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轻神春秋时期的思想变迁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著第一编导言第二章中国政治思想之史的流变《洪范》和《易传》是封建统治阶级初期的政治原理。
封建统治阶级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
封建统治阶级哲学的演变:1、随着封建制的前进,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也随着演化,发生了许多修正或改变。
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一个长期的支配地位。
2、在封建社会内部的渐变过程中,也引起了部分质变,相应产生了哲学思想上的流派。
3、随着社会内部敌对矛盾的发展,便反映到意识形态上的敌对矛盾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哲学相对立,便产生了被统治阶级的哲学。
第二编商朝奴隶制度时代的巫教神学和“八卦”哲学第一章巫教神学的两重世界观一、“人”的阶级和“神”的阶级原始宗教是人们当时现产生活诸关系在幼稚意识中被颠倒歪曲的幻想,是原始人的鸦片。
宗教的本质正是当时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对自然斗争的一种方式,是为全社会的集体生产活动和生活服务的,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中,幻想借助于魔术、图腾、祖先和善神来增加斗争力量,表现着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倾向和要求。
在奴隶制下,认为只有统治阶级才能表现其社会的作用,所以认为他们死后才有灵魂。
照这种现实存在去解释自然界,便解释为具有统治力的、有灵的和被创作的、无灵的两面,而演化为一个阶级的宗教。
另一方面,便产生了被统治者的原始辩证和唯物主义的“八卦”哲学。
祖先崇拜和天帝崇拜都是阶级的专制。
对历世帝王的专祭,便是后来各朝宗庙的滥觞。
贵族死后陪同帝王受祭;自由民死后,也照样被视为在追随死去的帝王,和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一样活着。
这样,就把存在人间世界内的阶级等差,移植到了“神间世界”。
帝王在生时受天帝的直接管理和命令,死后也是回到天帝那里而为其从属,只有天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二、“神间”的“天”与“帝”和人间的“帝”与“王”在“神权政治”的状态下,人间社会有最高权威者的“帝”与“王”。
认为“天帝”统治着两重世界,即“帝”和“王”统治的人的世界,以及他们的“先王”统治着的“鬼的世界”,都同在“天帝”的统属下。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学设计20电子商务(3+2)、20物流、20机电技、20授课班级术、20公路、20机电技术(自动化)机电技术(一体化)授课日期教具、资料2020.09.28第2课时-2020.10.04教材、PPT、板书课型课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难点关键板书设计课后小结新授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获得较大成就,感触感染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导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指导(主导)内容直接导入:西周后期,跟着周王室所把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
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皇帝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陵夷。
国家发展日益出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节课,我们来一同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的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巨变1.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
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
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
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风与尊严。
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论《左传》民本思想

论《左传》民本思想作者:廖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萌芽于三代而形成于春秋之际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对《左传》“重民轻神”和“重民轻君”思想的考察,查考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左传》民本思想重民轻神重民轻君《左传》作为春秋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巨著,详尽地记载了周朝的衰落和列国诸侯们的逐鹿争霸,展现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过程中的新势力斗争和旧势力消亡,反映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其中便包括了当代极为重视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概述“民本”一说,始于现代,辞海对民本的定义为二:一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二为民间的奏本,现在学界多采用第一种释义。
中国古代并没有“民本”这个概念的提法,更多史料记录显示是将“民”与“本”区分为两个概念,如“民为邦本”、“以民为本”。
直到进入现代,梁启超才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首次将“民”与“本”合二为一,用“民本主义”这一全新概念来探讨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梁启超看来,重民思想都可以称之为“民本思想”。
而金耀基则认为:“凡为生民立命,凡为天下著想之精神,即是地道的民本思想。
”(《中国民本思想史》)从学者们的研究中,我们或可探知:滥觞于殷商至西周的民本思想,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思想体系。
随着夏、商、周时期中“民”的地位的提高,“受命于天”的思想悄然发生了改变,从“惟天监下民,典厥义”到“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从较早前认为人的美德是天给的,到现在认为下界人民所为代表了扬善惩恶的观点,将民意等同于天意,将民与天等同起来。
不仅如此,民还可以超越天:“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感,鲜以不孚于天时”。
从民为君到君应为民,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民为邦本”,要求统治阶级将“民”作为社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并由“民”当家作主。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一、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春秋时期,诸侯各国统治者都看到民的作用,知道如果没有民的支持,贵族的统治就会崩溃。
有识之士看到民的力量,因此产生了重民思想和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在有识之士眼中,民是重于神的。
民的地位也是高于国君的。
齐国晏婴就认为社稷和民是重于国君的。
把民看高于国君、高于社稷,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思想,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重视。
民是国之本,这种民本思想是可贵的。
二、唯物辩证思想的产生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周天子地位下降,日益衰微,而诸侯大国迅速发展,成为霸主国,如齐、晋、楚、秦等。
诸侯国内的一些旧贵族也沦为下层平民,甚至奴隶。
晋国出现了公室卑弱,“政在家门”的现象,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后果。
而齐国姜氏贵族权力丧失,发生了“田氏代齐”,江山改姓的悲剧。
这些史实在思想家的头脑产生了极强烈的反映。
春秋时期,无神论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皆已产生。
人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且这些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
这些思想表明人们对事物、对社会认识的深化,代表当时社会的先进思想。
三、巫术思想春秋社会出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思想,但也同时存在着迷信的巫术思想。
祭祀在春秋时期非常盛行,号称“淫祀。
”信巫鬼,重淫祀,还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的主导意识。
春秋时期的人们在每逢大事之前要行占卜,也是当时重要的社会习俗。
这种现象和习俗是受巫术思想的影响而出现的。
四、道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老子道家学派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儒家思想互相补充,对中国历代王朝起过重要的作用。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是陈国思想家。
他掌管周王室的图书典籍,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治国方式。
老子不满意当时的社会现象,在反对大国侵略小国的基础上,产生了恢复原始公社的理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
本文是春秋和战国时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
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雒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止,持续了5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
从鲁初税亩起,至秦商鞅变法,“裂井田,开阡陌”,表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
周王室东迁以后,失去了控制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些诸侯国竞相扩张,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
公元前5世纪中叶,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七雄并立局面,大国争霸进而演变为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在社会的动荡中,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在加速。
随着战争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也日趋解体。
奴隶主贵族日益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走上社会政治舞台。
春秋末年,学在官府的格局被冲破了。
孔丘“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形成私人办学的风气。
至战国时期,士人成为较为稳固的知识阶层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这为政治思想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春秋和战国时期发展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
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仁、礼、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
儒家和道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和内容丰富、充实的发展阶段。
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学术派别,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招收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最为丰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初步定型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在先秦。
先秦的思想,从孔、墨的显学到战国的诸子,它表现最大的特色,是思想的多元性发展,无论是思想的形式和内容,几乎个个都不同,即使同属一个学派,也绝少陈陈相因的迹象,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创见。
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四个思想派别,他们的政治思想各具特色,又有一致之处,对秦汉以后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定型作用,并对中国文化各领域都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只有儒道两家;儒家在社会、政治方面影响较大,道家对文学、艺术方面影响较深。
两家都是人本主义,对超自然的兴趣都很淡薄。
它们构成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思想的基本传统。
一、春秋战国诸子思想的形成(一)春秋战国诸子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社会的需要的产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思想,从根本上讲,都是时代的不同层面的客观要求在思想家头脑中得到反映并加工而成的产物。
东周或者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是春秋战国诸子理论产生的社会基础。
最能回答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或解决时代主要矛盾的理论和思想,最有可能胜出。
我们今天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必须树立时空意识,即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它们。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史称东周时期,又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为界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也有人主张476B.C.为界)。
春秋战国诸子思想的发展与繁荣是在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根本特点:大动荡大转型的时代,旧制度衰落,新制度诞生的时代,转型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其主要标志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的新发展带来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争夺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二是剥削方式的新变化。
首先,西周时代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开始瓦解。
农村公社阶段,耕地或者以公社为单位共同耕种,或者分成小块,由公社在一定时间内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
农村公社的土地是公有的,每年正月都重新分配各个家庭去耕种。
论语里的民本思想《论语》民本思想探赜

论语里的民本思想《论语》民本思想探赜民本思想源于殷商,进展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民本思想既沉淀了自殷以来的民本思想,又为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缓和阶级冲突、维护封建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民本思想在《论语》中有深刻阐述。
一、民本思想的时代渊源民本的概念,是相对国、君而言的,是与阶级社会相伴而生的。
尧、舜、禹时虽有民的概念,但未有民本之说,因君无甚特权,也未有阶级对立。
殷商时期的民本是从天、君、民的角度提出的。
《尚书》中有不少关于民本思想的记载。
《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行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秦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从这些思想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已经熟悉到民的重要。
西周初年,闻名政治家周公旦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
《说苑・政理篇》记载: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兴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
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
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
农失其时,则败之也。
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
重赋敛者,则夺之也。
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
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这段话是说统治者当爱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且勿夺其所务,勿夺其农时,少徭役勿劳之。
春秋时期,进一步进展了这种思想。
《左传》昭公十八年有“天道远,人道迩”之说。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公梁传》桓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
”以上这些都表明,这个时期更为重民,甚至把民凌驾于神之上,明确提出民为“国之基”、“君之本”。
盘庚“重民”,西周时“保民”、“爱民”,春秋时明确提出“民本”。
民本思想的这种进展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在政权更迭的教训中不断熟悉到的。
商纣暴政导致灭国,西周末年,周厉王暴政导致国人大起义,春秋时屡有国人与执政贵族抗争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和气候会极大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特征。
中华文化诞生于华夏大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与历史背景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是使之呈现出独特文化特质的重要基础。
从中华大地的独特风貌来看,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漫长的海岸线,高耸的山脉、奔腾的江河、广袤的草原、沙漠将中华大地勾勒起来。
而西高东低富有层次感的地势、处于中纬度的显著季风气候为古代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独立安全的广阔空间,既奠定了不同地域形成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也对其产生发展、相互间交流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中国古代经济形态角度来看,由于气候、土壤、水利等方面的环境差异,逐渐形成了东中部的广大地区适宜农耕生产,西北部地区则适宜游牧生产的人文社会生产景观。
从总体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农”视为“立国之本”,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
中华民族从社会结构角度看,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积淀,中华民族在中原沃土上形成了传统农业模式为主、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并沿袭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严格的主从、嫡庶、长幼宗法等级结构。
另一方面,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物质条件相异,形成了高原区牧畜,林区捕猎,沿海及水乡捕鱼等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逐渐发展出货通天下的商业等。
这些经济形态既相对独立,又与农业形成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此,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农耕社会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人们对“天”的仰赖、敬畏和亲切,由于生活方式的自给自足、多样共存,由于民族对于稳定、统一的国家的期待,因而孕育出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追求和平、崇尚道德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中庸之道、尚农重农思想、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以及乐天安土的生活情趣,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多元化民族分支,使中华文化多彩多姿,呈现出各民族向心力不断增强和多元文化类型持续融合的趋势,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土深切的依恋和对祖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秋时期的天命观
春秋时期,天命观仍是占据重要地位的观念。 《国语·晋语六》:“国之存亡,天命也。” 《国语·郑语》:“天之所启,十世不替。”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左传·昭公十三年》 “天方相晋”、《左传·桓公六年》 “天方相楚”。《左传》中多见有“天所福也”、“天命 未改”、“天奉多也”、“天奉我也”等语,也正是这种 观念的反映;
(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新 发展,“私田”的数量急剧增加,西周以来的井田 制普遍遭到破坏。
齐国公元前685年的“相地而衰征”、晋国公元 前645年的“作爰田”、鲁国公元前594年的“初 税亩”,楚国公元前548年的“量入脩赋”,郑国 公元前543年的“田有封洫、庐井有伍”等措施都 具有赋税改革的性质。
四、公社农民破产和一些贵族没落,在产生一批 贵族地主的同时,相应出现了“隐民”、“宾萌”、 “私属徒”等具有封建依附关系身份的劳动者。
(二)政治形势的变化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 “《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 中,言‘侵’者六十次,言‘伐’者二百一十二 次,言‘围’者四十次,言‘师灭’者三次,言 ‘战’者二十三次,言‘入’者二十七次,言 ‘进’者二次,言‘袭’者一次,言‘取’言 ‘灭’者,更不可胜计。” (翦伯赞)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尤
其是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
心时代”。
——卡尔·雅斯贝斯
这段时期“结束了几千年古代文明”,是 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雅斯贝斯所谓 的“轴心时代”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第一,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 “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 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 的趋势;
“昊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 此无罪,沦胥以铺。”(《诗·小雅·雨无正》)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正》)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盗言孔甘,乱是用 餤。”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诗·小雅·巧言》)
“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 我观谋猷,亦孔之邛。” (《诗·小雅·小昊》)
祝简对曰:“昔日吾先君中行密子,有车十乘,不 忧其薄也,忧德义之不足也。今主君有革车百乘,不忧 义之薄也,唯患车之不足也。夫船车饬则赋敛厚,赋敛 厚则民谤诅。君苟以祀为有益于国乎?诅亦将为亡矣。 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 祝其何罪?”中行子乃惭。( 《论衡·解除篇》)
神权政治衰落和世俗政治思想兴起主要有两 个标志:
公、私田界限的打破,按照土地数量和等次 征税。劳役地租向力役加实物地租转变。
一、争夺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土地所有、 占有、使用关系日趋多样化;
二、西周的“籍田以力”的劳役地租转向力役加 租税,家庭个体生产逐渐普遍化;
三、出现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私营个体手 工业者以及私商,打破工商食官的格局,私人工商 与官营工商形成抗衡的力量。
另一方面,社会政治中的一切祸乱同样是由天所支配的。 如《左传·定公元年》:“天之所坏,不可支也。”而 “天将祸于周”、“天将祸于晋”、“天祸许国”、“天 祸郑国”、“天祸鲁国”、“天祸卫国”等语,也不绝于 书。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另一方面,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然占着 支配地位,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彻底崩溃,西周宗 教思想的基本命题:以德配天、天从民欲、畏天保 民仍是春秋时人们的共同观念。
各个社会等级行为规范的礼制在现实生活中 到处遭到破坏,但反映出法治思想萌芽的措施遭 到许多人反对,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 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第二,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 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 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 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
第三,“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 中有不同的侧重面,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 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 思想流派。
《诗经》中怨天、骂祖的诗句很多。如:
“昊天不傭,降此鞠汹。” (《诗·小雅·节南山》)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诗·小雅·节南山》) “吴天泰抚,予慎无辜。” (《诗·小雅·巧言》)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诗·小淮·雨无正》)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 何哉!” (《诗·邶风·北门》)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诗·小雅·四月》)
其一是,政治的兴亡不取决于神,而取决于 民之背向以及君、臣的政策与品质;
其二,“天”被改造为一பைடு நூலகம்泛概念,神秘主 义的性质减少了。
史公自序》)
首先,强国间争霸战争破坏了周天子的权威。
其次,争霸战争引发各诸侯国内部宗法关系进一 步破坏。
第三,争霸战争引起任人制度和官僚俸禄制度的 变化。
第四,诸侯间扩张兼并的结果,形成了几大区域 性统一的诸侯国,此即所谓的“春秋五霸”。
(三)社会思想的变化
一方面,西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 卿大夫中一些较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 摆脱传统的天帝与天子观念的藩篱,转为面向世俗、 实际和人,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的发展;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 咎?’’ (《诗·小雅·小旻》)
“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 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诗·小雅·小旻》)
“家父作诵,以究王汹。” (《诗·节南山》)
二、重民轻神:人本思想的发展
晋中行寅将亡,召其太祝欲加罪焉,曰:“子为 我祀,牺牲不肥泽也,且齐戒不敬也,使吾国亡,何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