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名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可编辑)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古西域三十六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是1乌孙国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2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3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4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5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6楼兰国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7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8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9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10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11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12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13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14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15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16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17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18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19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20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21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22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23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24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25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26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27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28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29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30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31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32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33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34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3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36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说明笔者在收集整理汉代史料中发现网上所发有关西域三十六国的许多文章和回帖谬误繁多不一而足故而将旧作翻出来参照《西汉时期全图》《东汉时期地图》《东汉时期西域长史府和乌孙地图》以及《汉书西域传》《西域地名词典》《新疆历史词典》《新疆历史百问》《西域图志校注》等资料核对整理难免存有谬误或持异议愿与同仁切磋不当之处殷切期望行家里手不吝指正文中对在西域古代史上影响较大存活较长的大国介绍从祥对那些弹丸之地匆匆过客的小国简略带过西域三十六国的概念西域三十六国指西汉西域都护府所辖之下的乌孙以南葱岭以东的城郭诸国和行国的约等数在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近一两千人由于当时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称其为三十六国又由于他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行国是指那些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按照《汉书》的相关记载和有关辞书表述首先西域三十六国并不包括乌孙国和大宛国这两个同样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国家其次三十六国也不是一个固定数只是一个约等数再次这些国家都属于汉朝管辖不属都护管辖的国家列明不属都护依据1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第二章云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汉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甚至西亚部分地区狭义的西域东则接汉阨以玉门关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即主要指新疆广大地区是汉朝政府设官建制驻兵屯田统一管辖的地方2《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3《汉书杨雄传》引杨雄语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4《西域图志卷之四十五藩属二》载考《汉书》云乌孙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所谓城郭诸国者指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之三十六国而言东自车师西迄疏勒其直北境皆与乌孙相接特乌孙在山北诸国在山南耳5《汉书西域传》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赂赐镇抚之大宛国地处今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而城郭诸国则均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6《新疆历史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指西汉西域都护所辖治国数但后来增多一说五十余一说五十四具体含哪些国家历来说法不一致7《西域地名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西汉时期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在今新疆境内置城郭国和行国到东汉时又增至五十余国8《后汉书西域传》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廷哀平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9《汉书西域传》中有介绍但不属于都护管辖的载明例如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综上所列班固在《汉书西域传》开篇之首所言的一段话有四层意思其一文中所指西域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旨在说明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其二西域三十六国均在乌孙以南葱岭以东广大地区不包括葱岭内外附近地区那些属于汉朝管辖的国家这里并没有把乌孙等西域国家排斥在汉朝管辖范围之外的含义其三西域三十六国是在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本来就有的汉武帝之后这些国家在历史风云中变动较多既有西域各国相互兼并的原因也有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的管辖划分而西域三十六国具体指那些国家自然有所不同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大致还是三十六个国家此时的三十六国就不再是汉武帝之前的三十六国了对照《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所列西域国家名称和数目差别之大就不难看出这种变动性班固所云本三十六国一语对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原本就有三十六国是肯定的其四班固所云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文中所说稍后这个变动期《后汉书西域传》已经载明是到哀平二帝时期即公元前6年到公元5年这十年间西域各国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因此西域三十六国是西汉时期的范畴后人和今人往往把乌孙和大宛也算在其内都是不符合《汉书西域传》本义的片面揣测正是由于西域三十六国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此消彼长分解加剧状态也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均未列出汉武帝时期西域三十六国的名录其具体范围所指不免令人困惑见解颇多乃至误解此外西域三十六国所说的国并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散布于西域各地各自为政的不同政治势力乌孙国简介据史家考证乌孙的族源是商周时期的昆夷绲戎西汉初年游牧于河西走廊之西与走廊之东的月氏为邻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月氏攻灭乌孙昆莫王难兜靡被杀地为所占部众纷纷逃往今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游牧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逃奔匈奴受到冒顿单于祖孙三代的养育军臣单于继位后见他已近成年长得伟岸英俊便多次令猎骄靡率兵征战且屡立战功于是又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交还给他令其镇守匈奴西部边境冒顿单于在位时月氏遭匈奴右贤王重创部首率族众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攻灭塞王国是为大月氏避入祁连山及其以南与羌人杂居的人数较少称小月氏汉武帝建元初年公元前140年军臣单于发兵攻打大月氏怒杀其王王后和王子率众逃往其西南的阿姆河流域受命随同征战的乌孙首领猎骄靡见伊犁河流域空虚于是擅自率众西逐大月氏尽占其地在此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伊什提克开始重写该国五百多年的历史猎骄靡立国于伊犁河流域及西天山广大地区后融合了原住民塞种和大月氏余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域最为强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见《汉书·西域传》人口63万其疆域东以今玛纳斯河为界南接焉耆以西的天山草原至伊塞克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北达塔尔巴哈台山一带与巴尔喀什湖相连包括伊犁河南北今新疆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吉尔吉斯大部辽阔区域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诸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汉代属大宛国]以东的伊塞克湖盆地周围地带都属于乌孙国的领地沙俄依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强迫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与沙俄钦差分界全权大臣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至洁罕边界的中俄西段边界连北京条约规定为界湖的伊塞克湖也划为沙俄内湖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包括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相当于一个黑龙江省西汉时期乌孙国土四至范围西北至巴尔喀什湖阿拉湖额敏河一线东北至玛纳斯湖与准葛尔盆地相接北部大致以今塔城克拉玛依市东北玛纳斯湖一线与匈奴右部匈奴属国呼揭国相邻西南至塔拉斯河费尔干纳山脉分别与康居国大宛国相邻东部至玛纳斯县开都河上游至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线大致与西且弥国乌贪訾离国车师后国焉耆国等国近邻南部以南天山为界分别与捐毒[今乌恰县]疏勒[喀什]尉头[阿合奇县]温宿[乌什县]龟兹等国相邻大宛国简介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所属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即古渠搜国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大宛屡遭劫难都未被征服而是西域一个较大而独立的强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有人口6万户30万人兵员六万国都贵山城国民定居从事农业各种手工业城镇发达大小城镇70余座该国盛产汗血马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至该国受到大宛王的盛情接待此后与汉朝往来逐渐频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右派副使到大宛联系大宛也派出使者到汉朝进献大鸟蛋和魔术师互通友好汉朝与匈奴打仗训练骑兵急需种马西汉太初年间汉武帝派官吏持重金及金马出使大宛购买良种马只因大宛王收了重礼自恃天高地远非但不肯卖马给汉使发而杀害汉使夺取财物激怒了汉武帝遂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讨伐大宛汉朝两次西伐大宛共花了四年时间最终取得胜利大宛国自大宛战争后属于汉朝管辖东汉时曾附属莎车两晋时仍遣使献汗血马受封王号南北朝时称破洛那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唐高宗时在该国渴塞城置休循州都督府国王阿了参被授为刺史唐玄宗时改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嫁给其王到清代沦为浩罕汗国属地汉伐大宛这一事件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有许多非议责难有的人认为汉武帝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汗血马三十匹良马三千匹劳民伤财天下扰乱实在得不偿失其实这一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汉伐大宛的胜利极大的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此后不但大宛按约定向汉朝岁岁进献良马而且遣子入侍其他国家也纷纷以大宛为例或派子弟或遣使者到长安为质发展与巩固和汉朝的关系其次大宛既破外国振恐上欲遂困匈奴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便渐渐巩固起来随着汉朝大统一的局面的巩固发展中亚的历史就不再是来自西方的征服者的历史了由于中西交通的畅通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频繁发展中亚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亚的历史从此也就更多地同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西汉王朝历史上在西域有三次最重要的战争其一汉朝西伐大宛的战争其二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和乌孙联兵大败匈奴其三建绍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西域各国军队远征剿灭盘踞在康居国的郅支单于毫无疑问这三场战争同样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大致分布如下对照这两张图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和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的差异一天山北麓为主的行国自西往东排列丝绸之路中段新北道走向新北道指南北朝以后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也是草原丝路的一个分支即由敦煌出玉门关沿天山北麓经伊吾[今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米泉]张堡守捉[今昌吉]石漆河[今精河]沿伊犁河谷到达弓月城[今霍城]涉过伊犁河南下到达碎叶[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再由此西行径康居国的撒马尔罕前往安息[今伊朗]直到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这条丝路的开辟是在北匈奴西迁欧洲之后逐渐形成的汉代天山北麓的大多是游牧国家以下国家大多处在丝路中段新北道沿线上1乌贪訾离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境内王治在南山一带一说在呼图壁县境内初本单桓国地后属车师汉朝又将其与车师分开同归西域都护管辖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2西且弥今新疆玛纳斯县与呼图壁县之间的呼图壁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新疆和静县之北东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3东且弥今阜康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4单桓今乌鲁木齐市西北及乌鲁木齐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5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与吉木萨尔县之间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6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东北一带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7劫国今新疆米泉市至阜康市之间的甘泉堡一带8郁立师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今吉木萨尔县以南大龙沟河谷一带后并入车师后部以上称为山北六国均经营畜牧业东西且弥二国卑陆二国算为两个国家9车师后城长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10蒲类后国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11蒲类前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12狐胡国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达坂城及其邻近地区农业畜牧业兼营13车师后国现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14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该国位于天山南麓1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一带该国位于天山南麓16小金附国在今吐鲁番东20余公里的胜金口一带《汉书西域传》未详细记载也未单独列出《汉书车师后城长国传》载地节二年[前68]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车师积谷欲攻车师直秋收谷吉熹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攻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请击破小金附《汉书匈奴转上》也有反映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众东徙不敢居故地由此可见小金附国在汉宣帝时期已经规模不小地节二年[前68]到元康四年[前62]汉朝和匈奴激烈争夺车师长达六年之久汉朝军队把车师国的民众和国王迁到渠犁一带加以保护匈奴把车师国的民众裹挟到车师国东部车师国都所在的地方空无民众只剩下汉朝的屯田部队和匈奴军队对抗上述事实印证了小金附国的规模汉朝在神爵二年[前60]再次攻破车师后只是将车师民众分为车师前后国和山北六国因为当时汉朝没有全部兼并北道的缘故事实上这个小金附国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单列而已以上八国原属匈奴右地或匈奴附属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军破车师后以其地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除蒲类前后国外其余六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车师六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人口2000余同时有移支人入居蒲类东汉后蒲类先后为突厥鲜卑属地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与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有所不同车师六国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六国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东部地区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于西汉时期略有不同参看《西域都护府地图》《东汉西域都护府地图》车师古道古代连接天山南北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的便捷通道因这条路线沟通了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故称车师道唐代称他地道此道走向为由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镇大龙沟南行之天山山口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冰达坂经石窑子沟塔尔朗沟至吐鲁番的鲁克沁车师古道地处重要交通位置东接丝路中段至长安西接碎叶路到中亚北接回鹘路至蒙古高原南接西州路到柳中为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咽喉要道乌孙车师道《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有一条从车师国都交河城到达乌孙国的秘密通道即由车师国都交河故城经阿拉沟巴仑台巩乃斯沟过新源巩留特克斯再西行到达伊塞克湖东南的乌孙国都赤谷城车师王乌贵不堪在匈奴的奴役下当傀儡曾带领数名精骑连夜逃亡乌孙国寻求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保护二天山南麓的北道城郭诸国[由东往西排列所列均为三十六国之一]1山国又称墨山国在今新疆和硕县东北托克逊县南部之库鲁塔克格山北麓山中破城子一带其山出铁兼营畜牧业冶铁业寄田粮食依赖于焉耆危须国该国位于吐鲁番盆地南缘在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的战争中汉武帝时期征和四年[前90] 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焉耆渠犁和山国凡六国兵别击车师降服车师王迫使车师臣属汉朝汉宣帝时期郑吉经营西域多次进攻车师前王庭交河故城行军道路也都是循墨山国之路越库鲁克塔格山直捣车师后方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东汉时班超曾发诸国兵讨伐之更立其王2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据《汉书》所载人口3021万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位居第二汉初属于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年后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归属匈奴东汉班超在西域赶走匈奴后焉耆又归属汉朝唐初附属突厥后被唐军所征服设置为焉耆都督府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后为唐朝所置安西四镇之一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后焉耆为吐蕃所据唐末为西迁回鹘所建的高昌回鹘国兼并汉代焉耆城南的开都河上有一座芦苇桥乃是通向龟兹等地的唯一咽喉成为汉代丝路北道必经的一道天险在唐代焉耆龟兹道也很著名其路线大致同于今焉耆至库车的公路线或从焉耆经库尔勒沿孔雀河右岸经策大雅等地沿塔里木河北岸直达库车老城3危须今博斯腾湖北岸之和硕县境内后并入焉耆国4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境内王城治所在焉耆县南紫泥泉一带英国人斯坦因认为今新疆尉犁县就是当年的尉犁国后来并入焉耆国5渠犁今库尔勒市与尉犁县之间汉武帝伐大宛后在这里屯田驻军设使者校尉首开西域屯田基地东汉并入焉耆国6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库尔勒市库尔楚至策大雅[今改名策云]一带与汉朝在渠犁的屯田部队相邻前60年开始为西域都护府治所两汉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初属莎车公元46年莎车国王贤以龟兹则罗年少分龟兹国部分为乌垒国后为龟兹国兼并东汉在此设立都护后遂直属都护府另《汉书西域传》载桑弘羊给汉武帝的屯田奏言中提到轮台以东的捷枝实际上是个地名不是国名捷枝故地在今轮台东面的库尔楚一带班固也未将其列为国家叙述7仑头也称轮台曾经是一个仅有1200人口的小国故址在今轮台县城东南15公里的野云沟俗称布古尔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时因沿途小国不肯给汉军提供粮草到轮台后又久攻不下强攻数日得手后屠城灭其国大宛战争取胜后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校尉驻军轮台渠犁屯田护道以便接应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置的政府机构西域史料上所称的南轮台就是此地另外唐代贞观年间在北庭都护府辖境内置轮台县其后又在县置轮台州及都督府此为被轮台故址在昌吉市米泉市至乌鲁。
新疆各地身份证地区代码

.序号地区名称行政区划代码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50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6501003 新疆乌鲁木齐市市辖区6501014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6501025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6501036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501047 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6501058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6501069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65010710 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山区65010811 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65012112 新疆克拉玛依市65020013 新疆克拉玛依市市辖区65020114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65020215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65020316 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65020417 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65020518 新疆吐鲁番地区65210019 新疆吐鲁番市65210120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65212221 新疆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652123 22 新疆哈密地区65220023 新疆哈密市65220124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65222225 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65222326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65230027 新疆昌吉市65230128 新疆阜康市65230229 新疆米泉市65230330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65232331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65232432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65232533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65232734 新疆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65232835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65270036 新疆博乐市65270137 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65272238 新疆博尔塔拉州温泉县65272339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65280040 新疆库尔勒市65280141 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65282242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65282343 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65282444 新疆巴音郭楞州且末县65282545 新疆巴音郭楞州焉耆回族自治县65282646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静县65282747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65282848 新疆巴音郭楞州博湖县65282949 新疆阿克苏地区65290050 新疆阿克苏市65290151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65292252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65292353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65292454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65292555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65292656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65292757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65292858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65292959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65300060 新疆阿图什市65300161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65302262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65302363 新疆克孜勒苏州乌恰县65302464 新疆喀什地区65310065 新疆喀什市65310166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65312167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65312268 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65312369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653124.70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65312571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65312672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65312773 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65312874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65312975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65313076 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65313177 新疆和田地区65320078 新疆和田市65320179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65322180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65322281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65322382 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65322483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65322584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65322685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65322786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65400087 新疆伊宁市65400288 新疆奎屯市65400389 新疆伊犁州伊宁县65402190 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65402291 新疆伊犁州霍城县65402392 新疆伊犁州巩留县65402493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654025 94 新疆伊犁州昭苏县65402695 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65402796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65402897 新疆塔城地区65420098 新疆塔城市65420199 新疆乌苏市654202100 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654221101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654223102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654224103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654225104 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654226105 新疆阿勒泰地区654300106 新疆阿勒泰市654301107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654321108 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654322109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654323110 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654324111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654325112 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654326113 新疆省直辖行政单位659000114 新疆石河子市659001115 新疆阿拉尔市659002116 新疆图木舒克市659003117 新疆五家渠市659004。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语言使用情况比较研究——母语保持及相关语言现象

关键 词 : 锡伯 族 ; 母语保持 ; 关语言 ; 相 比较研 究 中豳分类号 :I4 I 3 -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0 77 (0 6 0 0 7 1 0— 83 20 )2— 0 6一l 0 0
前 言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 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 自治县 , 15 于 94年 3月建立, 全县总面积 4 8 4 5平 方公里, 耕地 4 5万亩 , 1 1. 万 , 人 2 7 2 县属人 1 1.5万 , 1 2 48 1 共有 2 5个 民族组成 , 中 汉族 、 其 维吾尔族 、 哈
察布查尔锡伯言族 自治县作为我 国唯一的锡伯族 自治县 , 是锡伯民族 文化保存最完整 、 最集中、 最 有代表性的地方。其中, 锡伯族的语言文字是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收稿 日期: 0 6— 9— 0 20 0 2
基金项 目: 北京市 教育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共建经费研究生教育项 目 —— 中央 民族 大学生研 究生教育 改革 与创新 能力 培养 资助项
( 样本的抽取 二) 在先期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 与察县文化局 、 语委等单位 的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座谈交流后 , 决
定选取四个调查点 , 分别是作为聚居区样本的孙扎齐牛录乡( 五乡)堆依齐牛录乡( 、 四乡)作为杂居区 ;
样本的察布查尔镇 ; 作为散居 区样本的种羊场。
聚居 区的五乡总人 1 8 , 2 2 人 其中: 1 0 9 锡伯族2 4 人、 9 汉族2 1 人、 5 8 维吾尔族 l 5 人 、 5 2 哈萨克族2 5 1 4 8 人; 四乡总人 1 8 , 2 3 人 其中: 1 7 7 锡伯族l 2 人 、 1 汉族1 9 人 、 9 7 哈萨克族2 2 人 ; 9 2 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在选取 4 聚居 区样本时有意避开了曾经被前人作为典型调查过多次的爱新舍里镇。 这两个乡距离察布查尔镇远 , 锡伯族人 1较为集中, 2 1 周围少数民族人 1较少 , 2 1 均为农耕经济形态等。 杂居区的察布查尔镇总人 12 9 人 , 2 3 3 其中: 1 3 锡伯族5 0 人 、 6 汉族 1 4 、 4 0 2 人 维吾尔族4 3 人 、 0 8 哈萨 3 克族2 9 人 。特点为 , 93 汉族人 1较多, 2 I 锡伯族居住较为分散 , 1较少, 人2 I 经济形态多样 , 农业人 口少等 。 散居区的种羊场总人 16 7 人 , 2 6 1 其中: 1 锡伯族 36人、 0 汉族3 9 人 、 1 哈萨克族219 。特点为 , 5 人 5 汉 族人 口占绝大多数 , 锡伯族人 1少、 2 居住分散 , 1流动性强 , I 人2 I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 以上数据来 源于
英姿潇洒雕翎斜挂_新疆锡伯族

·民俗风情研究·英姿潇洒 雕翎斜挂——新疆锡伯族杨丞民摘 要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
现已由最初的4000多人繁衍到现在的2万多人。
弓箭文化是锡伯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他们与弓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
锡伯族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饮食习惯与汉族有相同之处,但也独具特色。
关键词 锡伯族 西迁 射箭之乡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和内蒙古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1954年成立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之一,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
“察布查尔布哈”,在锡伯语中是“粮仓”的意思,这里居住着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等25个民族,其中锡伯族人口有2.5万多人为主体民族。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以北、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
南部以乌孙山为界限与昭苏县、特克斯县相接,东部和巩留县毗邻,北部隔伊犁河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和伊宁县、霍城县相望,境内有国家一级口岸——都拉塔口岸。
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地处乌孙山地及伊犁河谷地之间,东西长约96千米,南北宽约70千米,总面积4430平方千米。
乌孙山雄奇壮丽,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琼博拉森林公园。
县城距伊宁市17千米,交通便利,境内名胜古迹有图伯特纪念馆、靖远寺、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
“锡伯”口语称si-we,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
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
此后又往南迁徙。
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行政辖区编码汇总

211321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潮安县
445121
1
潮南区
440514
1
潮阳市
440582
1
潮州市
445100
1
辰溪县
431223
1
陈巴尔虎旗
150725
1
成安县
130424
1
成华区
510108
1
成武县
372924
1
成县
622624
1
承德市
130800
1
承德县
130821
1
城北区
450104
1
630105
1
城步苗族自治县
1
茌平县
372523
1
赤壁市
421281
1
赤城县
130732
1
赤水市
520381
1
崇安区
320202
1
崇川区
320602
1
崇礼县
130733
1
崇明县
310230
1
崇仁县
362525
1
崇文区
110103
1
崇信县
622724
1
崇阳县
421223
1
崇义县
362125
1
崇州市
510184
1
滁州市
341100
652928
1
爱民区
231004
1
安次区
131002
1
安达市
232302
1
安福县
362429
1
锡伯族民居特点_民居工艺

锡伯族的人们在很多民居中都是独门独院的,而且也是有着属于自己的院落,对此锡伯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锡伯族民居特点锡伯族民居有哪些特点锡伯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嫩江流域。
清朝伊始,为保边疆安宁,清政府在伊犁设置将军府,伊犁成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清政府派遣锡伯族部分青壮兵丁,携带家眷西迁,屯垦戍边。
锡伯人聚居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伊犁河南岸河谷盆地,是新疆通向哈萨克斯坦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丝绸北道和南北疆交通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伊犁门户之称。
西迁的锡伯人执行了清政府的牛录制。
“牛录”是清朝八旗军事组织的基层建制,每一牛录为300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锡伯军民迁驻伊犁河南岸设立锡伯营,划分为8个牛录,每一个牛录为一个作战单位。
一直到1937年撤消锡伯营后,牛录制才随之撤消,但当年8个牛录所形成的8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牛录”变成了行政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的住房多是独门独院,院落南北长东西窄,四周栽树并围以矮墙。
院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大门在前院。
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搭固定棚,在里侧墙角砌锅台,设厨房。
后院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
牲畜圈、厕所、菜窖都在后院或房山头。
房屋一般为三间,坐北朝南。
锅台和北方满族的一样,设在中间的堂屋,通东西耳房的火炕。
窗扇雕刻有图案,玻璃窗上有剪纸装饰。
而东北的传统锡伯族民居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
过去房屋中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
南炕由爷爷奶奶或父母睡,北炕由客人睡,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
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至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5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通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新疆锡伯族多语使用能力调查

新疆锡伯族多语使用能力调查郭安;邢欣;孙妍【摘要】新疆锡伯族的语言生态环境主要是双语或多语环境,锡伯族对双语教育一直持有积极态度。
文章通过对锡伯族多语掌握能力和使用能力等所做的调查发现,锡伯语的危机主要是锡伯文书面语的危机和在不同场合中语言使用能力方面的危机,锡伯语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汉语掌握能力呈上升趋势,双语使用场合在逐步缩小。
为了保持双语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又兼顾到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建议在语言掌握能力上加强锡伯语教育,而在使用交际能力上,保持汉语的使用范围。
【期刊名称】《双语教育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7页(P30-36)【关键词】语言生态;锡伯族;多语掌握能力;多语使用能力;双语教育【作者】郭安;邢欣;孙妍【作者单位】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部;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43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系统与生物系统具有同构关系,都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某些语言的衰退、消亡不但会造成语言生态系统的失衡,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
最近十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资源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实施,语言学界也开展了大量的濒危语言研究和抢救政策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们在锡伯语的研究和保护上,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总体上讲,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一样,语言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一体化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影响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进而引发了国际组织对语言、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视。
从这时开始,语言规划中开始强调,语言除了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但这种观念上的变化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学术界的反思阶段。
特别是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目前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手段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察布查尔的锡伯文化

察布查尔的锡伯文化作者:刘大先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8期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过伊犁河往南,大约17千米就是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大约有1/5的锡伯族人定居在这里。
锡伯族在全国大约有20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东北的锡伯族已经基本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说到锡伯族文化,几乎都要和察布查尔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其民族特性。
锡伯族的西迁古代的锡伯族最早居住在嫩江支流绰尔洮儿河一带,从事狩猎、打渔活动,史称“打牲部落”。
虽然和满族并非同宗,但是也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关于他们的祖先,学术界各有说法。
古史记载的须卜、东胡、鲜卑、室韦等等都或多或少与之有些联系,现在民间普通的锡伯人都认同自己是古代鲜卑民族的后代。
察布查尔并非锡伯族祖居之地,这里的锡伯族都是军人的后裔,这背后是一个族群从东往西迁徙的伟大故事。
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在平息了北疆准噶尔头目的叛乱之后,接着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
当时,沙俄虎视眈眈,而新疆其时虽有满、汉、蒙古及索伦官兵驻守,但仍有些兵力不足。
1764年,清政府由盛京(今天的沈阳)等17个城市征调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3275人西迁伊犁地区戍守边防。
锡伯人于当年农历四月十八在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集会辞行,经过今日的外蒙古乌里雅苏台等地,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于次年农历七月到达伊犁,组建成锡伯营。
作为清政府的边防部队,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
后来,农历四月十八日就成为锡伯族的重要节日——“西迁节”。
从地图上看,西迁的锡伯人横贯了整个北部中国,如果不算上阴雨冰雪和其他因素的阻隔,他们实际上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如此漫长的迁徙。
最让人惊叹的是,途中有婴儿诞生并得以存活,在他们到达伊犁的时候,人口居然增长了100多人。
这中间有多少悲辛、离合、欢欣、抗拒、挣扎,后人已经很难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名----名胜古迹
更新时间:2011-6-4 9:55:21 阅读:83次
靖远寺
原称“鄂罗克伯鄂尔合勒布勒珠克特痕”,意即靖远寺,俗称“喇嘛苏木”。
位于察布查尔镇西6千米处的孙扎齐牛录,原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原址在今农四师68团驻地,1807年察布查尔大渠竣通后,因锡伯军民相继南迁而废。
光绪十八年(1892),八旗军民集资于今址重建。
新寺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成为当时伊犁九大名寺之一,其藏经量居各寺之首。
它坐北朝南,宏伟壮观,由照壁、山门、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世佛大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四周造高大围墙。
整体布局合理、对称,楼台亭阁错落有致。
满目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由木雕、砖雕、石雕组成的壁画彩绘造型优美,龙凤虎麟、神仙贵人、飞禽走兽、奇花异木、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文革”期间,寺庙遭到严重破坏。
为弘扬中华文化,再现锡伯族人民的精湛建筑艺术,靖远寺现已修葺一新,成为察布查尔县的旅游胜景对游人开放。
海努克古城
蒙古语“犏牛”之意。
位于察布查尔县城东南海努克村东北4千米处,建于13世纪,元代伊犁宗王阿鲁忽(察合台孙)牙帐所在地,史称“也里虔”,今名源于附近的“海努克都纲”,1962年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占地约50公顷,今外城仅存周长2千米的土埂,方形内城墙垣尚存,夯土筑成,占地16.82公顷,东西北三面有护城壕沟,城北尚有建筑遗迹。
元中统三年(1262)阿鲁忽因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拖雷第四子)争夺大汗之位中失信于阿里不哥,导致兵戎相见,败走撒马尔罕,“也里虔”城亦为之所废。
遗址出土文物较多,除黄铜匕首、铁制骑勇、瓷缸、陶片等,最珍贵的是一枚铸于雍正四年(1726)的“管辖厄鲁特后旗扎萨克印”虎钮铜印。
银顶寺遗址
原为“海努克都纲(寺)”。
位于海努克村南2.5千米处,建于清康熙晚期,因顶饰犏牛角和银白琉璃而得名,曾是准噶尔鼎盛时期与与伊犁北岸金顶寺相映成辉的驰名古刹。
准噶尔部平定后,清政府为铲除其
影响于1762年折毁。
遗址呈圆形,占地近20公顷,都纲内外三层,“高刹摩霄,金幡耀目”气势宏伟,是当时喇嘛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
现仅存残墙断垣和俯首可得的大量各色砖瓦、陶瓷、雕塑、琉璃残片,还曾获一尊铜质骏马。
霍诺海麻扎
因地而名,维吾尔人谓陵墓,坟地为“麻扎”。
位于察布查尔县境西南67团霍诺海与别德特两溪交汇处,距中哈边境2千米,青山绿水环抱,景色如画,1990年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陵主为西辽著名突厥学者、曾任察合台汗庭宰相的葛逻禄人厄色拉吉丁.赛喀克(1160-1228年),传世著作有《知识之鈅》。
他曾随成吉思汗西征,后因获罪于察合台被囚禁并死于今察布查尔县境内。
长方形陵园占地1000平方米,分里外两层,为典型的中式砖木结构,亭阁式陵园彩色琉璃瓦覆顶,在挺拔的古树衬托下,尤显肃穆、典雅。
现已成为察布查尔县的重要旅游景点。
图公祠
位于察布查尔县境东北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龙口。
清嘉庆十三年(1808)大渠竣工后,为怀念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倡修之功而建,生祠占地30平方米。
房舍虽小,但工艺精湛,雕梁画栋,飞檐走兽,肃穆庄严,正壁绘有图伯特盛装彩色画相。
建成后,春秋两季都要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历经沧桑,后仅存残垣断壁。
1986年重修,现已成为该县的重要景点之一。
纳达齐关帝庙
位于察布查尔县城东南纳达齐(七)牛录乡,建于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占地2.4公顷,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99年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锡伯族人民受满族影响,历来对忠肝义胆的“关公”偏爱有加,但凡聚居之地都建有关帝庙顶礼膜拜,此庙现存山门、娘娘庙、供奉着关羽、关平、周仓神位,还附设了“图伯特纪念馆”。
精湛的雕塑工艺均出自锡伯族工匠之手,充分展现了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曾一度被毁,现已修葺一新供游人参观。
琼博拉森林公园
维蒙合壁语,“大雄驼”之意,因河而名。
位于察布查尔县城西南约50千米的乌孙山北麓,地形复杂,植被丰茂,野生动物繁多,集林海、草场、高峡、奇峰、垂岩、溪流于一体,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极远处,高耸云霄的白石峰神奇壮美,山下河谷深邃莫测,令人遐想連翩。
排排别致的木屋和哈萨克帐蓬点缀其间,更添诗情画意,置身其地,或休闲度假,或猎奇揽胜,都将奇趣无穷。
锡伯民俗风情园
位于察布查尔县城西6千米处的孙扎齐牛录,建于2004年,占地5公顷,由锡伯族民俗风情博物錧、民俗娱乐区、锡伯民族英雄图伯特塑像、西迁纪念碑、御书石刻和苶楼组成,是浓缩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的壮丽史诗,展示和体味独特的锡伯族民俗、风情的综合窗口,已被定为国家3A级景区,现已成为察布查尔县旅游观光的最大亮点之一。
清水湖生态园
位于察布查尔县之北,与伊宁市隔河相望。
2003年兴建,占地面积7公顷,其中水面7.7公顷,利用伊犁河南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恰当的人工建筑完美结合,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生态园三面环水,鸳鸯、白鹭、野兔、家鹅追逐于茂密的次生林和芦苇丛中,构成了一幅大自然和谐美丽的画卷。
仿古的“荷香榭”里,设有“王蒙创作中心”、“临江楼”一展苏州园林风采,漫步在芳草如茵的曲折小径,杨柳依依,爽风习习,无不心旷神怡;“爱晚亭”登高远眺,逶迤西去的伊犁河一览无余,科古尔琴山遥入眼帘。
堪称伊犁河谷优越的生态环境与江南园林建筑的完美结合,为观光休闲者营造了一个“天人合一、园人合一”的极佳场所,赢得了游客的交口称赞。
苍祖哈林
神奇古榆。
锡伯语意为“祭树”。
位于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北4.5千米处的农田,紧靠伊犁河。
树高15米,主干直径4米,呈伞状约覆地1亩。
相传原为2根木桩,成吉思汗西征时曾为系舟木桩,后发芽成树,至锡伯人西迁此处已近腰粗,树龄已有800多年。
民国初,树心被雷火烧成空洞,形似木屋,农夫趋之避雨休息。
1984年大风又将其撕裂成2片,北叉伏地横卧,南叉依然生机盎然。
因为神奇,村民每年农历四月都要用活羊、美酒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其习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