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临摹(宋人小品)
宋代小品画《出水芙蓉图》研究

宋代小品画《出水芙蓉图》研究作者:夏梦洁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2期摘要:《出水芙蓉图》作为北宋小品画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画幅虽小,但花叶的不同姿态,都表现得入木三分。
现今,我们不仅要传承工笔花鸟小品画的意趣,更要探寻其面临的当代语境,这将是推动当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宋代小品画《山水芙蓉图》一、《出水芙蓉图》简介《出水芙蓉图》,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25厘米(如图)。
裱边贴签:“吴炳出水芙蓉”。
此幅无款印,只有残印一角,但《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宋代·下》中记载是南宋人吴炳画。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水芙蓉图》画面中主要分成红、绿、赭石三大色块,厚沉高雅,属于工笔重彩画。
画中的荷花占据画面大块面积,花瓣的表现技法采用“没骨法”,用笔轻细,以粉色打底,加重花瓣外面的红色,加以虚实相间的细线,勾勒出花瓣的脉络以及丰腴轻盈的质感。
花中的莲心主要采用赭石色,用粉色提亮周边,以表现其凹凸质感,花蕊则直接用疏落有致的纯白色点勾而成,丰富了画面整体色块之间的对比。
荷叶正背面用色深浅不一,正面整体呈墨绿色,夹杂着一些石青色,与叶背面的灰绿色相呼应,并且荷叶主叶筋上运用双勾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叶面的起伏。
可见画者非常注重细节,力求一花一叶都刻画得真切逼真,充分反映出理学的“格物”精神,在当时几乎达到了写实风格的极致。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出水芙蓉图》画幅较小,但其势不变。
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略。
”此画采用折枝式构图,主要依据现实生活中花的生长态势,截取大场景中的一小部分来进行描绘。
同时画家在描绘对象时对其造型要求极其严谨,对于画中花瓣、荷叶、荷梗的疏密、穿插均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法,且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
《出水芙蓉图》以小品画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为作品增添了一份活泼与清新,也更自然地把画家内心的细腻情感表达出来。
所以尽管《出水芙蓉图》的画面中只有一朵盛开的荷花,一片展开的荷叶以及一片卷曲的嫩荷叶,却让观者在感慨此荷花造型的完美之余,也切身体会到了整个夏日荷塘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芬芳。
一花一叶一世界——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临摹感悟

学术论坛·美术学艺术教育118ART EDUCATION 2012 · 12一花一叶一世界——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临摹感悟【内容摘要】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而宋代工笔花鸟小品更是精品。
它有明显的简洁、精致和厚重的特征,是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范本。
文章对宋代工笔花鸟小品进行介绍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临摹使学生知道学习传统的深度决定了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
临摹不仅仅是章法和笔墨技巧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领悟前人的审美意趣、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情感,真正地做到“天人合一”。
【关键词】临摹 读画 构图 造型 赋色 意境◆ 辛晔宋代工笔花鸟小品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题材广泛。
流传至今的传世精品有禽鸟、昆虫、蔬果、花卉、水族、走兽、花篮博古、折枝花卉、山涧水口及融入景观。
在这些珍贵的画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创作理念。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是把精妙的技巧、绚丽的色彩、严谨的造型融为一体,再现了大千世界的奇花珍禽,传达了百汇众木的形、神、理、趣。
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笔一画夺造化,一花一叶一世界”,更是表现了画家丰富的情感和自我的灵性,是一种心性的自然流淌。
宋代工笔花鸟画讲究寓意抒情,一幅幅蕴藉清新、宁静雅致的作品已经生动地把花鸟与人、大自然与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已经不是再现的自然美,而是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情绪从而表现出单纯、简洁、虚构真实的美。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不但影响了元明清的花鸟画,更影响了近代的工笔花鸟画。
现代的美术学院花鸟教学中,临摹宋代花鸟小品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路,同时,临摹又是一个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学习传统的好方法。
临摹不仅仅是章法和笔墨技巧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领悟前人的审美意趣、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
一、态度严谨、认真读画纵观宋代的工笔花鸟小品,小小的册页或纨扇居多,且有不少的佚名的精品传世。
宋代花鸟小品的临摹技法解析

宋代花鸟小品的临摹技法解析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
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五代传统,画法多宗徐熙、黄筌二体,而黄体“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更为世所尚。
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在其大力倡导下,花鸟画以院体为主流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颠峰水平。
此风绵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创作长盛不衰,并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如工写结合、墨彩兼施、花鸟与树石山水相配合等,形成了新颖多彩的面貌,不仅有册页小幅,还有长幅巨制,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宁宗、理宗这一时期的作品为最多,风格多以严谨、精巧、工细见长。
画面小中见大,意趣无穷,为宋代特别是南宋花鸟画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反映了南宋院画的新发展。
宋人花鸟画临摹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专攻工笔花鸟的人士。
有句话说“诗人的心灵,匠人的功夫”。
画画是艺术,但是需要技术、需要操作来完成。
国画要画得好,是需要相当的手工“操作”的功力的。
而如何操作,需要从临摹学起。
对于临摹,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差别,就是认识理解不同和操作的不定因素所产生的差别,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
以下就是有关临摹的一系列常识,对于初学者有益。
临摹,首先需要读画。
柳小敏临画所谓读,就是要分析一下画面的构造、物体的结构和自然的形态,进而分析用线、染色等等。
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宋人花鸟画的好处。
宋人花鸟画小品大都是精品,题材和手法多样,造型完美,结构及构图完整,设色细腻精到,很耐得品味。
谈及宋人花鸟画临摹,现在的问题是临摹的范本都是印刷品。
范本不仅严重偏色,同一件作品,几件印刷品不一样,而且有的印刷很模糊。
所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看清楚范本,就必须借助放大镜,放大镜可以解决看不清楚印刷品笔法的问题。
但是,放大镜不必很大的倍数,倍数很大的反而更加看不清笔墨效果,还会造成眼晕的感觉。
首先选择好工具。
要选择好的狼毫的勾线毛笔用以勾线,选好的小白云、中白云或者更小的羊毫笔送色,选中白云和大白云润色。
李晓明临宋工笔小品10幅共50图,精细、逼真、典雅、大饱眼福!

李晓明临宋工笔小品10幅共50图,精细、逼真、典雅、大饱眼福!李晓明临宋工笔小品10幅共50图,精细、逼真、沉静、典雅前言:宋人院体画风是我国传统工笔画尤其是古典工笔花鸟画的巅峰,这一点是业内公认的,毋需置疑。
学工笔花鸟,不入宋元;就如学书法,不从晋唐走一遭一般;是难以取得大成就的。
多年来,无论是在自己的绘画创作或者是工笔教学中,我都一直反复的强调院体传统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绘制技巧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时候,是崇尚于宋元院体中所传达出的一种心境。
“格物致知”、“尽精微”、“静”、“润”、“文气”是我学习宋画的心得。
从2007年以来,我临习过的宋人范本大约有60来幅,有些作品甚至反复的临摹过四五次。
可以说,院体花鸟中的经典之作,我基本上都临摹过。
天津杨柳青画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也陆续的将我临古的作品出版了教学专著,接近20余本。
工笔画,逼真、好看。
但是,易匠,易俗。
若能沉下心来真正的去研习宋元数载,能淬其精华一二。
哪怕是画重彩,也不那么容易落俗。
打好传统根基,在前期来说,可能没有“创作”那么的博人眼球,但是,对画家后期的发展来说,就有着非常巨大的好处。
“厚积薄发”,是我个人所喜欢的发展方式。
对传统院体工笔的推广,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故而,我从多年来的临宋作品中,精心挑选了40张临本,每张作品还在原作的扫描电子图中截取了4张高清局部图,并对原作做简单概述,整理成文,供广大的院体工笔画爱好者赏析。
(李晓明) 李晓明《临宋雪树寒禽图》宋,李迪,《雪树寒禽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15.2厘米,横:52.8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图写竹叶覆雪,轻染薄雪的棘树上,栖息着一只伯劳。
山坡以粗笔勾出,写一丛衰草,更添雪意。
双钩写竹、树干,敷色渲染。
雀鸟以没骨及钩勒相结合绘出,写实生动。
此画是作者晚年的精心之作。
高清局部图▼李晓明《临宋枇杷绣羽图》《枇杷山鸟图》是传为南宋林椿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纵26.9cm,横2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探讨工笔花鸟的临摹学习——以宋人小品为例

103鉴 赏探讨工笔花鸟的临摹学习——以宋人小品为例刘爱静临摹是中国传统绘画工笔花鸟画的学习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临摹掌握绘画技巧,提高审美与创新能力。
以下将通过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学习,提高自身临摹能力展开讨论。
一、以宋人小品为基础的临摹学习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说:“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
”作为初学者,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学习,无非是学习古人绘画表面的东西,其包括画面的构图大小,位置关系、画面线条、笔墨浓淡变化、画面颜色和赋色深浅变化,即古人的绘画技法。
在学习技法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绘画的表现元素,感受工笔花鸟的自然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理念,为独立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构图南齐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务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摹写”,其“经营位置”就是人们所理解的构图。
构图是作画的首要任务,工笔花鸟也不例外。
在绘画之前作者需进行思考,包括画面物体的宾主,先要确定画面主体物的位置,再确定客体物的位置,且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物,与客体物要保持平衡,两者不能冲突。
例如,在临摹作品《榴枝黄鸟图》时,首先观察到,鸟是画面的主体,石榴、枝叶是客体,用客体的静态衬托鸟的动态,在整体布局中平衡画面;其次是物象表达的虚实,画面中既要有实景又要有虚景,表达物象的远近透视关系。
在宋人小品《出水芙蓉》中,荷花为最实,其次荷叶、背景,营造一种物与物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更加衬托出主体物的气韵;最后是整幅画面布局的疏密关系,俗话说“疏可跑马,密不通风”,既要有疏的空白平缓部分,也要有密的急促之处,画面才能生动有趣、生机盎然。
例如在《海棠图》作品中左上部分为密,右下部分为疏,足以使画面疏密有致、完美和谐。
因此绘画的构图需要合理的安排,学习者在临摹中可以学习104鉴 赏画面中主体物与次体物的大小、位置关系,尝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构图思路,掌握一定的构图技巧,避免在绘画过程中迷失方向,减少绘画过程中不合理的构图方式,通过临摹学习提高自己的构图水平,达到一定的画面审美标准。
宋人小品临摹技法1

宋人花鸟画临摹(与初学者谈)宋人花鸟画临摹宋人花鸟画临摹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专攻工笔花鸟的人士。
有句话说“诗人的心灵,匠人的功夫”。
画画是艺术,但是需要技术、需要操作来完成。
国画要画得好,是需要相当的手工“操作”的功力的。
而如何操作,需要从临摹学起。
对于临摹,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差别,就是认识理解不同和操作的不定因素所产生的差别,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
以下就是有关临摹的一系列常识,对于初学者有益。
临摹,首先需要读画。
所谓读,就是要分析一下画面的构造、物体的结构和自然的形态,进而分析用线、染色等等。
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宋人花鸟画的好处。
宋人花鸟画小品大都是精品,题材和手法多样,造型完美,结构及构图完整,设色细腻精到,很耐得品味。
谈及宋人花鸟画临摹,现在的问题是临摹的范本都是印刷品。
范本不仅严重偏色,同一件作品,几件印刷品不一样,而且有的印刷很模糊。
所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看清楚范本,就必须借助放大镜,放大镜可以解决看不清楚印刷品笔法的问题。
但是,放大镜不必很大的倍数,倍数很大的反而更加看不清笔墨效果,还会造成眼晕的感觉。
首先选择好工具。
要选择好的狼毫的勾线毛笔用以勾线,选好的小白云、中白云或者更小的羊毫笔送色,选中白云和大白云润色。
因为小品画里面有很多小面积需要润染,这是宋画小品的特点,所以用笔相对要小,要根据情况不同处理。
其次选择材料,要选择质地优良的纸张,熟宣纸或熟丝绢。
熟宣纸有蝉翼、冰雪、书画等,前两种比较薄,和绢的透明度相近,可以背面设色,使得画面薄中见厚。
宋人画看起来都是有底色的,所以选择绢要选仿古绢,画出来容易与临本效果接近。
但不论纸绢都要注意不要漏矾透水的,漏矾或者透水就等于变质了、成了半生熟的性质了,就不能三矾九染,那样的话就不能完成宋画的效果。
临摹开始,先要对宋人小品画面的用线进行分析,小品花鸟大致有几种线式。
1,用线明显、墨线比较重的。
有《竹雀图》、《海棠蛱蝶图》、《白头丛竹图》等等。
分享几组工笔花鸟画详细画法,转发收藏吧!

分享几组工笔花鸟画详细画法,转发收藏吧!01李嵩《花蓝图》临摹技法宋李嵩绢本设色纵19.2厘米横2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图绘藤编花篮一只,篮内堆放各种春花,款“李嵩画”三个小字。
构图饱满、均衡,底线呈一字形,上边呈弓形,整体看去像一座稳重的花山;各种春花姿容艳美,颜色鲜丽。
画中的篮筐、叶子和细碎些的花朵构成一片深色,几朵硕大白洁的鲜花被浅、深两色相衬,具有一种夺目的效果。
画风秾丽谨严而不失于繁缛板滞,是宋代画院中传统的风格。
宋李嵩的《花篮图》构图、造型、意境等方面在宋画中虽然不是最经典的一张,但是其作品设色的精细、局部细节的处理在宋人小品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尤其是花篮细部的刻画、各种花卉造型的变化、叶子绿色深浅不同的搭配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如此繁复的用色和造型在整体上看来仍然如此和谐,不得不令人对宋人的艺术技巧叹服。
李嵩,生卒年不详。
钱塘人。
出身于木工,后得到画家李从训的指导,成为南宋的重要画家。
他曾在光宗至理宗时期的画院中任待诏。
善画山水、人物、花鸟,也常于界画。
临摹技法:第一步:根据物体最后着色深浅程度,用不同的浓淡墨色勾勒出各种花卉和花篮。
本图分别描绘了白含笑、蜀葵、百合、石榴花、栀子花。
第二步:背景平涂淡赭黄色(赭石+藤黄+少许墨),注意空出物体部分。
所有花头平涂白色。
百合、栀子花、石榴花的叶子平涂墨绿色(草绿+少许墨)。
含笑、蜀葵的叶子平涂草绿色。
所有的反叶平涂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
石榴花的花托以及嫩苞平涂朱红(朱磦+曙红)后罩一层矾水。
蜀葵的花房颜色同反叶。
花篮的深色部分平涂一层淡绛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浅色部分平涂一层淡土黄色(藤黄+朱磦+少许赭石)。
第三步:红色百合花头用土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统染,黄色百合用桔黄色(藤黄+朱磦)统染。
蜀葵用胭脂统染。
栀子花用偏黄的汁绿分染。
石榴花用胭脂统染。
含笑用淡墨分染。
所有的正叶用中墨统染后分染主筋,反叶用淡墨青(墨+花青)分染。
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临摹(宋人小品)

第四步:提线、勒线 第五步:调整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7、笔洗 8、浆糊 9、喷壶
每人一只 若干人一瓶 若干人一只
10、胶矾 略备些 ( 电吹风 遇天气寒冷潮湿时,若干人一只)
宋人小品
小品画 宋人小品
宋人小品的意境、所用二步:过稿
结合实物观察分析细节处的线条 墨线的浓淡、粗细 有无没骨的处理
第一步 读画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工笔重彩画临摹
工笔重彩
“重彩”最早见于《诗经》,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重”字,就字面意思看,它与“轻”相对应,又指色 味浓。“重”还能给人以颜色饱和的感觉。“重”,还 可以读作为“重”(chóng),理解为“多重”的意思。 结合中国重彩画来理解,绘画作品的多次积色或罩色, 能够产生套叠、透叠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感。这种层次 感画面呈现出重、厚、浓、繁的特质。
•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就 是指此种画法。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 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 重、沉着。
•工笔重彩画具有平面性和装饰性,这种近于平面的装 饰以表现生活形象的真实性为基础,因而富于绘画性 而又别于图案。在一丝不苟的细致描绘中,又有大胆 取舍、变形变色、夸张意象的创造性。
染色笔 常用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白 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 能含水分又有弹性。每人大、中、小号共3支 。
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
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几人1-2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笔洗 8、浆糊 9、喷壶
每人一只 若干人一瓶 若干人一只
10、胶矾 略备些 ( 电吹风 遇天气寒冷潮湿时,若干人一只)
宋人小品
小品画 宋人小品
宋人小品的意境、所用工具材料、设色特点、 技法种类等等
范例一
第二步:过稿
结合实物观察分析细节处的线条 墨线的浓淡、粗细 有无没骨的处理
第一步 读画
工笔画用熟宣纸或是熟绢,是生宣纸或生绢经过一定比例的胶矾
水刷制而成。其性能是不渗水。熟宣纸常见的清水书画宣、冰雪
3、熟宣纸 宣、书画笺、蝉翼笺、云母笺等。以上熟宣纸中有薄有厚,胶矾
水有浓有淡。一般来说薄者适合画淡彩,厚者适合画重彩。以蝉
或熟绢 翼笺最薄,冰雪宣最厚。绢为纯丝织制品,分圆丝、扁丝两种。
一、线条的练习 拷贝 对临 二、工笔画底稿的拷贝 拷贝 对临
第三步 :渲染
一、渲染方法: 1、分染法 将细致的凹凸感染出 留水线 2、统染法 将接近的明暗统一调整 3、罩染法 4、提染法 紧贴结构线提亮色 5、醒染法 紧贴结构线醒暗色 6、皴染法 7、点染法
二、渲染方法
(1)宽染法 (2)窄染法 (3)接染法 (4)斡染法 (5)烘染法 (6)湿染法
第四步:提线、勒线 第五步:调整
一、宋人小品(花鸟画)临摹
的彩没
塑作骨
造为画
要造强
求型化
并的色
不主彩
放要,
松手弱
。段化
宋 ,线
吴 炳
但条
《 对,
竹 雀
形以
图 》
态色
南宋 李嵩 《花篮图》
宋
赵 佶 《 芙 蓉 锦 鸡 图 》
工具、材料准备
1、笔 2、墨
勾线笔 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 线条。一般选用狼 毫 类 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 爪、狼圭、紫圭、狼毫须眉、小描笔等等。 以上可根据长短、大 小和个人习惯选用每人1-2支。
•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就 是指此种画法。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 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 重、沉着。
•工笔重彩画具有平面性和装饰性,这种近于平面的装 饰以表现生活形象的真实性为基础,因而富于绘画性 而又别于图案。在一丝不苟的细致描绘中,又有大胆 取舍、变形变色、夸张意象的创造性。
1、构图 2、线骨 3、设色
第一阶段: 线描稿临摹与拷贝(过稿)
怎样用笔?
工笔画在勾线时不是用细线沿着轮廓去“描”,而是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 “写”出形象,要追求线条的力感和美感。行笔不要太快,中锋用笔,运 笔要有节奏,起笔要顿(将笔锋调整到线条之中)、行笔要畅(春蚕吐丝、 气息流畅)、收笔要留(回锋)。始终保持线条的圆浑与流畅。无论长线、 短线,尽量一气呵成。
这种绢有白色和仿旧色等几种。四尺或六尺熟宣每人1张+熟绢每 人 60cm * 30cm。
4、砚
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 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 和歙砚为佳。
5、色
锌管装中国画颜色可多人一盒。亦可准备花青膏、赭石膏各一盒 。
6、白瓷碟 每人小白瓷碟(选用较深的)5-6只。
“彩”字在绘画上指颜料,包括水色和石色。重彩画的 彩着重指体现在石色的应用上,从颜色的质感上讲,因 材质的原因石色即闪烁又稳重的美感,所以给人以厚重、 凝重、浓重的印象。
唐 张萱 《捣练图》 局部
•工笔重彩画的特点是勾线工细严整,设色匀净浓重、 艳丽、华贵,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画面以 色为主,给人以高雅富丽堂皇的见于《诗经》,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重”字,就字面意思看,它与“轻”相对应,又指色 味浓。“重”还能给人以颜色饱和的感觉。“重”,还 可以读作为“重”(chóng),理解为“多重”的意思。 结合中国重彩画来理解,绘画作品的多次积色或罩色, 能够产生套叠、透叠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感。这种层次 感画面呈现出重、厚、浓、繁的特质。
染色笔 常用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白 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 能含水分又有弹性。每人大、中、小号共3支 。
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
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几人1-2支。
墨有固体墨与液体墨两种。固体墨是烟灰加珍珠粉、麝香、上等 糯米练制成墨块。分为油烟墨、漆烟墨和松烟墨三种。 油烟墨 色偏暖,色阶丰富,与其他透明颜色调和用很协调。 松烟墨色 偏冷,灰暗无光,但有光茸茸的感觉。染羽毛,绒毛。多用于书 法。 漆烟墨色细润而有光泽,也可用于绘画。液体墨保持了油 烟墨的特点,但用于写意画较好。可选择好一些的液墨,可十多 人1瓶。(工笔画整个过程中必须使用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