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合集下载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 中心论点 人口增长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经济增长在今后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 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 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警示人们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从人与自然和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 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境,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局限性——以“增长 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资源—环境 局限性 以 增长—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 行为的能动作用, 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2、国际背景 、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1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周期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2.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 经济明显增长,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但贫困依 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旧,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3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第二、 第二、这反映了体制环境的变化
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历史性的进步。 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历史性的进步。 1 2
政 治 体 制
经济体制
第三,这是 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这是20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20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20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高速 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 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失业和贫困问题; 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失业和贫困问题;资源短缺和生态 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在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后因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 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 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 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说,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 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说, 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来的。 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来的。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看一组数字和事例
事例1 事例1
广东某县级市自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 广东某县级市自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该市城 区面积由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 区面积由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 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 231.2平方公里,导致曾被誉为候鸟乐园的河网湿地的 231.2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面积减少9225公顷。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 面积减少9225公顷。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 9225公顷
第四, 第四,这是世界潮流所决定的
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 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当今国际社会是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现在所做到的,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现在所做到的,发展中 国家短时期未必都能做得到, 国家短时期未必都能做得到,这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受 到巨大压力。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观的转变, 到巨大压力。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才能趋利避 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害,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首先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愈发凸显。

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变革不断加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

传统的发展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党的建设是九十年代以来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的建设工作。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它是回答我国发展中的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中国国情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现在正面临着迈向创新驱动型国家的重要阶段。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适应了中国国情的需要。

3. 政治制度的优势: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稳定的执政地位,能够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支持,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为其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4.社会意识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随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逐步转变,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数量上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了社会意识的需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情的变化、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社会意识的转变。

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一、背景1.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展方式都亟待调整。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发展大变革,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观念已不再适用,亟需提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与不稳定等严峻问题。

传统的发展观念长期以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提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原因1.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

中国共产党历经数十年的执政实践和理论思考,意识到世界上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国内外近代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2.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

它强调这个发展观要根据全球化的背景来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全球化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上,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寻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的一种积极举措。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战略定位。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4.不断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中国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发展方向的明确。

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1.1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首次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提出,并在2007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2.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2.3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2.4 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成果3.1 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

3.3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3.4 全球合作科学发展观强调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4.1 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原因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向全局、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国际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又能够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发展道路。

原因1. 适应新时代需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目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指导。

2. 解决资源环境压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长期以来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创新能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科技兴国。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观点,鼓励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4.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等重要理念和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价值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有利 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 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注重保障 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 福感,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
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 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 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 环
经济发展:中国经过多年 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 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 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 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等。因此,需要 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 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 着社会转型的挑战。在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 社会公平、民生改善、 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发展 ,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 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等。因此, 需要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国际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采取科 学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