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40章的原文解释及感悟

道德经40章的原文解释及感悟

道德经40章的原文解释及感悟道德经第40章原文解释及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在其中,第40章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这一章进行原文解释,并探讨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感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40章的开篇便强调了道的本源和道的应用。

道被描绘成一种自然流动的力量,而它却总是以柔弱的形态出现。

正是因为它的反性和柔弱性,才使得它能够实现万物生命的产生和存在。

这里的"反者"指的是道与万物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特性;"弱者"则指的是道在行为上往往以柔软、温和的方式呈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道德经接着指出人类的生命与道相似,同样具有柔弱的特性。

生命的脆弱意味着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保持谦逊与从容,像柔弱的草木一样顺应自然的节奏。

而当面对死亡时,人类必须坚强、勇敢地面对。

这种柔软与坚强的结合,展示了生命的无常,也表达了人类应对生死的态度。

"万物之生也先其生,万物之死也早其死。

"在这里,道德经强调了生命的自然规律。

万物的生命是有先后顺序的,而死亡也是在一定的早晚。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万物的产生与灭亡都遵循着自然的律动,人类不应过度干预和抗拒这一过程。

相反,我们应当以柔顺的态度去接受这一规律,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先生之德,以其强也死,以其柔也生。

"道德经最后强调了强者的死与柔弱者的生。

在面对生命的过程中,强者可能因为其坚持己见、顽固不化而遭受失败和灭亡,而柔弱者则因为其灵活性和顺应性而能够生存下去。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道德行为中,柔顺和谦卑往往比刚强和固执更加重要。

只有以柔和韧性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的挑战,我们才能够生生不息、迎接未来的变化。

以上是对道德经第40章的原文解释。

在读完这篇章节后,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与道的共通性,以及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41-60章先秦-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仅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42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经40章原文

道德经40章原文

道德经40章原文【原创版】目录一、引言:道德经第四十章的意义和背景二、道的运动: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三、道的作用:微妙、柔弱的作用四、万物的生成:有生于无五、柔弱的力量:生命从柔弱开始,走向刚强则衰亡六、结论:大道的孕育状态来源于无的混沌未开的状态正文一、引言:道德经第四十章的意义和背景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它以道为核心,论述了道家的哲学观念。

第四十章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道的运动、作用以及万物的生成。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与德的关系,强调了道是无形、无言、无为的,而德则是道的属性。

二、道的运动: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而柔弱是道发挥作用的关键。

道的运动是微妙、柔弱的,它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这种运动变化是道的本质特征。

三、道的作用:微妙、柔弱的作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水、石头等例子来说明柔弱的力量。

水是极其柔弱的,但它可以慢慢地塑造石头的形态,甚至可以将坚硬的花岗岩劈为两半。

这正是道的作用,它以柔弱的方式影响着万物。

四、万物的生成: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表明了大道的孕育状态来源于无的混沌未开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正是道的本质。

五、柔弱的力量:生命从柔弱开始,走向刚强则衰亡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柔弱的力量。

他说:“弱者道之用。

”这意味着生命从柔弱开始,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刚强,但刚强最终会导致衰亡。

因此,人们应该保持柔弱的态度,顺应道的运动,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六、结论:大道的孕育状态来源于无的混沌未开的状态道德经第四十章揭示了道的运动、作用以及万物的生成。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言、无为的,它以柔弱的方式影响着万物。

大道的孕育状态来源于无的混沌未开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正是道的本质。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四十章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四十章
天下萬 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 ①反:(一)與「正」相對,方向相背。 (二)違反,違背。(三)通「返」返回。 (四)叛亂造反。(五)反思,反省。 ②動:(一)與「靜」相對。(二)變 化、發展。 ③弱:(一)與「強」相對。(二)力 146 老子道德經戲說 小,勢不強。(三)減少。(四)柔弱,柔 軟。 ④用:(一)使用運用、利用(二)作 用、用處,(三)統治。治理、處理。(四) 憑藉。 戲說 反者非常道也,世道的變化侯王已難控 制,所以應該反思問題出在哪裡?太好強, 太屈強。不諳應變,所以當務者應順世道,要 柔,去強用弱,「弱者道之用」老子說其實 世上任何東西都是在反反復復地進行運作而 已,「有」和「無」是指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問 題,知道的給它一個名字,有名者有也,不知 道的無法命名,無名者無也,萬物是等到人類 有知後才有名的,所以說「天下萬物生於有」 而人類對之前無知的東西後來又認識了,又給 了一個新的名字,這就是「有生於無」第一章 的「道可道」是指可知道的那一部分,「非常 147 老子道德經戲說 道」是反過來指未知的那一部分。 此章言簡意深,聞者易暈,請看下文。

道德经40章的理解与体会

道德经40章的理解与体会

道德经40章的理解与体会《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第40章的内容尤为珍贵。

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生成的基本规律。

他还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观点,强调了道的深邃和超越性。

通过对《道德经》第40章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老子的思想精髓,进而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实践。

首先,道生一的理念告诉我们,宇宙万物本源于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绝对存在,是无上的原则与法则。

在这一章中,老子利用“道生一”这个简洁而深刻的表述,阐述了宇宙生成的基本规律。

道是无所不在的,渗透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生成的源泉。

而“一”则代表起源、根本、单一性,是一切多样性的基础。

换言之,道是宇宙中最原初的力量和本质,万物的差异性都源于同一个根源。

借助于“道生一”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万物间的联系与共通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忽略了其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以道的理念去看待世界,就会发现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都有着共同的根基。

只有当我们超越了表象的差异,真正理解了“道生一”的含义,才能超越种种分歧与偏见,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另外,在《道德经》第40章中,老子还强调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

这句话表达了道的深邃和超越性,启示了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认知。

在这里,“大音”与“大象”分别代表了事物的声音与形象,也可理解为事物的外在表象。

而“希声”与“无形”则意味着事物本质的隐秘与无形。

通过这句话,老子告诉我们,真实世界并非表面的现象所能完全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隐匿的,需要通过超越表象的认知来领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告诉我们,真知灼见的本质在于超越表象,深入事物的本质之中。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信息的表面所迷惑,忽视了事物内在的真实。

只有抛弃表面的繁杂和噪音,专注于事物本质的探索,才能触摸到真实的核心。

道德经40章原文

道德经40章原文

道德经40章原文摘要:I.引言- 介绍道德经- 阐述第40 章的重要性II.道德经第40 章原文- 原文内容- 重点词汇解释III.章节主旨- 解析章节主题- 探究老子对于道的理解IV.章节解读- 详细解释章节内容- 阐述道与德的关系- 分析章节中的对立统一思想V.章节启示- 思考章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运用章节思想解决实际问题VI.总结- 回顾章节内容- 总结章节主旨正文:I.引言道德经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由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所著。

道德经以自然法则为基础,阐述了道的内涵和德的作用。

其中,第40 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备受人们关注。

II.道德经第40 章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III.章节主旨道德经第40 章主要探讨了道的运动规律以及万物生成发展的过程。

老子认为,道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同时,他强调了柔弱的力量,认为柔弱是道发挥作用的关键。

IV.章节解读40 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揭示了道的运动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事物在不断地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是循环往复的,因此称为“反者”。

在这一过程中,柔弱的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说“弱者道之用”。

第二部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探讨了万物的生成过程。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是万物的根源,有是万物发展的起点。

V.章节启示道德经第40 章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认识道的运动过程,把握柔弱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思想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在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适时调整策略;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注重内心的修炼,以柔弱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VI.总结道德经第40 章以简洁的文字,阐述了道的运动规律和万物生成发展的过程。

《道德经》精解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道德经》精解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道德经》精解第四十章,有生于无【原文叙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翻译】循环,是“道”的运动方式;柔弱,是“道”所起作用的特征。

天下万物都从“有”中孕育而来,而“有”从“无”中产生。

【精解】这一章,老子论述的是动态的“道”,有力的“道”,也就是朴素辩证法。

这一章是全文中字数最少的一章,只有短短的两句话,总共二十一个字却是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含义深刻。

老子不是军事家,不会传授人带兵打仗的智慧;老子不是政治家,不会传授人治理国家的技巧;老子不是医生,不会传授人治疗疾病的知识;但老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哲学家,他有着最光辉、最精辟、最造福人类历史的见解,就是本章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

“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弱者道之用”,是说对立的双方统一在主体上,主体表现出其中一方,但另一方(弱的一方)迟早会胜利,只要顺应“道”的规律,就能守住弱的一面,静待时变。

“道”本身也是“有”和“无”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体,“道”也是不断运动着的。

“道”生发万物是“有”,万物消亡则是“无”。

“道”不断地生发万物,老子还说,“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顺其自然,任由一切事物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而决不强加干涉,也不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留给万物自由的发展空间。

道孕育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不使它们受制于自己的力量。

如果天下的统治者能够顺应大道,效法大道的做法,以柔弱的手段来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必然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使其归顺自己。

由上可知,大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和柔弱顺应。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因此自然应该合乎大道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正常生长、发展和运行。

一旦违背了大道的德行,那就会被大道抛弃,这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大道孕育而生成的,这正好照应了老子《道经》开篇所提到的“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四十章-虚中生有》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四十章-虚中生有》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四十章-虚中生有》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四十章-虚中生有》原文及鉴赏【导语】:虚中生有【原文】反者,道之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章*导读:原文: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注解:反者,道之动。

宇宙万物繁盛……
原文: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注解:
反者,道之动。

宇宙万物繁盛的反面虚静之处,含藏着无穷的生发动力,故《周易系辞》下传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穷神知化,一德之盛也。

现以十二月之卦象的运变为例,阐述这一规律:
十月,为至阴至静之时,其卦为坤,其象为10,六位皆阴,是纯阴之体。

此纯阴之体不能久留,必移于十一月。

十一月,虽为至寒,但一阳已生于下,其卦为复。

复者,一阳来复也,其象为11,五位属阴,一位属阳。

所谓冬至一阳生,乃是此意。

渐趋于十二月。

十二月,其卦为临,其象为12,临即天地之生气到来之意。

由此渐移于正月。

正月,其卦为泰,其象为01。

泰者,通也,即天地生气通畅之意。

万物草木皆应此而生。

此时三阴三阳、阴阳相等,气候
温平。

所谓三阳开泰即是此意。

天开于子为一阳,地辟于丑为二阳,人生于寅为三阳。

春字三横是表示三阳。

中间透一人字,是取人生于寅之意,下有一日字,是取日光普照才得春暖花开之意。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由三阳所致。

天道运行,必移于二月。

二月,其卦为大壮,其象为02。

壮者,草木由幼弱至壮之意。

此卦四阳二阴,阳大于阴,此为壮盛之意。

渐移于三月。

三月,其卦为夬,其象为03。

夬者,决也,阳决阴也。

只有一阴,阳势强大逼决一阴之意。

渐移于四月。

四月,其卦为乾,其象为04,乾为纯阳,是阳极之谓,此时万物迅猛生长,达至极盛。

物极必反,阳至而阴。

在阳达至极之时,必然生阴。

故至阳的四月必移于一阴的五月。

五月,其卦为姤,其象为05,姤者,遇也,阳遇阴也。

虽上有五阳,但下已有一阴渐生,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已开始逆转,向阴回复。

渐移至六月。

六月,其卦为遁,其象为06,遁者,退藏也。

是阴渐长而阳渐退藏的意思。

七月,其卦为否,其象为07,否者,塞也。

此月虽是阴阳平衡之时,但生气已闭塞,与正月相反。

正月是三阴在上而渐消,三阳在下而渐长;七月则是三阳在上而渐消,三阴在下而渐长。

此谓之否。

八月,其卦为观,其象为08。

观者,看也。

是阴气显著而大为可观之意。

九月,其卦为剥,其象为09。

剥者,落也。

即万物雕零,衰落之意。

十月,又复坤卦,达至纯阴,万物枯亡,生机已尽。

但阴极必反阳,冬至一阳生,又会阳长阴消,进入下一周期。

坤卦虽是纯阴主体,天地万物的生机均含藏于其中。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万物是在阴阳消长中,往来伸屈,周而复始地运化着,但繁盛的反面即虚静之处,含藏着无限的生发动力。

这就是道的运化规律。

所谓反者道之动,盖是此意。

弱者,道之用。

事物的运化是向反面趋移,是阴至而阳,阳至而阴,物极必反。

从这一运动的规律看,立足于冬,必走向夏;立足于夏,必走向冬;立足于昼,必走向夜;立足于夜,必走向昼;立足于盛,必走向衰;立足于衰,必走向盛。

同样道理,立足于刚,则必走向柔;立足于柔,则必走向刚;立足于强,则必走向弱;立足于弱,则必走向强。

只有立足柔弱,才能走向刚强。

凡强大之物皆来自弱小,合抱之木生于毫未。

因而,只有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方可成就大事业,达到成功之目的。

这就是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指天地阴阳之有形象的事物。

无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无极,即道。

万物,指芸芸丛生的亿万生灵。

天下芸芸丛生的亿万生灵产生于天地阴阳,天地阴阳来自混元一气的无形大道。

本章主要讲了自然界的辩证法。

一年十二月对应卦象
10坤 11复 12临 01泰 02大壮 03夬
04乾 05姤 06遁 07否 08观 09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