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一、学科简介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食品原材料和食品为对象,以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作为主要科学基础,研究其在加工、贮存、保鲜、流通、销售中的营养、卫生安全、品质和深度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学类一级学科。
主要涉及物理学、化学及化学工程、统计学、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生理学、毒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身是1988年创办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科专业,园艺系果蔬贮藏加工、兽医系卫检、畜牧系畜产品加工、农学系农产品加工等组建而成。
2001年获得“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食品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自主设置“园艺产品采后科学”、“畜产品质量与安全”2个博士二级学科。
现有“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有实验室面积5297m2,仪器设备总价值900余万元。
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变性淀粉开发利用、畜产品加工、园艺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园艺产品加工关键技术、食品微生物及其应用、天然产物提取等研究领域已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现有专任教师30名,平均年龄40岁以下,4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0%。
现有“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校级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1名,中国食品卫生学会常务理事1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常务理事1名,四川省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1名、理事2名,四川省高级咨询师3名,四川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2名,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委员1名,四川省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1名,四川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1名。
关于食品工程的专业介绍

关于食品工程的专业介绍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生物工程方向)专业前景食品生物工程专业方向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或部分生物体)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改造环境的应用技术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是以上游技术(基因重组、分子克隆等)为基础,以下游技术(生物反应过程、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等)为重点、为生物技术的工业化和工程化培养人才的专业。
生物工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加工生物材料和利用生命过程,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开发、生物制药、农产品综合利用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
生物工程是上述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是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大规模生产的桥梁。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操作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能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生产设计与管理、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的高级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根据社会发展和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衔接,强化实践教学,设置了生产实习、参观学习、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内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
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物反应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所授学位工学学士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到食品生物制药、卫生等领域的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到有关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可报考相关领域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生物工程专业(葡萄与葡萄酒方向)专业前景葡萄与葡萄酒专业方向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研究现代优质葡萄酒酿造工艺、鉴赏艺术和营销理念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理、工、农交叉性综合学科。
食品科学就业前景分析

专业介绍
食品科学可以定义为应用基础科学及工程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性质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食品科学可以定义为应用基础科学及工程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性质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
食品科学关键在于跨学科,包括: 化学类(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等)、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微生物学、化工和食品技术、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蛋制品加工等。
食品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生主要从事食品科学工程高级技术的科研开发,熟练掌握各类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利用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对食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能解决食品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食品科学高级复合型人才。
就业前景
毕业后可到食品加工企业、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关、商检、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及管理,或者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的产品策划和设计、管理部门、食品企业的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部门、社区的营养与食品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的营养配餐部门、教学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食品生产、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
面的工作。
下面为本专业排名,和该专业毕业生平均薪水。
下附考研资料截图:。
超高压技术在果汁_果酱加工中的应用及前景

超高压技术在果汁、果酱加工中的应用及前景吴晓梅1 潘巨忠2(1丽水学院应用生物工程系,浙江丽水 323000;2宁波市农业科学院) 收稿日期:2005-03-07 超高压技术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兴起,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特殊加工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其了解的深入,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
2000年我国水果总产量6700万吨,其中苹果、梨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将近1亿吨,人均占有量将接近或超过世界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果品深加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果汁、果酱生产加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压技术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
高压处理过程具有瞬间压缩、作用均匀、操作安全和耗能低的特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超高压加工技术除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外,最大优越性在于能最好地保持食物的天然色、香、味和营养成分。
1 超高压技术发展史高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研究几乎和现代高压技术的发展同步。
开创现代高压技术研究先河的美国物理学家B ridg men 从1906年开始,对物质的宏观物理行为的高压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日本是最先将高压技术运用到食品工业的国家[2],1989年京都大学联合农林水产省和21家食品与机械公司成立了一个特殊组织,进行高压食品的攻关;1990年开发出世界第一种高压食品—果酱[3]。
美国、巴西、韩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也先后对高压食品加工原理、方法和技术细节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已开始向市场提供高压食品,法国是第一个将高压食品商业化的欧洲国家。
目前在我国,超高压设备在果汁、果酱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正在进行,结果令人满意。
2 超高压加工的基本原理高压处理过程中,物料在液体介质中被压缩,超高压产生的极高的静压不仅会影响细胞的形态,还能使形成生物高分子立体结构的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等非共价键发生变化,使蛋白质凝固、淀粉等变性、酶失活或激活、细菌等微生物被杀死,可用来改善食品的组织结构或生成新型食品[4,5]。
纳米乳化技术

纳米乳化技术
NANO-EMULSIFICATION TECHNOLOGY
食品学院中英1503班 汇报人:尹政清
01
纳米乳化技术的概念
目录
02 03
纳米乳液的制备技术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纳米乳化技术的应用
CONTENTS
04
01
PART
纳米乳化技术的概念
CONCEPT & MECHANISM
纳米材料
采用基于司盘和吐温为基质的乳化法制备纳米材料, 可实现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的组装,从而在合成中实 现对粒子尺寸、形状和晶型等方面的控制,并可灵活 地选择表面活性剂对粒子表面经行改性,使它们具有 更加优异的性能
纳米乳化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建立在乳化剂基础上的乳化技术凭借其特有的优势,近年来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 用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乳状液和微乳液体系形成的微乳类合成药物制剂、 中药制剂、纳米胶囊及固体脂质纳米粒等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03
PART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这里以姜黄素纳米乳液的制备和表征的研究为例来用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天
然活性多酚类物质 姜黄素及其衍生物除了可以作为天然黄色素,在医 药上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姜黄素具有天然的杀菌功效,在食品领域中可用作 食品保鲜剂、杀菌剂使用,是食药同源型物质 姜黄素水溶性差、体内代谢快、在小肠中的吸收率 低,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不高
从而模拟食品基质环境,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从而反映姜黄素纳米 乳液在不同食品基质中的稳定性。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四、姜黄素纳米乳液表征结果:
① 姜黄素纳米乳液粒径测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430132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食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满足以下要求:1.本学科着力于培养出掌握食品工程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发酵新工艺、新设备、以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工程化研究为特色,探索食品原料资源的营养构成特点,微观结构,在加工过程中的转化及控制原理途径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出掌握食品原料的物料特性加工工艺及加工过程中的物料品质转化、质量控制及相关的质量标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硕士研究生在食品科学领域掌握食品的理化性质、食品微生物学和酶学、食品贮藏保鲜高新技术、食品加工制造高新技术、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等,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工作的能力。
2.能够从事高科研、教学、管理、新产品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通过学校工程硕士课程英语学习,课程合格。
二、入学要求1.招收对向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后,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2.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食品工程硕士专业单位的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为外语、数学和食品化学(葡萄与葡萄酒学)。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但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5年。
四、研究方向1.食品工程技术2.葡萄与葡萄酒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课程分为学位课、指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三大类。
其中,学位课共18学分。
指定选修课2-4门,由导师根据学生基础及研究项目的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选修。
一般选修课由学生选修,导师同意。
全部课程不得少于30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一)学位课(18学分)(1)食品工程技术方向1.政治课 3学分①自然辩证法;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外国语 5学分3.食品工程高新技术专题 2学分4.食品微生物学进展 2学分5.高级食品化学 2学分6.食品加工专题 2学分7.研究生班讨论 2学分(2)葡萄与葡萄酒方向1. 自然辩证法 2学分2.外国语 5学分3.现代分析检测 2学分4.食品工程原理 2学分5.葡萄酒化学 3学分6.葡萄酒学研究进展 2学分7.研究生班讨论 2学分(二)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1.食品与生物工程技术装备 2学分2.食品安全学 2学分3.食品质量与安全性全程控制技术 2学分4.食品工程智能化技术 2学分5.食品生物技术 2学分6.食品酶学 2学分7.代谢控制发酵技术 2学分8.高级生物化学 2学分9.食品质量管理 2学分10.食品发酵原理及技术 2学分11.生物活性产物提取工艺学 2学分12.生物制剂工艺学 2学分13.食品品质分析与快速检测技术 2学分14.食品原料与物料学 2学分15.食品工业企业GMP及HACCP体系 2学分16.生物化学工程 2学分17.微生物生理及遗传 2学分18.高级动物生化 2学分19.动物生理学 2学分20.食品毒理学 2学分21.食品法规 2学分22.食品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学分23.植物蛋白工艺学 2学分24.油脂化学与工程 2学分25.食品风味化学与添加剂 2学分26.功能食品 2学分27.生物数学 2学分28. 高数 2学分29. 葡萄学研究进展 2学分30. 现代企业管理学 2学分31. 高级微生物 2学分32. 市场营销学 2学分33. 工业自动化基础 2学分34. 葡萄酒鉴赏 2学分35. 葡萄酒工程 2学分36. 葡萄酒品尝学 2学分37. 现代生物技术 2学分六、学位论文(一)选题及开题报告1选题:论文的题目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从优,解决生产实际中理论问题。
高新技术在大豆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第 4期( 总第 6 期) l 20 0 6年 4月
农产 品)1 ̄・ 刊 J. 学 I 7
A a e cP r dcl f am Pou tP ̄. s g cdmi ei ia ol r rd cs r e i o F sn
(. r utrlPo u t rc sigC ne ,Jl a e f r utr ce c s o g h h g in 1 610,Chn ; 1 Ag c l a rd csP oe sn e tr in Acd myo i l a S in e ,G n z u n ,Jl 3 0 i u i Ag c u l i ia
No4 .
Ap . r
文章 编号 :17 — 66( 0 6) 4 0 5 - 4 6 19 4 2 0 0 — 0 5 0
高新技术在大 豆食 品中的应用现状
代 永刚 ,吴 琼 z ,南喜 平 ,王曙文 ,王海岩
(.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 ,吉林 公 主岭 16 0 ;2 华南理 工大学 轻工与食品学院 ,广州 5 0 4 ) 3 10 . 16 1 摘 要 :介绍 了当前大豆食 品加工业 中主要应用的高新技术。详 细论述 了各种高新技术 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大豆食 品;高新技术 ;应用现状
中 图分 类 号 :T 242 S 1. 文 献 标 志码 :A
Ap l ain o d m e h oo y i o b a o d I d sr p i t fMo e T c n lg n S y e n F o n u t c o y
D i ogag,WuQog,Nn Xp g,Wa g h w n,WagH i 。 a Y ngn I i 2 a ii  ̄ n n n u e S n a a y n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0801 曾奎杰微胶囊技术是一项用途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新技术。
在食品、化工、医药、生物技术等许多领域中已得到成功的应用,尤其在食品工业,许多于技术障碍而得不到开发的产品,通过微胶囊技术得以实现,使得传统产品的品质得到大大的提高,由于飞此项技术川以改变物质形态、保护敏感成分、隔离活胜物质、降低挥发胜、使不相溶成分混合并降低某些化学添加剂的毒性等,为食品工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展现了良好前景。
一、微胶囊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1 微胶囊技术的基本概念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将分散的固体、液体,甚至是气体物质包裹起来,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小粒子的技术。
包裹的过程即为微胶囊化,形成的微小粒子称为微胶囊。
微胶囊化后川以实现许多目的:改养被包裹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外观、表观密度、溶解胜);使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提高物质的稳定胜;屏蔽味道和气味;降低物质毒胜;将不相容的物质隔离;根据需要控制物质的释放等微胶囊化技术将被包埋物作为芯材,外面聚合物为壁壳的微容器或包装体。
微胶囊的大小为5 一200um,囊壁的厚度一般在。
2um至几微米内,在特定的条件下,囊壁所包埋的组分川以在控制的速率下释放。
在食品工业中,为了获得特殊的胶囊化产品,关键就是要选择好具有该特性的壁材。
目前在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壁材为植物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纳、卡拉胶、琼脂等,其次是淀粉及其衍生物,如各种类型的糊精、低聚糖。
此外还有蛋白质类、油脂类等。
在微胶囊化技术中,根据不同芯材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壁材,以达到改变物态、体积和质量,控制释放和降低物质挥发胜,隔离活胜成份以及保护敏感物质等功能二、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飞食品工业,使许多传统的工艺过程得到简化,同时也使许多用通常技术手段儿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极大的推动了食品工业由低级初加工向高级深加工产业的转变。
目前,利用微胶囊技术已开发出了许多微胶囊化食品,如粉末油脂、粉末酒、胶囊饮料、固体饮料等,风味剂(风味油、香辛料、调味品)、天然色素、营养强化剂(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甜味剂、酸味剂、防腐剂及抗氧化剂等微胶囊化食品添加剂也已大量应用于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