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合集下载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 中心论点 人口增长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经济增长在今后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 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 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警示人们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从人与自然和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 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境,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局限性——以“增长 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资源—环境 局限性 以 增长—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 行为的能动作用, 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2、国际背景 、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1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周期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2.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 经济明显增长,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但贫困依 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旧,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3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第二、 第二、这反映了体制环境的变化
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历史性的进步。 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历史性的进步。 1 2
政 治 体 制
经济体制
第三,这是 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这是20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20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20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高速 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 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失业和贫困问题; 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失业和贫困问题;资源短缺和生态 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在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后因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 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 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 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说,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 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说, 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来的。 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来的。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看一组数字和事例
事例1 事例1
广东某县级市自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 广东某县级市自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该市城 区面积由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 区面积由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 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 231.2平方公里,导致曾被誉为候鸟乐园的河网湿地的 231.2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面积减少9225公顷。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 面积减少9225公顷。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 9225公顷
第四, 第四,这是世界潮流所决定的
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 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当今国际社会是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现在所做到的,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现在所做到的,发展中 国家短时期未必都能做得到, 国家短时期未必都能做得到,这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受 到巨大压力。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观的转变, 到巨大压力。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才能趋利避 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害,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形成

科学发展观——形成

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发展观念逐渐暴露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局限性,因此,中国亟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在形成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在开放初期,我国的发展观念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发展思路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其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开始提出全面发展的观念,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念。

然而,由于对其他重要问题的认识不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这一阶段的发展观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

与此同时,我国也借鉴了许多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经验,吸收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仅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的创新,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智慧。

在形成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吸纳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关怀。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要求。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和发展它,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中国国情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现在正面临着迈向创新驱动型国家的重要阶段。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适应了中国国情的需要。

3. 政治制度的优势: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稳定的执政地位,能够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支持,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为其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4.社会意识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随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逐步转变,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数量上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了社会意识的需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情的变化、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社会意识的转变。

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一、背景1.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展方式都亟待调整。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发展大变革,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观念已不再适用,亟需提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与不稳定等严峻问题。

传统的发展观念长期以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提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原因1.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

中国共产党历经数十年的执政实践和理论思考,意识到世界上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国内外近代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2.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

它强调这个发展观要根据全球化的背景来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全球化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上,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寻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的一种积极举措。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战略定位。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4.不断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中国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发展方向的明确。

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1.1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首次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提出,并在2007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2.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2.3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2.4 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成果3.1 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

3.3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3.4 全球合作科学发展观强调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4.1 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原因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向全局、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国际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又能够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发展道路。

原因1. 适应新时代需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目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指导。

2. 解决资源环境压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长期以来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创新能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科技兴国。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观点,鼓励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4.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等重要理念和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价值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有利 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 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注重保障 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 福感,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
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 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 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 环
经济发展:中国经过多年 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 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 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 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等。因此,需要 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 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 着社会转型的挑战。在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 社会公平、民生改善、 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发展 ,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 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等。因此, 需要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国际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采取科 学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消耗资源破坏环境
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 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之中。经济总 量虽然只占世界的4%,而能源消耗却占 世界的三分之一.
去年我国创造的GDP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 竟消耗了全球48%的水泥、27%的钢铁、 35%的铁矿石、20%的铝和铜,经济增长过 分依靠资源消耗与牺牲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实质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 保护型社会。 (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 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 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 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三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世纪前20年,是中国实现既定目标的 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证明:人均1000- 3000美元的国家面临两种发展前景,一是 黄金发展期,二是矛盾凸现期。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 挑战。
(1 ) 城乡之间不和谐: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户口迁移制度、 劳动用工制度、社会 保障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方面的管理等方 面,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这些 制度严格地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形成了“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的局 面。
200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1.58万亿 元,消耗能源约16亿吨煤、2.5亿吨 石油、2亿多吨钢材、8亿吨水泥。 我们对资源的消耗量大于GDP总量 比我国多两倍的日本(石油除外). 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 第一消耗大国,石油和电力的第二 消费大国(仅次于美国).
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 中国占8个;中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 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 境中;很多过去从不缺水的中国城市普 遍缺水,不得不开始使用无法恢复的、 且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层岩水,众 多农村人群不得不饮用已被污染的地表 和浅层水源;中国的国土荒漠化以每年 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 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 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 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 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03年春天SARS危机:改变很多东西。
温家宝说:“一个民族在危机中可比平时学到更 多。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 步中获得补偿。”
2003年6月17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加强 公共卫生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座 谈会,在他总结发言时,有7位专家见证他第一次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 发展观。
30
25 城市化率% 20 15 10 5 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急剧膨胀 资源大量消耗
城市市区原有自然生 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引 发了各种环境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成克杰1000多万,
肖作兴2000万,
毕玉玺 先后任职北京市交通局副局 长、首发公司董事长、 首发房地产 公司董事,他利用多种名义先后77次 受贿,折合人民币共计1004万多元
号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中,马 德被检察机关指控在 10年间收受17人的贿赂 共603万余元,
据统计,从1993年以来,国内被纪检、检 察机关查处的县处级以上贪官近4万人, 仅 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72名高职贪官, 涉嫌贪贿金额就达3.6亿元人民币。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腐败所造成 的经济损失每年在 9875亿元至12570亿元之 间,占全国GDP总量的13.2%-16.8%左右。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与内容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敏锐洞察, 党中央高屋建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首次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
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
赋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治国、执政理念。
1、新发展观的形成: 1999年6月,计委“十五”规划讨论会 听取部分专家的意见。胡鞍钢在这次会议 上明确提出应当把“以人为本”写进“十 五”规划。对“以人为本”的提法作了历 史文献考证,在马恩全集中并没有相关提 法。 为了避免争议,“以人为本”没有写进 “十五计划纲要”的第一章“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而是采用了“坚 持把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方针 的提法。
(4)腐败猖獗加剧社会不稳定 腐败现象的社会危害极大: 败坏社会风气 毁坏党群关系
侵蚀经济成就
据估计,王怀忠的一系列“政绩工程”使阜阳到 期财政负债达20多亿元,至少透支了阜阳未来10 年的财力。结果,从1995年到2000年6年间,阜 阳GDP同比没有任何增长。
胡长清受贿部分涉及19个行贿人,共计90笔, 总计545.55万元。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共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 统筹”的新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 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孩简 子陋 专的 注教 的室 神, 情残 破 的 座 椅 ,
习惯明亮教室的我们 是否可以想象 贫困地区孩子们在这样的学堂„„
一块大石头成了唯一的课桌 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多么触人心弦
——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对不和谐。 财富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分配的公平相协调。 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这是社会和谐 的起码条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基尼 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逐年增 大: 1988年0.341, 1990年为0.343, 1999年为0.394, 2000年为0.417, 2003年为0.448。 超过0.4, 进入社会危机警戒状态。
2001年3月21日沙尘席卷我国华北地区后直扑渤海、 黄海及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情景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4个80%的警示
当前群众上访特别是群众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 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的应予解决; 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 解决的; 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
10
0 1981 1984 1989 1990 1993 1996 1998 2000
25
社会结构不合理
20%高收入者占有66%金融资产 20%低收入者占有1.3%金融资产
稳定的社会结构
低收入者 中收入者
中收入者
高收入者
低收入者
高收入者
——经济增长与就业状况不和谐。 国家民政部《2001年白皮书》公布的 失业率是10%。此外,农村还有2亿人 口是富余劳动力。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啊!
——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不和谐。 我们在很多地方是“认钱不认人” 我们的精神病发率还很高。卫生部1998年发表的 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有5%的人患上不同程度的精 神病和精神障碍,在每1,000人当中便有13个精 神病人。每年自杀的人数在28万以上,高于世界 的平均数。 每年自杀的人数在28万以上,高于世界的平均数。 每年在安全事故中丧生的达十几万人。
同 在 一 片 蓝 天 下
(2)区域之间不和谐 “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从1980年到 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从50%上升到59%。与此同时,中西部则 相应下降。 ——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1980年东部 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
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 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 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 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 展。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逐年增大
2.89:1 3.11:1 3.20:1
2.47:1
2.17:1 1.82:1
2.79:1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地区差距:东部 – 中、西部差距(GDP)
2.63 1.97 1.62 2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和谐
今年9月,广州城内一批有头有脸的人物受 邀出席在某五星级酒店举行的这场堪称“广 州有史以来最高级、规模最大盛宴”的“高 峰汇”,人均消费3880元。 事后有200多 人出现中毒现象。
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 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 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2003年10月,在国庆招待会上,温家宝说:“抗击 非典斗争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和健康水平;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 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重大指 导方针”。这意味着新一届领导集体痛定思痛、总 结教训、树立新的发展观、构建新的发展战略转折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