的诊断性能比较。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的血清PIVKA II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25);以40mAU/mL为诊断界值,两种方法检测PIVKA II阴阳性的符合率为100%。
当PIVKA II<200mAU/mL时,两种方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PIVKA II的绝对偏差小于10mAU/mL,相对偏差大部分在20%以内。
PIVKA II和AFP无相关性。
当PIVKA Ⅱ和AFP临界值分别为26.5mAU/mL和15.5ng/mL时,两者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9.7%、56.3%,特异性分别为80.6%、78.3%。
两种方法检测血浆甲胎蛋白结果比较

两种方法检测血浆甲胎蛋白结果比较
姬宪民;张穗华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目的:了解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在临床应用的可靠性。
方法:利用化学
发光法做对照,通过精密度和对比实验来证实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的实用性。
结果: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与化学发光法在精密度与对比实验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可用于临床。
【总页数】0页(P176)
【作者】姬宪民;张穗华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油田总医院检验科,4731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两种方法检测血浆甲胎蛋白结果比较 [J], 姬宪民;张穗华
2.两种方法测定甲胎蛋白的结果比较 [J], 庄锡伟;张钦贵;蔡锦河;张坤波
3.两种方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的结果比较 [J], 王拥军
4.两种方法对溶栓治疗病人血浆Fib含量测定结果比较 [J], 宋基敏;王学哲
5.肝病患者肝功能检测指标和甲胎蛋白结果比较 [J], 李秋娴;黄惠;黎毓光;逄婷;梁
紫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5羟维生素D在常见甲状腺相关

相关疾病患者外周血 中的表达水平 , 并对 两种检测方法 的结果 进行 比较 。方 法
应用 C L I A及 E L I S A法 同时测定 9 7例健 康
C L I A法及 E L I S A法检 测结果均 显
人群 ( N c组 ) 、 5 7例 G r a v e s 病( G D组 ) 、 6 9例 桥 本 甲状 腺 炎 ( H T组 ) 及 7 3例 亚 急 性 甲状 腺 炎 ( S A T组 ) 患 者 血 清 中的 2 5 ( O H) D 水平 , 同时检测 四组人群 中的血钙 、 血磷水平 及 甲状 腺功能 相关指 标。结果 示, 四组 甲状 腺相关疾 病患者血清间2 5 ( O H) D , 水平差异存在统计 学意义 , 两两组 间 比较示 N C组 血清中2 5 ( O H) D 。 的水平 最 高( 6 3 . 4 6 + 1 7 . 2 8 E L I S A法及 5 7 . 2 8 ± 1 6 . 3 6 C L I A法 , P< 0 . 0 5 ) , G D组 大 于 H T、 S A T组 ( 4 7 . 2 6  ̄1 3 . 6 3 E L I S A法及 4 6 . 8 6  ̄1 1 . 6 4 C L I A法 , P< O . 0 5 ) 。E L I S A法检测的2 5 ( O H) D 值 高于 C L I A法 , 但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O . 0 5 ) 。G D及 H T组 中, 2 5 ( O H) D 3 与血清游离三碘 甲状腺原氨酸 ( F T , ) 及游离 甲状腺素 ( F T ) 存 在正 相关性 与促 甲状 腺激素 ( T S H) 及抗 甲状腺 过氧化物 酶体 ( T P O A b ) 存在负性相关 , 而N c组及 S A T组 中2 5 ( O H) D , 与甲状腺功 能指标 间不相关 。结论
甲胎蛋白电化学发光法正常值

甲胎蛋白电化学发光法正常值(最新版)目录1.甲胎蛋白电化学发光法正常值的范围2.甲胎蛋白的作用和意义3.甲胎蛋白异常值的临床意义4.甲胎蛋白检测的建议正文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在胎儿发育期间产生的血浆蛋白,它对成人来说通常处于很低的水平。
甲胎蛋白检测是一种常用的肝癌筛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甲胎蛋白的水平来判断肝脏是否存在肿瘤。
电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常用的甲胎蛋白检测方法,它可以精确地测量甲胎蛋白的浓度。
甲胎蛋白电化学发光法正常值的范围因不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而异,但一般来说,成人甲胎蛋白的正常值应该在 25ng/ml 以下。
如果甲胎蛋白的水平超过 25ng/ml,就称为阳性;如果甲胎蛋白的水平在 25ng/ml 至400ng/ml 之间,就称为低浓度阳性;如果甲胎蛋白的水平超过 400ng/ml,就称为高浓度阳性。
甲胎蛋白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肝癌的筛查和诊断。
当肝脏发生癌变时,甲胎蛋白的水平通常会明显升高。
因此,甲胎蛋白检测可以用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此外,甲胎蛋白检测还可以用于筛查和诊断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及乙肝等。
甲胎蛋白异常值的临床意义主要取决于甲胎蛋白的水平。
如果甲胎蛋白的水平轻度升高,可能是由于肝脏的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的,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如果甲胎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超过 400ng/ml,应该高度怀疑肝癌等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对于甲胎蛋白检测的建议,首先应该选择一种准确的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发光法。
其次,应该定期进行甲胎蛋白检测,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饮酒者等。
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临床比较

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探讨这两种方法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临床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取正常人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各32例,分别用化学发光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人组和患者组的血清TPO-Ab, TG-Ab和TM-Ab,分析其统计学差异。
结果无论是微粒子化学发光法还是放射免疫法,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化学发光法的特异性优于放射免疫法,但是敏感性不及放射免疫法。
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综合性能优于放射免疫法。
【关键词】桥本氏甲状腺炎 TPO-Ab TG-Ab TM-Ab 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主要的甲状腺组织的自身抗体,在桥本甲状腺炎(HT)等甲状腺疾病中有较高的表达。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 亦属抗甲状腺细胞内多种组织成分的抗体, 属IgG, 能与补体结合, 由微粒体刺激产生。
已证实TPO 是甲状腺微粒体抗原的主要成分,TM-Ab 的主要成分就是TPO-Ab。
有文献报道,血清TPO-Ab的测定较TM-Ab和TG-Ab的敏感性高[1]。
TPO-Ab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检测这些自身抗体的实验室常用方法主要是化学发光法和放射免疫法。
为了解这两种方法在检测自身抗体对临床作用上的差异,本实验收集了64例标本,分为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组和健康成人组,分别用此两种方法检测了两组标本的甲状腺自身抗体。
因化学发光法无TM-Ab的检测,故改用TPO替代TM-Ab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 32例HT患者为来我院就诊,并确诊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21~58岁。
乙肝五项指标两种常用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乙肝五项指标两种常用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作者:赵治凤贾秋龙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08期[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乙肝五项指标两种检测方法(TRFIA和ELISA)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501份血清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并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和阳性符合率。
结果两种方法检测血清中的乙肝五项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乙肝五项指标的阳性符合率分别是HBsAg 99.6%、HBsAb 85.7%、HBeAg 98.2%、HBeAb 97.6%、HBcAb 97.1%。
结论 TRFIA和ELISA两种方法对检测乙肝标志物乙肝五项均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ELISA法方便快捷,更适合基层医院使用,但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TRFIA法不仅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并且能够准确定量,与ELISA法相比,能更好地反映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状况、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关键词] 乙肝五项指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阳性率;符合率[中图分类号] R512.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078-02目前,在各级医院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开展最为广泛的项目就是乙肝五项指标[1],乙肝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在许多方面如诊断乙肝、乙肝判断愈后、筛选献血员、乙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人群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对食品、保育及饮水管理行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起着重要的作用[2]。
因此,选择一种特异、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五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选取了临床实验室较为常用的ELISA法和TRFIA法对501份肝病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了比对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501份血清标本来自2009年1月~2011年9月在本院肝病科住院的的肝病患者,男 336例,女165例,年龄14~71岁,平均(40.5 ± 9.5)岁,其中TRFIA为准测出的大三阳165例(HBsAg+,HBeAg+,抗-HBc+),小三阳142例(HBsAg+,抗-HBe+,抗-HBc+),1、4阳性86例(HBsAg+、抗-HBe+),1、5阳性91例(HBsAg+、抗-HBc+组)、其他模式17例(包括抗-HBs+、抗-HBe+、抗-HBc+单项或者多项模式)。
利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对乙肝五项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利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对乙肝五项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对乙肝五项检测的结果,以寻找一种更为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
方法对少见模式的50例和常见模式的50例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
结果经过检测可看出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对于乙肝五项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结果较为准确灵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而对于乙肝五项的检测常用酶联免疫法(ELISA),该方法设备简单、易于开展,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随着化学发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被逐渐应用于免疫学检验,该方法准确性高、灵敏度强、反应迅速、影响因素少;临床研究证实了化学发光法优于酶联免疫检测法[1]。
为了进一步证实化学发光法的优越性,我院对乙肝五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对我院乙肝患者用ELISA法筛选出少见模式50例,分为单独HBsAg(+)5例;HBsAg(+)、HBeAg(+)13例;HBsAg(+)、HBsAb(+)6例;单独HBeAg(+)7例;HBsAb(+)、HBeAb(+)12例;HBeAb(+)7例。
另选出常见模式50例,分别为五项全阴15例;大三阳即HBsAg(+)、HBeAg (+)、HBcAb(+)6例;小三阳即HBsAg(+)、HBeAb(+)、HBcAb(+)7例;HBsAb(+)12例;HBsAb(+)、HBeAb(+)、HBcAb(+)10例。
1.2仪器与试剂酶标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DNM-960酶标仪,ELISA法检测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化学发光为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IS 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及配套试剂。
1.3方法试剂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仪器操作按仪器使用说明书,ELISA法筛选出的标本当天即在迈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检测,同时记录下两种方法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对甲胎蛋白检测功效的比较发表时间:2011-05-30T17:51:01.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 作者: 何彩华[导读] 肿瘤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居全球第二。何彩华 (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广东河源 5170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096-03 【摘要】 目的 比较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和CL(chemi-luminescence)两种检测方法对AFP检测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 方法 对110名患者血标本同时采用ELISA和CL两种方法进行AFP检测,对同一标本连续测定20次进行批内变异的比较;同时对标本每天测定1次,连续测定20天进行批间变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敏感性;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相关性。结果 CL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较ELISA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当AFP<400μg/L时,ELISA和CL法检测AFP敏感性相似,当AFP>400μg/L时,CL法敏感性高于ELISA(P<0.05)。结论 CL较ELISA稳定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ELISA具有经济、在AFP浓度值低于400μg/L时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关键词】 甲胎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法 化学发光法 【Abstract】Object:To compare the stability,sensitiv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ELISA and CL on the detection of AFP. Method:Enrolled110 patients who were drawn blood samples to undertook ELISA and CL detections AFP totally 20 times to compare intra-assaycoefficient variation and once every day for 20 days to compare inter-assay coefficient variation;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compare the sensitivity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and we also used lineal regression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these two methods. Result:Intra-assay and inter-assay coefficient variation of CL were smaller than ELISA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Lhad a better reproducibility and stability. The sensitivity was similar between ELISA and CL when AFP <400μg/L whereas it was moresensitive in CL when AFP>400μg/L(P <0.05.). Conclusion:CL was more stable ,more sensitive and better reproducibility than ELISAwhereas ELISA was less expensive and had a similar sensitivity with CL when AFP concentration was smaller than 400μg/L. 【Keywords】AFP (alpha fetal protein) 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CL (chemi-luminescence)
肿瘤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居全球第二。每年有成千上万新诊断肿瘤患者,当中不少患者由于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或是已出现全身严重症状,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远期预后差[1,2]。随着近几十年来各种生化检测仪器的发展以及肿瘤标志物的发现,使得对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成为可能。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肿瘤组织和细胞由于其癌基因异常表达所分泌的、存在于肿瘤组织及全身血液和体液中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值的一类物质。如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和癌胚抗原(carcinoma antigen embryo,CEA)等,其中甲胎蛋白(AFP)被公认为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3]。甲胎蛋白(AFP)是胚胎发育早期的一种主要血清蛋白,由胚胎期肝脏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70000,含糖40g/L,由96%蛋白质和4%的碳水化合物组成,正常人血清中AFP含量在2-8g/L之间,AFP正常值一般低于25g/L,AFP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是目前最好的可实际用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指标,可在症状出现之前作出诊断。目前临床检验中AFP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免疫法(FIA)、化学发光分析法(CLIA)等,本研究主要比较近几年来我院常用的ELISA和CL两种检测方法,分析两种方法对AFP诊断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标本采集 本研究收集了从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110例的血清标本,男性9名,女性101名,年龄45.2±3.1岁。 1.1.2试剂 ELISA检测使用郑州博赛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AFP诊断试剂盒,操作步聚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CL法检测试剂从雅培公司购买并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及操作规程进行。 1.1.3 实验仪器 采用芬兰雷勃全自动酶标仪、深圳雷杜全自动酶标洗板机进行ELISA检测;Axsym 高效能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CL检测;质控品由雅培公司提供。
1.2 方法 对同一患者的血清分别用ELISA和CL法进行AFP检测,每份标本每天检测1次,连续检测20天,比较ELISA和CL在AFP检测上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比较ELISA和CL检测AFP的敏感性。
1.3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1.3.1 AFP<20μg/L为阴性;AFP >20μg/L为阳性,阳性中分为20-400μg/L和>400μg/L为强阳性(原发性肝癌诊断界值)。 1.3.2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x2检验对资料进行敏感性和稳定性比较,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对ELISA和CL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敏感性比较: ELISA和CL对AFP检测敏感性比较见表1
由表1见当AFP<400μg/L时,ELISA和CL对AFP检测敏感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当AFP>400μg/L时,CL(38例)检测敏感性高于ELISA(29例),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重复性和稳定性测定:采用批内和批间差异进行确定。ELISA和CL两种检测方法分别对低、中、高值质控品进行精密度试验,每份标本连续测定20 次,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求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variable,CV)值。每份标本每日测定1 次,连续测定20 天,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求批间CV 值,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在AFP检测上,CL较ELISA重复性好、稳定性高。 2.3 ELISA和CL相关性分析:对110名患者分别同时采用ELISA和CL检测AFP,结果表明ELISA和CL两种检测方法在AFP<400μg/L相关性好(r=0.955,95%CI 0.943-0.968);当AFP>400μg/L时,两种相关性差(r=0.401,95%CI 0.343-0.455)。
3 讨论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对恶性肿瘤防治的首要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的检测是一项非侵袭性检查方法,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成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故肿瘤标志物测检方法的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对早期肿瘤的筛查和诊断至关重要。AFP是1956年由Bergstrandh和Czar在人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甲种球蛋白, 它被认为是辅助诊断肝癌最好的肿瘤标志物。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AFP是公认的快速、精确、重复性好且安全无毒的方法;而ELISA法定量AFP试剂盒的线性及标准问题是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关键,ELISA法的“钩状效应”,即测定显色随着待测标本中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至一定程度后,测定吸光度随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至不显色,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但ELISA以快速、简便实效的优势在基层广应用。
本研究比较了ELISA和CL对AFP检测的稳定性、敏感性、重复性及两者的相关性。两法比较,CL具有如下优点:
⑴CL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L 是一种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是当今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临床免疫技术的集中体现,根据待测物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分析技术、分析步骤和分析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最高的检测精密度,结果准确可靠,因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⑵CL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AFP<400μg/L时,ELISA和CL检测法对AFP的检测敏感性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两者相关性好(r=0.9553);当AFP>400μg/L时, CL敏感性好于ELISA,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近年来CL检测采用磁珠包被技术,由于磁珠体积小,可以吸附更多的抗体和抗原,使得CL的检测灵敏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⑶CL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由表2可见CL在质控品低、中、高三个级别中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ELISA,提示CL与ELISA相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在临床检验中采用CL检测AFP,检测标准曲线可以稳定大约20天,无需如ELISA每批检测都需要重新制作检测标准曲线,且ELISA存在受人工操作影响大的问题[4]。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生化检测仪器和技术的更新,化学发光法的应用实现了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具有结果稳定可靠、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优点,显示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提示在早期原发性肝癌筛查时,可采用CL检测法,但是对于基层医院,在人体正常值参考范围内AFP的检测, ELISA法具有快速、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及在健康体检, 人群普查, 良性肝病患者定期检查中起到很好筛查作用。因此对一时难以购买化学发光仪器的基层医疗机构, EL ISA法也是一个很好而实用的检测方法;但笔者认为对于临界值的标本要加以关注及随访, 或送血清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测确诊, 检测人员在工作中需加以把握。 参 考 文 献 [1]Okura H. [Usefulness of tumor marker in early diagnosis]. Nippon Naika Gakkai Zasshi,2005,94:2479-85. [2]Duffy MJ. Role of tumor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cancers: A critical review. Eur J Intern Med, 2007,18:175-184. [3]Wiwanitkit V. Alpha fetoprotein for screening for hepatocellular cancer in populations with viral hepatitis B: an appraisal of Thai reports.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05,6:535-6. [4]林英,柳丽娟,林秀珍.荧光酶免定量测定甲胎蛋白的临床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